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我的祖母随笔散文

时间:2022-10-09 18:56:55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的祖母随笔散文

  在家里,因为父亲是长子,我一出生就成了祖母的掌上明珠。我是在她的悉心呵护和精心照料下成长的。她的音容笑貌,是我永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我的祖母随笔散文

  在我的记忆里,祖母是年逾花甲的老人。她个头不算太高,裹着一双小脚,行动起来非常的稳健、自如。花白的头发下,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写满沧桑的、富态圆润的、蕴含着福相的脸。她平时穿着随和,从不刻意打扮。给人一种自然而又端庄秀丽的美。

  祖母的身体非常健壮。她夏天总喜欢喝冷水。在饮食的营养搭配上也不太讲究。但她的一生几乎就没有生过病。总显得精神饱满,活力四射。干起活来从来都不觉得累。十几口人的饮食起居,加上对数量可观的家畜家禽的照料,她陀螺般地、无怨无悔地而又井井有条地忙碌着。

  祖母有精湛的手工技艺。一家人一年四季的衣服、鞋子及相关的生活用具,都由她一个人做。家人用的每一件衣物及生活用品,都凝聚着她为之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了解一下草编制品的劳动过程,其艰辛程度便可见一斑。

  盛粮食的囤子和盖饭桌的笼头,是用麦秸和高粱秸秆最上端一节的“亭子”编织的。编织前,先用篾刀把“亭子”辟为两半,放在水里泡上一天一夜,待“亭子”变软之后再刮去“亭子”当中的瓤。

  刮瓤的程序是这样的:人坐在高凳子上,双脚踏住砖头,取一块一米来长,五六寸宽的木板,将木板的一头顶在砖头上,另一头顶在腰间。左手捏着泡好的半爿“亭子”,有瓤的面向上,平放在木板上。右手拿一捺多长、二指多宽的蔑刀,先用刀背把“亭子”压平,之后再用蔑刀刃把瓤子刮去。反复刮两三遍,使刮出来的篾子薄而均匀。然后再倒过来刮另一头。刮出的篾子在编织过程中主要起连接的作用。

  编织时,用潮湿的麦秸十来根,把一头理齐,用线绳子扎紧理齐的那一头,然后用篾子围着一个中心作盘旋状地用扎錐“缝”起来。同时,要一边缝,一边添加麦秸。使其均匀的向前延续。

  扎錐是用一指多宽的薄铁片制成。头尖,稍向上翘,中间凹槽。后柄用木套套上。如水果刀的刀把般粗细。有弯,通体近似S形。中间的槽,留作扎线用的篾子穿过。篾子在麦秸上缠绕一圈后,再缝在先前缠好的麦秸上。绕一圈,缝一针。若用不同颜色的篾子,还能编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编织过程中,稍不注意,会扎破手指。时间长了,手掌还会被磨出血泡,会把人累得腰酸背痛。

  穿的鞋子,也要靠手工做。人们常常穿的是苘鞋、麻鞋和“毛翁”等。

  “毛翁”,是一种用叶子细长柔软、当地叫“雷草”的草拧成绳编织而成的。鞋子的底和帮都是草编的,只是在鞋口的地方镶嵌了一圈颜色各异的布。冬天穿起来很舒适也很暖和。

  此外,家里还有一辆纺车,祖母经常用它纺线、织布。一家人的衣着全靠这台纺车。祖母围着纺车而起五更睡半夜地辛苦劳作,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祖母的家前园后,种植了好多桑树。每逢到了春秋两季,她都要采桑养蚕。因为树高,采桑时,要借助梯子爬到树上采。有时为躲避蜜蜂、蚊蝇及其他害虫的叮咬,常有被摔下去的危险。

  平时蚕是不睡觉的,吃“老食”(蚕在结茧之前,要暴食几天)的时候,不分昼夜都要喂。半夜起来喂蚕都是祖母一个人蹑手蹑脚地去做,唯恐惊醒了别人。由于熟知了蚕的生活习性,她养出的蚕每每都是健健康康的,白白胖胖的。抽出的丝质量好,产量也高。每一季都能抽出十来斤。

  姑姑们穿的花鞋,戴的帽子,衣服上镶的花边及外用的腰带,都是祖母用各种染料染成的丝织成的。煞是精致、美观。

  邻居们常常找祖母帮忙,她总是热情周到的予以帮助:衣服怎么裁,花样子怎么剪,“囤子”、“笼头”怎么做,对别人的请求,她的表现是耐心细致的、不厌其烦的。

  那时候,农民过着被大自然左右、维持简单再生产、刀耕火种式的生活,祖母就已经有了朦胧的商品意识,有了勤俭持家、改变现实生活的思维方式。

  每一季抽的丝,除了家用一小部分外,大部分的丝,她都拿到集市上去卖,每次都能卖好多钱。

  早在祖母幼年时期,她的老家有一年发洪水。邻居们都丢下土地四处逃荒,唯独她力劝家人留下。在一片被水淹没了的田野里,她和她的父母在十几天的时间里,捡拾了几百斤瘪高粱。除了家里食用度荒外,还卖钱置了二亩地。

  有了尝试,就有收获。一个偶然的机会,家里来了个要饭的,要用一个弹棉花槌与祖母换吃的,祖母二话没说就留下了棉花槌。当时农民种棉花的很多,而弹棉花的很少。祖母看准了商机,她借钱盖了两间敞篷,置了弹棉花的工具,力劝祖父弹棉花。祖父也是个心灵手巧的人,没费什么劲就学会了。由于棉花弹的质量好,收费低廉,生意做得异常火爆。一个冬天下来,赚的钱竟也置了二亩地。

  又一个商机接踵而至。农民有逢年过节烧草纸的习惯,而买草纸往往要到远处的集市上。在祖母的提议下,花钱置石碾,买驴,造锅炉,建起了家庭手工造纸作坊。这是我们村里的第一家,具有开创性、里程碑的意义。祖父、父亲和叔叔都是有力气且又肯出力的人。一家人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地干。几年下来,家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有钱人。

  在我们家的带领下,很多家庭都建了造纸坊,我们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造纸村”。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实行改革开放初期那阵子。

  祖母有一个信念,农民要靠土地吃饭,而土地的取得,要靠赚钱换取。多年来,祖母把生活结余的每一分钱几乎都用在置地上。农村行将土改时,家里购置的土地已达七八十亩。

  虽然祖母不识字,但懂得的事理很多。她出生在一个生活殷实、礼节氛围浓重的家庭里。生活环境的熏陶及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与周围人相比,她显得十分的稳健与成熟。

  乡下时常有说书的、唱戏的,祖母是逢场必到。她的记忆力惊人,几乎听到的每一个故事,她都能完整的复述出来。并用其故事的寓意教育子女们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为今后的目标去奋斗。

  她常讲“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孙膑与庞涓”,“包公铡美”的故事。警示子女们与人相处,要以诚相见,要讲良心,讲担当,不能见异思迁、出尔反尔。

  激励人们励志成才的故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小小松树一捺高,人人把它当蓬蒿。他年长成参天树,擎天

【我的祖母随笔散文】相关文章:

祖母随笔散文10-11

我和你的随笔散文10-10

我的村庄随笔散文10-10

我的故乡随笔散文10-10

我的生意随笔散文10-10

我的小村随笔散文10-10

我的世界随笔散文10-10

我的妹妹随笔散文10-10

我的家乡散文随笔11-24

牵挂我的人随笔散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