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精选8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古本序》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1
这篇《大学古本序》又是王阳明先生心理学的一篇重要著作。此篇虽简短不易懂,却讲出了心理论的重要思想。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大学古本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宗旨在于显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缺德的成就恩泽亲人朋友公司等,从而使人人都倒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民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奋斗的理想方向。确定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干扰,就会矢志不渝的去追求,去努力达到目标。
我们都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是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本文对于自身完美的追求也许很少实现,但是他们这种不断追求高尚品质的精神却是值得完美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努力实现的一个远大目标。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2
程颐在他的改本《伊川先生改正大学》一文中,只是于在亲民的亲字下注有当作新三字,尚未把亲直接迳改为新。伊川指大学古本有错简,并非以为有阙文,但他的当作新之注,确实为朱子直接改在亲民为在新民作了理论上的铺垫。朱子取程颐亲作新之意,将其解为革新、自新,单方面的要求子民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王阳明是决不同意这种对大学原意的曲解的。
徐爱所辑《传习录》首章记载了他们师徒二人所讨论在亲民与在新民之辩。这一次的表态至多只能算是小范围内的私下交谈。徐爱《传习录》首章正式发表的时间,恰巧也是正德十三年,七月,阳明刻古本《大学》,作《古本大学傍释》,又作《朱子晚年定论》,紧接着八月,门人薛侃刻《传习录》,《年谱》载:侃得徐爱所遗《传习录》一卷,序二篇,与陆澄各录一卷,刻于虔。至此,阳明与徐爱师徒二人于六年前,在归省途中于运河船上的那段关于大学宗旨的精彩对话,终于公开发表而告诸天下。先是徐日仁问道:
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亦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阳明的回答是直截了当且具说服力的:
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为什么是亲民而非新民,阳明讨论问题的又一个特点是引经据典,这与他在龙场时的学风一以贯之。在这段话中,中心思想突出且集中,又可依以下几个要点来加以理解:
其一,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不能互为解释依据。
所谓《大学章句》第三章(朱本称此章为传之二章)中有汤之《盘铭》曰:苟曰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尚书康诰》此处作新民之意,为激励人们焕发新的风貌,与《大学》首章三纲领之在明明德、在新民(朱熹所改)、在止于至善之在新民完全不是一个意思,用作新民来证明所谓在新民的合理性,显然是站不住脚,此岂足为据?
其二,既然古本中的作新民不能用来支撑在新民中新字之改的正当性
作字却又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那么将在新民之新还原为亲则是理所当然。在阳明看来,亲民与新民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亲民是惠民、养民义,而新民则只是单纯的`教化、革新之义。阳明举《大学》中大量原文来加以论证,举所谓烈文章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又举所谓齐家治国章如保赤子,所谓治国平天下章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等,作为自己主张亲民正当性的根据,认为这些实实在在地皆是亲字意。亲民与新民虽一字之差,实为两种截然不同之执政理念,前者于惠民、养民中爱民,后者于教化革新中治民;前者着实体现了原始儒家亲亲仁民的仁爱观念与仁政理想,后者则单方面强调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之道。如果说亲民与新民所体现的都是儒家的外王之道,那么阳明显然倾向于古本大学中所体现的孔子早期儒家立场,即所谓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百姓不和睦,舜就让契担任司徒,敬敷五教,用来使他们互相亲近。为了维护圣人之意,阳明对于朱子之改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更何况,亲民中原本就包含了教化养育的意思,说亲民便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朱熹的新民说明显褊狭了。
其三,明明德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于天下。
明明德与亲民本就是相辅相成的,明明德自然有亲民含于其中,无亲民即无所谓明明德,无明明德则哪来所谓亲民之存在。阳明举《尧典》说法,其说克明俊德就是明明德,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于天下,这些都是早期儒家的思想,属圣人之意。又比如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之己,是先圣所指的大人,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己若不修,如何安百姓,如何亲民?在阳明看来,所有这些儒家的宝贵思想,又岂是朱子之新民的褊狭观念所可囊括?
再说,作与亲相对应,但并不是亲的意思,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以下讲到治国、平天下等处,都对新字没有发表阐述。
正如郑珍感叹的,由于朱子之猵狭,致使六七百年学者之心不能泯然,亦遂争新角异,而《大学》日多矣。郑珍于是表彰道,王阳明复古之功不可没也。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3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
我个人的理解是,一个人在世上必须树立一个终生奋斗的目标,你所有的行为了都会围绕这一生目标,才能心无杂念,可以抵制个人的懒惰的心,忽心,燥心,嫉妒的心,贪心,骄傲的心,小气的心,等等的心生起就反思志向不立。放到现在社会就是正确人生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员工如果没有一个目标就等于天天混日子,那么他将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干部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目标让更多的人为之奋斗,那么这个团队也将不会有大的.发展。人,这一生可以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要持之以恒的去守候自己的信念和志向,总有一天会实现梦想,成为自己想做的那个人。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4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
我个人的理解是,一个人在世上必须树立一个终生奋斗的目标,你所有的行为了都会围绕这一生目标,才能心无杂念,可以抵制个人的懒惰的心,忽心,燥心,嫉妒的.心,贪心,骄傲的心,小气的心,等等的心生起就反思志向不立。放到现在社会就是正确人生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员工如果没有一个目标就等于天天混日子,那么他将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干部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目标让更多的人为之奋斗,那么这个团队也将不会有大的发展。人,这一生可以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要持之以恒的去守候自己的信念和志向,总有一天会实现梦想,成为自己想做的那个人。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5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把王阳明先生上边的说法倒过来说,就是作为一个正常人你起码有良心。你的动机起码是良好的,你的动机好,你的行为将会是规范的.,将会是符合法律的。只有这样,你才会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每一个家庭和睦了,形成了家和万事兴的大好局面。那么国家在千千万万个和睦的家庭支持下就会会兴旺发达。
我们的企业也一样,我们每一个员工都有很好的心性,很好的道德品质,都有很好的工作态度,那还愁企业不能发展吗?
如果身为老板不休心,老搞歪门邪道,你自己都不正,怎么能影响你的员工,怎么能让社会信任你,最后你的企业不垮才怪呢。
现在我们共进塾,每一个老板、每一个干部,以及每一个员工都在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实际上也是一个修身的过程。老板修身,员工修身,企业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扬光大。毫无疑问。
坚持两不一善:
不说一句负面的话语
不说一句善意的谎言
日行一善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6
《大学古本序》是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后写下的一篇文章。阳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太多著述,但对于五经之一、《礼记》中的《大学》,却是多次进行阐述和讲解,并特意写了《大学古本序》、《大学问》和《大学古本旁释》。而《大学》也是弟子入王门前的必读。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7
读完《大学古本序》,我对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篇序言不仅阐明了《大学》的基本框架和精神内涵,还强调了“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这三个核心目标的重要性。首先,“明明德”是指每个人都有内在的'美德,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将其发扬光大。这让我意识到,修身养性不仅是个人修养的提升,更是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表现。其次,“亲民”意味着我们要关心他人,与民众保持密切联系。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思想尤为重要。无论是在职场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以同理心去理解他人,帮助他人。最后,“止于至善”是追求极致完美的过程。它提醒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满足于现状,而是要不断追求更高的标准和更好的结果。这种精神可以激励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始终保持进取心。总的来说,《大学古本序》不仅是一篇经典的哲学文本,更是一部指导人生方向的指南。
通过阅读它,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8
《大学古本序》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内容虽然成书于古代,但其中蕴含的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篇序言中,作者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为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依据。从个人层面来看,“格物致知”强调了探索真理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性。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辨别真伪,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从社会层面来看,“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体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来影响周围的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此外,《大学古本序》还特别提到“诚意正心”的'重要性。这一点在现代职场中尤为重要。无论是对待同事还是客户,我们都应以诚信为本,用心沟通,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合作共赢。综上所述,《大学古本序》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份行动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并为我们指明了实现理想的道路。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相关文章:
《家》的序和跋教案03-13
维序主管述职报告10-15
涂序新博士讣告08-17
伶官传序教案11-25
《滕王阁序》教案优秀11-21
滕王阁序试讲教案经典05-01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精品】01-16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经典13篇)11-29
排队守序的倡议书范文08-26
兰亭集序教案(精选20篇)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