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嘉兴市学前特殊教育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时间:2022-06-23 09:59:14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嘉兴市学前特殊教育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精选15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嘉兴市学前特殊教育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嘉兴市学前特殊教育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精选15篇)

  嘉兴市学前特殊教育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篇1

  1 嘉兴市特殊教育人才现状

  现如今,全国各地都基本设有学前特殊教育学校,但从我国目前的学前特殊教育的人才师资状况来看,其数量根本无法满足特殊教育的迫切需求。据调查显示,特殊儿童的人群数量在社会越来越发展的情况下只增不减。就嘉兴地区而言,因为部分学校、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忽视,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极少关注,导致本地的特殊儿童数量逐步增长,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逐渐壮大的群体。原本的小规模学校就致使部分特殊儿童流落于社会关注之外,没有能够接受特殊教育,然而,学校的特殊教育人才更是少得可怜,如此以往,本市的特殊教育将会面临很大的瓶颈。

  目前,在嘉兴一线学前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老师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属于特教专业出身,大多数都是从普通幼儿学校转过来的,由此可见,特殊教育的人才水平严重不足。根据调查了解,社会对特殊教育人才涉及的需求领域极为广泛,涵盖了特殊学校、普通学校、普通幼儿机构、残疾人体育事业、问题儿童康复中心等。因此,社会需要专业理论知识与素养过硬且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学历人才。据业内人士透露,特教教师流失率很高。特教学校招人难,留人更难。在有的特殊学校的招考中,报名参加考试的人数少,更甚者因无人应聘而被迫停招。在嘉兴地区,极少部分的专业人才在特殊教育机构就职后,因为诸多原因选择了离开而另觅他职,这又给特殊教育事业带来沉重打击。

  2 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2.1 学校开设的特殊教育专业冷门,就读该专业的人才流失

  目前,我国的几百所大学中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学校极少,80%左右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设相关专业。对于那些开设了特教专业的学校而言,传授该专业的师资也相对薄弱,不受学校重视,从而导致了这样的专业成为冷门,部分无奈选择了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就读一年之后转到其它热门专业。以此看来,国家对学前特殊教育事业投入的不足,相关政策出台的不全面,以及福利设施的不完善,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失。

  2.2 从事特殊教育行业的工作压力大、工资薪酬低

  教师本是一种典型的服务行业,然而,特教教师却是一项常人难以胜任的职业。在学前特殊教育学校,大多数教师长期处于一种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之下。因为他们的'教学对象不是普通儿童,而是一些在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各方面都存在障碍的特殊儿童。因此,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此同时,嘉兴市学前特殊教育教师拿到的工资薪酬却远不如普通学校,投入与付出并不成正比,加上特殊教育管理难度相对较大,教师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较低的薪酬,不少教师的工作热情衰竭,出现了职业倦怠。他们不仅对工作满意度差,而且渐渐丧失了工作兴趣,在情感上也出现变化,变得疏离和冷漠。由此,也会造成人才流失。

  2.3 社会认同感不高

  在职业分类这个金字塔中,教师这个职业本就不属于尖端,而特教教师就更不能与之相较了。据了解,广大社会人群并没有认识到特教教育的特殊性,大家普遍认为学前特殊教育教师更类似于看护看管特殊儿童的护工,觉得他们并不需具备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需具备保姆的能力就足够了。因此,对特教教师不正确的认知,使得这个小众冷门的职业更无法得到社会认同和尊重。

  2.4 社会服务工作程度不高,配套条件不能得到满足

  面对一群生理或心理不健全的儿童,要帮助其融入正常人的生活存在很大的困难。因为在杂乱的社会里,他们不被很多人所接受。像自闭症、抑郁症儿童,在与他们的互动交流及逐步的开导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环境,去慢慢接触社会,学着与人相处。然而,社会上的部分人却抗拒这样的孩子,将其视为异类。且一些身体残疾的儿童,要具备某些正常人的生理机能,需要相应的康复辅助工具,但是社会服务工作程度却不高,硬件设施配备不齐全,特教教师正常教学条件满足不了,导致了本市特殊教育处于低滞状态。

  2.5 个人的职业主观意愿不高,发展前景渺茫

  当代的大学生、青年工作者,在选择职业的时候都会着重考虑职业的发展前景。发展前景良好的职业,自然而然能吸引众多人才,而发展前景不被看好的,便是无人问津。对于学前特殊教育这个行业,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其发展前景渺茫,加上自身的发展层次比较低,知名度不高,所以很难吸引高层次人才就业。另外,存在部分人格因素,一些自我价值感不高或自我价值感太低的人,都不愿意从事这样的职业。管理制度没有具体完善的学前特殊教育让他们缺乏必要的职业安全感。

  3 解决嘉兴市学前特殊教育人才流失问题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薪资待遇

  为了留住学前特殊教育的人才,首先得以经济手段,从其薪资方面着手,增加其收入,从而使教师的工资满意度有所提升。一份有较高的工资满意度的工作是留住人才、稳定在职教师的前提条件。嘉兴市可以依托自身的经济优势,努力推行特殊教育教师工资“两相当”即: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城镇中小学教师平均水平大体相当,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工资与公务员的工资大体持平,并按一定的比例享受特教津贴制度,实施多层次的经济鼓励政策,吸引并留住他们,进而充分调动特殊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落实人员编制

  作为这么一个特殊的教师身份,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热情,但近几年嘉兴市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享受的待遇却并没有多大的改善。且与现如今的普通学前教师相比而言,他们可能缺少应有的成就感,再加上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人才望而却步导致人才流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加大对那些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的关注,落实人员编制,增加人才的归属感和工作的稳定性,减少人才的流失。

  3.3 提升其社会地位

  嘉兴市政府和本市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对民众进行合理有效的宣传,让市民了解特教教师的工作,理解支持学前特殊教育事业,进一步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例如,制定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的独特的法规,为其维护正当权利。相关组织、团体可以举办各类活动,走近特殊教师,使他们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样一来,不仅给了特教教师很大的激励,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减少人才的流失状况,增强教师要求进步的内心动力。

  3.4 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

  学前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是一个脆弱的,极其需要被呵护的特殊群体,承受的心理压力不言而喻。首先,嘉兴市特殊教育学校应改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条件,为教师建立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组织环境,创造和谐轻松的工作氛围。其次,嘉兴市相关机构可以在学校普及特教教师的相关心理知识,建立完善具体的心理咨询辅导服务体制,定期为其进行现场心理咨询辅导,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教师拥有能够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缓解其工作压力,疏导其负面情绪,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从容面对这份特殊的工作,并在这独特的岗位上坚守下去。

  3.5 开展职业认同教育

  提高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能够促进教师师资的稳定发展,能够有效地减少人才的流失。嘉兴市特殊学校应设立职业培训,如让新进教师充分了解岗位职责和完成此岗位的基本途径等。在任职期间,学校也应有侧重的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并为教师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和继续学习进修,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以便于获取新的知识和理论,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并使教师的精神文化得到满足。积极的职业行为需要积极的职业观念来维持,良好的职业认同感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行为上带来的无所适从而导致的学前特殊教育的人才流失。

  3.6 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方面,嘉兴市政府可以和特殊学校联合,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建立健全的表彰制度,定期宣传在特殊教育工作中成绩优异的教师,并给予表彰。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与管理中,充分带动其工作积极性。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师在评选和职称的评定方面要给予适当的倾斜,使教师积极参与到自身职业发展的实践中去。另一方面,政府可发放学前特殊教育专业的教育资金,同时教育部门鼓励我国大学开设学前特殊教育相关专业,并促使其健康稳定的发展。从而吸引并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选择其专业。

  嘉兴市学前特殊教育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篇2

  近年来,我国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日渐提升,而专业人才培养是提升学前特殊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梳理了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学前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探究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够为今后的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一定的借鉴。

  学前特殊教育是根据学前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的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专业认同)。当前,我国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日渐提升。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此次纲要的一大亮点是将特殊教育单列一章,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2014年1月24日,教育部联合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以及残联制定并发布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该计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江苏省也启动了“特殊教育发展工程”,着力解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两大现实问题。

  在考虑政策导向、社会需求以及本校特色方面,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2011年设置了特殊教育专业,培养专科层次学前特殊教育工作者。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对未来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思考。

  一、学前特殊教育人才需求分析

  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离不开对学前特殊教育人才需求的分析。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因此,特殊教育教师首先应是一名合格的教师,然后是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工作者。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一领域对人才提出的高要求。

  (一)专业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爱心

  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相较于普通儿童,特殊儿童的教育干预更加困难,他们可能具有认知问题、情绪问题、感官障碍等,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多次的内容重复和大量的任务分解才能慢慢掌握,这对教师的耐心和宽容度是极强的考验,因此需要从业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以保证儿童在教育训练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专业人才应掌握先进的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

  我国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十分紧缺,而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又相对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特殊教育领域包含了非常丰富而专业的内容,如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残疾儿童的生理与病理学等,涉及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等多门学科,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服务于特殊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应具备多元的学科知识,并能够根据时代发展对知识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三)专业人才应掌握特殊儿童教育、干预训练的技能

  目前,特殊教育教师主要承担的工作包括为儿童提供集体教学或个别化的干预训练、为家长提供家庭干预指导、为随班就读教师提供特殊教育巡回指导等,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大量的实践经验,掌握特殊儿童集体教学的方法,掌握特殊儿童干预训练以及学前融合教育的技能,为特殊儿童设计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和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FSP)。

  (四)专业人才应具备团队合作的意识

  特殊教育是一门交叉学科,而特殊儿童的教育、干预也是一项由医生、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治疗师等人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合作完成的工作,因此,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技巧,从而为特殊儿童提供全面、优质的教育服务。

  (五)专业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从事特殊教育研究的能力

  研究能够监督、评估并促进特殊教育一线工作的高效开展,而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相对缺乏本土化的研究,存在大量的研究空白,亟待开发,因此,特教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

  二、学前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2011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以来,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学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和专家的指导下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

  (一)清晰的人才培养定位

  在进行充分的人才需求调研和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本校将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清晰的定位,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符合现代特殊教育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组织与实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的专科层次特殊教育工作者。

  (二)特幼结合的课程设置

  “特幼结合”是指将学前教育课程与特殊教育课程进行深度融合;特殊教育课程与学前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打破了学科壁垒,统筹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科之间的知识与技能,整理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相通,构建更加满足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岗位知识与技能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培养更多复合型特殊教育人才创造条件。

  在确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通过对一线岗位工作的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等,设置合理的课程方案,以促进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专业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集中教学实践三个模块,其中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限选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前半进程中,学生将修习儿童心理发展、教育以及特殊儿童心理、病理、教育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后半进程中,学生将具体学习各类特殊儿童教育干预方面的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为接下来的实习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全面、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它与理论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具有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组织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作用,是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因此,在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尤为重要。为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我校从课程设计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着手,不断改革,完善实践教学。

  1.构建“理实交融”的课程整体设计理念

  在课程整体设计中,学校一直强调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即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为核心派生工作项目;以完成项目为目标派生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导向重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优化课程设计,确保学生学以致用,掌握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整体设计力求以真实的特殊儿童问题驱动教学任务,使教、学、做与社会服务得到有机整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手段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训、成绩考核等环节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填鸭式”和过程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情境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改进课程考核办法,不拘泥于书面试卷评价,特别是在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学龄前融合教育等高度重视实践环节的课程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在实际教学情境或模拟教学情境中的表现。

  3.完善实训设施,改善教学条件

  本专业在创建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加强了综合训练实训室、作业康复实训室、儿童心理与行为观察室等实训室的建设,积极增补评估、训练器材,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从而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4.增加专业见习比重

  在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中,学校加大了专业学生每学期见习的比重,第一学期见习一周,第二、三、四学期分别见习两周,第五学期见习四周,见习地点包括普通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幼儿园以及部分医疗机构,以保证学生尽可能将理论所学与一线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及时了解专业发展的动态。

  人才培养探究的工作是一项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艰巨任务,在当前专业初创的阶段,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专业的多样化方面探索还不够。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包含了丰富的方向领域,例如智障儿童的教育、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等等,随着专业发展的成熟和完善,可以考虑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向,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事业。

  嘉兴市学前特殊教育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篇3

  一、课题名称

  通过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促进智障儿童的智力开发

  二、课题界定

  在武夷山市特殊教育学校中,目前主要的教育对象是智力残疾或多重残疾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康复活动中,他们很难主动的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参与到教育教学康复活动中来,常常表现为缺少兴趣,没有激情,无精打采,性情冲动,不良行为的体现等等。就康复效果而言,也是收效甚微,如何帮助中重度智障儿童强化记忆,提升能力;如何使康复教育效果最大化等等问题困扰着我们,成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头病。

  近年来我校的信息技术设备不断完善,添置了智力、心理测试筛查仪器,体感互动仪器,言语功能检测处理系统,语言功能检测处理系统,多媒体设备等等。我校还与武夷学院携手科研多年,拥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和信息技术能力。

  周仁来说:“刷新是工作记忆一个重要的中央执行成分,主要功能是监控输入信息,用与当前任务相关较大的新信息来替换与当前任务联系不大的旧信息,以不断对记忆中的内容进行修正。通过训练工作记忆提高流体智力为该领域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本研究希望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方式激发起孩子们对参与到特殊教育康复活动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特殊教育康复质量,提升智力障碍儿童的.流体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将结合本校特点,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仁来教授教育课题组的研究发现,在我校实验班进行实践研究,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工作呈现多样化,不断的通过工作记忆来刷新功能的训练,以帮助特殊儿童的流体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升。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本课题组成员在普通小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研究做的比较多,并取得丰硕成果,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在特殊教育方面论证不足,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和针对性。近年来特教逐步被更加重视,医教结合将是主流,智力潜能开发不容忽视。

  四、课题研究背景: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仁来教授周仁来表示,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工作记忆的功能,探索人类认知活动和认知神经的可塑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教育领域,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研究也可以为儿童智力开发,特殊儿童的治疗、干预和教育辅导提供有效的帮助。

  谈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仁来教授说:“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研究可以为特殊儿童(如学习障碍儿童、多动症儿童)的治疗、干预和教育辅导提供有效的帮助;也可以为工作记忆缺陷个体(如认知老化个体)的临床干预和治疗提供有效的训练工具;对于人类认知活动与大脑神经可塑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近年来我校的信息技术设备不断完善,添置了智力、心理测试筛查仪器,体感互动仪器,言语功能检测处理系统,语言功能检测处理系统,多媒体设备等等。我校还与武夷学院携手科研多年,拥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知识经验基础和信息技术能力。我们将结合前沿理论知识经验和已有的技术能力进行实践研究,以便更好的帮助智力障碍儿童通过工作记忆训练,提高流体智力,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2)、帮助学生认知能力、感知能力和言语、语言能力的提升。

  (3)、帮助学生进行行为缺陷的矫正。

  (4)、帮助提升特殊儿童的流体智力。

  (5)、通过此项研究,促进特殊教育工作者与特殊教育对象感情的交流。

  (二)、研究的内容:

  (1)、融合信息技术,有效开展生活适应课程。

  (2)、通过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帮助提升特殊儿童的流体智力。

  (3)、在教育康复课程中,有效的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行为的矫正

  六、实施方案(说明研究的方法、步骤)

  (一)、研究方法:

  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比较法和分析法。为 “融合信息技术后,对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进行研究。

  (1)、借助医院测试证明和我校心理、智力测试筛查测试仪器为课题研究收集第一手参考数据,为课题进行分析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2)、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即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通过“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个案辅导”等教学环节进行探讨研究,以便找出优劣,进而改进、完善特殊教育康复活动。

  (3)、比较法:是通过对本课题活动开展的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研究者对研究现象的认知。

  (4)、分析法:通过对本课题研究对象行为问题的原因或结果进行周密分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的论证方法。从结果来找原因,或从原因推导结果,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7月—9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做好课题申报、制定实施方案等工作。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12月)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医学证明资料及进行相关筛查测试工作,确定实验对象。

  第三阶段:(20XX年1月—20XX年6月)具体步骤如下:

  (1)、(20XX年1月—20XX年3月)为课题组试验、求证阶段。按照新的教学设计导向进行实践。

  (2)、(20XX年4月—20XX年2月)为课题完善、推广阶段。组织中期评估,撰写中期评估报告,并根据中期评估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四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结题阶段。学科课题组写成结题报告、材料自查、整理,做好结题工作。

  七、研究队伍

  本课题研究队伍由新丰小学3位教师组成,共同承担研究任务。

  课题主持人:何煦儿(武夷山市新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参加人员:陈珉(新丰小学副校长)、梅霞莉(武夷山市新丰小学财务)

  具体分工:何煦儿操作实施,陈珉信息技术指导,梅霞莉收集整理资料

  八、预期成果

  1、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研实效。

  2、案例展示(何煦儿)。

  3、研究论文(何煦儿、陈珉、梅霞莉)。

  4、课题研究总结性报告(何煦儿、陈珉、梅霞莉)。

  嘉兴市学前特殊教育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篇4

  一 特殊学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职业压力较大

  新时期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是特殊教育教师对职业期望与特殊教育学校现实状况冲突的一种心理表现;新时期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是其不能顺利应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压力时的一种特殊极端反应,是在长期紧张的特殊教育状态下产生的情绪。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压力有代表性的观念有以下两种:

  (1)特殊教育情感耗竭论,代表人物是派恩斯。

  他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由成就感降低导致的。产生职业倦怠的个体对服务特殊对象丧失了部分或全部的情感,甚至以非人道、极端的教育方式对待受教育儿童。

  (2)特殊教育情感调适论,教师个体及学校社会环境的变化不当会引起职业倦怠。当教师个体感到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时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大多数学者认为,人格因素在职业倦怠中显得非常重要,特殊教育学校低自尊者更易产生倦怠。

  而面对教师的职业倦怠,学校也不能做出很好的应对,由此也影响到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及其职业教育极其不利。这些问题是由教师的教育地位所决定的`,面对教师的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学校更应积极研究应对,以适应教育的发展需要。

  2.职业教育质量偏低

  特殊教育学校职业课教师由于长期脱离实践的第一线,又得不到专业技术培训,使思想观念和水平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由此也影响到职业教育的质量。

  3.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办学理念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特殊教育学校过于强调文化知识学习,忽略残疾人职业教育,这也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社会对于职业人才的需要与学校的培养相脱节,特别是残疾人的职业教育较滞后。同时,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学校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较为落后,导致学校对于职业教育的关注度降低,学校的发展定位与社会的发展脱节,这就直接影响到特殊教育的结果。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

  二 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策略

  1.加大职业教育投资力度,强化职业教育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特殊教育事业需要有一定的条件作为基础。特殊教育投资的多少,学校教学设备的配置直接影响特殊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势在必行。在教育中应把握政策,及强化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可行的培养措施,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残疾人职业教育质量,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职业教育的科学有效发展。

  2.加强教师职业研究,强化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促进特殊教育的科学发展

  学校的发展靠的是教师,教师的发展靠的是职业能力。必须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积极开展教师的职业培训,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提高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积极创造特殊教育学校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通过马斯洛的层次需理论建立适宜的教育教学目标,积极主动地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关注特殊教育的发展,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提高特殊学校的教育质量

  众所周知,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特别是特殊学校的职业教育,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教育教学的质量存在差异,使培养的职业人才也就参差不齐,培养的质量不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就必须关注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关注残疾人的职业发展,并通过强化教学改革,探索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强化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与生存能力的教育,提高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办学思路,集思广益、积极探索,切实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需要借鉴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强化本校的职业教育研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培训,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积极探讨切实可行的特殊教育策略,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嘉兴市学前特殊教育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篇5

  新时代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严峻,寻找新的出路和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而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就业体系和基本格局并不完善,虽然在身体上存在缺陷,但是正因为特殊的条件赋予了他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能——为了生活,他们更踏实、刻苦并且更有耐性,而掌握一项文化技能显然可以规避身体的缺陷。当非物质文化遗产遇上特殊教育,两者扬长避短,就可实现1+1>2的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站在慈善的高度上将得到传承并扩大影响力,从而扩大市场需求,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教育也将高速发展,使就业体系建立健全。

  1.时代背景下两者结合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国家一直大力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成效却不容乐观,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在发展上面临瓶颈甚至即将失传。那么到底是什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此艰难?这与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着分不开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说到底就是如何传承、如何发展,当今时代下,青年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兴趣不大,尤其是社会风气日渐浮躁,金钱、权利成为人们追求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必然困难重重。

  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发展,只能走“不一样的道路”——与特殊教育结合。首先,特教人群即残疾人与正常人区别明显,他们先要生存下去,由于身体的缺陷大多数的工作对他们并不适合,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特殊人群来说没有任何问题,甚至因为更有耐心他们能比正常人做的还好,另一方面残疾人需要立足社会,渴望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身价值,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残疾人也能保障基本生活,有益身心健康。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调查结果都表明,两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协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2.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结合的现实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为什么要结合?这并不是形式主义,两者各自的特性使其能够互补,真正趋利避害,使两个本属于弱势的群体达到1+1>2的效果,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是两者最终实现共赢。

  站在资源整合的角度看,两者结合能够扬长避短,相互弥补自身的劣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得到解决,有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特殊人群来说,既能够保障其基本生活,又能够实现其自身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站在慈善、公益的角度看,两者的结合能够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其知名度,形成慈善效应,从而扩大其市场需求,使其能够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够号召社会关注特殊人群,使其健康成长。

  3.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3.1 技术可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自身特性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特殊人群,以课题调研过的冀派内画为例,只需要双眼健康、可拿画笔即可,将特殊教育与内画工艺相结合有成功的先例:衡水市残疾人技能培训中心开设了两年制免费的内画培训课程,目前有三批次的学生接受了相关的培训,并且能够独自进行创作,毕业后能够从事该行业的.所占比例近80%。可见,二者结合技术上是可行的。

  3.2 组织可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两者各有侧重,如果相结合则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借助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资源,特殊教育学校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具有组织上的可行性。目前已有个别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以冀派内画为例,目前画师近千人,有深厚的工艺技术基础,可以为特殊教育人群提供培训教学,保证教学质量,而特殊教育学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和技能培训互补,两者也正在开展校企合作项目。

  3.3 社会可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殊教育深受国家重视,在政策、资金上多有扶持,为两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特殊人群的生存现状也是广大群众关注的民生热点,两者的结合必将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对于两者协同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结合的发展模式构建

  4.1 招生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结合要先传承,后发展。在招生方面,可以选择与残联共同成立培训基地、与特殊教育学校合作的形式,面向全社会招收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条件的特殊教育人群,这两种形式可以借助政府、学校的资金和教学资源,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4.2 教学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特殊人群的教学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符合残疾人认知能力、身体条件的教学流程,形成标准化的教学模式,教师一般由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家担任,因特殊人群与普通人的认知能力不同,应重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进行小班教学并面授,使特殊人群能够尽快适应。

  4.3 就业方向和成果转化。特殊人群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之一就是就业,学成之后可以选择进入文化产业,对口向非物质文化遗产输送人才或者自主创业、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工作等,都可以自力更生,实现自身价值,其创造的实际成果,也可以通过残联、相关文化机构对外出售,与相关单位达成协议,批量定做出售,或者进行公益拍卖,实现成果转化。最理想的是成立专门的非营利组织,从招生、教学到生产、物流、销售等系统地进行该事业的发展。

  5.结束语

  本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了冀派内画的发展模式,借鉴其经验,以小见大,创新地提出了上文所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相结合的双赢发展模式,课题组也由衷地希望通过该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能够真的由弱变强,实现协同发展,使该模式被广泛应用!

  嘉兴市学前特殊教育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篇6

  有效教学,顾名思义,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残障学生学习和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应着眼于残疾学生发展,针对最近发展区,不断转化教学方法,倡导内在发展,在师生互动中,教师也能获得发展。

  近几年,特殊教育学校普遍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听力残疾学生越来越少,智力残疾和多重残疾学生越来越多,而且伴随着的是残疾程度的日益严重,残疾类别也更加多样。所以,特殊教育学校也随之从分类走向综合。在这种形式下,特教学校的教师如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理念,适应学校的发展和变化,提高特殊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一、加强教师学习和培训,用全新的理念武装头脑

  望都县特教学校校部分教师来自普教,部分教师原来教的是听力残疾学生,开始接手智力残疾班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只要把教学内容的难度降低,授课时间放慢就可以了,只要我认真教,学生总会学会的,可事实并非如此,教师讲课学生根本没有兴趣,也学不会,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成功的体验,信心受挫。我们开始慢慢反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先是集体学习残疾学生尤其是智力残疾学生心理学、教育学,了解智力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进相关论坛与专家和同行交流;积极参加各级培训,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不管你如何费心费力,残障学生没有进步或进步不明显,那便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就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课题。只有学生能学会的,对他今后生活有用的知识才是我们需要教授的知识。

  二、更新课程设置,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我校原来使用的是培智学校实验教材,这套教材内容陈旧,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难度只适合轻度智力残疾的学生。我们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用上海的教材,内容简单,易于学生接受。前年,河北省实验教材出台,我们以河北省教材为主,上海教材和校本教材为辅,学生看到漂亮的课本,提高了学习兴趣,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也让上课不再痛苦。

  我们对教学形式进行了改革,智力残疾班的课程由原来的以文化课教育为主改为主题活动为主。

  (一)我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如:3、4月份的“春天来了”,包括学唱春天的歌曲和儿歌,画春天的图画,学习春天的词语,在室外寻找春天、发现春天(观察小草、树木、人们衣着的变化)等。5、6月份配合联谊活动开展的“文明礼仪”、“参观动物园”主题活动,主要学习文明用语“你好”、“谢谢”、“对不起”等等,学习与陌生人交流,文明参观、认识动物、爱护动物等。

  (二)继续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劳动教育。我们老师带领学生每天打扫教室、宿舍以及室外卫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师生共同参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论是教室、功能室还是宿舍、校园,其环境创设都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下完成的。我们在学校里种植了各种应季蔬菜,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翻地、播种、浇水、收割,在课余时间,我们锻炼学生帮厨,帮忙收菜、择菜,每年夏、秋、冬三季,我们在食堂里都能吃上自己种的新鲜蔬菜,既节约了学校开支,减轻了家长负担,又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三)紧密结合我县县情和教育教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带领学生参观我县“尧母园”,在那里给学生们讲望都发展历史,并组织同学们打扫周围卫生,捡拾垃圾,并教育学生爱护公物。我校经常与驻我县8644部队开展联谊活动,每年带领学生们参观了军营,了解军人生活,学习军人的作风,并和部队官兵一起表演节目,同时官兵还指导学生整理内务。我校在早操音乐选择、早操创编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弟子规集体操。 结合我县教育局开展的“新八德”活动,3月“三八”妇女节进行孝亲活动“孝亲好学生”;4月纠正不良习惯,培养规则意识进行的守法活动“小规则,大学问”,5月结合“五一”劳动节,认识成人劳动,培养学本领意识的长善活动“向善好学”,6月结合“六一”儿童节进行的友学活动“我们都是好朋友”,还有9月的尊师、10月的立志、11月的救失活动等等,在每个主题下围绕主题设计活动内容。

  三、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改变原有的学生评价体系

  我们针对残疾学生个别差异的特点,指导教师教师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在集体上课的基础上,针对本班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程度的文化知识、身体康复、生活自理、文明礼仪等各方面的学期目标,然后在学期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阶段性目标,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适当的调整,期末学校根据教师设立的目标,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观摩。

  比如这个学期智障程度较重的班,我们设定的目标为生活自理。对班级整体设定目标,认识并能书写自己和父母的姓名;能说出并书写自己的县名和村名;能说出家中至少一个电话号码;在内务整理、室内外卫生清扫、洗漱等各方面达到自理,在老师的指挥和帮助下完成上述劳动。然后各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上述内容进行丰富,根据学校整体活动和学生实际设立阶段性目标,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

  四、举行家长开放日

  每学期我校都进行两到三次家长开放日活动,或把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和家长进行交流,或将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向家长进行展示,或者举行趣味体育活动,增强亲子感情。家长开放日的活动让家长真正走进学生的一日生活,这也将促使家长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主动地配合学校和老师,共同完成对孩子们的教育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更充分体现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化教育的特教工作理念。

  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为残障学生将来的生存和发展的有效服务,实行与文化课与劳动课的有机结合,奠定残障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能力。特殊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残障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合理配置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残障学生发展为本。

  嘉兴市学前特殊教育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篇7

  摘要:

  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人学会做人,学会做好人,做文明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教师要给智力特殊学生机会,他们就会绽放;学生是花朵,给他们阳光,他们就会灿烂,或许他们的花期不同。班主任要用爱的春风去吹拂,无论怎样的荆棘,都会吹出浓浓的绿意。

  关键词:

  友善;感恩;特殊教育

  众所周知,学生的优秀,往往能够成就教师的优秀。但是,多年做班主任的经历,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悟:那些优秀的孩子固然需要教师的关爱教育,而那些身体尤其是智力特殊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真诚的微笑,细微的呵护。他们表面看起来是“长不大”的孩子。但这样的孩子,和那些优秀的孩子一样,有一颗高贵的灵魂,更懂得感恩,更能够诠释正能量的意义。

  一、友善的阳光

  我班有个男生,外貌和智力都不同于常人,眼睛努力地往外张着,带着大大的厚厚的眼镜,视线总是往斜上方看,游离于远方,空空的样子。据说是他出生时,因为缺氧做高压氧舱过了头所致。在我心里他是全校最文明、最守纪、最诚实的学生。只要是见到老师,他总是远远地跑过来给老师敬礼问好,作为通校生他每天从不迟到,是全校唯一一个天天上下学佩戴通校证的学生。

  他经常主动帮助课代表发试卷、发报纸,他经常下课帮助老师送讲课用的笔记本电脑。尤其是上音乐课、上心理课他会去迎接老师,一直接到办公室把电脑给北到教室。打扫完教室卫生后他总是帮助其他同学把凳子从课桌上拿下来轻轻地摆好。同学们都很喜欢他,下课了,在楼道里同学遇见他都会和他击掌打招呼,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对他来说,重要的就是周边的这些人啊,希望这些孩子一直这么善良地对他。

  二、感恩的雨露

  他的每科作业无论如何也完不成,除了写得慢之外,写着写着他会到处看,只要是上课不和别人说话,老师们也默许了他的做法,因为这就是他的能力所至。有时我会把他叫到我办公室和他边聊天边辅导他作业,只要在我这里学,他会很认真的写好每一个字,嘴和舌头使着劲,态度很努力地样子,但是也会左顾右盼,他的字写的比较工整虽然有错别字,我会给他批上批语鼓励他坚持下去,事后听他妈妈说,凡是我打批语的`书法本,他都郑重地收放起来。由于他先天性因素和吃零食所致,他身体协调性差,跑步往前抢,很吃力的样子,但是他从来不耽误上课间操或者撒谎不上操。

  教学楼上的教师厕所我也特意为他开放,避免他往返拥挤的辛苦和危险。做操时他跟着其他同学的样子模仿,蹦蹦跳跳比比画画,虽然动作不到位,方向不准确但是他做的非常开心,非常自在,大家乐于看他做操,他是大家的开心宝。我也不会因此批评他,因为他努力了。在辅导他作业时,我也会指导他几个体育动作和我一起做锻炼,他愿意学,并且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他的协调性进步很大,动作做得很规范、协调。在其他同学需要锻炼时,我让他给指导着,他总是很高兴地给他们做示范、数着数,一副教练员的样子。这学期他从来没有因为感冒耽误上学,暑假后我发现他长高了、壮实了。

  三、乍现的灵光

  有一次,我在上思想品德课时设计了一个情景题,“如果有同学不小心把菜汤洒在你的新衣服上,你会怎么做”,他站起来说:“宽容”。我深感意外,他答对了。我深知:“上帝还为这个可爱的孩子开着一扇窗”。这次我发现他虽然上课有时到处看,但道理他能听进去。生活中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有同学会和他闹着玩,也可能是出于欺负他玩的想法,但他从来不给老师告状,也没见他哭过,他的心里没有烦恼,属于他的世界里充满了阳光。有时,别的同学违反纪律,受到老师的批评时,他会在一旁乐的情不自禁,晃着头摸着肚子笑出声来,一副天真灿烂的样子。他在回过头来躺倒桌子上往后看时,发现我在后门监视,他会迅速坐好趴在座位上,一副知错就改的样子,但一会儿他还会转过头来看。

  期中考试结束,八科他有七科不过十分,我单独给他装订好让他带回家,回来时他妈妈帮着他把试卷改好了,我问他自己感觉考的咋样?他非常诚恳的样子说:考的不好,我会继续努力的。他文明、他宽容、他自信、他健康、他友善、他进步、他阳光。我忽然觉得这些优点不正是教师在极力培养的品质吗?他的状态和他的表现让我知足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自古就有阐述。《易经蒙卦》上说:“蒙以养正,圣功也。”道出了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正”是什么?是正气,也就是是道德修养。《大学》的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格至善是教育思想的核心,直至当今社会处处倡导的“以人为根本”的价值理念,仍渗透着对善的追求与向往。

  总之,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人学会做人,学会做好人,做文明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我无意中触摸到教育本质的边缘,懂得了学生是生命,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绽放;学生是花朵,给他们阳光,他们就会灿烂,或许他们的花期不同。班主任要用爱的春风去吹拂,无论怎样的荆棘,都会吹出浓浓的绿意。

  嘉兴市学前特殊教育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篇8

  摘要

  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检索了研究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文献,重从研究概况、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相关因素等方面梳理分析了2004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的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与成果。最后指出未来研究应采用多元的方法,扩大研究范围,增强研究的实效性。

  关键词

  特殊教育教师 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

  1 问题的提出

  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教师是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十条“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中明确强调,要“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促进未来特殊教育的发展。众所周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其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我国大陆地区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可以了解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为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职业倦怠(job burnout)也称“工作倦怠”、“职业枯竭”。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并将它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引人心理健康领域,这一概念主要是用来描述那些服务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精疲力竭的状态。1981年,Maslach等人确定了这一综合症候群所包含的三个维度: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也有研究者译为“情感耗竭”),指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非人性化(depersonlization,也有研究者译为“去人性化”),指个体以一种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同事或来访者;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指个体消极评价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根据这三个维度,Maslach等人编制了测定职业倦怠的问卷来界定职业倦怠者。鉴于职业倦怠是当前心理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反映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概念,因此,本研究在检索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时,把与职业倦怠相关的研究也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2 研究总体状况

  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首先检索了1979年至2011年专门研究特殊教育教师的相关文献(检索发现最早的相关研究出现在2004年),去掉与特殊教育教师无关的文献及重复统计的文献之后,共检索到了300余条相关文献。从其中筛选出与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及职业倦怠相关的文献共24篇。从时间来看,这些文献主要发表于2004年之后,且2007年以来的研究较多;从研究方法来看,调查研究与相关研究较多,理论研究极少。因此,重对调查研究和相关研究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从被试选取范围来看,已有研究较多的是从某省、市(如重庆市、北京市、陕西省、山东省、浙江省等)区域内部选取特殊教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样本量在200人左右及以内的居多,个别研究者(如刘在花、张茂林、陈玲等人)开展了跨省市的研究,研究样本量最大的是刘在花开展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承诺的现状与特”等研究,在其开展的研究中,选取的研究对象是8省、市33所特殊教育学校的918名教师。除金泽勤等人的“普通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和教学效能感的比较”个别研究除外,其他研究选择的被试主要是各类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教育教师,没有发现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心理健康及职业倦怠状况的研究。

  第二,从研究工具使用来看,关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也有采用乌得勒支敬业量表(the Utrecht Work EngagementScale,UWES)从积极心理品质角度进行研究;关于职业倦怠,较多采用的是Maslach等人编制的职业倦怠问卷;此外,有一部分研究是研究者自己编制测查工具。

  第三,关于研究视角,有的'从问题出发,研究教师的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状况;有的从积极心理的角度出发,研究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还有一部分研究探讨教师教学效能感、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及应对策略。

  3 主要研究成果

  3.1 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3.1.1 特殊教育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多数研究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并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徐美贞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SCL-90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教师占总数的25.6%;申仁洪等研究也发现,SCL-90中除敌对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无显著性差异外,被试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表现得分均显著或非常显著地高于全国常模;于红莉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躯体化、强迫、抑郁是特殊教育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此外,王玲凤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较大,61.3%的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压力,5.6%的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重度以上的压力,其中最大的压力源自于学生管理。

  3.1.2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

  在职业倦怠方面,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有职业倦怠现象,具体研究结果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易晓琳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明显,特殊教育教师的情绪衰竭(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和紧张等)达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胡颖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感属于中等强度,但明显高于普通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中,低个人成就分量表得出最高,其次是情绪衰竭,人格解体维度得分最低。也有部分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如,赵娜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的总体职业倦怠水平并不严重,普通学校教师的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程度显著高于特殊学校;普通学校教师对工作氛围与工作待遇的满意度均高于特殊教师。金泽勤等研究发现,普通教育教师比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高,主要体现在情感衰竭因子上。

  3.1.3 特殊教育教师的敬业水平与职业承诺处于中等水平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刘旺、陈玲等研究两项研究都使用了UWES量表的中译版发现,特殊教育教师的敬业水平为中等程度,三个分维度的得分顺序为奉献水平最高、专注次之,活力水平最低;刘在花研究表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承诺(occupational commitment,主要指是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程度,对教师的主要工作即教学工作是否感到内在的满足,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投入程度)处于中等水平;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承诺显著高于普通教育学校教师。

  此外,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其中,对工作对象、工作条件、工作氛围、工作本身四个维度工作满意度较高。而特殊教育教师对工作强度与工作待遇满意度较低。

  3.2 影响因素

  3.2.1 性别因素

  从心理健康状况看,男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教师。从职业倦怠状况看,有研究认为,男性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分高于女性教师,也有研究认为,性别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均未产生显著的影响。从职业压力状况及应对策略看,女教师的职业压力总均分大于男教师;不同性别的教师在压力应对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特殊教育教师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高于女性特殊教育教师。从教师的敬业水平来看,男教师和女教师的总体敬业水平和各维度的水平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3.2.2 年龄、教龄因素

  有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随年龄和特教教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但也有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年龄上无显著差别。王玲凤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压力年龄差异显著,30-39岁年龄组压力最大,29岁或以下年龄组其次,40岁或以上组最小。易晓琳研究发现,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随教龄的延长而表现出下降的趋势,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主要指对服务对象表现疏远和冷漠)维度上的得分则随教龄增长而升高。张茂林等研究发现,不同教龄、不同专业背景的特殊教育教师在工作压力和应对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赵娜研究发现,在整体职业倦怠及其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维度,教龄为6-10年的教师倦怠程度最为严重;同时发现,工作满意度随教龄的变化呈现“u”型曲线变化,以教龄为6-10年的满意度最低。刘在花研究发现,14年以上教龄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承诺最高。此外,从教师的积极心理状况看,刘旺研究发现,10年教龄以上的教师在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敬业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5年以下的教师。由此可见,教龄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比较明显。

  3.2.3 学历、职称因素

  有研究发现,高学历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赵娜研究发现,学历为本科的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高于其他学历教师,出现了学历越高职业倦怠越严重的状况。刘在花㈨研究发现,教师职称越高,其对职业的承诺越高;专家型教师职业承诺最高,熟手型教师次之,新手型教师职业承诺最低。但也有研究认为,职称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均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3.2.4 学校类别因素

  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健康状况有所不同,但部分研究结果不一致。徐美贞研究发现,培智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聋校和盲校的教师差。赵娜研究发现,聋校教师的整体职业倦怠水平显著高于培智学校,盲校教师的情感耗竭水平显著高于培智学校,聋校与盲校的去个性化水平显著高于培智学校。王玲凤研究发现,从事聋童教育的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的职业压力显著大于从事智障儿童教育的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的压力。刘在花研究发现,盲教育教师职业承诺最高,培智教育教师职业承诺次之,聋教育教师职业承诺最低。

  此外,有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的婚姻状况、收入满意度、每周任教课时数、教师所承担的学科类别等对职业倦怠也有一定影响。如,胡颖研究发现,收入状况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同收入满意度的各组的职业倦怠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刘在花研究发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每周授课数量越多,其职业枯竭感越严重;在所有任课教师中,生活实践类任课教师职业枯竭感最高。

  3 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除以上研究成果外,研究者还调查与探讨了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包括职业倦怠、职业承诺)与社会支持、教学效能感、工作满意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国外有研究者将社会支持描述为“什么人就什么问题给某人什么”,认为社会支持就是由其他人所提供的资源。关于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者发现,社会支持越高的教师,其职业倦怠感越低;应对方式越积极的教师,其职业倦怠感越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家庭-工作冲突越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职业承诺越高。

  俞国良等认为,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与信念。关于职业倦怠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研究者发现,教学效能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高,其出现职业倦怠的几率越小;普教教师和特教教师一般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各因子呈明显负相关,只是特教教师在情感衰竭因子上的显著性不如普教教师强。

  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指教师对其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各维度的分析上,除工作待遇、工作条件与职业倦怠各维度不存在相关关系外,工作满意度的其余四个维度(即工作氛围、工作本身、工作对象、工作强度)均与职业倦怠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工作本身与职业倦怠及其各维度的负相关程度最高。

  4 未来研究展望

  已有研究反映出了特殊教育教师的一些心理健康状况,但是由于样本选择的局限性,使得代表性不够,不能反映特殊教育教师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由于所用工具不同、样本选择不同以及施测所进行的时间不同等等因素,已有研究结果还存在许多不一致的地方,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未来研究应注意以下几。

  第一,开展多样化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研究以调查研究和相关研究为主,个别研究涉及到了比较研究,今后,应注意使用多元的方法开展研究,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例如,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注重开展实地观察调研、访谈及个案研究等,避免就数据论数据。

  第二,扩大研究范围。一方面,特殊教育教师包括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和随班就读学校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的教师。《中国教育年鉴》历年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以来,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人数占残疾儿童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稳定在60%以上,2010年的比例为61%。随着随班就读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与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加强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培养,其中包括关注与提升随班就读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而现有研究主要是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展开,今后,应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加强对随班就读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关因素,对教师积极心理的研究显得不够。今后应将强对特殊教育教师积极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第三,增强研究的实效性。现有研究多停留于呈现和报告研究结果。然而,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开展哪些工作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各地职前及职后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如何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

  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社会如何给教师提供积极有效的支持?基于研究数据与结论,对上述问题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探讨与建议太少,今后的研究应该对这些问题提出政策性与指导性的建议。换言之,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研究,另一方面,要将已有研究应用于实际,增强已有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切实为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学效能及生活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娜,武汉市特殊学校教师教学效能感、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 曾玲娟,伍新春,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1-84

  3 金泽勤,李祚山,刘晶,普通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和教学效能感的比较,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52:621-624

  4 徐美贞,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4,(2):64-67

  5 申仁洪,林欣,重庆市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7,(6):80-83

  6 于红莉,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硕士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7 王玲凤,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9,(8):57-60

  8 易晓琳,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236-237

  9 胡颖,福建省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关系研究,硕士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10 刘旺,特殊教育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及其对结果变量的影响,中国特殊教育,2007,(3):67-70

  11 陈玲,傅纳,王瑞,工作资源对特殊教育教师工作投入的预测作用,中国特殊教育,2010,(1):48-53

  12 刘在花,社会支持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承诺之间的调节作用,中国特殊教育,2011,(2):9-13

  13 张茂林,杜晓新,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压力及应对策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11):15-20

  14 刘在花,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承诺的现状与特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9,(7):67-72

  15 刘在花,特殊学校教师职业枯竭特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4):71-75

  16 刘在花,社会支持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枯竭与职业承诺之间的调节作用,中国特殊教育,2010,(5):52-56

  17 俞国良,辛涛,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学报,1995,(2):159-166

  嘉兴市学前特殊教育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篇9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趋向成熟,但是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数字化建设只能在借鉴普通高校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有特色内涵的建设。本文阐述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数字化校园的方案。

  残疾人由于生理的缺陷,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如听力障碍和视力障碍残疾学习者由于“听不到”和“看不到”问题,无法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准确获取知识,影响课堂效率,同时他们在校园内的学习和生活也受到限制。

  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种媒介当然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剪辑等。在本研究中,我们则把“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视为“媒介是对人体缺陷的补偿”,因此在残疾人职教学院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我们充分分析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肢体残疾等学习者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场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他们在校园内搭建畅通的生活学习平台。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处于成熟期,很多高校的建设架构都是大同小异,只是在内涵建设上凸显自己的特色。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应以服务残疾的人学习和校园生活为理念,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化校园。从事特殊教育的院校,一般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积累了宝贵的关于残疾人教育的管理经验、教学经验和特色化的数字教学资源(如配备手语或者字幕的教学课件等),这些经验和资源是学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方向,未来的信息化建设将围绕上述特色资源展开。

  一、建设主题

  考虑到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趋势和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现状,我们将此次建设的主题定为“以信息无障碍理念打造面向残疾学习者的智慧校园”,其选题产生的原因如下:

  1.新技术发展的趋势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大量企业开始采用以数据中心为业务运营平台的信息服务模式。进入新世纪后,数据中心变得空前重要和复杂,这对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如何通过数据中心快速地创建服务并高效地管理。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正在快速地发展,业界各大厂商纷纷制订相应的战略,新的概念、观点和产品不断涌现。云计算的技术热点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比如以互联网为支撑的虚拟化解决方案的运行平台,基于多租户技术的业务系统在线开发和运营平台,大规模云存储服务,大规模云通信服务等。

  2.残疾人教育发展的趋势

  据调查,目前云计算和物联网主要应用于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外出陪护、安全监控、应急援助、康复、健康管理等多种服务。我校的学生主要是听力障碍和视力障碍的残疾人,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困难。如果将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于校园,必将为残疾学生带来全新体验,大大提升他们校园生活的质量和学习效率。例如,学生在校区内漫游时,可以获得各个楼宇的各个行政职能部门的信息,从而方便学生办事;学生可以随时获得一些关于教学和学校活动的通知;每天提前获得食堂的菜谱和价格,方便视障和听障学生就餐;获得校内安全信息提示,等等。

  综上所述,通过“以信息无障碍理念打造面向残疾学习者的智慧校园”的建设,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二、建设原则

  我校从事针对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其信息化建设与普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相比,有自身的特点。特教学校校园数字化建设仍遵循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架构,但是在应用需求分析上要更加细化,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残疾类型学习者在使用相关应用的时候遇到的困境,同时遵守残疾人信息无障碍的规则。因此,特教信息化的建设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引用普教的相关应用后,根据使用的残疾人的特点进行二次开发;第二,专门开发针对不同残疾类型学习者的应用,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

  特殊职业教育由于学生情况比较复杂,为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带来难度,因此我们首先对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角色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挖掘每个角色在数字化校园中的真实需求。针对不同角色,我们将服务类型划分为以下两类:教师和领导:工作、生活;学生:学习、生活。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教师的“工作”与学生的“学习”既有交集的部分(如课程平台),也有无交集的部分(如科研系统);教师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几乎都是有交集的。因此,我们在建设中只要考虑到与学生相关的部分,对于与学生无交集的部分则可以参照普教的模式建设(如科研系统)。

  三、建设方案

  信息化建设既是一个改造学校业务流程、管理方式的过程,更是全校从领导到基层工作人员和一线教学人员全面转变理念和提升信息素养的过程,因此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将遵循“统一规划、逐步建设”的原则,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建设:第一,基础平台的搭建;第二,特色服务平台的搭建。具体如下:

  1.基础平台的搭建

  一是借助校园基础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完成支撑平台的搭建,主要包括:数据中心、统一身份平台、信息门户平台;三是完善部分业务系统,对业务单一、服务职能少的业务系统还需要进行补充,如资产管理等。

  2.特色服务平台的搭建

  由于主要是针对残疾人开展的高等职业教育,鉴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因此对其服务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以服务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等残疾学生为理念,从生活、教学等各个方面构建我校的无障碍智慧校园,它包括:利用物联网和移动技术打造校园内外的“全方位综合信息无障碍服务系统”,实现残疾学习者校园内外生活学习活动的信息无障碍;打造服务于听力障碍、视力障碍学习者的特色教学平台和学习平台,提升残疾人职业能力;改造学校现有的安保系统,做到校园安全无死角,为残疾学习者建设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

  四、特色建设内容

  根据调查研究,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特色建设内容可体现在远程教育教学平台、无障碍图书馆和安全校园三个方面。

  1.远程教育教学平台

  由于残疾人的生理缺陷,其异地求学存在一定困难,且目前参加职业培训的残疾人主要是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的残疾人,除了学校教育,针对残疾人的远程教育需求逐年增加,其原因如下:一是残疾人的残疾情况较复杂,除了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等,可能还伴有多重残疾,但是每个人都应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对于这部分残疾人,需要通过远程教育在家里学习;二是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发展不相适应,特殊教育职业学校虽然已经逐年扩大招生规模,但是仍然难以满足残疾学生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为了满足更多残疾学习者接受教育的需求,目前国内针对残疾学习者开设的远程教育,主要有中央电大和中国残联合作的远程教育平台及北京联大特教学院开设的远程教育专业。但是,这样少的资源满足不了国内残疾人的需求,因此建议各个省可自己举办远程教育。

  学校将与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相关部门共建残疾人远程教育平台,其规划如下:初期,依托学校已有的视障教学资源,建设针对盲人的远程教育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中期,依托学校已有的听障教学资源,建设针对聋人的远程教育专业——动漫制作专业、装饰艺术专业等;后期,扩大到其他类型残疾人(肢残、脑瘫等)的远程教育专业。

  本远程教育平台目前受众为本省的残疾学习者,平台的开通将需要如下的改造:一是需要对“在线教育与学习平台”增加硬件投入(服务器、视频点播服务器等);对于“在线教育与学习平台”的管理功能不需要大的改动,但是对于课程的建设内容将进行部分改造,毕竟职业教育需要实训,利用远程进行实训,需要对内容进行重新规划。

  2.无障碍图书馆

  图书馆的无障碍建设主要是针对视力障碍残疾学习者,其中我们要了解如下术语:

  (1)口述影像服务:一种透过口语或文字叙述,将视障者无法接收的影像讯息转换成言辞符号,协助他们克服生活、学习和就业环境中各种影像障碍的服务。简单地说,口述影像就是把“看见”的“说”出来。

  (2)视障信息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视障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视障信息服务网络架构体系。

  3.安全校园

  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以听障、视障、肢残等残疾人为主,未来将会有智障残疾人,甚至很多学生是具有轻度智障、听障和其他障碍的多重残疾人,其对社会和自身的认知程度受到一定限制。另外,这些残疾人可能还有一些其他基础性疾病,如心脏病等。这些都是校园安全需要保障的内容,我们将在学校信息化过程中,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出解决方案。

  (1)校区环境安全:由于我校残疾人较多,在某些危险区域设置一定安全边界,使学生在靠近危险区域时获得提醒。

  (2)特异体质报警:建立特异体质人员信息档案,使上体育课或者进行一些其他活动时,相关教师与工作人员获得预警信息,从而避免危险发生。

  五、结语

  如果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只是参考普通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显然是不够的。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立足于接受教育的各类残疾人,在成熟的数字化校园框架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挖掘有内涵的特色服务。

  嘉兴市学前特殊教育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篇10

  摘要: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特殊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和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教育公平实现过程中的典范,对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教育公平;特殊教育;个别化教育计划

  特殊教育是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分支。长久以来,特殊教育积极关注弱势群体、努力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不断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特殊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

  要全面推进教育公平,必须依赖于完善的教育体系及制度。特殊教育历来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直接影响教育体系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布局。此外,由于特殊教育的对象多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受教育问题本就是推进教育公平工作关注的重点,因此,特殊教育的发展成为衡量教育公平与否的内部标准。若没有特殊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公平便无从谈起,由此可见,特殊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

  二、特殊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起点公平,即尊重和保护每个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过程公平,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旨在让每个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合适且恰当的教育;结果公平,体现在个人发展的公平,旨在让受教育者人人学有所得、学有所用。[1]特殊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不可分割一部分,不论是在教育的起点、过程还是结果中,都体现出教育公平的思想并推动着教育公平的发展。

  (一)特殊教育保障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促进了教育的起点公平

  受教育权是儿童的基本权利,特殊儿童也不例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特殊儿童由于环境、经济或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而被排除在普通教育体系之外,无法兑现法律赋予他们的受教育权,阻碍了教育的公平发展。而特殊教育的存在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它针对特殊儿童的不同特点,采用适当的安置方式和教学手段,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仅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便接近52万人。[2]正是由于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才能让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特殊教育对象有机会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促进教育公平的深入发展。

  (二)特殊教育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推进了教育的过程公平

  特殊儿童发展过程中显著的身心差异,使得普通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每一位儿童的独特需求,并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有效教学。这为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现带来阻碍。然而,特殊教育中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使得特殊儿童的差异性不再成为其难以公平获得教育的理由。首先,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承认并尊重特殊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认为教育应该主动适应儿童的`不同需要。它以该儿童内在的能力水平为依据设计最适当的教学计划,通过在教材、教法、课程及评价方式等各方面做出权衡和调整,使特殊儿童能够接受适合其发展的教育,以此保障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享有平等且合适的教育资源的权利。[3]其次,个别化教育计划通过对社会、学校、社区、家庭等多领域资源的统筹整合实现教育资源向特殊儿童的主动倾斜,从而最大可能地减少他们由于处境不利或是身心发展障碍而造成的弱势影响,实现了在教育过程中公平地享有合适且恰当的资源,以此推动教育的公平发展。

  (三)特殊教育社会学模式的教育观推动了教育的结果平等

  特殊儿童往往是处境不利或身心发展存在障碍,传统的“心理—医学模式”教育观,着眼于他们的生理缺陷或特殊需要,关注如何通过补偿教育来弥补他们的缺陷和不足,以便尽可能地缩小他们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但由于先天遗传或其它不可逆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特殊儿童终其一生也不可能达到普通儿童的一般受教育水平。因此,这种忽略教育对象特质的教育模式,非但没有缩小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之间的差距,还因为其不恰当的教育追求(如片面追求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学业成绩的平等)而严重地拉大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发展的不平等。但随着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理念也在不断进步,在融合教育思潮的引导下,特殊教育的教育观由关注特殊儿童缺陷与不足的“心理———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强调特殊儿童发展潜能的社会学模式。社会学模式的教育观着眼于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发展的共同点,关注他们潜能的发展和个性的发挥,并期望通过教育来使他们的潜能和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实现自我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由此可见,特殊教育本身的不断发展也会对教育结果公平的进一步实现起推动作用。[4]

  三、特殊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典范

  特殊教育的独特性决定了它与教育公平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教育公平不能忽略特殊教育对象的存在而发展,且要以特殊儿童的教育机会均等为实现基础;另一方面,特殊教育本身在不断发展和推进的过程中产生很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这些理论和实践模式推动着教育公平的发展并为其实现提供启示和经验。

  (一)特殊教育的融合教育思想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发展

  融合教育最早是作为特殊教育领域内的教育理念被提出,并逐渐成为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融合教育强调每一个儿童都是不同的,承认儿童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认为教育要主动适应并满足不同儿童的需求,因此,它反对歧视和排斥,主张教育要容纳所有学生,让其获得适合的教育。从这些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融合教育理念追求的是所有儿童的教育公平,融合教育思想实质上是教育公平本质的体现。因此,融合教育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因为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普及和深入,越来越多的人由原本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公平发展到关注所有儿童的教育公平,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改善公平现状的教育改革和实践。毫无疑问,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发展。

  (二)特殊教育的个别化教育模式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参考

  特殊教育是相对与普通教育体系而言的,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特殊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是教育公平实现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特殊教育公平的顺利实现会为普通教育体系中教育公平的发展提供经验或教训。以个别化教育计划为例,个别化教育计划在特殊教育公平实现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主要是由于个别化教育计划尊重并承认特殊儿童与生俱来的差异性,并以这些差异为基础制定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教育计划。虽然由于社会经济条件和教育资源的限制,普通教育体系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但个别化教育计划尊重差异的教育理念,倡导多学科参与、整合协调多领域教育资源的教育措施以及完整科学的教育计划体系,都应为普通教育体系所借鉴。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是与生俱来且不可消除的,在教育的过程中只有针对教育对象的个体发展水平和个别化教育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综上所述,特殊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教育公平实现的基础,是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途径,更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为普通教育体系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借鉴和参考。因此,我们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快特殊教育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切实保障特殊儿童的教育权利,并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嘉兴市学前特殊教育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篇11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学前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阐述了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相关政策,分析了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学前特殊教育的对策。

  学前特殊教育是为满足0—6、7岁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而提供的特殊帮助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但仍不完善。因此全面分析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对策对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我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

  政策导向是发展学前特殊教育的根本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发展学前教育”,确立了学前教育的战略地位,为特殊教育发展学前教育指明了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首次从法律上规定要“积极开展学前教育。”《残疾人教育条例》专门设置学前教育内容,明确规定“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通过下列机构实施……”。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中也明确指出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并“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再一次重申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这些法律法规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把学前特殊教育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体现了国家对于学前特殊教育的关注。

  二、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通过下列机构实施:残疾幼儿教育机构;普通幼儿教育机构;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普通小学的学前班和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但目前我国学前特殊教育机构还很有限,并且以服务聋儿为主。

  视力残疾幼儿学前教育仍处于空白状态,招收智力残疾儿童的幼儿园也屈指可数,更不用说针对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等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机构了。而且普通学前教育机构缺少接纳残疾儿童的师资和适合残疾儿童活动的必要设施,一般不愿接收残疾儿童入学。在许多农村和边远地区,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形势更加严峻。这些地方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没有办法入学。即使在寥寥可数的几所学校,由于缺少专门的老师,也难以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学前特殊儿童入园率不高

  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0-6岁学前残疾儿童为141万人。面对如此巨大的数量,目前可以为其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机构数量还远不能满足其需要。中国残联与卫生部、公安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组织的中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果显示“我国3-6 岁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仅为43.92%”,[1]而“我国正常儿童幼儿园入园率70.55%。”

  [2]可见,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率偏低,与正常学前儿童入学率相差较大。另一方面,不同类型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存在不平衡现象。以聋儿语训开展得最多,智障儿童的早期教育次之,盲童的早期教育最少。因此如何让更多的残疾儿童接受早期教育是学前特殊教育面临的挑战。

  (三)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师资缺乏

  合格的师资是发展学前特殊教育的基础。从我国目前的学前特殊教育师资来看,首先在数量上无法满足学前特殊教育的需要。调查显示,我国上海地区学前特殊教育教师在20个开展学前特殊教育工作的公立幼儿园中,特殊儿童总数有417名,而学前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只有72 名,学前特殊教育的师生比约为1∶5.8,较日本学前特殊学校师生比(1∶1.7 )差距很大。虽然目前从普通幼儿专业转过来大部分特殊教育教师,但总体数量仍然不足。而且这些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及扎实的执教能力,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

  三、完善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学前特殊教育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是学前特殊儿童受教育权利的根本保障。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快立法进程,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对人员编制、课程内容、教育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作出详细的规定,突出法律条款的指导性,避免部门执行时相互推诿。

  更重要的是建立严格的评估机制,将学前特殊教育纳入到普通学前教育验收中,作为评估各地区普通学前教育的重要指标之一。这样既可以有效促进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融合,又可以兼顾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加大学前特殊教育经费投入

  经费是制约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首要问题。建立完善的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是改变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不健全和入园率不高的首要措施。

  各地应根据学前特殊教育的实际需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公共财政为支撑、社会广泛参与、多渠道投入和家长合理付费分担教育成本的投入机制,积极建设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并购进必要活动设施。

  尤其要权衡各类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使其均衡发展,不能失之偏颇。在此基础上,鼓励各类学前特殊儿童入园,提高入园率,使之受到满足其特殊教育需要的学前儿童早期教育。

  (三)加强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

  目前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师资数量明显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学前特殊教育扩充的需要。因此必须扩大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同时抓好特教师资的专业化建设。

  一方面,在聘任教师时,要制订专业准入制度,最好是来自特殊教育专业及其相关学科,提高学前特教师资的专业化水平。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普通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培训。让更多的教师掌握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使她们更愿意接纳特殊儿童,也才能让更多的特殊儿童有机会进入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受教育。

  嘉兴市学前特殊教育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篇12

  科学的、实用的课堂教学评价能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带动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较好的提高。

  特殊学校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与普通学校有所区别,不能硬搬硬套,毕竟我们的教学对象不同,我们应该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切实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在此,笔者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全新的教育教学观

  (1)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应以加强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2)“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各有个性的;是处在发展中的,要热爱学生,师生相长,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

  (4)知识数量不再是唯一评价标准。学生的真实发展状况才是衡量质量效益的根本尺度。我们既要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涯是否快乐、幸福。

  (5)日常教学评价基本功能是激励、诊断。在日常教学中淡化评价的分等、甄别、选拔功能。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程序的过程化,评价空间的开放性,评价结果的成功化。

  二、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观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它包括学生、教师、学校领导、家长和社会。这里特别要强调是被评价对象的自评,强调参与性。

  (2)在评价方法上强调多样,它不但包括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而且可用书面的、实践操作的,跟踪调查的,现场记录的,动手的,动口的,成长纪录的,档案袋式的,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3)在评价标准上上重视差异性,让不同的评价对象可以有所不同的评价标准,多一把尺子,多一批成功者,让成功激励着评价对象取得更大的成功。体现整体性和综合性。

  (4)在评价的时间上,要特别强调全过程性评价,记录成长过程,总结成长道路。

  (5)在评价的结果表述上要特别淡化功利性作用。

  (6)在评价的功能上要体现成功和激励,让成功去激励取得更大的成功。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包括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为学生创设安全、和谐的学习氛围;

  (2)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合作学习;

  (4)广泛利用并开发教学资源;

  (5)在教学中通过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多样、有效的教学活动以达到此目标;

  (6)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地评价,并用于改进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7)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与需求;

  (8)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

  四、课堂教学的评价要求

  (1)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2)学生学习的主动化;

  (3)师生互动的有效化;

  (4)学科教学的整合化;

  (5)教学资源的最优化;

  (6)教学过程的动态化;

  (7)教学策略的综合化;

  (8)教学对象的个别化;

  (9)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五、教学评价的多样化

  (1)基础性。看双基是否落实,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定位是否正确,教学过程是否到位,认知目标的达成度如何。使学得的知识能紧密联系生产,生活、社会、科技、环境和自然等实际。“变单纯把书本是学生的世界为学生的世界是最好的书本。”

  (2)主体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学习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精神是否得到体现。是否处于“我要学”的状态。所学的知识能与学生的经验相联系。

  (3)平等性。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否正确,是否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双相互动,师生相长,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能否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并有向学生学习的精神。

  (4)广泛性。是否体现教学过程的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的差异,特别要关心学困生,学生学习的参与面大,每个学生的思维活动都能得到充分展开。

  (5)优化性。是否能让学生理解和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过程设计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充分尊重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渗透德育教育。

  (6)端正性。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能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如批判精神,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如搜集和利用信息学习应用已有材料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人格:如坚韧性,独立性,抗挫性,好奇心,进取心等。)和实践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7)激励性。充分体现成功教育的理念,变评价的诊断功能和筛选功能为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评价的主体体现多元化,特别要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的方法采用多样化,评价的内容体现多种性。特别要评出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多一把尺子,多一批成功者”。

  嘉兴市学前特殊教育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篇13

  摘要

  动作康复课程是特殊教育康复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课程模块之一,为顺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文章探讨了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模块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在分析了当前各高校动作康复课程开设现状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设置、教材的编选、教学方式的选择、实践环境的创设及课程考核机制的完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加大实践技能发展的人才培养中要围绕学科的专业特点,多采用以任务为导向的体验式教学,将“以特殊儿童为中心”的实践实训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职业发展的有效性。

  关键词:

  特殊教育;动作康复;实践技能;教学改革

  随着医疗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特殊教育对象类型也逐渐呈现扩大化、复杂化的趋势,从以往盲、聋、智力落后三种主要障碍类型,到近年来自闭症、脑瘫、情绪行为障碍等多种障碍类型不断增加,这使得特殊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也让特殊教育人才培养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时需开拓创新、深化改革[1]。以往单一理论教学为主的通识性教育类课程已远不能满足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康整合”理念下,特教专业学生还需要掌握针对不同特殊儿童的个别化教育及康复技术,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技能的培养是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动作发展是个体一切发展的基础。研究发现特殊儿童特别是智力障碍、自闭症、脑瘫等儿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动作发育迟缓,所以在特殊儿童教育过程中越来越强调动作及运动能力的训练,进而促进认知、语言等其他领域的发展。因此,动作康复模块课程是教育康复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3]。但对于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要掌握特殊儿童动作康复训练,这需要医学、康复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整合和运用。我国目前多所开设有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一直在探索适宜于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动作康复”课程培养方案[4-5],由此可见,“动作康复”模块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探索强调以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模块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特殊教育“动作康复”模块课程现状

  1.1课程内容跨学科,课程体系不完善

  “教康整合”理念是近年来在特殊教育界提出的新的思潮和发展方向,动作康复课程是为改善和促进特殊儿童动作能力发展的一类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它与康复医学中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既有交叉又有差异。动作康复课程重在教育中实施康复训练,既要遵循康复医学的基本原则,也要强调教育元素,遵循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其学科特点决定了需要多学科的整合,但又异于医学课程。当前部分高校在特殊教育专业中开设有此类课程,但课程设置多样,甚至缺少基本的医学基础,这必然对动作康复课程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局限。且课程内容多仅仅针对动作问题更突出的脑瘫儿童,对其他发展障碍儿童的动作问题涉及较少,呈现出课程体系不完善的态势。

  1.2教材内容医学化,不适宜特殊教育专业学生

  现有的动作康复相关教材大多针对医学院校的康复治疗学专业,但诸如针灸、电疗等康复技术并不适用于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而操作技能类课程过多偏重于康复医学的内容并不利于特殊学校动作康复的开展,但康复课程又不能脱离康复医学,因此在教材内容选择与编制时还需慎重考量。

  1.3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性还有待探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倡导在高等教育中突出内适性、外适性及个适性相整合的教育质量观[6],即高等教育不仅要体现学术性需求,还要满足职业性要求和个人发展性要求。但传统的特殊教育学习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缺乏直面特殊儿童的经验,动作康复模块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更是需要学生在充分分析不同特殊儿童动作差异性后依据一定的原理方法设计个别化的动作康复方案,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但当前大多数学校由于教育环境的限制,学生往往只能通过短时间、集中性的实践实训[7]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进行初浅体验,难以有效地将课堂学习与实践训练深入结合。

  1.4考核评价体系单一,评价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考核评价多注重终结性考核,而忽视过程性考核,即便是过程性考核也往往通过几次作业或出勤情况等构成平时成绩的评定结果,这些过程考核的内容往往让学生难以主动地将课堂理论内容与实践技能有效地结合而加以运用,且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始终占据评价的主导,这使得学生较为缺乏对自我学习效果的监督和管理,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动作康复”模块课程以实践技能学习为主,传统的笔纸考核难以全面评价学生在动作康复操作技能中的掌握水平,因此打破传统的考评方式,考核内容往实践技能方向倾斜是该类课程的必然考量之处。

  2动作康复模块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2.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定位,构建“动作康复”领域的课程设置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外适性功能要求依据特校、机构等行业相关需求来制定核心课程,按照特殊教育职业规范及教育康复的工作程序来选择教学内容,个适性功能要求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即要遵循学生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编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会贯通。而特殊儿童教育康复的基本工作程序包括:接案-收集信息-评估个案-设计方案-实施训练计划。就动作康复而言,动作问题的评估和动作及运动能力的训练是整个动作康复工作的核心。而在强调学生的动作康复技能掌握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适宜的学科理论基础,这也就决定了动作康复模块课程设置仍然要遵循理论到实践、实践印证理论的教学过程。由此本研究认为,动作康复模块课程设置需要围绕以下三大部分:动作康复理论基础、动作评定技术、动作康复训练技术。2.1.1理论基础是动作康复的首要基石基于动作康复是多学科整合的特点,在学习之初需要有功能解剖学、人体运动学、动作发育学以及与动作发展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这可构成动作康复理论基础部分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可根据课程总体安排设置成独立的一门课程或整合编制成适宜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概论课程。特殊儿童的发展亦是遵循普通儿童的发展规律,在后续的动作康复介入中仍需以理论为支撑来把握评估及训练的方向和原则,因此该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不可忽视的。2.1.2评定技术是动作康复的重要环节特殊儿童动作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展障碍儿童中,其中脑瘫与智力障碍、自闭症、情绪行为障碍等儿童又有所区别,前者更多集中在动作水平及品质上,而后类儿童的动作往往与感知觉发展有关,因此在动作评定技术课程中需有针对地分别开设教学内容。目前对于脑瘫儿童的动作评定有相对完整的评估体系,该部分在相关医学教材中已有较为完善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专项动作功能评定(关节活动度、肌力、肌张力、平衡协调功能等)和全身运动能力评定。当前已有研究指出智障、自闭症、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动作发展在教育康复过程中值得关注[8-9],但现有的康复体系却有所忽视,这是特殊学校及康复机构面临的困惑,值得研究者及相关工作者以教学和实践为依托对此类儿童的动作发展开发适宜的评估体系,以促进其综合康复的发展。2.1.3训练技术是动作康复的核心内容动作康复训练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则可根据评估体系,设定对应专项训练技术(如肌力训练、平衡协调训练、移位训练等)和采用当前主流的技术手段(如神经生理学疗法、运动再学习疗法、引导式教育、感觉运动技术等),而如何运用各种技术有效地为不同障碍类型儿童开展动作康复个训、小组或集体训练,甚至居家训练,这将是动作康复训练技术类课程的重要内容。此外,是否将特殊儿童精细动作训练纳入课程体系中,这也值得后续的深入探究。

  2.2基于“教康整合”理念,修编适宜特殊教育专业的动作康复系列教材

  动作康复相关领域在医疗康复体系中发展较早,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包括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等,但这些课程的内容并不全部适用特殊教育,这就需要有选择性地整合和编排教学内容,并有针对于特殊儿童动作康复的教学内容。但在考虑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时又不能完全偏离了康复学的根基,因此前后课程的贯穿显得尤为重要。动作康复的开展必须要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之上,因此解剖学课程可以选择既有的医学教材,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轻重的调整,课程中教师可重点围绕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感官系统进行解析。但对于“特殊儿童动作康复评定技术”一课而言则相对缺乏适宜教材,大多医学教材《康复评定学》涉及动作、言语、认知、社会功能等多领域的评定,且动作领域的评定又以单一功能评定为主,缺乏全身运动能力的综合评估。而当前无论是医疗还是教育体系下的动作康复评定与训练又多集中于脑瘫儿童,对其他发展障碍儿童动作能力的关注则相对匮乏。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体现出各类特殊儿童的特征性。

  2.3以任务为导向采用“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传统教学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将知识体系传输给学生,动作康复模块课程多以操作性技能学习为主,特别是评定技术与训练技术的课程仍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则难以有效地将动作印象通过传统课堂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研究指出以任务为导向在“做中学”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10],而体验式教学在近年来被大量运用于各类课程的教学[11],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12]。本研究也尝试以任务为导向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动作康复课程的实践技能教学中,这一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而言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体验式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认为学生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宰的模式,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机制,通过真实或虚拟的教学情景体验,在团队协作中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发现、感知、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教师则围绕教学目标,规划不同的任务,让学生以任务为导向完成体验活动。在动作康复模块课程的实践技能教学中,以任务为导向,将体验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确任务,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明确需要学生进行体验的任务活动,因此可将体验任务按专题分为若干项目,围绕每个项目任务又可分为若干子项目,分配给不同的任务小组。第二阶段是分组协作与演练,在体验式教学中尤为强调学生的分组协作、探究与分享,在动作康复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体验情景,由小组团队协作通过自主查阅教材、文献或其他资料,尝试着去进行同伴间相互操作,熟练后甚至在获得特殊儿童家长允许时对特殊儿童进行操作,通过真实情景体会普通人群与特殊儿童动作的差异化,最终经小组商议得出结果。第三个阶段是集体演示与讨论,这一阶段教师可加大对教学环节的组织力度,让各小组在商议的结果基础上进行集体演示,通过全班讨论分析出目标任务的达成度与准确度,最终形成目标任务的结论性意见。第四个阶段是教师回馈,在最后的阶段中教师需对学生群体讨论的结论性意见给予回馈或修正,并帮助学生对该体验项目进行梳理,达成基于理论基础的实践操作经验。在动作康复模块课程中采用任务导向性的体验式教学可以更大程度地跳脱出传统式教学,学生不再是静态地坐于座位上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而是按照任务项目,先由自己自主探究动作评定或训练的操作手法,通过团队讨论将书本知识主动地转化为操作技能,并在同伴协作下不断修正和完善对知识的感知与运用,这一过程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也更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主体作用,而同时教师在各个阶段中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监控也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教师回馈阶段,这对于学生厘清操作流程,完成理论与实践的联结也有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2.4建设“以特殊儿童为中心”的实践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动作康复模块课程具有强实践特性,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传统的学生实践以课堂模拟和为期一学期的基地实习为主,但特殊儿童自身的个体差异性使得学生在课堂模拟中难以获得真实的经验感,而基地实习往往安排在大四学期,这使得学生在前期的课程学习中容易与实践经验脱节,即便是在学习阶段内增加教育见习机会,也只是让学生对康复训练多一些粗略感知[7],真正要达到学以致用、学为己用的阶段还有较长的距离,因此实践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2.4.1建立校内实践平台,掌握实践的主动性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可以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元化的可能,动作康复学习无论是从初期的原理原则建立到后来的评定与训练技术的.掌握都需要对特殊儿童的动作表现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建设开放性的特殊儿童动作康复训练中心可以有效地解决理论到实践的有机过渡。目前只有少数几所开设特殊教育的高校设有面向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中心,动作康复相关训练室亦是这类平台的重要组成之一,本研究也采用了这一模式来解决课堂实训模拟化的问题,一方面可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及时地引入特殊儿童进行示范教学,另一方面也可安排学生在课后深入中心开展动作评估与康复训练,并也将这种实践成果纳入到课程考核中来,实现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机制。2.4.2开拓校外实践平台,拓展实践的多样性当地特殊学校及康复机构也是实践教学的有力支持体系。从教育康复的组织形式来看,学生掌握的康复技术除能应用于一对一的个别训练外,小组课、集体课也是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在本研究中,充分发挥当地一线特校的作用,让学生每周到特校开展一堂动作康复集体教学,在特校大型体育活动、康复活动中参与、组织与策划,这受到了特校及特殊儿童家长的肯定。“以特殊儿童为中心”的实践训练有效地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教育康复的可行性与成效性,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获得感,更进一步树立并巩固了以职业为导向的价值感,也符合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所倡导的内适性与外适性相融合的教育质量观。

  2.5考核评价多元化,突出实践技能的考核

  动作康复模块课程的考核大多难以一次考核确定最终的学习成效,因此可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理论基础课程根据课程特性,通常为让学生能对理论做系统梳理,一般采用单元练习形成平时成绩,期末闭卷笔试考试形成期末成绩。而对于实践性更强的课程则重点采用技能考核,为体现技能考核的全面性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分项目开展考核。学生每完成课程项目后可分小组或个人完成一份项目报告或实训报告,在报告中反应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实践的结果,老师对报告的成效进行评分,多次的项目报告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围绕项目内容,教师设置技能考核科目,考核方式主要为现场示范操作或提交个案操作视频等。现场示范操作时,学生通过抽取题库中的项目,即时完成操作要求并口述操作原理及要领,教师对操作手法及要领陈述进行打分。提交个案操作视频材料则通常围绕教学项目开展,完成项目任务时提出考核内容,通常这类考核更具有综合性,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技术,通过分析思考以达成考核要求,教师主要对其操作方案的合理性、操作手法的准确度和熟练度打分。为保证评价过程的公平性,可考虑由动作康复课程教学的教师团队共同打分,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还可在考评中适当引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由此需要对动作康复领域的每门课程建立更完善的评价机制,保证评价过程的标准化和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动作康复课程是特殊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课程模块之一,其课程特点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培养目标确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教学大纲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及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任务导向性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相整合,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同时,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资源与教学环境,提供更多的实践实训机会,让理论与实践能更及时地完成联结。对于技能操作性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现多维性,制定适宜的评价标准与机制,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以达成教学成效的有效检验。

  参考文献:

  [1]邓猛,潘剑芳,关文军.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5(3):1-7.

  [2]刘文雅,赵斌.关于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进措施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5(5):41-44.

  [3]杜晓新,刘巧云,黄昭鸣,等.试论教育康复学专业建设[J].中国特殊教育,2013(6):25-40.

  [4]焦雅思,康红云,周桂英,等.高等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教育,2016(7):84-85.

  [5]贺晓霞,向友余.“教康整合”理念下特殊教育职前师资培养模式探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10-114.

  [6]宋燕.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新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0(3):5-8.

  [7]于靖.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11(3):161-162.

  [8]陈军,闫洁,康玉江,等.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课程实践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7(1):39-41.

  [9]王晋伟.运动康复模式下孤独症儿童服务体系构建[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4):74-76.

  [10]栗新,谷芳秋,李红玉.任务导向教学法在康复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14-16.

  [11]李敦杰.关于“体验式”教学形式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9(7):145-146.

  [12]邢以群,鲁柏祥,施杰,等.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从知识到智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22-128.

  嘉兴市学前特殊教育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篇14

  特殊教育是反映整体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尺。高校特教专业注重技能的培养,直接经验的不足,不足以支撑技能的习得。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相关工作比较困难。探讨体验式教学法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技能的习得。

  一、问题的提出

  特殊教育是反映整体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尺。教育部2014年发布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000所,在校生39.4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81万人。

  全国共有41所大学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主阵地”,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国家特殊教育的质量。而学生入学前对多种障碍儿童基本没有接触,绝大部分学生对特殊教育缺乏基本的经验和直接的体会。按照一般的授课形式教学,学生不能够真正吸收所学知识,习得相关特教技能。

  二、分析原因

  (一)大部分高校特教专业注重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从事相关工作。

  (二)对特教学生没有认知,缺少直接经验。

  (三)习得理论和技能后没有实践运用的对象,情景模拟都是由健全人充当残疾人进行,达不到练习的效果。

  (四)单纯的理论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三、体验式教学法的核心及原理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法以实践体验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技能为目的。在教学中创建实践场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

  四、体验式教学法优势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律和原理。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形成技能。

  五、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体验式教学五步法:

  (一)传授知识,构建理论。教师用传递----接受式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让学生通过新知识与旧知识或生活经验相互关联起来,让学生习得相关理论知识,构建理论模型。学生只有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下一步的训练。例如:手语教学,让学生先学习手语的技能,再进行与聋人面对面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二)创设情境,激发动机。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教师创设场景或模拟情境,给予学生良好的实践场所。

  (三)应用新知,形成技能。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模拟体验、现场实训等方法来验证理论和方法,反复训练技能、纠正自己的认知。例如:盲体验、实训课等活动。

  (四)归纳总结,充实理论。采用互助式教学模式,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例如:在进行实训课之后,让学生制作总结,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归纳、总结,把实践技能再上升回理论上,使学生既有理论的基础又有能力的提升。

  六、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一)体验法。体验教学是指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接近实际工作或生活的场景,学生在这种场景中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分析,并做出总结点评的一种模拟实践的培训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体验法主要采取真实体验的方式。盲体验、聋体验、肢残体验等,是指体验人员蒙住眼睛、堵住耳朵进行生活体验,然后针对事先设定的问题,讨论和推演盲、聋等障碍学生生活、学习、思维的特点,从而促进学习者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技能,提高学习水平促进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参与法。参与法也叫做中学,就是通过实际行动参与来学习,即通过让受训者参与一些实际工作项目,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发展他们的专业技能,形成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在行动中自我学习、在我提升的活动。参与法有计划、实施、总结、反思四个环节,是一个循环往复学习的学习过程。

  (三)视听法。运用音乐、录音、朗诵、影视片、纪录片等素材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如播放的课堂实录,播放微课,播放音乐等,这种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素材,是教师讲授式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学生在视听后再撰写观后感,把内心思考体现到文字上,使情感体验进一步上升到理性层面。

  (四)实例法。讲述教学实例、学生案例,其感染力是一般的说教所难以达到的。教师可自己声情并茂讲述,可请学教学单位老师来讲,也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的方式展示全国性或地方性优秀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这种教学法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人们从情感到认同的心理规律。

  七、体验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教学。在理论和技能的讲解上要准确、清晰、便于记忆。课堂案例特点鲜明有代表性,对案例分析准确、全面,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掌握娴熟程度、运用能力、实践阅历等不断提高。

  (二)教师提高课堂的组织和驾驭能力,能够把握和控制教学的节奏和学生的注意力。避免整个活动乱哄哄,学生学不到东西。

  (三)学生要做好记录、优化学生成绩的评估方法。从另一个侧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案,及时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嘉兴市学前特殊教育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篇15

  在新时代下,尤其是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律动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提升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内涵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律动教学的效果,而且能够帮助特殊儿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对特殊儿童的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一、特殊教育及律动教学的概念

  特殊教育是指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设备等多方面做出针对特殊儿童的修改、设计与编排,以适应特殊儿童的学习习惯、目的与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取技能,完善人格,最终适应社会,成长为有用之才。特殊教育在我国起步时间较短,在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果不多。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内涵建设,对提升我国特殊教育水平有着重大意义,将有更多的儿童从中获益。

  律动教学是指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特殊儿童开展律动教学活动,以矫正或补偿特殊儿童的身体或心理的缺陷,促进特殊儿童身体和心理各方面实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律动教学的主要教学活动有舞蹈、基本体操、音乐和游戏等,能够让特殊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体验情感,培养素质。教师作为律动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引导者,其职业素质决定了律动教学的效果。高素质的律动教师是特殊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及内涵

  1.渊博的知识。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应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律动教师应保持时刻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有威望,得到学生的认可。特殊儿童不同于普通儿童,大多数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需要律动教师在教授知识、传授技能时有更多的激励、鼓舞。这就对律动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律动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引导学生发展具体和抽象思维,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特殊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正确的动作示范。作为一名律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力对律动教学非常重要。正确的动作示范将教师的知识、技能与身体相融合,直观地展现教师的职业技能,是衡量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够提高律动教学效果,律动教师以正确的动作示范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的律动教师。特殊儿童在身体或心理上有一些缺陷,在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等方面比正常儿童慢,这就更加需要律动教师以耐心、热心、积极的心态教育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让律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耐心的态度教育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当学生犯错时,以鼓励取代批评,以包容的心态进行日常教学活动。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够在一个包容、积极、乐观、向上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对他们的未来大有益处。

  4.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高水平的教学组织能力,有效掌控课堂,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能够让律动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他们的接受能力差,学习效率低,更考验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当学生认真学习时,教师应当及时表扬,对影响课堂纪律和教学进度的学生,教师应当与学生一起,找出原因并帮助其改正。

  三、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现状

  1.职业感不够强烈。职业感是教师最根本的素质,是指教师对事业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在热爱教育事业的同时,更应有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敬业精神。强烈的职业感能够让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也更容易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特殊儿童的缺陷和障碍使其更加需要教师的关爱和教育,成功的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正视自己的缺陷或障碍,更好地适应自身与社会,教师也能够发现职业的意义与价值。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感,才能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目前,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职业感并不十分强烈,大部分教师只是将其视为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工作动力主要来自于生存需要,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工作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假期长、压力小,或者没有更好的选择,迫不得已才选择这份工作。由此可知,律动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缺少职业理想,职业感不强烈。

  2.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特殊教育对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还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知识。目前,大多数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较高,能够掌握相关教学技能,完成日常教学活动,但专业知识相对不足,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理念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方面,尤其是科研能力较差。一部分特殊教师没有学习过特殊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入职后的专业知识培训较少,在教学工作中更是追求教学工作的熟练化,加之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阅读相关书籍。此外,有关特殊教育的课题研究成果比较少,科研层次低,律动教师参与科研的主要动力是评职称,绝大多数不会主动参与科研工作,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

  3.教学能力仍需提高。特殊教育律动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在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体系后,能够因材施教、启发引导,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良好的律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控制课堂,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目标。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根据特殊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科学的课堂设计,同时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号召力和感染力。目前,特殊教师律动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很高,律动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相对较强,但因材施教的能力则稍显不足。这主要与特殊儿童的个人差异较大有关,律动教师的精力有限,无法根据每一个特殊儿童制定出不同的课程设计。

  4.心理素质有待提升。特殊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没有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促进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律动教学能力。例如,沟通感悟能力,通过多种手段与特殊儿童进行沟通;交际能力,争取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合作精神,与家长、同事和学校领导之间进行合作;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律动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特殊儿童的素质状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律动教师的总体心理素质较强,但是面对特殊儿童,需要具备更强的心理素质,以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

  四、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的途径

  1.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加强律动教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教师职业素养建设需要经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使教师在上岗之前掌握相应的教育知识与理念,入职之后通过在职教育转变角色,增强职业感,强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构建完整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有利于提高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2.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律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通常会涉及学生的形体和动作训练,教师应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语言艺术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手势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表现力,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使教师更好地讲解知识、表达意思、传递感情。在律动教学的动作教学中,主要涉及动作的构成、动作的要点和难点、实施方法和手段,律动教师需要实现口语、手势语和肢体语言的相互配合,准确表达意思,生动形象地展示动作。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增加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当积极学习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并切实运用到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论知识是指导律动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准则,律动教师应当学习先进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了解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运用符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成为特殊儿童的知识传授者、技能培养者、道德培育者和良师益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4.校本培训与自我发展并重。特殊学校应当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结合校内外的各种优势资源,结合教学实际,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和内涵建设。同时,律动教师应当注重自身发展,以积极的态度提升自我素质,自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律动教师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在职研修、与他人沟通合作、教学反思等途径,提高个人职业素养。

  特殊儿童在身体和心理上有缺陷或障碍,他们理应受到更好的教育和更多的关注。律动教师作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其职业素质和内涵建设直接关系到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应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的重视,采取多种途径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和内涵建设,从而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嘉兴市学前特殊教育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旅游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12-20

旅游景区超载现象的问题及管理对策论文05-30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05-28

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精选11篇)08-22

住宅建设项目施工进度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06-23

现代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精选10篇)08-29

学前教育论文06-16

化学实验教学探讨论文06-24

会计代理记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通用10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