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毕业论文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论文

时间:2021-01-24 11:51:45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论文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论文【1】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论文

  摘 要 追溯西方伦理思想史,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被称为西方历史上第一位系统地阐述伦理学理论的哲学家。

  友爱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

  亚里士多德对友爱进行了界定,详细地阐述了友爱的性质和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与友爱相关的问题。

  幸福就是最高对善,是人之为人的终极目的,友爱则是幸福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友爱是个人幸福的重要因素,同样也是实现城邦目的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友爱 幸福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八卷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或者包含着一种德性。

  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须的东西之一。

  友爱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再跟身边的人发生联系,谁都不会想着要过没有朋友的生活。

  朋友之间可以分享快乐,也可以相互帮助。

  人出于本能或自然而需要友爱,它和亲情一样都是人的天性。

  在他看来,友爱是一种包含着实际行动才可能得以实现的德性,它是达到幸福、至善的必要的组成部分。

  1友爱的性质和特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可爱的事物才值得人们去爱,也就是:善的、让人快乐的和有用的事物,才为人们所爱。

  可爱的事物是产生爱或友爱的原因:善和令人产生快乐的事物,对人自己而言是某种善的事物,有用的东西也是可以产生某种善和愉悦的东西。

  他也同时强调了友爱不是对无生物对爱,因为那样的爱是没有回报的。

  如果对朋友抱有希望而对方没有回报,这样的希望就只是善意的,只有相互都抱有善意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友爱,这种善意必须为对方所知,善意就是都希望对方得到好处。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1)友爱是具有相互性的。

  友爱只能存在于人和人之间。

  只有相互的付出和回报才能称之为友爱,无生物之间的只是相互的物理吸引,并不是友爱。

  人类之间的友爱是以善意为起点的。

  善意,就是一种友好的意愿,是产生于人的内心的,是希望另一个人会好的意愿,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选择。

  当然如前所说这种善意是只有人才能感受到的,并能够把另一个人的目的作为目的。

  作为友爱的起点,当双方彼此相互抱有善意,并为对方所知晓,这才能使双方在善意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产生感情,为对方付出实际的行动,进而发展成为友爱。

  (2)友爱是具有相似性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虽然不管是同类事物和不同类的事物之间多少都会存在不同,但是与友爱相关的性质来说,两个好人之间的差异不大品性相同的地方也会多,他们彼此之间都具有相似的德性,相互抱有善意都会为对方全力以赴。

  人的品质或品性是友爱的深层次的原因,不过在好人的友爱情形中,自身德性的原因既是友爱持久的原因,也是直接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普遍情形下的友爱应该都会是相似的。

  (3)友爱是需要共同生活的。

  亚里士多德指出:“没有什么比共同生活更显得是友爱的标志了,不但那些贫穷的人需要有人周济,就是那些幸福的人,也愿意有朋友一起共度时光,他们是最不愿过孤独生活的人”。

  朋友是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联系的。

  只有双方的互爱和帮助才能共同享受友爱带来的快乐和愉悦。

  无论一个人把什么当作他的存在或使他的存在值得欲求的东西,他都希望与他的朋友共同享有之。

  朋友在一起共同生活都是需要时间和情感都投入的。

  只有经过生活的校验和选择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友爱对象,才能更好更幸福地生活。

  (4)友爱是一种德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或者赋有德性的东西”。

  “一切德性,只要某物以它为德性,就不但要使这东西状况良好,并且要给予它优秀的功能…如若这个原则可以普遍适用,那么人的德性就是种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友爱不仅是我们所必要的德性之一,它更是一种高尚的德性。

  2友爱的分类

  对应于三种可爱的事物,就会产生三种不同的友爱。

  亚里士多德把友爱成了为三种:快乐的友爱、功利的友爱和德性的友爱。

  多数年轻人的友爱就是快乐的友爱,他们的友爱主要是受到感情的驱使和作用,是以快乐为基础的。

  这种快乐的友爱是会随着让自己开心的事物变化而产生变化,相对不太稳定。

  有用的友爱,就是因为有用而成为朋友而互爱,并不是因为对方自身对缘故而成为朋友,他们可以相互从对方身上得到有用的东西。

  这种友爱也是不稳定的,一旦有用的朋友不能再作为有用的目的而相处,那么这样的友爱就会破裂。

  德性的友爱是因为朋友自身德性原因而产生的友爱,这种的友爱是相对持久的。

  完善的友爱就是在德性上相似的人之间的友爱,互相都因为对方自身的缘故而希望他好,而他们自己也都是好人,因为好人既是总体上好又相互有用,这样都友爱是必然会是持久的。

  作为朋友所具有的所有特点来说这种德性都包含在了这种友爱中。

  既是快乐的,又是有用的。

  “这种友爱是需要时间的,需要形成共同的道德”。

  3总结

  通过研究亚里士多德友爱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的友爱必须是建立在德性基础之上的,这样的友爱才会持久。

  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也非常大,让人们更加强烈的渴望金钱和权力,整日为我们的生活而奔波。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慢慢发生着变化,人们变得冷漠,缺少了相互之间的关爱。

  友爱是我们获得幸福不可缺少的一种情感,同样是我们精神和灵魂的支柱。

  如果没有友爱,我们的生命就会缺少很多快乐,缺少很多的相互帮助,这样的生活也会是不完整的。

  友爱可以随时温暖我们,友爱同时也时刻促进着世界的发展和进步,任何人都需要友爱这种情感都存在来调节和平衡自己,可见它对我们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

  [2]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M].苗力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2】

  摘 要:友爱观是亚里士多德重要的伦理思想。

  他认为友爱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是生活的必需品之一,而且只有好人或者德性上相似的人之间才存在完善的友爱。

  进而论述了幸福的生活离不开友爱。

  当前国人意识到一个民族只有经济的腾飞是不够的,精神家园的建设也极为重要,弘扬民族精神,宣扬民族文化特色,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以后的发展更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阐释,希望对我国的道德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友爱;幸福

  德国漫主义运动的先驱施莱格尔曾说:“一个人,天生不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就是一个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由此可见,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哲学界的影响力是他人无法企及的,一个学习和研究西方哲学史的人,如果没有深入了解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那么无疑是一件憾事。

  亚里士多德主要的伦理思想都包含在这部著作中,书中的思想对当时乃至后世的人类社会发展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书中,亚里士多德详细阐释了“友爱”的观点,充分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不可或缺。

  后来,基督教将友爱升华到了仁爱,可以说如果没有希腊人重视友爱的情节,也就没有基督教的仁爱,“友爱还是把城邦联系起来的纽带。

  在立法者看来,友爱比公正更为重要。

  如果人们之间充满爱心,充满友爱,大家都是朋友,那么公正就略显多余了,但是,如果城邦之间只有公正,那么这种关系是不完善的,仍然需要友爱的维护。

  由此看来,亚里士多德把友爱和公正看得同样重要,甚至友爱高过公正。

  同时,在这部宏伟著作中,他也把友爱论看作德性论和幸福论之间的桥梁。

  一、友爱是一种德行,是不可或缺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生活的愉悦性和快乐性方面而言,相处起来令他人感到愉悦快乐适度的人是友爱的。

  友爱是一种德行,是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在这方面过度的人,如果是没有目的的,便是谄媚,如果是怀有某种目的的则是奉承,相反,不及的人则是爱争吵的,乖戾的[1]52。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友爱是种中道,是种德性,其他的`品质仅仅是人们获得幸福的工具或是手段,友爱却是人们存在的价值体现。

  在生活中,一个人即使拥有丰厚的物质财产,即使拥有令他人羡慕的身份地位,即使拥有别人不可企及的莫大荣誉,他也不愿意过没有朋友的生活,因为没有朋友的分享体现其“善”,再多的外在善也不能让人的心灵感到幸福。

  对于贫穷或不幸的人,也只有朋友会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人们正是在互相帮助中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的。

  那么从年龄上说,青少年需要朋友,在交谈中友人会给予适当的建议,帮助其少犯错误;年老者需要朋友,友人会尽己所能关照他们的日常所需,对他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给予帮助;中年人需要朋友,友人的提醒和帮助能够使他们的行为更加高尚。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政治生活中也需要友爱,每个人不是孤单的个体,每个人都要与他人接触,若城邦中的个体之间没有友爱,那么这个城邦也不会繁荣昌盛,必将走向灭亡。

  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必要的有三个原因,其一,人不是孤单的个体,相互之间需要帮助,促进自己的不断完善,以此能更好的生活;其二,需要友爱是人的本性使然;其三,城邦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友爱,度过政治的人生离不开友爱。

  总之,友爱是人与人相处所必需的,也是高尚的,令人身心愉快的,朋友之间相互友爱是一种美德,广交朋友也是高尚的事。

  就是说,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是需要朋友的,需要朋友同甘共苦,需要朋友分享快乐和分担痛苦的。

  二、好人之间存在完善的友爱

  “只有可爱的事物,即善的、令人愉悦的和有用的事物,才为人们所爱”[2]朋友彼此要希望对方好,而且这种好要让对方知道。

  所以,亚里士多德依据其目的把友爱分为善的、快乐的、和有用的友爱。

  当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友爱,他们就会因其中一种或者两种原因期望朋友更好,希望朋友的行为更加符合德行,更加使他人感到快乐,对他人而言有更多的益处。

  有用的友爱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从对方那里获得好处,获得利益,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利益至上;快乐的友爱则是希望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得快乐,使自己感到愉悦。

  可见,有用的友爱和快乐的友爱的形成都不是建立在人自身的原因上,而只是建立在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这种友爱是脆弱的,是经不起考验的,是容易破裂的,因为这种友爱只带有目的性,内涵很浅薄,随着目的的不断改变,随着时间的逝去,友爱自然会消失殆尽。

  这两种友爱不具有持久的性质,是偶性的,有用的爱多体现在老年人、以获利为目的的年轻人和中年人之中,他们没有共同的生活,彼此的相处只因为彼此的目的需要,或是希望从对方身上得到益处,或是希望对方能够带给欢乐,不然也就无所谓交往,无所谓朋友。

  快乐的友爱主要体现在年轻人之间,他们热情,有活力,感情丰富,追求令他们获得快乐的、感到心神荡漾的东西,然而这种愉悦的东西稍纵即逝,彼此之间很容易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又很容易变得冷漠,去追寻新的朋友。

  亚里士多德认为,完善的友爱存在于德性上相似的人之间。

  这种友爱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他们自身是有德性的人,相互间也因为彼此个人因素而希望他更有德性。

  因此,那些因为对方自身原因而希望他好的人才可说是真正值得交往的朋友,他们对朋友的爱只是因为朋友自身的原因,没有那么多的利益和快乐所求。

  第二,好人总体上好,而且还相互有用,他们互相也会感到快乐。

  第三,以快乐和有用为目的友爱都是短暂的、易逝的,当繁华已尽,笙歌不在,这种肤浅的友爱随风飘散,但是善的友爱是持久的。

  第四,彼此之间从这美妙的友爱关系中获得相同的益处。

  但是有用的友爱也可能是相似的,但仅限于彼此得到同样的东西,一旦一方变化了,友爱便终止枯萎了。

  第五,好人之间的友爱稳如磐石,是不受离间的。

  因为,信任是友爱的基石,基于信任的友爱才能更加坚固,才能天长地久,才能安稳如初。

  从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类型的阐述来看,友爱具有相互性、相似性、共同生活等性质。

  友爱不是默不作声,不是悄无声息,而是善待对方的同时要让对方知晓你的善意。

  友爱在于相似,是因为彼此之间得到相同的东西,拥有相似的善。

  最后,友爱在共同生活中得以实现。

  人生活在社会中,人不能与社会割裂开来,没有人愿意独自享受所有的善,也就是说,共同生活是友爱的本质,是友爱的最终目的。

  三、独缺友爱的幸福是不完整的

  舍尔曼撰文指出,幸福生活归于友爱,而不是单独的个人,最好类型的友爱能提供给我们一种与他人共享善和利的合作关系,只有这样共享的幸福才是真正地构成了自足生活[1]230。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不是一种生活的表象,不是一种消遣,而是人生最高目的,最完善主要特征表现为自足性。

  那么拥有幸福生活的人是不是孤身一人呢,是不是不需要朋友分享呢?答案为否定,因为说幸福的人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却没有朋友,是不符合逻辑的,友爱是至善生活的关键环节,谁都不会愿意没有朋友,孤身一人在这个世界上。

  首先,朋友是一个人拥有的最大的外在善。

  其次,如果一个有德行的人就在于行善举,如果某个人给予而不是接受,如果施惠于朋友比施惠于陌生人更高尚,那么这个好人就需要一个接受他善举的朋友。

  因此,人不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需要朋友,厄运抑或好运。

  因为我们在困难的时候需要朋友的帮助,在顺境中需要朋友接受我们的善意、善举。

  最后,人生活在社会当中,不能离开一切相关事物独自一人生存。

  拥有幸福生活的人也是一样,他需要真正的朋友来分享那份幸福的喜悦。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需要朋友因为三种原因,也许因为其本身是有德性的人,也许因为对他人有用,也许应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

  拥有幸福的人,他们应有尽有,而且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令人愉悦的,所以他不需要对他有用或者能够给他带来快乐的朋友。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幸福在于实现活动,而实现活动显然是生成的,而不是像拥有财产那样具有的。如果幸福在于生活或实现活动,并且一个好人的实现活动如开始所说过的,自身就是善的和令人愉悦的;如果一物之属于我们自身是令人愉悦的;如果我们考虑他人多余沉湎于自身,所以好人会以体会朋友的快乐而快乐,沉思朋友的实践而愉悦。那么享得福祉的人就需要这样的朋友。”[1]279

  另外,从本质上来说,一个德性好的友人更值得好人去追求。

  因为,如所说过的,本性善的事物自身就令一个好人愉悦,人的生命为感觉与思考能力所规定。

  好人在感受朋友的活动和行为时会获得双重的愉悦,因为朋友是自我的一面镜子,可以反映自我,而且朋友的活动本身也是好的,也是令人愉悦的,而令人愉悦也是一种有用。

  因此,朋友对于幸福与否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四、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当代意义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友爱观历经岁月的洗礼沉淀,不断给世界各地的人民提供精神营养,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党中央和各族人民的齐心努力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我们在享受取得这些成果的喜悦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人们把物质感官上的满足看得无比重要,而忽略了精神家园的建设。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利欲熏心,利字当头,甚至是唯利是图,人与人之间少了许多信任,少了许多热情,多了许多猜忌,多了许多冷漠。

  虽然我们享受着美好的物质生活带给我们的满足感,但是灵魂却愈来愈寂寞,人也愈来愈孤单。

  所以,重塑我们的精神家园,重新用友爱的心对待身边的人,重新真心实意地对待身边的朋友,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有别样的美好。

  幸福的生活需要友爱来做基石,需要友爱来锦上添花,友爱能够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

  一个友爱的社会,一个友爱的国家,将会是一个无限和谐的状态,冷漠消失,纷争变少,彼此之间亲密无间。

  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人和人之间没有友爱,就没有真情,没有喜悦,没有那份内心的宁静,就更没有我们所谓的幸福可言。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Nancy Sherman. Aristotleon Friendship and the Shared Life,PhiI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Vol, xlvii, No.4,June, 1987, pp.596.

  [3]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廖申白.友爱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地位[J].哲学研究,1999(5).

  [5]孙学功.亚里士多德论友爱[J].西北大学学报,2006,36(2):127-129.

  [6]杜丽燕.人性的曙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7]廖申白.友爱在希腊生活中的意义[J].河北学刊,2000(2).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哲学论文: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01-29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02-03

徐志摩政治观论文01-26

艺术的价值观论文01-27

苏轼的人生观论文01-27

庄子的人生观论文01-27

当代哲学观漫谈论文01-03

哲学观与哲学发展研究论文10-30

哈贝马斯的语用哲学观论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