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毕业论文

审视当代中国的“啃老族”现象

时间:2021-01-30 19:14:31 政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审视当代中国的“啃老族”现象

  中国啃老族的现象很普遍,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中国啃老族的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导读:全国政协委员江中联的一份提案使“啃老族”浮出水面。并就其原因和对策做出相关评论。但是尚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原因,审视当代中国的“啃老族”现象。

  关键词:“啃老族”,原因,对策

  2008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中联的一份提案使“啃老族”浮出水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啃老族”,是一个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找不到的新词汇,也是个舶来品。他的前身叫“袋鼠族”,最早见于法国的《快报》,用来比喻大学毕业后,以薪水少等理由拒绝工作的年轻人。在欧美发达国家和东方的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等地,“啃老”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的“啃老族”又称“NEET”族,它发源于英国,以后逐渐被世界其它国家所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转型,我国“啃老族”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分布范围更加广泛,由此带来了许多不和谐的社会问题。许多社会学家预测,伴随着未来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如今,“啃老族”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社会热点问题研究”课题组已经做出题目为青年“傍老族”现象分析报告;有关网络、报纸、杂志等各媒体也纷纷对“啃老族”这一群体进行观察与采访,并就其原因和对策做出相关评论。

  一、“啃老族”现象的原因分析

  本该在经济上自立、并且能够赡养老人的成年人却成了“啃老族”,看似属于“私人领域”,但随着家庭问题向社会“外溢”,其影响不在只局限于家庭本身,还影响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青年期比人的任何时期都更富有朝气,精力更充沛,情绪更饱满,他们的求知欲、成就欲与表现欲,都是很强烈的,正是从依附走向独立,走向社会化的重要阶段。那么与之相悖的“啃老族”的形成原因何在呢?在社会学中,行动是一个专业术语,即主体朝向目标的动作。行动的第一要素就是行动的目标,即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同时也是采取行动的原因或动机。一个人采取某一行动总会有其原因和动机,“啃老”行为也是一样。论文检测,原因。若要理解“啃老”这一行动的原因,必须将其放到该群体形成、发展的整个系统中去分析。换言之,即用生态系统理论从微观、中观、宏观等视角来求证,以求获得合理的解释。

  (一)个体微观层次的因素

  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每一个“啃老”者背后都有其自身的原因:要么是没有一技之长,或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要么则是平时享受惯了,吃不起苦;要么因种种原因拒绝参加工作和独立生活,结果其原有知识、技能也就渐渐与时代脱节,等到想就业已很难,于是最终失业在家,堂而皇之地继续“啃老”。青年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针对“社会上出现‘啃老族’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4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是“缺乏积极的就业精神”;认为是“主观上存在心理困惑”的占24%;认为是“就业形势所迫”的占23%;认为“家长也有责任”的占5%。不难发现,前两者主观因素相加已经占绝大多数。故从此角度而言,“啃老者”个人仍是关键性的因素。

  (二)家庭中观层次的因素

  社会学家库利认为:“初级社会群体”是“人性的摇篮”。家庭作为人生经历的第一站,是早期社会化的启蒙地,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人的社会能力、价值观念、精神品质等都与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国“啃老族”的出现绝非偶然。从社会心理角度来看,其深层的心理渊源在于我国特有的家庭亲子观和亲子一体化心理,“养儿防老”就是这种观念支配下的典型心态。这种亲子观,在强化亲情的同时,也让亲子之间的“心理脐带”难以消退,让亲子两代人成了心理上的“连体人”,彼此都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亲子之间彼此的权利与责任界限几近消失,而“独生代”现象更是强化了亲子一体化心理,现在的“啃老族”也绝大部分是最初的独生代。从社会化的角度来分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基本社会化阶段,相当部分家长养育子女时,往往只注重“养身”而忽略“养心”,即更多地关注其温饱、营养状况等生理性指标,而忽视了对孩子独立、自强、勤俭等人格的培养以及传统家庭价值观、责任观的教育。这样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也让孩子形成“在父母心目中永远都是孩子”的性格依附心理,使得孩子往往在生理上成年以后仍难以从精神上“断奶”,经济上也难以独立。

  (三)社会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韦伯主义的解释社会学的观点,“为了获得真正的理解,必须将个别的行为放到行动的社会环境中去,因为所有的行动都发生在一种社会和经济结构里。”因此,要探讨“啃老”现象产生的'原因,必须要将之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去分析。论文检测,原因。

  1.生育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着“啃老”现象的产生。

  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假说:“在未来的一百多年里,家庭结构将由扩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近几十年来,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基本上验证了这一假说。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特别是城市,基本出现的是核心家庭,通常只有一个子女,而目前“啃老族”大多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从小就成为整个家庭的核心,备受父母的溺爱,凡事均是在家长的精心安排下进行,从小缺乏历练,即使生理性成年以后,也未必能实现心理上的“断乳”,对其父母仍有很大程度的依赖心理,自然也就产生了“啃老”现象。

  2.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速了“啃老”现象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