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报告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十分的重要,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结合本校和数学教研组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子课题,围绕着问题这个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不断尝试、探索、修改和完善过程中,以完成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题的含义
所谓“自主合作,解决问题”,是指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主动地感受问题、发现问题、自主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感受问题、探究问题,到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小学数学“自主合作,解决问题”是以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它具有四个显著的本质特征:一是它强调学习的主体性。“自主合作,解决问题”实验研究,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开始,直至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都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二是它强调学习的创造性。“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探究新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三是它强调学习的活动性。“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教学是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获得和应用的全过程,通过亲身参与的时间活动,获得数学活动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并在解决问题中获取新知识。四是它强调学习的策略性。“自主合作,解决问题”并不满足于具体问题的解决,应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目的,创造性地挖掘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模式的提出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提出:“做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就是说不论师研究活动还是学习活动,都必须学会提出有现实意义和有价值的问题。如果只学会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理论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地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多数采取注入式,满堂问,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没有创设问题情境,没有提供给学生质疑机会,没有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学生根本没有问题意识,也不会提问题,更谈不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选择“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教学课题研究,为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而提出。
三、选择该课题的理论依据(即遵循的原则)
1、“自主合作,解决问题”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在教师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教学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的欲望。
2、“自主合作,解决问题”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伯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中,注重向学生提示认知对象内在规律,着重解决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3、“自主合作,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时,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与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提出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探索的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自主合作,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教学中,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有解释和评价自己思维结果的权利,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四、基本模式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是把问题作为教学出发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但这个教学基本程序相对稳定,并非一成不变,它具有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组合,灵活调整,使之适应教学的动态性,以便于教师灵活运用。
五、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脑海里不会留下多少痕迹,也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本节课以“校园的早晨”引入新课,利用学生熟悉的校园情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在画面中找角,学生亲身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的过程,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拉近了数学于生活间的距离。
2、自主探究,分析问题
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的教学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问题的探究活动师分不开的,两者在教学中师辨证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过程是线索,探究是中心。过程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来龙去脉,展示、暴露数学思维活动及思维方式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方法的获得恰恰是学生问题自主探究的基础。提出问题并不等于分析解决问题,还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研究信息、分析问题,为解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应做到:
⑴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提供给学生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自由地活动,焕发主体意识,变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究式学习。本课通过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感知角的样子,有利于学生形成角的初步表象,同时,这样安排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充分体现自主发展的教学理念。
⑵创设一个实践活动环境。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新知。这节课通过折角、摸角、画角的动手操作活动,意在让学生在参与中探索角各部分的特点,比让老师讲,感受更深。
3、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是思维的源泉,有了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知识展开问题化,就是将知识发生过程变成问题形式,利用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研究与探究,这就需要师生、生生间相互交流信息,尤其师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在分析和交流过程中去分析数
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探究比较角的大小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师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形象且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总结出比较角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说明哪个角大;并发现其中规律,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是由角的夹口大小决定的,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4、实践应用,深化问题
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巩固对所学新知的理解与掌握,还把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使问题进一步升华,在完善认知结构中,达到求异创新。设计“数一数下面一共有几个角”的题型,通过对角的进一步认识,加强对学生建立角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报告】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调研报告08-09
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10-23
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工作计划08-19
课堂教学模式论文04-01
课堂教学模式浅议04-0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01-1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07-2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报告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