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吴正宪教育随笔

时间:2021-03-01 17:55:21 随笔 我要投稿

吴正宪教育随笔

  (吴正宪名师档案:吴正宪,女,特级教师。现任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市第九届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她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

吴正宪教育随笔

  吴正宪教育随笔(一)

  1、从这里快乐出发

  39年前的盛夏,我满怀着做一名优秀教师的愿望开始了教育工作的生涯。那年我16岁。

  记得初为人师的日子里,心头涌动的是不尽的新鲜感和兴奋感。我曾天真地认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勤勤恳恳地工作,就能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天职。我使出了全身的解数,点燃了自己生命中所有的热情,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兢兢业业地耕耘着。课堂上我不遗余力地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所有知识,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例题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学生似乎是个容纳知识的容器,好像教师讲得愈多,学生的获得就愈多。我不知疲倦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记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我照本宣科,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乐此不疲时,终于有一天,我却募然发现课堂上学生变得越来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滞,语言有些贫乏,思维有些滞后,感情有些苍白。稚气的脸上刻上了忧虑与沉重,天真的少年竟变得暮气沉沉、没有朝气。我开始抱怨学生脑子太笨,学习不用功。课堂上除了滔滔不绝地演讲之外又多了几分埋怨与责备,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让人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我痛苦而不安,我彷徨而茫然,原有的冲动与热情几乎降到了冰点。我不止一次地自问:难道要在这条没有阳光,没有笑容的路上走下去吗?当时紧张、疲劳、竞争、无情的气氛笼罩着校园,那些脸上写满稚气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沉重的期望,本该快乐的童年生活却充满了无奈和困惑。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已使孩子疲惫不堪,兴趣索然。回到家中还要长时间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孩子们的负担太重了,生活太乏味了,于是有些孩子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也有一些禀性顺从的孩子为了不负父母的期望,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只好以自己软弱的身躯和无助的灵魂勉强支撑着,昔日的好学生行为变得怪异,情绪变得焦躁冷漠,失去了童年生活的乐趣。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某刊物上看到一位六年级小学生发表的一首小诗:

  无题

  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

  有一个五彩的天地,

  那里有蓝蓝的天,白白的云,

  那里有飞翔的鸟,游耍的鱼。

  可是到了六年级,

  如山的作业摧残了这柔弱的小花,

  父母的加码践踏了这无声的草地,

  从此,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再也找不到那五彩的天地。

  我问蓝蓝的天,白白的云,

  我问飞翔的鸟,游耍的鱼,

  我为什么不能和你们在一起,

  奔向那五彩的天地。

  这首小诗真实地记录了孩子们厌恶学习,渴望美好童年的心境。当时有些孩子终于忍耐不住向大人发出了“救救我们”的心声。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实再次引起了我的震动,使我陷入沉思: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却不爱学;教师教学很投入,学习效果却不佳。只图分数的提高,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吗?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我心头凝聚起来,冲击开去,“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与责任。我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一条减轻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教学新路。这就是我当今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我的教育教学改革正是从这里起步。

  2、我的`老师们

  ——每位名师都有自己的实际、自己的风格特色、自己走向成功之路的实践经验。学习名师的经验,不可生搬硬套,不可踩着前人的脚印,不越雷池一步,误以为这就是对名师的尊崇,其实这样的思想和态度是学不好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别人的方法和经验,有所取舍,有所发挥、有所创新。就像蜜蜂采百花酿蜜一样,要善于汲取百家之长。

  ——名师要拜,同时要以同样谦和的态度向身边的教师学习。特别是年轻教师,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和好的教学经验,不能视而不见。所谓汲取百家之长,自然也包括广大教师的经验,甚至还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这样,才能不拒细流,海纳百川。

  当我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蹒跚摸索不知所措的时候,马芯兰老师鲜活的教改经验令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想看到的课堂场面吗?我深深地被学生乐学、善学、会学、爱学的热烈场面所吸引。同学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跟着马老师一步步走进那充满生机的数学王国。课堂上,同学们时而紧锁双眉,沉思不语;时而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急性子的孩子索性跑到讲台前,引经论典,据理力争,思维碰撞的高潮时时迭起。孩子们在学习中充分体会着参与的快乐,合作的愉悦。马老师与孩子们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人格的碰撞,使孩子们倍受激励和鼓舞。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我好像在茫茫的沙漠中看到一块生命的绿洲,她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我下决心要学马老师这本真经,便一头扎进马老师的课堂。每天早上天未亮,我就把睡梦中的女儿唤醒,从居住在东直门的家乘车把孩子送到天坛幼儿园,再骑车疾奔朝阳区幸福村中心小学,听马老师的第一节数学课。然后,再疾车返回坐落在天坛北门附近的锦绣街小学上我的两节数学课。白天紧张地工作,晚上静下心来反思,记下学习的收获体会。当我真正走进马老师的时候,蓦然发现她的教学改革决非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是更多融入了她的教育思想和灵魂。马老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一切为了孩子为宗旨,她把对事业、对学生浓浓的爱融进了课堂中。我从马老师为学生所创设的支持性学习环境中可以感受到她教育思想的内涵。

  在马老师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开始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艰辛探索。我的教室后面常常坐着一位老人,一边听课,一边认真记着笔记。她就是我的导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刘梦湘同志。我们正式确立师徒关系是在1992年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拜师会上,市教育局颁发了证书。记得那天师傅送我的礼物是他用心用情录制的一盘磁带,字里行间饱含了教育战线的老前辈对青年教师寄予的殷切希望。我送给了师傅一块匾,寥寥几字倾吐了心声——恩师难忘。80年代初期我就和师傅一起设计策划小学数学教改的蓝图。教了十几年语文的我,对小学数学虽然了

  解不多,经验不足,但是从另一角度看也是件好事,由于没教过数学,脑子中没有任何条条框框,改革起来就不太受约束,只要学生喜欢的,我就努力做。尽管当时的想法不太成熟,但很快得到了刘梦湘老师的理解和关注。他一头扎在我的课堂和我一起筹划课堂教学改革的蓝图。从教学的指导思想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从例题的讲解到练习题的设计,从学习氛围的创设到语言板书,从教师的教态到师生交流的每一个环节……彼此互相探讨着。刘老师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理论对教学改革实验的指导,他向我推荐了《教育心理学》、《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他把自己几十年珍藏的教育教学书籍及亲自撰写的教学经验手稿全部送给了我。他说:“教学改革不是走过场,是一项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必须脚踏实地。”刘老师来听课从不事先打招呼,每每都是推门而入,我也从此养成了上每一节课都象上观摩课那样投入,那样充分、那样认真的好习惯。站了35年的讲台,至今,我不敢慢怠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多年来的教学改革之路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当你受到挫折时,他会告诫你不要灰心,重整旗鼓,以利再战;当你有了成绩时,他会说山外有山,还要向新的高度攀登;当你在教学改革中徘徊犹豫退缩时,他向你推荐报道改革者的文章,说能饱尝成功的喜悦,也能承受失败的打击,才是改革者应有的素质。

  我的第三个师傅是缪玉田老师。缪老师是北京实验一小特级教师。他一生都是在教学第一线,是我国第一个用唯物辩证法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的,有专著传世。他在小数界威信很高,数学知识渊博,古今中外名题、趣题、难题记得特别多,谁有解不了的算题都好问他。他德高望重,诲人不倦。虽已退休多年了,但仍十分关心小数界。

  我是在刘老师的引见下拜访了缪老。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日缪老很是高兴。谈起小学数学教学,老人家有说不完的话。从此,我们这一老一少成了知心朋友。有一段时间不见面,就相互挂念。老人家没安电话,有时工作忙了,顾不上去看他,就写信寄去。老人收到信叫儿子念给他听。他也给我回信。由于老人眼睛看不见,都是摸住纸瞎写上去的。信的背面、正面都是字,这可能是一时找不来纸了;有些地方字迹不清,这可能是笔没墨水了;有些地方没字,有的字压字,横的、竖的、斜的乱压一气,这可能不是一次写下来的;有的字大,有的字极小,有的字配合得还可以,有的配合得不成样子,这可能是手有时抖得轻,有时抖得很厉害,几乎写不成了……每次当我接到这像天书一样的奇异书简,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如今老人已驾鹤西去,这11页书简将是我永久珍藏的纪念。有时记者借去阅读,大家费好大劲也只能辨认三分之二。内容很丰富,有老人编的几十道各类数学题,是让我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有古代名题,如韩信点兵等,是让我学习欣赏开阔视野的;有的则是询问我的学习、工作、生活;更有教育我的,有了成绩不要骄傲;还有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看法,那是帮我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价值观的;有谈市、区和学校领导教师给他过生日,他心里又激动又难受,感到自己老了,再也不能为党的教育事业出力,而叹息的……

  这哪是信呀,这是老人对共和国教育事业、对新世纪的年轻一代教师、对祖国下一代献的一份爱心,留下的一份宝贵财富啊!每次读着读着都不觉潸然泪下。

  北师大周玉仁教授、上海特级教师顾汝佐老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教授也都是我的老师。他(她)们都给过我真诚的帮助和热情的指导,令我难以忘怀。

  1995年中国数学记者工作委员会与上海《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在青岛联合举办了“青年教师吴正宪、潘小明教学艺术研讨会”,周玉仁老师、顾汝佐老师亲自到会,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倾注心血、铺路架桥。他们精彩的点评、独具魅力的学术报告为我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中点燃起一盏明灯。专家们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艺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课后两位专家对我悉心指导,指出努力方向,让我信心十足。平日里,我也经常向二位老师请教,每每在教学研究中碰到了难解的问题,总是主动打电话或当面请教。周玉仁、顾汝佐老师认真的阅读批改过我的学术论文,并亲临课堂亲自指导和点拨。他们一起在教育部审查全国小学数学教材,探索中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大业;一起参与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家教委联合搞的“中国小学生学习能力”的课题研究;一起研讨过国内外小学数学研究现状;还一起为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我很珍惜每一次和老师们在一起的时光,并把它作为极好的学习机会。我在事业上的进步与成长得益于二位老师指导和帮助。

  对我影响较大的另一位导师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梅玲,她曾被邀请到崇文区作一周儿童心理学讲座。讲座的题目是:《儿童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我认真听,仔细记,收获很大。早在上中师时我学过心理学,但学得比较粗,好像都是些难懂难记的名词术语,留下的印象很少。听了张老师的讲座后就不同了,她把心理学讲得那么生动有趣,全新的理念,具体生动的事例,加上张老师优美动听的语言表达,让人耳目一新。现代教育心理学,简直像一把魔剑,经张老师这么一挥,出现了神奇般的效果,数学变得那么美,数学教学变得那么有趣,学生变得那么可爱,师生关系变得那么和谐融洽,真叫人高兴!从此,我对学习现代教育心理学有了极大的兴趣。讲座结束后,我就主动找张老师借书读,提出问题请教,并邀请张老师指导作课。我们亦师亦友,亲密无间。

  其实,我的师傅还很多,身边的同志都是我的老师,他们政治上关心我,业务上帮助我,我十分敬佩他们。特别是很多年轻教师,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和好的教学经验,不能视而不见。所谓汲取百家之长,自然也包括广大教师的经验,甚至还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我想,只要我们留心学习,虚心请教,就会常常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在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得到了这么多专家、导师及同志们的指导和帮助,我的教学改革能有一些进步是他们高尚的师德,锐意改革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着我的结果。我时时都可以感受到他们优秀人格的魅力。导师们热爱教育事业、淡漠功名、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以及那谦虚谨慎、友善宽容的态度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吴正宪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教育老师随笔02-03

秋季教育随笔01-15

常规教育随笔01-10

小班春季教育随笔02-28

大班教育笔记随笔02-25

保育中班教育随笔02-08

小班下教育随笔01-23

2022老师教育随笔01-15

幼师教育随笔合集04-23

大班老师教育随笔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