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

设计方案

时间:2022-10-05 20:08:51 方案 我要投稿

【热门】设计方案范文集合五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设计方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设计方案范文集合五篇

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

  2、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掌握有序观察、分类比较等学习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各一个

  学具准备:礼品袋中有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型物体一宗

  学具带1:土豆、萝卜、橡皮泥、纸板、刀子、剪刀等

  学具袋2:长方体框架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分类比较。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带礼物,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请同学们倒出来看一看。

  你们愿意玩吗?为了玩的方便,你能把这些物品按照一定的特征分分类吗?(生分类)

  师:哪为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

  师: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揭示课题。

  师:这些物体,它们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为什么都是长方体?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操作实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1)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动手制作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1中,选择你喜欢的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比一比,谁做的又快又好。

  学生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小组合作。

  (3)相互评价所制作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让展示作品,学生自评,其他同学互评,老师评。随学生的回答点明:面、棱、顶点(并板书)

  2、抽象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1)自主学习

  让学生从自己的学具中挑选一个自己认为最标准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要求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等方法,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辩论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质疑、辩论。

  可能发生争执的有:1、对“相对”的理解;2、一组相对的棱是4条,而不是2条。3、长方体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验证特征。

  同学们说的'特别精彩,老师很佩服,但是你们是怎样知道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如下情况:1、看出来的;2、量出来的;3、将长方体物体放在纸上用铅笔描出一个面的轮廓,再用相对的面去比较;4、用剪刀将长方体盒子的一个面剪下跟对面比较。5、用稍大的纸蒙在长方体物体的一个面上,四周压下痕迹,再跟其他的面比较等等。

  提问:你是怎样验证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

  用 尺子量、用笔杆沿棱比较等。

  (5)师生合作,抽象概括。

  师:刚才我们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课件演示:三组相对的面分别重合);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课件演示:三组相对的棱长度分别相等);另外长方体还有8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学习长、宽、高。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2中自己选择材料,动手插一个长方体框架。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有针对性地参与某些同学的操作,在小组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几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

  师: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把水平方向的棱的长度作为长,把前后方向棱的长度作为宽,竖着的棱的长度作为高。

  (2)练习。

  ①同桌指出自己所制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抽一名学生到台上指给大家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认识立体图。

  认识透视立体图.

  (1)让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纸盒上各个面分别标上数字1~6)如图:

  问:最多你能看到几个面?(让学生报出所看到的面的号)

  (正面远处的同学只能看到一个面,还有能看到两个面的,最多也只能看到三个面)

  (2)师:我们把这个长方体如果从右前方观察,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如果画出来就是这样的.屏幕显示立体图.

  师:这个图中你们看到了哪几个面?哪几个面看不到?教师结合多媒体的演示告诉学生,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

  (屏幕出现)

  (3)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①出示下图,想象出与之对应的长方体.

  ②出示一组长方体,让学生说出所想象的长方体是其中的哪一个.

  ③电脑将长方体补充完整,让学生再次感知所想象的正确的长方体.

  三、巧设练习,拓展新知

  1、基本练习。

  (1)说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改变长方体摆放的位置,分别说出它们的长、宽、高。

  (3)说出前面、左面、上面各是什么形状及它们的长、宽。上面没有标明数据,你们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宽?

  2、变式练习。

  (1)把一个长方体模型切成两个小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为什么?

  (2)下面是一个残缺的长方体,你能想象出它左面原来是什么形状,面积是多少?(单位:厘米)

  四、谈谈收获,全面总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可以从基础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来谈收获,也可以联系实际谈谈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综合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

  难点: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激趣引入

  1、谈话。张老师去新华书店买《三国演义》上下集,她所带的钱如果只买上集正好可买20本,只买下集正好可买30本,请问张老师所带的钱最多可买这种书多少套?猜一猜。

  2、到底哪位同学猜得正确,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二、类比迁移

  1、出示准备。

  修建一条公路长300米,由甲队单独修建需要10天完成,由乙队单独修建需要15天完成。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完成?

  (1)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2)反馈、交流。

  2、把300米改为600米、900米、1200米、若干米,分组计算。

  (1)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为什么?

  (2)再观察一下,以上算式都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来进行计算的呢?

  (3)如果总米数没有,但还是求两队合修需多少天完成,又该怎么样列式计算呢?

  三、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修建一条公路长,由甲队单独修建需要10天完成,由乙队单独修建需要15天完成。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完成?

  (1)比较。

  (2)思考:

  A、这条公路的全长不知道怎么办?

  B、甲队每天修了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乙队呢?

  C、(+)表示什么?

  D、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解答这类应用题的'?

  2、再比较:例题和准备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归纳:象这类工作总量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可用单位"1"表示,用表示工作交率,解答思路与工作问题一样,象这种分数应用题,教案《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我们把它叫做"工程问题"(完整板书)。

  4、把工作总量看作"2、3"行不行?分组计算。发现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但为了计算简便,工程问题应用题中,我们常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

  四、巩固性练习

  第一层次:试一试。

  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单独施工,需8天完成;由乙工程队单独施工,需12天完成。两队共同施工,需要多少天完成?

  (1)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2)据式说理。

  (3)改变条件和问题。

  两队合作4天后,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还剩下几分之几?

  第二层次:

  (1)车站有货物48吨,用甲车运6小时可以完成,用乙车运4小时可以完成。用两种车同时运多少小时可以运完?

  下列算式正确的是。

  48÷(48÷6+48÷4)

  48÷(+)

  1÷(+)

  (2)只列式不计算

  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加工8小时完成,乙单独加工10小时完成。

  (1)甲单独加工,每小时完成总工作量的。

  (2)乙单独加工,每小时完成总工作量的。

  (3)甲、乙合做,1小时完成了总工作量的。

  (4)甲、乙合做,3小时完成了总工作量的。

  (5)甲、乙合做3小时,还剩下总工作量的。

  (6)这批零件,甲、乙合做小时完成。

  (7)两人合打天才能完成这份稿件的。

  第三层次:

  工程问题不只限于上述三种量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其他某些量之间的关系。

  (1)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到乙地需要6小时,另一辆汽车从乙地开到甲地需要5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工出,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2)张老师去新华书店买《三国演义》上下集,她所带的钱如果只买上集正好可买20本,只买下集正好可买30本,请问张老师所带的钱最多可买这种书多少套?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2、工程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3、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六、提高练习

  (1)生产一批零件,甲单独做15天可以完成,由乙单独做12天可以完成,两单独做10天可以完成,如果三人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2)一项工作,甲乙两人合做12天可以完成,由甲单独做20天可以完成,由乙单独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设计方案 篇3

  本合同书由 (以下简称“业主”)与 (以下简称“设计人”)于 日签署。

  设计人按先前签订的合同要求完成了 工程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并配合完成了相关专题论证和第三方审查工作。现因建设地点附近拟建 ,对本工程影响较大,属于重大设计变更, 需易地重新设计,为此,双方经友好协商,就原合同形成补充协议如下:

  一、鉴于工作量和成本变化较大,经双方协商决定在原合同基础上,增加设计费人民币 。

  二、本费用包干重新设计和变更设计的全部费用,包括上级各级主管部门要求报送的全部设计文件编制、出版费用,咨询审查费用,以及为满足审批要求而完成的设计工作费用。

  三、付款方式:本协议书的总金额是完成协议书所规定义务的一切费用。由设计人包干使用,业主将按进度分期支付。

  1、在签订协议书后3天内业主预付总费用的`20%作为预付款;

  2、设计人完成施工图设计文件,并提交业主后3天内业主支付总费用的40%;

  3、施工图设计文件通过业主和上级主管部门审查、修改批准后支付总费用的40%;

  4、本协议书费用为补充费用,不重复留质量保证金,原合同约定的质量保证金不变。

  四、本协议书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

  五、本协议书经双方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后即产生法律效力,本协议书作为原合同的补充件,与原合同具有同等效用。

  六、本协议书一式六份,正本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副本四份,双方各执两份。

  甲方(公章):_________ 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读背成语,积累语言。

  2阅读短文,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写读后感情。

  4.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练习写小发明论文。

  教学重点:

  1、学习写读后感情。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练习写小发明论文。

  教学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读读背背和阅读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读背成语,积累语言。

  2阅读短文,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 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自读成语和熟语,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轮读,互相纠正读音。

  3、全班赛读、接背。

  (对较难的词语,交流理解意思)

  二、完成阅读:

  1、自读《外婆家的石桥》,读准字音,初知大意。

  理解词义:

  趔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匍匐:匍匐就是爬行的意思。

  2、根据问题再读短文,并理解:

  (1)外婆家的石桥是什么样子的?

  (2)外婆家的石桥为什么会给我留下美好的怀念,又能为什么引起我的恼恨?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组成小组交流。

  4、小结:

  (1)石桥很高,很陡,桥身很宽。石阶平贴光滑。

  (2)怀念:伏在桥栏上,可以贪婪地眺望大桥下的景色。绿水、白帆。。。。

  恼恨:一个……

  5、选择自己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比一比。

  三、作业 :

  1、读记成语。

  2、完成同步中的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写读后感

  教学目标 :

  1.练习写读后感,知道什么是读后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

  一、读题目,明确习作的内容。

  二、习作指导:

  以《秋天的怀念》为例结合指导。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著名作家史铁生双腿瘫痪后,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而生命垂危的母亲却无微不至地关心他、鼓励他要对生活充满信心。终于,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又重新振作起来了,但曾经鼓励他、安慰过他的母亲却因患严重的肝病而离开了人间。文章赞美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2、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母爱的伟大,母爱持无私。)

  3、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讨论弄清什么是读后感。

  1、阅读《秋天的怀念》我们知道主要讲了什么,作者通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为写读后感做准备。读后感是在读文章中产生的情感,写时要从所回忆的内容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2、讨论:

  (1)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想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体会?

  四、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修改讲评习作。

  教学过程 :

  一、讲评怎样修改:

  1.根据下面要求讨论检查自己的习作。

  (1)是否由读而产生感想。

  (2)感受是否真实。

  2、集体讨论修改一个学生习作。

  二、学生自己修改习作,并抄写。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动手搞小发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2、写小论文,激发学生绘画、习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 :

  一、课前准备:

  1、结合课内外所学的知识,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做好设计。

  (1)可以制作、改进一些简单的工具、文具、玩具或工艺品。

  (2)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或生活中的不便之处,进行改进。

  2、在家长或其他人的指导下完成制作。

  二、进行写作:

  1、将自己的发明或发现写成一篇文章。要求:

  (1)将自己的发明或发现写清楚。

  (2)可以附上示意图,说明操作或使用方法。

  2、分小组进行展示,全班交流。

  三、评选小发明小发现优秀论文:

  (1)发明实用,简单易行。

  (2)文章写得清楚明白。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作业 练习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本单元生字词。

  二、总结积累运用三的内容。

  1、什么是读后感及写法。

  2、如何写小发明论文。

  三、学生作业 :

设计方案 篇5

  在宝宝的幼儿园生活中,除了需要老师的悉心教育之外,家长也不要放任,需要和老师们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常见的.家长参与教育方式,就是和孩子们一起玩亲子游戏。

  游戏准备:

  彩色的小球、木棍。

  游戏过程:

  1.准备好游戏所用的东西;

  2.将孩子们进行编号;

  3.按照编号,让孩子们依次排列在跑道上;

  4.家长根据孩子的顺序,依次站在孩子的对面;

  5.在老师喊开始之后,孩子们瞄准球,用木棒使劲击球;

  6.家长要在第一时间接住宝宝打过来的球;

  7.如果球跑出宝宝所在的跑道,或者家长没有接住宝宝的球,这个球就作废;

  8.根据家长和宝宝合作完成有效的球数为准;

  9.给获胜的宝宝发奖品。

  游戏总结:

  上面的这个亲子游戏,会给宝宝带来很大的欢乐,同时对提高宝宝和家长的亲密度也很有帮助。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设计方案08-26

设计方案【精选】11-04

设计方案[经典]11-12

[精选]设计方案11-08

(经典)设计方案11-17

(经典)设计方案02-15

设计方案(精选)02-29

设计方案【经典】02-07

[经典]设计方案02-17

(精选)设计方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