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医学论文

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因素及护理

时间:2021-02-04 20:45:19 本科毕业医学论文 我要投稿

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因素及护理

  一年一度毕业季,几分伤感积分离愁。伤感之余是否还在为毕业论文发愁?好了,话不多说,小编直接为大家送上本科毕业医学论文一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因素及护理

  摘要: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因素及护理方法。方法 68例患者按照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控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24% VS 67.65%),且病情控制时间、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对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护理时综合护理措施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预后。临床可积极采用。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措施;感染因素

  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通过静脉或是动脉置入导管检测中心静脉压,并给以患者营养、输液和血液净化处理等,但该种措施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尤其是感染症状,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危害,延长患者ICU治疗时间,增加患者治疗费用。本文为进一步了解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因素及护理进行研究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68例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4例,男15例,女19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54.57±5.06)岁;体重49~78 kg,平均体重(63.58±5.27)kg;对照组34例,男14例,女20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5.02±5.71)岁;体重50~79 kg,平均体重(64.11±5.62)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在患者进入ICU病房中给以其对症、饮食、生活、环境和药物等护理措施。

  1. 2. 2 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措施,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加以综合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合理使用导管,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适应证,选择合适的导管。选取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较为理想,在输血、脂肪乳剂和血制品后24 h内或是停止输液后,应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在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常规用肝素盐水冲管,避免管内形成血栓。同时护理人员应每日评估保留导管,不需要时尽早拔除。缩短留置静脉导管时间。对于出现感染现象的患者,应及时将导管拔除,显著降低死亡率。特别是紧急状态下置管,若不能保障无菌操作,应在48 h拔出导管,并做相应护理,避免感染。②加强管理和培训,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降低感染发生率。因此,应对插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其置管熟练程度,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定期实施考核,确保标准统一规范。③严格无菌操作,指引操作人员在置管前用速效手消毒剂搓擦双手15 s,操作时佩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和手术衣等,在穿刺部位铺无菌巾,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避免再次接触穿刺点皮肤,保障消毒有效性。尽可能使用透气性好和无菌透明的敷料覆盖穿刺点,每周更换2次。对于出现出汗、高热和穿刺点渗血的患者应使用无菌纱布覆盖,每天更换1次。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1] 对两组患者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控制状况、病情控制时间、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密切观察。疗效判定:临床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相关血液指标检查结果全部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同治疗前相比显著减轻,相关血液指标检查结果改善幅度>50%;无效:患者感染症状没有改善,相关血液指标检查结果没有任何改善。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 1 两组患者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控制状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控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24% VS 6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病情控制时间、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相比较 观察组患者病情控制时间、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三、讨论

  导致患者出现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导管、操作相关因素和感染菌株的流行动态等。①导管相关因素。导管的材料对促进血栓和微生物附着具有一定作用,感染同血栓形成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导管材料根据形成血栓的.上升顺序为硅胶、聚氨基甲酸乙酯和聚苯乙烯。应选取组织相容性良好和光滑柔韧的导管,便于减少给患者血管内壁带来的损伤,同时,降低感染发生率。②操作相关因素。穿刺部位细菌密度为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成人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置管感染率较高,究其原因主要为下肢静脉血流相对较为缓慢,长时间卧床休息形成静脉血栓。股静脉靠近会阴部,皮肤极易感染,细菌较易侵入。颈部毛发覆盖,细菌密度较高,因此,锁骨下静脉置管较为理想。在对患者置管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操作。③感染菌株的流行动态相关因素。目前,平均留置3周的导管污染主要来源于接头和导管腔内,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念珠菌,少数为肠道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肠球菌和嗜麦芽黄单胞菌[2]。

  综上所述,针对患者出现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原因护理人员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发生率。同时,综合护理措施可指引医护人员规范操作规范和监管,选取正确的穿刺点进行处理和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置管时间,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临床可积极采用。

  参考文献:

  [1] 陈丽燕. 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评估的应用研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4):845-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