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00字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一】
我们小组今天看了一部令人感动的电影,名字叫《放牛班的春天》。影片描述的是石池学校里发生的事。学生都是些教育不化的人,但在马图老师的引导教诲下走上了成功的道路。电影里的一些人物让我很感动。
有一个名叫莫朗的男生,他以前是一个很坏的小孩,但是经过马图老师的发现,找到了他的长处,就是对音乐的天赋。于是他不断地向音乐的殿堂进军,最后长大成了有名的指挥家。
马图老师是个教育成功的人,因为他懂得教育的方法,对待不同特点的学生,他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教学,而且对落后的学生也不放弃。在他的教学过程中,马图老师和他的学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当他离开时,学生们都在小纸片上写了一些感谢老师的话,折成飞机从楼上放飞下来给老师送行。
我想他们的梦想也会随着这些纸飞机展翅高飞!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二】
今天上午的电影让我印象深刻,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对于那位唱歌很棒的小男孩,我深表佩服,但是,那位年迈的的代课老师——马修,他能把一个"放牛班"变成合唱团,把每一个孩子变成天使,让那里的老师们恢复童心,摘下老师严肃面具。
实际上,每一个人的生活世界,大多是坐井观天。所以,《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池塘底部”即暗含了象征意义,也是对人生命运的一种暗示。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其实,如果孟丹的事情,大家都引起重视,还他一个清白,而孟丹在那里继续接受“感化”的话,那他一定也会变成好人。皮埃尔等就是一个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在此过程中,马修的教育等于包庇学生的罪行,但更是一种宽恕,一种心与心的沟通。
“手掌挥舞着,放飞的是希望。”因为,命运都在每一个人的手掌、心中延伸!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三】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马修,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
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克莱门特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安琦,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
当听到这部影片的名字时,首先给我的感觉是温暖的,在春天这个温暖的季节发生的故事自然会让人觉得温暖。可是当影片开始播放的时候,我发现这影片的感觉并不是我开始想象的那样,背景音乐总是略带着一些忧伤,把整部电影的气氛映衬的有些忧伤。
但是,继续看下去,我又有了不同的感觉,顽皮的孩子和马修总是会发生些什么,这些事却显得那么自然,并且想想这也是为什么马修会和这群让每个老师都头痛的孩子们相处得如此和谐、融洽。也许是因为他们有同个爱好——音乐,在马修的培养下,他们合唱的歌声是那么动听、美妙。
它没有国际大片的华丽场面,没有动作大片的华丽的打斗,没有科幻大片曲折新颖的故事情节,但它感人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刻画、动人的音乐已足以使每一个观众感动万千,并深深爱上了这部电影。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00字】相关文章:
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感11-09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8-14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6-17
《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感02-16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1-11
[精选]《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7-05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6-24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