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毕业论文

宋“尚意”书风与西方表现主义

时间:2021-01-28 15:58:54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宋“尚意”书风与西方表现主义

  内容摘要:宋代“尚意”书风与西方表现主义在分属于与不同的思想文化体系,它们思想根源不同且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并在时间上相差几百年之久,原本无丝毫关系,笔者从注重情感和意识的表达上寻找两者的共同点。

  论文关键词:“尚意”书风,表现主义,情感表达

  一、宋“尚意”书风及书家

  宋朝是我国古代较为贫弱的时期,然而文化事业却蒸蒸日上,明代董其昌说道:“晋人书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或曰:意不胜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能有古人之意也。”宋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上是一个富有变革精神的时代,书法艺术则出现了与唐代的尚法书风形成鲜明对比的尚意书风,出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家,尤以苏、黄、米三家的书法实践使“尚意”书法跳出二王藩篱,追求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与二王“美”的原则相悖,东坡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完全追求一种意与情的表达,以一种“玩”与“戏”的心态来对待书法创作,求得字外韵致,终将“尚意”书风推到了一个时代的巅峰。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他注重传统的继承。五代时期战乱不断,许多内府藏品在战乱中遗失,宋人失去了学习先贤的机会,摆脱了法的约束,有助于“意”的产生;再者宋代废除了以书取仕的制度。朱有云:“唐以身、言、书、判设科,故一时之士无不习书,犹有晋、宋余风。今间有唐人遗迹,虽非知名之人,亦往往有可观。本朝此科废,遂无用于世,非性自好之者不习,故工者亦少,亦势使之然也。”以书取仕制度的废除削弱了与士人切身利益相关的书法地位,是书法与从实用中脱离出来而成为一线红独立的艺术,它使书家不再受科举的拘束,免除“干禄体”的影响,便于书家找寻一条更适合自己的书法道路。

  宋人把书法视为表达感情、陶冶性情的方式,不重陈法而喜创新。因为古法只适合表现古人之感情, 寄托古人之意趣。今人要表现自己的感情寄托自己的意趣, 就必须认真探索自己的创作道路, 寻找自己的创作方法, 写出具有自己面貌的书法。若一味因袭, 势必千人一面, 毫无个性可言, 苏轼标榜“ 自出新意, 不践古人。”黄庭坚宣称“随人作计终后人, 自成一家始逼真”苏东坡从其“游于物外”的哲学思想出发, 认为书法“妙在笔画之外”,高唱“ 我书意造本无法, 点画信手烦推求”。笔者认为, 宋人不重法, 并非无‘法’, 而是在“法”的基础上尚“意”。

  禅宗思想极大地推进了尚意书风的发展。在宋代,禅宗很好的融合了儒、道、佛三教,使其成为士大夫的宗教和精神寄托,在书法上 表现为追求自然适意,不加修饰,浑然天成,成为人们追求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书法艺术通过运动的线条来间接地反应书家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反应现实的生活中所发现客观事物的形体和动态美,使书法成为宣泄心灵世界的载体。。

  苏轼在宋代的尚意书风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识渊博,才气豪迈,书法肉丰而骨劲,态浓而意淡,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他的《黄州寒食诗》被誉为继王羲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作此书时正值他遭贬于黄州,沉郁的心情使他在无意于佳的状态下挥洒,笔触沉着均净、起伏跌宕、犹如神助。他在书论中提出“法无定法”,“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苏轼语正反映了他对尚意书法的独到见解。

  二、西方表现主义及画家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活跃于西方美术界的艺术流派,“其艺术特征是在作品中强调表现和宣泄情感的极端重要性,以此来表达艺术家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广义地说表现主义主要是指表现内心感情的艺术。所有的艺术品都表现艺术家的感情,但是表现主义尤其强调和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感情。表现主义绘画富于情感性的艺术表达和夸张变形的绘画语言,它注重情感抒发,。

  “工业革命带来了科学,带来了思想的自由,但宗教一旦不再成为人们思想的主宰时,人们也失去了排遣痛苦与灾难的精神支柱”,表现主义适应了艺术家的需要,充分表现艺术家内心的世界与情感,促进了表现主义的发展与形成,如表现主义的先驱,挪威画家蒙克,他的绘画就是他人生的经历,他将自己悲惨的一生,将自己内心的凄苦和悲惨境遇用画笔意义表现出来,《呐喊》是其重要作品之一,蒙克后来在谈及此画时说:“我和两个朋友一起走着,夕阳西沉,天空变得像血一样红,我忽然无精打采,极度疲倦地止住脚步,黝黑色的海峡和道路显示着血与火一样的光舌。朋友走着,我却一个人停在那里因不安而颤抖着,我感到了自然强烈的呐喊。”画中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一种极端孤独和苦闷的情感,以及那种在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来自于蒙克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用其独特的绘画语言进行描绘,表现了一个处于那种特定社会背景中, 现代人内心的极度的忧郁和孤独,可以说蒙克的作品就是他精神世界的写照。

  奥地利著名画家科柯施卡的绘画是典型的表现主义手法, 这种绘画手法主要体现内心的感受, 追求强烈的形式感。科柯施卡一生中人物绘画较多,并且他绘画多选一些较瘦点的模特,如他说道:“因为你能把他们的'关节、肌看的清清楚楚,还因为他每一个动作都被更强烈的塑造出来”。科柯施卡的绘画善于剖析对象的心理, 人物性格和情绪的渲染,有强烈的动感,用笔奔放自由。

  三、“尚意”书风与表现主义的契合点

  注重自身情感与意识的表达是“尚意”书风与表现主义的契合点。东汉书家蔡邕在《笔论》中说道:“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这种强调性情的抒发,即是“表现”的一种。尚意书家与表现主义的画家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从而使作品显得更有生命力,他们不再单纯的追求点画与形式上的优美,而是更在乎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情绪上的起伏变化。

  “尚意”书家与表现主义画家都运用自己手中的笔来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用抽象的线条来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情感。在艺术作品中他们都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并运用创新的手法来创作一件作品。书法作品与油画在造型结构上的夸张变化也展现了艺术家的情感,可以说都是艺术家内心世界情感的艺术表现。

  古语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尚意”书家与表现主义的画家都有很强的表现欲,他们都已心灵观照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使得艺术精神在艺术境界上得以升华和提高。

  四、结语

  原本无丝毫瓜葛的宋代“尚意”书风与西方表现主义,却在注重情与意的表现方面找到了相同的契合点,我们无法找出它们相同契合点的具体原因,但我们可以引用韦尔斯在他所著的《世界史纲》中的一句话,“鲁本斯(1577-1640)和伦勃朗(1606-1669)他们在欧洲的最西端,用油画颜料创作的绘画作品,在精神和题材上同当时一些最有趣的中国画出奇的相似,而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可能的联系和渊源关系。这种平行的发展,可能是由于双方社会有种难以解释的相似情况所致。”这或许会对我们理解宋代“尚意”书风与西方表现主义的关系有所启发。

【宋“尚意”书风与西方表现主义】相关文章:

从杜尚出发对西方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的若干追问论文11-13

论达达主义与杜尚的交集与分歧05-21

佛学与西方哲学比较论文03-14

西方典故与英美文学教育05-31

西方电影“犯罪”叙事与道德影响02-15

西方法律思想史与西方法哲学的关系论文03-18

宋小宝红鲤鱼与绿鲤鱼与驴绕口令07-15

西方现代美术中的具象与抽象05-30

浅析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