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水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25 10:04:05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水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具体工作由区级政府落实,水污染执法由环保部门承担。管理部门、执法部门众多,给水系规划、建设、保护造成很大不便。下面YJBYS小编为你送上水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水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水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1

  根据XX市政协工作安排,XX区政协高度重视,以区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牵头,在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召开相关部门座谈会,深入现场了解情况,走访部门及群众,查阅相关资料,集中力量于9月对全区生态水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区总面积97.1平方公里,整个地势是西部高、东部低、西南高、东北低,为荥阳山间平原向东延伸的一部分。XX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78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2,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10。全区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且降水时段分布极为不均,年降雨量的70%集中在汛期的6-9月份。境内水系相对完善,有贾鲁河、须水河过境河流2条,均属淮河水系;中型水库常庄水库,位于贾鲁河支流贾峪河上,目前运行正常;小型水库刘沟水库,位于须水河上,现为干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河干渠穿辖区而过,XX区段共计14.1公里,现已通水;有西流湖、植物园内湖2座湖泊。

  XX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主动作为,紧紧围绕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按照全域生态水系、循环水系的理念,立足辖区实际情况,规划了“二纵二横二库五湖”区域生态水系布局。二纵,即须水河、贾鲁河自南向北贯穿;二横,规划新开挖秀水河,自西向东沟通须水河与贾鲁河。南水北调干渠自东南向西北贯穿;二库,即常庄水库和刘沟水库;五湖,规划在须水河与秀水河交接处开挖须水湖,以南水北调渠为中心线,北南各开挖市民湖、九曲莲湖,与西流湖、植物园内湖共同构成五湖。水源利用市邙山干渠到郑州XX区生态供水工程供水。规划实施后,全区水域面积率达12%。

  二、存在问题

  (一)多部门管理。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水系管理部门较多,涉及市区两级水务、城管、环保、园林、南水北调管理部门等,特别是相关管理职能在市直相关部门,而工作运转、责任落实却在区直部门,造成职责不清晰、权责不一致。就XX区来说,在管理上,须水河、贾鲁河、常庄水库属于市水务局管理,西流湖、植物园内湖属于市园林局管理,南水北调运河属于垂直管理,刘沟水库属于XX区管理;在执法上,河道、水库清障由水务部门承担,具体工作由区级政府落实,水污染执法由环保部门承担。管理部门、执法部门众多,给水系规划、建设、保护造成很大不便。

  (二)水利用不足。长期以来,我们对城区水系规划建设的内涵认识不深,对城区水系综合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历史欠账较多,没有真正把它与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由于这些客观因素,我们在水系建设方面基础工作薄弱,特别是水系规划、开发利用缺乏超前性,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比如,XX区辖区水系相对完善,有贾鲁河、须水河等天然河道,以及西流湖、常庄水库等,可以开发利用水资源较多,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辖区河道基本干涸,湖泊、水库可用水资源较少,现有的天然水资源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全区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依靠黄河水,局部靠超采地下水、牺牲部分农业用水实现的。总体上,供需缺口巨大,水资源匮乏,水利用不足是制约我区水系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水存在污染。近年来市区两级政府投入资金对城区水系进行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常庄水库是XX市饮用水备用水源,西流湖、植物园内湖属于景观水系,水质相对较好。但随着发展的快速推进,目前水系上游仍有个别生产、生活污水、垃圾排入水系,使河流成为纳污河道,其污染负荷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这些污染集中在须水河、贾鲁河上游河道。另外,须水河、贾鲁河沿线现有的污水管网,局限于建设时的客观条件,管道雨污不分、内径不足,超负荷运转,经常导致污水溢出管网,流入河道,使河道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水质恶化。

  (四)存在防汛隐患点。XX区地势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近年来随着全域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较快,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切断了原有水系的平衡和连通性。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建设时,相关单位考虑到沿线排水问题,规划建设有排水渡槽,连通运河两岸排水。但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原来规划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使建设好的渡槽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经排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XX区段当前存在3个防汛隐患点:水泉沟渡槽、大李庄沟渡槽、付庄沟渡槽,存在排水出口正对村庄和道路、排水通道狭窄、排水沟不畅通、泄洪通道堵塞等问题,前一段汛期时,给城市防汛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以大李渡槽为例,该渡槽收集富民路以西、中原路以南、防汛路以北、西四环两侧广大区域来水,水量较大,但大李渡槽下游现今已无排水通道,原有自然沟壑通道现已经被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建设占用,基础设施已经开始建设,来水没有出路,存在重大防汛安全隐患。

  (五)机制不健全。生态水系建设是一个新课题,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系统工程。目前,生态补偿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市场化运行机制等管理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亟待完善,特别是现有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性资金投入,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方面机制不活。

  三、意见建议

  (一)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生态水系建设、推进水生态文明,需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对水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大改革力度,对涉及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部门职能进行整合,由一个部门进行集中管理,建立务实高效、运转有序、责权一致的管理体制。

  (二)加强规划衔接。实现人水和谐相处,规划必须先行。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区水系规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加快城区科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对水系规划建设认识不足,没有把它与城区开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在各种专项规划的衔接上对接不到位。建议我们在当前水系规划的基础上,按照水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市区联动,统筹规划,建设完善的水系网络,把城市水系纳入区域水系和整个城市建设之中。特别是水系规划要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相协调一致,并强化规划的具体落实,防止侵占水域、破坏水系。

  (三)强化节水意识。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世界先进水平的2—3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我们要严格落实节水优先的方针,充分认识节水的极端重要性,依法加大节水、用水管理力度,珍惜、合理利用水资源,切实把节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建议一是加强对城市节水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和企事业单位对水资源短缺严重性的认识,增强保护、节约水资源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掌握科学的节水知识。二是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节水器具,改变旧的用水观念、用水习惯,养成正确的用水观念和用水习惯,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良好生活方式。三是探索实行城市生活饮用水和清洁用水相分离,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在新建居住小区时,同时建设饮用水管道和清洁用水管道,实现全民节水。

  (四)重视污水处理。城市污水量稳定集中,不受季节和干旱影响,经净化处理后的城市污水(中水),是城市稳定的再生水资源,且数量巨大。目前我们的城市中水利用率不高,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建议:一是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尤其是新区建设时,要高标准建设城市污水管网,并且管网建设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前瞻性,必须实现雨污分流。二是要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目前XX区桐柏路以西、航海路以北的城市污水,主要由五龙口污水处理厂收集处理,长期超负荷运转、运力不足,建议市相关部门加快建设并启用双桥污水处理厂。三是提高中水回用率,使经过处理达标的污水能够循环使用,作为城市园林绿化、工业回用、市政道路养护、景观用水、洗车等行业用水。

  (五)提高水系周边土地价值。 生态水系的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增加城市的吸引力,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水系周边土地利用价值,促进招商引资,带动旅游、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建议树立经营水系的理念,把水系建设与周边的道路、绿化、景观、治污、建筑、产业,以及拆迁改造等结合起来,通过水系建设不断提升水系周边土地的利用价值,通过土地的升值反哺生态水系建设。

  (六)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市、区两级政府分别对水生态文件建设作出了安排部署,并着手实施了相关水利工程建设,建议要加快相关工程进度。一是水源建设项目要加快推进。市政府已经规划建设邙山干渠到郑州XX区生态供水工程和牛口峪引黄工程,以解决郑州须水河、贾鲁河的水源问题。目前,XX区供水工程已经启动,建议加快工程进度;牛口峪引黄工程建议尽快启动。二是尽快启用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补充常庄水库水源,将水库水位提升至合理高程。三是支持XX区加快生态水系各项工程建设。XX区水系规划建设市政府已经进行了批准,建议市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使XX区生态水系各项工程顺利推进,力争到20xx年我市XX区生态环境有一个质的飞跃。

  (七)解决资金问题。生态水系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单纯依靠政府资金投入,这是远远不够的。建议一是要稳定并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市、区两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的优惠条件,落实相关金融支持政策。二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功能,撬动社会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积极吸纳民间资金参与城市水环境治理和管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水环境治理的热情。

  (八) 加紧对防汛隐患点治理。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开始试通水,对防汛隐患点的治理迫在眉睫。建议在市里的统一指导下,根据隐患的不同情况,制定应急措施:在南水北调干渠左岸或右岸红线外,开挖、疏浚沟道,或者修建挡水墙,将洪水引入下游自然沟道或市政雨水管网;同时每个隐患点成立一个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紧急情况下的防汛抢险工作,组织防汛抢险队伍,制定应急迁移方案,一旦遇紧急情况立即转移群众。

  水生态文明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持续长期的加大投入力度,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进来,更需要我们政协委员踊跃献计出力。作为XX区政协,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参与、支持水生态文明建设,以实际行动为文明郑州、生态郑州贡献智慧和力量。

  水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2

  浙江省湖州市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近年来,湖州市牢固树立和率先践行“两山”理念,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绿色发展、环境保护、制度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取得许多开创性成果,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互融共生、互促共进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近期,中央党校第43期中青一班成立调研组,深入湖州市各县区进行全方位实地调研,梳理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1.“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得知余村关停矿山、靠发展生态旅游让农民借景致富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在那次考察中,他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强调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

  12年来,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深刻阐述“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国际社会对此亦给予了高度关注与认可。

  “两山”理念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意境高远、形象生动,鲜明阐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关系。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智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发展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要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念对于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体现了科学方法论。“两山”理念孕育产生于世纪之初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尖锐的重要关口。彼时的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遭到破坏,以拼资源、拼环境、拼能耗为代价换来的发展,终将难以为继。“两山”理念是对“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等陈旧思想观念的直接回应,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式长期思考研究、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理性升华和思想结晶。“两山”理念开辟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新境界。它坚持用辩证法来分析、看待问题,突破“两难”困境找到“双赢”路径,打破了陈旧发展思想和模式的束缚,为我们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难题提供了科学方法。

  体现了绿色发展观。“两山”理念遵循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体现了发展观、生态观、价值观、政绩观的转变和提升。“两山”理念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强调要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强调要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实现生态与经济互促共进、协同发展。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为在新常态下更好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现实路径。

  体现了民生大情怀。“两山”理念把生态纳入民生的范畴,反映了改善生态环境的群众心声,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为民造福、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大情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加迫切,全面环保意识日渐觉醒。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类似重要论述充分表明,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

  2.牢固树立和率先践行“两山”理念的主要举措

  湖州以“两山”理念为统领,牢固确立生态立市优先战略的制度标准、生态文明建设效应最大化的检验标准,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样板地和模范生。

  坚持理念先行,牢固确立生态优先战略。早在2003年,湖州就提出建设生态市的目标。2007年,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生态优市,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2017年3月,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了“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到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口计划等专项规划,湖州都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并专门编制了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形成完善的生态文明规划体系,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变成刚性约束。

  坚持绿色导向,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湖州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两手抓”,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围绕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深入实施“腾笼换鸟”“机器换人”,初步构建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新型制造业体系。为淘汰落后产能,湖州先后对纺织、印染、蓄电池等10多个行业进行专项整治,关停小散乱企业3000余家,整治提升1520余家。

  坚持综合施策,统筹推进环境污染治理。近年来,湖州先后实施四轮环境整治行动,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保护住绿水青山的底色。在重拳治水方面,湖州率先落实“四级河长制”,部署开展整治黑臭垃圾河、全面剿灭劣Ⅴ类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攻坚战,连续3年夺得全省“五水共治”优秀市大禹鼎,被列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坚持全域覆盖,扎实推进美丽湖州建设。为建设美丽城市,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水系整治、山体修复等生态建设工程,先后建成一批城市主题公园,展示山水滨湖之城的亮丽形象。为建设美丽城镇,对全市115个小城镇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成功打造一批具有地域文化和产业特色的小镇。为建设美丽乡村,在全国率先探索新型模式,先后建成高质量美丽乡村示范带19条,有效带动了乡村旅游业发展。

  坚持常态长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从立法、标准、体制“三位一体”入手,积极探索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首先,通过地方立法确定每年的8月15日为湖州生态文明日,颁布实施《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其次,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编制《湖州市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南》并制订首批23项标准,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最后,建立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制度,设立企业用能交易、碳排放交易等平台;在全国率先建立“绿色GDP”核算应用体系,将生态文明纳入县区实绩考核,权重占37%以上。

  3.牢固树立和率先践行“两山”理念的主要成效

  通过践行“两山”理念,湖州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促进经济、社会、生态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动力强劲。由于重视招引优质项目、培育高端产业,湖州经济增长保持了持久强劲动力,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始终位居浙江省中上水平,许多指标位居全省前列。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43亿元,比2005年增长2.51倍,平均增幅10.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5398元,比2005年增长2.25倍,平均增幅10%。

  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三次产业占比由9.8∶55.0∶35.2调整为5.7∶47.2∶47.1。纺织、建材两大传统产业占比由2005年的50%下降到29.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3.7%。形成产值超10亿元产业集群34个、超100亿元产业集群11个。

  资源集约利用优化。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标准农田保护面积得到有效保护;森林面积比2010年末增加1600公顷,林木蓄积量增加98.4万立方米;优质水供应能力比2010年末增加1.1亿立方米;单位能耗水平逐年下降,2016年为0.56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52.5%。

  群众居住环境改善。全面消灭V类和劣V类水质,入太湖水质连续9年保持在Ⅲ类以上。大气环境质量稳步好转,2016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65.6%,比2013年增加13.5%。乱搭乱建、乱贴乱放等问题基本得到遏制,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提高至97%。

  知名度、美誉度提高。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等荣誉称号。2017年又被批准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文明城市。2016年12月和2017年9月,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会连续两年在湖州召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湖州的“金名片”。

  4.牢固树立和率先践行“两山”理念的主要经验

  湖州在践行“两山”理念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有力有效举措,形成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必须坚持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相统一。在探索实践过程中,湖州始终坚持以“两山”理念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从而确保了方向的正确性。2005年以来,湖州坚决否决了50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虽然损失上百亿元,但换来了绿水青山的良好发展环境。

  必须坚持严格保护与绿色发展相统一。湖州较好地把握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比如,全面关停绝大多数矿山,并不是封山不动,让山区不再发展,而是大力培育以乡村旅游为主的生态经济,找到了一条全新的路子。因此,一定要保持定力、守牢底线、创新办法,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必须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体、协同、全域推进;但对一个地区而言,资源有限,不宜战线拉得过长,需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重点突破。湖州坚持“小步快走”,编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及年度推进计划,并聚焦重点区域、领域,集中精力攻坚克难。比如,坚持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一起抓,同时根据阶段性特点,开展集中整治;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战术,打响房前屋后小微水体全面剿劣攻坚战,解决困扰百姓的切肤之痛。

  必须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统一。湖州注重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通过设立10亿元绿色引导资金,撬动数百亿元社会资本投入绿色制造;通过建设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既为企业使用环境空间和资源开辟通道,又倒逼其减少资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可见,既要积极探索、实施市场化的促进和倒逼机制,又要在顶层设计、政策引导、严格监管、依法打击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必须坚持着力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统一。从湖州实践来看,许多环境污染问题通过集中打歼灭战能够迅速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容易出现反弹回潮,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比如水环境治理,通过“清三河”、清淤治污等措施,能够迅速改变水体质量,但如果没有跟进措施,就很容易出现二次污染。因此,既要以刮骨疗毒的勇气集中精力解决眼前突出问题,又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5.贯彻落实“两山”理念需要新突破

  当前,尽管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生态文明意识已经牢固树立,但少数干部群众或多或少还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环境违法现象仍时有发生。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切实引导全社会转变“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观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真正树立起绿色的发展观、政绩观、财富观、价值观。

  环境问题治理还需要持续用力。环境污染治理是一场持久战。从湖州实践来看,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努力,其水环境治理、矿山整治、环境“脏乱差”整治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等由于情况复杂、难度较大,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需要在更高层面上做好顶层设计、落实有力措施,调动全社会力量来推进实施。

  区域联动协同还需要不断加强。近年来,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包括:太湖富营养化尚未根本好转,时有蓝藻暴发;太湖平均水深1.89米,湖底淤积非常严重,急需进行清理;环太湖联动治理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在水资源调配、污染源整治等方面的合力不够强。

  体制机制创新还需要加大力度。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远、管公平,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包括湖州在内,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也有很多经验,但总体来看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土地、投融资等政策方面,还没有完全破题;在推进节能交易、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机制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释放更多红利。

  法律制度体系还需要逐步完善。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现在,赋予地方立法权以后,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法治引领的有效途径。但地方立法依据的是上位法,从国家层面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覆盖还不全面,有些法律规定还较为原则化,一些环境违法处罚量刑过轻,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导致少数企业宁可承担轻微法律责任,也不愿承担污染防治的法定义务。

  6.贯彻落实“两山”理念的若干建议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在推动绿色创新方面,加快绿色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集中力量研发、示范、推广一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分行业逐一推进工艺流程生态化改造。在建立绿色标准方面,制定绿色生产强制性标准体系,对企业从原材料选择、产品及工艺设计、销售运输、废弃物回收等全过程落实严格的国家标准。在实施绿色技改方面,出台财税、用能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自觉增加环保设备、实施工艺改造,以实现无排放清洁生产。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

  集中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制定出台操作性更强的大气、土壤、水环境染防治计划,建立统一高效的区域联动协调体系,落实重点环境污染问题治理措施,着力推动环境持续明显改善。在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突出工业废烟、建筑工地、汽车尾气等重点,大力淘汰燃煤小锅炉,对建筑工地落实严格的管理标准,全面推行绿色出行方式。在开展土壤污染治理方面,建立土壤质量监测体系,深入开展土壤质量普查,详细掌握土壤质量状况,落实具体防治措施,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

  着力构筑绿色生态空间。统筹绿色生态空间布局,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形成疏密有致、布局合理的城乡发展格局。在推动绿色城镇化方面,合理布局城镇各类空间,大力保护自然景观,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在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方面,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大生态环境领域的改革力度,构建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动能。第一,全面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建设生态文明不相适应的内容,健全节能评估审查、生态补偿、湿地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第二,积极探索林业碳汇、排污权、水权等交易制度改革,激励、引导各类主体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第三,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第四,健全部门联动执法、生态环保公益诉讼等制度,严格落实社情民意反映、专家咨询、社会公示等制度。第五,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提高考核权重;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

  加快培育生态文化体系。一要弘扬生态文明观。坚持从娃娃、青少年、家庭、学校抓起,普及生态文明法律规范和相关科学知识,引导群众自觉将生态理念厚植于脑海、扎根在心灵、落实到行动。二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绿色低碳、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三要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完善公众参与、监督等制度,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充分发挥各类社会、民间组织和志愿者作用;加大生态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生态法制观念,营造人人参与监督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

【水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总结范文11-29

单位创建建设文明建设工作调研报告07-29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范文12-28

强化资本生态建设调研报告12-27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议案10-02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10-07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汇报01-12

生态文明建设倡议书01-20

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议案09-20

乡镇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