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4-03-06 10:45: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必备【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必备【15篇】

《红楼梦》读后感1

  不知道谁说过:悲剧的魅力在于把美好的事物捧到你面前,然后一点点摔碎给你看。

  每个阶段读红楼都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看红楼总有一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式惆怅落寞的感觉。总是在金陵十二衩的身上看别人故事,对于人物的看法也是人云亦云。

  我的老师经常跟我说,在我这个年纪是很难把红楼梦读出深度的。她说红楼包罗万象,你的经验和眼界决定了你看能出多少境界,境界一直在那里,世人井底之蛙难登大堂,反倒埋汰起书的不是来。

  我不是诸如她之类的红迷。

  但正如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红楼梦的人心里的红楼自然也是不同的。我很感谢这些年的这些成长,现在我看红楼不再是只关注宝黛之间的爱情或者贾府里谁对谁好,谁对谁不好,哪个人的遭遇是罪有应得,哪个人是死不足惜,哪个人是原应叹息。

  大观园本来就是一场梦,梦里的很多东西是警醒现实的,拘泥于梦中就是作茧自缚了。小时候,我们总会为这样那样的故事可惜。黛玉死了会哭,简单地认为那些拆散宝黛的都是坏人;王熙凤尤其是个毒妇,活生生逼死了尤二姐;薛宝钗是个坏女人,简直伪善……后来上课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王熙凤其实很可怜,她是受压迫之后转变成为了压迫别人的工具,薛宝钗其实很聪明能干,才情也不输林黛玉,贾宝玉辜负更多的人是她……分析到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都是社会的问题。

  我发现从小到大好多课本的文章主旨分析到最后都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概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怎么样的结果是必然的.,怎么样的结果是不可能的。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的确是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但是也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社会上吧?即使都归结到社会层面上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就好像现在有很多人会在一些不良的社会事件报道出来后大肆渲染,大肆抨击,文章评论分析到最后,得出一个“是体制问题”的结论。这并不具有异议,但与其如此大张旗鼓地得出这么简单粗暴的结论还不如真的做点实事去改变体制问题。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但坚持下去,量变到了一定程度一定会产生质变的。有时候,我们缺的只是一颗纯真坚持的心。

  社会背景固然是扼杀红楼一梦的凶手,但却不是充分条件。事物的衰败本来就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没有谁是不会老不会死的,区别是怎么死,而这个死法往往是自己选择的。我小时候总觉得林黛玉是被大观园的那群七大姑八大姨逼死的,后来我才知道外部环境从不会在心里就把人逼死。因为外部环境到你的内心世界有着一座桥,而这座桥是你自己控制的—改变不了外部世界就可以去改变自己。

  黛玉最后死了,就是因为她不愿意去改变自己,她为自己的信仰和心气而活着,没有了那些她所相信的东西,她宁愿去死,所以焚稿后她就死了—火里烧的不是诗稿,是相信。宝钗能在贾府如鱼得水,是因为她适应这个环境。人对于环境的适应都是在后天中慢慢锻炼出来的,能不能去适应环境不仅是一种选择,而且是一种能力。宝钗所处的家庭背景赋予了她锻炼这种能力的条件,她又选择要成为贾府少奶奶,所以她能跟贾宝玉成婚,从某种意义上赢过了黛玉。

  宝黛能够相爱相惜在于他们都有一个突出的特质—“叛逆”。这种叛逆不是现在说的狭义上的叛逆。他们所携带着一种反抗精神,在贾府这个压抑封建的笼子里不断挣扎。虽然注定他们最后不可能成功。但我很佩服他们,追求真理的过程远比追求到的结果重要,何况在那种亭台楼阁游园遛鸟的生活中还保有一颗本心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有压抑的地方就会有反抗,如果没有反抗爆发出来,压抑下的人性就会扭曲变形。贾府越是三纲五常人伦道德,就越是有类似于扒灰通奸之类的事情出现。控制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演变为专制就很可怕了。

  现在有很多讨论说我们在现在这个社会中是要选择成为黛玉还是宝钗。不管你是要成为黛玉还是宝钗,这些话题的本身并没有意义,只有你去选择了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脚踏实地付诸实践那这个话题才有意义。我最怕成为的是“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式的“螃蟹”人物。

  虽然绝大部分时间我却都在摇摆,都在迷茫,而并不知道怎么样去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我是谁?我要去干什么?将来我要在社会中承担怎样的责任?处于怎样的地位?”这个年纪的我们没有办法解决好自我统一性的问题,想不清这些问题的答案。我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时候感到了关于这部分强烈的共鸣,这是一种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痛苦过程,但是用文字又很难丰满地描绘出那种迷惘。成长本身就是个诉不尽的母题。

  我们会成长,我们或者正在或者将要经历一些苦难。我发现我曾经同情的一些遭遇发生在了我的身上。看到那些薄命司的批命,作为一个看客,我同情过很多大观园里的女孩。迎春很懦弱,也没有出众的才情,最后惶惶而死;探春再怎么要强终归就是个庶出,最后远走他乡。但现实是,我也没有出众的才情,我也很好强并汲汲在追求一些可能现在我的能力还拿不到的东西。爸爸说他年轻的时候把梦想藏起来了打算以后再实现,但是后来有了妈妈、有了我、有了弟弟有了生活他都快忘记梦想是什么了。我好担心有一天我也忘记了我的梦想是什么。

《红楼梦》读后感2

  初读《红楼梦》,那时还小,被一群复杂的人物关系搞得晕头转向,始终提不起多大的兴致。后来,才被曹公精到的文笔和新奇的构思所感染。

  在所有的人物中,我还是衷情与黛玉——红楼梦第一女主角。如果说宝钗是敦厚温婉的牡丹,无疑黛玉便是那风流灵巧的芙蓉,黛玉的魅力更是她那尽情绽放生命的美。她不似宝钗,醉心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界,拼命的压抑自己,“人谓娤愚,自云守拙”。不错,宝钗赢了世界,但也输了自己。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赞宝钗,她性格温和,待人宽厚,不会像黛玉毫无防备的说些俏皮话打趣人。一回诗社螃蟹宴,让湘云死心塌地的喜爱这个宝姐姐;金钏儿死后的那一番宽心话和几身新衣裳,在王夫人跟前做足了人情;哥哥运回来的土特产也是人情分子,连赵姨娘都一口一个“宝姑娘好”逢人便说。贾府上下被她笼络了个遍,更不必提宝玉。一有空儿便会仕途经济的劝导他;贾妃赐的红麝串,宝玉瞧都没瞧一眼,她早已“羞笼”;宝玉午睡的空儿,便坐在“侍妾”的位置上摇扇绣鸳鸯,谁曾想宝玉睡梦中一语惊人,凉了她的心。话不投机半句多,她偏不知自己“贤妻良母”的作为,宝玉已对她有些许厌烦,男一号她终究笼络不到。

  还有一人更不为宝钗所笼络,那就是精明沉着的贾母。时间已经慢慢将她的聪明沉淀成智慧。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领众人逛园子,来到衡芜苑,“雪洞一般”,宝钗定会暗自得意:但我多简谱,一色器物全无。不过这也太过了一点,贾母不高兴了。贾母素来很有品位,极具诗意。知道“软烟罗”,听戏要隔着水声,凸碧堂赏月只需吹笛的远远吹来,更不必提她自己的房子装饰考究了。见了这雪洞,心中会想:你一年轻姑娘就这样一素到底,我老太太年纪一大把合着该住马棚了?相比之下,潇湘馆的清幽雅致更让她倾心。月洞窗上笼着薄纱,上面挂着回念诗的鹦鹉,窗外千杆翠竹曳曳,屋内还有大雁居住,书香,木香,云雾缭绕,好一派诗意生活!连贾政元妃也赞,所有的居所唯潇湘馆最佳!

  有一个场景令我难忘。宝玉在怡红院养棒伤,围了一屋子的人。宝玉有心,引着贾母夸黛玉,贾母却夸起了宝钗!这贾母着实聪明,她这样说:我们家四个女孩,都比不上宝丫头。无疑这是指“元迎探惜”四姐妹。元春可是贤德妃,你宝钗进京就是为了待选宫女,到现在每个影儿,谁不知是落选了?撇开不谈但是社会的黑暗,到底你比不上元春,夸得人心里脸上都过不去。啧啧,凤姐也自叹弗如啊!

  纵观全书,宝钗的一生,落得个“贤德”美名。他有人缘儿,性情好,看似比黛玉快活,其实不然。黛玉一生虽短,却如一枝怒放的芙蓉,尽情享受了生命,享受了爱情。她的陨落,不应该是高鹗所写的“焚稿断痴情”,应如刘心武所写的,沉湖而归,这比葬花埋冢更富有诗意。宝钗的一生苦极累极,无论如何却也抓不住宝玉的`爱情。宝黛二人,有前世的灌溉恩,今生的还泪情,他们是天上的仙姝神明,相比宝钗却是凡夫俗子,她赢了婚姻,却也输了爱情。其可悲亦为群芳之首!

  “黛”为古代女子纹眉之物,此为眉饰,风流别致;而“钗”为古代女子别发之品,彼为头饰,雍容华贵。然而在判词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命运着实太不眷顾宝钗!为何不写“金钗雪里埋”,偏用一“簪”字?翻开字典便知,二者同为头饰,而钗为两股,簪只有一条,预示着宝钗自始至终也只孤独一人,而那两湾罥烟眉,却也始终是一双!

  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

  以前就想写一些关于红楼梦的文章,一则因时间仓促,二则笔下无文,所以也就搁下了。近来又重读红楼,实感其中趣味,故写此文,希与古典的朋友们共赏。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3

  人间重生之时,历经星辰斗转,沧海巨变。曾似世界末日,一荡后世繁华。于此噬灭天地洪荒之危难时刻,女娲忙炼来补天之石救苍生于混沌之中。众石皆为之重用,唯这一顽物,只沾了那一份灵气,落在天边,便寂守于此,直至那癞头和尚和那跛足道士解救了他,领他落入红尘游玩一遭,害那红尘之中,又多此一深情而无力的故事。

  《红楼梦》读了很多遍,它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屹立不倒的著作,后世一直拜读研究至今延续不断,多读几遍是值得的。惭愧的是我却仍旧会经常搞不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或者偶尔张冠李戴一下,一点不像是读了很多遍。这本书,若不是投了心思去研究,都是浅涉。但每次读,尽管读得浅,也还是收获很大。每次读完都有不同的感受,随着一次次地重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个长长的故事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我是从小看着越剧版的《红楼梦》电视剧长大的,听不懂戏文,但是也知道,林黛玉是个多愁多病身,却也是一个娇弱的美女,正所谓:“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虽然这句诗是我后来看了书之后知道的,但小时候我心里的林黛玉,差不多也是这样的`形象。于是我那时觉得林黛玉这个人物,肯定像很多的千金大小姐,从小体弱多病,娇生惯养,惯得一身毛病不说,还借着长得漂亮,到了人家家也撒娇耍脾气,是个极难缠的。看了头几遍书后,这种感觉还一直萦绕在心头,想不通为什么贾宝玉就那么喜欢这个一肚子小聪明,娇气任性,惯坏了的大小姐。

  这个答案也是这次又重新拿起《红楼梦》才更明确了的。林黛玉从小就易失去身边珍贵的东西——母爱、父爱、健康,缺乏安全感。而林黛玉又是个读了些书,肚子里有一丁点“进步思想”的“聪明”女性。年纪轻轻就被送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虽然也是亲戚家,但终究是客,寄人篱下。再加上这荣国府宁国府住的都是国亲国戚,一色的有见识有修养的大家子弟。当然是处处小心谨慎,观察周围人事也是谨小慎微,想尽量把自己保护起来,她害怕再被伤害。可人也往往越是把自己保护得紧,那层外壳越坚硬,偶尔也可能会伤到人。但好歹林

  黛玉也是受过了良好教育的,厉害不到哪去,就是会变得敏感,会变得什么都在乎。而且黛玉又是个极痴的人,痴亲情、痴友情、痴爱情,处处痴,处处在乎,处处敏感。再有点小聪明,说话就不饶人了,看起来似乎还有点不近人情,常常弄得宝玉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所以其实黛玉是很可怜的。但黛玉并未因为世俗将自己这些小脾气小性子掩盖掉,该发点小脾气的时候就闹闹,该使点小性子的时候就哭哭,又是一副招人怜招人疼的“病如西子胜三分”,那份本真的纯美怎会不教宝玉掏心掏肺地喜欢?当然,黛玉也并不是就毫无道理地刁蛮胡闹,不然这个大家里也没有她的栖身之所。黛玉时常发发小脾气,哭哭啼啼,望着什么都能伤感一天,其实苦和闷都憋在内里,那种寄人篱下缺少安全感而本能的保护也并没有体现得淋漓尽致。更多的呈现在了晴雯的身上,晴雯的刚烈,不饶人,像刺猬一样扎着浑身的刺,就是自我保护。宝玉也珍惜她,喜欢她,因为宝玉真,恨假,所以喜欢晴雯,还有黛玉那样的真,真实的美。

  与林黛玉相对的自然就想得到薛宝钗。我以前一直很喜欢她,可能是喜欢她的落落大方,知书达理,通晓人情世故。可越是看《红楼梦》看得多了,越是对她喜欢不起来了。厌就厌在那个通晓人情世故。也是寄人篱下,但她处世的那种圆滑,让我觉得她是个内在难分辨的人。说话都是好听的,不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做的也都是好人,都讨好了别人,帮助了自己。她倒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可也是封建礼教的恶果。我甚至难以分辨,她直到最后,对宝玉的那份爱,究竟是爱情多一点,还是妇道多一点。她的封建,全体现在一个“信”字,她不信也没有木石前盟,却一直信了金玉良缘。所以宝玉是不会真正爱上宝钗的,他们的婚姻即使被宝玉接受,接受的也是世俗,不是爱情。宝玉不是人间的木头疙瘩,是神仙补天剩下的神石,当然超脱,没有那么多的世俗。暂不提木石前盟的事,骨子里,也就爱的是黛玉那种竹子般的清新脱俗(我一直觉得黛玉配竹子真是绝了)。

  提到宝钗,我觉得就不得不提袭人。这是一个我一直很喜欢的人物,很实在,很厚道。聪明、懂事,会为人处世,又有黛玉的那种痴。她没有宝钗那么精明,也没有黛玉那么任性,对人和气,处事稳重,工作认真。

《红楼梦》读后感4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

  看湘云、黛玉、宝玉、宝钗一块嬉戏打闹,很开心的场景。湘云是住在黛玉房里的。宝玉是晚上不想走,早上早早的就来,比丫头还要早,很殷勤。

  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写黛玉之睡态,俨然就是娇弱女子,可怜。湘云之态,则俨然是个娇态女儿,可爱。真是人人俱尽,个个活跳,吾不知作者胸中埋伏多少裙钗。

  贴心的给湘云盖好被子,她睡觉不老实宝玉之前就知道的。之前湘云来时,是和宝玉一起跟贾母住的。黛玉醒的那么早,睡眠一直都不太好吧,也是病因之一了。

  宝玉就着湘云洗过的水洗脸,觉得自己同姐妹们没什么分别。不止是袭人,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年岁不是小孩子了,不应该再那么亲密,该有所顾忌了。宝玉沉溺在亲密的关系中不可自拔,原先情同手足,而今为什么要有隔阂。

  单单是编辫子,就这么多步骤,头发怎么绕,镶什么饰品。辫子上丢了一颗珍珠,黛玉打趣他说送别人了,宝玉不答。真是丢了的话,宝玉是怕解释了万一说了错话,又惹得黛玉生气吗?还是果真是送人了。

  袭人应该早就知道这件事了,找不到一样的珠子,只好另配了一颗。我想不是丢了,宝玉和袭人都知道这颗珠子的去向,不想说出来。也是小事情了,不必去深究。

  庚辰(戚序、蒙府)夹批:此是宝卿初试,已下渐成知已,盖宝卿从此心察得,袭人果贤女子也。

  宝钗察言观色的能力当属一流。和袭人说话,“慢慢的闲言中套问他年纪家乡等语”,在袭人不知不觉中就了解了她的品性,高明。宝钗很能抓住细节,见微知著,深不可测。

  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宝卿待人接物,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可厌之人,亦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俊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庇贾琏

  袭人的劝解多次无果,她也累了。宝玉还是一脸无辜,不知道做错了什么。袭人的劝诫他早就忘了。丫鬟们都知道是什么事情,唯独宝玉,还觉得委屈。宝玉是真的不明白,袭人不愿再多说,免不了误会。

  生活里也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我觉得他知道我的意思,我觉得他知道该怎么做,可是他没有,故意和我作对,气愤在所难免。把话挑明难吗,挺难的,很多话说不出口,或是不想再说。人的普遍想法便是错了是你的,对了是我的。

  叫去吃饭是暂停矛盾的惯用手法了,来一件不得不去的事情,把当下欲燃的矛盾搁置下来,冷却了就容易处理了。袭人、麝月自然是不记挂什么的,宝玉一肚子埋怨正没处诉,蕙香来的不是时候,就拿她指桑骂槐了。

  小孩子确实是会记仇的,一定要报复了。我小学时候就会记仇,有的记得长久,有的得了些好处第二天就忘了。宝玉就是处在小孩子和大人的分界面上,青春期,过渡期。

  宝玉身边都是机灵人,就他一个呆呆的。四儿想尽办法让宝玉对自己产生好感,日后好有重用。贾府里的下人,哪一个不是想往上爬的呢,只晴雯、鸳鸯算是个例外吧。宝玉也不想听袭人她们的劝说管教,拿出主人的`架子,对这些姐姐妹妹又显得无情无义,难为了宝玉。何教宝玉是重情不重礼的人呢?

  《南华经》的这一段,似乎是说把一切规则破坏,抛弃一切知识,从而重新建立,归于美好。宝玉也在生气,毁了这些人,袭人、麝月、宝钗、黛玉,才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宝玉第二天就好了,其实原先半天就好了。

  宝玉生气又和好,常有的事情。宝玉“不知悔改”,实际上他是真不知道做错了什么,袭人的劝诫早就忘了。气急的时候总喜欢联系到死亡的事情上来,袭人最怕这个的。黛玉来找宝玉,以她之口批了一顿宝玉,极为合适。

  下一段故事开始。女儿生病,凤姐大动周章,感觉过于小心了,医生都要留在家里十二天不让走。

  庚辰眉批:一部书中,只有此一段丑极太露之文,写于贾琏身上,恰极当极!

  贾琏气血方刚,连小厮都不放过。至于多姑娘,贾琏前怕狼后怕虎的,少不了小厮中间调和,偷偷摸摸的就成了。多姑娘大概是见识过宁荣二府男人最多的了,手段高明。形容贾琏的样子,太形象生动了,那种欲望,入木三分。

  细心的平儿发现了证据,贾琏软硬兼施。凤姐对贾琏了如指掌,一语中的。贾琏怕的不行,“只望着平儿杀鸡抹脖使眼色儿”,深深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凤姐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贾琏的事情了呢,故意这么问的,给她打报告的人可多了。

  如果凤姐已经了解了,也可能是没有证据,没有把柄,不好说什么。凤姐应该是不知道平儿发现了端倪的,虽然凤姐的一句“傻丫头”,好像是在提醒平儿自己已是了然。

  其实头发收在平儿手里,她也会处理掉的。凤姐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上是一绝,在处理平辈和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身上,就不如平儿来得圆滑。

  淑女从来多抱怨,娇妻自古便含酸。

  贾琏只是嘴上逞强。倒也说出了他的苦楚,凤姐的控制欲。平儿是忠心耿耿,凤姐说“正是没人才好呢”,意思是我不在,你和贾琏就可以做些好事了。平儿是被凤姐冤枉了,“别叫我说出好话来了”,指的正是多姑娘的事。

  贾琏只当自己是个看戏的。

《红楼梦》读后感5

  《红楼梦》这本书相信大家都读过,即使没有读全,也读过其中的片段。这是一部无法形容的书,传奇伟大都不能衬托出这本书的真正的内涵!我将将把这本书读完,我就感觉这是一本我一辈子都无法吃透的书了,自从“红学”形成后,多少代人也没有吃透《红楼梦》,直到现在!

  《红楼梦》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属章回体古典长篇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是中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种种不调和的矛盾。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可能是个神仙,可望不可及,似乎也是一种姻缘,不想命运如此多作弄,其特点可概括为“凄美”二字。“凄”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

  初见黛玉,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来描绘她的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宝玉的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

  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一方面,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为人处事,形成了“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

  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较大部分的一些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往往对正面的角色作太多的褒扬而使主人公几达神化的程度,这就导致人物的塑造脱离了现实生活变得空泛无趣、了无动人之情了。

  在黛玉的善良方面,我们又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再者我们还可以从她教香菱作诗诲人不倦以及她的葬花之举等事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善良。事实证明,越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宝钗,而是以诚相待,啥也不瞒人的黛玉,其出自本性的善良与坦诚也由此可见一斑。

  荣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二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鲍二家的媳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聪明,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她的根本目的是聚拢钱财,赵姨娘曾说过,这一半家产不叫他搬到他娘家去,我也不是个人。”

  《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红楼梦》是一部大书。有评论家这样说,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红楼梦》是言情小说,它言男女之情,以言情而至伟大,必须有一个条件:起于言情,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通常的言情之作常常易于流于浅薄,而伟大的言情则有一个不言情的底子,这样才能衬出情的深度!

  我将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研究《红楼梦》,这本书实在是太过奇特,太过精妙,让人拿得起,放不下,总想在书里面继续不断的读下去,品味下去,这就是奇书的力量,这就是真正的书,真正的绝世奇书!我知道自己研究不透,但是我还是会去研究的,我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

《红楼梦》读后感6

  第一重:炎炎的夏日,炙熱的高溫,我連敲著鍵盤的手都感到有些無力,此時此刻,窗外的蟬聲聽起來都有點懶洋洋的,斷斷續續的蟬鳴和起起落落的鍵盤聲,厚厚的一本「夢」,還有一堆所謂的「紅學」,真是讓我重到覺得連夢也做作不了!一會兒,紅學變成了曹學;一會兒,賈寶玉和林黛玉成了世祖福臨董小宛;一會兒,又成了清將納蘭成德的愛情故事……。在這種熱得令人發昏的時候,我的大腦有點渾沌了!說書人不都說了那是「滿紙荒唐言」了嗎?找出了一堆的紅學,我真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我終於相信吳淡如所說的那句話了:『中國漢學家的想象力似乎全在裡頭了!』賈寶玉說:『女兒是水做的骨頭,男人是泥做的骨頭。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又一會,紅樓夢裡的男人暗指剛入中原的.滿族,而女兒就是指漢族人了!此時的紅學成了「弔明之亡;揭清之失」為宣揚民族主義而生的一部名著了。唉!但現在我更篤定那絕不只是「似乎」而已,紅學裡,連曹雪芹的家族都沒放過,甚至是曹家的家譜都能拿來細數一番。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文學價值?一連串的考證、一頁頁的推論,無怪乎胡適先生要說那是「附會的紅樓」。

  無論是紅樓夢也好,是風月寶鑑也罷,說穿了,它也不過是本言情小說,如今就連版本對照都要巨細靡遺,裡面的詩詞歌賦都可以拿來做考據,為什麼卻硬要將那份痴狂束之在「經典」的高格中呢?也許就是因為它的經典卻使得每個欣賞它的人都不曾用最單純的感動去感受它,大概那也就是如今只能在考證學裡頭找到紅學的原因吧!「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痴,誰解其中味?」這份「其中味」大概也只能在閣外感嘆啦!

  第二重:有了第一重那令人頭痛的感想,於是本想偷懶的我決定認真將紅樓夢再看一次。有幾個熟睡的夜晚我當真是在紅樓夢了;在夜深人靜的床燈前,恍惚中,我宛如置身在大觀園裡,一幕幕的看見了寧、榮兩府的興衰起落、林妹妹「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痴、寶哥哥展不開眉頭的傻、才貌雙全的史湘雲、傳統典型柔順的中國女子迎春和襲人、兩美兼得卻還不安於是的賈璉、還有一堆傳統標準的中國大男人、一切大觀園裡的愛、恨、 痴……。不住的聽著有人輕輕的低喃著:「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忘不了新愁與舊愁。」反反覆覆、迂迂迴迴,逝去的煙消雲散,留不住的依然挽不回。

  讀到最後,我不禁喟然!「嚥不下玉粒金波噎滿喉,照不盡菱花鏡裡形容瘦,展不開的眉頭,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記得第一次讀兒童文學版的紅樓,我並沒有投入太多的少女情懷,只是對寧、榮兩府這樣一種命運的起落,有種不見它樓,卻見它樓塌的感慨;對於裡頭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愛卻不大理解,甚至是為寶玉在黛玉死後仍迷迷糊糊過了一段日子覺得不敢認同,隨著時歲增長,如今卻更能體會出在他大哭一場之後,心情一點也沒變的滋味!可是再多的淚水也不能夠改變些什麼,這讓我想起一部曾轟動一時的日劇─劇中鮮明的對比著男主角對於愛情的一種成長,兩段經歷生死的愛,第一次失去的痛不欲生、頹廢喪志,直到女主角的出現,他不斷的從命運的牽絆中學習去愛去付出,更不斷的向生命之鍾禱告著:神啊!請多給我一點時間,雖然他仍然失去了,但對於愛,他已有所成長,最後一幕,男主角帶著他们唯一的女兒站在墓前溫柔的笑。同樣是失去,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其實認真想想,這不就是種人生觀嗎?寶玉乍然知悉黛玉的死,他只看見了他所失去的,所以他變得痴傻,最後遁入空門,選擇遺忘所有他還握住的擁有。

  「無為有處有還無」,無意中,我似乎有些領悟;其實人生是很現實的,不論是失去了、擁有了,世界卻不會因你的悲傷雀躍而佇足,太阳依舊東昇西落,地球仍然四季運行,當愛的人離開了,一切的一切都還是不斷的在繼續,而我们唯一能做的,也許就是從中試著感受擁有,學會珍惜,在該放手時學習承受失去的落寞。「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再次細嚼這句話,令人不覺莞爾,人生也不過就是如此;擁有的時候患得患失,卻又在失去後有種若隱若現的悵然,是非恩怨隨風付諸一笑,聚散離合本是人生難免,人生苦短何必計較太多,成敗得失不用放在心頭,畢竟,面對、承擔,才是成長的開始,苦難,在每個人生命中也許有輕重之別,但選擇如何面對,仍操之在己,何不為自己找找生命的轉機。第一次讀紅樓,我和書中的寶哥哥、林妹妹擁有相同的年紀,同樣的懵懂、同樣的單純、同樣的無憂無慮,但也許最不同的就是那份執卓的痴儍吧!

《红楼梦》读后感7

  在百度百科中,茄:果可供蔬食。根、茎、叶入药,为收敛剂,有利尿之效,叶也可以作麻醉剂。种子为消肿药,也用为刺激剂,但容易引起胃弱及便秘,果生食可解食菌中毒。原产亚洲热带,中国各省均有栽培。

  不查百度百科,我根本就不知道茄子的根、茎、叶还有药用,是一种收敛剂,有利尿之功用,叶子有麻醉之用,种子有消肿之效。

  从我生活条件稍好记事起,我就没有停止吃过这种蔬菜。好像茄子和辣子就是一对孪生兄弟,经常同时出现在家庭、小餐馆、茶屋、大酒店的餐桌上,名曰:茄子炒辣子,简称茄辣子。因为武威人喜食面食,如果用这个菜拌面吃,几乎没有汤汁,吃起武威典型的行面拉条子、转百刀、青稞面、洋芋面等面食来,有点干。所以这个菜有个变种叫“茄辣西”,也就是茄子、辣子和西红柿三种在一起炒,汤汁多了,营养更丰富了,拌面吃更爽口了。中国的中药文化里,自古就有药食同源之说。如果菜品里也有群、臣、佐、使的话,这个菜品的君当然是茄子、依次为辣子、西红柿、佐料。

  关于茄子以君品入菜的实在很多,比如红烧茄子、鱼香茄子、铁板烧茄子、酱茄子、蒸茄子、茄子炒豆角、茄子炖土豆等等等等,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当是蒜泥茄子,很小的时候百吃不厌。看来茄子还真是个百搭食材、常用食材,还是一种药材。不错不错!

  茄子经常被各种集体照纪念照者用来改善人脸面部表情“笑脸”的称号,一喊“茄子”,你的笑脸就永远定格成了历史,看来茄子还是个笑料。

  我也经常听到有的人笑骂人,“你看你长得就跟茄子一样”“你看个茄子”。是不是茄子和男人身体上的某个器官类似?就和四川人所说的“锤子”一样。

  当我读红楼至通行本四十一回时,我对茄子的认识就不简单是一种菜品了。那是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贾母请刘姥姥吃一种茄子做的食品的时候,我简直怀疑曹雪芹是不是杜撰出来的一种菜品,就和杜撰的冷香丸一样。我怎么没有听过这种菜呢?再说,就是把这个菜名写在菜单里,谁又能认识呢?像我这种脸皮薄的人就不好意思点菜,怕念错了菜名被人笑话。

  这个似乎是杜撰出来的菜叫“茄鲞”。茄当然是我这个文章中所叙述的茄子,我想那个时候的茄子可能是长茄子,并不是现在菜市场上还有的圆茄和短茄。人们都说还是长茄子有茄子味,圆茄和短茄似乎是改良过的'品种了。查字典“鲞”,词条释义:一是指剖开晾干的鱼;二是泛指成片的腌腊食品。看来这个菜品应该是腌制食品。

  据红楼梦研究者研究,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曹雪芹用了将近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描述众多人物和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据研究者统计,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小说,描写到的食品多达一百八十六种。有的详写,有的略写,有的精心安排,名目繁多,精妙绝伦。只有这个菜品写得最为详尽。

  乡下来的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也就是到第四十、四十一回了。第四十一回写道:

  贾母笑道:“你把茄鲞搛些喂他。”凤姐儿听说依言搛些茄鲞送入刘姥姥口中,因笑道:“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刘姥姥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众人笑道:“真是茄子,我们再不哄你。”刘姥姥诧异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喂我些,这一口细嚼嚼。”凤姐儿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内,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象是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

  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削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及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从这个凤姐介绍的做法看,这只是一道家常腌制的食品,不过不是成片的茄子腌制的,而是削了皮的茄丁用鸡油炸了后,加了其他食材和佐料后腌制而成的。经过这么些工序,茄子的原味已经没有了,可能就根本吃不出茄子的味道了。

  这个又让我想起一道家常菜——鱼香肉丝。虽然我不会做菜,现在我知道,鱼香肉丝其香味根本就没有来自鱼。现在我也不明白,这鱼香是从哪儿来的?就和刘姥姥吃的这个菜一样,茄子味又跑到哪儿去了呢?

  如果清朝的历史上真有这道家常菜,曹雪芹这样认真地不厌其烦地详细地写这道菜的制作过程,意义何在?仅是说明,普通的食材茄子乡下人的吃法和豪门望族之吃法不同吗?我看没有那么简单。

  联想曹雪芹的身世,他本是普通的旗人,同时他也堪当大才,可家庭的种种变故,使他最终淹没在大清帝国的社会政治制度中去了。这多么像这道菜品中的茄子,本是这道食材中的主材,最后连本身的“味儿”也没有了。正是:

  你本大才济世身,最终淹没红尘中。

  十年修得红楼梦,百年文学一高峰。

《红楼梦》读后感8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

  如今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yu,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

  当我读完《红楼梦》时,几乎发了半天呆。书中红楼女儿的悲惨下场,令我悲痛万分,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屋”的惊天巨变使我不禁倒抽一口冷气,真好似“呼啦拉大厦倾,灯惨惨黄昏近。”

  想当初,宁荣二府车水马龙,繁华一时,极为奢华,到头来却陋室空屋、衰草枯肠。宁荣二府中的人物都曾拥有过金银珠宝,住着华丽堂,谁曾想沦为贱民,他人皆谤?宁荣二府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让我沉思良久。是人无止尽的贪婪和欲望,因为嫌弃乌纱帽太小,可却怎么料到枷锁扛身上,一些人妄想不劳而获,可是最终却被送进了铁窗下。权力的争斗,社会的黑暗,导致了红楼大厦的倾覆。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yu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赋会样样精通,原是金yu良缘,可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叹端娴处子,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可叹却遇中山狼,一味骄奢淫 荡,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曾经的繁华人生如一场梦!

  《红楼梦》中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心酸,合上书本,我觉得我离红楼儿女的故事是多么的`遥远。我沐浴在党的春风中,生活在新中国,我是多么幸福啊!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yu,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yu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yu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yu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yu,黛yu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yu的眼睛。黛yu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yu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yu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yu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yu。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yu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yu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yu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yu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yu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yu的关系,让黛yu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yu,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yu的猜忌。

  黛yu死时,只说了半句“宝yu,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yu,你好狠。”为何狠心抛弃黛yu,另娶宝钗,这令黛yu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yu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yu。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yu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事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红楼梦》读后感9

  而我的看法却不同。

  凤姐的出场就吸引了我的眼球。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在那个封建的社会中,哪个女子敢如此大胆?

  虽然,这不符合古代女子的形象。但是,贾母说“这是我们南省的泼皮破落户,你叫她‘凤辣子’就是了”,“凤辣子”是贾母对王熙凤的昵称,可以说是一种爱称吧。说明当时封建社会的女子都在一定程度上,羡慕或说是向往着“凤辣子”的这种大胆作风。

  即使大胆,她也不似宝玉般疯疯癫癫。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对于她的才,我们是不可否认的。宁国府贾蓉之妻秦可卿去世后,尤氏有病,不能料理丧事,于是凤姐临时转会宁国府,转会期一个月。王总教练上任伊始,一顿板子打了一个老队员先立威(凤姐的坏名声,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些事得来的吧!)可是这里有矛盾了:手狠,得罪人;手软,难治家。怎么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先立法,依法可也,不依则罚。凤姐的行为同样的不怕得罪人,同样的执法如山。这是别人病了,她代劳,比别人做得好。后来有一回她病了,她一个人的活要李纨、探春、宝钗三人来干。这么看来,凤姐是不可缺的。

  有人说“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又有人说凤姐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是形容她的心计之多,机变之速。而我想说,一个女人家要管宁国府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事,没有心机、没有城府,如何管理?

  李纨曾说了句有玩笑性质的话,“天下人都被你算计去了”这句话,其实对凤姐真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评判。可凤姐的心机也不仅仅是用在“财”这一个方面。还有她“见风转舵”这个特色。“见风转舵”在现在来看,可是个褒义的词。它是形容一个人懂得察言观色、懂得调动人际。凤姐就是这样,她善于察言观色,辨风测向,有时,竟又觉得她是一个心理学家。常常是这样的,对方还没有说出口呢,她已经猜到了;对方刚说呢,她已经办了,这种例子是很多的。像黛玉出场,刚进贾府,

  夫人说是不是拿料子做衣裳呀?凤姐说“我早都预备下了”。又如,宝玉和姐妹们要开什么诗社,探春这里刚出口,凤姐马上就猜到你们缺的是什么,二话不说,放下银子,让这些个不知人间疾苦的少爷小姐们闹着玩,真是个疼爱弟妹的好嫂嫂。

  说到这里,又发现了凤姐的一个优点,跟宝玉黛玉

  小姐比起来,她更懂得什么是更重要的。整天吟诗作画,虽可以陶冶情操,但那只是败家的前兆。如果,不论后来,一开始就没有凤姐打理这个财务,我想,贾府早就坐吃山空了。

  话题回到疼爱弟妹这里,凤姐不仅疼爱弟妹,她还十分孝敬老人。人人都知道,凤姐‘爱财如命’,李纨说她“专会打算盘分斤拨两”。但是,她在跟老太太玩牌时总是故意输钱,为的是什么?还不是老人的高兴!老太太最喜孙子宝玉,书中也说了,“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有事没事就摔玉,正经书不好好读,整天跟胭脂水粉混成堆,哄老人不如哄黛玉。就这样,宝二爷如何能让老太太高兴呢?但是,凤姐呢?她最了

  太太的`心思,有事没事就把老人逗乐了。正所谓百敬孝为先。

  古有‘七出’,嫉妒和无子也在其中。我们要说,生活在封建宗法关系中的王熙凤,最终仍旧不能摆脱“夫纲”和“妇道”的拘束,她不能不承认丈夫纳妾是正当的。为了子嗣,即使三妻四妾也是冠冕堂皇,无往而不合于礼。所以在强大的宗法礼教和社会舆论面前,争强好胜如凤姐,也要竭力洗刷自己“妒”的名声,构筑“贤良”的形象。这实质上是一种屈服。凤姐在为人处事上,有时虽有些极端,但是大多时间还是处于冷静情况下的。要说尤二姐的死,我们也只能去怪那时‘一夫多妻’制的封建社会了。

  所以,凤姐作为贾琏的妻子这一点来说,我觉得抓不到什么把柄,来指责她,至少跟贾琏相比,凤姐比贾琏强得多。“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在“协理宁国府”当中,她是比较积极、正面的。从客观来说:她既是一个支撑贾府的顶梁柱,又是一个挖空贾府的“大蛀虫”。但,所谓人为私而私。人的一生怎么无错呢?凤姐到头来也自食其果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但我仍是喜欢凤姐,她的光彩四射,风情万种;她的快人快语,风趣幽默;有胆有识,敢作敢为。这样的熙凤,到了现代,无疑是个女强人之类,可惜啊……

  我之所以把文名取为《如果》,只是为如此的凤姐感到惋惜,如果,凤姐在现代。结局还会像那时如此惨痛吗?她的所作所为,在某些方面看来,也有很大一部分的社会因素吧……

《红楼梦》读后感10

  这一段时间又将《红楼梦》看了一遍,真的,每看一次,感觉都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全新的体验。

  爱情也是这本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 贾宝玉和林黛玉那凄凉动人的故事 更是亘古不变的爱情话题,林黛玉临终前那一句"宝玉,你好……"打动了多少 红学研究者的心,到底是好什么呢 是"你好坏" ,还是"你好绝情" ,还是"你 好懦弱" ,还是临死也不变的爱情宣言说"你好好""你好好的活下去,我们下 , 辈子再见"之类的呢 我们不得而知。这便是曹雪芹先生留给我们的悬念,一个 让从古至今的红学研究者抓狂的悬念, 人们设想了多少, 却总觉得没有尽善尽美, 想来想去,原来还是这样的好啊,就这样,留着半句没有说出来的话,只会觉得 韵味知足,就有如维纳斯的断臂,任何美丽的手臂都努能让她比现在更美丽,更 迷人。

  当然这本书中还教了我们许多道理,譬如书的钢开始的部分有一首诗写道:一局 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这首诗的后 两句写的'意思或许和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意思是一样的吧。而 且还说了,一局不能定输赢。这些都是一些讲理的诗句,我们在这本书中还可以 见到不少这样的诗句,最明显的莫过于书中的赖头和尚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 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末了。世人都晓神仙 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 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月生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女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一句句简单的诗句却包含了一些大 道理,功名,金钱,爱情,亲情,这一切,或许都会随着生命的逝去而消失,所 以我们在有生之年就没有必要拼了命的追求这一切,以为这一切都将不再存在, 并不是亘古常在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我们的生命之年,去享受我们的生活,将 我们的日子过得更加多姿多彩。 当然,曹雪芹的才能并不只是体现在这一些上,还体现 在他对医学,农学等等的研究, 《红楼梦》被称为是中国近代 的一部"百科全书" ,可见它涵盖的知识面之广,它的作者的 阅历之深。书中惜春病重的时候,他从开始的庸医给开得十 分荒唐的药方到后来宝玉开的适合身体孱弱的小姐的药方他 都描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在医药方面的研究并不亚于一般 吃这口饭的人。 当然, 这本书能够吸引这么多人原因还有就是它那精彩绝伦的情节和优美的 语句,诗句以及曹雪芹在一些人名上的巧妙取法。故事中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以 及他们和宝钗之间的微妙关系, 又到金陵十二钗中其他人的命运无不牵动着我们 的心,比如香菱,她从一个千金小姐到被人贩子拐卖再到被薛蟠纳为妾,这么悲 惨的命运塑造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让我们也为之动容。 "根并荷花一 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便是她的一生写 照。还有凤姐王熙凤,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醉,死后 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 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近。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 终难定! "凤姐一生辉煌,可是最后却只是落得一个席卷全尸的下场,可悲,可 叹!还有《红楼梦》中曹雪芹巧妙地运用同音和谐音也起到了特别的效果。如贾 府四个小姐的名字,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春字之前的四个字组成就是"原 应叹息"的谐音。在比如说,贾雨村,其实就是"假语存"的谐音;甄士隐,其 实就是"真事隐"的谐音;甄府的管家霍启,其实也就是"祸起"的谐音。还有 贾雨村初入仕途的时候小厮给他的护身符上的语句: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 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几句话,形象的将金陵四大家的姓氏隐含其中,而且,让人一看就可以看出这四家的权大势大。

  当然,作者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其中也是这篇著作能够特别打动人心的原因之 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的确,曹雪芹家原 来也可以算是富裕家庭,可是后来被抄了,他成了一个败落公子,可以说书中的 贾宝玉就是他的化身,将自己融入故事中,所以这样的故事让我们读起来才会更 加感觉到凄惨,更加感人,也更加有真实感。

  当然, 《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并不是看三四遍就可以领悟的,它需要我们更 加深入地去研究它,我们现在知道的只是一些皮毛而已,还有许多红学奥秘等待 着我们去探索。

《红楼梦》读后感1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不知为何,我就是喜欢它;说不出任何理由,我就是被书中所有的人物、对白所深深地吸引;曾几何时,随着书中的故事情节,而在情绪上有喜悦、悲伤的感触。记得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是在电视节目中无意看到的;在此之前,我对那些如红楼梦、西厢记等言情小说,总是不屑一顾,即使有机会去接触它们,总是推託自己没有时间,所以,任凭机会一次又一次从手中溜走,我总是不肯静下心来去阅读它们;可是,自从从电视节目中真正的看过了一次“红楼梦”之后,印象便为之改观了。我从不知“红楼梦”中拥有那么感人肺腑的内容,是如此地令人心动,看过之后,更是令人念念不忘;直到这时,我才了解,以前实在是浪费了太多的光阴了,其实早就可以源源本本,完完本本地读完“红楼梦”,不必到现在才来懊恼了。之后,每当我去书局之际,总是习惯性地在摆设有“中国古典文学”的专柜蹓跶蹓跶,看看上面所有有关“红楼梦”的书籍;然后,也会或多或少的买几本。我总想竭尽所能地去买下我所看到有关“红楼梦”的书,也不管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读完它。在大致读过了“红楼梦”后,我益发对它产生越来越多兴趣了。在书里,我看过而比较喜欢的章节,有紫绢对宝玉的试情、宝玉和宝钗的联亲,及黛玉含恨而死,晴雯撕扇等:而在所有的对话中,我最喜欢宝玉和黛玉的对话。他们是一个风流成性,一个好使小性儿,所以,当两人聚在一起时,也常会发生激烈的争执,就连宝玉的祖母-贾母,也曾说他们两人“不是冤家不聚头”;正因如此,这也是何以令我喜欢的.原因,因为每次在他们的争吵之后,双方的感情反而更进一步了,而引导出后面更多引人的故事情节。

  在所有的人物中,我最爱宝玉、黛玉、宝钗和晴雯四人了。我最爱宝玉的痴情任性、黛玉的气质灵秀飘逸、宝钗的雍容大派有礼、晴雯的俏皮、高傲;而其中尤以黛玉、晴雯更能深得我心。林黛玉的孤骄傲世、多愁善感,均是我喜爱她的原因,面对她不幸的际遇,我也深表同情;而在读到黛玉病死之际,我更有一种莫名的伤痛,好像是失去了一个好朋友一样。而对于晴雯,则是悲伤同情多过于欣赏了。晴雯无论在外貌或是才干方面,在所有的奴婢中均是无人能出其左右的;但这些却未替她带来一个完美的结局;可是却有“晴雯撕扇”及“晴雯病补孔雀裘”两段精采的故事。虽然,她的命运悲惨;但她在我心中所塑造出高傲不屈的形象,却永远不会被抹灭。

  红楼梦是我读过最有深度、最有感触的一本书了。我有时会为了读它,而宁愿牺牲读正课的时间,只为了能多看一页是一页,去领略其中无法言喻的美。

《红楼梦》读后感12

  前些日子得到了一本牟润孙先生的《海遗从稿》,从而对探佚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前对红楼梦只是一知半解,一目十行地读过就算看完了,可是现在再次捧起这本文学著作,就会顿生许多的感受与体会。这都得益于这段时间对红楼梦的探佚。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由高鹗续写的。对于高鹗的续写,不少红学研究者都提出了质疑,因为通过研究分析高鹗的结局,似乎与原着不太相符,而且其中还有多处违背原着的败笔。例如:若根据高鹗所说:“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九十五回)康熙十四年乙卯正月初九立春,于《红楼梦》九十五回所说不合。清圣祖(玄烨)即位时,康熙十四年他二十二岁,岂能有四十三岁的妃?曹雪芹原着决不能如此写元春之死。

  经历史记载和历史考证,曹雪芹所着的后三十或四十回并非因他病逝而未完成,而是自己焚毁或遗失了。那么《红楼梦》这部书的真正结局究竟是什么呢?目前学术专业派都比较赞成周汝昌老先生的观点和他撰写的结局《红楼梦新证》。在这个结局中,黛玉并非因无法与宝玉结婚含恨而死,而是因赵姨娘和刑夫人的陷害而死;宝玉和宝钗结婚后又出家,最终在危难中又与湘云结婚,而宝钗则受不了家进境落败而自尽。这极有可能就是曹雪芹的真实想法。但牟润孙先生(已故)却在《海遗从稿》中又提出了新的观点。因为清朝存在选秀女的制度,只要是年满十三岁的少女,就必须要参加秀女的选拔。当时黛玉已十四岁,正是参选年龄,因此很有可能是她得知自己要参选秀女,于是使得病情加重,最终抑郁而死。我个人比较赞成这一观点,因为在前八十回,曹雪芹不断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封建制度中秀女选拔的不满和控诉。

  探佚红楼梦结局不过是对红楼梦研究的一部分,而最主要的则是对曹雪芹即作者的分析考实。说到曹雪芹,我始终认为他是中国历最伟大的作家。虽然听起来有些绝对,但且往下看下面这段分析,也许你会对曹雪芹产生更进一步的印象。

  曹雪芹最初在书中提到的两个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不仔细阅读,你并不会发现什么特别之处,旦看完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你就会发现,这两个名人实际上是:“真事隐”和“假语存”。心思慎密的曹寅在向我们暗示什么呢?红学研究者认为,曹雪芹这两个人物的命名,一语道破了自己的初衷——假借贾家的兴衰来影射曹家的结局。由此,曹雪芹开始了漫长的文学之路。我们现在甚至怀疑第八十回就是结局,因为作者在八十回之前已暗示了所有结局。不是有诗句“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吗?书中还配有这两句诗的插图:两根枯木之间暗悬着一缕摇摇欲坠的丝带,一片残雪之间深埋着一柄暗淡无光的金钗。这悲情的画面已向我们展示了两位女主角的走向,无需再添一处笔墨。而探春的诗句旁边图画是:一个女子站在大海的孤舟中,眼中饱含泪水,手上牵着一个放飞的风筝的长线,孤独地远去了。这不就是探春的结局?她远嫁海外,像断线的`风筝漂泊在大海上,杳无音信。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曹雪芹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明用略写,暗用详写,向读书者一一呈现了各个人物的结局,再细读红楼梦便可感知到他写作的深度,使人情不自禁地感叹曹寅的工匠之心!

  身处这样一个到处弥漫着文字狱的气息时代,曹雪芹竟能含蓄而完美地表达出一切他想表达的东西,实属不易。但艺术大师的光环不可能扣在每个作家头上,因而我们不难想象出曹雪芹倾尽毕生所学在灯下伏案艰苦创作的情景。他用自己锋而不露的触笔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清王朝的略体,一个曹家事故的放大体。说到现在,《红楼梦》的真实结尾已并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作家曹雪芹能够将整本书的思想性、学术性和价值观全部展现在古今观众的面前,能呕心沥血地冒着生命的危险来记述这段极富寓意的文字,这勇气和精神,值得每个人尤其是当代作家学习,他不愧为中国千年历的文学巨匠,他应当得到每个人的崇敬。也许曹雪芹写作的时候并没有像后人想象的那么繁杂的过程,也许这些分析都是主观臆断的,连曹雪芹都没有想那么多,后人却剖析了一大堆理论出来。但是我们愿把这探佚继续下去,让它无限接近于曹雪芹的思想,让现在的读者和喜欢研究《红楼梦》的人对作者有更详细的了解,让他们感受到一代文学巨匠的心路历程,从而对原着和遗失的结局有更深刻的体会和随想。

《红楼梦》读后感13

  一杯白茶、一把椅子、一本书,或是世界名著、或是杂志漫谈,都能让我消磨掉一天的时光。

  斜倚在沙发上,手捧《红楼》,眼里、心里缠绕的都是那集诗意、聪慧、真情于一身的女子——林黛玉。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尽现了黛玉如花般美丽温柔、如柳般柔弱多情的绝世容颜和超凡气质。林黛玉的才情在大观园中堪称群芳之冠。她,诗思敏捷,咏白海棠时“一挥而就”。她应对贾宝玉的过目成诵,却能一目十行。怜花葬花泣残红、文思敏捷咏秋菊。她的艺术魅力让人心醉神往。

  黛玉是聪慧的,她初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把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寄人篱下的她深知世故却不弄世故,她爱憎分明,她能够给赵姨娘含笑让座,却不会屈意迎奉他人。当宝玉把皇帝赏赐的一串念珠献给林黛玉时,这也只可是是一个臭男人拿过的东西,对之嗤之以鼻。

  我喜欢林黛玉的性格,有叛逆、有孤僻、有对世俗的不屑。大观园里没有她的亲人、知己,仅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不是这样,她就不必为玉钗受宝玉奚落而喜形于色,为两方旧帕题诗而洒泪。真情女子,为爱黛玉奉献的不仅仅是眼泪,更是她才华横溢的.生命。

  “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林黛玉的杯具之所有动人心魄,不仅仅是世人可惜了她那绝世容颜,更加震憾与她那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合上书,闭上眼,不禁长叹一口气,心头久久索绕的依旧是那清雅绝俗的身影。

  #779979

  红楼往事梦一场,黛玉后知满忧伤。——题记

  青纱素帐,黛玉你的房间如她一般素雅。

  手中怀拥着一本《红楼梦》,闭上眼睛轻嗅着季节的芬芳,仿佛一睁开眼便会望见你那婀娜多姿的模样。一颦一笑无不忧伤,“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玉啊黛玉,你究竟是怎样的女子?

  宝玉第一次见到她时,他说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颇有美人之资,却“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为何黛玉她会如此“凄美”,是否已看破了红尘,还是对这世界有所不满……我已明了,“凄”是因为她身世凄凉,体弱多病,她的外延内涵和艺术却是如此“美”,是一种柔弱美,是一种病态美。

  有人说:“女人都是水做的骨,”林黛玉又何尝不是呢?在三生石前,她得甘露脱草胎而成人性,为报灌溉之恩而下世为人。她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的泪全还给他。”上天注定她要为那贾宝玉流尽一世的泪,她那一颗一颗晶莹的泪编织了一场梦,交织回荡着她那深切悲痛的感情心曲和疾愤抑郁的叛逆心理。

  思绪仍未停止,梧桐碧以潇潇,我能够看见她从婆娑摇曳的树影下缓慢地走了出来,眉间隐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如有轻烟缭绕,目中依稀有缕缕渴望,似喜而非喜,常有深情凝驻。挽着莹白轻纱,便在水边葬起花来,好一首《葬花吟》,好一句“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满是忧伤的情怀,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仅有她这般的女子会为落花寻归宿吧。

  有人知她的弱不禁风,有人知她向往自由,又有几人知晓她的那份坚强。林黛玉便是《红楼梦》中最坚强的女子,谁说眼泪是懦弱的表现,林黛玉的泪不是软弱,不是屈服,是对这黑暗的社会的无声的抨击。当她的感情幸福被扼杀时,她是多么勇敢,她用死来向社会表达自我强烈的不满,她在抗议!

  从古到今,又有多少巾帼英雄呢?孝女花木兰替父从了十年军,忠孝两全,十年归来放弃功名利禄,和家人共享田园之乐;文成公主下嫁西藏,放下一切安逸的生活,给天下百姓带去期望。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些不正是向我们证明巾帼也是不让须眉的!

  将目光放向窗外,已是正午,蝉鸣有些忧伤,我微微一笑,正所谓知我者莫若蝉儿也。风抚过绿叶,触到我的面颊,渐渐地便泛起了睡意,将《红楼梦》枕在胸口,口中喃喃着:“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读后感14

  林黛玉薛宝钗可谓贾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从宝玉梦游太虚,得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头一首诗开始就注定了贾宝玉和林、薛这辈子都脱不了干系。正册上的畿语是这样说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曹雪芹第一次将二人的命运联系杂一起。“玉带林中挂”预示了林黛玉孑然一生,孤单飘零;“金簪雪里埋”注定了薛宝钗一辈子葬送在封建社会中,不得其所。一代人,三缕魂,纠缠解不得,宿命人奈何?三人的名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躲不过,也逃不过。

  一个是潇湘无暇,一个是蘅芜仙葩

  在贾宝玉眼中,林黛玉是一个这样的人:“两湾似蹙非蹙罥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皎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弱女子,病美人,可怜可爱。而薛宝钗:“头上挽着漆黑有光的髻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面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守云拙。”标准的贤妻良母的形象,是大家闺秀,气度不凡,更是封建社会中男性的择偶标准。也许是因为如此,令后来贾母更喜欢宝钗而非黛玉。黛玉就像一个瓷娃娃,让整个贾家疼着、惜着;宝钗就像一块翡翠,高贵得体,她的雍容华贵、细心聪明能为贾家撑起半边天。论外貌,两人都是绝世佳人,但论气质,则黛玉则活出真性情,做事只随着性子,不愿巴结,不愿讨好,孤高自傲。宝钗则处事圆滑,做事得体,言行举子顾全大局。在封建社会中,无疑宝钗的性子更胜一筹。

  芙蓉傲岸芳自赏,牡丹雍容人皆怜

  有那么一回,在贾宝玉的处所“怡红院”里林、薛都得了一句判词。林黛玉是:“莫怨东风当自嗟”即“芙蓉花”。薛宝钗的判词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即“牡丹”。芙蓉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扑鼻的芳香,那般的清高,那般的孤清。牡丹则是富贵的象征“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的华丽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富都爱上了这群芳之首——牡丹,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黛玉如芙蓉,宝钗如牡丹,是再适合不过的了。看《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说话只随着性子,不管别人爱不爱听,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时不但不讨好别人甚至为了逞一时之能而出口伤人甚至是伤害了好友,而已她还容不得别人说她的半点不是,动不动就闹得梨花带雨。她之所以性情孤僻,与她的童年有很大关系,黛玉三岁时,一个瘌头和尚让她除了父母外不见他人方可平安了一世。虽然,林家人对和尚的话不太在意,但也养成了黛玉不喜热闹的性格。“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拢空月痕。”“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黛玉所做之诗无不透露着忧郁的气息,引宝玉之花便是:“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黛玉幼年丧母,继而丧父,又岂能不悲?相比之下,宝钗与人随和,稳重和平,就像王夫人逼死金钏儿一事上,宝钗不仅为王夫人解脱,还想出了用财物打发金钏儿家人的法子,宝钗将她圆滑的'处事手段展露无遗。平时对待下人也是松紧有度,记不过亲也不过疏,“事不关己不开口”明哲保身。宝钗幼年丧父,还有一个不长进的兄长,硕大一个薛家全靠她与母亲苦苦支撑,如此环境下长大的宝钗岂能不精明能干?宝钗曾说她与黛玉是一样的,在贾家他们同是寄人篱下,虽宝钗有母有兄,但不长进的兄弟有无又有何区别?但她们又是不一样的,一个观看人情世道、春月秋风,一个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们的性情又怎能相同呢?

  命途多舛谁能异?

  黛玉与宝玉是青梅竹马,两人朝夕相处,暗生情愫。但宝黛两人相爱却不能相守,最终成为“宝二奶奶”的是比黛玉迟来且关系更疏的宝钗。因为贾家一直爱惜着黛玉,将她捧在手心,但是终有一天他们倦了、厌了,贾家终于意识到他们想要的不是一个精致的花瓶而是一个精明能干、能够保住家业兴旺的主家母。命运的路线偏生不按两人的想法而行,两人都是得不到他们想要的结局。一个泣前尘,一个叹无缘;一个魂散销香(谐音:潇湘),一个独守怡红(注:怡红院乃贾宝玉居所),她们的缘起缘灭都因一个宝玉。宿命依旧是宿命,躲不过,逃不过。

  有人说黛玉和宝钗都是封建“齿轮”下的牺牲品,牺牲的是幽魂,葬送的是幸福。或许贾宝玉的出家也有一大部分原因起于二人。许是黛、钗使他看破功名利禄、勘破红尘。他们的结局,谁也不能怨,谁也不能恨,他们是一个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宿命,躲不过,也逃不过。

《红楼梦》读后感15

  人生百味,虽只短短几十年或百年,亦有许多有趣之处,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而仔细研读一本书,便是跨越时间,书写你与它的故事。

  《红楼梦》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可不只是“五味”俱全。

  开卷便可见曹公的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合眼一想,既能“看”到作者以血和泪,字字深情,十年删改;也能瞧见,此书一出,世人争阅,清廷亦闻,诸子百家各有考证,不同的人读出不同之味,诸味聚集,便产生了红学,熠熠生辉。只是不知有几个还记得,百年前,这书稿竟是寄托了一位苦情人的美好回忆和痴情之泪。这第一“味”便是苦涩之泪,关乎生活,跨越时空。刘姥姥三进贾府表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第一次去时见到贾府簇簇的轿马,不敢过去,且弹了弹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这才蹭到角门前,说“大爷们纳福”。她对凤姐的二十两银子加一吊钱喜得浑身发痒起来,对周瑞家的不要她一块银子的谢礼感激不尽。第二次是怀着感激,带着乡村野味去的。她对凤姐的取笑积极配合,以粗言村语博得了贵人们的笑,以年迈之身灌酒、行令,换得了贾府的款待。许多红学家推测第三次去的时候,贾府已是衰败之时。不肖子孙没担起责任,而受过恩惠和嘲笑的刘姥姥却为熙凤救下了巧姐。正是“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黛玉取笑的母蝗虫,却成了贾府的救命恩人,这更让人感慨天意弄人。书中写了贾府的兴衰变迁,更写了众多“金陵十二钗”的命运。黛玉遗憾而终;宝钗空守活寡;元春独死宫中;迎春嫁了中山狼;探春远离家乡;惜春从小没有父母关爱,终与青灯古佛相伴;湘云从小没了父母,夫君也过早离她而去;妙玉终是未守得洁净;熙凤聪明一生反算了卿卿性命;巧姐嫁入农村;李纨含辛茹苦守寡多年,等到云开月明时却忽然逝去;可卿红颜薄命……当颦儿悲作《秋窗风雨夕》时,我多想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她林家的家产,够她衣食无忧;当宝钗被薛蟠笑话喜欢宝玉,我多想替她拭去眼泪,告诉她,她值得遇见相伴一生的人;当岫烟不得已当掉自己的冬装时,我多想替她披上一件斗篷;当凤姐和探春想振兴贾府,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我多想带她们看看现代女子也能做出一番事业。可我不能,我只能替她们洒下几滴眼泪。这是时代的疮疤,更是永恒的悲剧。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亦凝成了这滴泪。

  再品这泪中竟带着丝丝甜味。大观园中少年少女竞诗才、作书画,青春的活力跃然纸上。便是弱不禁风的林妹妹,也有与湘云嬉笑打闹之时;正经律己的宝姐姐,亦有扑蝶的娇憨姿态。大观园虽是人造景观,却也住着万千生灵,潇湘馆的鹦鹉,贾兰追的鹿,也让我们与自然来了一番心灵的“亲密接触”。贾母对黛玉的那一搂,是真情流露;宝黛虽是拌嘴,却都牵挂着对方;还有宝玉并不将丫鬟视为下人,却是与她们共享欢乐……这些就像我们的家常琐事一般,亲情、友情以及宝黛“发乎情止于礼”的美好爱情,都让我不禁露出会心微笑。

  除了与书中人同哭同笑,在生活中忙里偷闲读它,与友人谈论它,也谱成了我与它的独家记忆。与它结缘是小学六年级时语文老师推荐,犹记得小升初的暑假,我从图书馆借了20多本别人评说红楼的.书,就这样趴在床上一本本读完了。当时正是盛夏,阳光洒在树叶上,为青翠的樟树叶镀上了一层金边,树上知了不知疲倦的叫着。喧嚣的蝉鸣反而衬得正午很安静,樟树也仿佛是一扇巨大的碧绿屏障,使我在阳光的照射下似乎去到了一个空灵的世界。那是我第一次读完一本书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红尘茫茫,时空渺渺,自己是如此的渺小。我不知曹公的本意是否是让宝玉出家,但大观园似乎确凿只能是美好的回忆。我也忘不了与友人的钗黛之争,如今忆起那一段时光,也是回不去了,但人生终究是要不断地向前啊。

  嬉笑怒骂,在岁月之下,在故事结局中,总会归于平静。初读时我仍是无知顽童,只顾随书中人一同欢笑叹息;再读我却也是少年,开始倾心于文字,琢磨其思想。每一次品味《红楼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它总让我愈加宁静,更加恬淡。万物逢时皆美好,最要紧的自然还是当下。若能在学业之余,再随刘姥姥尝尝贾府的茄子,泡一壶妙玉的体己茶,又是新的趣味了。

  《红楼梦》是经典中的一粒明珠,是文化里的一颗星辰,我有幸与它相识,读出了年华带不走的美。我祈愿天下有情人皆能寻到自己的“缘”,读出不同的味。

  人间清欢不觉淡,谁知其味满?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 读懂红楼梦读后感11-15

红楼梦优秀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优秀范文05-22

《红楼梦》读后感作文红楼梦读后感初中作文12-07

红楼梦心得读后感 读红楼梦的心得04-23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读红楼梦有感10-05

2022年最新红楼梦优秀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11-18

英语红楼梦经典读后感作文红楼梦 英语作文01-02

红楼梦读后感高一范文《红楼梦》读后感高一04-08

《红楼梦》中学生满分感悟红楼梦读后感学生12-15

红楼梦七十三回读后感《红楼梦》第七十回读后感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