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有效措施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0-10-15 12:05:00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有效措施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调研报告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有效措施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调研报告,欢迎阅读查看。

有效措施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调研报告

  篇一: 有效措施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市)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经济系统,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基础层次的行政区域经济。中国调研报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缩小城乡差距、夯实发展基础、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商洛不断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下发后,市委、市政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实施意见》,确立了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一化促两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现代中药、矿产建材、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和劳务输出五大主导产业,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逐年加快。(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主导作用日益显现。(三)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四)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第三产业繁荣活跃。(五)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二、存在差距及原因

  虽然近年来商洛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省内其它地市相比,无论从整体水平、经济规模,还是从人均发展水平情况来看,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偏小。二是综合经济实力较弱。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四是财政收入水平低。五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六是县域工业化水平低。七是县域城镇化水平较低。八是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经过认真分析思考,制约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七县区均属国定贫困县,由于历史原因,在所有制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较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较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仍然突出,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二是发展资金不足。七县区均属于资源型财政,支柱财源不强、新兴财源不多,县域财政收入总量小且很不稳定,加之历史负债较高,用于建设和发展的财政资金有限,主要依靠转移支付维持正常运转,县域经济缺乏发展的内生力。三是人才严重匮乏。由于受政策、环境、待遇等条件的限制,近些年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域企业工作更少,大量人才流向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造成人才断茬、青黄不接,直接影响了县域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四是科技带动力弱。县域科研机构体制机制不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低,科技对主导产业的支撑力不足。五是对外开放不够。县区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县域经济的外向度较低、活力不强。六是行政效能不高。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根本消除,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还比较薄弱,少数领导和干部作风不实、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与措施

  (一)增强“四种意识”,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一是增强敢想敢闯的意识。敢想敢闯敢干是一种魄力、一种胆识,也是领导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必备素质。各级各部门要坚决克服习惯等待,等领导,等支持,等政策,等资金,不敢求新变异、不敢打破陈规、不敢抢在人先的错误做法。要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倡导敢想敢闯敢干的风气,鼓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摒弃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措施,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

  二是增强抢抓机遇的意识。机遇是战略资源。当前,商洛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诸多良好机遇:中央把保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商洛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陕南突破发展,等等。要牢固树立并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意识,善于洞察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带来的机遇,潜心研究各种挑战和困难中蕴含的机遇,在抢抓各种机遇中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和人才支持,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增强发挥优势的意识。加快突破发展其实是一个不断发挥后发优势的过程。商洛的生物、矿产、旅游和劳动力资源得天独厚,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很大,尤其是随着高速公路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到“十一五”末商洛将成为全省第一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密集区,这些都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先决条件。要认真分析自身发展的资源与潜力、优势与劣势,善于审时、顺势、造势,敢于竞争,善于转换,挖掘潜在优势,发挥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利用后发优势,最终把各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是增强循环发展的意识。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商洛既是矿产资源富集区,又是国家南水北调的水源涵养区,长期以来矿产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我们要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达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环境保护最优和经济效益最佳的目的。

  (二)做好“四篇文章”,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一是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加快推进工业化。县域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是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诸多矛盾的根本之举,也是经济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基本规律。推进商洛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一是要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大投入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和矿产建材等优势主导产业,打造富有县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二是要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县域工业化的主攻点,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使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增长极。三是要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各县区要结合本地资源状况、区位条件、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坚持在政策、资金、人才上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型、协作配套型、循环经济型、节能减排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专精特新”型企业发展,着力培育扶持一批有实力、有潜力、有带动力的骨干企业,提高市内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四是要着力解决企业污染问题。坚持建管并举,一方面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清洁技术,实行循环生产;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监管和环境执法力度,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商洛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XX.X%以上,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走以工促农的发展路子。一是要继续按照“稳粮、扩经、兴药、优果、强牧”的思路,以一村一品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选准特色、发展特色、提升特色,重点抓好丹北生猪、河谷川道蛋鸡、山镇柞板栗、洛南商州核桃、高山洋芋和低山茶叶等六大特色产业带建设,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二是要加快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对农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扩大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加快培育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购销大户和农村商品经纪人,从根本上解决“大市场”与“小农户”的矛盾。

  三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县域经济拓宽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城镇带动战略,遵循城镇发展规律,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加快城镇化进程。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商洛中心城市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心城市要按照打造西安第二生活区和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结合旧城改造、新城开发,盘活城镇资产,加快丹江景观带、南秦河景观带建设,尤其要抓好仙娥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等工程建设,逐步形成以丹江两岸大道为发展主轴的现代城市景观群,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融山、水、城为一体的现代化中等生态园林城市,成为连接西北与华中地区干道上的重要城市。要改革和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多渠道加大对城镇建设的投入,下大力抓好县城和中心镇、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抓好一批边贸重镇、产业大镇、工业强镇、旅游名镇的示范化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要把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专业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各类企业向县城和中心镇汇聚,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增强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

  四是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民营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要坚持经济民营为主、企业民有为主、投资民间为主、事业民办为主,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一要鼓励引导全民创业。积极引导群众打破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文化观念,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激活各类创业资源,努力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二要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尤其要建立和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设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中放手、放开,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三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同县域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新上项目、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结合起来,鼓励支持民营经济与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结合起来,着力培植一批、壮大一批民营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向科技化、外向化、规模化发展。

  (三)打造“四大基地”,壮大县域经济产业基础

  一是打造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去年以来,我们成功策划并启动建设的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已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包括刘湾生态工业园、沙河子现代材料工业园、留仙坪化工建材工业园,涉及光伏产业、盐化工与水泥、氟材料、锌及锌合金材料、钼材料、钒材料与新能源镁材料、钢材料、煤电等XX个循环产业链XX个项目,并与园区外XX个项目之间构成循环发展、链条延伸、产业互动、关联配套的格局,到XXXX年共需投资XXXX.XX亿元,全部建成达效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XXXX.XX亿元。目前,比亚迪、延长、陕西投资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已入驻园区发展。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抓住这个机遇,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强化矿产资源整合,推进环保型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推动矿产业由采掘向深加工转变,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现代材料工业基地。

  二是打造秦岭最佳生态旅游基地。坚持立足于秦岭,依托于秦岭,按照“政府指导、财政引导、企业主体、市场为主”的思路,积极引进战略伙伴,合作开发旅游景点,突出抓好十大精品景区和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加快金丝峡国家Xa级景区、木王和牛背梁Xa级景区、天竺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进度,着力建设金丝峡——天竺山——木王——牛背梁生态旅游圈,积极开发旅游新产品,主动融入全国旅游大循环,努力把商洛打造成为全国的生态旅游名城。要抢抓高速公路开通后人流、物流、信息流剧增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促进物流、金融、保险、信息、中介、家政、物业等新兴服务业在县域城镇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三是打造优质绿色产业基地。积极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真做好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商标注册、品牌建设、产品包装、市场销售等工作,提高商洛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努力把商洛打造成为面向西安、辐射全国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围绕发展丹参、黄芩、桔梗、连翘、五味子“五大商药”,扎实抓好商洛道地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着力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坚持“招引”与“整合”相结合,扶持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推动核桃、茶叶等优势产业整合,打造一批商洛绿色特色产业品牌,力争到XXXX年商洛绿色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XX亿元,XXXX年达到XXX亿元。

  四是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基地。坚持按照“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要求,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大产业来抓,积极整合劳动、扶贫、教育等培训资源,认真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转移培训,搞好“订单”培训和“定向”转移,做到“先培训、后输出、持证上岗”,形成商洛劳务的品牌和特色。加快驻外劳务输出办事机构建设,切实做好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提升劳务输出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推动全市劳务输出数量和收益稳步提高。

  (四)抓住“四个重点”,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源动力

  一是狠抓项目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靠项目带动、投资拉动。要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以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工业技改、社会事业项目为重点,搞好项目争取和项目建设,特别是今年全市安排的XXX个重点项目,要强化协调推进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力争早日投产,形成现实生产力。要按照全市启动XXX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要求,每个县区都要谋划一批上规模、带动性强的项目,充实和完善县域项目库,尤其要重点抓好西合、西康铁路复线和西商二线、榆商、商柞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比亚迪太阳能电池、延长氟化工、中金黄金开发、商洛发电厂、柞水大西沟菱铁矿开发、西部鑫兴钼业深加工、五洲公司钒业深加工等重大产业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全市重大项目有序衔接、投资稳定增长。

  二是扩大招商引资。坚持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是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对外竞争与合作,推进全方位开放,借助外力促发展。要紧紧抓住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依托资源优势,抢占“地利”先机,吸纳和承接更多的转移资本、产业和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等重大政策机遇,积极“进京跑省”,极力争取国家投资和省上支持。要继续抓好投资环境建设,重点要在“政策比别人活、措施比别人新、办法比别人多、服务比别人好”等软环境上下功夫,努力营造促进发展的大气候、大环境,形成自己的区域比较优势,增强县域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三是推动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研究制定科技带动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科技工作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普及,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把新型适用科技成果积极运用于县域经济的开发领域,努力增强科技成果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第三产业中的转化、推广与应用效果。积极推进科技体制创新,探索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加强与省内外大型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支持他们来我市建立分支机构或科研基地,引导市内企业搞好自主研发,形成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品牌和产品,推动重点领域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四是深化体制改革。改革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抓好农村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搞好农村服务体系和种子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企业改革,通过兼并和相互参股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企业重组,鼓励市内企业与省内外大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进一步搞好财政改革,整合财政事业性投入,打破部门和条块分割,集中力量办大事;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无论是哪项改革,必须坚持立足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五)强化“四项措施”,完善县域经济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要解决好四个问题:首先是金融支持问题。健全金融体系,增加信贷额度,引导民间资本向创业和发展领域流动,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其次是财政投入问题。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逐步建立以贴息、担保、参股和风险投资为主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第三是人才保障问题。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不拘形式地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尤其是紧缺人才和高技术人才,定期定向对行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第四是土地供应问题。坚持“总量控制、动态平衡”的原则,盘活存量土地,对长期闲置土地要通过收购、租赁、参股等形式重新启用,以缓解建设用地与土地紧张的矛盾,确保重点园区、重大项目的正当用地需求。

  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抓住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契机,调整优化政府组织机构,理顺职责关系,强化权责一致,加快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制度创新和政府管理创新,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

  篇二:有效措施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调研报告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党中央认真总结过去发展经验得失提出的科学决策,是我国经济经过长期积累之后进一步走上又好又快发展轨道的必然选择,更是眼下我们适应激烈竞争形势、应对各种危机挑战、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的最有效途径和手段。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单元,县域经济能否尽快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其意义重大、作用突出、影响面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要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

  要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核心。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要使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统筹兼顾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建设,统筹兼顾城乡发展、人与自然等各方面发展,不追求短期效益,不追求政绩工程,不单纯追求GDP。其次,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挥棒”要转变。既要重视经济指标的结果,又要注重各个地区的基础条件差异和推动发展的过程,更要注重当地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再次,各级干部群众的评价观要转变。要让各级干部群众了解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工作内涵,让他们能够懂得如何评价转变发展方式,进而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上所做的工作。这三个“转变”,三位一体、共同促进,方能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变。

  要切实抓好政府职能转变这个关键。从本质上看,转变发展方式问题,实质上是体制问题。更进一步讲,就是政治体制问题,是政府职能转变问题。通常来看,过去,政府职能普遍属于“投资型”“生产型”“管理型”。着眼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我们要着力建设有限型、服务型、和谐型政府,切实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加大民主公开力度,让政府切实当好市场的监督者和管理者。

  要着力夯实全民参与这一重要基础。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全社会的事情。处在县这一级层面的干部群众,绝不能认为自己所在的地方没有大集团、不是大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离自己很远。实际上,在这个问题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都有各自应做的事情,需要担当与落实。要由上到下,充分调动事关发展方式转变各个层面、每个具体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央、省、市应系统研究如何支持、保障转变,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精心谋划好转变的思路与办法,企业家、能人、老板和普通群众要按照县级领导干部的安排,扎实做好分内应做的事情,自觉追求实体转变的务实成效。只要上级支持、县级主动,全民参与、共同努力,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就一定能够掷地有声、见到实效。

  要科学探索实现转变的路径模式。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每个县有每个县的县情实际,每个县有每个县的比较优势和现实困难,关键是要从具体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选择确立好转变思路,采取务实举措,推动切实转变。从榆社县的实际出发,我们重点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推进:

  一、是要抓住技改创新,加快工业企业产业升级。县域经济工业企业普遍总量少、规模小,经营粗放、管理滞后。转变发展方式,一定要深刻汲取过去企业发展“多、小、散”的教训,通过引进先进设备、淘汰落后产能等,努力将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切实打造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这些年,我们坚持走“技改创新、规模扩张”之路,倾全县之力支持县域电力、化工、医药、包装四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榆化公司由上世纪七十年代上马的一个小化肥厂,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同行业效益前五位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去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榆化公司果断关停落后产能,积极引进国内最先进设备,新上了年产XX万吨的离子膜烧碱技改项目,节能量为X.X万吨标煤,企业竞争力大大增强。广生公司引进世界一流的加拿大高档植物胶囊生产线、高档软胶囊生产线等项目,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装备水平跨入世界一流。永泰、美岳、广生等包装企业引进“吨包袋”“铝箔复合膜”等先进生产设备,包装企业装备水平也跨入了全省一流行列。技改创新成为县域经济应对危机、挺过难关、实现新的超越的“制胜法宝”。

  二、是要挖掘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必然具有这方水土独具的水土以及产品特点。越是传统的越是特色的。基于这种认识,谋划县域经济农业产业发展,一方面要适应现代人生态、绿色消费的时尚需求,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路子,挖掘开发县域内具有加工特色或地方产品特色的农副加工产品,逐步做强做大,拉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要顺应现代都市人回归自然、体验休闲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给都市人提供观光、休闲、登山、垂钓等城市难以得到的体验。近年来,我们从“转变思路、创新方法、改进作风”入手,认真研究榆社农业发展,走“传统加工特色与现代工业流程相结合”的路子,深入挖掘了山地围栏养殖笨鸡、木梁压榨小麻油、石磨黑豆腐、石磨小杂粮、然晶蜂蜜加工等具有榆社地方特色的加工方式,许多产品打入了北京、太原等都市市场,备受都市人青睐。同时,根据全县境内山山有土、沟沟有水、无污染、无公害和太长、汾邢两条高速公路十字交叉的区位优势等实际,接轨先进理念,在全县大力发展蔬菜、林果、畜牧、小杂粮四大产业,培育出了笨鸡蛋、黑土豆、河峪小米、“五彩玉米”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大力发展了休闲观光旅游,挖掘推出了古化石、霸王鞭、佛教帝王等特色文化。云竹湖休闲旅游垂钓节暨全国垂钓大赛,成为晋中乃至山西新兴的一个节庆活动品牌。榆社正成为现代都市人的“生态厨房、休闲乐园、科普博览室”。

  三、是要以人为本,加快第三产业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从县域经济来看,第三产业、社会事业与经济产业相比普遍滞后,存在“一条腿短,一条腿长”的问题,而第三产业、社会事业又涉及面宽,是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为此,转变发展方式,县域经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第三产业和社会事业放在突出位置来抓,通过统筹发展第三产业、社会事业,促进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几年来,我们坚持走“整合资源、市场运作”的路子,在全县着力加强酒店、商厦、购物中心等商贸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引进创意、策划、传媒、连锁、物流等新型业态,深入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事关民生民计的社会事业发展,全县第三产业、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更为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是要加强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绝不能只顾眼前、不看长远。要将是否有利环境保护,作为招商引资、上项目的一条“高压线”来对待,确保发展项目不破坏生态环境。同时,要着力加强“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超前引导,教育县、乡、村各级干部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不盲目追求“宽马路、大广场、小汽车”等所谓现代都市生活方式,保持生态健康方式,不断提高生存生活质量。连续几年来,我们高度重视生态保护,提出要坚决守住榆社这方“生态净土”,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生态环境良好,成为榆社今后县域经济集聚优势的巨大潜力股。

【有效措施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论文12-21

有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论文11-29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战略选择论文11-23

民族贫困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论文12-08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讨论文02-03

经济发展调研报告05-01

浅谈民族贫困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论文12-03

关于经济发展调研报告06-07

集体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11-01

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