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

共同体项目实施方案

时间:2022-12-23 14:14:57 方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共同体项目实施方案(通用12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共同体项目实施方案(通用12篇),欢迎大家分享。

共同体项目实施方案(通用12篇)

共同体项目实施方案(通用12篇)1

  为加强我县医疗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建设,深入推动县城内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切实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解决分级诊疗瓶颈问题和农村人口看病不方便、用药不方便、医保报销不方便等诸多实际问题,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文件以及各级领导讲话精神要求,结合我县卫生健康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的健康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关于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方案》、省政府办公厅《黑龙江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黑政办规〔20xx〕5号)以及省卫健委、中医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我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黑卫基层函〔20xx〕100号)等文件精神,以推动构建我县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为目标,以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为宗旨,通过创新管理机制、运营机制、激励机制、绩效分配机制等制度措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通过实施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医保政策杠杆调节等改革措施,让县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乡镇卫生院,实现医疗资源配置合理、医疗机构服务功能完善、患者有序就诊格局,提高县域就诊率。

  二、工作目标

  20xx年,县医院、中医院分别与劳动镇、连丰乡卫生院分别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县域内就诊率基本实现90%。

  20xx年,县医院、中医院与其他13个乡镇卫生院以及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立医共体关系。县域内就诊率力争达到95%以上。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原则。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卫健、发改、财政、人社、医保、市场监督等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协同作用,研究确定医共体试点单位管理形式、建设标准、倾斜政策等,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坚持公益性质、权责清晰原则。严格履行政府办医责任,在保持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公益性的`基础上,既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协作机制,也要明确双方责权利关系。

共同体项目实施方案(通用12篇)2

  一、背景意义

  20xx年,潍坊教育走向“整体转型”,潍城教育着力“质量提升”。乘借潍坊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东风,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自20xx年创建以来,提出了“十个统一”的校际均衡新思路,建立起“联督联评”的管理协同新机制,实施了“五讲五美”的根基教育新举措,创造了分校发展速度,保障了集团教育品质,扩大了优质教育覆盖,更多家庭因此就近享受到潍坊外国语优质教育资源!在集团顺利发展基础上,建立潍坊外国语与望留中学、西园小学教育共同体,有利于进一步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目标任务

  以学校共同发展为愿景和获得共同进步为目标,发挥共同体机制优势,发挥潍坊外国语品牌优势,进一步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资源共享、相互学习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推动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的新格局,实现每所学校最大限度发展,实现三年内望留中学、西园小学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外国语品牌进一步辐射的阶段目标。

  三、组织领导

  成立学校共同体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具体负责共同体工作的组织领导及事务性工作。

  领导小组:

  组 长:程新民(潍坊外国语学校校长) 副组长:张洪欣(潍坊西园小学校长) 副组长:高丰收(潍坊望留中学校长) 办公室:

  主 任:殷术明(潍坊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成 员:孙瑞华(潍坊外国语学校校长助理)

  韩 伟(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办公室主任) 王秀德(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秘书长)

  四、工作措施

  1.培育核心价值,缔结精神文化共同体。强化价值引领,推广学习《为明天准备民族素质》等精神文化读本。创建共同愿景,制订共同体实施方案,实现共同体发展目标、学校发展目标与教师专业成长目标的同频共振。定期团队培训,邀请专家对教师队伍进行团队训练。

  2.加快制度创新,打造组织管理共同体。推广落实12项育人制度,使其成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行动,成为学校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建立联动考核机制,建立共同体内部通报制度,统一师德评价,重视绩效倾斜,突出重点岗位。

  3.打磨生态课堂,形成教学质量共同体。引领教学价值,通过深入学习《推着课堂转轨》、《生态课堂——345模式解读与案例》及精选新课程相关理论文本,统一教学价值引领。推出名师名课,促使课堂教学改革由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型,三年内力争推出有全国影响的名师1—2名,在省内有影响的名师2—3名,潍坊市有影响的名师6-10名。保证教学质量,由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教学研究所建立《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统一教学过程检测。

  4.推广时尚英语,缔造特色项目共同体。推广时尚英语教学模式,为英语课堂注入生活要素,扩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能。同步时尚英语品牌活动,每年五一前后统一举办时尚英语节活动,每年暑假举办“国际语言村”活动,发挥“首批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的平台作用,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学生视野。统一时尚英语教学评价,由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教学研究所建立英语教学质量检测标准,并落实《时尚英语评价手册》。

  5.推进根基教育,建成品格学校共同体。同步根基课程管理,以《根基儿童品格》为主要教材,每月拿出一节班会课、一节根基课程共两个课时,由班主任实施教学,同时形成各学科根基品格培养目标。同步品格榜样评选,发挥品格榜样的激励作用,培养大面积“品格少年”。同步品格活动开展,成员学校共同开展每月一品格活动,同步开展争创品格学校活动;以行为养成为着力点,确保全体学生50项共性行为保底过关。

  6.共享科研成果,建设创新发展共同体。在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教学研究所指导下,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创新工作室,努力将其建设成为课改资源的生成站、先进成果的推广站、专业发展的加油站和优

  秀教师的培养站。建立科研交流机制,试行课题招标模式,各成员校课题小组协同科研攻关。成员学校定期组织共同体科研论坛等活动,共享科研创新成果;每学年出版《共同体年度科研成果集萃》,汇集教师教学智慧,促进科研成果共享。

  7.同步信息技术,建立知识管理共同体。建立教师知识地图,更好地服务共同体人力资源开发,便于共同体组织管理决策。建立共同体教学知识库,由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秘书处、研究所及时留存、整理、积累共同体发展文本资料等各种信息。各成员学校重点以教研组为单位集成教师力量建立本学科知识库。共同体升级内部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共同体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8.升级家长学校,创建家校合作共同体。规范开展家长委员会相关工作,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联系,发挥广大家长的聪明才智和教育热情;拓展家长学校服务功能,针对不同层面的家长群体的具体需求开发相应家长学校课程;以根基教育实施为纽带,开展品格家庭评选活动,搭建家校合作共同体。

  9.统筹内外资源,形成公关管理共同体。引入学校视觉识别系统(VIS),将学校形象具体到切实的视觉

  符号,加快共同体成员学校品牌形象的传播速度。着眼“六种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刻苦精神、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师表精神),塑造精神焕发、敬业创新的教职工形象。结合根基教育开展,塑造知荣明耻、文雅大气的.学生形象。围绕生态课堂、时尚英语、根基教育三大品牌要素,集中打造品牌特色。

  10.提升服务水平,构建后勤保障共同体。落实《校园安全标准》统一安全管理要求,重点突出十大区域、时段安全防控,健全并推广四大安全机制:“条块结合、一岗双责”的安全管理机制,“突出三防、强化联动”的安全保障机制,“立体渗透、知行合一”的安全教育机制,“信息畅通、定期通报”的安全预警机制。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xx年5月

  1.三校分别召开行政班子会,学习文件、理解精神,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2.三校主要领导会,研讨合作方式、内容及需求和优势调研;

  3.三校拟建立项目组,制定项目行动的初步方案。

  (二)启动阶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建立共同体组织体系。成立领导小组,建立执行

  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任务,完善相关制度;

  2.完成方案审议和协议签署工作; 3.完成各项目组的行动方案;

  4.做好师生的宣传动员工作,召开启动会议。

  (三)实施阶段:

  20xx年9月-20xx年7月 1.建立管理一体化工作模式。三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计划;

  2.认真推进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教师发展、生源质量促进等各方面合作,保证质量,务求实效;

  3.在协议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采取多样的活动形式,力争收到最佳合作效益;

  4.定期开展总结,总结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对过程实施监控和指导。

共同体项目实施方案(通用12篇)3

  为贯彻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落实《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三省一市科技厅(委)共同制订《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xx-20xx年)》。

  一、总体要求

  以“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为主线,秉持“战略协同、聚焦重点、共商共建、市场为先、开放共赢”的基本原则,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立足三省一市科技创新资源禀赋,聚焦重大科学问题、重点技术领域、重要产业方向,依托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集中力量持续突破,到20xx年,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创新策源能力全面提升,若干优势产业加快迈向世界级产业集群,区域一体化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力培育行动

  坚持自由探索和战略需求牵引并重,积极培育长三角原始创新能力,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支撑,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和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为标志,形成战略目标明确、运行机制高效、资源整合有力的科研体系。

  (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共建高水平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融通发展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健全长三角区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培育机制, 围绕国家长远发展和长三角区域特色优势的重大创新领域,突出任务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打造高水平人才团队,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国家实验室体系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建立长三角地区国家实验室体系协同机制。

  共同打造一批高能级的科研机构。围绕基础前沿科学、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领域,集聚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依托长三角区域脑科学、新材料、医学、物质科学等领域重要研究机构,建设长三角高水平研究机构。

  共同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支持高校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承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国家重大产业需求,聚焦前沿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鼓励长三角高校与企业构建跨区域的联合创新中心,深化产学研合作。

  共同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加快集聚高端创新主体,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企业。加快提升科技型领军企业创新引领能力,以市场化方式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产学研等力量,跨区域组建创新联合体,提升长三角地区进入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数量。

  (二)打造示范引领创新平台

  共建重大创新基地平台。按照一体化管理运行模式,协同推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建设,优化新型科研机构治理体系,建设若干高水平研发载体,组织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探索一体化协同的体制机制,构建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合作网络。积极争创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通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构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多元主体协同的创新共同体。

  共同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依托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长三角石墨烯联合创新中心、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等,推动三省一市共性产业区域协作,联合培育一批以长三角命名的新型研发机构。依托长三角若干重要研究机构,培育一批市场导向的新型研发平台。

  (三)建设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

  完善长三角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网络。着力构建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储备项目落地预研。推进自由电子激光、同步辐射光源、核聚变能源、超重力离心技术、极弱磁场、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燃气轮机技术、量子精密测量等方向,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谋划筹建一批生物医学大数据、系统生物学、纳米真空互联、作物表型组学、光子科学、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信息安全、新一代工业控制系统、数字反应堆、大气环境模拟系统、聚变能紧凑燃烧等离子体装置、同步辐射产业应用装置等前沿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三、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协同推动行动

  以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为导向,聚焦长三角重点产业,强化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培育创新集群高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

  (一)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大科技联合攻关协同力度。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区域布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主动发起和联合承担若干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立科技部、三省一市协同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机制,立足国家战略,建立部省(市)协同的组织协调机制、产业创新融合的组织实施机制、绩效创新导向的成果评价机制,以及多元主体参与的资金投入机制,合力推动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现项目、人才、基地、资金一体化配置,打造长三角科技协同新标杆。

  (二)强化重点产业科技支撑力

  推动重点产业基础高级化。加快促进量子计算、类脑智能、细胞治疗、人类表型组等领域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聚焦产业基础能力薄弱环节,推动在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培育、精益品质、产业链保障能力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

  打造配套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立生物及化合物信息资源库,建设覆盖从材料到动力系统各环节的燃料电池测试评价平台、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以及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平台等产业创新平台。

  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聚力产业绿色节能改造,围绕低碳前沿技术开展联合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支撑循环型产业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污水近零排放、固废资源化利用和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领域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

  (三)推广科技成果惠民技术

  聚焦公共安全、食药品安全、民生保障、生态环境、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社会发展领域,优化区域科研力量布局,完善民生领域科研体系,在长三角范围内形成更丰富的示范应用场景。提升生态环境信息化能力,大力发展智能感知和智慧监测,协助推进跨界毗邻地区生态环境联合监测。

  四、创新创业生态携手共建行动

  系统推进长三角区域全面创新改革,增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营造更高效、开放、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构建多主体协作机制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大企业开放式创新,发挥大企业创新资源和全球创新网络优势,引导长三角龙头企业或领军企业牵头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推动政策合力赋能、社会资源赋能、专业服务赋能,打造长三角区域内大中小企业融通、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创新生态。推动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构建数字化、集成化、精准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科创板上市培育服务体系。

  (二)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

  构建一体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以三省一市四个技术交易市场为枢纽,建设长三角技术市场协同平台,推动成果信息、技术需求、服务机构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推进长三角技术市场一体化。上海技术交易所建设全国性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在此基础上建成长三角互联互通的技术要素市场网络。建设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长三角科研院所联盟,加速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孵化。探索建立长三角技术权益登记中心,探索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机制。多渠道共同培养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人才。

  (三)深化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开放共享

  进一步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引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优质资源,深化区域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政策实现互联互通,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开展科技创新券工作,不断增强政策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性,提升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服务平台的`信息化管理与智能化服务水平,有序扩大长三角科技资源一体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完善长三角科普工作协同机制,优化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科技传播联盟等合作机制,开展跨区域科普活动,推动科普人才交流互通,共享特色资源和优质服务。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共享、交流与培养。加大科技创新相关人才支持政策的协调力度,促进人才在各省市之间顺畅有序流动。推进外国高端人才、专业人才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互认,推动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居留许可“单一窗口”办理。共同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共同搭建长三角科技领域干部人才交流大平台,定期选派一批年轻干部、科技创新人才开展跨省市、跨单位、跨领域的挂职锻炼、岗位交流。加强科技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等各类人才培养。推动三省一市科技专家库共享共用。

  (四)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级

  建立丰富多元的长三角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长三角创新创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共同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成长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和科创板上市后备企业。推动建立协同联动的长三角创新飞地体系,通过项目路演对接、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加强资源对接常态化。支持各地在创新资源富集区设立联合孵化中心。充分发挥长三角大学科技园联盟、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作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孵化。

  (五)深化一体化创新空间布局

  深化支持协同创新“样板间”。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加快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支持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子基金,建立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项目清单并探索实践路径。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路演中心联合体,打造跨区域一站式路演共享平台。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建立国家高新区,布局建设绿色技术银行分行,探索建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科创孵化载体。

  五、全球创新网络协同构建行动

  坚持开放创新理念,主动融入全球创新链和价值链,探索长三角融入全球创新合作的有效路径,开展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共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构建“双循环”重要承载区。

  (一)构建多样化国际科技合作渠道

  发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优势,提升区域国际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和创新策源能力。鼓励和支持区域科研院所及企业联合承担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面向重点合作伙伴国家(地区),协同推进实施相关双边产业创新合作计划,联合发布双边产业创新合作需求,共同打造享有国际品牌的科创活动“会客厅”。加强长三角地区国际人才政策协调,共享海外引才渠道,探索国际人才互认,吸引和集聚全球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二)共建共引高水平开放创新合作平台

  根据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布局需求,面向创新资源集聚的国家和地区,推动共享、共建一批海外孵化(创新)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鼓励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国际知名科研院校等来长三角设立研发中心和联合实验室。聚焦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吸引一批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解决方案的全球研发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落户长三角。

  (三)推进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共同参与或发起全脑介观神经联结图谱、深时数字地球、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六、协同创新治理体系一体化推进行动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

  建立健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工作机制。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健全科技部牵头、三省一市协同,三级联动的组织保障机制。省部级层面包括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工作专班,省市厅(委)层面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工作专班秘书处,执行层面包括各专题推进组。

  推动长三角科技部门党建联建。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领导和指导下,建立长三角科技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大党建引领服务大科技为导向,以“共享信息资源、共创特色品牌、共育人才队伍、共研党建理论、共促科技发展”为核心内容,整合资源、汇集优势、互促共进,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发展优势。

  (二)建立科研诚信协同机制

  探索建立长三角地区科技伦理协作机制,加强科技伦理监管力度与科技伦理研究队伍建设。加快形成长三角地区科研诚信信息共享机制,探索开发区域科研诚信评价产品。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地区科研失信联合惩戒工作机制,形成区域统一的科研诚信联合奖惩制度,推动区域内科研诚信案件联合调查。

  (三)建立科技数据治理机制

  推进科技创新“数治”体系建设,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敏捷数据治理系统,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实现线上协同管理、数据共享、云上展示。建立健全数据驱动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协同发展机制,实现科技数据安全保障、高效开发利用、充分开放共享。

  (四)建立健全跟踪评估与区域研究机制

  按照“责任管理、稳步推进”原则,健全计划推进跟踪与评估制度。科技部、国家统计局牵头,联合四地科技、统计部门,协同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能力统计监测长效工作机制。联合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智库,实时把握区域协同新趋势、新领域、新机制,发布长三角新兴技术和未来产业创新场景研究报告,发布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年度报告和协同创新指数。

共同体项目实施方案(通用12篇)4

  为加强我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县域医共体)建设,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同质化、一体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强基层为重点,以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和就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为目标,系统整合升级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创新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有效建立以健康为中心、防治结合的县镇村三级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有效解决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到20xx年6月,实现全省所有县(市、区)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到20xx年底,各地级以上市至少有1个县(市、区)初步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服务优质、有效运行的县域医共体,医共体所在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住院率达到85%左右,基层就诊率达到65%左右。

  到20xx年,全省县域医共体功能形态更加健全完善,运行管理更加优质高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分级诊疗便捷有序,健康管理精准实施,财政保障和医保支付可持续,县域内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得到合理控制,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健康服务获得感明显增强。

  (二)工作原则。

  1.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强化县级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加强顶层设计,协调整合、优化配置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推动人、财、物的统一和集中管理,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和医疗卫生人才下沉到基层,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2.健康优先,医防融合。坚持以健康为中心,将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融合,加强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形成医防同向激励机制,实现居民全方位健康管理。

  3.“三医”联动,创新机制。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加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和保障可持续性的运行机制,创新医疗卫生健康监管方式,落实县域医共体经营管理自主权,激发运行活力和发展动力。

  二、建设方式

  (一)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与县级公立医院开展“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全省医疗服务能力较强、人才资源相对集中、帮扶工作基础较好的54家三级甲等(以下简称三甲)公立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78家县级公立医院,其中37家三甲综合医院帮扶57家县级人民医院,17家三甲中医院帮扶21家县级中医院,全面带动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到20xx年,78家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推动30家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与县级公立医院建设成为紧密型医联体。

  (二)县级政府主导建设县域医共体。县级政府是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地理位置、服务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服务能力等情况,整合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组建1-3个由县级公立医院牵头,若干家其他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站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成员单位的县域医共体。建立由县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医保等部门和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参与的协调机制,统筹组织县域医共体建设,制定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和具体任务,并协调推进人事、薪酬、医保支付、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各项改革措施。各县(市)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医疗卫生设施需求。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康复院、护理院加入县域医共体,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主动联合社会办诊所等组建县域医共体。

  (三)县域医共体内部统一管理。县域医共体由牵头医院院长负总责,建立由牵头医院和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议事决策机制。落实县域医共体在日常运行、人员管理、内设科室和岗位设置、绩效考核、收入分配、职称评聘等方面的自主权,实行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系统六个方面统一管理。

  统一行政管理:牵头医院对各成员单位实行一体化管理。县域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法人资格、机构性质、职工身份、投入保障保持不变,功能定位与职责任务不变,其法定代表人可由牵头医院负责人担(兼)任。

  统一人员管理:县域医共体内部人员由县域医共体统一招聘、培训、调配和管理,牵头医院拥有对各成员单位负责人任命权。

  统一财务管理:县域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财务实行单独设账、独立核算,由县域医共体统一管理。财政投入资金及时拨付县域医共体,按规定的资金用途安排使用。

  统一质量管理:县域医共体内部规章制度、技术规范、质量控制、绩效考核、环境卫生、医疗废物等管理执行统一标准,牵头医院承担各成员单位的医疗质量监管,统筹使用医共体内部床位、号源、设备,逐步实现县域医共体内医疗质量同质化。

  统一药械管理:县域医共体设立唯一药械采购账户,统一用药目录,实行药械统一采购和配送、药款统一支付,支持以县域医共体为单位在药品采购平台自行议价,县域医共体各成员单位的制剂可在医共体内部流通使用。

  统一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县域医共体内部各单位信息系统,统一运营维护,逐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建立远程会诊和影像、心电等远程诊断中心。

  (四)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监管。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对县域医共体实施综合监管,落实县域医共体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其建设运行情况开展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与医保支付、医院等级评审、评优评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等挂钩。要建立对县域医共体负责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各成员单位医疗服务、医疗质量与安全、公共卫生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监管。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建设。三甲公立医院要切实落实帮扶主体责任,通过托管、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远程诊疗、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等方式,提升县级公立医院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骨干医务人员要下沉带学科、带团队、带技术,县域医共体内骨干医务人员定期到三级公立医院研修培训。(省卫生健康委,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二)加强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县域医共体内,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要通过人才、技术、资源等下沉,逐级帮扶带动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实现县域医共体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牵头县级公立医院要统筹加强成员单位软硬件能力建设,服务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镇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其他机构按照满足当地常见病、多发病诊治需要,以急诊急救、全科医疗、儿科、康复、护理和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等为重点,服务能力逐步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加强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原则上每个行政村都有1个公建规范化村卫生站。(省卫生健康委,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三)落实财政投入。根据县域医共体建设发展需要,依据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政策,按原渠道足额安排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的补助资金,保障其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公共卫生服务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以及落实中医院投入倾斜政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县域医共体统筹管理和使用。(省财政厅,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县域医共体内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分别核定,由县域医共体统筹使用。县域医共体人员实行全员岗位管理,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人岗相适的原则,实现合理轮岗、统筹使用。着力推动县域医共体医务人员合理有序流动,重点要下沉到镇、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国家规定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完善镇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探索实施村医统招统管村用,强化村医进修培训,完善村医薪酬收入和养老保障等政策,稳定村医队伍。(省委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五)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按照“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逐步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有利于人才下沉和县域医共体持续发展的薪酬制度。医务人员收入由县域医共体自主分配,以岗位为基础,以绩效为核心,打破单位、层级和身份区别,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内部分配机制,并与药品、耗材和检查检验收入脱钩,调动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的内生动力。鼓励对县域医共体及其成员单位负责人实施年薪制。(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行医保部门与县域医共体统一结算,在粤东粤西粤北以及惠州、江门、肇庆等15个地市各选择一个县(市、区)开展总额付费、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试点,引导县域医共体主动做好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提高医保基金使用绩效。完善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推行以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住院按病种分值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制定有利于促进县域医共体内双向转诊的医保支付政策。提高县域医保服务能力,提升医保经办便民化水平。鼓励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的原则,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理顺医疗卫生服务比价关系,并做好与医保支付、医疗控费和财政投入等政策的衔接。(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七)落实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基层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指南,明确县域医共体内县、镇两级疾病诊疗目录,完善医共体内部、医共体之间和县域向外转诊管理规范,建立双向转诊通道和转诊平台,形成以人为本的闭环服务链。以高血压、糖尿病防治为切入点,建立慢性病县镇村三级管理模式,在县域内实现筛查、确诊、转诊、随访的连续服务。(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八)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充分利用县域医共体内技术资源共享优势,将牵头医院专科医生作为技术支撑力量纳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落实家庭医生团队的激励机制,开展履约考核,调动家庭医生团队积极性。县域医共体要为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开通上下转诊绿色通道,对家庭医生上转的患者优先预约、优先接诊,提高签约居民获得感;对下转的患者交由家庭医生团队提供连续综合服务。(省卫生健康委,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九)强化健康服务。县域医共体在健康中国、健康广东行动中要勇于担当,立足实际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积极组建健康管理与服务团队,着力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合理调配相关资金,根据城乡疾病谱,因时制宜加强对服务区域群众健康教育、疾病前期因素干预,指导群众增强健康常识,合理膳食,科学运动,保持心态平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尽量不得病、少得病。优化重点人群健康体检,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扎实做好基层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健康管理和计划免疫工作,重点加强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肺结核患者等健康管理。县级公共卫生机构要做好技术指导、培训和业务管理,推动县域医共体内实现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省卫生健康委,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十)加强中医药服务。通过三甲公立中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县级公立中医院,全面提升县域医共体牵头县级中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将中医药服务全面融入到县域医共体的整体医疗服务,构建中医药服务综合平台,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病后康复、治未病中的`独特作用。整合县域医共体内部中医药资源,挖掘和拓展中医药服务潜力,提高县域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强化县中医院的县域中医药服务龙头作用,加快建成县域内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康复、人才培养、适宜技术推广和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加强中医馆建设,集中开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一体化中医药服务。(省中医药局、省卫生健康委,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十一)加强绩效评估。建立完善监测评价制度,重点监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医保基金使用、公共卫生任务落实等方面的情况,加大县域住院率和就诊率、基层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数量和比例、慢性病患者健康改善以及医保基金县域内支出率、医保基金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出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落实情况等指标的权重。评估结果与医保支付、医院等级评审、评优评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等挂钩。省卫生健康委将县域医共体建设纳入各地医改考核,将三甲公立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工作情况纳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对医共体建设成效突出的县(市、区)和个人给予表扬奖励,方向偏离、效果不佳的要及时整改,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县域医共体建设水平。(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四、保障措施

  各市、县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健康广东的重要抓手和重要内容,结合实际,细化任务清单,加强部门协调联动,统筹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确保取得实效。各市县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医保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满足县域医共体建设需求。省卫生健康委要加强对各地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指导和督促,及时通报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省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保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改革合力。

共同体项目实施方案(通用12篇)5

  一、指导思想

  本着“合作、交流、共享、发展”的原则,以城区(特色学校)学校为龙头,对共同体学校开展调研,全面了解共同体学校教育现状,共同研究制定受援方教育发展三年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帮助共同体学校确立“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学校共同发展。

  二、建设目标

  主体学校应对共同体学校在办学思想、学校管理及组织建设、办学特色、教师培训、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重点加强软件建设,通过共同体建设,使共同体学校管理水平、教师队伍素质、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逐渐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

  1.加强联动。通过组建学校“1+1”、“1+2”“1+3”模式,进一步加强校际联动,营造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城乡学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以强带弱。充分发挥城区学校、特色学校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更新理念、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交流轮岗等方式,有效促进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3.均衡发展。通过共同体建设,促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优质资源不稀释,薄弱学校能提高,整体水平有提升。

  4.有效激励。把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调动教师工作热情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学校共同体的考核和评优,努力形成人人争先、校校创优的良好局面。

  三、共建时间和形式

  20xx年9月至20xx年8月,以学校为单位开展共同体建设工作,以优质带动薄弱,城区、周边学校、特色学校带动农村边远山区学校,全面实施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实行一对二或一加三形式结对帮扶,对口帮扶覆盖面达100%,全面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具体学校见附件1)。

  四、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

  为确保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行动扎实深入有效地开展,县教体局成立了“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由林文平局长担任组长,肖田生副局长、张育华副局长、廖富洋副局长、张智勇主任为副组长,各股室站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股,由项忠艳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统筹安排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

  五、共建措施

  1.交流轮岗常态化

  (1)城乡符合条件的教师或学校行政,采取本人申请、学校推荐、教体局审核调配的程序进行互派交流轮岗,交流轮岗时间为1学年。

  (2)交流期间,主体学校一般教师按交流地学校教师工作量完成教学任务,并按要求组织指导交流地学校的教研活动,轮岗学校行政以参与指导交流地学校的管理工作为主,并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3)交流轮岗教师待遇。城区长期交流轮岗教师享受与交流地学校教师同等的`交通补贴,在后备干部确定、职称评聘、评优选模中优先考虑。

  (4)交流轮岗期间,学校发展共同体内各成员学校的原法人地位、领导班子、教师编制等不随交流轮岗改变。

  2.制度管理一体化

  学校发展共同体主体学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每学期至少参与或指导2次以上各成员学校的活动或学校管理;每学期至少组织召开2次会议,安排研究解决共同体管理中的相关问题,促进学校文化、管理理念和机制的创新、融合和落实,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在统一基本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

  3.教学研究融合化

  (1)教学活动:每学期按照展示课、研讨课、竞赛课、送教课等形式,由主体学校组织,至少开展一次课堂教学的交流活动;

  (2)薄弱学科送教活动:主体学校结合成员学校实际,每学期至少为共同体学校的一个薄弱学科送教一次或在共同体内采取走教的形式定期送教。

  (3)教学研究活动:在教研室的指导下,各共同体每学期至少组织开展1次教科研活动。

  4.考核评价机制捆绑化

  城乡学校教育共同体一建三年,实施捆绑发展、捆绑考核评价机制。在县教体局每年的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中,主体学校考核得分按2:8比例计算评估最终得分(即: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中的共同体学校评估得分的20%计入主体学校得分,如有2所共同体学校,则各按10%计入主体学校得分;主体学校自身评估得分按80%计算)。如在学年度考评当中,共同体学校综合排名较前一年进步5个名次(含5个)以上的,则主体学校可以按本校实际考评进行得分。

  5.硬件支援重点化

  鼓励主体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和共同体学校的办学需要提供有关物资等方面的帮助,重点是向共同体学校提供教育教学设施支援,如信息技术设备、实验设备、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等。

  六、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校要充分认识实施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意义,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制定管理制度,确定工作目标,在相互商讨的基础上制定每学年的活动实施方案,并在每学年秋季开学前报县教体局教育股、教研室、人事股及包片股室,每年7月份各共同体学校要联合形成学年度工作总结交至局相关股室。

  2.加大宣传,强化协调。各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部署,让学校师生认识到开展共同体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局相关股室要切实担负起协调的职责,指导和督促联系学校积极开展共同体建设工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各校应及时将开展共同体建设工作情况、出现的先进经验等报县教体局教育股。

  3.注重总结,营造氛围。各学校在共同体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字和图像资料,完善档案,并及时总结在学校管理、教研活动、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工作经验体会,为今后共同体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县教体局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在学校发展共同体创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典型人物事迹,进行及时梳理总结,大力推广和表彰,并利用新闻媒体予以宣传报道,以提高相关学校及典型人物的知名度。

共同体项目实施方案(通用12篇)6

  为贯彻落实嘉兴教育局“新增区域内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学校(校区)共同体15对30所”列入嘉兴市政府20xx年民生实事项目。根据海宁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海宁市跨地区和区域内教共体结对学校及帮扶民生实事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海教〔20xx〕29号)等文件精神,根据海宁市狮岭学校与海宁市博达学校对帮扶协议,经共同协商,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根据省政府“互联网+义务教育”部署要求,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城镇优质学校的教育资源,帮助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的存在短板,实现城乡帮扶学校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工作目标

  1.以“促均衡、提质量”为工作主线,以提升支援和受援两所学校办学水平为宗旨,立足学校的常规教学工作,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为抓手,重点采用互动、互助、共享三大结对帮扶活动方式,全面提升支援和受援学校教师业务素养和教育水平,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依托之江汇教育广场这一教育资源平台,寻求狮岭学校、博达学校双方教学资源共享、师生共同成长的途径,实现两校的可持续发展。

  3.通过两校师徒结对,跟岗锻炼,线上线下示范课,线上线下集体教研,线上拓展课程,学生集体交流活动等实现两校无障碍交流,提升教学品质,实现双方共赢。

  三、组织领导与职责

  组长:

  职责:签订协议,做好两校的方案策划,搭建平台、引领教师团队专业发展。

  副组长:

  职责:共建型创建方案制订和总结,指导核心组成员落实相关工作。

  核心组成员:

  唐旻祎(教导主任)徐湘如(教导主任)

  职责:做好线上线下示范课,线上线下集体教研,线上拓展课程的课表安排和具体工作的沟通、落实等。

  王吉利(教导处副主任)刘明憬、付开萍(教导处助理)

  职责:协助教导主任开展相关工作,记录行事历,做好资料的搜集、整理等。

  张莉(教科室负责人)徐湘如(教科室主任)

  职责:科学研究两校共建型创建的提升策略,做好每年的相关主题的`省市级相关论文、案例评比工作和相关活动信息报道的报送等。

  林晓君(信息技术老师)吴梦丹(信息技术老师)

  职责:做好录课,“之江汇”教育广场的教育共同体智慧服务平台上传有关佐证材料,提升应用数据等。

  张洁(德育主任、少总辅)陈明雅(德育主任)

  职责: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活动,每学期不少于一次。

  结对导师:孙飞凤(五语)、徐洁(四数)、徐静(六英)

  职责:每位导师结对三位教师,每学年活动5次以上。

  两校各学科教研组长

  职责:组织教师上好线上线下示范课,开展线上线下集体教研,落实线上拓展课程的实施。

  四、结对帮扶内容及方式

  (一)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1.确定师徒结对关系。狮岭学校教研组长、海宁市骨干教师、五年级语文教师孙飞凤,海宁市骨干教师、四年级数学教师徐洁,海宁市骨干教师、三六年级英语教师徐静分别与受援学校的三位教师建立师徒结对关系。于3月17日下午开展师徒结对仪式。

  2.开展线上或线下传授指导活动

  师徒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或线下传授指导活动不少于5次。师徒各自完成相应的记录表(附表2),做好相关的活动照片搜集提交给资料管理员,活动报道资料提供学校信息报道员。

  (二)异校跟岗锻炼

  博达作为受援校至少安排1名教师在狮岭学校跟岗锻炼,每名教师跟岗锻炼时间不少于1个月。根据学校工作实际需要,博达学校派付开萍跟岗锻炼,狮岭学校根据跟岗需要,来安排人员和具体内容。

  (三)线上线下示范课、集体教研

  狮岭学校向博达学校开展同步课堂或送教下乡示范课累计不少于10节。

  1.城乡同步课堂。双方共同商议决定,选择除体育、信息外其他所有学科进行互联网+同步课堂教学。精心挑选名优教师上课,对本校和博达学校的学生开展视频直播互动教学。双方学校学生实现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教研。主要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班队。

  措施一:协调两校作息时间和课程设置,安排好同步课堂直播时间,建立大课表。(唐旻祎徐湘如)

  措施二:确定同步课堂教学内容,两校教师依据自己班级的学情和个人教学风格,完成初次备课,提交教研组长。学习小组集体交流讨论修改教案,主讲老师收集建议进行二次修改。(唐旻祎徐湘如)

  措施三:对接老师交流互动,课前讨论好各种预案(包括学科知识方面和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林晓君、吴梦丹)

  措施四:课中多元互动,协同教学。以双方教研组为单位,教师之间交流互动,同步互学,共研提质提效的策略与方法。(学习小组)

  措施五;课后精准反馈,及时改进。两校教师及时跟进调研,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和作业反馈、考试成绩、情绪变化等做好沟通、交流和记录,为下次的同步教学改进教学做好准备。(学习小组)

  2.远程专递课堂。依托“之江汇”教育广场,由狮岭学校针对博达学校的薄弱学科,系统地提供以视频点播为主的网络课程。

  措施一:全员磨课。狮岭学校通过样本研修的形式,各学科组打磨出一堂高质量的微课,含所有学科。

  措施二:将微课应用于专递课堂教学中。

  3.送教下乡示范课。本年度狮岭学校三位名优骨干教师作为导师向博达学校各送教下乡示范课一次。四月语数学科送交一次,十月英语送教一次。

  措施一:校级磨课。导师在集体研究、备课、磨课。

  措施二:送教并开展研讨活动。

  (四)线上线下集体教研

  1.教师网络研修。双方教师基于网络平台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诊断和主题研修活动不少于4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城乡教师教学整体水平。

  措施一:定学科,定计划。确定美术学科为网络研修的主要学科,期初布置任务,两校沟通制定好研修计划(王彦、姚新英)

  措施二:重合作,多交流。两校教师利用多媒体实现异地互动,打破空间限制,交流互动,共同提高。

  措施三:求创新,共成长。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创新教研方式,促进两校共同成长。

  措施四: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多点联动,切实提高教学研修效率

  城乡同步课堂后,每次精准反馈,及时改进。

  2.线下集体教研活动。四月博达学校教师参加狮岭学校的集体教研活动各学科各1次。

  措施一:教研组课堂打磨,提升课堂质量,学科组分别进行单元整组说课、上微课和评课。博达学校教师可参加教研组的竞赛,有导师的小组主动邀请结对教师共同教研。

  措施二:四月周六学习会开展第一期“凝聚智慧 展现精彩 亮出风采——狮岭学校养正课堂教研团队展示活动”。

  (五)线上拓展课程

  狮岭学校向博达学校共享至少1门用于课后服务的线上拓展课程。

  措施一:定学科,完善课程。狮岭学校确定(二年级噼里啪啦小魔棒数学)拓展课程为共享课程,课程负责人沈缘,课堂实施人数学团队,做好课程地完善,提高实施价值。

  措施二:四五月重点开展拓展课程活动,丰富两校的课后服务。

  (六)学生集体交流活动

  两校间开展学生集体交流活动(包括文体活动、劳动实践、研学实践等)不少于1次。

  措施一:两校德育处商量具体学生集体活动内容。制定实施方案和安全预案。

  措施二:上半年围绕劳动教育,两校大队干部结对研训,播种希望;下班年开展研学实践,两校大队干部技能大赛,体验丰收。

  (七)科研提升与信息报道

  科学研究两校共建型创建的提升策略,做好每年的相关主题的省市级相关论文、案例评比工作和相关活动信息报道的报送等。

  措施一:每年四五月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相关论文、案例评比工作,提升质量,科研总结促进两校共建活动质量的提升。

  措施二:狮岭学校充分与信息2.0工程相整合,提高各类网络课堂、研讨的质量。两校做好典型案例经验总结推广。分别组织信息报道团队,经常性撰写相关活动报道及时上传之江会学校平台,同时上报市教育网或信息中心。争取完成上级要求的目标:年度内在省级以上媒体至少有1~2篇报道。

  五、结对帮扶期限和本年度任务

  自20xx年开始,至20xx年结束。每两年为一轮,共两轮。

  本年度所有任务完成截止时间:3月底、6月底、9月底、10月底前,教共体完成结对帮扶进度分别不低于40%、60%、80%、100%。我们作为20xx年新增的跨地区和县域内教共体学校,应力争在20xx年9月前全部完成规定的年度任务。

  六、工作职责

  1.制订方案,签订协议。按照一对一的方式制订结对方案并签订结对协议,明确具体结对目标、任务、职责分工及完成时间。

  2.开通空间,汇聚信息。基于“之江汇”教育广场,开通专项网络空间,动态呈现结对帮扶推进过程和阶段成果,交流信息与经验,共享优质资源。

  3.点位聚焦,探索实践。对照结对方案,围绕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的结对帮扶总体思路,开展丰富多样的结对活动,探索形成促进结对学校依托信息技术共同发展的经验和模式。

  七、保障措施

  1.及时制定结对帮扶年度计划,双方全力支持结对帮扶活动的开展,根据学校各自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以活动促进结对帮扶工作的深入开展。

  2.双方定期了解情况,及时指导活动开展的相关情况,帮助指导、总结各自资源开发利用、同步课堂实施及教师研修等工作。

  3.双方明确一名分管校长作为结对的联系人,校际间要加强电话联系,及时通报信息,统筹安排相关活动。

  海宁市狮岭学校联系人:贾建飞

  海宁市博达学校联系人:童欢

  4.双方明确一名工作具体负责人,做好线上线下示范课,线上线下集体教研,线上拓展课程的课表安排和具体工作的沟通、落实等。

  海宁市狮岭学校联系人:唐旻祎

  海宁市博达学校联系人:徐湘如

共同体项目实施方案(通用12篇)7

  为深入贯彻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落实浙教办函〔20xx〕53号《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落实好“新增城乡教育共同体结对学校(校区)1500家”省政府民生实事任务的通知》现就镇海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和镇海区九龙湖中心学校义务教育城乡教育共同体20xx年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浙江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xx〕70号),文件精神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的“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要求,各校实行“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绑”的管理模式,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校特色等各方面实现共生发展。

  二、发展目标

  1.资源共享。推动教共体内教师的有序流动、均衡配置、培训培养、整体评价等机制。鼓励各校培育特色学科,形成优质教师团队,引领学生发展。充分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力量,整合核心校和各成员校的优质资源,实现教共体内师德建设、课堂教学、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等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管理共进。构建合作交流平台。建立以教共体核心校牵头的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和学校发展通报、研讨例会制度。实施教共体内教学协同管理,做到常规制度、课程建设、教学进度、质量检测等基本同步。组织各校名师成立学科建设指导小组,指导教共体内学校的各门学科建设。

  3.教学共研。核心校以项目合作方式接纳成员校教师参与教科研,由骨干教师帮扶成员校开展富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诊断监控机制,实施统一的质量检测管理,制定各学科质量保障制度,指导并督促各校学科教育。加强教学经验交流,提升教共体内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教师发展水平、学生发展水平。

  4.文化共生。教共体通过资源共享、活动共建、质量共评,助推文化渗透。核心校立足地域文化和学校教育资源,培育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教共体各学校通过城乡学生“手拉手”、家庭结对等形式,组织交流活动,促进城乡学生的相互了解、共同进步。教共体之间力所能及地为对方提供教育基地和实践空间。

  5.考核捆绑。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案,建立健全教共体一体化考核评价机制。教共体内各成员校在特色发展、校园文化、学科建设、教研活动、教学协同等方面实行捆绑式考核,成员校的发展情况作为核心校相关考核的.主要依据。形成利益共享、荣辱与共的共同体。

  三、实施内容

  (一)加强队伍建设

  1.两校各自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教研组长代表为成员。

  领导小组分工如下:校长负总责,制订工作实施方案与年度计划,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协调;教学副校长分管,协调、推进各方工作;教导处主任具体负责,落实各项活动的开展,信息报道、工作月报、资料整理;信息技术处主任负责网络技术支持,建设宁波智慧教育和“之江汇”网络帮扶空间;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等教研组长,负责同步课堂、网络教研活动的开展。

  2.两校共同组建钉钉工作群,发布活动信息,开展工作交流,分享教学经验,构建发展共同体。

  (二)完善学校网络建设

  完善学校网络建设,完善学校数据中心的建设。充分利用各级教育网络资源中心、信息系统应用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实现教育数据中心的无缝对接及综合管理应用,实现与教育网络互通和应用。

  (三)交流课堂教学

  利用互联网技术,由优质学校部分学科的授课教师同时对本校学生和结对帮扶学校学生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教学。使结对的学校学生实现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接受辅导,结对的学校教师共同备课、共同上课、共同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共同进行质量检测,让乡村学校的学生同步享受到城镇的优质教学资源。

  (四)加强网络教研

  基于网络平台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诊断和主题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城乡教师教学整体水平。

  (五)提升师资常态

  通过校际师徒结对、同伴互助等方式,促进两校教师各专业发展,培养一批农村学校教学骨干,互相交流学习课堂教学和专业技能。

  (六)共建学校文化。共同体学校要互相交流学校文化,吸收新的内涵,将优秀学校的学校文化逐步内化,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校文化,构建两校丰富而有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

  四、工作安排

  1.两校成立“城乡教育共同体”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各结对帮扶工作小组,确立帮扶形式及帮扶学科。

  2.通过互联网形式开展“同步课堂”的教学。

  3.通过“网络研修”的教研形式,开展集体备课、课堂诊断和主题研修等活动,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与补给,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4.积极拓展同步领域,逐步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日常教学拓展到校本特色活动、学校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远距离或实地参与或欣赏两校的校园活动,开展线下互访交流活动。(具体结合两校各节日活动开展)

  5.认真总结同步课堂教学模式,及时撰写工作总结、收集典型案例,做好活动材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建立学校“义务教育城乡共生体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组织协调和宏观规划及设施工作。在学校各部门间建立“协同推进”的管理机制。从工作的组织管理上,加大学校的统筹力度,担负起明确发展方向、统筹协调学校互联网+义务教育的推进。

  (二)制度保障

  学校将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城乡共生体建设”工作绩效评价机制,明确规划、统一建设和集中管理,严格制定教育信息化系统网络和数据安全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加强数据管理、信息发布和网络安全监控。

  (三)队伍保障

  学校将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队伍,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配备力度。

共同体项目实施方案(通用12篇)8

  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总体要求,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健全县域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提高我市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打造一流教育目标,构筑柳州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模式。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在已有党建共同体、集团化办学、学区联盟、支教轮岗、县管校聘等管理改革措施基础上,围绕“一体化”教育改革发展目标,推动教育共同体建设(以下简称“教共体”建设),统筹规划促进教育资源跨行政隶属关系纵向联合、横向联动,推动教育组织联建、师资联育、资源联享、活动联办、服务联动、发展联抓,逐步缩小区域间、校际间质量差距,实现党建引领下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主要目标

  围绕“城乡教育一盘棋”的工作思路,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通过搭建教育共同体,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乡村、薄弱地区常态化。从教育行政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管理团队培育、教育人才培养四个维度对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进行帮扶,缩小城乡、县域间教育质量差异,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质量,实现一流教育目标。

  三、实施范围

  全市中小学校(含幼儿园)。

  四、工作原则

  (一)党建引领,主体清晰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统筹规划和组织开展教共体建设工作。市教育局统筹规划全市教共体建设工作,负责引导、调配市区优质学校参与教共体建设。各县区(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是教共体建设的主体,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落实各项配套政策,推动教共体的建设。各县区(新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和各级组织、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支持教共体建设工作。

  (二)人才先行,科学评价

  组建成立的教共体在人、财、物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人才交流、支教轮岗、送教下乡、线上同步教学、集体备课研课、科研能力指导等多种形式,在人才培养、学校管理等方面深入合作。教共体建设单位应当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合作方式、合作周期、目标任务、效果评价等内容。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本方案和教共体合作协议对教共体工作内容和成效进行增值性评价。

  (三)统筹兼顾,稳步实施

  教共体建设重点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各县区(新区)可结合需求,对教共体成员进行调剂安排。通过人才交流、支教、调动等方式,优化教师资源在不同教共体之间或教共体内部的资源配置,促进教共体健康发展。教共体建设按照教学和管理并重;先试点、后全面的原则推进。特别注意与集团校、学区联盟、县管校聘等相关政策的衔接融合。

  五、教共体建设类型

  教共体建设单位分为牵头单位和联合单位,1个教共体一般由1个牵头单位和1—2个联合单位组成。如有需要,经建设单位集体协商,可以适当增加牵头单位或联合单位,单位总数原则上不超过6个。

  (一)组建市县高中教共体

  由市属高中和县属高中组建而成,其中市属高中为牵头单位,县属高中为联合单位。第一批市县高中教共体建设由柳州高级中学、柳州铁一中学、柳州市第一中学、柳州市第二中学、柳州市铁二中学与县属示范性高中组建成,将城市优质高中学校党建经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人才培养经验向五县高中辐射。具体建设名单详见附件。其他市属高中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与县属高中协商后自行提出建设申请,报市教育局审批后开展教共体建设工作。

  牵头单位每年要选派1名副校长或优秀中层干部到联合单位担任校长或副校长;每年要派出不少于3名骨干教师到联合单位支教;选派优秀教师组建学科团队推动教共体内教学研一体化建设,支持联合单位人才培养。

  (二)组建区县教共体

  由柳北区、城中区、鱼峰区、柳南区作为牵头单位,其他县区(新区)作为联合单位组建而成,具体建设名单详见附件。各县区(新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互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对应县区(新区)教育行政部门交流服务,担任副职领导(同时兼任教研室副主任),推动县区(新区)间教育管理经验的交流和提升,助推区县教共体的建设,服务时间一般为1—2年。

  牵头城区要选择辖区内优质学校与联合县区(新区)的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建设区县学校教共体,每个学段要建成不少于1个区县学校教共体。牵头学校每年要选派1名副校长或优秀中层干部到联合学校担任校长或副校长;牵头学校每年要派出不少于3名骨干教师到联合单位支教;选派优秀教师组建学科团队推动教共体内教学研一体化建设,支持联合学校人才培养。

  (三)组建县域内教共体

  由县域内城镇学校、优质学校和乡村学校、薄弱学校组建而成,原则上由同一学段学校或地理位置相近的学校组建而成,其中城镇学校、优质学校为牵头单位,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为联合单位。由各县区(新区)根据学区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的模式,以教共体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深化学区制、集团化管理。

  六、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xx年8月)

  在全市范围内宣传并解读教共体建设内涵、目标和工作内容、要求。

  (二)实施阶段(20xx年9月起)

  牵头单位和联合单位就组建教共体的合作模式、合作内容、保障措施、权利义务、合作期限等进行充分协商,拟定教共体合作协议,报主管部门审核后,各成员单位共同签署教共体合作协议。合作期限一般不少于3年。统一加挂“牵头单位名称+联合单位名称+教育共同体”构成的`标牌。按照本实施方案和各教共体的合作协议内容,派出支教和交流服务团队,提供培养培训、技术支撑,提升联合单位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考核评价阶段(每年2—3月)

  市教育局牵头制定教共体建设考核评价文件,主要考核教共体运行管理情况、教共体内分工协作情况、资源共享情况、发挥辐射作用情况、教共体可持续发展情况和实施成效等。考核评价分为年度考核和终期考核。具体考核评价文件另行制定下发。年度考核每年2—3月开展1次,重点考核各单位上一年度是否按协议开展各项工作任务。终期考核在协议到期前1个月开展,重点考核教共体实际取得成效,在党建引领、日常管理、师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通过增值性评价方式予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财政补助拨付、学校绩效考核等依据。考核落实情况应当作为各县区(新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和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强化党管人才原则和党建引领结果运用,对工作成绩显著的教共体及其领导班子成员予以表彰,在绩效分配、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等工作中予以倾斜;对教共体建设工作落实不力、作风虚浮的单位和个人,分层次进行约谈问责,限期整改。

  七、工作要求

  (一)坚持党建引领

  围绕“发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的工作思路,做好“党建+”文章。发挥党建在教共体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把党建工作与师资培养、教学教研、学生德育等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推行清单工作法,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共体牵头单位和联合单位共建清单,明确教共体资源共享需求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积极引导教共体建设单位党组织共抓支部标准化建设、党建品牌建设,推动教育系统党建资源、办学条件和人才师资力量共建共享。同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积极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改革融合互进,实现党建引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强化“联建·共享”理念

  强化教共体的机制性联系,围绕集团化办学、学区联盟、“一体化”发展的教育改革目标,推动教共体间组织联建、党员联育、资源联享、活动联办、服务联动、发展联抓。延伸拓展集团化办学“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奋斗共同体”理念,要牢牢把握学校党建与教学业务相互贯通、同频共振、协调推进的工作理念,推动教育系统党建资源、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共建共享。

  (三)重视师资培养

  牵头单位每年要派出不少于3名骨干教师到联合单位支教,联合单位应安排支教教师担任班主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职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牵头单位要选派优秀教师组建学科团队,通过送教、名师工作室、网络教研、线上同步互动课堂等方式推动教共体内教学研一体化建设。牵头单位还可以通过师徒结对、集体备课、接收联合单位派出的骨干教师跟班学习等方式支持联合单位人才培养。牵头单位开展校本研修时,应当包含联合单位教师。牵头单位应当有针对性的对联合单位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进行系统培训。

  (四)加强学校管理

  牵头单位选派的领导干部是中共党员的应当进入联合单位、学校党组织班子。联合单位可以选派中层以上领导到牵头单位跟班学习,学习时长由牵头单位和联合单位协商决定。牵头单位应就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对联合学校进行分类培训指导,对联合单位教师科研课题评比、师生竞赛等提供技术支撑和专业指导。牵头单位可以对联合单位学生进行同步测试评价、同步分析,加强对联合单位学生学情的分析研究,制定并实施精准的解决措施。

  八、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教共体建设是服务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城乡间、区域间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举措,涉及系列体制、机制建立和创新,工作任务重,实施难度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单位共同参与。市委组织部负责教共体建设改革的指导推进;市教育局负责教共体建设改革的具体实施,做好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工作,加强系统内资源调配,支持教共体建设单位创新有效工作;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教共体成员单位的编制和人事管理,对教共体内部人员招聘、交流调动和收入分配等创新措施给予指导;市财政局负责做好教共体建设的财政保障工作,落实补助资金。各教共体建设单位要成立相应组织,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细化各项工作任务分工到人,按照本实施方案和合作协议全力抓好各项工作推进,确保取得预期成效。

  (二)加大经费投入,促进改革成效

  各县区(新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要保障对教共体建设单位的财政投入,并积极落实各项配套政策,协调辖区内相关部门支持教共体建设工作。各县区(新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教共体扶持配套政策,在人才引进、福利待遇、政策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牵头单位要保障派出到联合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不低于原工资待遇,县区(新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可结合实际,在政策范围内给予教共体牵头单位派出人员一定补助或奖励。每年定期对教共体成员单位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经费拨款依据。

  (三)推进制度创新,服务教共体建设

  经县区(新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同意,探索建立教共体内灵活的用人机制,教共体可以统一制订进人用人计划、统一人员招聘、统一岗位管理和按岗公开竞聘、统一培养、统一考核奖惩。探索参照牵头单位人员薪酬待遇水平发放联合单位人员薪酬待遇,差额部分由同级财政承担。

  牵头单位教师到联合单位支教、交流服务的或联合单位教师到牵头单位轮岗交流的,按照《柳州市中小学教师队伍轮岗交流工作方案》享受相应标准的工作补助,并按照实际工作时间认定支教经历。牵头单位到联合单位担任教研室副主任、校长或副校长的,也可按规定享受工作补助,并按实际工作时间认定支教经历。牵头单位组建的学科团队通过送教、名师工作室、网络教研、线上同步互动课堂等方式促进联合单位教学研建设,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且经考核合格的,学科团队成员的工作经历可累计计算为支教工作经历,具体计算办法:累计送教达到200天的;或名师工作室帮扶时间不少于3年,每年不少于8次现场教研或培训活动,且工作室考核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或线上教学超过200课时的;可以认定为具有1年支教工作经历。

  (四)强化考核监督,保障工作实效

  各县区(新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各责任单位要根据本实施方案制定具体方案和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各中小学校(含幼儿园)牵头单位和联合单位,每年12月底前将教共体党建工作具体落实情况报给主管部门,各县区(新区)教育行政部门及时汇总整体情况并将成效形成报告,经局党组研究同意后,于次年1月底前报送市教育局。市教育局会同相关部门,采取实地检查和材料核验等方式,按照教共体考核评价文件要求,结合各教共体合作协议、责任清单等内容,对各教共体进行评价考核,并对评价结果予以公布。

共同体项目实施方案(通用12篇)9

  为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积极推进全区各类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课程园本化建设,推动省、市、区级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升保教质量,江宁区托幼办、江宁区教科室特组织成立江宁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研究共同体。

  一、基本思路

  本共同体以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为载体,本着合作研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展与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园本课程建设相关活动。如,课程游戏化建设研讨、项目进展汇报、项目开展困难对话交流、项目成果展示交流等,请进来——邀请专家讲座,走出去——组织共同体主要成员或骨干教师到市里同类项目研究幼儿园参观学习等。

  希望共同体成员能够通过共同体活动,积极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促成教师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的转变,促进各项目园的园所特色发展,真正实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最终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二、成员单位

  本共同体的成员单位包括我区入选省级、市级以及补报市级项目的14家幼儿园,包括:秣陵中心幼儿园、谷里中心幼儿园、淳化中心幼儿园、清水亭幼儿园、东善桥幼儿园、上峰幼儿园、龙都幼儿园、机关幼儿园、翠屏山幼儿园、天地新城幼儿园、示范幼儿园、天元城幼儿园、百家湖幼儿园、竹山幼儿园。各成员单位的课程游戏化项目负责人(业务园长)为本共同体的核心组成员。

  三、活动内容与要求

  1、 本共同体每学期组织两到三次课程游戏化建设专题活动,全体成员单位参加,由课程游戏化项目园轮流提供学习、观摩现场。承担活动的.幼儿园需提前形成相应的活动方案报教科室,并组织拟定下次活动主题、时间及承办单位等。

  2、 本共同体根据需要邀请省市幼儿园课程建设专家、领导来园讲座,组织成员单位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内涵实质,组织骨干教师进行课程游戏化建设相关培训,广泛深入学习省、市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的相关经验。

  3、 各成员单位要努力挖掘本幼儿园的课程建设相关资源,强化园本特色活动,积极推进省市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以各自项目研究为载体,定期开展活动。

  4、 组织成员单位与其他幼儿园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全面对接和交流,扩大成员单位对外开放、交流的密度、深度和广度。

  5、各共同体成员单位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如遇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困难,可向课程游戏化建设共同体负责人申请援助,由共同体负责人邀请专家协助研究或进行指导。

  6、 各共同体成员单位负责人(园长、业务园长、教科室主任)需加入区课程游戏化建设qq群(群号:xxxxxxx)。学期初,以项目为单位提交课程游戏化建设实施方案;学期末,提交课程游戏化建设阶段研究小结。并及时到qq群文件下载相关学习资料,组织本园教师积极学习交流、研讨。

共同体项目实施方案(通用12篇)10

  为认真贯彻落实《开化县教育局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调整实施意见》,将协作型教共体升级为共建型教共体,形成紧密型合作办学模式,推进校际间的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文化特色等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共同体本着“平等、互动、共赢”的合作原则,扩充优质资源总量,扩大优质资源的辐射面,提升教育优质化水平,全面推进池淮镇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现结合我校及兄弟学校实际情况,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学校共同体领导小组

  组长:滕卫成

  副组长:汪勇、唐七红、方忠富

  成员:丁巧玲、冯秀英、徐善吉

  二、池淮镇教共体

  核心校:开化县池淮镇明德小学

  受援校:开化县池化镇中心小学、开化县池淮镇张湾小学、开化县池淮镇油溪口教学点

  三、共同体建设目标

  力争通过各校的共同努力,构建出一套符合各校校情的“管理一体、研训一体、资源一体”的工作制度;研究、探索出一条具有各校特色的一体化共同发展之路,实现池淮镇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

  (一)加强联动。进一步加强校际联动,营造资源配置,逐步实现校际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二)以强带弱。充分发挥各校间优势、特色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更新理念、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交流轮岗等方式,有效促进各校的办学水平全面提升。

  (三)均衡发展。通过共同体建设,促进池淮镇教育均衡发展,确保优质资源不稀缺,薄弱学校能提高,整体水平有提升。

  四、建设措施

  (一)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共同体核心校与成员校间开展基于“互联网+义务教育”基础的'城乡同步课堂,九月底之前完成不少于2门学科,累计不少于20节。(需上传学校间同步课堂的图片及课堂信息汇总表)

  (二)开展线上线下教研活动。共同体核心校与成员校间开展教师网络研修不少于8次,开展线下教研不少于4次。(需上传学校或年级组或学科组间的教研活动文本佐证、网络研修图片)

  (三)推进教育共同体教师交流。共同体核心校选派骨干教师到成员校任教,并覆盖到每一所成员校。(需上传已交流教师的名单等基本信息,通过全国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等途径复核);核心校优质师资可在成员校建立优秀教师工作室,指导乡村学校中青年教师成长。

  (四)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完善教共体内部中、高级职称评审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聘任管理办法,优先考虑教共体内流动到乡村学校任教教师的职称评聘。各类评优评先比例向承担教共体任务的核心校教师适当倾斜。教共体核心校要结合岗位贡献、工作量等因素,优绩优酬,向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五、各校具体工作

  1.核心校和成员校共同商讨制定教共体实施方案。

  2.核心校和成员校共同商定开设两门学科同步课堂。

  3.核心校和成员校之间签订教共体合作协议。

  6.核心校按开设的两门同步课堂安排相关教师进行同步教学,成员校听课教师填写同步课堂记录单,并上传到相应网站。(每门学科不少于10节)

  7.每节同步课堂结束之后,核心校任教教师和成员校教师进行线上评课研修,并填写网络研修记录单,并上传到相应网站。(每门学科不少于8次)

  8.核心校和成员校共同商议线下教研活动开展时间点,通过成员校到核心校上展示课以及核心校选派骨干教师到成员校上展示课相结合,加深了解各校校情,深化教共体共同成长。(线下教研活动不少于4次)

  9.为加深各校间的合作交流,根据实际情况,三校共同进行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教科研工作。

  10.每学期召开质量分析会2次,作业专题研讨会3次以上。

  11.核心校与受援校间建立教共体内师徒结对,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师徒共研活动,师徒结对2对以上。

  12.每学期按照青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分学科与受援校开展教学比武1次以上。

共同体项目实施方案(通用12篇)11

  坚持资源下沉、能力提升原则。通过县级医院向乡镇卫生院植入医疗技术团队提供医疗技术服务,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实现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

  (四)坚持便民惠民、群众受益原则。医共体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实施疾病急慢分治、医疗质量同质化、慢性病综合防治等措施,使基层医务人员具备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能力,不断增强乡镇卫生院信誉度。

  四、工作内容

  (一)组建2个医共体

  青冈县人民医院与劳动镇卫生院组建青冈县人民医院医疗共同体。

  青冈县中医医院与连丰乡卫生院组建青冈县中医医院医疗共同体。

  (二)管理形式

  1、医疗技术团队植入。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分别在两家卫生院设立住院部,并向两家卫生院植入医疗技术团队(由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组成)与卫生院原有医疗技术人员组建医疗组(以内科人员为主),为辖区居民24小时提供门急诊、住院等医疗服务并参与家庭医生签约、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劳动镇卫生院挂青冈县人民医院医疗共同体、连丰乡卫生院挂青冈县中医医院医疗共同体牌匾。

  2、统一制度管理。医共体签署医疗服务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乡镇卫生院严格执行县级医院各项管理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和服务标准,实现制度服务同质化。

  3、统一业务管理。县级医院成立医共体管理办公室,统筹协调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等职能部门,将乡镇卫生院作为医院的一个科室实施同步管理,实现管理一致性。

  4、统一技术管理。县级医院建立医学影像中心、临床检验中心、远程会诊中心并与乡镇卫生院建立互联互通网络。患者暨可以在乡镇卫生院做检查由县级医院做出诊断,也可以在乡镇卫生院缴费在县医院做检查出诊断,达到医技协同、资源共享,实现“少付费、少跑路”目标。乡镇卫生院逐步开展二类以上医疗技术,有效解决农村患者看病不方便问题。

  5、统一信息管理。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医院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医保管理、财务管理等系统对接融合、数据共享,为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6、统一人员管理。县乡人员实施一体化管理。即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医疗组卫生技术人员实施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考核,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调配使用。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本辖区乡村医生。

  7、统一药品管理。实行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统一采购和使用药品。在医保报销时不受医院级别限制。

  8、统一绩效管理。乡镇卫生院医疗组业务收入由县级医院核算,卫生技术人员工资待遇执行县级医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由县级医院职能科室实施考核,实现同工同酬。

  (三)实施疾病分级诊疗

  1、强化县级医院建设。县级医院要建立管理章程,建立健全各专项管理委员会和规章制度,保证依法、规范运营。要引进拓展前沿医疗技术、加快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全力提高诊疗水平,承担全县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任务,今后县级医院至少收治全县45%以上的住院病人任务,实现“大病不出县”目标。

  2、强化乡镇卫生院建设。在完善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配套基础上,通过县级医院植入医疗团队等形式全面提高乡镇卫生院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治能力。对于CT、核磁、病理检查项目可在乡镇卫生院收费、县级医院检查、享受乡镇卫生院报销政策。乡镇卫生院积极开展中医药、中医适宜技术服务,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开展10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同时纳入医保报销政策范围。最终达到乡镇卫生院能够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乡镇卫生院至少承担本辖区45%左右的住院病人收治任务,实现“多发病、常见病不出乡”目标。

  3、强化村卫生室建设。按照服务人口1000:1.3比例配齐乡村医生,保证村卫生室业务用房达标、基本设备齐全、药品基本满足常见病治疗需求。能够为本村居民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争取做到辖区签约群众首诊在卫生室,实现“小病不出村”目标。

  4、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是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待遇、感情投资、师傅带徒弟等办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让他们自愿留在乡村为农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二是选送现有人员到县级或者三级医院进修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更好为患者服务;三是县级医院名医名家要在卫生院设立专家诊室或工作室,利用休息或者业余时间到工作室出诊、会诊、查房等工作,方便农村居民看病就医,由此产生的利润可以作为绩效工资发放。

  5、强化实施双向、多向转诊。充分发挥家庭医生作用,引导患者养成“看病先找家庭医生”习惯,让家庭医生分诊、医疗机构转诊,逐步实现按需诊疗格局。县级医院建立接收转诊患者绿色通道,预留住院病室和床位。对于乡镇卫生院或者村级卫生室上转患者提供直接接诊服务免收挂号费,需做检查的优先安排,需住院的直接进入病室。对于急危重症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应及时转回乡镇卫生院继续住院治疗或者让家庭医生居家观察治疗。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都要根据能力尽力收治患者,不得轻易往外转出患者,提高县域就诊率,降低患者自付部分费用。

  (四)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疗团队医生应履行职责,积极加入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20xx年,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岁以上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重症精神病人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为重点实施家庭医生服务签约服务全覆盖,签约率实现90%,贫困人口签约率100%。签约后,家庭医生通过上门服务、门诊接诊、接收住院、电话随访、新媒体服务(微信、短信、手机APP)等形式为签约对象提高基本医疗、健康评估、用药指导、转诊、健康知识指导等打包(基础包)履约服务,实现全周期健康管理,让患者不出家门就能享受优质医疗保健服务,大大提高获得感。县财政优先安排基础包资金,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让家庭医生完成履约服务。卫生健康部门要建立考核机制,在调动家庭医生团队开展签约服务的积极性基础上,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医保部门发挥家庭医生在医保付费控制中的作用,通过制定实施转诊患者连续计算医保起付线、慢性病签约患者提供1个月用药量的长处方等措施,实现合理双向转诊,方便患者就近就医,引导居民有效利用签约服务,使家庭医生不仅是健康“守门人”,而且是就诊“引路人”

  五、保障政策

  (一)落实政府办医责任。落实政府办医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除按规定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和公共卫生等经费外,还要有计划地安排基本建设、设备(含信息化建设)购置和人才培养等经费,保证乡镇卫生院运营需要。

  (二)发挥医保调节作用。在现行医保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制定转诊患者连续计算起付线、慢病患者长处方、将预防疾病费用、中医适宜技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础包等政策列入医保支付政策,倒逼医疗机构加快推进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分级诊疗等制度实施,实现患者合理就医。

  (三)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医共体实行统一绩效工资标准,可自主调整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绩效工资和奖励要向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倾斜,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为加强医共体建设工作成立青冈县医疗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医共体各项政策,领导小组在卫健局设立办公室,组织协调各项工作落实,各相关单位也要成立工作组织,负责实施领导小组的决策和部署。

  卫健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医共体实施细则,牵头协调各部门全面安排部署我县医共体建设和运行工作,探索运行模式、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

  人社局:按照医共体实施办法,制定引进人才、吸收人才、留住人才优惠政策;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指导医共体建立科学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和考核办法。

  医保局:协调上级医保部门调整我县试点医疗机构医保报销政策,运用医保政策杠杆作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取得实效进展,实现患者有序就医。

  发改局:做好医共体各项医疗服务价格审核认证和审批工作。

  财政局:保障基层医疗单位运营经费,按时拨付基本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

  (二)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卫健局负责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双向多向转诊流程、医共体医疗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医共体绩效考核办法和标准等系列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文件,确保顺利实施。其他部门要按职责全力做好配合,同时还要出台积极的支持配套政策。

  (三)搞好培训宣传。卫健局应开展针对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政策培训,做好政策解读,进一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加强对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的宣传,增加社会对医共体建设的认可度和支持度,引导群众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逐步接受认可医共体模式。同时要大力宣传医共体建设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广大群众拥护、支持和参与改革,推进医共体建设深入开展。

共同体项目实施方案(通用12篇)12

  为了进一步促进温溪一小和温溪四小的共同发展,根据《青田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和《青田县教育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xx—20xx)》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县教育大会精神,以促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以创新办学和管理体制为动力,通过深化共同体学校建设,科学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校际教育水平差距,全面提升两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实施目标

  1.让每一位孩子都享受优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教共体建设,努力促进两所学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

  2.探索基于地方实际的办学路径。根据两所学校发展现状,通过两校教共体办学,力求形成优质均衡、壮腰夯基的区域义务教育新局面。

  3.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优质均衡发展目标,整体提升两校的教育水平,各项义务教育指标进入全县前列。

  三、实施内容与措施

  (一)管理联动,共同提升学校品牌

  1.学校管理联动,更新管理理念

  共同体内定期开展以学校管理为主题的沙龙研讨活动,共探管理方法,实现优势互补,管理理念的共享。如不定期举行学校班子队伍建设及教师团队建设的经验交流,班级管理论坛、减负提质措施、“两个优化”实施等交流活动。

  2.品牌建设联动,丰富学校文化

  通过共同体内学校互相参观、开展品牌建设论坛交流等活动,促进共同体学校文化碰撞、交流,吸纳新的内涵,构建丰富而有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品牌。

  3.措施形成联动,落实“两个优化”

  利用温溪一小“优化课堂教学优化作业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平台,与温溪四小资源共享,引领温溪四小共同落实“两个优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联动,提高教学质量

  1.名师引领强素质

  充分发挥温溪一小名优教师的引领作用,推行名师共同体内巡课活动,提高共同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名师们通过课堂教学指导、课堂教学示范和教科研引领等方面给予青年教师全方位的指导,充分发挥名优教师“传”、“帮”、“带”的作用,整体提高共同体学校的教学水平。如在共同体内聘请市县名优教师当指导师,在教学业务上,班级管理上,教学研究上做年轻老师的指导师,共同体领导小组为这些活动搭好平台,做好服务,让名师发挥应有的作用。

  2.联动教研提效率

  成立共同体学科研课组,聘请导师,招聘学员,深入开展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课例展示等活动,促进两校教师专业成长,特别是年轻教师和薄弱学校的教师。利用期中、期末两次统一测试、绿色质量评价报告,分析研究两所学校存在的短板,提出相应的.对策,提升两校的教学质量。

  3.课题研究促成长

  根据共同体内的教育教学或管理上的问题,积极申报有关共同体的科研课题研究,邀请专家引领教科研工作,为共同体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根据。

  4.校本课程促共享

  分析两校的实际情况,提炼出两校的共同特点,以温溪镇第一小学为引领,结合共同体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一体打造提升成为共同体校本课程来开发实施。

  (三)学生联动,共享共赢

  在共同体学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打造优质艺体品牌项目,力求共同体内学校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两校在学生学习能力过关的内容共享外,将从“四节四礼”上合作,温溪一小不仅在学科教学上做好引领服务,还将在学生活动上做好指导,从而提高两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评价考核

  1.为保障活动的有效性,每次活动由专人组织,组织者将在活动前做好方案,活动中监管过程,活动后做好总结、做好美篇,领导小组将对每次活动做评价,考核的结果将纳入各自学校的年度考核内容。

  2.对两校的特色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进行前后对比考核,考核的结果将作为下一学年改进和制定方案的依据。

  3.对两校的教学成绩进行前后对比考核,考核的结果将作为下一学年改进落实“两个优化”措施和力度的依据。

  五、实施保障

  1.为保障“温溪镇第一小学共同体”方案的落实,特成立以两校校长为组长、两校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及教研组长为组员的“温溪镇第一小学共同体”工作领导小组。

  2.重视激励评价。每次活动中承担公开课、讲座、经验交流的老师发给荣誉证书,承认为跨校公开课、讲座。

  3.经费保障。两所学校学校要从办公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保障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4.提升知晓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教育网站微信公众进行宣传,使共教体得到社会、家长、教师和学生一致认同。

共同体项目实施方案(通用12篇)13

  根据《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鲁政发〔20xx〕24号文件统筹推进县(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淄政发〔20xx〕34号)及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建设,促进全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目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核心,组建联盟式、帮扶式共同体,充分发挥名校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创新义务教育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激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活力,促进全区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发展。

  二、总体目标

  在巩固已有的共同体基础上,组建一批新的的'帮扶式、联盟式共同体,实现年内全区义务教育段学校共同体建设全覆盖。深入探索管理科学、运行高效、互助互赢的共同体办学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三、工作重点

  1.确定共同体核心学校,让学校自愿结合,增大学校间组建共同体双向选择空间,充分发挥学校的主观能动性,组建联盟式共同体和帮扶式共同体,鼓励各学校特色发展。

  2.制定共同体内相关学校的捆绑式考核制度,推进学校间师资共享、学生共育、资源共建、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协同发展,实现责权利的统一,调动学校、校长、学校领导班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共同体主要组建模式

  1.联盟式共同体。小学组建10个联盟式共同体,初中组建4个联盟式共同体,全区确定14所联盟式共同体核心校,其余各学校依据地理位置、办学定位、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选择加入一个联盟式共同体,每个共同体原则上不超过4所学校。联盟式共同体核心学校牵头商定共同发展愿景和具体举措,探索开展校干教师挂职交流、联合教研、课题共建共享、学生交流、教育教学活动同步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交流活动,分享先进的办学理念、成功的管理模式、有效的课堂教学、良好的场地设施设备和优质的师资团队,加快融合,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办学层次。

  2.帮扶式共同体。需要帮扶的学校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由教育和体育局优先在其所在的联盟共同体内确定一所帮扶学校,组成结对帮扶共同体。通过课题引领、网络教研、空中课堂、校干教师交流、特色共享等工作机制,帮助被帮扶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实现帮扶式共同体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升薄弱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五、实施步骤

  1.制定《张店区20xx年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工作实施方案》,适时召开会议并公布。(3月)

  2.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对接联盟式共同体核心学校组建联盟式共同体,各联盟式共同体核心学校填写联盟式共同体汇总表(附件1)于3月31日前报基础教育科。(3月)

  3.有被帮扶需求的学校填写帮扶式共同体申请表(附件2)于3月31日前报基础教育科。(3月)

  4.适时召开会议公布全区20xx年义务教育学校联盟式共同体、帮扶式共同体组建情况,部署任务,明确要求。(4月)

  5.各联盟式共同体核心学校、各帮扶学校牵头、协调共同体内学校制定共同体年度工作计划,确定主要工作任务、合作方式、相关职责等,并于4月15日前报基础教育科。(4月)

  6.区教体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各共同体工作计划进行修改、完善并及时反馈。(4月)

  7.制定全区各共同体发展情况评价、考核标准并公布。(4月)

  8.各共同体按照工作计划开展工作,区教体局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及时调度、指导。(5月-11月)

  9.对各共同体发展情况进行督导评估。(11月-12月)

  10.对各共同体发展情况进行总结,推广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典型案例和经验,引领各共同体良性发展。(12月)

  六、健全保障机制

  1.探索构建共同体管理一体化机制。共同体内部实行核心校负责制,引领各成员学校逐步探索构建“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研”的共同体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各共同体学校等要明确各自职责和具体任务,协同发展、创新发展。

  2.探索构建“互联网+共同体”发展新机制。以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通过改善学校信息化办学条件、推进学校间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深化全域性数字化学习推广应用、强化学校校干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等举措,全面优化学校网络教学与学习环境,实现共同体内部各学校互联互通、互动交流、共同生长。

  3.建立科研先导和典型引领机制。各联盟式共同体核心学校、帮扶式共同体帮扶学校系统梳理共同体运行中的各类问题和难点,按照“问题即课题”思路,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突破瓶颈,创新协同发展路径,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区教体局将通过召开现场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和推广推介,引领发展。

  4.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协调区财政局每年在预算内安排一定的共同体发展经费,用于保障共同体建设、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等。

【共同体项目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共同体活动实施方案12-22

学校共同体实施方案01-04

共同体项目设计方案02-24

共同体活动实施方案范文(精选7篇)12-21

小学联研共同体实施方案通用04-23

师生共同体实施方案范文(精选9篇)12-16

教育共同体实施方案(通用6篇)12-15

项目实施方案06-13

小学教学共同体实施方案(通用15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