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天宫课堂》观后感

时间:2023-06-09 07:07:0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天宫课堂》观后感14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宫课堂》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宫课堂》观后感14篇

《天宫课堂》观后感1

  一堂“太空授课”,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如果说此前和过去的载人航天器我们更多地骄傲于宏观上发射和运行回收的成功,那么我们现在骄傲的是航天科技和实验的细节上的生动美丽的展示,一堂太空课,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首先是对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的影响。航天科技能够强国,能够振国威,能够带来民族凝聚力,这话过去也许有些抽象,但是,面对天宫课堂一次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学演示,会由衷地感叹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进,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天宫课堂不仅给青少年演示了科学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契机。

  其次是对全体国民的科学素养的影响。有趣的“太空授课”,让平时有些枯燥的物理公式变得生动起来,看得见摸得着,一滴水珠中蕴含着几多科学的原理,一次航天员称重,蕴含了简便的科技应用,不仅让青少年兴趣盎然,也让成人观众更加喜欢科学,而航天科技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洞难解,航天科技最终是为生活科技化服务的,这对于培养国民的科学素养很有裨益。

  第三是对航天科技改变生活的影响。航天科技中蕴含了诸多的民用科技,每一次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发展,都会极大推动民用科技的发展,数字温度表、干吃面、尿不湿、心脏泵和补充液体等等无不是航天科技的民用结晶,如今“太空蔬菜”已经广泛栽培,服务于人类的生活,航天科技功不可没。

  第四是对趣味教育的影响。相信看了这一堂“太空授课”,即使很不愿意学习科学知识的学生也会感觉到,原来科学可以这样有趣,这样生动,这样实际,从水滴到失重的'单摆运动,从陀螺的轴心运动规律到液体的张力和毛细现象等,如果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能够多些像“太空授课”这样的趣味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将学习科学知识从枯燥到有趣,不但能够激发更多的孩子投身于科技事业,更会在学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总之,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不能想当然,过去我们不少人以为航天员看天空一定是天空湛蓝,通过这次“太空授课”我们知道了,航天员看到的太空是很亮的黑色天空,科学和科技永远是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航天科技不仅壮国威,更关系我们家庭和生活的科技化和幸福,中国梦脚踏实地,科技梦张力无限!

《天宫课堂》观后感2

  ”同学们,你们好!”随着航天员老师王亚平清亮的声音穿过大气层,从遥远的太空飞到我的耳畔时,我期待着”天宫第一课”开始了。

  天宫的课堂很清晰。虽然在相距遥远、神秘浩瀚的太空中,我却发现课堂的画面依然十分清晰,丝毫不受影响,甚至连航天员老师们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看的一清二楚,仿佛触手可及。这大大超乎了我之前的想像,令我感叹不已。后来我知道了,这短短半个小时的天宫第一课,背后可全都是国家的雷达、信号塔、传输带这些黑科技”默默地付出”。没有它们,恐怕就没有后面精彩实验什么事儿了,看来,中国的科技真是越来越发达啊!

  天宫的课堂很奇妙。课中有一位同学提问:在太空能不能像在地球上正常行走?航天员老师叶光富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便尝试着在太空行走起来。结果可想而知,他的身体来了一个360度的大挪移,头朝地、脚朝天飘了起来,看上去十分滑稽可笑。看来,太空是一种完全失重的环境,人是无法正常行走的。紧接着,王亚平老师又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奇特的实验:在乒乓球浮力消失实验中,乒乓球竟然沉到了水底,这是因为太空中的浮力几乎全部消失的缘故;在水膜张力试验中,小水膜慢慢扩大,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这让我明白了水膜表面的张力会变强;在泡腾片的实验中,王亚平老师将蓝色的颜料注入大水球中,随后放入泡腾片,瞬间便产生了许多气泡,出现了一副奇妙的景象。

  天空的课堂很亲切。这份亲切,让我想到了我的校园。太空中的航天员老师,跟我校园的老师一样,都是辛勤的.园丁,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陪伴我们成长,向我们传授知识,让我们的好奇心满足,让我们的梦想实现,他们都一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天空的课堂很激扬。看天空第一课,激起了我奋斗的热情、学习的激情。让我在心中暗暗决心,要和这些航天员老师一样,投身到祖国的科技事业中去,努力创造、创新,拥抱未来,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这,就是天空的课堂,它是中国在太空的家,也是一个个传奇写照的来源。在这里,我真情希望,让无尽的太空,永远照亮我们中国人成长的足迹。

《天宫课堂》观后感3

  “我们不是诗人,我们只是万千浪漫而隽永的名字。神舟是我的名字;嫦娥,是我的名字;北斗天宫,祝融羲和,都是我的名字。”

  天上星河转

  今天观看了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太空授课,我们换了一间新教室——问天实验舱。问天实验舱有六层楼那么高,陈冬老师和刘洋老师带我们参观了问天实验舱,蔡旭哲老师则作为摄影师跟拍。首先看到了睡眠区,让我关注到的是舱壁上的`三张家庭合照。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正是因为你爱的人住在这里,宇宙才有了意义。”之后我们参观了生活区、太空厨房、太空自行车……直播的每一分钟都让我觉得他们在把以前的传说故事变成现实。

  星河欲转千帆舞

  到了科学实验部分,我感受到了地面与太空不同。毛细效应实验,相同的实验仪器却有不同的现象。地面的细管水面上升慢,但太空中上升的非常之快。原因是太空无重力束缚,表面张力作用驱动才会这样之快。毛细作用在太空中的应用也有很多,例如:高空热管等。“水球变懒实验”也非常的有趣。我明白了如何减少震动带来的影响,微重力环境中,将空心钢球加入水球中,使流体震动发生一定变化,震动就减小了很多。太空趣味饮水,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实验。在地面上,液体灌越高,吮吸越费力。但在微重力环境下,两米长的饮水管也很轻松就喝到了,非常神奇。还有会翻跟头和掉头的扳手,陈冬老师说这是贾尼别科夫效应,在地球中不容易看到,与质量分布有关,但在太空中是小菜一碟。

  让种子在太空发芽

  陈冬老师用神奇的MR眼镜带我们用第一视角观看了拟南芥的提取,还拍了实验的照片发送到地面。用一个动画直观地展现了水稻七十多天的生长,从种子变成了植株。实验箱里有高杆和矮杆两种水稻,我还了解到了实验箱上方的水泡泡,其实是水稻的吐水现象,在微重力环境下很好观察到。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属于中国航天的浪漫,便是把古老的神话变成了现实。在我看不到的星空里,你实现着我的梦想。期待凯旋!期待中国航天!

《天宫课堂》观后感4

  在“天宫课堂”第三课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环节,将介绍生命生态实验柜进行的水稻种植和拟南芥种植研究项目,演示样本采集操作。

  从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如何利用植物保障人类在地外环境中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氧气和纯净水,成为空间生命科学最为关注的问题。

  据此前来自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消息,7月28日,载有实验样品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的实验单元,由航天员安装至问天实验舱的生命生态通用实验模块中,并于7月29日启动实验。

  拟南芥和水稻是两种模式植物。拟南芥代表双子叶、长日、十字花科植物,很多蔬菜,比如青菜、油菜等都属于十字花科。而水稻代表单子叶、短日、禾本科植物,很多粮食类作物,比如小麦、玉米等属于禾本科。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空间站问天舱“微重力条件下高等植物开花调控的分子机理”实验项目负责人郑慧琼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实验,并获得水稻培养的关键环境参数,为进一步解析空间微重力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分子基础,利用水稻进行空间粮食生产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同时,通过转录组分析比较拟南芥和水稻两种模式植物在空间环境中开花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网络的变化,解析空间微重力对于长日和短日植物开花的.分子机理,为进一步创制适应空间环境的作物和开发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8月29日,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暨空间站高等植物培养实验阶段性进展情况介绍会举行。此时,距离7月29日载有实验样品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的实验单元在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正式启动实验,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拟南芥幼苗已长出多片叶子,高秆水稻幼苗已长至30厘米左右,矮秆水稻也有5到6厘米,生长状态良好。后续将完成拟南芥和水稻在空间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由航天员采集样品、冷冻保存,最终随航天员返回地面进行分析。

《天宫课堂》观后感5

  “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呀飞呀习也飞不高……”我哼着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走在路上,心中不免有些失落。我就像歌中的那只小小鸟,我是人,人怎么能飞呢?一想到这儿,我就十分沮丧。不过我有时还是想入非非:我的梦想就是也能乘坐飞船火箭,飞到太空去遨游一番,去寻找新的有生命的星球或其他任务,呵呵,那就太爽了!不过好像不太现实,神舟五号也才载了杨利伟一个人,那能轮得上我呢?唉!

  我迈进家门,按例打开了电视机,只见中央台新闻联播的播音员正报道说:“今天上午九时,我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在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宇航员为费俊龙和聂海胜。”我几乎每天都认真地观看有关神六的新闻报道,了解了神六的基本情况、宇航员的`衣食住行以及神六与神五的区别等等。我心情十分激动,同时也感到不可思议。我的天哪,才两年的时间,我国就成功发射了两艘航天飞船!

  你看,这神六可比神五先进多了,光宇航员就增加了一倍,同时,神六的飞行时间达到了115小时32分钟,比神五的21小时多了好几倍,这是多么大的差距啊!另外还有食物,原来神五就简简单单几种,神六却有50多种,在太空中,连鱼香肉丝、宫爆鸡丁都能吃到!这下子可激活了我的脑细胞:对了!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每2年有一架航天飞船上天,每次增加一名宇航员,到最新年就应该做到一艘航天飞船一次可以乘载9名航天员了吗?我不禁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了。我心里暗想道,我要计划一下,争取当一名宇航员,到太空去遨游一番!

  做宇航员所必备的条件是:高超的飞行技术、扎实的理论知识、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高超的飞行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以后可以慢慢培养,现在我要经常进行体育锻练,增强体质,同时更要抓紧学习,积累知识,希望长大以后成为一名航天员。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的飞天梦想将成为现实,我一定会圆了这个梦!

《天宫课堂》观后感6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翟志刚、王亚平等人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天宫课堂”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授课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宫课堂学生个人观后感范文八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天宫课堂》观后感7

  太空授课的“选题”条件是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必须安全可靠、质量小、体积小、功耗小、对航天员健康无影响、不会污染座舱环境等;当然,也要考虑创意新颖、简单可行、不需要花费航天员很多时间等因素。

  “当时还设计了一个磁铁实验,但考虑到磁铁可能对航天器内部仪器和设备产生影响,所以这个实验被放弃了。”庞之浩补充道,此外,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安全起见,太空里的化学实验通常在实验柜或者手套柜进行,难以向地面学生呈现,因此挑选物理实验作为太空授课的内容更具安全性和可视化。

  为做好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科普教育活动,当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对活动进行了系统、周密的策划,完成了课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课堂的准备工作,航天员还为此进行了专题准备。

  由于天宫一号是精密飞行器,航天员的授课活动必须小心谨慎,既不能动作幅度太大,干扰到正常飞行,还要当心漂浮的实验器材、液滴影响到航天器安全。

  作为主讲人的航天员王亚平,在备课时没少下功夫。她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向专业教师虚心请教讲课技巧。指令长聂海胜担任太空课堂的助教,负责配合王亚平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航天员张晓光几乎是被“捆”在舱壁上听完这堂课的,因为担任摄像师的他,要想在失重环境下保持平衡,必须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才能在用手持摄像机的情况下,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把太空授课的`精彩图像传回地面课堂。

  “未来的太空授课将会有更多、更新颖的实验内容和形式。例如天地对比实验,比较蚕或蜘蛛在太空与地面吐丝的区别,观察蝴蝶在太空中如何飞舞等。”庞之浩介绍,我国有关部门也已开始组织青少年设计太空实验,并定期请专家评审,优秀的实验方案未来有望在中国空间站上实施。

《天宫课堂》观后感8

  太空授课的“选题”条件是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必须安全可靠、质量小、体积小、功耗小、对航天员健康无影响、不会污染座舱环境等;当然,也要考虑创意新颖、简单可行、不需要花费航天员很多时间等因素。

  “当时还设计了一个磁铁实验,但考虑到磁铁可能对航天器内部仪器和设备产生影响,所以这个实验被放弃了。”庞之浩补充道,此外,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安全起见,太空里的化学实验通常在实验柜或者手套柜进行,难以向地面学生呈现,因此挑选物理实验作为太空授课的'内容更具安全性和可视化。

  为做好x首次太空授课科普教育活动,当年x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x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对活动进行了系统、周密的策划,完成了课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课堂的准备工作,航天员还为此进行了专题准备。

  由于天宫一号是精密飞行器,航天员的授课活动必须小心谨慎,既不能动作幅度太大,干扰到正常飞行,还要当心漂浮的实验器材、液滴影响到航天器安全。

  作为主讲人的航天员王亚x,在备课时没少下功夫。她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向专业教师虚心请教讲课技巧。指令长聂海胜担任太空课堂的助教,负责配合王亚x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航天员张晓光几乎是被“捆”在舱壁上听完这堂课的,因为担任摄像师的他,要想在失重环境下保持平衡,必须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才能在用手持摄像机的情况下,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把太空授课的精彩图像传回地面课堂。

  “未来的太空授课将会有更多、更新颖的实验内容和形式。例如天地对比实验,比较蚕或蜘蛛在太空与地面吐丝的区别,观察蝴蝶在太空中如何飞舞等。”庞之浩介绍,我国有关部门也已开始组织青少年设计太空实验,并定期请专家评审,优秀的实验方案未来有望在x空间站上实施。

《天宫课堂》观后感9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在学校的组织下,我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三课,这次授课与上一次一样,继续使用“天地对话”进行授课。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给我们上了一节生成有趣的物理课。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

  一个小实验不仅教给我们了物理知识还反映出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这份成功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没有他们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跨过道道险关,怎能从无到有发展起我国的航天事业呢?

  我们相信,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下,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将为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虽然疫情阻挡了我们上学的路,但阻挡不了我们热爱科学的心。今天我看了《天宫课堂》,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似乎有诉不完的科学情怀。

  在空间站里,陈冬、刘洋、蔡旭哲等三名航天员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验课。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它拉近了我们与宇宙之间的距离。在这一个小时里,我大饱眼福,不仅看清了失重状态下饱和液体结晶的现象,了解了在空间站里必须通过离心力才能使水油分,还知道了在微重力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会大显神威。这一切让我感受到了太空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最后,他们还为现场课堂的同学们解答了很多有关宇宙奥秘的问题,我多么希望自己也是现场的一员能向他们请教!

  我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听完这堂课更加激发了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我深深的知道,要想探索宇宙奥秘,必须从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将不懈地努力奋斗,去实现我的天宫梦。

《天宫课堂》观后感10

  在本次“天宫课堂”中,还有人气“顶流”前来助阵——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

  王亚平将冰墩墩抛出后,它并没有像在地面上一样掉落,而是仍沿原有方向匀速前进。这是空间站微重力环境最直观的体现。

  “简单的平抛运动,在著名科学家牛顿的脑海里被放大到宇宙尺度。既然在地面上抛出物体的速度越快,它就能落到更远的地方,那如果抛出物体的速度足够大,它是否能成为环绕地球的卫星?”“天宫课堂”地面主课堂授课老师张健解释道,这个思想实验也被称为“牛顿的高山大炮实验”,由它引出的第一宇宙速度等概念,成了发射人造卫星、空间站的'重要依据。

  “天宫课堂”互动性强,做的小实验也非常生动、神奇。虽然相隔屏幕,同学们却仿佛身处空间站一般,踊跃与航天员们互动。“空间站里的时序是如何设置的?”“太空里看到的月亮和地球上有什么不同?”“空间站里能把水烧开吗?”在天地互动的环节中,地面上的同学“脑洞大开”,问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一一得到解答。

  收看直播的不仅有课堂里的学生,还有许多网友,他们提出了许多接地气的问题。有网友发问:“没有重力,皮肤会不会变好?”

  “提问的人大概是一位爱美的女孩子。”王亚平笑着回答,“空间站没有太阳光照射,温度和湿度也都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另外在微重力环境下,体液会向上分布,皮肤也会随之向上提升,所以我感觉在空间站里皮肤状态很不错。”

  这些有趣又生动的太空课程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记者了解到,整个“天宫课堂”授课实验的内容,都由一个科普专家组进行负责。

  “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提出了一些实验的建议,在这些建议的基础上再由专家组来遴选,最后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来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参与此次授课活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专家组除了遴选项目之外,还要对每个项目的具体方案进行精心策划,编写脚本,确保验证展示的效果,以及学生们

《天宫课堂》观后感11

  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航天员老师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了太空授课。他们传授给我们很多科学知识,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太空家园,原来遥不可及的太空能变得触手可及!

  航天员老师们首先向我们展示介绍问天实验舱的基本情况以及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设施设备。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次,航天员老师们向我们展示了毛细效应实验和水球变“懒”实验。原本剧烈晃动的水球加了一颗空心的钢珠后,再受到冲击后就不会变得那么剧烈晃动了,真是神奇极了!

  紧接着,航天员老师们又向我们展示了太空趣味饮水,展示在微重力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的有趣现象;会调头的扳手,展示微重力环境下的`扳手旋转翻转的现象以及植物生长研究。最后又进行了有趣的学生问答。这一切对于我来说,无不彰显着太空的奥秘。但更让我深有体会的,则是中国科技力量的强大。

  想想当年,中国还只是一块侵略者眼中的“肥肉”,任人宰割,随时都有亡国灭种的危机。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砥砺前行,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之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在一场又一场战争中夺回国家尊严,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飞跃!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样的海拔,就能攀登到怎样的高度。虽然我们不能同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一样把足迹留在浩瀚苍穹,但我们可以在新的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未来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黄牛”,牢记初心,不辱使命,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和“风雨无阻向前进”的韧劲,不断开创新的历史伟业、标注新的精神海拔高度!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能创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多精彩的中国印记!

《天宫课堂》观后感12

  据了解,“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授课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由此,我想到了此前首次太空授课。

  “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姐姐在“天宫一号”进行授课,向我们青少年讲述了失重环境中的物体运动和液体表面的张力情况。 失重是太空环境中最独特的现象。在失重的环境下,人可以随意漂浮,而且可以做出一些在地球上根本就做不到的高难度动作。

  看,这是王亚平在向我们演示单摆运动。只见她把小球向后拉了一小段,然后松手,小球并没有像在地球上一样做往复摆动,而是神奇地飘浮了起来。王亚平姐姐又把小球提高了一点,再松手,小球还是没有做往复摆动。这是因为小球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没有了回复力。

  这时,王亚平姐姐推了小球一下,小球竟然在做圆周运动,而且一直在转,好像永远都不会停下来一样。再换个角度又如何呢?小球仍在做圆周运动。在太空中,小球处于失重状态,只给小球一个很小的初速度,它就可以绕着摆轴做圆周运动,但在地面上却不行。

  王亚平又从饮水袋中挤出了一个小水滴,这小水滴就像一个小水晶一样,晶莹剔透。她还把一个金属的圆环伸进水袋里,制成了一个水膜,并往上面加水,水膜就一点一点地变厚,形成了一个水球。王亚平姐姐还向水球中注射了两个气泡。

  等把气泡抽出来后,又把红色的'液体注入了水球中,红色的液体便在水球中慢慢地扩散开来了。水球也变成了一个红色的水球,像一个红色的水晶球。

  这就是“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姐姐在太空授课时的情景。这次授课共用了40多分钟呢。我认为这样的课特别有趣而且富有吸引力,同学们都很喜欢。看的时候,同学们个个都很专注认真,没有一个说话的。有的托着下巴,连口水都流出来了,也来不及擦。

  通过这节课,我萌生了一个理想:我也想当一名宇航员,因为在太空中,我可以做一些在地球上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譬如,在太空舱里随意地飘来飘去、做一些奇特美妙的实验、体验不一样的生活环境……

  这就是令人神往的、充满了奇思妙想的科学的无限魅力!

《天宫课堂》观后感13

  今天,天宫课堂上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这些航天员们向我们介绍了自己在太空舱的生活。

  叶光富老师给我们表演了怎么在太空舱里转身,他先用右手旋转,转动身子,再把双手张开,速度就变慢了,如果把手搭在肩膀上,速度就变快了。他展示完,又向我们介绍了细胞在太空中和地球上伸缩和运动的区别。最后,王亚平老师给我们制作了一颗用水做成的透明水球。王亚平老师先用蓝色色素把透明水球染成蓝色,再用泡腾片给它弄出小气泡。

  王亚平老师说:“这些气泡就像一个个人一样”。

  通过这堂课,我发现在这太空中有许多好玩的东西,我们的航天员和祖国真是太伟大了!

  天宫课堂第一课直播20xx观后感作文5

  航天事业已建立多年,人们一直向往着天空,盼望能向鸟儿一样自由地在天空中飞翔,看看天上的世界。我的母亲从事航天事业,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航天事业是多么的伟大,我也成了众多盼望人中的一员。而现在,我要正式宣布:航天,我的梦想,让它扑进我的怀抱吧。

  记得母亲说过,第一个登上火箭,驾驶着它冲向宇宙的伟人是杨叔叔。我一直都很羡慕杨叔叔,因为他不仅是第一个个“飞”上天的人,他还是第一个让我们看到了地球母亲和宇宙有多么美丽。所以我也想像杨叔叔一样,让更多人了解太空。

  但是想要实现这个梦想,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从母亲那里得知,杨叔叔在火箭发射前,坐在火箭舱时,测得他的心跳一点儿也不快,他的脸上流露出的不是紧张,而是严肃。我听到时觉得不可能,他是是怎么控制住自己的,作力第一个登上天的人,他怎能不紧张?之后,我知道了。原来,杨叔叔训练时每一刻,每一秒都很认真,不马虎。所以我暗下决心,告诉自己,我要以杨叔叔为榜样,认认真真学习,做事,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最后,我想跟我的母亲说,您以前常问我:“你喜欢航天吗?你喜欢当航天员吗?”以前听到这样的问题时,我心里总是非常紧张,因为我想严肃地说,我很喜欢,但是我又担心自己做不好。现在我知道了,航天是伟大的事业,航天员很是伟大。只要我愿意努力,多多关注航天的相关知识,再凭借着我对航天的喜爱,我一定会有机会去探索充满好奇的宇宙。

《天宫课堂》观后感14

  当航天员们在《天宫课堂》为我们太空授课时,你是否了解过她为梦想付出的努力?他们是名人,他们也只是一个为了梦想而不断奋斗的普通人,是坚持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与众不同。梦想虽然美丽,但如果没有坚持的勇气和行动,那么,那份美丽就只能停留在梦境中,而不会成为如今的现实。

  这让我想起之前在少年宫中学习的那些日子。我很喜欢发明,爸爸虽然支持,但妈妈却认为“发明不能当饭吃”,不赞成我学发明。我还记得爸爸说:“放心儿子,你想学就学。这是你的梦想,就算一万个人反对,自己坚持就对了。”爸爸的这句话和王老师的话真是不谋而合,也让我学画的心更加坚定了。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梦想着成为画家,而付丽娟姐姐却是拥有一双飞翔的翅膀。我很佩服她在蓝天中勇敢下跳的这份勇气——因为我恐高。

  他们的事迹全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有梦就动力,有动力梦想才能成功;有梦就要坚持,只有坚持才能成功;有梦就能出彩,只有出彩才算成功。

  梦想不会抛弃我们,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抛弃自己。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所以,尽管在实现梦想的旅途中会出现各种磨难,必须经受多重考验,甚至会让我们难受得哭泣,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疼痛,但是,如果放弃那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就算再苦再痛再累,我们一定要坚持。因为,坚持是通向梦想的最好途径。 我也有自己的梦想——当一名发明家家。虽然这个梦想看起来很可笑,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玩弄发明,认为发明家不外如是。或者有的人认为发明家只是多余的,不能与时代接轨,不能创造社会价值,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我喜欢带着欣赏的目光、愉悦的心情欣赏那些有用的发明,去了解过去历史中发生过的事情,去倾听古人的心声,去追寻他们所走过的'痕迹。这尽管有许多困难要克服,但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就像他们一样。

  梦想是一片钥匙,她不能打开所有的锁,但却能够打开属于我们自己的锁。但有个问题,这片钥匙可能需要我们自己去打磨,打磨得更适合打开梦想的锁。没有经过雕琢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所以,我的朋友,就让梦想雕琢我们的人生,就让梦想带领我们走向成功吧!

  如果想要放弃,请握紧手中的钥匙,坚定自己的信念——我一定要打开那把锁!

【《天宫课堂》观后感】相关文章:

天宫课堂简报11-14

学校天宫课堂简报11-11

央视纪录片《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例文天宫课堂观后感12-16

观看天宫课堂简报11-14

2022看天宫课堂的感想12-06

天宫课堂活动简报(精选18篇)11-12

天宫课堂简报(通用9篇)11-12

天宫课堂观看简报(精选9篇)11-11

小学观看天宫课堂简报11-17

幼儿园天宫课堂简报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