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

大学生在校经历

时间:2020-12-07 12:31:04 大学校园 我要投稿

关于大学生在校经历

  大学四年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造型期和转折点,此期间的经历会对今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下面一起来欣赏关于大学生在校经历吧!

关于大学生在校经历

  大学生在校经历

  入学时素质类似的大学生在毕业就业时会有很大差距。

  那么大学生实习、社团活动、职业指导课程等在校经历对其就业起着怎样的作用呢?弄清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规划校园生活,为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准备,促使大学生在校经历成为其成功就业的助推器;同时,也会对高等教育起到一定导向作用,增加教育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功效,从而可以为大学人才培养提供建议。

  实习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为积极有效地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教育部出台七大举措,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其中有一条是“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

  此项政策的出台可以看出实习的目的从专业实践转向了就业导向。

  那么实习对于大学生的成功就业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呢?

  工作适应效果

  大学毕业生第一次走出象牙塔,接受社会熔炉的考验,现实冲击感尤其强烈,而实习作为一个大学生工作适应的重要预期社会化阶段,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及适应从“学生”到“雇员”角色的转变,可以帮助大学生降低初入社会的“现实冲击”,接受预期与现实的差距,减少心理矛盾和痛苦,从而更快适|应正式工作。

  A同学的例子

  A女同学去年参加了一家企业的暑期实习,由于天气比较热,经常牛仔裙装上班,由于直接上级出差在外地,经常以邮件的方式保持联系,最初A同学没有注意沟通风格,仍然沿用校园里的活泼语言风格,遇到不会处理的问题,直接以邮件方式询问领导,结果上级出差回来与A同学进行一次深刻谈话,首先批评了她的着装,员工的形象代表企业的形象,实习单位是一家文化相对保守的公司,着装上要正式。

  其次是语言风格和邮件内容,企业是严肃的工作场所,虽然是暑期实习,也要以职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语言要正式、准确,而不是“校园风”。

  最后,在遇到不会的问题后,要自己全面思考,拟定几个选择方案,上级想做的是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

  公司环境下的上级扮演的不是教书育人的角色。

  A同学接受了上级的建议,认真改正,获得很大进步,并于今年的求职中以职业化的形象和素质取胜,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职业发展效果

  很多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的特长、技能和兴趣,对自己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实践经验不足,对社会和职业相关信息所知甚少,对于本专业真实的工作内容并不是很了解,缺乏从事职业活动的亲身体验。

  实习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我职业概念,明确职业能力、兴趣和工作价值观,并且可以获得与工作相关的技能。

  当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别的领域,可以及时转换,为择业提前做准备,避免职业生涯走弯路。

  B同学的例子

  B同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习工作也是人力资源领域,实习一段时间后发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很难激发自己的潜力。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对比较常规,本身的工作绩效不好衡量,长时间的工作结果没有明确的反馈,使得B同学慢慢失去了实习的兴趣。

  他觉得自己比较适合有挑战性的销售类工作,于是跟主管软磨硬泡,最后终于如愿调到市场部,成为一名市场专员。

  他自学了相关课程,并且在实战中,还总结出成为一名出色的销售人员的方法,比如在给客户打第一个电话或登门拜访前,做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尽可能多地了解大客户的各种信息,全面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经过实习的锻炼,B更加确定了自已兴趣点,在求职中,定位相应岗位,并向招聘者展示自己的优势,获得很多优秀公司的青睐,在金融危机就业形势下依然获得多个就业机会。

  提升就业力效果

  实习吸引大学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使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与没有实习经历的学生相比,参加过实习的大学生更能把握得到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工作机会。

  一项CSU大学商科学生的调查显示,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与没有实习经历的学生相比,得到面试的机会是5:35,得到OFFER的机会是43%:28%,初始工资比是34000美元:28800美元。

  对企业来说,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能够更快地融人工作氛围,更快进入角色,所以实习经历是企业所看重的。

  另外,实习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社会关系网络,从而获取更多工作机会的信息。

  从上面的三方面分析中可见,实习对于大学生成功就业非常有帮助,但是在实习过程中有很多现实的困难限制了实习作用的发挥。

  据《海峡导报》对100名在厦门实习的大学生的调查显示,71%的学生对目前的实习状况并不满意,认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究其原因,大致分三类:一是实习时间太短,没有充分锻炼;二是好像打杂的,做些琐碎的事,没有接触到实际工作;三是实习生太多,老师没有耐心带自己。

  这些方面是实习过程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需要持续关注和改进之处。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企业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首先,高校要努力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利用学校品牌招保知名企业,组建实习基地,同时在时间上予以保证。

  比如中山大学的“三学期”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四学期制”,即在两个长学期中嵌入两个短学期用于实习实践,学生可在短学期中选择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修得学分。

  其次,企业应该把提供实习机会作为履行社会责任,塑造优秀企业形象的表现。

  对于企业而言,培养一个没有经验的实习生需要投入很大精力,但是有利于扩大企业的影响力,以及雇主品牌的建设。

  比如宝洁公司每年都会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大量的'实习生,不仅树立了行业中“大牌”形象,而且连续三年,在“中国大学生理想雇主排行榜”中位列前三。

  最后,作为实习主体的大学生要把握好实习机会,正确看待实习的短期性、工作的琐碎性,从小事做起,把细节做到位,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为就业打好基础。

  就业信息获取和求职技能的准备

  就业信息的获取和求职技能的准备包括很多方面内容,比如:参加职业指导课程的学习、接受职业辅导、与师兄师姐关于职业问题进行交流、提前一年参加面试、关注招聘信息等以获得相应的就业支持。

  这些经历对于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作用,可以结合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准备存在几个误区来讲。

  大学生的就业准备存在以下几个不足:首先大学生就业准备时间过晚,大一大二的大学生摆脱了高中“三点一线”的生活,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和相对自由的空间使其暂时放松了对就业严峻形势的警惕。

  一项针对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显示,52%的大学生就业意识开始于大学三年级,36%的学生开始于大学一、二年级,大约11%的学生没有就业意识。

  就业意识的产生过晚,使其大学生活没有以就业为导向,而等求职时就会措手不及,不能应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其次,大学生对求职的技能准备普遍不足,简历内容不能展示自己的亮点,面试技巧不过关,不能把握机会,错失了良机。

  最后,很多大学生没有做好求职心理准备,求职抗逆能力比较差,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求职过程充斥冲突和障碍,当自身愿望得不到满足或挫折太多太频繁时,就会产生心理失衡。

  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高校要通过完善的职业指导模式,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信息和求职技能的准备。

  从学校角度来看,首先要在职业指导方面提供帮助。

  很多高校不仅开设了职业指导相关课程,而且把课程从“选修”设定为“必修”。

  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建立了职业教研室,邀请职业领域专家或者商界精英,帮助大学生了解达到职业目标所需要的技能、为自己提前设置合适的职业目标,并且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要求,及时树立求职意识。

  除了职业课程,学校还应该提供一些咨询和职业辅导,为对求职有心理压力或职业决策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比如清华大学的“职业辅导月活动”,采用独特的工作坊形式、几十多场大型的讲座,大大提升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但是目前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还有需要改进之处。

  比如,职业课程没有做到专业的针对性,内容比较“学院派”,实用不足,教师缺乏实战经验等。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国外一些比较成功的模式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美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制度

  美国高校从20世纪70年代就强调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如今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一套制度。

  其职业指导教育贯穿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并结合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大学生入学第一年一般不选择专业,而是通过一系列心理测试等方式了解其兴趣、爱好和特长,然后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状况和不同职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了解;大学第二年帮助大学生确定选择的专业和以后从事的职业范围,制定详细的职业计划;大学第三年鼓励学生收集劳动力市场信息,并且安排学生提前参加招聘会,并在政策上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大学第四年开设面试技巧辅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除了规范的制度安排,美国的高校还设有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辅以图书资料室和咨询室等,而职业咨询教师有严格的资格要求,一般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辅修双学位

  辅修双学位迎合了社会对人才知识多元化的要求,它承认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有选择地、较广泛地选择听课范围,优秀学生可攻读另一专业的学分,获得第二学位,从而使学生具有交叉复合知识结构,就业时获得较多的机会,在必要时也能相对便利地完成专业转型。

  同时,大学生在校期间辅修双学位也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绩效指示器,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前的大学生的表现,除了智力的许多因素,还包括动机,机会,兴趣和持续性等。

  辅修双学位的大学生一般具有踏实、认真、坚持的特质,这是雇主需求的理想员工。

  所以辅修第二学位的在校经历一般会增加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

  “辅修了双学位对找工作很有帮助,会比别的同学得到更多面试机会,在应聘者水平相当的时候尤其关键。

  ”C同学是北京大学某小语种专业本科毕业生,由于所学小语种就业面比较窄,就辅修了双学位。

  但是在双学位制度管理和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双学位是学位管理中的“黑户”,国家只在198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8年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提出:“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

  但是具体双学位如何实施、如何考核,政府并没有配套的政策引导和管理规范。

  这就使得各个高校在双学位教育中做法不同,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统一标准。

  其次,高校双学位专业设置比较有限,一般是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广告、国际贸易、房地产等热门专业,很多专业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并且没有为学生提供选择专业方面的指导,出现选择专业随大流的现象。

  由于双学位课程一般安排在周末时间,如果没有和学生的兴趣点很好的契合,学生很难坚持修完课程,很多学生就会中途退出。

  很多学生反应双学位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显示了高校对于双学位的重视不够,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

  社团活动

  很多参加过社团活动尤其是担任过社团负责人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常会脱颖而出。

  社团活动主要可以在两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首先,参加社团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的社会化。

  如今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90后的新生代,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索取意识比较强,习惯从自身角度思考问题,缺乏妥协、协调能力,不喜欢与人合作。

  社团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团队活动为成员锻炼抗逆能力和团队精神提供了最好的平台,一方面可以有利于大学生以良好心态面对求职面试中的挫折,另一方面可以在面试中展示良好的协作素质,赢得更多的机会。

  其次,社团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技能的准备,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可以提高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参加过社团的人跟没参加过社团的人相比,在求职面试中能够表现得更有亲和力,谈吐更得体,而获得企业的青睐。

  而且社团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交往的平台,扩大了大学生的社会网络,尤其是可以接触各个专业的优秀学生,提早树立榜样,为就业早做准备。

  我国高校社团在运行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高校普遍对社团重视不够、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费支持力度不到位、社团内部运作不规范、社团活动质量不高等等。

  相比而言,美国高校社团管理有着一套规范化的制度,有充裕的经费支持,有相应的职能部门的严格管理。

  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其经验,给予政策支持、人员支持、经费支持和设施支持等,以更好发挥社团在提高大学生素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

  总的来说,大学四年是提升能力的关键时期,除了上文提到的四点主要经历,还有很多方面会影响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比如获得的学分、兼职情况等等。

  高校要对这些活动加以正确引导,实现在校大学生在校经历与成功就业

  大学生由校园到社会的顺利转变,实现其成功就业。

【关于大学生在校经历】相关文章:

在校大学生简历模板01-13

大学生在校简历模板01-16

大学生在校自我评价02-10

暑期在校大学生实习证明01-30

在校大学生实习证明格式01-29

大学生在校贫困证明05-20

大学生在校贫困证明03-15

在校大学生实习证明范文03-15

在校大学生实习证明模板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