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恶棍来访》的后现代叙事特点

  摘要:后现代主义以其反传统的叙事手法成为了二十世纪文学创作的主要体裁之一。美国作家詹妮弗·伊根的《恶棍来访》就是一篇具有典型后现代主义特征的佳作。下文通过对该作品的叙事特点如非线性叙事,拼贴,戏仿等方面进行论述,进而探讨了该作品的后现代特色及主题。

  论文关键词:碎片式叙事;多重叙事视角;戏仿;黑色幽默

  《恶棍来访》是美国女作家詹妮弗·伊根的第五部长篇作品。之前她因发表《风雨红颜》、《塔楼》、《隐形的马戏团》等作品而在美国文坛崭露头角。而《恶棍来访》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不仅入选《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和《出版人周刊》三家媒体2010年度好书,而且相继获得美国国家书评奖和普利策小说奖。小说被称赞为“创造性地剖析了人们在数字时代成长、衰老过程中的各种经历,对文化的飞速变化表现出了强烈的探求心理”。美国HBO电视网正着手将其拍为电视剧。伊根是个创新意识极强的作家,讨厌重复已有的经验,追求新奇,《恶棍来访》即是一例证。小说围绕音乐制作人伯尼及其女助手萨莎的故事展开,主要描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到未来2020年一群朋克摇滚乐手30多年来的生活变迁,展示音乐工业由盛而衰的辛酸流变。在表现空间上,小说从纽约到旧金山,从意大利到非洲,仿佛在时空隧道里自由穿梭。伊根运用不同的叙事技巧,尤其是其典型的后现代叙事手法,捕捉“每个人心底自我毁灭的暗流与渴望救赎的人性本能,在艺术与音乐里逃避时光的无情流逝”,探索时间、记忆、荣誉、爱、失落、救赎、命运、延续与断裂等诸多主题。

  一、碎片式叙事和多重叙事视角

  《恶棍来访》是一个开放性文本,伊根在小说中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线性展开情节,而是采用碎片式叙事模式打破时空界限,把不同时间、地点组合交织在一起,在现在与过去之间自由穿梭,通过各种断裂、混乱的画面来表现时间的断裂和弥散。这种碎片式叙事手法是后现代派小说的主要特征之一。小说分A、B两部分,共13章,讲述了13个独立又彼此关联的故事,仿佛老唱片的A、B两面,上面有13个曲风不同、风格迥异的曲目。没有一以贯之的叙事线,每一章从故事到结构都相对独立,各章主人公、叙事视角、语气、风格又极为不同。因此很难界定它究竟是一部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集。而这些故事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一个发生在当代的故事后面往往跟着一个发生在几十年前的故事,再看下一章,可能又回到了现实。很多人物在不同章节多次出现,但某一章的主人公往往在其他章节知识几笔匆匆带过的背景人物,甚至不再出现。尽管所有人物的故事都断断续续,模模糊糊,但所有人物身上都倾注了作者无限的感情与同情,却同时也都是作者奚落与讽刺的对象。这些破碎断裂的画面和情境形象地表现出了时间已及现代社会生活的断裂和散乱。

  《恶棍来访》在叙事手法上的另一突出特点是作者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使不同人物参与故事的叙述,使事件通过不同人物的回忆表现出来,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认为,传统小说多采用全知角度叙事,而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全知角度的,叙事者的声音也不是单一而是多角进行的。因此,他提出放弃全知叙事,而采用多叙事者角度使小说更接近生活真实、更紧凑、更富有戏剧性、更能以各个角度反映叙述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可根据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需要,安排不同的叙事者,并通过其他人物像镜子一样从各角度反映出叙事者的思想感情,读者则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参与、重构整个故事。小说从常见的第一、三人称叙事,到罕见的第二人称叙事,伊根仿佛都信手拈来,运用极为娴熟。从短篇小说到出自监狱的报纸文章,从科幻小说到PowerPoint幻灯片展示,应有尽有。叙事最为奇特的第12章由76张幻灯片组成,背景是21世纪20年代初,萨莎的12岁女儿艾莉森介绍一家四口的情况,特别是迷恋摇滚乐的哥哥。这些幻灯片五光十色,各种几何图形及图表琳琅满目,甚至还有空白页。小说的叙事看似一盘散沙,细看却发现它们都串在音乐、伯尼和萨莎组成的细丝上,形散而神不散。这种叙事方法强调读者参与的重要性,要求读者进行生成式解读,把断续破碎的片段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作者通过人物不同的叙述视角为故事提供了多层面的解读,目的是为了通过不同角色的叙事声音是读者感受到不同人物的生活以及共同的时间对其改变的主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