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农村学生流失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02 21:41:39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村学生流失调研报告范文

  20XX年暑期上海海事大学三农服务社支农支教组于7月13日至7月28日赴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洞波瑶族乡渭基村进行支教调研活动,通过走访农户和课后家访等形式,得知一个令人震惊的情况:当地初中(以富宁一中为例)本来一个年级应该有接近400左右的毕业生,但是最后只有200多学生完成了初中学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农村学生流失调研报告范文

  调研情况简介:洞波乡的义务教育三阶段

  近些年来由于越来越多的当地青壮年去各大城市打工(主要集中在一些沿海城市),导致当地生源的部分流失,为了方便当地的儿童就地入学,采取了义务教育三阶段的模式,小学一至三年级就近在当地村小读书。以渭基村为例,我们支教的地点就是这个村的小学,一共有三个教室和两个老师为一至三年级的学生授课,主要的课程为语文,数学,体育和思想政治。读完一至三年级以后,学生进入附近几个村寨一起办的完全小学来完成四至六年级的学业。等小学毕业以后,通过考试成绩来进入不同的初中去乡或县完成初中的所有学业。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教学环境和师资条件都会提高,但是为什么会有很多的学生到了初中之后会流失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原因分析:

  1)从“村寨学生”到“城镇学生”

  渭基村独特的山区环境造成了封闭的山地农耕文化,当地村民接触范围小,接触到外界的信息非常少,只能够通过电视来了解外界情况,而且由于交通不便,唯一和外界交流的工具只有摩托车,很多学生对外界新鲜事物一无所知。可以这么说,城镇的繁华对这些“村寨学生”充满诱惑,城镇的生活让学生感到新奇的同时,也有一些紧张和彷徨,甚至还会有一些自卑。面对从“村寨学生”到“城镇学生”的转变,很多学生感到很不适应。

  2)第一次离开“暖床”

  由于当地的绝大部分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很多学生的父母都不在身边,大多数学生都是和自己的爷爷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相对来说祖辈会更加溺爱自己的孙辈,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们适应能力不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都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张扬。一下子离开自己从小生活的“暖床”很容易会适应不了,导致学生非常地不习惯。

  3)教学模式的变化

  在原来的村小里面,一个学校只有2个老师,学生每天都和这两个老师接触,和老师的感情比较好。而到了初中以后,学校的基础设施好了,课程种类多了,学生多了,老师也多了。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接触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不像在小学那样亲密无间,学生缺少了老师这里情感和心里指导,容易受到不好的东西影响。

  4)受到新兴事物影响

  从小学来到初中,学生有机会来到了更加繁荣的村寨,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特别是男生,有机会接触了网络,很多学生因此沉溺于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习。笔者和学生的交流得知,很多学生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没有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

  5)缺少父母的关爱

  我们在当地做过调查,几乎90%左右学生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学生一般就是由爷爷奶奶带。由于祖辈们的精力有限和年龄上的代沟,无法给予小孩们更多的心灵上关心。而父母又由于常年不在身边,没有办法直接照顾小孩,会给予孩子们更多物质上的关怀,这也间接导致了原因4。同时缺少父母的关心很容易导致小孩缺少管教,直接导致了学生没有约束,容易犯错。

  以上的五点都是导致学生流失地直接和间接原因并且具有当地的特殊性,都是学生还有普遍性的问题,例如:学生进入青春期这一类各地共有的典型问题,共同导致了学生的大量流失。

  建议当地的改进方式

  在渭基,大多数祖辈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在祖辈之中就很少有人有过从寨子到乡上读书的经历,祖辈们也就很少有办法教孙辈们如何去适应这种学习上转变。学生读完三年级后,他们的年龄一般是在11岁左右,此时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若不能很好地处理学生从一师一校或村小到中心完小的转变,不仅导致部分学生低学业成就,更为严重的会出现学生厌学、逃学、辍学甚至是违法乱纪等现象。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府部门以及各级学校更多的只是把精力集中在学校的硬件建设上面,而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在现代学校里的文化适应则是忽略了,使他们在学习上产生了畏难和厌学情绪,这又直接导致了瑶山乡瑶族学生低学业成就、退学和辍学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学校应该采取积极措施让学生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变被动适应为主动适应。

  (一)国家应大力投资兴办寄宿制学校

  积极改善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在渭基,完小和中学都是寄宿制或半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相对于村小和一师一校要好得多。但是学校硬件设施仍然缺乏,师资力量和素质仍然不高。学生的住宿条件差,学生食堂供应的菜虽是由国家免费供应给学生的,但是质量不高。①因为食宿条件不好,这些学生自然就会想家而不能安心读书。笔者认为学校不仅要把学生招进来,还要使他们留得住,真正让他们学得好;国家不仅要集中优势资源办好寄宿制学校,还要提高寄宿制学校的办学质量;校方应努力把校园营造成家的氛围,让老师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二父母。

  (二)班主任应加强和学生的沟通。积极做好这批学生的思想工作

  在调查的时候,笔者发现班主任老师和学生沟通不是很多,据学生反映班主任和其他老师只是在上课时间见到,其他时间却很少见到。有个别教师甚至去搞第二职业,其精力没有放在教学和学生身上。笔者认为,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管理上,加强对本班学生的思想工作,多找学生谈心,要求学生积极转变观念,鼓励他们主动去适应新学校的学习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班主任还应加强班级管理、学生的纪律观教育,增强学生抵制诱惑的能力。同时,班主任老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学校和家庭共同联手,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总之,面临着从一师一校到乡上中心完全小学的转变,学生面临着“文化震惊”。那么,对于从村上完小到乡上中学读书,以及从乡上中学到县城乃至到市里读高中的学生,同样也会面临着“文化震惊”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针对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适应学校学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实现学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并最终实现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农村学生流失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农村调研报告12-22

农村信访调研报告08-26

农村管理调研报告01-05

农村儿童调研报告01-22

农村问题调研报告02-14

农村社区调研报告12-10

乡镇农村调研报告11-30

农村饮水调研报告03-13

农村情况调研报告03-27

农村产业调研报告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