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中国画中“和谐”的美学

时间:2020-12-02 12:23:29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国画中“和谐”的美学

  摘要:中国美学思想是以儒道禅三者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中国独有的艺术特征,中国的古典审美建立在儒家的经世致用的人生哲学基础上的儒道禅三者相互交融审美观。从而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的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画中“和谐”的美学

  关键词:和谐美;尽善尽美;乘物游心;冥思顿悟

  中国画的审美意识形态自然是建立在儒道禅三者相互交融的艺术特征之上。在美的在追求上都是真善美的本质表达:以儒学的尽善尽美,以道家的乘物游心,以禅学的“梵我合一”三者的交融互补,从而架构起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使其在表达中不受视角,不受空间的限制,自取立意,直抒胸臆的表达。

  一、尽善尽美――“情”与“理”的和谐

  和谐之美首先从礼中而来,美从“礼”出。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孔子在《诗》中就有“立于礼,咸与乐”的记载,其艺术的功用就在于审美的感化力量使得社会性的礼教规范,通过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来表达出美术的尽善尽美。儒学的基本宗旨是“礼”,中国的美自然也就“美从礼出”,有着“克己复礼”的主张。在艺术的审美中,儒家思想提倡以宗法为美的根本,把“成教化,助人伦”作为最高的目标,从而抵达内心的的和谐容纳现世情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理想美的境界,从而达到和谐的辩证统一。

  孔子的和谐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和谐的辩证观。孔子把美分为两个标准:一个为社会标准,一个为艺术标准。

  美与善是辩证统一的,中国美的思想中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和谐美,更体现于内在的和谐美。“克己复礼”,“仁者爱人”孔子的仁学思想产生在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的基础上,体现出人道主义和博爱的精神。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显示出来其社会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关系。孔子不仅在“美”与“善”的辩解,在“文”与“质”上也做了进一步的阐释,阐释“情”与“理”的和谐美。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如今对很多画家都有着很深的影响,“文”是外在的和谐,而“质”是内在的和谐。在作品中,如果只有一个外在的东西,而没有了实质的、内涵的东西,那鉴赏作品也味同嚼蜡,只有“情”与“理”达到了和谐统一,美方能和谐。从魏晋开始,中国绘画在追求作品的同时,更追求人品与画品之间的结合。人品不高,画品不致。苏轼曾经就赞美过文同的人格:“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不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二、乘物游心――“心”与“物”的和谐

  儒学的象征是儒雅博学,不苟言笑,文质彬彬,严于为师。而我们也不会忘掉庖丁解牛,解衣盘礴,庄周梦蝶的庄子。庄子继承了老子学说,是道家哲学,美学的继承人。道家思想的哲学在美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道家学说产生于战国时期,老子学说兴于汉初,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却有截然不同的思想:一种是入世的哲学观,一种是出世的哲学观。道家认为道是万物一切,在《易经》中说到:“一阴一阳谓之道。”庄子曰:“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庄子的“等是非,齐生死”对中国画的审美艺术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到了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这就是庄周梦蝶,其实庄周梦蝶并非只是说梦话,而是阐明了生与死的观念,也就是“心”与“物”的辩证观。庄子的思想不仅仅只有幻化理想,而且在艺术的创作中也道出了艺术的真谛“解衣盘礴”的思想,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到了“澄味释怀”的主张。二者如出一辙,道出了创作中“心”解除“物”的束缚,唯心所用的表达。在精神上,庄子提倡绝对的自由,脱俗的人格。庄子的“无情”、“无为”、“无己”是道的高潮境界。与“无情”相关的是“无己”。在《庄子・逍遥游》中的“至人无己”,与“无功”、“无名”都是理想人格之谓。

  天与人的的合一在庄子思想中称之为“和之以天倪”。在这里的“天倪”就是天道,在绘画中则可以认为是“师造化”,而和则是顺承。所谓的“天人合一”就出于此。庄子倡导的“真”与“自然”,主张内在与精神的结合,达到“心”与“物”的和谐。中国画妙道自然,一向讲究的是以形写神,讲究的是神采,不讲究形似,而在于神。齐白石老人也曾经说过画贵在“似与不似”,而苏轼则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这也导致了中国绘画的写意性的形成,注重的是内心的.表达,而非是客观的摹写。

  三、冥思顿悟――“梵”与“我”的和谐

  儒家和道家成为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儒家在社会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尽善尽美”;而道家的“乘物游心”、“天人合一”,二者虽然主张不同,但相互之间并不冲突,两者之间的互补则构成来了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审美支柱。而在中国庄子学说与禅宗学说又有着不解之缘。在中国的美学中如果缺少了禅宗的理论,或许中国的画论就不再完整。禅宗的思想对中国人的意识影响也非常重大。禅宗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冥思顿悟”。禅的本意就是静思,自古以来佛教都会有打坐的传统,在打坐时排出外界的干扰,澄澈自己内心,领悟到本心的清净,达到内心与外界的融合,到达的是“梵我合一”的高超境界。

  关于儒、道、禅之间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的问题上,大文豪鲁迅就曾经在《鲁迅全集》中做过这种阐述:“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凡有文人学士、道士、和尚,大抵以‘无操持’为特色的。晋以来的名流,每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一是《论语》和《孝经》;二是《老子》;三是《维摩诘经》。不但采着谈资,并且常常做一点注解。唐有三教辩论,后来变作大家打诨。所谓名儒,做几篇伽兰文也不算什么大事。宋儒道貌岸然,而窃取禅师的语录。清呢?去今不远,我们还可以知道儒道者相信《太上感应篇》和《文昌帝君阴骘文》,并且会请和尚在家里仟拜。”鲁迅在这段文字中阐述各个朝代的之间儒、道、禅之间的关系,自从汉代之初,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随之产生,自然而然的也就融入到了中国的文化体系中。三者相互争雄,但是又相互吸收。

  结语:

  中国的艺术特征在世界上有着鲜明的特征屹立于东方之林。集中体现了东方的美学思想,儒道禅三者相互交融而构成的艺术观念构成了中国画的基本审美特征,起初的儒、道、禅在思想上的相互对立在如今已经走向了相互融合,儒家的道德伦理,道家的无我精神,融合到佛教的宗教理论。儒道禅互补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如今的多元时代儒道禅互补的美学观念仍为主导。

  参考文献:

  [1]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M].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2]孔新苗.中西美术比较[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3]贾涛.中国画论论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中国画中“和谐”的美学】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美学的特质02-03

中国冰雪山水画中的特性分析论文04-08

浅析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册页艺术05-30

试论中国山水画中线语言的哲学审美思想01-28

中国水墨画看道家哲学对美学的影响01-12

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02-01

浅谈绘画中的细节01-28

21世纪中国美学的审美现代性论文01-24

中国传统文化美学观点在油画创作中的启示02-12

宋代绘画中的“理”初探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