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读《山河袈裟》有感

时间:2024-03-24 07:48: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山河袈裟》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山河袈裟》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山河袈裟》有感 篇1

  今天是3月1日,又是一个阴雨天气,我也没打算出门了。早上洗漱之后,7:10就坐在了书桌前,开始看书。看了《山河袈裟》中最后8篇文章,看到《旷野上的祭文》《临终记》这两篇文章的时候,看了这种写死亡的文字,我竟然想起了我22年前去世的哥哥,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了下来。我情不能自已,掩书而泣。

  《山河袈裟》是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写的一本散文集,这是我去年12月28日参加长沙市作家协会会议时得到的一本赠书。这本书得到了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我以前从来没有读过这个作家的书,冲着“鲁迅文学奖”这个名头,我也想认真读一读。

  《山河袈裟》我是上个月开始阅读的,一开始读了几篇,读得有点难受,心情有些压抑。因为书中写的大都是小人物和故事,而且大都是与苦难和死有关的故事,有些故事太悲惨,而且文字有点沉郁,有点鲁迅散文的行文风格,因此我每次读了两三篇之后,心中难过,不忍再读,就放下了。

  可是,书中某些语句却让我深有同感,夜深人静之时,我忍不知又打开来读几篇。读下来,又觉得太沉重,太真实,读完一篇之后,总是觉得惆怅而难过,又放下书本,读完总是很久都睡不着。

  这种描写现实生活的散文,写的大都是小人物在人世间的生存挣扎和悲欢离合,夹杂着作者自己的命运感悟,读起来一点都不轻松,所以每次读来都觉得难受。我一次只能读两三篇,否则我会觉得心情太压抑了!我必须再读一些轻松快乐的童话来缓解我沉重压抑的心情。如果天天沉浸在这样的文字之中,我准会得抑郁症。

  我回头再看《山河袈裟》的封面,标题上“山河”两个字有被水浸染过的感觉,我还以为是我拿回书那天下雨被雨水弄湿了,油墨洇出来了。后来我在乐之书店看到新书,也是这种效果,我估计是封面设计者故意做的这种效果。

  这本书中写的故事大概真的都是亲历者的泪水浸染而成的,作者也是和着泪水写出来的,因此读者读下来也是会流泪的。

  今天读完《山河袈裟》中最后一篇文章,我被几篇文章感动得泪下之后,却有点舍不得放下这本书了,又回过头来再看,我发现书中有些文字和语句被我用铅笔轻轻标记了:

  “——只是这一回,要再说一次:让人害羞的,说不出话的,不再是美景,而是生死,是面向生死的无能。无能的羔羊和屠宰,无能的月光和青草。无能的八千里路和十年生死两茫茫。”(《羞于说话之时》009)

  “天下降下了灾难,地下横生了屈辱,但在半空之中,到底存在一丝微弱的光亮。”(《羞于说话之时》)

  “这世上,除了声光电,还有三样东西——它们是爱、戒律和怕!”(《枪挑紫金冠》)

  “人活一世,谁不是终日都在不甘心?谁不是终日怀揣着一点点可怜的指望上下翻腾,最后再看着这点指望化为碎屑和齑粉?”(《郎对花,姐对花》)

  “是啊,在我们眼前,或有一片荒漠,或有一座荒岛,我们的肉身与心魄只能任由其包裹与浮沉,即使借我们一双翅膀,我们也飞不进豌豆花的花瓣。我们到底能怎么办?”(《鞑靼荒漠》)

  “如此,那些疾病和别离,那些背叛和死亡,反倒成了一根蜡烛,蜡烛点亮之后,渐渐就会有人聚拢过来,他们和你一样,既有惊恐的.喘息,又有一张更加惊恐的脸。”(《长安陌上无穷树》)

  “这一番人世,眼见得的两种结果,艰苦和甜蜜,它们原本都不需要我们,我们终需靠近,先是我们需要,而后,被摧毁也不是一件多么大不了的事。”(《认命的夜晚》)

  “无论我们多么哀恸,多么惊恐,夜幕般漆黑的事实却是再也无法更改:有一种损毁,注定无法得到偿报,它将永远停留在它遭到损毁的地方。”(《惊恐和哀恸之歌》)

  “死这一字,自是性命的终局,也未必不是真境、善知识和血肉里最后开出的花。”(《肉体的遗迹》)

  “人鬼殊途,但都怕流离失所,如果阳间是故乡,奈何桥上,剥衣亭中,孟婆店外,簇拥再多魂魄也不触犯律条的吧。”(《鬼故事》)

  “我墓中的弟兄,记住我的话:那些你要找的定下,一旦找到,你就要赶紧吃下去。”(《旷野上的祭文》)

  “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你不在!”(《临终记》)

  以上这些文字,都那么残酷而真实地说尽了人世间生和死的无奈和悲伤,命运中的悲欢离合,虽然每个人想逃避命运中悲苦和死亡,终究不能逃避,只能沉下心去体味,体味之后,才能坚强起来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人世虽然艰难,但我们活着的人依然得好好活着。

  虽然我们终究会有离开人世的那一天,虽然在人世间的每一天,我们也是经历着嗔念痴苦,但我们依然要咬牙忍耐。当命运让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一样会随风而逝。

  读《山河袈裟》有感 篇2

  《山河袈裟》之难得与可贵,根植于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对芸芸众生的体察入微与真挚共情,人民与美,乃是他生命中的两座神殿。

  他记录了一群被时代裹挟了命运的人:潦倒落魄的下岗工人,没钱回乡的农民工,艰难抚养女儿的陪酒女,医院等待死亡的病人……谁的人生不是一本书呢?拿修文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一位位看似生死如蚁的人,然而,他们有血有肉,自尊且独立,浓烈而神伤,在命运的洪流之中挣扎喘息,无奈却又坚毅。正如自序所言:人生,绝不该在此时此地投降。

  我知道,人生如白驹过隙,这世间的因缘总有了解,可我仍不愿清醒,纵然喜悲无人知,离散终有时。最后的最后,当我的脑海中闪现人生的点点滴滴之时,我愿欣慰看到,自始至终,从未投降的自己。这一处结束了,我还要赶着奔赴下一站的人生。

  李修文十年行者,以文字为游方袈裟。奔波于山林与小镇,寺院与片场,小旅馆与长途火车,行走在山河岁月之间,以穷愁困厄处电光火石般的人性光辉照亮生命。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抢桃紫金冠》,一字一句拿捏的恰到好处,不失一份的刚好。令人之命,皆由看客牵绊,过的.好名满天下,却又孤苦一生,只因人称戏子无情。可谁又甘心如此?明知结局,却还是欲图放手一搏,将戏唱到了极致,但又有谁解其孤苦。

  那些永不放弃反抗的人们,他们的眼神不会随着时间老去。

  “我还要赶着夜路,追赶火车,先活过那条哀鸣的狗,再回来认我的命。”李修文这句写得极好。所谓认命,绝不代表向人生的惨淡的低头,而是在反抗的过程中,让命运接受了永不投降的自我。路很远,夜很长,我们还要走很久。

  即使世界不乏冷酷绝境,也要心热眼明。路过黑暗,曾经那些焦虑,悲切,那些痛心疾首,失魂落魄,最终凝聚为琥珀一般的存在,然而奔赴下一处人生。

  为山河披上袈裟,为命运戴上冠冕,人生的复明复暗,大抵如此。

  读《山河袈裟》有感 篇3

  《山河袈裟》之难得与可贵,根植于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对芸芸众生的体察入微与真挚共情,人民与美,乃是他生命中的两座神祗。

  他记录了一群被时代裹挟了命运的人:潦倒落魄的下岗工人,没钱回乡的农民工,艰难抚养女儿的陪酒女,医院等待死亡的病人……谁的人生不是一本书呢?李修文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一位位看似生死如蚁的人,然而,他们有血有肉,自尊且独立,浓烈而神伤,在命运的洪流之中挣扎喘息,无奈却又坚毅。正如自序所言:“人生,绝不该向此时此地投降。”

  我知道,人生如白驹过隙,这世间的因缘总有了结,可我仍不愿清醒,纵然喜悲无人知,离散终有时。最后的最后,当我的脑海中闪现人生的点点滴滴之时,我愿欣慰看到,自始至终,从未投降的自己。这一处结束了,我还要赶着奔赴下一处人生。

  李修文十年行者,以文字为游方袈裟,奔波于山林与小镇,寺院与片场,小旅馆与长途火车,行走在山河岁月之间,以穷愁困厄处电石火光般的人性光辉照耀生命。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枪挑紫金冠》,一字一词拿捏得恰到好处,不失一份的刚好。伶人之命,皆由看客牵绊,过得好名满天下,却又孤苦一生,只因人称“戏子无情”,可谁又甘心如此,明知结局,却还是欲图放手一搏,将戏唱到了极致,但又有谁解其孤苦。伶人何尝不向神明控诉世人对他们的不公,可神明听不见,只留得他们自己,在白眼与恶言之间喘息。伶人的一生,一开始就定好了结局,不过做了一场真真切切的梦,但愿下一处的新我,过得幸福和乐。他们,从未向世间的冷眼与不公投降。

  那些永不放弃反抗的人们,他们的'眼神不会随着时间老去。

  “我还要赶夜路,追赶火车,先活过那条哀鸣的狗,再回来认我的命。”李修文这一句写得极好。所谓认命,绝不代表向人生的惨淡低头,而是在反抗的过程之中,让命运接受了永不投降的自我。路很远,夜很长,我们还要走很久。

  即使世界不乏冷酷绝境,也要心热眼明。踏过黑暗,曾经的那些焦虑,悲恸,那些失魂落魄,痛心疾首,最终凝聚为琥珀一般的存在,然后奔赴下一处人生。

  为山河披上袈裟,为命运戴上冠冕,人生的复明复暗,大抵如此。

  读《山河袈裟》有感 篇4

  最近读完了李修文的《山河袈裟》,虽然有些地方并不能读懂,也不太能理解,但是我仍旧感慨万千。这本书记录了作者近十年来奔波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他把自己游历中的“山林与小镇,寺院与片场,小旅馆与长途火车”看做山河,而“唯有写作,既是困顿里的正信,也是游方时的袈裟。”作者的目的在于赞美人民,赞美美。

  本书中共有多个章节,每章都值得我们仔细回味,而我在这里只想重点谈谈《郎对花,姐对花》。我不能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因为我不知道故事中母亲的结局怎么样,但我想说,这一定是位不幸的母亲。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夜总会里的陪酒女,从“我”第一次见她时就觉得她是一位烈女子,事实证明,她的确是烈女子。

  她的丈夫死后,她只能独自承担起抚养女儿的重担,原本刚烈的母亲只得在外放低自己的姿态去喝酒,讨他人开心,唯有这样她才能保住自己的工作,才有收入,才能抚养女儿。可是无论母亲在外如何狼狈,即使在自己喝到吐的时候,她依旧能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和女儿说话,只为一句“妈妈”。

  我想,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母亲应该都是如此,自己在外拼搏,支撑她们唯一的信念就是自己的孩子。无论自己在外受了多大的委屈,有多么的不甘心,回到孩子的面前永远都是自己最好的一面。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文章后面母亲的手机丢了,她近乎执拗的一定要找到,不是因为手机有多贵,而是因为手机里有她女儿的照片。还有最后母亲一边喝酒一边还要跑到巷子口去照顾孩子。看到这里,我心里更多的是震撼和心酸,我被母亲的母爱所震撼,又为她们的不幸感到心酸。

  我想作者写这些的目的应该和他的初衷一样,是为了赞美人民。而他这里赞美的就是社会中最普遍的一个群体:母亲,母性的美。这让我想到了今天的生活中孩子与父母似乎越来越不能理解对方了。父母和孩子常常吵架,彼此不能相互理解,隔阂越来越大。我不能说孩子一定是错的,家长就一定是对的,但父母对孩子一定是倾尽所有的爱去呵护她们成长的。

  母性的光辉与伟大自古以来就一直为人所称赞,而李修文笔下的母爱最让我动容,与此类似的还有本书中的《长安陌上无穷树》和《一个母亲》,这些都赞颂着母爱的伟大,人性的光辉。作者的文字没有多么的华丽,只是最简单朴实的叙述一件平凡的事,但就是这样平凡与真实,才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更加动容。

  《山河袈裟》记录了作者的“山河”与“袈裟”,他的山河让我震撼,他的袈裟让我动容,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山河与袈裟,愿我们对世间苦难与美好都能做到感同身受。

  读《山河袈裟》有感 篇5

  初识李修文,是在高三语文试卷上——《别长春》。

  长春的别致、热烈、充满生机渐次在我眼前展现:热气腾腾的烤肉店烟雾;此起彼伏的啤酒瓶碰撞声;随意走进一间小平房,即可与人高声谈笑,大口喝酒……这样的长春就是你我眼中最最本分的北方,相信你我也在满心欢喜的享受着,更何况是追求“美”的李修文呢,在此过上一辈子也未尝可知。

  但是“终究还是不行,难处很快就降临了”。面对长春“宽阔的大街,碧蓝而肃穆的天空,庄重到庞大的苏俄式建筑,还有铺张开千里的松嫩平原,燃烧般热烈生长的高粱玉米”,李修文竟然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出这天地之大美。生长于湖北荆门的李修文舌尖上只有南方的风物,现实中陌生的北方语言环境和日益隐遁的南方生活记忆在左右撕扯着他,“肉体和灵魂都在被撕扯得疼痛”,笔沉默了,不是在沉默中爆发,而是在沉默中继续沉默。

  “语言的缺失”让他不得不离开长春。是啊,细细想来,语言并非只是语言本身,它除了是口舌的信使外,更是见证了你的悲痛、狂喜、被侮辱和被损害,它上面还附着情感、伦理乃至信仰。你所信赖的语言,就是你所信赖的生活,抛弃伦理道德,哪怕它是个恶棍,你也应该向它宣誓,向它效忠。想来不觉汗颜,自己何曾如此珍惜信仰过自己的生活,可是在李修文看来它是作家向世界证明的凭借,“与别人或许是些微小事,于作家而言,却是严重的疑难。”

  “唯有写作,既是困顿中的正信,也是游方时的袈裟”,这是智者的肺腑之言。

  读过很多文学作品的离别。一提起离别,江淹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言”立马跳到舌尖上;柳永的“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那一对执手相看泪眼的人儿,栩栩如在眼前;弘一法师“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优美旋律不时会萦绕在耳边……文人大多对别离之景之情多有青睐,而鲜少提及别离之因,或许情景稍加润色即可表达出撼人心魄的美吧,而李修文却偏偏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别长春》清晰地表达出不得不别的煎熬,任此时此地多绚丽繁华,如果不能成就我的笔,我宁愿“别离”,颇有壮士断腕不得不为的悲凉。

  此时,正在读高三的儿子跑过来告诉我,咱们买李修文的书吧,我觉得他写得很有意思。

  再识李修文,着袈裟修己,渡人,化山河。

  《山河袈裟》是李修文面壁十年探寻的生命真谛。十年的山林隐匿,小镇孤独,黑暗之中,灯盏之下,从眼前的劳苦中涵泳出朴实的美和诗意的'灵魂,成了李修文的使命。人世间奔走的李修文,像一个行者体验凡间的疾苦而非喜乐。写作,成了生命自觉的形式,成了他灵魂游方的袈裟。披着写作的袈裟,李修文开始修己,渡人,化山河。

  《苦水菩萨》是他修己的明证。这一篇可能是选集中篇幅最长的,紫色的苜蓿地的尽头,残破寺庙的七尊“凶神恶煞”的菩萨,成了一个寄居乡下十一二岁少年的心灵依靠,这个成人眼中的玩物,笑柄和蠢货,在一次次的欺凌中,没有沉沦于自己的不幸,把七尊泥菩萨作为自己的玩伴,团伙和夜路上的同行人,亲近他们,把“怯懦从身体上一点抠出来”,继而奋起反抗,学会了爱,学会了笑,学会了赞美,学会了渴望……成了一个重新做人的人。当然,寺庙倾塌之后,七尊菩萨难逃逃一劫,只余下一柄残剑,奋然挺起于淤泥之上,少年把它化为心剑,仗义行走在人间的大道上。自此,一个孱弱的少年渡尽劫波修炼成剑指天下的侠客,李修文完成了自我的蜕变。

  李修文讨厌城市歌剧院的声光电,迷恋乡野破船的小戏。(《枪挑紫金冠》)湖北荆门的李修文在《阿哥们是孽障的人》给予自己“西方风土义子“的身份。除夕夜困顿在黄河边,在偶然听到的青海的花儿,就把一群生活无落、栖身无处,来自青海或甘肃的男人,认为是自己的远亲、弟兄,在苍凉悲壮的花儿旋律中,在锈迹斑斑的大船上,一场情谊深重的团年饭呈现在人生的饭桌上,因为大西北那是个“诺言像石头一般坚硬,情义像刀子一般干脆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螟蛉义子的李修文在血脉里自然传承了这一点。无来由地想起了张承志,那是一个以笔为旗,骑着骏马,为了自己的信仰纵横驰骋人生路上的苦行者;那也是一个自以为是黄河儿子中的一员,迷恋西海固,最终归依哲合忍耶。抛开宗教观念不谈,他们都把自己活成了旗帜。

  我想旗帜的本质是飘扬,它不追求成为石头砌成的墓碑,而是与猎风共舞。

  《山河袈裟》中寄予能飘扬“旗帜”的“风”最高的敬意。《她爱天安门》中被判了死刑的小梅,仍心心念念要去北京看天安门;《火烧海棠树》中千方百计要烧掉撞死丈夫的海棠树的妻子。《郎对花,姐对花》中为生活所迫,沦为陪酒女,唱着着黄梅小调,为了抚养女儿,用自行车锁把女儿锁在路灯灯杆的母亲,反复称她是烈女子。《鞑靼荒漠》中小学毕业的莲生,两年独自生活在无人岛上,饲养孔雀,在断粮两个月后,决心“动起来”,种菜,歌唱。大雨夜里,为了菜地新芽不被摧毁,将自己的被褥高悬于树木之上,而自己和新芽坐在一起,放声歌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长安陌上无穷树》病房里的岳老师,自觉地给七岁小病号做起了全科老师,甚至利用病隙给他编一本教程。让我看到了这一场人世,终究是值得一过的。虽然命运寄予我以疼痛死亡,但我有尊严的反抗。当小病号声嘶力竭地喊出“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时,无疑我们见证了最庄严的反抗誓言。

  李修文有言:余生继续膜拜两座神祇——人民与美。

  书读完了,宛如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竟有通透神明之感。写下来这些感受,同时感恩作者。我想对于没有能力写作的人来说,阅读也是正信,也是袈裟,爱读书的人,心中自有山河壮阔。

【读《山河袈裟》有感】相关文章:

山河袈裟读后感02-18

给岁月蒙上一身袈裟09-30

山河令语录09-28

《山河之书》读后感10-09

《山河之书》读后感范文10-08

山河酒后无德随笔01-04

山河令电视剧经典语录09-19

山河社稷图小学作文1200字10-07

我依然爱您,山河的壮丽作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