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时间:2024-10-30 08:57:44 诗琳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通用10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学回忆录》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1

  从大年三十到初七,用了8天一口气看完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上下册,同时摘抄了一些精辟的语句,十来页笔记。感动还是感动。

  陈丹青在后记中说:“真的,这本书,不是世界文学史,而是,那么多文学家,渐次围拢,照亮了那个照亮他们的人。”

  这本书映照了木心的一生,一个恳切的生命用一生所感受到的。在对世界文学作品的研读过程中,木心在艺术的陪伴下度过了他的一生,从艺术中获得生命的救赎。对于宇宙而言,生命可能没有意义,生命是脆弱的,短暂的,或是瞬间的'。对于一个人的自身,生命是个人全部意义的依托。

  木心讲:“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这是最后一课中的一句话,现实中为艺术的牺牲更加沉重一些。真理就在那里,无法实现。或如书里所述:真理不存在,宇宙虚空。

  看到最后几课,特别是后记,充满悲情、怜惜和感动。木心像一种植物,在宇宙中静静的生动开放。

  我想他的一生是圆满的,他认真的对待自己,毕生与艺术为伴,如此虔诚,如此纯粹,有所得,有所乐。

  艺术家必须真诚的面对艺术。如果一个人追求真,自然能多看清一些事,少上一些当,多识破些骗局,少受些迷惑。无论对错,我赞同认识真,真的东西有意义,假的东西没有意义,宅人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外面的世界没有太多的意义,现实中说真话的朋友极少,人们不愿意谈论思想,观点,目标,理想,梦想。木心提到“后门通,前门不通”。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木心逃到自己的世界里。

  木心提倡做“文艺复兴的个体户”。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认真对待自己,心存希望,不枉此行。我想世界上有无数的木心,至少在人生的一些阶段。

  新年假期,一口气读完了《木心回忆录》上下册,读到这么多真话,人生的警句,痛快!想来,在海外,木心对着一群中国画家讲世界文学史,历时5年,也是一种奇迹。人的一生中总有些经历,那些照亮生命的片段宛如奇迹。希望每个人都能抓住生命中偶然发生的奇迹,或者能将发生在生命中的一些事视为奇迹,那是一种奇妙力量。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2

  两大本的《文学回忆录》终于读完了,长长舒一口气,我像走完了一场文学征途,内心思绪不已。

  这里既有木心这样的高人,也有陈丹青这样的幸运儿,此刻我多向往自己也有机会围坐木心先生身旁,听他畅谈文学史,若如此,此身定不负遗憾!但我依然能想象他们当年的情景,七八人围坐客厅,先生开讲,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堪比孔子讲学,千载之下令人神往。

  我以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身份对此殊多羡慕,可惜自己连出国这个基本条件都无法办到。我在心里抱怨这个党、这个政府,说一套做一套,流氓十足;但与此同时,脑海里闪出书中的`那句话“在你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我实在佩服木心、陈丹青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冲破高墙,呼吸这个时代本该有的自由空气。而我呢,想得多,做得少,思想的巨人算不上,但行动的矮子确实十足。

  回思自己,好好看书也已好几年,与木心和文学史上的那些巨人根本是没法比的,但自己对文学的一片热爱之心还是有的;我虽没那份才气和侍奉文学坚毅,但细水长流、点点滴滴的爱好也还是有的;读书,唯求一“乐”字,陶潜“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以此为知己。

  骨子里我是一个不愿放弃世俗享受又想以读书为乐、偶尔风雅一下的这么一个人,木心的侍奉艺术我做不到,那份才智与意志我也没有,但我从书中看到了一个文学大师的形象,他的丰采令我倾倒,我能做的就是在有时拿起书本时,能想到有这么一位先生,然后就可以安心踏实的继续读下去!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3

  第一次认识木心是在一篇介绍陈丹青的公众号里,里面有一张木心的照片,照片中的老人漂亮素净,两只眼睛特别明亮有神,像澄澈的湖水,像天上的星星。看到,就很喜欢。

  之后断断续续的看完这本木心主讲,陈丹青整理的《文学回忆录》,只觉得会再读。有些人觉得书里的语言太破碎矫揉,一家之言不中肯,是打着文学旗号的文化骗子,语言激愤跟被挖了祖坟似的。我觉得文学艺术这东西,遇到与自己一拍即合,能绵密钻入骨血,打到心底的,就举杯酣畅,痛饮流连一番,还可时不时回来开个party;遇到不合心意的,笑笑即可。如同美人,个人有个人眼里的西施。

  这本《文学回忆录》,我个人是喜欢的。虽然里面的观点确实很个人,很木心,我却很佩服。佩服木心老先生广博深厚的阅读量,佩服他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保持完璧之身,把一个干干净净的自己完完全全交托给文学艺术。没有阔气赤子般的心灵写不出这本回忆录。

  因为书中内容涉猎多广阔,大多只能点到为止,但确实给我打开了很多扇文学艺术的`大门,老子,哈代,艾略特, 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金光灿烂的走出来。木心为我们一一引荐,有一种阿里巴巴打开宝库的心情。至于我们会和他们产生怎么样的对话,那就要看个人的见识和领悟力了。——哎,原来我什么都不知道哇。

  木心的文字淡淡的,俏皮的,灵动的,一如他的人。他的文字都很简单,但组合在一起味道就很好,值得不断品,越品越有味。内力不深厚做不到这样子的不经意的信手捏来。就像一块看起来不可能被搬动的大石头,木心走过来,轻轻一提就提起来了,像提一个菜篮子,是真正的厚积而薄发啊!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4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关于木心和《文学回忆录》的介绍,便在JD上买了一套。很快收到两本书,书的封面是精装的,两本书都很厚,封面颜色一本是浅黄,一本是深黄,不是通常的文学类书籍的封面设计,看上去有点怪异。

  看了陈丹青写的小引和梁文道写的类似序言的文章《文学,局外人的回忆》,大概对这本书产生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有所了解,对木心的人生历程也有初步的触及。

  看完目录,林林总总,古今中外,主题涉猎很广泛。迫不急待进入正文阅读,一开始介绍希腊古罗马神话和史诗部分,希腊诸神的名字读起来拗口,也难以记忆,读起来有点枯燥,但越往后读就越觉得有趣味。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也让我自觉所读的外国文学书籍还是冰山一角,要补的课很多,要读的书也很多,但人生苦短,书海无涯,只能是有选择地去阅读一些。

  读木心讲述的《文学回忆录》,还是很有意思的,木心博览群书,口若悬河,再加上有那么一点目空一切、睥睨天下的感觉。但他的评价有什么是有独到见解,而且是真诚的,并不做作。他做导师应该也是有人格魅力的,如果能听他亲自讲课,一定更有意思。

  利用不到两周的`晚上时间,认真读完木心讲述并由陈丹青笔记整理的《文学回忆录》上下两册,意犹未尽,打算有时间再读读他的几部散文集子,希望能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

  木心曾经说过,文学是我的儿子,画画是女儿。在纽约,姐姐养着弟弟,卖掉了,就等于是嫁出去了;在国内,弟弟名气盖过了姐姐。木心原来学的是绘画,但文学成为他的终身追求,直到生命的终点。不合时宜乎?另辟蹊径乎? 功成名就乎?壮志未酬乎?也许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

  一个挚爱文学的人,虽然一生历经磨难,然而把他的毕生献给文学和艺术,活成了一个精神上的贵族。不论是中年出走美国,还是晚年回归故土,他有他的理由,也有他的选择,他是一个自尊和让人尊敬的人,后来者应该给与理解和尊重,虽然内心强大的他未必在意这些。

  有尊严地活着,对普通人是一件难事,对一个有士大夫情怀的文人更是一件难事,但后者更能对自己的精神追求锲而不舍,为之付出毕生而在所不惜。

  木铎有心,清音万里。高尚的心灵和优秀的作品不会被千山万水所阻隔,也不会被时间长河所湮没,终会发出其璀璨的光芒,照耀后世。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5

  我以为我爱文学。在文学上的老师,我想应该是木心和王小波,隔着时空的对话。虽然无法面谈,但是他们留下的作品给了最好的交代。

  可是近日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常常让我陷入一阵一阵的痛苦和焦躁中,有时候仿佛从灵魂的深度懂了那些轻灵的文字,有时候又是混混沌沌的,这种互相交织的情绪让我内心跌宕起伏,至此,不写点什么,对自己没法交差。

  不过唯一庆幸的是,我想要交差的,是自己的内心,无他。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自己是有一点灵性的,而文学之余、艺术之间,灵性是必须从一而终的。

  可能我和身边大多数人一样,非常惊叹古人的用词造句、对他们的格律的精准也非常叹服,并且也必须承认今人写不出古文,即使我较为敬佩的`几位在以古文撰写今日的老师,与古人比,还是不在一个台阶。

  毕竟,旧瓶子装新酒,怎么也不是那么回事。应运而生,因时而起,万事万物缘起缘灭都逃不开所处的那个时代。

  读了回忆录,对木心的通古博今敬佩不已,更加让人动容的是他的理解和认识,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面旗帜,除了木心,我相信这世上绝无第二人有此解读。

  这也是木心让人着迷的地方。从这一点来看,小波与木心,似乎有了高下之分,但是从我的内心来讲,我不愿意将这两个人做任何的对比。从我个人的觉悟来看,两人都是导师级的人物,给予我灵魂成长的粮食,有的可能是粗粮,有的可能比较精细,但是从喂饱肚子这个角度来看,效果是一样的。

  突然发现我开始喜欢各种比喻,木心说古人喜欢比喻,因为那个时代那样的言论更容易传播更容易普世,我为什么喜欢比喻

  因为有的话需要弯直弯直的说,有的事适合直弯直弯的处置。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有时候回头一看,发现自己写了几句让自己都刮目相看的句子,这一切,应该源于我真诚的灵魂。

  木心是一个纯真的人,我觉得我也是,所以这才是我喜欢他的原因。所以,我想一遍一遍读他的字,隔着沧桑斑驳的岁月,他正襟危坐、仪表堂堂,再过百年,他也是独一无二的美男子。从相貌来说,小波又逊一筹,这可怎么办好不能再比下去,再比下去,我会无法原谅自己。对自己内在师承的长辈,不应当有攀比的心理,虽不至于盲目,但是毫不怀疑的尊重是基本的。

  其实今天最想说的是,木心的回忆录真的好挑战,我知道读一次两次甚至十次都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就像一本最好的文学词典,需要对照古今中外所有他赞誉有加的、所有他不屑一顾的所有的作品,一本一本重拾,一本一本站在他的肩膀上,重新审视。

  原来古人早有“一览众山小”的判断。对古文一向忌惮的我,此刻像打了鸡血,我要一点一点消灭他们。真的,木心是一个会让你着迷的美男子。

  我已经被迷得七魂没了六魄,隐约间感觉我的体系正在一步步初现,架构正一步步丰满。

  我有一个梦想,一辈子做一个真诚的人。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6

  第一次看这本书还是高中,班上有个女同学经学长推荐有这两本上下册。借了过来看到先秦就没看了。大学时候想起来自己买了一套,结果上册还是没有看完,寄放在家里。现在已经毕业了,因为趁着下班时间,终于看完了。看到后面想木心23岁被纪德吸引,我今年也23了。刚好,现在读书不晚。只是要是早点读完这本书就好了,十五六岁,十七八岁,正当好的.年龄。当时去外面学电影,老师让我们自己写剧本创作,那时候真觉得自己浪漫又有想法啊。但是因为很少看书,很快就平庸了,年轻人想法多也容易受人影响。

  所以要读书沉淀自己,看多点好书,知道好坏,什么是美。我们这一辈没有老人给我们讲故事,靠着朋友老师给点信息东拼西凑长大,木心是替我弥补小时候遗憾的长辈,不讲故事了,现在你们大了,要知道找家人找亲戚朋友。你看看哪个是。我要先找感兴趣的去了解才行。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7

  在五一前几天,在网上浏览网页时自动弹出了网购打折的讯息。打开之后在书籍里面随意的浏览便看到了这本书,当时看到了很多读者的评论这本书真心不错,便买了这本书。趁的着五一的时候好好地读了一下,感觉感触很深。

  坦白说,其实在买这本书之前,我甚至不知道木心老人家是谁,再看了其中的书之后,才发现这位老人家的思想的独特与深入。下面是我读这本书中的一些话的感触,以表达自己读这本书的想法。

  “屈原写诗,一定知道他已永垂不朽。每个大艺术家在生前都公正的衡量过自己,有人熬不住说出来,如但丁、普希金。有种人不说的,如陶渊明,熬住不说。”书中写道,具有这等企图,这种雄心的中国作家,是罕见的,这是木心之所以是木心的原因。

  我之前没有读过木心老先生的书,所以理解的不够深,不够透彻。木心老先生是和“文坛主流”既然不同的。在谈文学史时,他是一个专业门墙的局外人,在身为作家时,他还是一个局外人。他总是这样的,写自己的.书,只是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录下来,把自己对文学、对历史、对希腊神话的感触书写下来,以他自己独特的思想。他就是他,平时一切文学史,平时一切人,也许就是这种心态才能写出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的书,是只属于木心的书吧。

  他说,我讲文学史,其实是我对文学史的观点。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神话,是大人说小孩的话,是说给大人听的。多听,多想,使人返璞归真。并且 中国神话太过现实,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神权、夫权、谁管谁,渗透神话,令人惧怕。而希腊神话无为而治,自由自在。

  当今社会是很现实的社会,各种规定各种潜规则都把人区分开来,等级制度区分太过明显。现在人把地位权势看得太过重要,喜欢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这是严重的歪曲心理。我们应该倡导人人平等,不要等级制度以有色眼镜来看待区分人们,不应该官大一级压死人。我们要创建和谐社会,要向希腊神话倡导的一样要自由自在,这样人们才能幸福和谐安定。

  他说,最早的文学,即记录人类的骚乱,不安,始出个人的文学。所有伟大的文艺,记录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和骚乱。

  对于这些话,我深以为然。我一直以为人类大多数都是享受安逸的生活,很少会居安思危,具有忧患意识。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曾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鲁迅先生也曾说过:真的勇士,敢于正面淋漓的鲜血,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因此很少有人真正做到这一点,所以人们记录下这些人类的骚乱与不安,通过这些教训使自己能更加清楚更加深刻的明白这些道理。

  盛极必衰。如此看,中国诗的衰亡是正常的、命该的、必然的。盛过了,不可能盛之又盛。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从整体上来关照,中国不再是文化大国,是宿命的,不必怨天尤人。所谓希望,只在于反常,异数。用北京土话讲:抽不冷子出个天才。

  从表面看,这只是介绍了中国诗的没落的原因,但在我看来,这也包含了一个哲理——盛极必衰。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不必强求永恒的胜利或者永远的顺风、前进,每个人都会有高峰低谷,正如月有阴晴圆缺,我们要懂得知足常乐,不必强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样我们才会过得轻松,活得快活。

  这些就是我读木心老人家的文学回忆录的一些话的感想,虽然不多不全,但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正如木心老人家写自己的书,讲文学史,重要的是自己的。以后,我想我会再读更多的木心先生的书,感受他老人家的思想,从而更好地看待生活,看待人生。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8

  看《文学回忆录》就像是听爷爷讲故事,就好像我在盛夏的夜晚,在院子里给他准备一盘子冰镇西瓜,他摇着扇子给我说故事,说老家的大舅巴尔扎克和老家的二舅福楼拜,一个自己闷着除了写作啥都不干,一个的生活却极为有趣。

  偶尔我眨眨眼睛吐吐舌头表示听不懂,他就露出爷爷式的慈祥的又得意的笑容说,你自己去看看就知道啦!

  为了表示我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好孩子,我真的会认真把这些书找来看的,看过之后再去听木心爷爷说故事,想象之中他会像在书中提到陈丹青一样提到我,说:小葱最近一直在读瓦格纳,据说收获不小。

  然后我就乐得好几晚睡不着觉!

  然后......

  好啦!不做白日梦啦,下面还是严肃的说说这本书吧!

  本书简介

  木心曾经在美国纽约讲了五年的文学课,陈丹青把这些课程内容做了相近的笔记,木心在开始讲课的时候曾兴冲冲的要在日后把这些内容出版,可是讲课结束后每次陈丹青说出版,木心都回绝了。

  木心去世后,陈丹青在朋友的支持下终于决定出版这本书,陈丹青说在看讲义的时候,会想到灵车上的木心,也会想到课堂上和大家谈笑风生的木心,这本书能让他大笑,也能让他痛哭。

  这本书的个人色彩比较浓厚,这也是为什么说他有“毒”,他可能不是一本特别客观的文学书,但是绝对是一本比较有趣的文学书。

  木心没有白活,他漫长的人生爱过,坚持过,奋斗过,平淡过,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第一次产生了这辈子要活很久的想法,有很多书要看,我也很期待八十岁的自己心态会是什么样,是终于能写出他们说的那种“深刻”的东西,还是一辈子只是快快活活的像个邻居家的傻姑呢。

  如何读文学

  几年前听过一个讲英语的老头,说学语言啊,都是懵懵懂懂的自己学着,然后忽然有一天想要系统的.学了,就把之前学过的知识全部梳理出来了。这次读《文学回忆录》我也开始有这种“想要梳理一下知识”的感觉。从前不敢说自己喜欢文学,直到慢慢的开始写公众号,慢慢的看书,逐渐坚定了要好好学文学的这个梦想。所以我开始读诗,开始读名著。

  可是读书并没有成体系,是想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其实这是不行的,比如还没有认真读过高尔基,我怎么就开始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了?学一种知识,要由浅入深,要在学习的时候就做好计划和打算,不能想到哪了就学到哪,那样知识始终是乱的。

  如果大学毕业之后很多年没学英语了,想要重新捡起来,那就要从音标开始重新学。如果想要看文学,就要先从浅显的书入手,思考深度不够,读难度太大的书是不行的。

  如果没有持续学习,思考能力是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的。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9

  木心的文学回忆,是他文学、哲学、艺术一生的学习的总结、经验,以授课的方式告诉他的学生(包括陈丹青等),娓娓道来,从古希腊悲剧,到黑色幽默,无一不包。

  木心先从古希腊悲剧谈起,印象比较深的,是讲到唐诗宋词以及中世纪文学,中世纪文学讲到但丁,“他是敲响中世纪丧钟的人。”

  木心对于每个时期的文学大师,最多用一个篇章来概括(尼采除外。他不是文学家,但是影响了许多人。包括木心的思想)。 值得一谈的是。尼采作为木心思想的核心引领人。贯穿于全书,我们从古希腊悲剧的酒神、日神精神,到影响20世纪的哲学家。都能够看到尼采的身影。木心也专门开辟一篇来谈尼采。大家可以去学习一下。(偷笑

  木心的这本《文学回忆录》,更多的是他自己对于文学的回忆,木心本人不是文学家,更偏向于诗歌以及艺术家,因此理论抽象难懂的时候,不妨跳过去。回头再来看它。这也是没有关系的。

  还记得最初了解到木心的时候,是因为一首诗:从前慢。这首诗,第一眼看过去的时候,就打动了我。没有那种诗歌的炫技,也没有平凡到不引人注目。字字朴实,敲击人的心扉,正向作者的名字:木心。用木头做的心,一定是有着典雅的芬芳。

  翻到下册。从18世纪英国文学,谈到滚石乐派,再到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看完这本书,我可以断定,木心可能会比你想象的还要博学一些。在谈现实主义文学,包括俄国文学、法国文学的时候,都是如数家珍一般,如果你仔细聆听,一定能够学到你所欠缺的东西。

  本人比较感兴趣的,也正是19世纪以后的外国文学,而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下册,正是全部谈的这些。

  有人说。木心不是正统的路子,要是正统,怎么会躲到美国去呢?以及,人们对他的性取向甚至都有疑问,究竟木心是不是同性恋(木心终生未婚,无子)。当然了,这些最多都是八卦,是人们对木心的质疑而已。木心终究还是木心。我们回到正题。

  在讨论存在主义的时候,木心将我们能够熟知的大家人物都拎出来,详细地给我们分析和介绍。这些人物,包括:尼采,克尔凯郭尔,卡夫卡,加缪,萨特,海德格尔,等等。我们如何面对荒诞?这是存在主义想要讨论的问题,也是战后主流的思想,直至今日。

  关于存在主义。我不敢多言。木心的观点是:虚虚实实,未必胜于实实在在。本人对这一点却持有相反的观点:虚虚实实,不敢说胜于实实在在,应该是至少和实在的东西是平齐的。为何说醒着的事物,不如现实中的`事物有味道呢? 木心也介绍了弗洛伊德,花了大篇幅来探讨弗洛伊德、其他19到20世纪的哲学家,简要地阐明他的观点,就是:现实的事情。一片荒诞。但是我们还是要认为,现实的东西更有味道。这一点,我十分不能理解,虚虚实实有它自己的魅力,它也能够帮助人从现实中抽象出有价值的思想和思考。反过来来帮助推动现实的前进和迈步。

  看完这本《文学回忆录》,你可能会惊叹于,原来中国还有这么一个了不起的文学、艺术大师和大家,只有拥有长久的积淀,才能够积累足够的力量,爆发出来的,看似平静,但是背后却是如巨石流一般涌动的力量,从前慢,就是这个典型的例子。

  梳理完木心的思想,这篇书评,也应该快要结束了。木心是个可爱的人。终生未娶,也无子,孑然一身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再孑然孤立地离开。 看完这本书。我们不仅仅要记住木心告诉我们的文学(主要的)、哲学,甚至包括艺术的知识,也要学会木心的思考方法,即他自己的经历和方法论。这些就要靠自己去悟了。没法用言语传递给你。我自己,可能也在修行和悟的途中呢。呵呵.

  课上完了,生活还是要继续,但,千万别忘记了自己的梦想。哪怕有别人嘲笑你。也要坚定内心最不可动摇的部分,这或许是一生的事情。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10

  木心先生是我非常尊敬并且热爱的作家,对他的阅读几乎表达了我青春时所有懵懂的才情以及对文学的最热烈的渴望(当然这里面肯定夹杂着文艺青年对于文学的那股子跟风媚俗的劲),《文学回忆录》的书写为我架构了一个远大于我自身智识的文学世界,这个世界因为它的先验超前,几乎完全凿定了我对这些还未曾谋面的文学创作的认识。

  对于一个初次下水的人来说,脱去救生圈是致命的。而对于一个对文学认识尚在眉目之初的人而言,阅读《文学回忆录》就如同下水,他带我见识了广博的文学以及态度鲜明风格迥异的文学评价,也就同样使我产生依赖。

  脱离《文学回忆录》的土壤是痛苦的,他让我失去那种切实的`掌控感—这种原非属于我的掌控感,他让我被迫尾随木心,东施效颦,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书写带着木心的影子,但是远非木心,只是对于木心最表层的书写习惯的描摹,我缺少木心万卷书的内涵,所以无法在机灵的文字里注入养分,使其饱满可爱。但我继续阅读木心,似乎只有木心才能填补我写作笔力上的不足,我始终为木心先生的妙笔生花感叹连连,但是木心却终久没有治好我,书写内容的干瘪无力使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放弃写作,这种体验是绝望的,但我还是在阅读,我对木心产生了“昵而敬之”的缓和的相处方式,我也开始理解木心先生生前为何不愿意出版《文学回忆录》

  给这本书打五星,是对木心先生的文化,对他身上留存下来的古老文脉,对他的经历和他的韧性的致敬,是希望自己到暮年时也能有他这般的文人气魄,同样也是对自己美好懵懂的青春岁月的缅怀,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在对文学懵懵懂懂之时误读了木心,误入歧途,跌跌撞撞欲寻出路不得。我想说对木心先生的阅读的快感是纯粹的,美的。即使它或许意味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但是它本身的确有足够的魅力,吸引人读下去。

  这样的木心,确实不应该被推荐给对文学初生情愫的人们,但如果作为一个世间万事阅尽的文人的故友,把盏言欢,共叙旧言,就构成了一幅别开生面的美妙场景。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相关文章:

学生校庆征文:学校回忆录12-27

德鲁克回忆录《旁观者》读后感作文03-23

文学常识04-01

文学的常识11-16

经典文学-随笔02-15

经典文学随笔03-19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探讨与思考04-01

对文学的看法11-08

文学鉴赏方法05-20

幼儿文学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