随笔

安静与喧嚣

时间:2021-02-17 10:20:13 随笔 我要投稿

安静与喧嚣

  安静与喧嚣安静的大地渐渐喧嚣起来,喧闹过后,人们却越来越思念当时的单纯与安静,以下的安静与喧嚣美文,欢迎往下阅读:

  安静与喧嚣【1】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大江东去,世事变迁,因为万物灵长——人类的出现,安静的大地渐渐喧嚣起来。

  喧闹过后,人们却越来越思念当时的单纯与安静。

  而我认为,人生起伏,应拥有一颗平静的心,守一方安静的净土,以包容开放的眼光去接纳喧嚣中的发展与进步。

  安静是一种坚守,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在科技文化水平发展的今天,机器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使家庭手工业的空间被挤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难以传承。

  在喧嚣的时代,安静中坚守的“匠人精神”便尤为动人。

  最近大热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因主角坚守于文物修复工作,不惜消耗几个月甚至几十年时间修复一件文物而赢得人们的赞美与敬佩。

  在喧嚣中守住一份宁静。

  喧嚣是一种象征,是一种对时代发展的象征。

  几万年前的大地是宁静的,但几乎没有人再愿意回到过去的那死气沉沉。

  古代的羊肠小道是平静的。

  但那仅仅是因为交通的闭塞和人烟的稀少罢了。

  虽然周国平说着:“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嚣,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但一味追求平静,围挡发展的潮流,闭门造车,独守一隅,无疑是历史的倒退。

  在平静中追求一种喧嚣。

  安静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学术研究的态度。

  闻一多创作时“目不窥园”,成为一代大家。

  屠呦呦几十年深入医药学,不追求“院士”的潮流,终因“诺贝尔奖”成名。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说明没有一颗平静的研究的心,不为外界条件所波动的态度,很难成功。

  雪莱说:“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

  高手往往出自民间,惊涛骇浪常隐于不动声色之中。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在喧嚣的环境中保住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喧嚣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品质。

  曼德拉不甘于黑人受到歧视与迫害,于是他勇于反抗,黑人的地位终得提高。

  陈胜吴广不甘于秦暴政的压迫与残酷,于是他们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

  海伦凯勒不甘于成为废人,于是她发奋努力,使她的事迹让千千万万人受到鼓舞,重拾面对生活的勇气。

  莫言说:“我想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嚣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

  喧嚣这种现象也不完全是负面的”。

  自然、安静也不完全是负面的,它们都有消极或积极的.一面,关键在于人们的运用与体会。

  坚守住内心的平静,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但更不能固步自封,犹豫着不敢向前。

  应拥有发展的眼光与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喧嚣中的进步并为之充实自我,不断前进行。

  宁静和喧嚣【2】

  城市,我们,时而悲伤,时而闷烦,时而开心,时而狂躁。

  在被雨水洗涤过的城市里,你是否能和城市的建筑一样,没有了微烫的墙壁,用美好的心灵去迎接这一场雨,让人们更可以亲近到自己。

  而我们,是不是因为在熟悉的城市里,过渡的奔波,过渡的操劳,而放弃了心灵的洗涤。

  在城市里我们被时间追赶着,连清晨的鸟叫声,也无法去欣赏,甚至无法去在意;在城市里我们被工作催赶着,连喝茶的时候,都觉得茶很苦,甘甜却从未触碰到我们的味觉;在城市里被交通管制着,挤人的公交,交通的堵塞,让我们的脚步变得很沉重,好似从未抬起脚一样;在城市里我们被快乐陶醉着。

  我们会异想天开,我们认为自己会做的很多,但是快乐的心态却被现实所欺压在心底,迟迟不肯上来;在城市里我们被情感催赶着,工作完了回家,却有种说不出的空虚感,是不是想有一个人能在身边多好,起码能听听自己发发牢骚,有的却有种闷烦感,工作了一整天,回来两个人还要对着彼此发脾气,闹情绪。

  在城市里,我们的确被很多城市的条件催赶着,约束着,多么想能成功,在外地过来的人又多么想陪陪父母,即使是唠唠嗑,自己也能觉得,有个人倾诉是美好的。

  但是我们却只记住了城市里的喧嚣,吵杂的车,吵杂的工程,甚至吵杂的工作,让我们深深都喘不过气,有种想骂人,却又不能说出来的一种压抑感。

  就在这样的城市里,我们却忘记了自己原有的宁静。

  在儿童时期,我们很欢乐,即使过的很平凡,我们也不会因为平凡而让自己变得沉闷和烦躁,我们总是露着笑脸;在青少年时期,我们奋力的读书,种种的压迫感都在我们的身上,亲戚朋友们的对比,谁谁谁多么多么的厉害,我们听到虽然很不开心,却又没把那些话放在心里,最终还是做回了属于你的自己。

  在青年时期,我们毕业了,我们抱着赚钱的态度来养活自己,虽然开多数都是要父母的开支才能勉强,但是父母那时的笑脸已经写在他们的容颜里。

  当下,我们在这个喧嚣的城市里,任凭外界的事物,击打着自己原本应该有的心灵。

  也许你深夜才下班,请你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听听夜里带给你的清净的思绪;也许你今天被工作弄的身心疲惫,请你在工作完成之时,给自己一个可以吃大餐,甚至挥阔的理由;也许你今天,分手了,被拒绝了,请你在知道这一切的时候,让自己大哭一场,又或者找朋友倾诉一番。

  我们并非被城市的外物影响,而是自己的心灵不够安静。

  在你忙碌时,想想在夏日的午后,在家里,一杯茶,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在你伤心时,想想自己的朋友,其实自己还拥有很多知心的人;在你快乐时,想想在家的父母,是不是也跟他们分享一下你此刻的成功;在你闷燥时,闻闻被雨水清洗过的城市的那种味道,你就会舒坦很多。

  你,在这座城市里,别忘了你最初来到这个城市的那份自豪,那份快乐,以及那份安静而又宽敞的心灵。

  城市,我们,时而喜欢,时而落脚,时而安居,时而埋葬。

  安静与喧嚣【3】

  嘘,别出声

  莫言说,世界本是喧嚣;周国平说,安静的日子最好。

  比起汲汲于世俗的喧闹,我更愿修篱种菊、暗香盈袖,虽结庐人境,仍有勇气对喧哗与骚动说一声:嘘,别出声。

  别出声,让我享受安静。

  喧闹使人躁动,安静使心沉淀。

  美国女影星葛丽泰·嘉宝曾说:“别管我,让我一个人孤独。”比起伊丽莎白·泰勒大风大浪的私人生活,她白天遛狗、晚上看书的日常节奏不能更加低调。

  而同是影后,嘉宝深沉的忧郁气质使她比泰勒更平添几分忧郁魅力。

  就是这样:若你选择一种热闹的生活方式,你就失去了沉淀心灵的机会。

  郭敬明急切地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小时代》当然浮华空洞、只能尔尔;菲茨杰拉德过惯了放荡生活,也不由在《夜色温柔》中感喟逝去的安静时光。

  只有在安静的心灵中,人才能思索、才能反省、才能打磨自己的灵魂;整日整夜的喧哗,恐怕只能提早折耗疲惫的肉体。

  选择安静,就是选择心灵的升华。

  就像茶香永远比酒味更让唇齿留芳一样,比起喧嚣,安静更加隽永,更回味悠长。

  无论是文章还是乐曲,轻柔的一段过渡、低低的一声吟唱,似乎总比铺陈和华彩来得有味道。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不吝笔墨地挥洒上流社会社交圈的繁复图景,可他最为世人称道与回味的竟是对透过贡布雷大教堂彩色玻璃的光影的描摹、对自己临睡前小小心思的细致勾勒。

  它们很平淡,比不上贵族们交游的华丽热闹;但它们胜在平淡,平淡中是圣洁的安静,安静中是恒久的韵致。

  到了老年,普鲁斯特最思恋的,仍是贡布雷宁静的乡村生活。

  因而我想,安静之所以被称为高贵的品质,其隽永为世人迷恋,一定是因为它给人以心灵的自主。

  在安静中,你可以任由思绪飞到天涯海角;就如《追忆似水年华》中淡然无声的描述,可以任由你为它加上千百种联想与阐释。

  此时此刻,你拥有心灵的独占权。

  而在喧嚣中却不得不被声浪与噪音裹挟着前进。

  选择安静,就是选择由自己支配的灵魂,选择用自己的手来写自己的人生。

  我喜欢安静,喜欢静静地一个人看看什么、想想什么。

  车流、广场舞、他人的指摘,这些噪音已经让世界过于喧闹。

  我想用手拦住所有意欲喷涌而入的喧嚣,对它们说:嘘,别出声,让我一个人静静。

  闭目独静,开牗同喧

  周国平说:“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在尘嚣渐上的世界里,每个如他一般的思考者都渴盼一个安静的角落。

  安静,是一种思考的自由,理应存在。

  而安静并非沉默,守静的人更应有睁开双眼、走出静室、与人同喧的襟怀。

  在交流途径如此广泛的当今,我们愈发难以守住宁静的空间,却愈发渴望守住。

  安静带来干净,带来别无他物、独我一人的空间。

  梭罗筑舍湖畔,舍弃雅典执政官身份带来的喧嚣,守住了一片安静的空间,一颗平静的心;阮籍吟咏溪畔,啸歌山林,同样是为了无人打扰、自得其乐的自由,为了乱世中一点清静。

  守静,也为守独,守住一片心灵的净土。

  也唯有安静的、避开纷纶乱象的世界中,我们才有独立思考的余地。

  “致虚极,守静笃”,灵感无不来自沉静无言的世界中,但我们通常在喧嚣中迷失了自己,凌乱了本心,世上不缺释迦牟尼,不缺七天七夜,缺的是一棵菩提树,一片杳无人迹的静土、净土。

  没有不受打扰的独立思考,何来灼见真知,何来冷静的社会氛围?静水如镜,锦鲤中游;乱潮拍岸,退去一空。

  日本的安静,酝酿出独到的思考,精雅的风俗。

  中国闹是闹了,看似百百家争鸣,细看却珠玉寥寥,大多不过博采之言、附会之辞。

  安静,不仅让个人凝思昭达,更让社会拥有思考之风。

  然而,守心不等于离群,安静非同于沉默。

  熊培云认为,要在喧闹中拥有独立思考,以独立思想融入群体,闭户自专,充其量不过何晏;开牗同喧,与人论道,才能成就明。

  同样,将自己封闭于静乐的世界,于己无益,于人无益。

  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才能使自己日臻完满,使社会渐趋和谐。

  苏格拉底在闹市中讨论,孔子在杏坛上与人宣讲,四皓入朝,谢安出山,岂非融于喧闹的襟怀?若在ISIS横行、地沟油当道,外患不绝、内忧未止的今天,我们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做个“希夷先生”,于己何益,于世何益?

  闭上眼,我们应守住内心的安静,拥抱灵魂的和乐,应在无扰无涉的世界中,宁静昭达。

  推开窗,我们更应走向社会,走向现实,在完善自我之时,同此凉热。

  如此,方能无愧于天地,最终内安于本心。

【安静与喧嚣】相关文章:

《儿子与情人》的叙事与创作结构06-07

体育与政治02-08

哲学与科学12-22

哲学与长寿02-08

艺术与经济02-27

道德与法06-08

法律与社会06-08

美与校园01-29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探讨与思考07-17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理解与分析论文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