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

时间:2022-10-07 23:47: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边城读后感13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边城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边城读后感13篇

边城读后感1

  事实上我在高中时已经读过了《边城》,那时语文课本上有《边城》的选段。我把它当成故事来读,感觉挺有意思,于是自己课下把全文读了,但是那时读得匆匆,对这本书的印象就只有民风的淳朴,和最后开放式结局带来的悬念。寒假稍有空虚,我便重读了一次《边城》。再读这个故事,也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部小说当中美丽的乡村景色,祥和平静的生活,淳朴的民风了。这里的人宽厚友爱,相互之间理解包容。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这是小说中茶峒的美丽景色,在这样清新美好的环境中,所有发生的故事或许略带伤感,但绝不悲哀,人间百态,世间冷暖,都仿佛溶入小镇的山山水水,静静流淌。

  然而茶峒最美之处不是自然风光,而是这里的'人情。翠翠和爷爷的祖孙情,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傩送与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正是这些感情的相互交织,使得这个平凡的小镇充满了生活和人文的气息。特别是两兄弟比赛唱歌,使得故事浪漫而温情。

  于我个人理解,翠翠的人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她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她也在慢慢地失去一些东西。比如她至亲至爱的爷爷,还有傩送。但是翠翠也并没有怨天尤人,生活还在继续,她也在继续努力地生活。这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不管我们遇到了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都要记得生活还会继续下去,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继续走下去。

边城读后感2

  喜欢读书评,也就知道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很早就让我有读它的想法,然而,当我把这本篇幅不大的书捧在手里的时候,却发现这并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

  说这本书不容昜读并不是说这本书有多么复杂的情节,众多的人物,相反,这本书讲的故事很简单,就是渡口的老船夫临死前希望能给自己外孙女翠翠找个靠得住的孙女婿,在所谓的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傩中选择,结果大老在一次载船运货途中溺水身亡,二傩远走他乡,老船夫也死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渡口上只剩下孤零零的翠翠。

  那么为什么说这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呢?这个故事发生在川湘边境,称为“茶峒”的小镇,特有的风物让没从未到过此地的人没法想象作者到底说的是什么。不信?你说说什么是桐油,青盐,还有什么是棓子?

  而作者特有的叙事方式也给读者带来困难,当然可以称为一种语言特色。例如“在这小城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这样只能意会的句子到处都是,无疑会给“农人”和“士兵”带来阅读的困难。

  上面还只是说了一下小说的语言特色,从内容上来说,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原本很简单的事情,作者故意搞得很复杂。对于大老托媒人提亲和二傩山崖唱歌,老船夫都没有给出正确的回应,仿佛在借着外孙女不断地调兄弟俩的胃口,我没法理解一个乡下的船夫怎么会有如此细腻的情致和技巧。直到最后兄弟俩先后离开家乡,顺顺也失去了对这个婚事的兴趣,而老船夫也无奈地死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这是谁酿成的呢?

  我只能说是作者杜撰了一个美丽而纠结的故事。

边城读后感3

  《边城》讲述了湘西小镇上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胧但没有结局的爱情,可是爱情不是这本小说的全部。大师用他清淡的笔调娓娓讲述了湘西小镇上纯朴的风土人情,原始单纯的生活,以及那如诗如画的景致。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艰辛的。大师却让我明白,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懂得它的残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风光。读完全文,我就开始向往那个远在湘西边境的小镇。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潮湿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还有那升起在旧村庄上的青炊烟。这一切,构成一幅年代久远的画,在我的想象里千遍万遍地被描摹。在那片游离世外的土地上,时间仿佛是静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样温婉清澈,歌声悠扬清亮,老爷爷慈祥又宽厚,船夫们浪漫又豪爽,就连生活的无奈,在这个地方,都带着诗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亵渎。大师用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湘西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忧伤,却也让我们产生对生命的悲悯,对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向往《边城》里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翠翠和祖父去看龙舟比赛,当地的`龙头大哥顺顺送他们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们过河不收渡船钱。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围的乡亲都来帮忙。他们虽然生活很清苦,却能够互相帮助,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小镇。相比之下,我们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人情淡漠,有时候,甚至邻居之间都互不相识。这不得不让人遗憾。

  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城市也能变得温暖和谐。每一个人都有宁静的理想,人与人之间没有私心,爱护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彼此互帮互助,共同建造一个家一样的世界。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像《边城》中的人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生活。

边城读后感4

  《边城》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

  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但爱情却不是小说要表现的全部。翠翠是母亲与一个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认为这是不道德的,更是无望的爱情自我惩罚而先后离开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就只有爷爷,渡船,黄狗。

  作者用平淡的语言淡化了翠翠与爷爷孤独清贫的生活,却尽量展现他们与自然和乡人的和谐关系。这也是那艰苦生活中的一种美。

  然而作者在为我们描绘着人与自然相处得相融、优美和谐时,却无法不体味到爷爷和翠翠这一老一小单纯生活中的孤单与悲凉。“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栲下,看天空被夕阳染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是一种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无依,说不清道不明的凄楚与忧郁。

  翠翠爱情的悲剧,并不具有戏剧性,一切尚未发生就已消失不见,就像生活中许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爷爷的木讷和犹豫,源于没有“碾坊”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总顺顺对爷爷的误解,无意中揭示了一个深邃的哲学命题——人在根本上是无法沟通的。翠翠与大老,二老还未展开就仓促结束的爱情,大老的`殒命,二老的出走和爷爷的离世,迅速将一个妙龄少女朦胧的幸福梦幻击碎。

  而他们却是那样的美好。二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选择渡船,大老则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他们都胸怀宽广,光明磊落。

  而这般对乡情世态的叙写,对乡土的感情,对生命的爱,总是令人忧愁。这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然而它们却不仅仅是“优美”,也有人在命运的面前的无助与无奈的忧伤。

边城读后感5

  美国著名文化评论家Fredric Jameson说:“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来好像是关于个人和利比多内趋力的文本,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就是一个这样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边城》这本书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编成的。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三三”,“三三”是个脾气很倔的女孩。三三家开了一家碾坊店,三三家的碾坊店,生意可好了!可三三的父亲也不知怎样就去世了,从此三三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为三三家是开碾坊店的,所以三三母亲身上全都沾满糠灰。

  三三家门前有一谭活水,有一天,她来到或水边抓小鱼小虾,许多小鱼、小虾会自己游上来,不一会儿便装满了一大箩筐。三三对这谭活水十分爱惜,别人看也看不得,就连总家老爷的少爷也不例外。总家的少爷去那儿钓鱼,可把三三气坏了。三三和母亲诉说了这件事,但母亲并没有理会。她只好自己来“教训”这几个“小少爷”。刚开始三三用口头提醒这是她家的活水,二小少爷们并不理睬三三的警告,这可把三三气得厉害,三三掂着她那双小皮鞋训斥道:“这是我家的,你们不许钓鱼!”可是呀!那几个“小少爷”还顶起嘴来,这下三三更气得火冒三丈了。以后只要“小少爷”们一来,三三就死盯住!“小少爷”们也只能无功而返,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来了!

  读了沈从文先生写的《边城》让我感受到了期中的乐趣。他把期中的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让我看得爱不释手。文中的三三脾气虽然很不好,但是很有个性的。我有时替三三担心,有时替她高兴,有时替她紧张。我感觉阅读真的很奇妙,精彩的片段,丰富的语言都会让人遐想万分。

边城读后感6

  边城此文读来乡土气息极重,我十分喜爱,可能因为从小也是长在乡土气息重的县城有关。读此文,就如闻到了故乡的气味。

  三四年的边城,如鲁迅的药,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现代小说般,十分多的象征,且善用象征,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东西们般,牵强附会,全是噱头。

  但是作为一个水平有限的学生,分析它的象征,实在一件过于高难度的行为,况,70年来,人们所通读透解,加上沈从文先生自己也提过一二,具体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们所公认的象征,去努力发现新的象征,必然落入晦涩牵强的套路。

  故此,我将试着谈论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弥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

  边城,出这样一个名字,沈先生显然是想表现不为功利所染的淳朴风土人情。文中所出现背景和事物大都为自然物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东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产物,河流,山,渡头,渡船,竹林,茅屋,小镇。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爷爷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小镇里婚嫁自由,只要儿女们喜欢。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看看我们周围的世界,翠翠所象征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吗?或许,得到了拯救,或许,只留下了残迹而已。

  或许,只有沈先生的碑文永留世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只有沈先生描绘的朴实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或许,为先生写点悼念的话,只能写三个字。

边城读后感7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众多鲜明的人物,甚至纯真的爱情也只是刚刚萌发,而没有如炽热的火焰。就在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们展示啦一幅恬静的生活画面——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间的溪水清流婉转 ,如天上的白云轻飘悠然。但却是生活的真谛。

  它们沉淀啦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美丽的湘西凤凰的风景是动人的,山城凤凰,山水环抱,静静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记数,常年深翠绿色的细竹,逼人眼目。

  尽管凤凰有着桃花源的美好,——芳草鲜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怡然自乐。单作者却有一种陌生感。回想一下,山还是那么的高峻,水还是那么的清澈,人还是那么的勤劳,天还是天,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而变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顽童时是纯洁无暇的,天真的,那时侯未看到现实生活的丑陋,无奈。看到不仅仅是眼前看到的啦。

  生活是活动的,图画是静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图画供以人欣赏。

  农村山城是一幅静止的图画。千年万年不变。生活里面的.人叫画中人。他们在社会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计。然而画中一切于画外的人永远充满向往。

  作为图景,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种悲凉,无奈。

  因为爱,祖父操劳一生,当生命结束时,心中充满啦挂念;因为爱,少女重新对生活有啦诠释,有啦希望;因为爱,哥哥选择啦离开,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挚的感情;因为爱,弟弟去寻求那个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为爱,她便从此守着渡船,守着心中那个日日夜夜盼望归来的男人……

  生活不是图画。生活需要流动。

边城读后感8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

  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边城》作者沈从文所流露的这些思想,无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处。

  在这里,也让我想起两句话,作为结束:“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怀中,便不会安宁。”——奥古斯丁;“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耶稣。

边城读后感9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边城读后感10

  那个年青人究竟有没有回来呢?《边城》里没有说,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局给读者去猜想、去补充。象一首悠长的山歌,旋律朴素,但嘹亮的音调却足以在听者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散去。

  如果把各种书籍比喻成各式的饮品,那么,《边城》就是一杯白开水,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入口的感觉虽然总是淡淡的,但是你不会厌倦,反而,会在一次一次的品饮中体会到她与众不同的风味。

  不能不佩服沈先生的文笔,薄薄的一本小书,那样云淡风轻的描写,就生动地重现了茶峒别具特色的人情风味、乡土世故。还有翠翠,这个山泉一样清澈的女孩,她的爱情亦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铺展开来了。遍览全书,可曾有一处明明白白地写出“爱情”两字呢?但凡是用心读过的人就一定能够体会出一个情笃初开的'女孩对爱情的向往与执着。

  要怎样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书的人也许不明白,但是写书的人一定明白,书中的人物一定明白。

  翠翠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年纪吧,刚刚开始憧憬“爱情”这种神秘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贵的家业,不是显赫的地位,她所期盼的,不过是自己喜欢的人能够为自己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情歌,而自己就能够在歌声的伴随下,在美丽的梦境里遨游。

  这本书把一个沉浸在对爱情的美好幻想中的女孩的形象勾勒出来了。我们的眼前也许没有这个女孩的相貌特征,但上司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她一定有一双清澈透明的眸子,一定有一颗晶莹剔透的心。都市里有太多纷扰复杂的情感了,就像河水,再好的水质也免不了搀杂泥沙和石块。而在《边城》里,一切都是简简单单的。爱,或者不爱,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

  《边城》像清风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颗不安分的心。简单决不意味平淡,相反,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情节,蕴藏的正是强烈的情感。《边城》里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镇的民风,淳朴、单纯、明了。在平凡中看出伟大,在琐碎中透露深刻。这就是《边城》。

边城读后感11

  “边城”意指什么?从字面意思来说,它是边境的城市,就是朴实,安宁的村庄。但从沈从文先生的角度去看,这,就是他对生活的态度。具体是怎样的态度呢?随我去品味沈先生的语句吧!

  “他们的'生活那么同一般社会遥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的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人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沈先生的文笔从来都是这样唯美、简洁。无需过多装饰,寥寥几语就把田间人民对“爱”字的看法描述出来:虽然他们离现代社会太过遥远,可能体会不了城市人民的做法,可两边在爱情的收获方面,会被相同的物质所互相结合,令两个互不关联的事物变得相似起来。他们都会为爱痴迷,为爱疯狂。

  再看看现实生活。当今社会,大家伙对爱的理解已然变了味。举个例子:你若对我不离不弃,我便对你生死相依。本就不该如此。为什么呢?这句话所在的基础是“你”对我不离不弃,我“才”对你生死相依。这听起来很觉着自私:凭什么我先对你好后你才对我好?!是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做个“傻汉”,让对方单方面地浸在我的爱之中?自己爱的人幸福,当然你也会幸福。可能有人会说你痴,但他绝不会嘲笑你;可能有人觉得你傻,但他也会效仿你,因为你的做法铁定会羡煞旁人。

  “琉璃般透明纯粹,美得让人神往,脆弱得令人心疼……”最后再用沈先生的话,点明当今“爱情”的性质。毕竟只有珍惜的,才是珍贵的;唯有珍贵的,你才会去珍惜。即使他的文章最后都哀婉凄美,但这却最使人铭记简单而又说不通的道理。

边城读后感12

  《边城》这部小说是沈从文先生写的,初读之下,会觉得语言很平淡,情节甚至算得上是平凡的,但细读之下,又会被小镇的悠闲适意,爷爷的朴讷,翠翠的可爱以及字里行间的自然、优美、诗意所吸引。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在青山绿水间有一个淳朴的白发老船夫,一个穿着碎花布衣的天真少女和一条忠心的黄狗,没有喧嚣,没有张扬,生活简单而宁静,在我们看来或许有些枯燥乏味,但对于一直生活在青山绿水间的他们仍然把这日子过得滋味十足。

  本该一直这么悠然度日,但却在一个热闹的端午节,翠翠走上了爱情这条“路”……

  那次盛会上翠翠与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不期而遇,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傩送的兄长也喜欢上了翠翠。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的一把好手,天保自知比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去做生意,但不幸溺死于湍急的`涡流之中。由于天保之死,傩送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而悲剧还未停止……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却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虽然两兄弟的父亲在老船夫去世后解开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应只要傩送愿意就娶翠翠做儿媳。于是翠翠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还记得原句是这样的——————“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要有多悲哀才会如此……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

边城读后感13

  边城,由书中所说,应处在川湘边界,由一条官道延伸过去,有山有水的一个地方。说是凭水依山,但水显然在茶峒人生活中据有更重要的地位。

  端午的赛会,沿河的吊脚楼,载着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的篷船,无一不是水的恩赐。翠翠和她爷爷就住在一条溪水的旁边,老船夫管着过溪的渡船。这溪水就汇入了白河,白河就流进了茶峒。“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不仅如此,它还将茶峒人的心洗得透彻。

  翠翠是纯真的女孩,傩送是正直的男孩。而也正是翠翠的纯真刺伤了那些深爱她的人,正是傩送的正直使他无法正视自己内心的愧疚。如果给善良的人一个美满的结局,《边城》就不会如这般直击人心。如果作者在营造了这般蕴藉温婉的意象之后,又去亲手将其打破,才成就了一个永远追不回的美好。读完这本书,虽然深深为茶峒旖旎明澈的风光吸引,为茶峒人的质朴洁净感动,但却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彻骨凉薄。这之中,不仅是对两位主人公悲剧命运的追叹,也有对那美好边城徒劳无功的`寻求。

  边城在哪里?“边”,就意味着它永远不会在我们视野中招摇,而选择在青山绿水中安居一隅。我们仅仅是知道,那里有高脚楼和船夫,有清晨欸乃的桨声和夜晚悠长的歌调,有从容飘去的空豆荚和满满一篮子的虎耳草。这一切都装进了湘西的一个水乡,云雾缭绕的某处。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翠翠的爱情,就正应属于她的这个年纪,纯澈却凄凉。走过那么多路,行过那么多桥,看过那么多次云,喝过那么多种酒,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我们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明天回来,也许真的不回来。

【边城读后感】相关文章:

中学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高中01-11

再读边城的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简单02-09

沈从文作品边城读后感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范文11-29

2022边城的读后感范文边城读后感大学生01-04

边城的个性10-05

边城经典语录10-27

《边城》教案范文05-23

边城阅读心得02-06

《边城》阅读感悟02-10

边城读后感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