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集合15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
刚看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很老套的剧情,看到开始就猜到结局了,不过导演很成功,他用了一些小细节让整部影片都充盈着一种温馨感动的气氛。
马修是个好老师,不重名利,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感化了那群无恶不作的混世魔王,用音乐让他们找到了生命的曙光。
这部片子的定义是文艺片,之前我一直没有清晰的定位过文艺片到底是什么,不过看了这部片子以后好像有那么点感觉了。
最感动的应该是马修被校长开除后离开的那场戏吧。没有孩子来送他,他在心里想:孩子们的懂事在我看来更像冷漠。可是当他走到教学楼下时,看到地上成片的纸飞机,捡起来看,每一片上都是孩子们稚嫩的笔迹,每一片上都是他的学生对他的祝福。孩子们反锁上教室门为他唱歌送行,在窗口伸出小手向他告别。这一切的一切都让马修感动不已。
最最让我欣慰的是最后一个情节的设计——那个最小最可爱的贝比诺被马修带走了,而那天刚好是星期六。在二战中失去父母的贝比诺一直不肯接受这个事实,幼小的他坚信自己的父亲会在星期六来接走他,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最后被善良有爱心的`马修老师带走,会是最好的结果吧。
影片始终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最后还贯彻了那个坏人终将不会有好下场的定理,势利狡猾的校长被举报被下岗了,让人不得不感到痛快。
总之,是一部很好的片子啦,中文译名也很文艺很契合主题。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简单的快乐,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美丽:只要你心中有春天。不管被什么压制着,也同样拥有春天般的种子在慢慢发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天上的一颗星星,所以每个人都有发光的一面,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独自的特点,是无法代替的。
教师可以造就一个人,同时也可以毁灭一个人,我们是师范生,所以作为心理委员我选择在心理活动周上给同学们放这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因为这部电影把故事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放牛班"孩子们的无法无天但又被这种教育制度压迫得可怜无助。孩子们是有爱玩的天性,但是教育制度不向着他们的趋势发展,“春天”到了他们又得到了怎样的希望呢?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位富有才华却失败的音乐家作为代课老师到去教书,其中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管理制度。让马修产生了一种想改变学校管教制度的'想法,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试着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让他们的心重新换回希望。
影片是把这位校长与马修对比起来刻画的,他们的教育理念有着天壤之别,马修利用孩子的天性,他们的爱好,用另一种方式去感化他们,让他们真正学到很多,从心灵上去了解。马修老师对孩子们的爱在于对每个孩子,他都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用音乐重造他们的灵魂,所以能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事的认可。最后校长一败涂地,这也无不体现着马修教育理念是值得歌颂的。马修老师之所以能够得到孩子们的认可,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付出了真爱,也可以说是用音乐让孩子们快乐起来的,他的这种用心教育净化了这群放牛班学生的心灵,拯救了放牛班学生也拥有美好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
新年联欢会后,我们班集体观看了法语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名字真奇怪?难道这个班的孩子都是放牛的吗?想要知道答案,就接着听我说吧!
这部电影讲的是在一个大雨天,贝比伦拜访音乐代课老师马修,他们一起回忆以前的美好时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马修将要离开修道院,他一手创建的合唱团的学生们,从楼上飞下了很多纸飞机,飞机上写满了给马修的留言,这个场景很美丽,很感人。合唱团里面都是学习很差,或者缺乏管教的孩子,不过马修没有放弃,把他们培养得非常优秀,这不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吗?这种爱是伟大的,真诚的,是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的。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发现,放牛班指的是成绩和品行最差的班。马修因材施教,发挥他们的天赋,把他们培养成才,这就是老师伟大的爱。
我们的学校里也充满了老师对学生的爱:在课堂上,老师们耐心地给学生批改作业,一遍一遍地讲解错题,督促大家背诵、默写,把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让大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在以后的学习阶段都会受益很多。新年来了,老师们和我们一起度过了一个喜气洋洋的'联欢会,师生们一起在节日喜庆的背景板前拍照留念,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自信的笑容,这就是老师用爱呵护的感觉啊。
老师的爱,让我们受益一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叫《放牛班的春天》。看完之后我的泪水夺目而出,里面的故事和人物都让我感慨万分,接下来就给大家讲讲这部电影吧。
在一个叫"池塘之底"的私立学校里,有着调皮捣蛋的学生和严厉又不懂教育的校长,还有一犯错就关禁闭的教育方式。在这里,体罚也是十分的常见,所以孩子们便开始捉弄老师,有一位老师竟然被刺伤了眼睛,这里的孩子让老师和校长头疼不已。就在这时,他们迎来了一位老师,他叫马修,原本是一位音乐家。马修没有用以往老师的态度对待同学,为了更好的认识同学,他让孩子们在纸条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年龄,长大以后的梦想等等。偶然的,他发觉孩子们很有音乐天赋,就组织了一支合唱团。令他惊奇的是这里有着一位"天籁之音"——皮埃尔·莫汉奇。就是他,让马修老师在不可能的环境下成立了合唱团。马修老师利用空闲的`时间来教孩子们唱歌,在他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渐渐开始听话懂事,大家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最让我感动的是,马修老师因为一场大火被开除了,他要离开的时候,孩子们不好当面告别,就折了一些纸飞机,并在纸飞机上写上自己对老师说的话,来告别他们喜爱的马修老师。一架架纸飞机飞下窗口,飞到马修老师的脚下,好像是孩子们依依不舍地拽着老师的衣袖。马修老师对孩子们的爱和尊重,让孩子们得到了成长,他们不再自暴自弃。最终,皮埃尔成了著名的音乐家。
看完后,我非常感动。马修老师用爱和温暖感化着一个个看似调皮甚至邪恶的孩子们的心。他相信音乐能改变这群孩子,他不仅让孩子们懂得音乐,而且更让他们认识到了自己。没有天生的坏孩子,一位好的老师真的可以改变一群孩子的人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
电影中,合唱团的演出非常成功。正当校长哈珊假借马修的功劳向公爵夫人邀功请赏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蒙丹为了报复哈珊点燃了学校,此时马修与马桑大叔却带着孩子们上山野餐,哈珊愤怒之下解雇了马修,并且勒令所有孩子不得再与他见面。可是真情是任何事物所无法阻隔的,孩子们反锁上门,从窗户上扔下一架架写有姓名的纸飞机,送给马修作留念。随着一架架纸飞机盘旋而下,孩子们将手臂伸出窗外,奋力挥动,向马修告别……
一直等待父母在星期六来接自己的孤儿佩皮诺,终于等来了马修带他离开这个监狱般的地方。佩皮诺的执著是正确的,他的等待最终迎来了圆满的`结局。马修被解雇的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六。
"池塘之底"的沙贝、朗古卢瓦和马桑大叔联合起来揭发了哈珊虐待学生的事实,最终哈珊被辞退,而其他孩子们各奔东西。马修继续给别人上音乐课,这份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一直持续到他去世。
结局是美好的,心底充溢着暖暖的感动,默默地为马修,为这些孩子们祈祷、祝福,希望他们获得幸福。他们的歌声总是在耳畔久久回荡,震撼着心灵。只要你仔细去聆听,就会发现歌声中充斥着满满的爱……
看完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老师深深的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就像影片里那个最不被看好的孩子也是班里最调皮的孩子,最后成了一名伟大的指挥家,就是因为有了老师的鼓励和无尽的爱,才成就了这名指挥家。就是他这种无私的爱深深的打动了我。只要你用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1949年,马修老师在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担任音乐老师。生活在这所寄宿学校的孩子,就如生活在第十八层地狱。这里的学生,非常喜欢搞恶作剧,为此校长取消了他们的一切娱乐活动。马修老师用音乐让孩子们发生奇迹般的变化,让外貌是天使,心肠是魔鬼的皮埃尔长大成为了一个优秀的音乐家。
马修老师用爱的力量,让孩子们懂得了感激,改变了冷酷的校长。
在我一、二年级时,教我们的音乐老师,是一个只知道嘲笑学生、惩罚学生的老师,她想让我们班成为一个音乐表现突出的班级。可是她不让我们多唱,而是在她连珠炮似的“讲解”之后,才让我们放声歌唱。可往往是等她“讲解”完之后,一节课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所以我们班的音乐考试成绩却成为了全年级最差的.一个班。
到了三年级,我们班换了一个音乐老师,她不会嘲笑学生,不会惩罚学生,而是用爱的力量来教育我们,教我们唱歌。每当同学在课堂上犯错时,她会宽恕。上课时,有35分钟拿来给我们唱,剩下的5分钟会让我们预习下节课的内容。我们的音乐课进步很快,同学们学会了很多好听的歌曲,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
如果一个老师,能用爱对学生,就像马修老师那样,对待学生,我相信,学生也不会搞恶作剧,会成为一个个懂礼貌、有教养、认真学习的好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7
这是一部有关音乐的剧情电影。主要讲呢一个学监和一群问题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动的故事。
故事一波三折,动人的情节扣人心弦。在这部电影里,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收到许许多多的启发,受益匪浅。
刚刚开始,新转来的老师克莱蒙马修对那一帮问题学生措手不及。在他向他第一堂课走去时,眼睛里十分迷茫,手悄悄地紧握,仿佛在暗下决心“我一定会把你们拯救出来的。”从他着一些小小的举动中,观众只要略加思索,就能推测出马修老师他的那一颗善良的心。这一点使他和院长全然不同。马修喜爱生活,相信别人。他刚上任不久,就找出了伤害麦神父的小捣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和蔼,因为他善解人意,因为他善良。课堂上他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的那一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一小小的举动包涵着对学生的尊重,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一举动中他博得了那些少年的信任。在他的眼里,同学是可爱的,有着自己的小想法。他的这些想法,和他温和的.作风,把这所学院慢慢的改变了。在他建立了合唱队的期间,院长变得充满童趣,有问题的同学变得越来越少,整个学院喜气洋洋,处处洋溢着欢笑。
放牛班因为克莱门特·马修的到来而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我相信,如果中国的“放羊班”上也多一些马修式的人物,我们也将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8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一群“有问题的叛逆少年”,但他们在新学监马修的带领下,慢慢的转变,这正是安徒生的童话中丑小鸭褪变成天鹅的故事。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的两种教育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是校长哈森的严厉派,这似乎让我想到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中国古代盛行的私塾中,从来就是先生想打便打,想骂就骂,而且禁锢学生的思想,背不过文章便拿戒尺责罚。只不过与现在不一样的是,古时候的学生都很听话,用戒尺也能使学生拿到好成绩。
但是现在,21世纪里,学生愈发叛逆,像弹簧一样,老师硬,则他硬;老师软,则他更硬。有的老师也懒得理会,便保持一贯传统教育的思想——不打不成才。
二是学监马修的思想派,他的教育方式也代表了一种开放教育。老师从来就不打骂学生,而是靠“温暖”来感化学生,就算学生再不听话,但学生“冰冷的心”也会有融化的那一刻。电影中的小男孩皮埃尔开始也是一个叛逆十足的少年,但马修却发现了他异常的唱歌天赋。他美妙的歌声深深地震撼了我,是什么让这个叛逆少年最终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音乐家的.?是马修的坚持不懈,是他的火热的心,终于感化了学生。
这两种教育我都经历过,我也被老师打过骂过。我也遇到过像马修一样的老师,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在电影中马修最终战胜了哈森,思想派战胜了严厉派。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教育模式还依然并存着,但不管怎样,老师都是为了学生好,都是为了学生们的未来!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9
当《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播放的时候,映入我眼帘的是很灰暗的画面,学校的大门是铁门,环境也很阴暗,似乎连太阳光也不能照射进来,我感觉不到一丝生机,心里不禁泛起了嘀咕,这还是学校吗?简直就是牢房!这里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会快乐吗?
我带着疑惑继续往下观看,事实正如我所想的那样,这里的学生在这个学校并不快乐,因为他们的校长是一位非常暴力的人,面对“问题学生”犯错的时候,不论青红皂白就会体罚学生,甚至关禁闭,这样的行为很是像在看管犯人。
这天学校来了位新老师,他叫马修,是一名音乐老师。马修老师的头发很少,调皮捣蛋的孩子嘲笑他是个秃顶,甚至还为他的秃顶编了一首歌,马修老师听到了,不但没有生气,还指导了学生的走调,并且发现了孩子们的音乐天赋,组建一个合唱团的想法由此诞生。一有空闲的时候,马修老师就会教孩子们唱歌,每晚睡前的嬉戏打闹也变成了音乐培训,孩子们也很珍惜这个睡前时光,大家都很认真的在学唱歌。马修老师还带领着放牛班的学生,为赞助学校的伯爵夫人演唱,孩子们天籁的歌声,给前来观看的演唱会的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这位音乐老师的`到来,使得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一般,让孩子们重拾了久违的笑容。我很庆幸放牛班的学生遇到了这位马修老师,他也是这群孩子的伯乐,他用音乐打开了他们的心扉,净化了他们的心灵,也使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创作者——克莱门特·马修来到号称“池塘之底”的学校担任学监时发生的故事。这里有一群被大人称作“坏孩子”的学生,有一位残暴、只顾自身前途的校长,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为改善这种状况,马修组织了学校合唱团,并让这些孩子们唱他所创作的.歌曲,一切仿佛给学校致以新的活力,给孩子们新的生机。
这部法国电影在全球斩获许多奖项,精彩之处也数不胜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深入剖析这部电影吧!
学校的校长为了压制住“难缠”的孩子们,采取体罚,关禁闭的手段。校长就像池塘中的水,被送来的孩子就如同被关在池塘之底,被压抑的无力喘息。仔细想,采取体罚和关禁闭的手段真的能“治好”这些孩子,让他们不再顽皮捣蛋吗?显然是不能的。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孩子只是暂时被压制住,压根就没有起到实质效果。蒙丹最后火烧校园是本影片的重大转折点,也是本片高潮,这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明白,这种教育方式的劣根性——他无法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希望与善良。
不只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校长,很多的家长为了减少麻烦,教育孩子往往采用最直接的“竹笋炒肉”形式。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人格就是在观察榜样、模仿榜样的过程中形成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样,如果采用打骂式教育,不但不会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形成一种打骂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心理,无法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易怒人格,甚至可能走向犯罪。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1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我深有感触。故事讲的是一位音乐家在一所充满了仇恨、叛逆与暴力的学校里,教孩子们学习音乐,净化学生们心灵的故事。
起初观看电影的同学们都在笑,但到最后大家竟然都哭了。他是一位多么优秀、多么仁慈的教师啊!他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孩子们,他是一位音乐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当学生们调皮捣蛋,恶搞老师的秃顶形象时,他用漫画自画像讽刺了那位同学;当学生们犯错误的时候,他懂得原谅,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我们自己在遇到他人诋毁时,多半会狠狠回击,而缺少宽广的胸怀,我们要向这位老师学习。
我不仅认为主人公是一个善良的人,我更认为他是一个负责人的老师,是一个真心想让同学们变好的人。他反对校长的暴力教学,用音乐净化他们的心灵,坚信学生们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故事结尾处校长迁怒于他,并辞退了他,同学们用纸飞机的形式将爱和感激传递给了他,看到此时的我感到一股暖流直击我的心房,我被这浓浓的师生情感动了,默默流下了眼泪。
通过观赏这部电影,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心,经过契而不舍的努力,就没有无法战胜的难关。在入学教育的训练中,不能怕苦喊累。我决定,从今以后学习他的精神,拥有一颗强大的心!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2
最近,我看了一部片名为《放牛班的春天》的电影,让我的内心深受感慨。
这个片子采用了倒叙的方法,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皮埃尔莫朗奇,因为要参加母亲的葬礼而回到法国,,当年的旧友派皮诺冒着大雨送来一本书,是他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的日记。马修当年到池塘之地,一所专为困难儿童设计的学校当学监,他发现这里的孩子特别喜欢捉弄老师,但马修试着用音乐,使这些孩子善良的本性显露出来,孩子们渐渐变得善解人意,马修发现莫朗奇很有音乐天赋,他不顾校长的反对,组建了合唱团,是孩子们慢慢走上正道,前途变的光明,可结局却十分伤感,马修因私自带学生出校而被开除,可马修没放弃,一生从事音乐事业,莫朗奇也离开了池塘之地,到了里昂音乐学院。
片中莫朗奇似乎十分幸运,马修把他从池塘之地的.深渊解救出来,是他从原来注定一事无成变的前途无量,而他也没有辜负马修的期望,成了一名世界著名的指挥家。
在池塘之底发生的事,在现在的生活中也并不少见,先是学生捣蛋,老师教育后依然如此,老师继续教育,学生屡教不改,老师便失去了耐心,如此便恶性循环。其实现实中这样的老师并不少,虽然方式和马修有一定的差异,做的也未必有马修好,可孩子们并没有领情,依然我行我素,为此我觉得未必是现实中的孩子没有影片中的差,而是前者所有人多对他很好,夸他,没有心理上的压力,而后者一直被压迫,两者一比,前者除了一些特别的是不会受感化,对老师的批评也无所谓,后者只要一有人善待,便如释重负,难道不是这个原因吗?
这个片子让我感慨万千,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去看它。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3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的译名很有意思,“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容易让我们想起日常的一个词“放羊”。同样是带有“放”字,“放羊”多指的是不加管理,任其自由行动。而电影中“放牛班”里的这群孩子,如打伤马桑大叔的.乐格克,顽皮捣蛋的佩皮诺,古怪固执的莫杭治以及其他无心读书整日胡闹的孩子却没这么空闲,他们每天都面临着体罚、紧闭、禁食等形式的“严厉管教”。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有多少人能相信,他们也有春天?一个名叫马修的音乐教师,以其独特的教育方法和对学生永不放弃的执着,给被贴上为坏标签的孩子们一个春天。
影片中的一个片段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马修老师在组建合唱团的时候。他发现莫杭治极具音乐天赋,于是采用激将法,甚至“开小灶”的方式让他投入音乐。不单单是有音乐天赋的莫杭治,他也很顾全班上的每一位学生。
合唱团要一个又小又可怜的孩子干嘛呢?
马修老师让他当指挥助理;
要一个怎么教导五音都不全的成员干嘛呢?
马修老师让他担当在任何演出场合都很重要的“乐谱架”;
要一个完全被团队孤立和否定的成员干嘛呢?
马修老师的一句“他是我唯一的男中音”便让他在团队中地位上升。
这些被认为“无恶不作”的学生,此时此刻却成了合唱团中独一无二,无可替代,潜力无限的“大人物”,他们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老师的合唱团需要“我”,一首歌的演绎需要“我”,“我”是有价值的,“我”是被需要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4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无比感人的好电影。1949年,一个名叫克莱蒙·马修的音乐老师走进了一所管教寄宿学校担任代课老师。在他上任的那一天,他亲眼目睹了学生们可怕的恶作剧和学校对他们的严厉惩罚。后来马修老师发现了孩子们爱唱歌,就用这能净化心灵的音乐把学生们纯净的心从地狱深处拉了回来。
面对这一群行为和思想极端恶劣的学生,马修老师并没有恨之入骨,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惩罚,也没有把他们交给穷凶极恶的拉齐校长,而是不断的包容、宽容,给予他们无私无限的爱,这种爱,就是音乐。这音乐把学生们感动,把他们拯救。
这部由音乐贯穿始终的电影,采用倒叙手法,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好老师用音乐感化一群学生的故事。看着这部电影,曾经对着能净化人类心灵的音乐嗤之以鼻的我羞愧得恨不能从地缝钻下去,可转念一想,这事就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怕什么?现在,我就要把它说出来。
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妈妈总觉的要学一门艺术才好。学什么呢?不如就学唱歌吧!在我4岁那年,我和我的发小在妈妈的要求下无奈地去学习唱歌。
一开始,我根本不想唱,只是草草应付了事。第四周时,老师让我去预习一首歌,可到第五周时,我完全把此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老师叫我唱,可我唱得五音不全,被老师批评了一顿:“你不学就算了,还胡唱一气,音乐这么美妙的东西就被你破坏了。”我顿时无地自容。
后来,我认真地学起音乐来,才发现音乐原来是这么美妙——音乐陶冶了我的情操,净化了我的.心灵。
如果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音乐就是当之无愧的净化人类灵魂的清洁剂。无论是马修老师,还是我的音乐老师,他们用音乐净化了我的心灵。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感人的电影。1949年,马修老师在一所名为“池塘底”的寄宿学校当音乐老师。住在这所寄宿学校的孩子就像住在18楼的地狱里。这里的学生非常喜欢恶作剧,所以校长取消了他们所有的娱乐活动。马修老师用音乐让孩子们经历奇迹般的变化,让皮埃尔这个看起来像天使、内心邪恶的人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
马修老师用爱的力量让孩子们理解感恩,并改变了残忍的校长。
在我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时候,我们的音乐老师是一个只会嘲笑和惩罚学生的老师。她希望我们班成为一个音乐表演出色的班级。然而,她没有让我们多唱,而是让我们在她连珠炮似的`“解释”后放声歌唱。然而,往往是在她“解释”了没有多少时间上课后,我们班的音乐考试成绩成了全年级最差的班级。
三年级时,我们班换成了音乐老师。她不会嘲笑或惩罚学生,而是用爱的力量教育我们,教我们唱歌。每当她的同学在课堂上犯错时,她都会原谅他们。在课堂上,我们将有35分钟的时间来唱歌,剩下的5分钟让我们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我们的音乐课进步很快。学生们学了许多好歌,感受到了音乐的美。
如果老师能像马修老师一样用爱心对待学生,我相信学生不会恶作剧,会成为有礼貌、受过教育、努力学习的好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相关文章: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6-24
[精选]《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7-05
《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感02-16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8-14
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感11-09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6-17
《放牛班的春天》心得体会02-09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集锦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