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毕业论文

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时间:2022-10-09 03:06:47 物理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物理概念教学论文【1】

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摘要】 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概念时,对于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相似的概念很容易混淆,造成这种认识不精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教师教学的原因,也有学生学习的原因。

  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混概念形成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对于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物理;教学;概念混淆�

  一、概念混淆的原因

  1、概念本质属性被现象掩盖

  物理概念是对某一类物理事物和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本质属性往往隐藏在表面现象之后,生动的表面现象往往给人深刻的印象。

  例如,热传递现象中究竟传递的是温度还是热量?物体间发生热传递时给学生留下的表面认识是:一个物体温度降低,另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最后达到温度相同,表面上看是物体间发生了温度传递。

  要认识现象的本质,需要经过充分的分析、理解才能认识到,这种强烈的表面印象抑制了学生对热传递本质属性的认识。

  2、学前概念的负迁移

  学生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之前,往往已经接触过许多相关的物理现象,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些近似的概念,即学前概念。

  这些概念往往是未经充分的科学抽象而获得的,因此,大多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

  不正确的学前概念妨碍概念理解的全面性、完整性,影响着学生对新概念的同化,造成新旧概念的模糊认识。

  例如,对于光和光线,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诸如“这里光线太暗”之类的说法,显然是用光线代替了光,在理解“光线是表示光束及其方向的直线”是产生迷惑,片面认为光线就是光。

  3、概念形式相似或意义相近

  物理概念中,有相当多概念与其他一些概念形式上相似,更多的是意义上的相近,对这些相似概念区分不清,就会造成理解的混乱。

  例如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浮力计算公式F=;物体的相互作用力与物体受到的平衡力;功率与机械效率;惯性与惯性定律;汽化与升华;电动机与发电机;音调与音色等等。

  4、概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有一些概念尽管物理含义不同,但在同一类问题或现象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学生由于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物理情境,对它们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不了解它们在本质上的区别,就会混淆不清。

  例如,对于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概念,有些学生常认为:热的物体热量多,内能也大;相同温度的水,质量越大热量越多等;还有如重力与压力、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电功与电热等等,都常常产生混淆。

  二、消除易混概念的策略

  正确认识、区别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概念进行比较,从概念的物理意义、概念所研究的客观对象、概念的数学表达式等几个方面加以对比,从而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作为教师,进行易混概念教学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充分认识客观因素,组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认识的方法和习惯。

  1、概念形成过程的比较

  物理学概念是从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特征,概念形成过程的比较涉及到建立概念的目的、有关的典型物理事物或物理现象、思维过程等。

  这些方面的区分度一般较大,容易起到鉴别概念的作用。

  例如:压力和重力。

  压力的形成是由于互相接触的物体发生相互挤压,而产生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其性质属于弹性力;重力是地表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其性质属于引力。

  在有些情况下,压力是由物体的重力引起的,如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此时也仅仅是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大小相等。

  但在许多情况下,压力并不是由于重力引起的,如用手握住物体时,手对物体的压力;用力往墙壁上按图钉,图钉对墙壁的压力等。

  从压力和重力的产生过程看,它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力。

  2、概念内涵的比较

  物理概念内涵的比较是易混概念之间最实质、最重要的比较。

  一般说来,易混概念往往描述的是同一类物理事物或物理过程的不同属性。

  因此,区分这样的易混概念,要特别指明它们分别描述了同一对象的哪些不同属性,明确理解它们的不同的物理内涵。

  例如,功率和机械效率。

  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公式P=,单位是瓦特;机械效率是描述机械性能的优劣程度,定义是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公式η=,是无单位的百分数。

  又如,平均速度和速度都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但要分清前者是描述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而后者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不变。

  一个物理概念的表达式中,包含了它的物理意义、定义方式、单位等内涵,对表达式中的这些内涵进行横向比较,能促使学生记忆概念、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

  3、在运用中比较

  把易混概念运用于某些具体情况中,常常能获得生动的、直观形象的感受,使概念之间的区别更鲜明。

  例如:热量和温度,学生往往认为热量是一种物质、温度是热量的强度、热量和温度成比例、热传递中是温度被转移等等。

  教学过程中运用“概念冲突”来促进学生概念的转化,提供一些实例和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学生用个人的理解和解释这些实例往往会产生矛盾,只有运用科学的物理概念才能解决“冲突”,解释这些现象。

  再进一步运用“概念发展”深化物理概念的理解,教学中鼓励学生讨论,并充分暴露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进一步发展,同时在和其他同学的观点、教师的科学概念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中使自己不正确观点得到转化。

  4、在结构中比较

  把易混概念分别放在不同或相同的知识网络结构中,比较它们在结构中的不同位置、不同功能以及与其他知识的不同关系,更能清楚地区分易混概念。

  例如,惯性和惯性定律。

  ①小车上直立一木块,当突然拉动小车时,怎样解释木块向后倒的现象?②教室里悬挂着的电灯处于静止状态,假如它受到所有的力突然全部消失,电灯的运动状态将会怎样?上述两例是用惯性还是惯性定律解释呢?在实例分析中就能明确。

  例①木块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而向后倒;例②电灯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不变。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惯性”是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的物理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一种运动规律。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础,让学生清晰、准确地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

  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和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实现物理教学目的,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前提。

  物理概念教学研究论文【2】

  摘要: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

  在概念形成阶段,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在此我对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做了一些粗浅的剖析。

  关键词:概念;引入;分析;理解;应运

  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体系大厦的基石,是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关键环节。

  目前,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仅停留在背定义、记公式上,忽视了对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形成概念的抽象概括方法的理解,进而影响了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所以,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

  因而物理概念的教学尤其显得重要。

  下面笔者谈谈在物理概念教学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一、恰当地引入物理概念

  引入物理概念就是让学生明确建立物理概念的定义,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兴趣,为物理概念的建立做好准备。

  中学阶段,大部分物理概念很抽象,属于理性认识范畴。

  而初中学生的思维介于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理解一个物理概念,就需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容易被学生接受。

  所以,概念教学不要脱离学生的认识原则。

  由于概念之间彼此有差异,因而引入概念的教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生活实践: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具,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入概念

  如建立力的概念时,列举人推、拉、提、压、扛物体的实例,这些实例都是学生亲身感受到的,有利于力的概念的形成。

  2.由演示实验引入

  如建立磁感线概念时,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亲眼看到玻璃板中的细铁屑,在无磁场时,细铁屑无规律排列;当把条形磁铁放在玻璃板上梢加震动后,则细小的铁屑在磁场中非常有规律地排列。

  这样引入概念,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直观,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的表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概念。

  二、概念的分析

  1.有无属种关系的新旧概念可以利用

  如有了力的基本概念,再建立其他力的概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把概念进行分类,找出建立方法上相同的概念

  如用比值定义密度、热值概念。

  掌握了这种方法,使得同类概念的建立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总之,要对概念进行正确的分析,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新的概念。

  三、概念的辨析

  概念建立之后,要通过对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分析,通过肯定、否定例证、变式的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概念。

  1.采用变式练习

  不断变换非本质的属性,而使本质属性恒在。

  这样使本来隐藏的本质属性因多次反复出现而成为优势刺激,进入学生的意识中。

  如在讲解比热概念时,通过变化物体的质量、吸放热量、温差三个物理量,发现同一物体的比热不变,从而得出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之一,与物体的质量、吸放热量、温差无关。

  这样使学生加深对比热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通过多种练习巩固和深化概念

  巩固和深化概念的理解是形成概念的重点。

  其目的有两个:(1)概念教学不能一次完成,讲而不练等于不讲,只有在练习中才能进一步抓住概念的本质,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2)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是教学中主要环节之一。

  四、掌握概念本质,用各种思维方式形成概念

  1.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抽象概括物理现象的本质

  物理概念属于理性认识范畴,它来自感性认识,又高于感性认识,要真正形成概念,必须在概念引入后,运用抽象概括,分析比较等多种思维方法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才算初步形成概念。

  如在学习速度概念时,列举大量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飞机在空中飞、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人在路上行走……让学生分析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属性。

  学生往往只注意其非本质的属性——运动,而忽略了飞机飞得比汽车行使快,汽车行使又比人行走快这一本质属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抽象出这些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是运动快慢不同,然后对本质属性加以概括,概括出速度的本质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进行知识的整合,建立概念系统

  一个概念和它周围的概念之间有一定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这种联系和区别,使概念形成系统。

  如果我们不在概念系统中学习概念,就无法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

  由于我们的教学是一课时、一课时进行的,概念也是逐个建立的,这样就容易割裂、混淆。

  因此,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找出各概念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整合,使学生不是孤立地理解个别概念,而是掌握概念的前后发展线索,构成概念的网络系统。

  如为避免压力和重力的概念相混,要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压力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压力的施力物体是施力物体本身。

  (2)联系:在水平面上,压力大小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

  五、使用准确的语言讲清概念

  在教学中,无论采用哪种途径引入概念,我们都要努力做到语言精确、简练、透彻、生动。

  避免因强调“引入”而东拉西扯,转弯抹角,干扰学生对新概念认识的思维线路,使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充分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如电荷的中和概念: “把等量的异种电荷放在一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电荷的中和。”表面上看是原来带电的物体现在不带电了,好像是电荷突然消失了。

  其实它的本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使物体恢复成了中性。

  六、讲清组成概念的关键因素和关键词语

  如讲述比热时,用到“温度升1℃而不是温度是1℃”。

  再如讲述导体与绝缘体时,注意定义采用的字眼是“(不)容易”导电,而不是“(不)能导电”。

  七、运用对比的方法,讲清容易混淆的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如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导电性能不同。

  (2)微观构造上不同。

  联系:当外界条件适当时,它们能互相转化。

  通过对比,使学生既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又能区别它们的异同,进而较好地掌握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10-09

初中物理概念论文10-09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10-05

化学概念教学论文10-08

函数概念教学论文10-09

数学概念教学探索论文10-10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10-08

物理教学论文10-01

阶梯式物理概念教学方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