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研究报告

时间:2025-03-19 09:20:02 晶敏 报告 我要投稿

研究报告(精选18篇)

  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研究报告(精选18篇),欢迎大家分享。

研究报告(精选18篇)

  研究报告 1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现在才刚刚上学,可我发现我们班戴眼镜的同学特别多,有的视力甚至低于了4.5。也许会给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所以我们小组想借这个机会去研究一下。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视力下降的原因。通过书籍,报刊,网站等方式。

  2.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视力下降后导致的结果。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涉及的'方面

  信息的来源

  具体的内容

  近视的原因

  同学之间调查

  长时间玩电脑、看电视,做作业姿势不端正,走路时看书,玩手机,坐车时候看书,玩手机

  近视的危害

  书籍,报刊,网上查询

  近视可以导致视物模糊,高度近视可以出现玻璃体液化、混浊、斜视等疾病……

  如何防治近视

  医院宣传栏

  1、定时做眼保健操

  2、远近结合,多看绿色

  3、合理饮食

  4、做作业时候姿势正确

  5、不长时间看书,看电视,玩手机,玩电脑

  四、结论

  1.大家不要做出对眼睛有伤害的事情。

  2.大家可以看书,看报,看电视等,但是不可以没有节制,长时间用眼要注意多休息。

  3.大家在学校里或者是家里,都要做好眼保健操。

  研究报告 2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汉语言文化,可在使用汉字时有些人却容易在书写上出现问题,比如写错别字,为了帮助人们规范用字,我展开了此次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我调查了街边的广告牌,还分析了同学们作业本中的错别字。

  三、资料整理

  错别字的类型多样,出现的错误也让人啼笑皆非,现归类如下:

  1、同音致误

  有些店铺为了推销,用同音字代替原来的字,如“桃之夭夭”、“老婆食代”,这一类店名,利用读音相似,把原来词语中的字用其他同音字代替。这样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虽然这样起到了推销作用,但是却误导了正在学习的人,让他们误以为那些词语本来就是那样写的'。

  2、形近致误

  我们在作业中经常因为字形相近而出现错误。比如一个同学把“自己”写成了“自已”,就闹出了一个小笑话。之所以大家经常写错,是因为字形太像,无法分辨。有一次老师说在看作业时发现了一位同学把“陡峭”写成了“徒削”,顿时教室里就笑声一片。

  四、研究结论

  汉字的知识十分丰富,历史悠久。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才到我们今天所用的楷书。所以我们要学好汉字,做好汉字小医生。我提议大家要正确使用汉字,把我们中国的汉字艺术发扬光大。

  研究报告 3

  一、问题的提出

  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与草书的一种字体,我也正在学习行书。行书是怎么来的?有哪些书法家写行书?有哪些著名的行书作品?带着这些问题我对邢叔进行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

  2、网络

  三、资料整理

  1、来源: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以及后来的证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变成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在汉末,行书并没有普通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2、代表人物: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元代的赵孟,明代的祝永明、董其昌,清代的刘墉,近现代的于右任、启功、李志敏、张辛等,擅长行书并有不少的作品传世。

  3、代表作品:天下有三大行书,分别为王羲之的《兰亭序》雄强俊秀,颜真卿的``《祭侄稿》劲挺奔放,苏轼的《黄洲寒食帖》轻盈流畅。这三部作品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四、研究结论

  1、行书的出现约于八分楷法至晋朝盛行。

  2、著名的行书书法家各个朝代都有。

  3、行书代表作品有:《兰亭序》、《祭侄稿》、《黄洲寒食帖》“天下三大行书”。

  研究报告 4

  一、提问题

  汉字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阅读、写文章、看报都离不开汉字。我不禁想: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什么字体?每种字体的特点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做了一些研究报告。

  二、调查方法

  1、查阅相关书籍。

  2、搜索互联网

  3、问老师

  三、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上网问老师

  最有名的字:甲骨文、文、篆书、楷书。

  历史背景: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象形文字。青铜铭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一种字体。篆书是这个系列最早的字体。楷书—一直到今天。

  书法特点:小篆,字体略长工整,笔画均匀美观。隶书结得精巧,挫折变化重重。楷书,方方正正,笔法端正。

  四、研究结论

  1、汉字历史悠久,风格多样,如篆书、楷书、书法等......

  2、汉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就像甲骨文一样,至今仍在被研究和认可。

  3、中国古代书法家留下了许多书法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亨集序》、苏轼的《赤壁赋》、米芾的《蜀素贴》。

  研究报告 5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与汉字十分亲密。国家倡导人们写规范字,这样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可以进行正常的沟通,也能完美、准确地传递、表达思想感情。可就算这样,当今的社会仍然有着大量的用字不规范的现象,这种现象对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不便。并且,用词不规范这种不好的现象也不利于汉字的正常使用与健康发展。为了杜绝人们写字不规范情况的`发生,我将会进行调查与研究。

  二、研究方法

  1、对商铺招牌、广告牌、标语等进行调查。

  2、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3、通过与同学们的讨论与老师的.帮助来得出结论。

  三、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

  1、错别字。如“勇往直前”写成“永往直前”,“不畏艰险”写成“不畏坚险”,“棉花”写成“绵花”,“保密”写成“保蜜”,“蓝天”写成“篮天”等。

  2、不规范简化字。如“XX发廊”写成“XX发郎”,“烧饼”写成“饶饼”等。

  3、谐音字。如便利店用“宜家便利店”起名字,服装店用“衣见钟情”起名字等。

  四、研究结论。

  1、一部分人是意外文化水平较低,不明白某个字怎么写才造成错别字,而一部分人是态度不认真和不太明白自己也会造成错别字,但如果在书写之前做好准备,错别字也会减少。

  2、有些商家为了博人眼球,使用谐音字做广告,这样会误导识字量少的小学生,有很不好的影响。

  研究报告 6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有趣的谐音字。那这些谐音字通常会出现在哪呢?有什么好处呢?于是我对谐音字进行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询问老师长辈咨询汉字的应用情况。

  2.查阅书籍报刊,搜集汉字谐音的类别。

  3.上网查找有关汉字谐音的资料,了解其优缺点。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的整理

  谐音字通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①文学作品中包括诗歌,民歌、对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谐“思”;

  ②口头文学包括歇后语,字谜,如:咸菜烧豆腐一一有言(盐)在先,梁山泊的军师一一无(吴)用;

  ③民俗艺术包括吉语和忌语,如:大年夜吃鱼寓意“年年有余(鱼)”。

  谐音应用与汉字同音的条件,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

  优点:巧用谐音,风趣幽默。

  缺点:可能对识字阶段的青少年产生误会。

  四、研究结论

  1.谐音在生活中的应用花八门。

  2.谐音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人们追求委婉含蓄,寄托吉祥,和美好愿望的.文化心理,便于人们理解和沟通

  3.谐音的存在给我们带来了欢乐的同时,也容易给人造成误导。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瑰宝,也是我们终身的良师益友。

  研究报告 7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的.创造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国的文化发展,还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汉字的来龙去脉。

  二、主要研究的问题

  1.汉字的来源

  2.汉字的发展

  三、研究方式

  网络搜索

  四、研究结果

  上古时期,黄帝部落没有文字,只能依靠结绳记事。有位大臣名叫仓颉,虽然他很能干,也因为这个事情感到苦恼。无法解决结绳记事不能记录的`事情,只能在门外饮酒解闷。他看见天上飞的鸟和水里游的鱼,顿时有了灵感,于是创造出了一种和动物相似的文字。这便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甲骨文了。

  经过这一次研究,让我又增加了新知识呢!

  研究报告 8

  一、问题的题出

  汉字至少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汉字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学习,我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汉字的起源是什么?汉字是如何演变的?带着这些问题,我进行了一次关于汉字演变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

  2.网络查询

  3.请教老师家长

  4.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1.甲骨文主要使用时期在商周,字形图画性较强,字体不固定,字形线条比较纤细。

  2.金文主要使用时期在商周,又叫铜器铭文,字形线条粗壮,早期部分字形象性还很明显,西周晚期之后,字删逐渐规整和美观。

  3.小篆主要使用时期在秦统一六国后,字形结构稳定,线条圆转,粗细一致,象形意味不明显。

  4.隶书主要使用时期在两汉,线条多为直笔或方笔,象形意味已基本消失,笔画简化,书写方便,汉字的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已经形成,成为汉字发展史上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5.楷书主要使用时期在魏晋至今,字形方正,笔画规整平直,便于书写和认读。

  四、研究结论

  1.汉字字体演变的历史,也是汉字书写由“图画”型向“规范”型转变的历史。“甲骨文”时期,由于是文字形成的初期,其功能主要还是在于记录占卜情况。随着发展,今天的汉字已经成熟,达到形神兼备、书写便捷的程度,我们识记,使用起来也十分方便的。

  2.隶书的作用非常大,它承前启后,既承载着汉字造字,构字的特点,同时也让汉字的'男趋向规范化。作为书法的一种,隶书直到今日也广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3.甲骨文、金文的“图画”性很强,看起来比小篆、隶书、楷书都要“直观”许多。比如“鱼”字,甲骨文、金文的“鱼”字,人们一看就知道“代表”着什么,而楷书等就不太容易看出来,尤其是小篆,更加复杂。尽管如此,汉字演变的历史还是走到了今日,甲骨文、金文早已被淘汰,这说明它们其实还是不够成熟与统一,只有统一的、规范的文字,才能普及。

  研究报告 9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是中华民族相互沟通的语言,我们经常会用到它。可是我发现,在生活中经常会有人用错别字。为此,我展开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我利用课后的时间调查,不但调查了同学们的错别字,还调查了街头广告及招牌的使用情况。

  三、资料整理

  错别字有很多,往往让人看了捧腹大笑,现归类如下:

  1、写其它的字。

  有的店为了加深顾客的印象,写了像“食面八方”“食全食美”之类的词。这样不仅改变了词语的`意思,还容易误导他人写错别字。曾经我看到一个商标上写着“瑶滚果冻”,当时便惊得一下不敢买了,怕不能吃。

  2、写形近字。

  在同学的`作文本里,我已写不下百次地看到这种把“流水”写成“琉水”之类的词……

  3、写同音字。

  我有一次写作文,因分不清“再”和“在”的用法,常常闹笑话。更有甚者,即使是老师,也会把“即”和“既”混淆。

  四、研究结论

  通过调查,我发现使用者错别字的情况严重,比较多的是后两者。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更应该守护好它,特此,我建议大家规范使用汉字,减少错别字的使用率。

  研究报告 10

  一、前言

  随着社会进步发展,社会中越来越多人使用汉字,但有很多人经常会写错别字,所以,为了别人正确使用汉字,所以我进行了一次调查。

  二、研究方法

  我用了街头探访、询问别人和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

  三、研究内容

  (1)写错别字:

  在街头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店牌、城市广告、招牌等,就会发现很多的错别字,因为商家为了想夺人眼球,所以经常会把“鸡蛋”写成“鸡旦”又比如会把“补胎充气”写成“补胎冲天”还比如会把“家具”写成“家俱”……

  (2)写繁体字:

  在很多橱柜,有些商家就会写很多顾客看不懂的字。比如把“针”写成“針”,把“电冰箱”写成“電冰箱”……因为商家会认为这样子很有文化,可以更好的`销售商品。

  (3)写同音字:

  在我们的学生默写以及考试中也会不小心写出一些错别字。比如:把“孟郊”写成“梦郊”把“话梅”写成“画眉”。

  四、研究结论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写出错别字的机率减少为0。

  研究报告 11

  一、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经常写错别字。为了让大家不再写错别字,我决定探寻一下生活当中人们的书写情况。

  二、研究方法

  我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通过这个问卷调查,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对汉字的使用情况。

  三、资料整理

  同学们的错别字情况千奇百怪,我把它们归纳成了两点内容,具体如下:

  1、真的不会写。

  在我们平常写作业时,难免会遇到不会写的字,之后就随随便便地填了上去。作文如把“树荫”写成了“树阴”,把“花园”写成了“花圆”。还有许多同学什么字也不会写,就乱写一通,最后全部都写错。

  2、马马虎虎写错字。

  有许多同学不是因为不会写,而是马马虎虎地写了错别字。比如老师讲了许多遍的“的”“地”“得”,还有一些容易混淆的`字,比如“拔草”写成“拨草”。这么多的.字,谁会分得清呢?理]

  四、结语

  我认为,我们班同学们的错字问题是很严重的,全班64名同学中就有57个是有3个从别字以上,这说明了同学们对汉字的使用还不够了解。

  我建议同学们要认真学习汉字,多写多练,让我们正确地使用规范字!

  研究报告 12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接触到汉字。它是人们沟通的桥梁,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会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发生错误,所以为了了解人们为什么写错字,我展开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我利用了课余时间在街头上寻找错别字,还看了看同学的作业本。

  三、整理资料:

  错别字的`具体情况很奇怪,他令人疑惑不已、捧腹大笑。现归类如下。第一种:许多商家为了推广经常把字故意写错。如年年有鱼、码上就到等,这样做就是为了加强客人记忆,从而方便推销。第二种:写繁体字。繁体字是一种笔画较多、结构复杂的字。有的店家却为了气派时常会写繁体字,如大人们平时打牌的纸牌上边的字就是繁体,比如叁、肆之类的十分容易写错。第三种:形近字错误。我们时常会在商店或其他地方看见形近字错误,他们通常是某一个品牌的盗版,为了模仿又不侵权,故意写错,如六个核弹,太白兔、雷碧等,就是模仿其他品牌。

  四、研究结论

  汉字意义丰富、历史悠久,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智慧,如果我们自己的语言都无法正确使用,那如何学习其他知识,因此我们要正确使用汉字,杜绝公共场所的错别字。

  研究报告 13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像一个个充满灵气的小精灵。在纸上跳着欢快的舞蹈,姿态是那么的优美,那么的`迷人。为了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神,我做了这份研究报告。

  二、研究方法

  1、通过上网查阅,了解汉字的起源,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2、其它方法。

  三、资料整理

  汉字的起源:传说,仓颉从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好”整理得到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叫汉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汉字的谐音: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四、研究结论

  汉字真有趣,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研究报告 14

  一、问题提出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我们平时读书、写文章、看报,都离不开汉字。我不禁想到:汉字的演变过程是什么样的?有些什么字体?每种字体都有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我做了一些研究报告。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的书籍。

  2、上网查找。

  3、询问老师。

  三、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上网、询问老师

  最有名的'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历史背景: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的象形字体。金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铜器上的字体。篆是最早统一的`字体。楷书一直通用至今。

  书法特点: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画圆匀秀美。隶书,结体精巧,线条较重顿挫,富有变化。楷书,方形方正,笔画规整平直。

  四、研究结论

  1、中国汉字源远流长,书体众多,如小篆、楷书、行书……

  2、我国汉字流传悠长,像甲骨文现在还有被研究辨认。

  3、我国古代书法家留下了许多书法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米芾的《蜀素贴》等。

  通过这一次的研究后,我深深地体会到汉字的伟大,它的实用性强,艺术性美,包容性大……

  研究报告 15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是我们日常书面交流的文字,有着古老的历史。寻根汉字,可以让我们学习文化常识,拓展阅读,联系历史知识,培养我们的大语文思辨能力。

  我们怎么样研究神奇的汉字呢?

  二、研究方法

  1、上网搜索

  2、查阅书籍

  3、询问别人

  4、字根拓展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比如“楚”在古代作,上面的'“林”表意,下面的“足”表音,“楚”的本义是“荆棘”。《诗经黄鸟》中有“交交黄鸟,止于楚。”意思是交交鸣叫的黄雀啊,停在了树上。

  荆棘会刺痛人,所以“楚”有辛苦的意思,苦楚、酸楚、凄楚、痛楚……引申的成语有:四面楚歌、楚楚动人……

  比如古人用一个牛角向内弯曲的硕大牛头表示“牛”字。“特”字中也有一头牛,这是从全国各地精挑细选出来的“牛”,是给王祭祀的牛,意思是“特殊的`牛”,因此“特”表示“不平等的,超出一般的”意思。

  再比如“牢”表示古时候用来关牲口的围栏,后来引申为“结实、坚固之意”,比如:牢牢抓住、牢不可破……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汉字的研究,我觉得我们要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激发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让我们一起来把我们的汉字发扬光大,提高我们大语文的思辨能力。

  研究报告 16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由最开始形象复杂的甲骨文到今日简洁易懂的楷书,共经过五个主要阶段。由简单的一到一百七十二划的汉字。有字如画,画如字的美称,但依然让很多人懵懂。所以有必要展开调查来研究一下汉字的来龙去脉。

  主要研究问题如下:

  1.汉字的由来。

  2.汉字的发展。

  3.汉字的使用。

  二、研究方式

  1.图书文献查阅。

  2.网络搜索。

  3.咨询父母。

  三、研究结果

  1.汉字的由来

  (1)发明人仓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负责管理粮食。

  (2)发明汉字的原因:仓颉负责管理粮食,由于华夏民族的强大,牲口粮食的储藏日渐增多,光凭脑袋已经记不住了。最开始仓颉用堆石记事,再结绳记事,又用贝壳。他觉得贝壳挺好用,一连用了好几年,黄帝看他挺能干,于是将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都交给仓颉负责。绳子和贝壳慢慢的也不够用了,受到三位老人的启发,仓颉创造了符号文字,又创造了甲骨文。汉字所以诞生了。

  2.汉字的发展

  甲骨文书写不方便,又不统一,于是金文代替了甲骨文。后又出现了大篆、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才到此刻的楷书。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大约将近十万个,日常所使用的汉字仅有几千字。

  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则已到99%,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

  3.汉字的使用

  汉字在全世界有15亿人口使用。其中中国有14亿多人使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也有广泛使用。近年来,由于中国的影响力日渐升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

  4.结论

  汉字由仓颉发明,由开始的甲骨文到现代的楷书,经历了五个主要发展阶段。汉字总数有十万个左右,常用汉字有几千个。时至今日,全球有15亿人在使用汉字,并且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加入到使用汉字的人群里。

  研究报告 17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又称中文,中国字,是汉语的记录录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我们身边处处是汉字,那汉字的来来源是什么?它是直接写成简体字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对汉字的历史进行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

  2.上网查询

  3.询问身边对汉字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

  4.其它方法

  三.资料整理:

  来源

  仓颉造字:在上古时期,人们以绳结记事,而随着文化的发展,就更需要文字。而大臣仓颉决心创造一种文字。仓颉日夜思考,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山川脉络、鱼虫鸟兽、草木器具,用来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一样的`符号,并定义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但这不足以为证。

  经过考古学家的探究,汉字有可能发明于太极文化,创造于刻契,绘画,结绳,编贝......

  汉字的`演变史

  甲骨文:创于殷商时期,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鸟龟甲壳和牛的肩胖骨上,故称“甲骨文“。先后出土甲骨文约十四万片。

  金文:又名钟鼎文,刻于青铜上的铭文,时期为商朝一秦朝。可分为4种: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一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一前71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一前222年7,秦汉金文前221年一前219年。

  篆书:秦始皇继位后,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将文字统一为篆书。可分为大篆与小篆!(小篆在后期)现保存小篆居多,篆书通常刻于石板上。

  隶书:是小蒙的简便写法,在汉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了将意定无规则的线条变为了有规则的笔画。

  楷书:东汉末年,一种新的字体出现――楷书。它由钟繇所创,

  唐朝楷书为高峰期,楷书以颜真卿、柳修正栏正栏公权、欧阳询、赵孟为代表。

  行书、草书:古代人创造了两中可快速书写的字体――行书与草书。草书由张芝发明,可分为章草、今草与狂草。行书由王羲之发扬光大,其《兰亭集序》被喻为天下第一行书。

  以下是汉字演变史:

  甲骨文→金文→篆书→求书→草书→楷书→行书。

  四.研究结论:

  1、对于汉字的来源,有人认为是仓颌造字,也有可能是太极文化、刻契、绘画......都没有准确的证明。

  2、汉字是从甲骨文,逐渐演化成了此刻的楷书。

  研究报告 18

  一、提出问题:

  (1)汉字的字体经过了怎样的演变?

  (2)汉字的字义也经过了怎样的演变?

  (3)汉字发展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4)汉字的优点和缺点。

  二、研究和调查的渠道:

  我利用书籍、报刊、网络、电视上的专家点评节目等渠道研究汉字的发展以及演变。

  三、具体的研究报告:

  汉字从商朝开始发展,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草书、楷书、行书到我们此刻使用的简体,一共经过了3000多年的演变。

  最早的汉字就是象形字,然后就到了指事、会意、假借、转注还有形声,每一个造字法的意义都十分不一样。

  汉字的特点

  1.汉字跟音节、语素是相对应的`。

  2.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语法意义、语法关系主要经过词序和虚词表示。

  3.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4.汉字还有较强的超时空性。

  汉字的'优缺点

  汉字跟汉语相通,但由于汉语无法将同音字区分开,所以汉字的记录就能够做到这一点。不一样的地区方言无法相互沟通,汉字还能够给人们相互沟通的机会。但汉字数量太多,没有统一的表音,难免会给人们带来一些不便。

  四、研究结论

  1.汉字字体的演变不仅仅体现出汉字的悠远历史,还令世人发现各个朝代的变迁和鼎盛。例如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一种通用字体。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出现了文字异体的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便他的统治,下令丞相李斯把不一样的文字整理统一为小篆。

  2.汉字字义的变化就更加大了,从一开始的象形字(即用线条来描绘事物的形状)到如今的形声(即字义用偏旁表示,读音用同音字代替,再与偏旁合成字),处处体现出人类思维的提高。比起以前的象形字,形声字更加好的把这个字的字义解释出来,这何不是人类的一种巨大的提高?

  3.如今的汉字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此刻还有很多异体字出此刻大街上,可是字典又没有明确地标注这属不属于汉字。可是中国此刻的提高越来越快,我相信在将来的一天,汉字的不足之处都会被修订好!

【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关于近视的研究报告_研究报告07-09

研究报告06-22

研究报告08-03

饮水机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12-17

饮水机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02-05

近视研究报告07-17

课题研究报告08-29

熬夜研究报告08-14

学生研究报告07-23

政治研究报告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