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亲爱的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0-11-29 11:58:2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亲爱的电影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亲爱的电影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亲爱的电影观后感

  这是一个“打拐”的故事。一天,田文军的儿子田鹏失踪了。对于田文军和前妻鲁晓娟而言,这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他开始了漫漫的寻子之路,其间经历了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痛苦、曲折和艰辛。这种痛苦,不仅仅来自于漫长寻找过程中身心的疲惫,更来自于精神的折磨:掺杂着自责、后悔、思念以及失望与希望交替间无数的患得患失。三年后,田文军终于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偏僻山村找到自己的儿子,只是儿子已不认得他了。更令人纠结的是,儿子与人贩子的妻子——这三年来儿子一直称其为“母亲”的李红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对他和鲁晓娟却无感情可言。李红琴还有一个更小的“女儿”——吉芳,是丈夫捡来的弃婴。

  李红琴并未把买来的孩子当作商品(她不知道是被拐卖的),这位寡妇确实把他们视若己出全心养育,出狱后的她甚至开始锲而不舍地追寻做母亲的权利——她想找回的“女儿”正是被自己买来的,而被解救的男孩也因跟这位“母亲”的多年生活产生了感情,男孩甚至无法回到那个现代都市里的家,无法在感情上认同自己的生母。

  商人韩德忠带领的寻子组织,被拐孩子的父母们集合起来,用近乎传销式的相互支持偏执地开展着寻子活动——他们甚至相约不再生养。不过当主角找回孩子后,多年来支撑韩德忠的信念崩塌了,韩妻又怀孕了,而在去给腹中孩子办理生育手续时,韩被要求出示儿子的死亡证明,这让韩怒不可遏——张译凭借细致入微的表演替可怜的父母们好歹喊了一嗓子,而他对被拐儿子的感情,乃是一种混合着愧疚、背叛、坚韧的复杂父爱——这也是这群失子父母们的真实写照。

  田文君夫妇忍受着种种欺骗、曲折与艰辛,寻找儿子田鹏三年。在找到孩子的那一刻,他们有权拥有孩子的抚养权,这无可厚非,也是理所应当。因为那是他们的亲骨肉,即使现在孩子叫着别人“妈妈”,那血缘关系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李红琴的女儿“吉芳”被孤儿院收养后,李红琴去申请孩子的抚养权,是否可以呢?影片在法律和道德的讨论中,结局并没有将孩子的抚养权交给她。

  电影没有将吉芳的抚养权判给李红琴的原因有这几点。第一,李红琴“拐卖”孩子在先,根据有关法律,不可能将孩子送回她手里(后来证明是孩子是弃婴,不是拐卖);第二,法院认为李红琴是农民,没有抚养能力。第三,哥哥田鹏希望和吉芳住在一起,为了不让田鹏伤心,而让鲁晓娟抚养吉芳。

  我对这样的结局微微有些失望,我觉得李红琴可以拥有吉芳的抚养权。从孩子的角度看,对一个才三四岁的孩子而言,与自己最大的念想和依靠分离,是多么巨大的痛苦可想而知。让这样小的.孩子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残酷,这样的痛苦可能给她留下永远的伤痛。从李红琴的角度看,她对于吉芳的爱,从来都与“拐卖”扯不上任何关系,对她而言,吉芳就是她的亲生女儿。那既然她不是拐卖的孩子,凭什么就不给她抚养权呢?谁说农民就不能抚养好孩子呢?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田鹏和吉芳,田鹏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现在还要将唯一的挚爱带离她,这对于李红琴太残忍。为了让丈夫的工友说真话作证,她不惜进行性交易。她对孩子的爱,那些死板的法律是不会理解的。

  与其说法治“打拐”,不如说伦理纠葛。曾被拐卖的孩子在两个家庭间无所适从,血缘与亲情的冲突,法律和道德的矛盾,都在拷问着观众们自身的判断——哲人本雅明曾以“碎片”来指认世界:在现代社会里,世俗的人类生活已经被分解成一个个不完整的“碎片”。其实,《亲爱的》也向我们出示了一个“碎片”式的伦理困境,我们不能简单地品评孩子和亲生父母以及“养育”父母间的感情纠葛,这里的伦理图景早已碎裂一地,从每一块碎片里都折射出异样的光芒。

【亲爱的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亲爱的观后感11-23

《亲爱的弗兰基》观后感10-17

电影《孔子》观后感03-10

电影勇气观后感09-25

电影《董存瑞》观后感02-25

《后天》电影观后感02-01

电影勇士观后感01-16

电影八佰观后感12-14

电影《夜宴》观后感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