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我读道德经随笔

时间:2021-03-03 12:37:17 随笔 我要投稿

我读道德经随笔

  《道》第十七章原文: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我读道德经随笔

  《道德经》是一部很神奇的经典,之所以很神奇就是因为,它几乎涵盖了各个阶层,各种职业,以及人生的各个阶段。它通天达地地涉及到政治、军事、各种自然现象、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细节、生命的意义、人生的吉凶。

  《道》不仅从道与德的角度倡导世人遵道贵德,而且还花了较大的篇幅谈了儒家修行路线图(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治国平天下”部分。

  《道》第十七章就是典型的政治篇章,而且也是第一个通篇只谈政治的章节。其实,这样的安排也挺好的,世界已经悄无声息地流逝了两千多年了,我们可以试着穿越回到周朝时期,试着去感知一下老子当时关于治国平天下方面的浪漫幻想。然后,我们也可以迅速穿越回到今天;然后,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想象力也足够浪漫,那么也可以试着想象一下一千年之后(好像是有那么一首歌)……

  我们上班一族基本上都懂(混日子的除外)职场的基本规则之一:少一点可说可不说的废话,多一点有效行动。

  《道》的十七章不仅谈到了这一规则,而且还将其升格到道的层面来论述之后给予定义了。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

  悠着点,让出口的话语稍微金贵一点,以求言必行,行必果,拿讲一些废话的时间去干点实事,如此这样就可以功成事遂。

  当然,老子的这话不是对2700年前少数在朝廷上班的统治阶级而言的,所以在上面这句话的后面,老子狠狠滴幽默了一把:“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百姓会认为,这是我老子自己努力的结果,老子本来就可以成功,老子本来就可以很自然就把事情做漂亮,而非你们这帮子在朝廷上班族的功劳。

  所以,我们也借此道提醒今天在企业的上班族的管理阶层,千万不要废话连篇,不要试图伸手去抢部属们的功劳,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面:功成事遂,我自然。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是老子在《道》十八章给出的结论,至于这个结论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我们待会分析。

  我们还是先借助一个历史风云人物来强调并验证“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这一道的可操作性。

  解缙,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出生,江西吉安府人,人称为吉安才子。

  大明朝时期的三大才子(另外两个是徐渭、杨慎)之一,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解缙,《永乐大典》的主编。

  永乐大典是部什么书呢?

  是一部百科全书,此书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余种,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

  什么概念?

  常人的阅读速度也就每分钟500字左右,三亿七千万字,我们简单地算术一把就有概念:一年365天,每天啥也不干,阅读8小时,那么需要4年多才能读完。

  这些可都是古文,不是今天的白话文,我们都学过文言文,知道那种感觉的。诸如今天你我他这种草根般的古文水平,一篇文章需要反复N次才能消化,那么终其一生也读不完。

  《永乐大典》的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总而言之,你今天能从百度上面找到的任何古文,都被解缙给修订过一次,主编过一回。

  从学术方面来讲,解缙是一个旷世奇才,我们甚至都不知道需要再等候多少个世纪,方才可能再现一个解缙这样的奇才。

  10岁出口成章、成诗;12岁就能通读并领悟四书五经;18岁(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乡试解元(省统考第一),19岁(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进京赶考以三甲第十名的成绩考取进士。

  天才、奇才都有个通病,废话多,难以做到“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的境界,解缙也一样。

  或许是因为解缙太有才了,然后识货的明太祖朱元璋留意了一下,并给予了必要的安排和接见。

  问题来了,能写能说的解缙将书生风范搞到了极限,他一口气搞定了一篇万言书。

  “……臣见陛下好观《说苑》《韵府》杂书与所谓《道德经》、《心经》者,臣窃谓甚非所宜也。“(引自解缙的折子原文)。

  “《道德经》臣窃谓甚非所宜也”——竟然否定了《道德经》将其定义为杂书了,殊不知自己正是因为不认可《道》而惹祸。

  即便这样,见朱元璋没有下文,解缙依然觉得没说透彻,紧跟着又上了一道对朝政颇多指责和建议的折子:《太平十策》。

  我们来稍微欣赏一下解缙同学当年提出的十策都是些啥子名堂。

  “因思当今之急务,王政之大端,不过十事而已。一曰参井田均田之法,二曰兼封建郡县之制,三曰正管名,四曰兴礼乐,五曰审辅导之官,六曰新学校之政,七曰省繁冗,八曰薄税敛,九曰务农,十曰讲武。谨条陈以献,名曰太平十策。”(引自解缙的《太平十策》)。

  “王政之大端,不过十事而已”这完全是老师的口气了。

  “十曰讲武”,这个更玄幻离奇,简直就是黑色幽默。

  此时此刻,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已经二十多年了,一大批的文武大臣已经折腾了二十多年了,朱元璋出生入死地战斗一生,数十次是从死人堆里面爬出来的,一介书生有资格来谈武论兵?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在忙着绞杀功臣,夯实帝位,培育并辅导大明帝国的接班人,满朝文武除了书生解缙没人敢摸老虎屁股的。

  难得明太祖大度一次,为帝国留个人才,没有难为解缙。

  21岁那年,解缙再一次犯忌。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朱元璋计划杀丞相李善长,这事水很深,没人敢插嘴多说半句话。但是,解缙竟然又来了一折,上书为李善长申辩。朱元璋这次没好脾气,将解缙解职为民赶回老家,当然同时也留给了解缙一句话“十年之后再用”,朱元璋只是想教训一下稚嫩的`豆芽菜,然后为接班人留个人才。

  解缙29岁那年(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坐了十年冷板凳的解缙终于重出江湖,出朝为官了。

  三十而立的奇才解缙懂“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之道了吗?

  解缙不仅没有悟道,而且还得出一个错误的指导思想:顺着帝王办事即可。

  在建文帝时期,解缙并没有得到重用,仅仅只是有个差事而已。但是,当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战推翻建文帝,执掌政权之后,解缙选择了新主人,积极向永乐大帝靠拢,并获取了丰厚的回报。

  朱棣于1402年七月初一在南京南郊举行祭天大祀,尔后宣布登基。一个月后,即八月初一,他就下旨命解缙到文渊阁办公,参予机务。

  解缙在这个岗位上办成了第一件非常漂亮的事情是按照明成祖朱棣的意图,掩饰历史编撰了《太祖实录》、《列女传》两部书,深受朱棣的欣赏。这一年,解缙33岁。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不好意思提前露面一下下。

  解缙也正是因为受宠,所以才再次惹祸、惹火。

  朱棣称帝之后,马上面临着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立谁为太子?

  长子朱高炽,温文尔雅,宽厚仁慈,曾经深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喜爱,但是却非常肥胖,不仅外形不咋地,而且身子骨还非常虚弱。但是,早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朱高炽就是朝廷册封的世子(王位接班人)。

  次子朱高煦则与朱棣非常相像,是一个难得的将才,在整个靖难之役期间,跟随父亲朱棣南征北战,并多次为朱棣解围,甚至还搭救过朱棣的性命。

  其实,明成祖朱棣的感情是明显偏向于次子朱高煦的,一方面是因为朱棣认为朱高煦像自己,另一方面是因为朱高煦战功卓著。但是,想要立朱高煦为太子又不符合立长这一朝廷规矩。

  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朱棣曾经多次召集会议或者个别会谈,想要文武大臣们支持自己册立朱高煦为太子。

  朱棣身边的天字号谋臣姚广孝(从靖难到建国,一直是姚广孝在策划,类似于张良、刘基这类大才之人)选择了缄口不言,由此可见姚广孝的大智慧,他认为立储是朱棣的家事,掺和进去必会引火烧身。

  而刚刚受宠的解缙则本着立长这一原则,反复用尽方法进言上书,终于说动了明成祖朱棣于1404年册封朱高炽为太子(也即为后来的明仁宗),这年解缙35岁。

  汉王朱高煦就这样跟解缙结仇,对其恨之入骨。而“勇敢”的解缙似乎还是满不在乎,继续把废话讲到底,继续把《道》定义为杂书,继续将“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之道扔在垃圾箱。

  当世子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储君,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并将他的藩地定在云南。朱高煦却赖在了京师不去封地,而朱棣心中总觉得对不起二儿子朱高煦,因之对他的宠爱超过以往。朱高煦不肯去云南,他也就听之任之,并让他呆在身边,参予国家大事。

  解缙再一次犯错了,他向朱棣劝谏说:“陛下,厚汉王而轻太子,这是引发争端啊!”朱棣听了很不高兴,认为这是离间他们骨肉之间的感情,对解缙开始冷淡。

  解缙38岁那年(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在汉王朱高煦的奋力挖坑之下,解缙被逐出京城,贬为广西参政。

  历史给予了解缙善终的最后机会,在远离朝廷的广西,解缙明明可以自我反省,读读《道》悟道,继续为世人留下唯美的文章、书法、绘画作品的。但是,他没有,他选择继续将废话进行到底的一条绝路。

  解缙42岁那年(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按照朝廷的规矩,他可以去京师述职奏事。解缙还梦幻着可以咸鱼翻身,所以他万无可能放弃这样的机会,遵从“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之道。

  不巧的事情是此时明成祖朱棣正好北征继续绞杀元朝的残余势力,不肯白跑的解缙便前往宫中拜谒行监国权力的皇太子,给太子继续上课。

  解缙不遗余力地给自己掘墓,这恰恰给予了汉王朱高煦机会,朱高煦抓住这件事狠狠奏了解缙一本。

  朱高煦秘密向朱棣进谗:“解缙趁皇上离京,跑回来拜见皇太子,他背着皇上见太子,究竟想干什么?”朱棣震怒,解缙危在旦夕。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之道的解缙,话还没讲完,紧跟着他向震怒中的朱棣再奏一本:建议开凿赣江,用水路连接广东江西的交通。

  幽默!

  朱棣在想何时把曾经宠着的奇才解缙给扔进监狱;而解缙则在异想天开地如果挖开赣江,改善帝国的交通。

  解缙用这道奏章把自己给送进了大明王朝的监狱。解缙押到南京打入诏狱之后,立即被严刑拷问:为何要私下见皇太子?干嘛要抽风用妄语欺侮皇上,妄言开挖赣江?

  解缙在狱中被关了5年,在解缙47岁那年(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大赦天下。得到这道敕令,管理诏狱的锦衣卫都督纪纲便向朱棣呈上羁押囚犯的名单。朱棣审阅名单时发现了解缙的名字,便轻描淡写地问了一句:“解缙还在呀?” (缙犹在耶)。锦衣卫头子纪纲懂了,朱棣是没打算让解缙继续在监狱里面活下去了。

  锦衣卫做事也颇有“艺术范”,纪纲他回到值房,摆了一桌酒席请解缙请来吃酒。解缙已听到了朱棣要大赦官员的消息,现在又见平日狠如豺虎的纪纲满脸巴结地请他喝酒,误以为苦日子结束了,好日子来了。

  心怀梦想的解缙居然心花怒放,烂醉如泥。

  1415年正月的北京天降大雪,纪纲命锦衣卫脱去解缙的衣服仍在了雪地,醉酒昏睡的解缙就这样在不知觉的情形下被冻死。

  次日,明成祖朱棣获悉解缙已死之后,再下一道圣旨:抄没解缙的家产,将他的妻、子以及宗族流放到辽东。

  一代奇才解缙的生命定格于47岁,家族定格于1415年。

  但是,他所主编的那部灿烂而伟大的《永乐大典》流传至今,其中也必然收录了《道德经》,《道德经》的第十七章“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势必是经他之手审核过……

  其实,我原本是想讲述《过秦论》的作者贾谊的,那人也是一代奇才,西汉初期的文学家,天才,33岁就英年早逝,自己给自己掘墓。但是,鉴于解缙直接否定过《道德经》所以,选择了大明王朝的一代才子解缙。

  故事讲完了,让我们回到《道》的十七章上来吧,看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一结论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老子将统治阶级顶端的帝王划分为四个等级。

  一级:太上,下知有之。

  最牛叉的帝王,下面老百姓都不知道他的存在。

  为什么会不知道呢?因为他实施了无为之治,因为他遵“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之道。

  二级:其次,亲而誉之。

  老子认为二级帝王是和蔼可亲的。

  为什么和蔼可亲呢?因为实施仁政,用仁义统天下(儒家的那一套)。

  三级:其次,畏之。

  老子认为三级帝王是依赖严酷的刑罚统天下的,用酷刑威胁百姓(韩非子所代表的法家的那一套),所以天下皆畏惧。

  四级:其次,侮之。

  老子认为四级帝王是依靠权术愚弄百姓来统天下的,所以被世人鄙夷。

  《道》认为,帝王都应该遵“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之道,何况世人……

【我读道德经随笔】相关文章:

读培根随笔有感(15篇)02-09

读培根随笔有感合集15篇04-02

读培根随笔有感(集合15篇)04-02

读培根随笔有感(精选15篇)02-09

读《培根随笔》有感(通用15篇)01-21

读《培根随笔》有感汇编15篇01-21

读《培根随笔》有感(集合15篇)01-21

读《培根随笔》有感(合集15篇)01-21

读《培根随笔》有感(汇编15篇)01-20

读《培根随笔》有感通用15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