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写雨的诗句及其赏析

时间:2021-02-08 16:59:46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写雨的诗句及其赏析

  下雨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让我们通过写雨的诗句及其赏析,了解古人对雨天的情感吧!

写雨的诗句及其赏析

  有美堂暴雨鉴赏【1】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赏析

  通过描写暴雨,而前半篇与后半篇用的是两种手法。

  用传统的术语来说,是前赋后比。

  它首联非常特征地写出了雨前一刹那的气氛。

  在拨不开的浓云堆积低空的时候,一声炸雷从云中钻出来了,预示暴雨即将来临。

  次联,三句是想象,四句是亲见。

  杜甫《朝献太清宫赋》有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旨立。

  苏轼在此时不能不想到他敬爱的前辈所创造的这联惊人奇句,而随风而至的雨却已从东飞来,自然凑泊。

  在诗的后半,作者接连用了几个比喻来形容这场暴雨。

  一写雨势之来,竟如金杯中斟满的酒高出了杯面,二写雨声之急,竟如羯鼓被千枝鼓杖赶着打击,充满敲铿之声。

  也评苏轼当时正在有美堂中宴饮,筵中有鼓乐,所以见景生情,因近取譬。

  但诗人飞腾的想象并没有到此为止,他忽然想到他的另一位敬爱的前辈李白的故事。

  这一场暴雨也许是老天爷为了使醉中的李白迅速醒来,好写出许多气势如翻江倒海的诗篇,所以特地将雨洒在他的脸上吧。

  从而充分地表达了他的内心活动。

  暴雨是谁都经历过的,但只有诗人,才能够将生活中这种常见的、但又是稍纵即逝的景物赋予永恒的意义,从而显示了它的美。

  但必须注意的还在于苏轼写的是一座近海城市山上看到的'暴雨,而不是在什么别的地方看到的;同时,他写的是一位诗人特有的想象和感受,而不是别人的想象和感受。

  [名句]天外黑风吹海立 浙东飞雨过江来

  这两句是写天风海雨的狂暴,从另一角度看,也可看作是写山河景观的壮丽。

  从这两句诗也可看出东坡胸襟雄阔奔放的气概。

  此联写暴雨突来,风起云涌之势。

  上句用天外黑风形容狂风骤起,天地变色;“吹海立”则表现雨势滂沱,如海潮汹涌。

  而下句则连用“飞”“过”“来”三个动词,极为生动地展现暴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鉴赏【2】

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赏析

  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

  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

  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

  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

  造句清新优美。

  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

  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

  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

  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

  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

  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

  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

  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

  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

  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

  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

  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而小雨又滋润如酥。

  酥就是奶油。

  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

  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

  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

  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

  这是一种心理状态。

  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

  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

  ”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

  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

  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绝句鉴赏【3】

  出自南宋诗人僧志南的《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 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

  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 东风专指春风。

  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1]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 早春的风。

  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 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

  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 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

  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

  短篷不就是小船吗?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写雨的诗句及其赏析】相关文章:

美句仿写赏析作文素材12-30

贺信的写作及其例文11-11

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假期实习简历怎么写12-14

美式简历及其写作的方式02-23

仲裁协议的内容及其效力01-21

金属的腐蚀及其防护方法07-07

学习困难及其对策的论文03-13

春节对联的诗句10-08

清明的雨随笔01-29

经典背反及其他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