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作家季羡林的散文集

时间:2022-06-24 11:04:18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作家季羡林的散文集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的一大作家,有关作家季羡林的散文集你读过多少,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作家季羡林的散文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作家季羡林的散文集

  论 朋 友【1】

  人类是社会动物。

  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没有朋友。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

  在这一场搏斗中,如果没有朋友,则形单影只,鲜有不失败者。

  如果有了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

  因此,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没有不重视交友之道的,而中国尤甚。

  在宗理色彩极强的中国社会中,朋友被尊为五伦之一,曰“朋友有信”。

  我又记得什么书中说:“朋友,以义合者也。

  ”“信”、“义”涵义大概有相通之处。

  后世多以“义”字来要求朋友关系,比如《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之类就是。

  《说文》对“朋”字的解释是“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

  “凤”和“朋”大概只有轻唇音重唇音之别。

  对“友”的解释是“同志为友”。

  意思非常清楚。

  中国古代,肯定也有“朋友”二字连用的,比如《孟子》。

  《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却只用一个“朋”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朋友”才经常连用起来。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重视友谊的故事不可胜数。

  最著名的是管鲍之交,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等等。

  刘、关、张三结义更是有口皆碑。

  一直到今天,我们还讲究“哥儿们义气”,发展到最高程度,就是“为朋友两肋插刀”。

  只要不是结党营私,我们是非常重视交朋友的。

  我们认为,中国古代把朋友归入五伦是有道理的。

  我们现在看一看欧洲人对友谊的看法。

  欧洲典籍数量虽然远远比不上中国,但是,称之为汗牛充栋也是当之无愧的。

  我没有能力来旁征博引,只能根据我比较熟悉的一部书来引证一些材料,这就是法国著名的《蒙田随笔》。

  《蒙田随笔》上卷,第28章,是一篇叫做《论友谊》的随笔。

  其中有几句话:

  我们喜欢交友胜过其他一切,这可能是我们本性所使然。

  亚里士多德说,好的立法者对友谊比对公正更关心。

  寥寥几句,充分说明西方对友谊之重视。

  蒙田接着说:

  自古就有四种友谊:血缘的、社交的、待客的和男女情爱的。

  这使我立即想到,中西对友谊涵义的理解是不相同的。

  根据中国的标准,“血缘的”不属于友谊,而属于亲情。

  “男女情爱的”也不属于友谊,而属于爱情。

  对此,蒙田有长篇累牍的解释,我无法一一征引。

  我只举他对爱情的几句话:

  爱情一旦进入友谊阶段,也就是说,进入意愿相投的阶段,它就会衰落和消逝。

  爱情是以身体的快感为目的,一旦享有了,就不复存在。

  相反,友谊越被人向往,就越被人享有,友谊只是在获得以后才会升华、增长和发展,因为它是精神上的,心灵会随之净化。

  这一段话,很值得我们仔细推敲、品味。

  1999年10月26日

  论 压 力【2】

  《参考消息》今年7月3日以半版的篇幅介绍了外国学者关于压力的说法。

  我也正考虑这个问题,因缘和合,不免唠叨上几句。

  什么叫“压力”?上述文章中说:“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下面还列了几种特性,今略。

  我一向认为,定义这玩意儿,除在自然科学上可能确切外,在人文社会科学上则是办不到的。

  上述定义我看也就行了。

  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压力呢?我认为,是的。

  我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佛家说,生、老、病、死、苦,苦也就是压力。

  过去的国王、皇帝,近代外国的,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看上去似乎一点压力都没有。

  然而他们却战战兢兢,时时如临大敌,担心边患,担心宫廷政变,担心被毒害被刺杀。

  他们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压力比任何人都大。

  大资本家钱太多了,担心股市升降,房地产价波动,等等。

  至于吾辈平民老百姓,“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些都是压力,谁能躲得开呢?

  压力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认为是好事。

  从大处来看,现在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人炸,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

  然而这些压力何等好啊!没有它,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

  这个道理极其简单明了,一说就懂。

  我举自己做一个例子。

  我不是一个没有名利思想的人——我怀疑真有这种人,过去由于一些我曾经说过的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我似乎是淡泊名利,其实那多半是假象。

  但是,到了今天,我已至望九之年,名利对我已经没有什么用,用不着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这方面的压力没有了。

  但是却来了另一方面的压力,主要来自电台采访和报刊以及友人约写文章。

  这对我形成颇大的压力。

  以写文章而论,有的我实在不愿意写,可是碍于面子,不得不应。

  应就是压力。

  于是“拨冗”苦思,往往能写出有点新意的文章。

  对我来说,这就是压力的好处。

  压力如何排除呢?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动,一主动。

  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

  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

  我的“三不主义”的第三条是“不嘀咕”,我认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

  1998年7月8日

  成功【3】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

  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

  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

  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

  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材”,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

  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

  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

  “十年的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号召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

  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

  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

  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

  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

  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

  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

  还是先举韩文公。

  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

  第二境写的是勤奋。

  第三境写的是成功。

  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

  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

  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

  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作家季羡林的散文集】相关文章:

季羡林语录,季羡林经典名言12-27

季羡林散文的精选6篇07-27

《小作家》教案11-17

当作家的作文02-16

张爱玲经典散文集08-06

朱自清散文集08-10

我的作家梦作文06-05

我喜欢的作家作文04-03

我的理想是作家作文04-09

民国作家经典语录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