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朗读者选择观后感

时间:2022-11-13 10:14:4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朗读者选择观后感(通用10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朗读者选择观后感(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朗读者选择观后感(通用10篇)

  朗读者选择观后感 篇1

  《朗读者》是董卿的一次华丽转身,有观众说:“董卿到底读过多少书,这张口就来的功力也太可怕了!”

  “朗读”是一部分,“者”是一部分。

  “朗读”是和文字有关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而“者”是和人有关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各种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这两部分都是我感兴趣的。

  所以,未来节目一定不仅仅是朗读,你首先看到的还是人,人生命之中发生的故事、留下的痕迹。

  所以,《朗读者》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人和一段文字间的'关系。

  这些东西不哗众取宠,被遗忘在角落,我们今天就是要把它们打开,呈现在观众面前,看一眼你就知道它们有多好。

  我觉得好坏大家都有自己的审美。

  为什么“诗词大会”这么受欢迎?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我们平时忘了,央视提供这个平台让我们温故而知新,大家就觉得特别满足,因为好的东西永远总有需求,好的精神食粮总是供不应求。

  如果大家能安安静静地看完这期节目,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真不错,我就特别满足。

  如果在节目中这段没听够,再重新翻一翻,回去再看一看,就更好了。

  其实,这本书可能就在你的书架上,只是你很久没翻它了。

  朗读者选择观后感 篇2

  在《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相继走红后,央视综艺《朗读者》的开播可谓占尽了天时与地利。

  一年前,《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播出时,曲高和寡,反响寥寥;可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意外爆红,与挑头的《见字如面》一起,发出了呼唤人文类节目回归的“时代最强音”。

  人们用“清流”来形容此类节目,反衬出目前电视上综艺节目的喧闹和混浊,反映了观众内心对宁静与充盈的向往。

  中国电视节目,自有其生命周期与发展规律。

  不经历一段真人秀撕X与冲突的全方位轰炸,不感受一番空虚得要命的观后感,如《朗读者》这样的文化节目就不会如此水到渠成地走进大众视野焦点。

  文化类节目受追捧,使得央视也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

  央视,真人秀时代的落后者,出现在央视平台上的真人秀显得那么水土不服,以至于灿星《了不起的挑战》播出一季后就换了平台。

  此番《朗读者》开播,并且挤掉了《星光大道》的排期,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几近全面沦陷的央视综艺,在娱乐化浪潮中前后失据的央视综艺,似乎明晰了自己的发展定位,找准了与平台调性相契合的节目类型。

  凭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在综艺林立的山头,央视顺利安营扎寨。

  对《朗读者》,央视也给出了极大的平台礼遇,节目在中央一套和三套周六日晚八点黄金档播出,开播当晚《新闻联播》特意作了节目预告推介。

  天时地利之外,《朗读者》成事更有人和。

  这是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制作的节目。

  作为央视一姐,董卿并不高调,13年主持央视春晚的经历,敌不过《中国诗词大会》上仿佛是信手拈来的吟诵为她在社交网络吸的粉。

  腹有诗书气自华,媒体似乎发掘出一个新的董卿,争相献上赞美之词。

  杨澜之后,中国电视荧屏上要论知性、落落大方的主持风格,董卿确是独一份。

  这样的主持人,与《朗读者》的节目气质是契合的,二者互相成就。

  董卿也把自己的文化趣味带进了节目中,《朗读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过去一年准备的结果,也不是之前一年在美国学习的结果,它是二十年的积淀。

  话虽如此,《朗读者》的诞生之路亦不乏坎坷。

  策划一年多,即使有董卿和央视的背书,找冠名商、拉赞助还是一样难。

  文化类节目要怎么做得抓人?这是横在节目制作方和广告商面前的难题。

  文化类节目的呈现出口有限,汉字书写、诗歌吟诵、成语接龙、国学典故、猜灯谜等形式几乎已被穷尽;而若不包含竞技、PK元素的.话,则节目形式又将更为简单。

  《朗读者》以“朗读”为切入口,它很像一个读书沙龙,董卿是知性的女主人。

  国外有作家朗读自己作品的传统,巴黎街头,随意走进一家书店,里面就可能有一个作家,在面对听众朗读自己的新书。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的最后就是作家朗读的镜头,《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马丁兴致来时也会自己读一段。

  与《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一样,朗读是一种颇雅的文化活动,但其实并不是作者的特权。

  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朗读者》每期以一个主题词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

  首期的主题是“遇见”,邀请了许渊冲、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鲜花山谷夫妇、无国界医生蒋励等六组嘉宾来作朗读和分享。

  有明星有企业家有学者有素人,嘉宾类型丰富又有层次感。

  “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和意义。

  濮存昕带着小时候身患小儿麻痹症的故事而来,以一段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来感谢改变他一生命运的荣国威医生。

  别人对你的帮助,不是理所应当;在有能力帮助别人时,不要事不关己。

  “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

  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

  之后上场的是无国界医生蒋励,中国版“姜暮烟”,她远赴阿富汗进行医疗救助。

  从炮火中走来的蒋励和她的同行者们,共同朗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Bob Dylan的《答案在风中飘扬》(“Blowing in the wind”),美国六、七十年代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阿甘正传》中珍妮在舞会上演唱的歌曲。

  朗读者选择观后感 篇3

  怀着跌宕起伏的心情,看完了朗读者。

  随着剧情的推移,我的心情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一个15岁的纯情少年,一个心怀怜悯的36岁中年妇女,当两个不同年代的两代人交织在一起时,一段关于人性,关于命运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当麦克生病了蜷缩在街道的某一个角落时,周围人的冷漠让他感觉更加寒冷,而当汉娜的出现,并关切地让他照顾好自己时,顿时麦克的心中产生了无数的温暖。

  当麦克的病康复了的时候,他决定重新去找那个曾经给过他温暖的女人,他去了,并且见到了那个他想要见到的那个人。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有着一段爱的回忆。

  每天当麦克放学后,他都会去找汉娜,享受属于他们两人的温馨。

  整整一个夏天,他为她朗诵,并且享受着爱的幸福与甜美,但终于有一天,她选择了离开,留下的是麦克的伤心与茫然。

  多年过去以后,作为法律系学生的他在一次审判纳粹战犯的庭上再一次见到了那个让他爱过的女人……

  在审判庭上,面对审判官的指责,指责300个生命就这样在她面前被活活烧死的时候,汉娜还是显得理直气壮——是的,她只是在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她只是不想让次序混乱,但是她没有想到这是一种过错,这使得麦克对她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表的伤心。

  当其她几个纳粹分子一起将罪名全部推到汉娜身上时,为了那可怜的自尊,汉娜选择了沉默。

  她不愿让人知道她时个文盲,所以当审判官让她写字以判断她的笔迹的时候,她说:“不必了,是她谋划的”。

  虽然麦克清楚那不是汉娜的主要过错,但是他还是选择了沉默,不仅仅是因为他认识到了人性中应有良知,还有是因为他不想伤害汉娜的自尊心。

  回忆那时候,当麦克和汉斯骑着自行车出去旅游的时候,当他们两人用完餐后那个服务员问麦克“你妈妈感觉如何的时候”,麦克选择了在离开时深深地吻了汉娜,旁人的不解,更多的是为了渲染麦克对汉娜的爱。

  麦克是爱汉娜的,他始终觉得汉娜是需要他的,但当他知道汉娜在狱中学会认字了以后,他不敢接受这个事实,他怕一旦这样,汉娜就不再需要他为她朗读,他在逃避这个事实,所以他始终没有给汉娜回信,尽管他心里知道汉娜是多么需要他给他的'回信。

  汉娜是爱着麦克的,在狱中,她学会了写字。

  但是她并不是通过别人的施教,而是通过麦克寄给她的录音带自学起来的。

  在她即将出狱麦克莱看她时,她多么希望麦克能给她一个拥抱,但是当她的手伸向麦克,而麦克的手却缩回时,她明白,麦克不再是那个当年15岁的小男孩,他有了自己的家庭,他不再需要她,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她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

  本来她以为还有一个人信任着他,还有一个人理解她,带着这份信念,她在监狱中熬过了20多年,而这20多年的信念在麦克缩手的那一瞬间彻底地破灭了。

  最后,汉娜选择了自杀,离开这个令她感到愧疚而又待她不平的世界。

  在影片的最后,麦克找到了那个曾经在火灾中幸存的女孩,并把那个属于她的茶叶罐交还给了她——这是汉娜的遗嘱,她希望通过这样换回自己曾今失去的良知,希望通过这样可以缓解自己内心的压力。

  麦克也在最后向自己的女儿诉说了他自己的那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其实,我一直觉得汉娜是善良的,从她依偎在麦克怀里听他朗读时流下的感动的泪,从她在听那群小孩子唱歌时欣慰的笑容和不自主的眼泪,从她一开始对麦克的关心。

  但是一切都是命运在捉弄她,如果当初她没有得到提升,如果当初她不为那点自尊而沉默,她就不会成为替罪羊,她也不会因此得到漫长的监禁。

  或许,这就是一种生活,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如何生活的权利,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无奈。

  命运可以捉弄生活,命运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命运就是一种别人无法理解只有自己才能体会的生活。

  为了人性中的良知,为了人性中的尊严,我只能感慨,体会影片给我们的真谛。

  朗读者选择观后感 篇4

  最近一直在追一个文化类节目,名字叫做《朗读者》,相信大多数的人都听过这电视节目里的一股“清流”。从去年的《中国成语大会》到今年的《中国诗词大会》,再从前段时间的《见字如面》到这段时间的《朗读者》,我真的快要被央视“圈粉”了。不得不感叹一句:“这才是我心目中央视应该做的节目啊!”

  有人曾经问过董卿,阅读是一件私密的事情,为什么要搬上屏幕,成为一件大家都可以看到的节目?董卿回答:“阅读是私密的.,但是朗读是公开的。”在看完第一期的节目后,我深感如此,阅读一段文字能够直击人们内心,而朗读出来更是能产生共鸣,这也是《朗读者》能够吸引人们的原因之一。

  在节目里,要展现的不仅仅是几个有名的人上去朗读一段文字,更会有一些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在朗读,他们虽然平凡,但是伟大。他们在朗读之前,会在一个小型的会客厅里跟董卿聊一聊自己为什么要朗读这段文字,在我看来,节目真正吸引人们的原因之一,其实就是隐藏在这些优美文字背后打动人心的故事。

  一段文字,如果你没有一段与之对应的经历,你是读不出它背后深刻意义的,当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被挖掘出来后,文字变得饱满,听者的内心仿佛被叩开了,那最柔软的一块,被这文字打动着。就像节目的宣传语一样:“一个人,一段文。”一个人,就有属于他的,那一小段故事。人们常说,“一个人就像一座孤岛。”但我认为,没有人会是一个孤岛,人们往往感到孤独,只是因为没有找到那一条跟自己声音频率一样的鲸鱼“Alice”。

  节目获得成功的另外一个原因,听来也是可喜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却开始愿意慢下来,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开始关注到自我的精神需求,而这样一档节目,恰恰能够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

  反观中国以前的综艺节目,无不是从外国引进来的,充满着喧嚣和肤浅,但并不是说这样的节目就不应该存在,黑格尔曾说过:“存在即合理。”我们暂且不讨论这句话的唯物或唯心的问题,它确实指出了既然这样的娱乐类综艺节目存在,必然有它的需求受众。

  当代人精神压力过大,急需类似这种能够给人简单快乐和欢笑的节目,他们需要这样一块压力的宣泄地,把在工作或学习上的不愉快通过简单的笑声发泄出去。但当喧闹到了一定程度,人们开始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内心,内心开始需要一片静谧,需要一些文字来滋润,人们就注意到这一档充满着美和爱的节目,仿佛干渴的内心突然找到了甘霖,如饥似渴,也造就了《朗读者》豆瓣9.3分的高分。

  朗读者选择观后感 篇5

  这一期的朗读者,徐静蕾作为唯一的女性带给我们的是一份对“选择”二字别样的认知。

  她从做演员到当导演,从唱歌到写书又到北影教书,在诸多角色的变换之间,她早已从当年那个懵懵懂懂的少女变做集众多奖项和荣誉于一身的女演员、青年导演,开始被大家称为“老徐”了。

  她说自己是一个“善变”的人,希望做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事,什么东西做的不错的时候,她就会尝试着去选择另一种可能,朋友都说她有事业自毁倾向。

  她听从朋友的建议,开始尝试做导演,但选择一个新的工作方式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沟通交流便是其中之一,而她,又是一个三分理想,七分固执的人,一旦认定的事却也是十头牛也拉不回的。

  董卿“撞南墙”

  94年的那个你,不也是陪着朋友去参加浙江电视台的招聘而初入主持行列么,你做主持、做编导、做剪辑……你也是喜欢尝试新事物的对不对?

  96年的那个你,转战上海东方电视台,负责联络、催场、做剧务,璀璨的舞台不属于你。不甘寂寞的你去上戏学了编导,如今你真的做了导演不是么?

  99年的那个你,第三次易主于上海卫视。新频道的新鲜劲一过,略感失落的你从红楼里,从唐诗宋词里汲取力量,勇敢选择了华东师范的古典文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还记得千禧年的双向音乐会吗?那个得了金话筒的你。

  02年之后啊,你进入央视,05年你荣登春晚,08年你主持奥运,10年你放声世博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400字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400字。事业上的进步却远远赶不上你那颗上进心,14年的你再一次选择拿起课本,回归学堂。

  15年,你选择做导师,17年,你选择做制片人。无论未来的你还会选择怎样的身份转变,我们依旧陪你走过一天又一天,月月年年,此心不变……

  朗读者选择观后感 篇6

  周末无趣加之众人推荐,满怀期待打开《朗读者》,没有失望,反而给了更大的念想。惊现于文字的同时,也从心底感动,看了两期看得热泪盈眶。开始喜欢这档节目,感觉它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是综艺界的一股清流。

  继春节期间央视刚刚播毕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爆全国观众对于中国诗词的热情后,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董卿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娱乐综艺节目热闹上演之际,春节前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

  已播出两周的《朗读者》引起新一番的.热潮。

  首度“发声”的《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

  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年少时曾患有腿疾的濮存昕,加之强烈的自尊心,他很盼望小学六年级快结束,离开这个学校,没人再叫他“濮瘸子”。没想到到了中学,“地不平”成了他的新外号。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

  以前濮存昕也会讲述他的这段经历,但是在《朗读者》中,他首次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人:荣国威医生。正是这位医生,帮助他扔掉了拐杖,让濮存昕拾起了自信。现在他可以骑马、打球、演戏,用更好的心态面对自己,都与和荣国威医生的遇见分不开。

  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

  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

  朗读者选择观后感 篇7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将完成统一。”董卿说。

  她认为,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据介绍,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董卿说,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董卿说,“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观众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首次作为制作人的董卿,谈及做《朗读者》的`初衷时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

  从《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传承者》《非常传奇》,严肃的文化类节目近年来不断走红荧屏。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董卿制作并主持的《朗读者》有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意义,“《朗读者》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多是以读、说的形式进行传承的”。

  朗读者选择观后感 篇8

  朗读属于每一个人,文字之美难以抗拒。也正是《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这些深藏文化内涵的节目,如一股股清泉,唤醒了人们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

  《朗读者》已播出两期,在这些朗读者中,有大师、有素人、有世界小姐、有童话大王,我们能从他们的朗读中看到大人物的真实,也能体味到小人物的真情。

  有人感动于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的“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有人因花园夫妇“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这样简单又充满情深的话而落泪。

  而笔者,则在柳传志先生给儿子的新婚致辞中,听到了满满的爱与祝福,那一句“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儿女生活幸福还幸福的.事呢?”更是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心声。

  世界小姐张梓琳有感于与女儿的“遇见”,朗读了学者刘瑜写给女儿的信《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简单又平常的小愿望中,我们听到了一个母亲对女儿成长之路殷殷的祝福与期盼。

  如果说“遇见”是一种美妙的缘分,那么“陪伴”一定是最长情的告白。

  陪伴是无悔的付出:陶艳波妈妈16年如一日陪伴儿子杨乃斌,和儿子做同桌,充当儿子的耳朵,风雨兼程,让儿子无声的世界胜有声。

  陪伴是无声的挽留:童话大王郑渊洁对爸爸说:“只要您和我妈妈活着,我就一直把他(童话大王)写下去。”父亲又对他说,“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直活下去”。

  正像《朗读者》这两期的主题,我们和孩子也是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希望在与孩子的相互陪伴过程中,我们都能收获满满的爱与幸福。

  如果说能有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能诠释“陪伴”的含义,那郑渊洁的《父与子》当之无愧亏。

  朗读者选择观后感 篇9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从文字中获得过快乐。与其说朗读者在传播文字,不如说也在传递文字背后的人生”。董卿的话道出了本次寻找的意义,声音传播情感,情感滋养人生,“我就是想好好读书”,董卿寻找的是朗读者,更是关于文字、关于阅读最原始的热爱,最原始的快乐。

  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对于创新节目的要求,首先是从社会价值出发。“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电视市场中沉得下心的文化节目却是稀缺资源。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出现,正是在喧闹娱乐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

  央视资产管理中心主任任学安说:“《朗读者》的出现绝对不是孤立的,中国的电视节目太需要一档有文化价值的节目来滋润我们的心田。《朗读者》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档节目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标准更不是一般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的要求,“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

  在已经结束的前几期《朗读者》录制中,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朗读者选择观后感 篇10

  著名作家曹文轩作为“告别”主题这一期的嘉宾,将他和父亲的真实经历融入到了自己的思想和笔触中。在他朗读半自传式的作品《草房子》时,虽然文中没有明显地提及告别,但从这个他根据自身经历改编的故事里,观众分明感受到了告别在他的生命里留下的痕迹。

  十四岁那年,曹文轩得了病。在得知自己可能要离开世界时,他在脑海里描绘了无数次和家人告别的场景,那时会有多么难过。在生病的那段时间,父亲背着曹文轩四处求医,终于在一个权威的医生的诊断下,确诊所谓的“绝症”只是淋巴结核,一切都会好起来,父亲当场又是泪流满面。这是他人生中一次“虚拟的告别”,让曹文轩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死,理解了爱。

  然而他与父亲“真实的`告别”,并没有提前想象,就那样来了。那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一通家人的电话,从电话里得知父亲突发心脏病,想与他说说话。父亲用微弱的声音叮嘱他:“我会好起来的,你不急着往家赶,你写你的东西。”又过了半个小时,曹文轩拉开门正要回家,接到了电话。那边一片哭声:“爸爸他走了。”“人家都说,文轩是个大孝子”这是父亲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这一次“真实的告别”让他痛彻心扉。

  父亲的离去并不是分别,而是诀别。那些真正让人难过的,不是告别,而是来不及的告别。曹文轩说:“文学千百年来都在做着同一篇文章——生离死别。”节目播出后,有网友留言道,“这一期的主题击中我的泪点,趁亲人还在,好好尽孝,珍惜眼前人”、“曹文轩老师代表了我的青春年华。《朗读者》是一个能让人找回感人记忆的节目。”

【朗读者选择观后感】相关文章:

中学生央视朗读者观后感电视节目朗读者观后感12-05

读者阅读心得02-25

小读者的教案03-02

《朗读者》观后感03-16

《朗读者》观后感通用04-27

《朗读者》观后感作文08-11

《朗读者》告别观后感07-14

朗读者告别观后感07-14

朗读者初心观后感11-19

cctv朗读者观后感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