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教学勇气 读后感

时间:2023-01-03 17:53: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学勇气 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勇气 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勇气 读后感

教学勇气 读后感1

  “《教学勇气》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怀揣着教师的那份信仰,借助着这次读书的机会,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教学工作中,比教师的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什么呢?

  在《教学勇气》这书中,帕尔默教授选择从内心世界的角度来解读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他的观点新颖而且独特,并且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教师的尊重,让我愿意去了解他的想法。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因此,在帕尔默教授的观点之上,我对此进行了自己的思考。

  要走出恐惧,首要的是要对自己的内心有深刻的认知和校正。从事教育行业二十五年过去了,无论是自己的心态还是时代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作为一名“老教师”,与新时代新技能的教育工作者之间的脱节,也是我内心的恐惧。帕尔默在书中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我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迪,首先要敢于接纳真实的自己,敢于接受真实就意味着正视困难。再接着接受内心的指导,向着有益自己的方向出发。

  作为教师负有更多的责任,我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开放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教学勇气 读后感2

  翻开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首先吸引我的这一段话:“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如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的确如此,在我从教十年中,随着年龄、阅历、经验的增长,我体验过快乐和痛苦。我想这书是适合我的,我爱学生,我爱教学,我体会过在课堂上师生精彩的配合,有着因心灵的撞击而产生的教与学双方都感受到的欣喜,一堂课下来,自己都会久久回味。那时就是觉得天底下最幸福的职业莫过于教师。曾经,为着心灵的自由,带着美好的愿望,选择了教师作为职业,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堂。但是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眼前的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无法扭转,我痛苦;面对学科教学,个人魅力与死板的课堂完全背道而驰,是身心分离的痛苦;面对外部的“教学要求”常常使得我们心灵失落,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失去了教学的勇气。正如书中所说:“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

  每学期总会有那么一两次心情的低潮,我不想走进教室,害怕见到学生,害怕去面对各种问题,平日里可爱的学生变得陌生、不可理喻,我觉得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好远好远。我很害怕这样的时刻,总觉得自己太无能,什么都处理不好。我知道自己爱学生,可他们为什么要与我作对?或者对我如此冷漠?幸亏我知道这种时刻总会过去的,风雨之后总有彩虹。于是乌云确实也就这样慢慢过去。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了我们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读了《教学勇气》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世上并不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心情,而且看上去数量也并不少,快乐与痛苦并存,也许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经历着的,我释然了。而且因为帕尔默,我发现了原来我的痛苦也是来自我对学生和教学的热爱,看来这也是种与幸福并存的痛苦了。

教学勇气 读后感3

  读完《教学勇气》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好像是我的朋友一样在跟我对话,给我指引方向,鼓励我先成为自己,然后重新拾起教学的勇气。然而我的理解能力有限,不能穷尽整本书,所以选取了最令我有共鸣的第二章作者对教学恐惧的诠释,来谈谈我的感受。

  正如作者所言,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回想这一年,似乎“恐惧”是我常有的情绪,当我精心准备的一节课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当我使尽浑身解数,他们就像石头一样保持沉默没有任何反应时......我常会感到恐惧。我恐惧上课时因为自己不得要领而把学生弄得糊涂,但是,我并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恐惧,所以有时我会选择以粗暴和不理智的方式去掩饰这种恐惧。经常使用的方式就是笑容灿烂的脸上会慢慢愁云密布,用极为严肃甚至是可怖的面孔来震慑学生的喧闹,用强势武装着自己。因为没有认清自己的恐惧,所以我根本也就没有洞察到原来学生也是恐惧的。

  帕尔默在文中告诉我:“我恐惧,我的学生一样恐惧,他们的恐惧决不在我之下。”当学生恐惧时,他们往往会采取沉默的方式,他们会觉得只要不开口说话就是安全的。他们害怕不懂,害怕不会的问题正好被老师问到,害怕在同学面前显得自己愚蠢。”正如现实的课堂中一样,我们班的一个男孩子,他课上课下完全是两个人,课下活泼可爱好动,还主动捡起同学掉在地上的物品交给者,问老师累不累,让他干点什么等。课上,他就会变得十分腼腆、惜字如金,每次提问他,他都磨磨蹭蹭地站起来,那声音小到听不到他在说话,任我怎样鼓励,他还是那个样子。这正是帕尔默所说的恐惧。我亲身体验了,而当学生的恐惧和我的恐惧混合在一起时,这样课堂就会瘫痪,教育就会瘫痪。

  这样的恐惧如何突破?最关键的是“倾听人们说话”。“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的。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意味着不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真话的言而有信者。并在知识探险中给予他们保护。

  随后,帕尔默写出了那个著名的比喻,“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室里亲切款待了学生,学生将给教师带去新鲜的.思维,超越教师所能理解、超越教师所能想象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分享、碰撞的状态,让整个课堂变成了一个有温度的学习共同体。

  面对课堂上的焦虑和恐惧,作者帮助我们剖析恐惧并告诉我们不要害怕:我可以有恐惧,但我不必置身于恐惧。我恐惧我的教学很糟,这种恐惧或许不是一种失败的信号,而是关注我的教学技艺的一种证据。我恐惧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我解答不出来,这种恐惧或许不是警告我逃避这个话题,而是发出一个信号:这个话题我必须注意,我应该为每次的教学做更多的准备,我应该多看书,多充电,以此来鞭策自己。我恐惧课上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这可能是在告诉我:我设计的教学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如果我们懂得怎样去破解恐惧,而不是因为恐惧而停滞,那么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

  其实,我原本也畏惧攻读理论书,但诚如书中所言:“当我们遇到陌生事物,并且被迫挑战去扩展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自身认同和我们的生活时,我们感受到加缪提到的恐惧——这种恐惧让我们知道我们处在真正学习的边沿上,……在那个时刻,我们焦躁不安,但也有所感悟、有所触动,因此稍微一碰就使我们浑身颤抖。我们穿越了一片普洒大地的阳光,那正是永恒圣地。”

教学勇气 读后感4

  曾几何时,我们满怀梦想和希望,投入到教育者行列中,随着时光的流逝,曾经意气风发的我们心灵失落,激情消退,以致失去了教学的勇气。近期拜读了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刚开始觉得枯燥乏味,但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才读出其中味道,耐人寻味,让人受益匪浅。

  帕克。帕尔墨的这本书,为在迷途中的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很多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了答案,另外书中还阐述了当下谈论最热烈的教育话题。比如我们原来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变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读到这里,帕尔默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实现它,真的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其实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走在路上。

  这本上给我印象最深有一个词,叫做:恐惧。相信各行各业的任何人都有过恐惧的经历,但是书中的所描述的恐惧有了更为宽泛的含义。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

  教师以职业要求回应生命之需。教师品尝着职业价值,感悟着生命真谛,教师拥有了职业幸福感。前进的路上,还会畏惧那种种难以名状的苦难吗?纵然,我们面对重重困难,但是,当教师、学生、学科、家长、社区结成共同探索和追求的网络时,凝聚的合力会远远大于外部所给予我们的磨难。

  当教师找回了真心真我,教师就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教师以敞开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以敞开的心灵开放曾经害羞的课堂;教师以开放的心灵聆听多种声音的激荡与碰撞。于是,一颗真实、开放的心灵,为教师树立了能在学生内心默契共鸣的教学威信。

教学勇气 读后感5

  刚刚拿到《教学勇气》这本书时,我先翻开《教学勇气》的目录,努力寻找具有亲和力的章节,最终把目光落到了第二章的“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这一节中,翻到那里,努力地细细品读,居然能从自认为晦涩的语言中获取同感,振聋发聩,醍醐灌顶。

  摘录其中几节:

  “当问及让老师说出优秀教学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时,经常听到的答案是‘我的学生’。当问到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时候,听到的又是一连串的抱怨:‘我的学生沉默寡言、郁闷孤僻;他们没有社交会话能力;他们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太短;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交流观点;他们死抱着狭义的‘重要’和有用的观念不放,而无视思想领域。‘当追问这些所谓过错的因由时,听见了又一连串的常规抱怨——抱怨社会弊病。双亲缺失,家庭破碎,公共教育不到位,电视和大众文化平庸之极,毒品合计究竟造成的危害,所有这些都是使得我们学生精神和生活处于低迷状态的罪因。”

  “他们只顾一个劲儿地责怪学生,他们的话听上去像医院的医生在说:“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好医生。”

  “来自地狱的学生”即“有问题背景”的学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的',而是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顿感惭愧,自己何尝不是抱怨过学生?那么自己岂不就成了那个所谓的要给健康的“病人”“治病”的“庸医”?是啊,每当和同学、同事谈起学生,没有一个人不是抱怨满腹、数落连连的?最终在一片声讨中做一声无奈的叹息。然后又继续重复着、数落着、抱怨着。但是,至少从现在开始我要学着不去抱怨,毕竟好医生是要“手到病除”、“救死扶伤”的,既然我们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抱病在身”,那么我们惟有“会诊、治疗”,使我们的孩子慢慢康复,而抱怨只是徒劳,只会增加烦恼的砝码,那么,看开了,何必去做一个喋喋不休的“怨师”呢?

  谈到“来自地狱的学生”,其实他们都有可怜之处,至少我这么认为。或者是亲情的缺失,或者是感情的扭曲等等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其实他们是受害者,同时也是伤害的承担者。由此,我想到了我曾教过的一个孩子,他的独断专行、他的飞扬跋扈、他的极端暴戾,都在表示自己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但是我相信他的内心总有一处最柔软的地方,但是我很惭愧,一直没有探寻摸索到,所以面对他,我觉得自己很痛,为他,为自己。

  在反复阅读《教学勇气》这本书后,感觉是帕尔默先生带领我进行一次了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了我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

  我深深体会到,教育其实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要为这个主体提供一种声音,一种能力——独立的把真理说出来,让学生听到、理解,而不需借助教师的声音。”

  在这本书的背后,渗透的是一种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即在一个日益陷入分离的世界中重建关系,重建教师的职业尊严。因为教育的最高理念是从心灵内部引出智慧内核,用真理启迪生命,引发出学生的鲜活生命潜能。这需要教师能够成为唤醒学生内心真谛的心灵导师,而且,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清醒地与他的自我意识深层对话,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才能够注意、尊重和默契地回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才能够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这就是帕尔默先生先生所带给我们的。

教学勇气 读后感6

  自从师傅将《我的教学勇气》一书送给我以后,我一直想找个机会阅读,于是我趁着闲暇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我读后感到这本书震撼着我的心灵之旅。《我的教学勇气》告诉我无论爱的过程是愉悦或是痛苦,都要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因为孩子值得我们付出。特雷莎修女说过:“我们做的从来不是大事,只是用大爱做小事。”我想: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就让我从小事做起,忠实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托起明天的太阳。

  这本书讲述的是美国教师的教学故事,或真实有趣,或充满智慧,或深切感人。书中25位美国教师通过讲述自己真实的心路历程,向我们展现了超越职业恐惧和重拾教师心灵勇气的精神,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实现了《教学勇气》中提出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善”的观点。美国教师为学生成长付出的努力令人敬佩,他们爱学问、爱学生、渴望将自己热爱的学科与学生建立牢不可破的联系,总是千方百计点燃自己的教育激情,积极与同事合作,探讨和研究,创造更好的教育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最美好的品质。这些故事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师。

  在《我的教学勇气》一书中,一位教师将他的上课经历或者说是他个人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剖析,他理想中的教学是不循常规,总是力图促使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和认识英语。而事实上,又有几个学生能把这种方法记在心里呢,当然结果一切都是徒劳。事实上,这样的学生是常常被忽视的社会边缘的人。也许课堂上我们所面对的“沉默”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经常采用的一种沉默——“这些人恐惧那些有权力的人,懂得不说话较安全”。

  细细想来,造成这种状态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位老师心中早有答案,是他对于课堂的管理方式,在课堂上如果连纪律都管不好,何来效率,何来成绩,学生不认真听,有再好的方法又有谁会吸收过去呢!正如他所说:“我上课时并不那么盛气凌人,独断专行,我常想这是否就是我的短处,因为那些疾言厉色的教师几乎没有什么课堂管理问题,而我在学校里总是觉得成功无望,信心不足。”

  现在的孩子就是这样,如果你不严厉一些,他们马上会爬到你的头上去。其实我曾经用温和的方式和他们交流试过,只是教学的效果真的很差,只好又变成严厉的模样。书中的老师想要和孩子们推心置腹,坦诚相见,使他们真实地了解他的世界、他的文学、他的`生活。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的想法和老师的想法无法一致,所以当有学生迟到、有学生窃窃私语、有学生不认真听讲的时候,老师就会觉得无比的悲痛。因为我们的行为真的是出于爱。

  《我的教学勇气》自始自终沿袭一个这样的主要观点:“真正好的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如此,教师的心灵便是关注的焦点。因为,“教学得失与其说是取决于教师是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如说取决于教师奉献的仁爱之心,取决于用仁爱之心穿针引线将自己、学生、学科编织在一起,使三者之间进行面对面、声对声、心对心的沟通和互动。”但是,要维系并呵护教师的心灵何其难也!

  玛丽·爱丽丝·斯科特老师以《用大爱做小事》为题讲述了这样的教育故事:她本来以为可以通过教学来移山倒海和改天换地,但是,现实和困境使她大失所望而离开了课堂,数年之后,当她再次从教的时候终于认识到,教学并非做大事,而是“用大爱做小事”。促使她改变看法的是她永远难忘的一个名叫安杰拉的孩子,当这个“身材瘦小,还患了严重疥疮,满脸都是,惨不忍睹”的孩子需要照料的时候,作者正好参加了一个服务项目,大部分时间也正好是由作者来照料她。在给小姑娘洗脸的时候,作者的心中涌起了一种感激之情,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那时,我知道了,我的人生是一种能在忘我中表现真我的人生,一种能通过触摸小姑娘脸上的疮疤与上帝息息相通的人生。”我们可以暂且不谈是否要去参加服务项目,但是我们可以想见,这位教师面对如此难堪的孩子时是怎样的一种爱,又是怎样的一种忘我的精神。到这个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这样的小事,表面微不足道,其实举足轻重。

  教学是一种“心力劳动”,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教学的得失成败与其说取决于教师采用的具体的教学方法,还不如说取决于教师奉献的仁爱之心。“用心”教学,意味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信心与活力,意味着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一个活生生的教师,必须活学活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认识和坚信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将自己、学生和学科编织在一起,使三者之间进行面对面、声对声、心对心的沟通和互动。

  当然,这很艰难,但并不是艰难就不做努力,并不是心灵受损,就放弃心灵。心灵是属于自己的,心灵的寻找和召唤也好,心灵的缝补与弥合也好,心灵的维系与呵护也好,终归都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是无法代替得来的。是啊,如果没有教师“来自内在营养”的滋润,再丰富的大餐也只能导致我们的消化不良,只会掠夺走我们的“教学勇气”。《我的教学勇气》借助教师的现身说法,使我们了解他们是如何找回和维系自己的心灵,从而能在教学时兢兢业业地为学生服务,养成怡然自得的心情,排除面对的一切困难,尽己所能,与同事携手并肩实现共同目标——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光明,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生机。

  初踏入教师这一光荣的岗位上,常常会迟疑,这一决定是否确?帕尔默给予我勇气。“不要害怕”,可以有恐惧,但“不必置身心于恐惧之中,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或诚实这些与我心的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时,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住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教学中我们需要足够的勇气。我们面对的性格迥异的学生,我们要理解学生,走进学生,认识这样或那样的学生。帕尔默说,他教学生涯的三十年后,随着岁月的磨练,表面上圆滑老练了,却仍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一样摸索着。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长辈”自居,要求学生要绝对服从。而这样的想法,却往往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无法使学生得到进步。在如今素质教育的时代,我们唯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主动地去关心自己的学生,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自我发挥的机会,否则,我们面对的学生即使有心理问题,又或作业难题也不会主动的来问你,我们要打破师生的隔阂,善于与学生交流。同时,我们要让那些受忽视的学生,即经常沉默的学生能明白他们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的,而是被她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我们引导学生走出沉默,体谅他们暂时的恐惧,要培养他们的勇气,给他们信心,让他们能很好的成长,不断的提升。

  阅读《我的教学勇气》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书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在用自己执着的爱从事着伟大的教育事业,他们都在不同的学校焕发着精神的力量,奏响着心中的欢歌。当我们感到迷惘和绝望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我想,我们在感受异国他乡一群教师真切的教育情怀的同时,心胸自然会开放起来,心境自然会开阔起来,心灵自然会开朗起来。愿我们都能够找到维系心灵和精神的教学勇气,用自己的智慧和真诚去实践自己的承诺。

教学勇气 读后感7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的作者把教师心中深处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心中的矛盾阐述出来了,而且剖析的非常深刻。

  书中告诉我们: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作为教师,内心必须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帕尔默引导我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

  书中从教师对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计划,都有所涉猎。其中:我们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爱?这个普遍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沉思。是啊!作为老师只有对教学充满乐趣与热爱,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成长。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最明朗的、最坦然的、最快乐的、最健康的、最充实的;学习后的学识是高山的、是大海、是天空和大地、是弥漫无边的风、是青草和花朵、是永远的郁郁葱葱、是永远唱不完的歌;学习和学识后的智慧则又是永远的微笑,是无言的矜持,是君临的自信、是白云的舒适与秋水的澄清、是绝对的不可战胜、不可屈服。

  对于教学中的困惑,他认为:我们教授的学科是象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整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的做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智慧。如果学生和学科可以解释所有教学的复杂性,我们使用目前的标准教学方式,学习足够的教学技术以及保持在专业领域的'更新就可以。但发现这样远远是不够的。

  最吸引我的是另一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我们需要教导自己认识自我“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的特点,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自我,我就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的、个人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意义上,遥远地、孤立看待学科,就象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

  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的力量汇聚,进而形成自我,它就象与我们现有的能力和潜能有关一样,也与我们的缺点和局限有关,与我们的伤痛和恐惧有关。自身完整要求我识别那些能整合到我的自我个性中的东西,分辨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

  在本书中,举例说明了如果教师没能将他的自身认同的中心特质融入到他的教学生涯中去,他将处于自我分裂状态,内心一直在打内战。内心世界的冲突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他的教学就成了战争,而不是艺术。分裂的自我总是使自己与他人隔离,甚至为了维护那脆弱的自身认同去伤害他人。

  当我唤回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我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在这本书中,我可以真正体会到自我反省获得的增能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用心灵联系心灵、互通智慧能量产生的巨大力量,真正体验到用心灵联系课程和教学产生的无穷魅力。不仅使我从令人兴奋的新视角来体验教学的喜悦,还使我沐浴了一位伟大导师的教诲。

教学勇气 读后感8

  当数着自己的教学生涯,离退休已经过去了一半多,感觉自己已经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人也慢慢地懒惰下去了。心里常常告诫自己,必须好好地抓紧时间,改变自己,多看看书,充实自己,却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推卸,让自己对自己心灰意冷的。当学校布置寒假作业时,我选了这本《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能多看看书,坚持学习。通过对这本书的初读,感受也有那么一点,稍微激动了一把。

  这本书适合这样的教师: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教学生涯。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如许多教师所做的那样——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整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这个假设十分简单,但含义深远。

  所有教学的复杂性可以由学生和学科解释,但是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己。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认识你自己”的要求既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恋。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

  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术。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时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充满信念地为学生服务,提高我们自己的幸福感,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帮助教育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光明和生机。

教学勇气 读后感9

  我在读自我的局限好潜能’这一节时感触很深:同一个人可能第一天上课很精彩,第二天却教得一塌糊涂。尽管我们通常都是以一种宿命论、自嘲的方式接收这种悖论,但在这种练习当中,我们要求把他作为认识自己的源泉来认真对待。

  书的作者曾搞过一次活动:让全班同学阅读讨论《心灵的习性》。讨论当中,班级的成员们看起来都感到有趣而富真知灼见的,而且他们同意和集体主义的这种混合是对他们很好的描述。我深有感触地总结道,我们一起完成了两件事情:更深入地理解了这本书和更深入地认识了学员们的生活。我还意识到了下一步该努力探索什么:为什么他们宣称自己是个人主义者,实际上却本能地实施集体主义行为?

  同行听后对作者有以下评价:

  1.在计划和引导课堂两方面都具有灵活地把组织结构与意图结合起来的能力:在阐明我的目的的同时又开放地接纳各种达到目的的方式。

  2.让我的学生彻底了解我分配的素材,并承诺我也会帮助他们掌握素材。

  3.我有诚意帮助学生在了解学术文本和他们自己的生活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并为达到这一目的探讨策略。

  4.对学生们的'故事和我分派的学术性文本同等地尊重。

  ······

  总之,作者的实践与潜能都是很强的。所以,我认为最终总是要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的,但是,理解自身的独特身份却是找到新的教学方法前的关键一步。如果身为教师不是扎根于自己的本性,那么无论对任何人采用任何不同的方式,都是新瓶装旧酒而已。

  要成为一名更好的老师,我们必须养成一种既依赖又不依赖于他人反应的自我感,这是一对真实的矛盾。

教学勇气 读后感10

  本章的重点,将由教学实践转向教育改革的问题,即是否有可能将我们关于教育学感悟最深刻的见解,体现在可给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的社会变革运动中?

  一、停滞、绝望与希望。

  变革运动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独立的个体决定过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第二阶段,这些个体形成志同道合的共同体。第三阶段,这些社群开始走向公众。第四阶段,一个选择性激励系统开始出现,使奖赏激励系统的标准发生变化。

  本章后面的四面部分,就是对这四个阶段依次进行论述。

  二、不可分离的生活。

  孤立的个体决定抛弃并改变机构组织的逻辑,决定过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决定过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个体要比批判体制还要更进一步,还要具有自我批判意识。即使我拒绝遵从制度的要求,制度也没有凌驾于我的力量。敌人不仅仅是“在外面”,而是首先“在我们自身”,即我们每个人对邪恶的妥协之中。“罗莎。帕克斯决定”,帕克斯堪称“不可分离地生活”的活典范。她勇敢的坐到公交车前排座位,拒绝给白人让座。如果是我们深爱教育,不忍使他堕落,应走进尊重心灵呼唤的新天地,以敬重自己内心最推崇的价值的方式教学。

  三、同道合的共同体。

  过不分离的生活,最初最好还是把自己的感情隐藏起来,安分守己,保守秘密,避免伤害。

  教育中志同道合的共同体形成的条件是:第一,在大大小小的校园中,逐渐增多的教与学的中心,这些中心为那些有诚信的教师,提供一个结识交谈的地方,并且寻求不断相互支持的途径。第二,那些在自己的校园里,感到孤立无援的教师,可以加入向区域性和全国性协会这样的组织,参加诸如此类的活动。那就不会再感到孤立无援,而是有了盟友,就会备受鼓舞,只是地方远点罢了。其实,致力于改革运动的人们,在远方的朋友通常比在本地多。第三,找到近邻的朋友。一个人必须要让他不再分离的生活的决定被人们发现。我们有时会对这种就近加盟的方式感到吃惊。

  四、走向公众。

  把志同道合的'人聚集成一个共同体,增强尚脆弱的信念。改革中要最大限度的缩小阴影和最大限度的扩大光明,唯一的方法是使运动面向公众的批评一一走向公众,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接受公众的批评。使参与者的自身认同和完整都在公共舞台上活跃的多元价值与愿景中接受考验,这样,改革运动和我们自身的完整性就会一起成长。

  五、精神奖励。

  随着变革运动的展开,在每一个阶段,它都会提供无形而有力的精神奖励。在第一阶段,精神奖励是每个人都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的身份;在第二阶段,精神奖励是不断从志同道合的共同体的人们中获得联系和支持;在第三阶段,精神奖励是过一种更为广阔的公共生活。

  运动不但提供精神的回报,也提供物质上的回报。不少奉献于教育改革事业的学者就运动以及运动的目的出版了研究专著或者研究文章,从而在传统学校机构中获得提升或者终身职位。其实,到第四阶段会获得来自不再分离的生活的精神奖励,但任何人所能提供的奖励都比不上他们自己按照自己的本真生活所获得的内在奖赏,因为人类并不只是靠面包活着。

  我是一个认真的教师。如果我关心教学,我必须不仅关心我的学生和我教的学科,也要关注教师工作的内容和外部环境。现在,世界成了我们的教室,教与学的权力无所不在。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只需要开放心灵,成为真正的自己。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去栖身于此的教学勇气。

教学勇气 读后感11

  出于教书育人的需求,阅读教育著作成了业余的习惯之一。办公室里摆了许多的著作,也确实有很多书令人爱不释手,但最先拿起的来阅读的却是《我的教学勇气》,不仅因它是《教学勇气》的姊妹篇而心向往之,也因为在此阶段,“勇气”一词与我的教学心理不谋而合。

  我生来不像苏珊·埃瑟丽姬被她的大学导师赞为“你天生就是教师”,也不像多数人那样充满自信和勇气,但我该努力地使自己成为后天的教师。作为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我有满腔的热情,在这热情还没消逝前,我必须为多数人的预言做好准备,我不想自己为师多年后就消极懈怠。

  开学还不到两个月,我常觉得疲惫困顿,这种状态无法在每天的忙碌中得释怀便抑郁不已。在本书的前言标题“倾听教师”映入眼帘时,我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平日里,前辈常会提醒我要学会倾听学生,也一直强调倾听学生的重要性。这以后我努力地学着倾听学生的心声,可从未想过作为老师的自己是否也需要倾听。反观同行,我们真的身不由己,却很少有人能够倾听我们的心声。于我这个新教师,则常感到自己孤立无助、底气不足。我常想,自己的教学勇气到底何在?当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时,谁来倾听一下我们心声呢?

  《我的教学勇气》第一篇 “转向内部:维系我们独有的心灵”里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着实令人动容。我惊诧他们的经历和内心体验竟也能在我的身上找到,原来教学旅途上我并不孤单,任何一个老师都会有焦虑与愁苦的,那些优秀教师也不例外,这样想以后心情似乎舒坦了一些。从教以来,我常常思索要如何改进教学,如何更好的管理课堂,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却始终无果。因为我始终被教学琐事束缚而不能真正转向自己的心灵深处听听自己的心声更不用说走向外界求助于他人。 “没有独处,与人频繁来往是倍感伤神,最终可能使人渐失本色。你不能天天为了别人与别人吃饭,总得从里面带给你一点提神鼓劲的东西。”(p3)作者反借萨特的这句话一语点醒梦中人。是啊,终日面对学生、纠结于教学得失差点使自己渐失本色。“独处”对于我来说是在太难能可贵了,我必须从“里面”带给自己一点提神鼓劲的东西。就在上周末,我毅然决定一个人留在寂静空荡的校园里面。难得周末,有家不回,同事不解,我笑而不答,何不就这样留下一人静静思索的空间,听听自己心灵的呼唤。

  我的这种独处勇气源何?书中布吉兰的话或许可以解答:如果你对难以指明的事物感到渴望,为不知如何行动感到悲伤,那么毫无疑问,这时你就像所有势必成长的生物那样正在成长,升华到更高远的自我。(p18)因了这句话,我的勇气倍增,同时我也始终记住自己天生不是教师,我需要这样的付出。

教学勇气 读后感12

  刚毕业时我曾在心中勾画着自己的梦想,带着这份梦想与期待我走过了八百多个日日夜夜。带着活力,充满抱负的踏入小学校门,我感觉时间的脚步仿佛越走越快,猛然间发现自己的教学生活已步入了第3个年头。

  曾经在迷惘与困惑中行走,曾经在疲惫与烦躁中抱怨,曾经无限期待教学带来的快乐,却因为这种快乐的稀缺而日益丧失耐心与韧性……直到我在耐心与韧性的坚持中,遇到了《我的教学勇气》。

  “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心灵、意志,精神要不断地更新,以获得力量和勇气。尽管这个工作经常给教师带来疲惫、无助甚至伤害,但优秀的教师不会放弃……”翻着手中这本红色的书,读着扉页上的话语,顿时有种他乡遇知己的感觉。

  书中讲述的是美国教师的故事,或真实有趣,或充满智慧,或真切感人。不时在故事中看到我自己的影子,他们仿佛置身于我的内心,诉说着我的困惑,发泄着我的情绪,表达着我的想法……

  “每天的.教学安排都循着固定的节奏与进度,教师反复教授的课程已毫无新意,与学生、同事及家长的交往已无足轻重。文件堆积,会议增多,压得我们喘不上气来!”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位教师却始终保持着活力,维持着对教学的热爱。我不禁对这位教师充满了好奇。

  当她充满勇气和信心地公开说:“等我毕业,我要找一份教师工作”时,来自朋友们的反对声顿时响成一片。但她说: “我就是要当教师。我不能想象还有其他更好的工作,我把那些反对意见全都当成了耳边风,晚上睡着了都梦见将来的课堂。她的一段话给了我答案,更带给我思考:“当我教学生涯的第三年时,我发现自己有意或无意地寻找并拥抱教学的‘新’。一个新的学年意味着新的学生,新的学生意味着新的思想、新的见解、新的问题、新的能量和新的梦想。”

  是的,“新”与“心”是相通的,只有心中喜爱这份职业,才能投入其中。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失败不放弃。心中常鼓励,心中常反思,心中常有新。一样的环境常因不一样的心态而截然不同,焕然一新。有了新的心,便有了新的一切。用心看世界也便成了新的世界。

  读着书中的故事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简单的话语吸引,在脑中细细揣摩,在揣摩中得到启发,在启发中受到鼓舞,于是重新点燃对教学的勇气。

教学勇气 读后感13

  读这本书的感觉:帕克帕尔默这本书理论性很强,很难懂,需要反复看。经过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他的真知灼见,让我感受良多,也使我对好的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好的教学源自于心灵的呵护和抚慰

  帕尔默在书中说:“教育是引导学生迈向理解和生存于世界的更真实途经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励察内心领域,学校怎样能够实现它们的使命呢?”帕尔默这句话可谓掷地有声。他的这一席话,让我懂得了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和鼓舞;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棵大树撼动另一大树,是一个心灵碰撞另一个心灵。

  二、好的教学源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完整

  在生活与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对自身的认同与完整很重要。不少老师常常容易有意或无意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教书匠,往往满足于教学的技能而不是当成事业来做。帕尔默在书中强调:“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自身的完整。”我认为作为教师不仅要引领孩子学习知识,还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浅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也只有这样,好的教学才能得以彰显。

  三、好的教学来自于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这是帕尔默在书中提出的观点,我认为很有道理。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学生被当成盛知识的容器。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学事倍功半。因此,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课堂模式腾空出世,然而学生学习很热闹,但没有序列,没有深入,往往浅尝辄止,课堂效果并不太理想。所以在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组织、引导、启发作用,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理想天地,让真正好的教学源自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

  帕尔默那一句句真知灼言,犹如深埋在沙坑里的美丽贝壳,需要我们一点点,慢慢地去深入挖掘…

教学勇气 读后感14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是美国作家帕克帕尔默撰写的,作者自己认为“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儿童教育》评价本书“书中系列张杰及开篇优美诗文发人深思。帕尔默努力支撑读者的自信和探索。《教学勇气》是一种唤醒,对那些任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教导不同年龄学生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温暖而直接的触动。”

  第一章《当教师失去心灵》

  1、“我们灰心、泄气,部分原因在于,教学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让人挑毛病的工作。”

  2、“与很多别的职业不同教学一直都是个人生活与公众生活危险的会合。”

  3、“不过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站在个人与公众相遇之处,就像徒步穿行在高速公里上。”

  4、“当我们试图把我们自己及学科与学生相联系时,我们会使得我们自己,还有学科,都容易受到模式、评判、嘲讽的伤害。”

  5、“为了减少我们易受到的伤害,我们与学科分离,与学生分离,甚至与我们自己分离。”

  6、“我们远离学科,远离学生,将暴露我们自己的危险降到最低,却忘却了距离使我们的自我封闭,这样的生活更加危险。”

  看到这样的描述,简直触目惊心!但是揽镜自照,这样的情形又何曾不会发生在大多数教师的身上?记得带过一个各方面表现都不好的高三毕业班,班风较乱,班级缺少领头羊,难搞难缠的“刺头儿”却比比皆是。语文学科成绩长期年级垫底,学生对高三语文学习采取自我屏蔽,我又是高三接手,和学生的感情基础为零,更严峻的挑战时前任语文老师和我完全是两种风格……当时真是在万般不情愿的情况下,硬着头皮进的教室,开始一年注定痛苦并且注定失败的教学任务。每一节课都是一场现场直播,不错,我们当老师的早就习惯了,虽然语文课上这个班级四分之一的在睡觉,四分之一的在赶各种作业,四分之一的在聊天开小差,还有四分之一的在听讲,但是就是这在听的四分之一中还有些人是抱着看大戏的轻佻态度,稍微哪个知识点是前任老师没讲过,此生第一次听说的,就惊讶,怀疑,大呼小叫;稍微哪个知识点讲得深一点,难一点,超出他们得理解范围一点,就惊讶,怀疑,大呼小叫,稍微哪个地方讲得好玩一点就哄笑,吵闹,自己在下面扯开去然后收不回来。

  稍微哪个地方舌头不听使唤,发音不标准了,或者一时口误,讲错了,就哄笑,露出含义复杂的怪笑。渐渐渐渐的`,其实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对这样的课堂,我就怕了,厌烦了。再加上永远没有起色的考试成绩,慢慢的,我与这个班级,与班级里那群孩子心灵上越来越疏远了。既然只有一小部分人在认真听课,那么课堂上的眼神交流,回答问题也就仅限于这一小部分人;既然讲得稍微深一点难一点就对我报以不耐烦与怀疑,好,那我们就浅尝辄止;既然讲得稍微好玩一点就起哄,怪笑,好,那就一句玩笑都不开,一个笑点都没有,全程一张严肃脸;既然这么不爱学语文,好,那作业不做不交真无所谓,只要我在乎的那个好学生做了交了就ok了。不光是在课堂上在教学中,就算是在非学习时间,心里也没把学生当自己孩子。走廊上碰到学生,前一秒钟还和同事们有说有笑,这一秒钟马上收起笑容,任你从我面前经过,我对你没有一声问候,你对我也是视若无物。

  有的时候,真的觉得自己是个怪物,怎么变得像双面人一样,而且是对着一群不懂事得孩子?这样心灵自我封闭的状态维持了很长时间,这期间也动摇过,也害怕过,动摇是因为知道这样处理教学,处理师生关系并没有让我变得很轻松很快乐,难道这样的班级,这样的学生就真的无药可救了?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害怕时因为怕学生说我不负责任,其实更怕的是自己怎么会变成这样的教师,或者这样做已经不是一名合格负责任的人民教师了。有时候会在心里偷偷地想,其他老师碰到这样的班级,碰到这样一群孩子会有什么办法呢?应该也会束手无策吧?阿Q精神就在此时发生了伟大的效力。

  其实早就预见了这群孩子的高考结果应该不会太好,但是没有想到会那么差。等到毕业的六月来临的时候,我全然没有以前送毕业班的伤感与不舍,满脑子都是总算解脱了的想法。“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学生都快毕业了,我竟一句祝福的话都不想说。

  回顾这一年的教学工作,无疑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来源于切断了与我们自身真实的联系,切断了与我么投身教学的热情的联系,也切断了与心灵的联系,而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话虽如此,做到却难啊!

教学勇气 读后感15

  读了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的确是带给我一次心灵的精神之旅,虽然其中有些章节让人颇难读懂,但此书还是让我受益匪浅。书后作者的话:“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与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缘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教学需要勇气,需要保持自己心灵开放的勇气,这是我在此前所没有认识到的。我们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二十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另一个感觉是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容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这个才是真勇气。有多少人,敢于去面对“意想不到”呢?教学设计从四平八稳出发,是多数国人的天性。这个当然也是保护自己的自尊,未知的事物,发生在课上,极其考验人的课堂机智能力。而这一切,都和什么有关呢?除了教学常识,更多的是还是教师在精神方面不断超越自身从而让学生更好发展的机遇,也就是说,那些敢于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教师,是具有生命弹性的人,成全自己生命过程,是以成全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为根本前提的。而这样的.课堂,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当我们把自己自身的独特优势整合于教学中,教学于共同体中,在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发挥出有效的教育力量,体现出我们教师应有的价值。

  孩子的教育不能重来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今天就做起来!从小事做起,重新找回我的教学勇气,重新点燃我的教学激情,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和幸福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如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

  读到这些文字,我感慨万千,这不是我自己吗?

  20xx年,我迈进了教学工作的五个年头,回首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曾经激情澎湃,也曾困惑迷茫。一路上满怀激情、也满怀希望,然而有时面对学生纯真的双眼时,一种莫名的恐惧悄然袭来。恐惧什么?就像书中所说恐惧自己久而久之会产生职业倦怠,恐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恐惧自己达不到家长、社会的高要求,恐惧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我的内心暗涌起伏,我无法揣摩作者是何等细腻的人,能如此体谅到我内心的不安并给予答案,让我们这些在成长路上的“新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相信这对于任何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而我在其中收获的不仅是经验和勇气,更是一份对教学事业日益坚定的决心。现将读后心得梳理如下,可能对像我一样还在成长中的“新人”有一些启示。

  一、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

  书中有句很有哲理,也很经典的话是这样说的: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第一次静下心来,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审视和重新认识作为教师的自己。

  如作者的观点——当我们不了解自我时,就不能深入的了解所教的学科,也不能教好我们的学生。相信很多教师的第一节课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总是试图模仿他人,却把自己迷失在一种不属于自己的自身认同中。就像刚刚工作的我,只是一味的崇拜和模仿前辈,或者觉得这个环节好用一下,那个环节好用一下,完全丢失了自我,结果拼凑成一节花哨而又不实际的课,我的不是我的了,别人的我也没做好。

  所以说,我总结出来不要刻意的模仿别人,要寻找一种与自己的个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用你的个性魅力吸引学生,为学生打造一片别样的天地。X教授的导师之所以有魅力,也是因为他的教学方式和他自身之间找到了一致性。我们应该去理解作为一个教师我所拥有的个性,并展示而非掩饰自我的个性。将自己、所学学科和我们的学生编织成相互联系的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

  二、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

  相信每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像“有问题背景的学生”中那个被称作“来自地狱”的学生,让我们手足无措,甚至愤怒。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做的。

  “这尽管不容易做到,但却是值得的。当我开始渐渐地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能让我的教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我不再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我不再那样不准确、自私地评价学生。相反,我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而且,当我能这样做时,学生的心灵能健康的成长。”

  沉默、退缩、玩世不恭都是恐惧产生的行为,而这些行为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而一个好老师是要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当你说“安静!坐好!”时,总有一个不安分的声音和一个调皮的小脸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宽容一定要宽容到让他自己故意破坏一下,去感知对错,这时我们一笑了之就行了,或将其抱入怀中说:“你知道的,那样对不对?”孩子就笑了,他知道你理解他。

  真正的倾听学生,不要匆忙的用可怕的语言去填塞学生的沉默,也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走进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像有首诗写到“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将无限紧握于你的掌心,将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际”,与学生默契地共享心灵之旅,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引领他们编织起心灵世界。

  同时,我认为不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便不能很好的走进学生的内心,有关幼儿成长历程的书籍,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现在。比如《爱和自由》、《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等,读懂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

  三、爱学生,心怀希望的教学

  刚工作时,曾经有位前辈跟我说,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家长的眼里他们都是最好的,教育是个良心活,选择教育,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即使力不从心也仍然能够坚持,不光是教学的勇气,更多的是因为心中有爱,心怀希望。“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心灵、意志,精神要不断地更新,以获得力量和勇气。尽管这个工作经常给教师带来疲惫、无助甚至伤害,但优秀的教师不会放弃……”我相信每一个想成为优秀教师的人,都不会放弃,我们会用心中的爱点亮孩子们的世界。

【教学勇气 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学勇气读后感02-03

《教学勇气》读后感02-03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02-15

勇气02-18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08-22

幼儿园大班教案《勇气》及教学反思11-29

勇气的作文10-19

勇气作文02-05

勇气读后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