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2-10-05 20:04:4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呐喊读后感1000字范文

  呐喊读后感1000字【1】

呐喊读后感1000字范文

  呐喊!呐喊!中国人民站起来啦!一本《呐喊》,曾经激励了多少旧社会的年轻人。

  出自鲁迅之手的《呐喊》,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是五四运动事情社会人民的真实写照。

  “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解除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鲁迅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

  它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矛盾。

  尽管,那个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但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

  书中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迫害症患者的心理活动。

  这个可怜的人儿啊!深受封建礼教和制度的迫害,对社会甚至是自己身边的人都有一种恐惧感。

  它总认为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认为封建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

  尽管,那个社会是不会吃人的,但那句“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吃人社会发出的勇敢挑战,是反对封建社会的第一枪。

  而《孔乙几》则又是一篇抨击封建礼教和制度的文章。

  孔乙几,是封建社会的一个落魄的读书人。

  在封建统治的毒害下,他只会“之呼者也”,一无所能,不得不做了梁上君子,并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死。

  可怜的他,因穷困成了人们的笑料,因偷窃被打断了腿,尽管他心地善良,可又有谁会同情他那?在茫茫人海中,他就只能这样走下去。

  “孔乙几还欠十九个钱那!”是啊,他的债谁帮他还那?辛酸的故事,鞭挞了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再说说〈阿q正转〉,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他是鲁迅的代表作。

  他塑造了一个以“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贫苦你们阿q的典型形象。

  他同样可怜,一无所有,受欺凌与剥削,只能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

  曾经的他,浑浑噩噩,苟且偷生,在听到辛亥革命后,他却向往革命。

  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他被枪毙时结束,他的死,他的死又是一场悲剧。

  阿q,这个看似不可理喻的人物,却正是那个年代广大农民的缩影。

  阿q的命运揭示了农民在腐朽思想毒害下的人生扭曲,不得不引起人民的慷慨。

  鲁迅的小说,有思想,耐人寻味,他让迷陷于封建制度的人们都清醒起来。

  那么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该做些什么那?就让我们一起跟着鲁迅一起呐喊,呐喊吧!珍惜现在,珍惜美好的生活,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努力努力!

  呐喊读后感【2】

  《呐喊》小说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

  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

  《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

  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

  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条条灵魂;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

  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在那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在哪里还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

  任一个被压迫,被礼教呀得喘不过气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呐喊。

  可是,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这样的呐喊!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

  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

  多少人为了那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功名尽折腰。

  《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

  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

  《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

  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

  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

  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表现出某种自发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

  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

  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

  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

  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都来反抗吧!

  呐喊读后感【3】

  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接触鲁迅的文章,才会真正感觉到“大文豪”的文豪之气所在。

  薄薄的《呐喊》中虽然只有十几篇文章,但不乏经典之作,如其中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一部作品或者一篇小说能经历时光的筛选和磨炼,然后流传至今,思想的光辉丝毫不褪色,那应该是其中的内容更多是表现出深层次的意义,而《呐喊》正是如此之作。

  虽然鲁迅先生早已作古,但其文笔文风仍不是活力,而在《呐喊》中对国民性赤裸裸的剖析和抨击,在今日看来,更有另一番风采。

  对中国国民性的抨击,不止是鲁迅一人,像林语堂、柏杨之辈,也对中国的国民劣根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但与他们所不用,鲁迅的《呐喊》更对国民性“劣根”的“根”进行剖析,从整体的民族性入手。

  一个民族“国民性”的形成,自然与几千年来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有密切联系。

  几十年前,我们的国民性如此,今日,或者几十年后的今日,“我们”或者“他们”也会如此,劣根犹存,这边是国民性的“根”。

  鲁迅曾说,他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

  不可否认这与当时国人思想钝化,麻木不仁有关,而这一切的形成又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

  他在《呐喊》中对整个国民性进行猛烈的剖析抨击时,其实也就是在对自身的剖析和检讨。

  正如其中一文所说的那样“人性大抵都如此,只不过是个人控制能力不同罢了”。

  从《阿Q正传》中,更能明白鲁迅文笔的不朽,或者说是阿Q的不朽。

  其实阿Q一直都没有走远,也许就活在我们自己的身边,甚至有时候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身,或许我们不愿承认罢了。

  鲁迅用浓墨描写阿Q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在“借鉴”自己或身边的人。

  而阿Q发明的“精神胜利法”,更是我们中国国民性中的“精粹”,也是我们很多时候都得以借用的“秘籍”。

  看看我们以前的“天朝上国梦”,看看我们现在还把自己得不到的当作是对别人的赏赐,斗不过别人,便躲在自家的被窝里显耀祖宗的余威,就算在睡梦中,嘴角还露着轻轻的轻蔑笑意的痕迹,俨然一副阿Q标准像。

  读鲁迅的书,尤其是呐喊之类,读多了,每次都有心惊胆战的感觉,甚至有时还会有冷汗直冒,模模糊糊中似乎是在隐射到自己的“劣根”,时不时总要抬头环视四周,看看别人有没有发现自己的异样。

  之前曾经看过一篇关于评论鲁迅的文章,大体是说鲁迅在猛烈抨击国民性的“劣根”时,国人看了隐隐约约“知其所指”,但又不会感觉“害怕”,那是因为这种劣根早已根深蒂固,四海皆是了。

  你如此,我亦是,他一样,既然大家都如此,那怎会有“害怕”呢?

  在国民的迷茫中,鲁迅大声疾呼,奋力呐喊,只是他那薄弱的声音有几个人会听到呢?听到的人之中又会有几个明白呢?而明白的那些人又会有几个去改变呢?

  也许,更多,更多时候,都自己在无力地呐喊。

【呐喊读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呐喊》教案02-27

手机的呐喊03-03

青春的呐喊作文10-02

呐喊中的语录10-08

呐喊读书随笔09-23

《呐喊》自序教案10-07

《呐喊》教学教案10-07

《呐喊》读书心得个人感受呐喊读书心得或感悟12-09

《呐喊》读后感02-05

呐喊的读后感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