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人世间》观后感

时间:2023-10-19 07:00:2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人世间》观后感汇总(15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世间》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世间》观后感汇总(15篇)

《人世间》观后感1

  《人世间》的确是一部很独特的作品。尽管在创作上它显得非常严肃、正统,但并未削减它的观赏性、沉浸感与思考价值。它是电视剧创作进入花样繁多、类型多元之后,被突然按了一下暂停键,然后回到了过去的创作思维里,认认真真、一招一式地去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的作品。即便是背后的资本,也甘居幕后,把一切荣光,让位给了这部剧的角色、主创,让剧作本身,在屏幕上静静地发光。

  这是一部拍摄难度较高的作品。它的同名原著是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皇皇上百万字,人物众多,且所描述的年代,有诸多回忆已经蒙尘。如何让这样一个故事,吸引不同年龄群的观众,对过去岁月再次产生了解的愿望,这是“泛娱乐化时代”的一个难题。

  电视剧《人世间》的解题办法是,着重去写人,写人在艰难时期的顽强与坚韧,写人在天南海北仍然可以保持情感的浓度,写人如何在苦涩的日子凭借一点点甜就能笑出声来……人写好了,时代特征就显影般地出来了,对比就有了,当下观众也能轻松找到进入故事的切口,觉察到剧作既写到了祖辈、父兄辈,也写到了自己。

  观看《人世间》,发现它打动人的诀窍,无非是用好了“恩”与“情”这朴素的两笔。恩情、恩情,这简单的两个字,千百年来都是萦绕于中国人脑海与心头。可以说在漫长的.时光里,很多中国人在早晨醒来的第一个念头里,就会浮现出与这两个字相关的人与事。

  也就是这一二十年以来,现代化进程加速了人们对规则、制度的依赖与信任,非常个人化、隐秘化的“恩情主义”以及其背后传统道德观念,开始退居其后,《人世间》对于“恩情”的记录与表达,会让观众猛然惊醒,原来我们曾经的生活当中,仅仅凭借“恩情”,就能维持、栓系、加固那么多可以提供温暖与安全感的关系。

《人世间》观后感2

  《人世间》这部剧真是越追越堵。

  周家兄妹三人,只有原来看着最不靠谱的老三成为家庭担当!大哥周秉义为了爱情,放弃了当年一个很好的机会。好不容易岳父岳母平反,却感受到了门第的差异。

  冬梅的父母感觉从心底就瞧不起周家,总认为他们有目的,有所图,话里话外都是嫌弃。当然,这和帮助蔡晓光那件事可能有点关系。着周秉义在郝家小心翼翼的些许卑微做派,真的不值。而在离开时周秉义对周秉昆说有事不要麻烦冬梅时,有点心寒。

  周蓉更是利己。也是为了爱情,抛弃亲情,数年不归。母亲为了她病倒,她回来只是哭泣,却又在当晚住在宾馆,而当女儿闹夜时,又把女儿送回家里,全然不顾郑娟的辛苦。

  照顾不了孩子,你留下了照顾母亲也行啊?周秉义也是,当晚回到自己的爱巢,家里都留给了弟弟和弟妹。

  周秉昆,小时候不着调,但是长大后却成为家里顶梁柱。而郑娟,因为父亲反对不敢结婚,在父亲回来对他大发脾气时,他一开始要走,但还是回来了。

  你可以说他有点懦弱,但是他对郑娟的感情始终没变。为了母亲,他让郑娟帮忙;为了郑娟,他宁愿承认别人的孩子是自己的.。

  兄妹三人都组建了家庭,周蓉婚姻危机已经显露,为了一首诗的评价两人就能吵架,这还是当年义无反顾追求的婚姻吗?

  至于周秉义和冬梅,现在是门不当,户不对,除非周秉义从政有番作为可以弥补。

  而周秉昆和郑娟两人没有其他想法,只是想过好自己的日子。只不过,骆士宾这个孩子的生父是一个暗藏的危机。

  周家三兄妹最让人讨厌的是周蓉,父亲、母亲、弟弟,还有自己的孩子她一概不管,冷漠到了极致!这应该也是演员宋佳截止目前最让人生厌的角色!

《人世间》观后感3

  一部作品真实与否,是个特别要命的判断,通常具有一票否决权。因此,没有哪个负责任的主创敢在这事上掉以轻心、麻痹大意。但是,真实又是什么呢?说法又是林林总总。例如在史学界就有这样的说道:“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的真实都有重构性。”有人甚至说过“历史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正因为如此,是否真实、何谓真实、有无真实、真实度如何等问题,长期困扰着许多艺术家甚至某些批评家。其实,“真实”是个哲学命题,“真相”是个法律概念,艺术家可以参与讨论,但是没必要囿于其中、自寻烦恼。

  艺术家该追求的,当为真实感,而不是那个谁的嘴大谁说了算的所谓的'真实。借用符号学的话来说,艺术家所营造的能指系统若能契合受众的期待,若能被观众认同、认可并能产生共鸣、共振,作品的真实感这一关就算过了

  电视剧《人世间》的主创,用从容不迫的叙态、贴近生活的故事,日常家用的语言与标志性明显的场景,成功地营造了无可置疑的真实感。尤其是剧中的细节,源于生活,惟妙惟肖,个个意味深长,为真实感的创建、渲染立下了头功。例如,半夜排队购买免票肉,要用粉笔在每个人的外衣上逐一划上序号。是啊!“先来后到”是约定俗成的规则,也是平头百姓在那个年代能够行使的卑微而庄严的权力。这些精彩的、接地气的细节,都是从丰富的生活积累中遴选、精炼出来的。让人闻到了人世间的烟火味,也让人触摸到了平民生活的质感。据此,将《人世间》称之平民史记,自然有其道理。

《人世间》观后感4

  《人世间》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它表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们的悲与喜,描摹着现实生活的苦与乐。

  周秉昆——本剧主角,一个不断挣扎于生活洪流中的男人。生活的巨浪一下又一下的拍倒他,可他总能一次又一次的挣扎着站起,不向生活屈服。他不苦吗?苦。但生活的苦并没有压倒他,反倒使他愈挫愈勇,在不断变迁的人世间夹缝中生存。

  在得知自己的新家要被收回时,他不得不回到早已借给国庆一家居住的老屋。他提着罐头和水果满怀歉意的.来到老屋前,迎接他的不是曾经家的温馨,而是来自国庆妻子的不解。他无法做出其他选择,生活的难与苦逼着他,他只能咽在肚里。走进监狱的那个瞬间,他几乎失去了一切,但走出监狱的那个早上,阳光明媚,他又重拾了信心。他为了家里的生计,和朋友们创立了搬家队。一个个重物往身上一压,像生活的重担,又沉了几分。汗水浸湿了他的前襟,那是与苦难斗争的战利品。

  在《人世间》,品人世,观世人。剧中表现出来的生活的场景,是当时社会的写照。同处于人世间的人们和周秉昆一样,扛着生活的压力,在人潮里沉浮,在时代中拼搏。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人永不倒下,是家人的期盼?朋友的鼓励?或许是,也不是。喜怒哀乐是生活的本质,他们品尝着生活的苦涩,回味着苦后的甘甜。苦的时候,咽了,就不苦了。

  我不禁想到周秉昆的话:“觉得苦吗?苦的话,嚼嚼咽了。”生活本就是苦与乐交织的,当苦难来临时,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不逃避,不退缩,迎难而上,因为苦后定有甘甜。我想这就是《人世间》想要告诉我们的,努力品味生活的真谛,尽情品尝苦后的甘甜。

《人世间》观后感5

  《人世间》就是从家写起,一张“全家福”之后多少年,才能遇到另一张“全家福”,周家兄妹无论身在何方,都牵挂着这个家,也被这个家系念着,家是根。过年了,就想回家,就想团圆,那是血液里带来的情感归属的基因,最深沉,也最浓烈。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具有中华民族这样深沉的“家”的情感,这是一种无形的凝聚力。

  当然,家里也有性格冲突,有代沟,有矛盾,这些矛盾起源于骨肉亲情之爱,爱的另一面叫疼痛,所以叫疼爱。但无论怎样,孩子长大了,就要开枝展叶,另筑新巢,蜕旧变新,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人来到世间,都是有使命的。人与人的'差异,就是人们以不同的价值观为导向,走过不同的人生路径,显示不同的人生价值。《人世间》里的各色人等,在时代大潮中起起落落,寻找自己的爱情,寻找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甚至有的人早早殒命。

  人世间,多歧路,周家三兄妹,谁没有经历过挫折?像周秉昆那样,坎坷不断,磕磕绊绊,但无论如何,人总是要努力向前走。人未必都能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平凡的人生同样需要扎扎实实的脚步,兢兢业业地付出,善良在心,希望在前,脚步就有力量,生活就有劲头,人生就有光彩。向前向善,这就是《人世间》启示的人生坐标和目标。

  观看电视剧《人世间》,由于剧组主创的总体把握和演员的倾情投入,人物群像,林林总总,个性鲜明。其时代感之鲜明、历史感之厚重、人性之复杂,都令观众唏嘘不止,回味无穷。观剧时观众都能从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反思自己的人生,从而在审美鉴赏中获得思想启迪和精神升华。一部电视剧,能在荧屏上留下三、五个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已属不易。而《人世间》却能让十几个人物形象跃然荧屏、活在观众心中,确实令人称道。

《人世间》观后感6

  尽管谎话说得再好,可不见女儿女婿,就是最大的破绽。

  如果不是不得已,又怎会把自己亲闺女,托付给别人带到周家?

  周蓉自己也说,她母亲根本受不住事,更受不得刺激。可她却把孩子送到了母亲这里。

  这波操作,真是绝了。母亲的中风瘫痪,周蓉要付很大责任。

  看完了周蓉遇事的反应,再来看郑娟扛事的魄力,那周蓉,真是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得知周秉昆母亲瘫痪,家里还有一个小外甥女要照顾,周秉昆又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帮忙。

  是郑娟无惧风言风语,带着儿子,又拉着盲眼弟弟过来当周家的“保姆”。

  年轻漂亮的小寡妇,到正值壮年的单身汉家里当保姆,那是要被街坊邻居说闲话的'。

  别人的指指点点,郑娟真不在意?

  不是不在意,而是相对那些不怀好意的目光,她更想报答周秉昆。

  那她又是怎么报答周秉昆的?

  不仅帮周母收拾家里,还帮周母擦洗身体,按摩穴位。更在周母解不出大便时,竟然直接用手“抠”了出来。

  一个外人能做到这份上,不由地叫人佩服。就凭这点,“不孝女”周蓉,就完全输给了郑娟。

  除了会照顾人,郑娟还能扛事。

  在得知周秉昆被公安带走时,郑娟难掩悲痛,心里就像是塌了一块。

  可悲痛归悲痛,她还是咬着牙把日子过了下去。一个人,就这么辛苦操持着一大家子。

  不光把周母照顾好了,也把周家上下,都打理得烟火气十足。

  若是换了周蓉,她能做什么?

  周父偏疼女儿周蓉,但对寡妇出身的郑娟,却抱着极深的偏见。

  得知妻子瘫痪,周父回到家,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感谢郑娟的照拂。而是将她,还有楠楠一并赶出了周家。

  在他眼里,郑娟不是周家的恩人,而是企图败坏他周家门风的“祸水”。

  殊不知,这是周父的狭隘,郑娟才是最符合他要求的儿媳妇。

《人世间》观后感7

  今天看了《人世间》第五集买肉那一段,好真实啊!四毛八分一斤的猪肉那应该是哪一年呢?你们知道吗?哦,恐怕要我妈那代人才能知道了。唉!

  结婚以前,猪肉卖多少钱一斤我还真不知道,因为还太小。主要是我从小不会当家不会管钱,对钱没概念。保姆走了以后父母把买菜的大权直接交给大妹也不交给我,我一点都不冤。

  不过半夜排队买猪肉,买猪板油我参与过。印象中夏天有过多次,冬天可能也就一两次吧?保姆带着我或者妹妹去9贸易公司”卖肉的地方排队。

  夏天有人支个门板或者竹凉板,再搬两条长凳,就睡在卖肉的地方,哪管蚊虫叮咬。冬天那可就遭罪了,冷得要命。好的还能弄个小木炭钵子,里面放几块燃着的木炭暖手,更多的是硬冻着跺脚取暖。

  冬天是天不亮,夏天就是凌晨开始早早排队,买猪板油如果排不到前5名就悬了。那真是“僧多粥少”,排到后面的就只能碰运气了,所以不少人只放个破篮子在那排着。不等卖肉的来开铺门,排队的人们早已你挤我我挤你的.干上了,等到屠夫师傅一到那就看谁家好本事。我也不记得个子矮小的张姨,怎么就有那能耐凑上去买到猪板油?

  那时候我们家比起普通工人家,最缺的还不是钱,毕竟父母工资还算可以。但我们家吃的嘴多啊!最缺的是物资,尤其是60年代初,你有钱也买不着啊!

  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看了这样的情节能想象得到吗?当年缺吃到何种程度。电视里周妈妈跟秉昆吃的那馍馍,比我们当年的好多了,我好像吃馒头从来就没吃饱过。所以看了《人世间》以后,你们要理解,父母为什么会那么舍不得。

《人世间》观后感8

  电视剧开篇,带着史诗感的俯瞰镜头切入了1969年东北。吉春市光字片周家,一家五口人在拍完全家福后就要天各一方了。父亲去西南“大三线”,长子周秉义和女儿周蓉都要“上山下乡”,只留母亲和小儿子周秉昆守家。故事就随周秉昆的视角,随他走进木材厂、酱油厂、出版社,去看眼前人、身边事。

  主创花了大力气营造准确的时代风貌。画面扫过林海雪原、国企车床、集体林场、国营饭店……大工业时代东北的冷冽粗粝扑面而来。镜头一推入“平民窝子”光字片,则是另一种气息。屋檐叠着屋檐,街道变窄成了巷。外人会迷路的光字片里,从院角的鸡笼、檐下的冰溜,到周家的炕头、门帘、锅碗瓢盆,都透着浓浓烟火气。但对《人世间》而言,物理层面的讲究只是打造沉浸感的第一步,真正让长辈忆往昔、年轻人知过去的,不止于严丝合缝的视觉符号,而是绵密的服务于人的细节。正是信息量充盈的`视听细节,对上了观众心里对年代和人的认知,让“我们”代入了他们的情感和命运。

  描画亲情,细节时而诙谐。周秉昆比起哥哥姐姐憨直了些,但胜在本分孝顺。母亲不识字,他理所当然担下读信、写信的任务。母亲大晚上兴起要给父亲写信,他嚷嚷不情愿但也还是钻出被窝拿起纸笔,顺带还跟母亲撒个娇,求她给自己织条新毛裤。小儿子身上紧绷绷的,正是姐姐穿过的毛裤。父亲寄来长长家书,整整十页,周秉昆慢条斯理地读,一边揣摩父亲潜台词,夹叙夹议的节奏急坏了等下文的母亲。母子温情、家人的牵挂,悉数嵌入了嘻嘻哈哈的读与听。后来,周秉昆同父亲怄气,郑娟接过纸笔,牵起父子间东北与西南的往来。一样是写信,多了分传统中国式父子关系的欲语还休。

《人世间》观后感9

  《人世间》荡开的,是百姓生活史,何尝不是中国社会变革史。这片土地上50年来相继发生的三线建设、上山下乡、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出国潮、下海、国企改革、搞活经济、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种种变革,都会在58集的长卷中一一展开。评论家李师东对原著的点评被写在了电视剧的海报上,“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剧中处理最圆融的,就是对“烟火道义”和“个人热望”的还原。时代风浪呼啸,人生潮起潮落。剧版在遵从原著轨迹同时,用镜头的诗意与明亮,让小说里的人心向善、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更闪闪发光。

  物质匮乏的年代,剧里感受不到被击垮的绝望,相反,郑娟手里的糖葫芦、旧门楣上的新春联、母亲给周蓉织了十多年攒成一沓的毛衣,都轻易触发观众的泪腺。红色的明媚,照亮了小人物对美好日子的热望。大片逆光里,善良又诚信的周秉昆在郑娟人生里登场,给孤儿寡母以生活勇气。一样的阳光洒在郑娟身上,她悉心照料周母的样子,是周秉昆心里、也是观众心里天使的模样。更不消说,“六小君子”一起扛过的肉、守过的年、打过的架,都是天寒地冻时的人心暖意、物质困窘里的淳朴情义。

  物质丰盛了,人心会变吗?剧里细细写了周秉义同父亲、岳父的两次交心,他所求的.小家之谋、大家之道,呼之欲出。周秉昆放下“铁饭碗”去了出版社三产,敢闯敢试的意识初显。一年一度初三聚会,如约而至的他富贵不相忘。《人世间》里还多次出现春节团圆的景象和全家福照片,剧集以家为支点,撬动历史洪流中各色人的遭际,也用家的架构串起中国社会认同的仁义礼智信。有这样的价值底色在,人物因处境扭转而遇见的尴尬、迷惘、挣扎,才能真实曲折却又不失激荡。

《人世间》观后感10

  《人世间》中,周蓉和郑娟,完全应验了那句老话,那就是同人不同命。

  差不多的年纪,也差不多的漂亮,但实际的生活,以及成长历程,那是千差万别的。

  周蓉,是老周家唯一的女儿。

  父亲是工人,母亲是街道办干部。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长得漂亮,又有一些才情。

  虽然出生在光字片,但“物以稀为贵”,周蓉这样的女孩,是被胡同其他孩子“捧”着长大的。

  说一句胡同里的小公主,那也是不过分的。在外面受宠,在家里就更不用说了。

  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儿,又是一个极为漂亮、聪明的女儿,从小受到的宠爱,委实叫人羡慕。

  在剧里,年幼的周蓉喜欢读书,周父当即就承诺,即便砸锅卖铁,也要供她上学。

  原著里,周蓉为了爱情,瞒着父母离家出走,远走贵州下乡。周父一时难以接受,直接就打了周秉昆一耳光。

  埋怨他没有照顾好姐姐。

  为了闺女,就拿无辜的小儿子出气,这份宠爱可见一斑。

  对女儿的离家出走,周家两位父母嘴上说着埋怨,可心里却操心得不行。

  尤其是周父,三年才能回家一次。

  可他愣是把这次珍贵的机会,用来去贵州看女儿。弯弯曲曲的山路,颠簸的长途车。

  就这样,他还背了一篓子面粉。

  沉甸甸的,都是牵挂。

  如果说周蓉的命,那是泡在蜜罐子里的。而郑娟,就是泡在苦水、臭水里的。

  从小就被亲生父母抛弃,被年迈的养母收养。跟着她一块被收养的`,还有一个瞎眼的弟弟郑光明。

  住在城市里最破落的地方。

  和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养母、弟弟相依为命。家里苦得,可以让周秉昆深深被震撼。

  在其他孩子可以同父母撒娇的年纪,郑娟却早早的扛起了家的责任。

《人世间》观后感11

  大家想想,有多少人能够一如往初?很多人在起初的时候确实抱着感恩之心对待别人,但是时间长了,他就会慢慢忘记自己的初心,于是产生了抱怨,进而内心开始不平衡,开始计较、生气,一直与人翻脸。

  而郑娟呢?她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最初的想法,即便成为这个家里的“顶梁柱”,也没有恃宠而骄,依然默默地支撑着这个家。

  不忘初心,常怀感恩,让郑娟没有抱怨,只有付出,内心也一直坦然。

  郑娟的幸福,还在于她懂得知足常乐。

  周家三个孩子,周秉义读北大,媳妇冬梅还是高官之女;周蓉读北大,嫁的人是著名的诗人;他们兄妹俩在外人面前风风光光,而秉昆和自己则被人看不起。面对这样的.“不平等”,她从来不计较,而是静静守护着自己的小幸福。

  她帮助秉昆卖烟酒,赚了钱,给每个人添置了礼物,她高兴地说:花自己赚的钱的感觉真好。

  过年,周志刚带着大家去拜年,别人都称赞他的大儿子和女儿,但是她内心没有不平衡,反而找个机会跟秉昆回来一起做饭。

  其实,人的痛苦,往往来源于比较。就拿周秉昆的六小君子来说,一开始大家起步都差不多,所以能够开开心心一起玩,可是后面随着乔春燕的升迁、川和吕阳考上大学,大家的差距就越来越大,所以有些人就感觉不再幸福。

  比如吴倩,当她看到乔春燕住楼房,而自己一家八口窝在两间毛坯房的时候,她内心是不平衡的。

  但是郑娟却不会。不管大哥和周蓉活得如何风光和幸福,她都不去羡慕,更不会嫉妒,而是想办法经营好自己的小日子。

  也正是她这份知足常乐,才让秉昆有了底气去辞职创业,他们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

  知足,才能让你静下心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路。而嫉妒只会让你失去方向,不知所措。

《人世间》观后感12

  《人世间》里写“情”也非常到位。周秉昆与郑娟之间的爱情,是在一个“禁忌”的环境下产生的,但他们用漫长的几年时间,慢慢地与所谓的“禁忌”对抗,展示了“情”的那种力量。剧中有郑娟主动逼迫周秉昆承认喜欢她的一幕写得非常动人,“人想人,想死人”,简单的六个字,概括了爱情浓度到达一个沸点时的激烈状态,这样的.“情”,是水滴石穿式的,它让人无比相信,在巨石缝隙里长出的大树,一定能抗住所有的风雨,并且一直枝繁叶茂下去。

  周蓉因为喜欢冯化成的诗歌,而与家人不辞而别,追随诗人到了贵州深山;乔春燕因为喜欢曹德宝(张瑞涵饰)吹口琴,出了个鬼点子把自己嫁给了他;周秉义(辛柏青饰)与郝冬梅(隋俊波饰)在复杂环境里共同进退……这些人物与情节,有着“父母爱情”的简单与浪漫,也有着精神至上的纯洁与强大。这样的情感描写,是清新的,为《人世间》这一厚重的题材,注入了诸多轻盈,所以这部剧在大多数篇幅里并无沉重之感,明亮与温暖,感激与相信,成为它的主旋律。

  《人世间》是需要感受与沉浸的,这一点,倍速观看无疑会丢掉许多值得品味与体会的东西。相反,如果能够慢一些,以每天一集的速度观看,或更能体会岁月与时光的滋味,觉察到伴随着等待一起到来的期冀与愉悦。

  现在可以基本认定,《人世间》是严肃纯文学作品进行影视转化的又一成功代表作。它在原创性、创新改编、价值观输出等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可以被应用于其它大部头纯文学作品的改编身上。

《人世间》观后感13

  这个寒假,妈妈破天荒地和我一起追了一部连续剧《人世间》,这个电视剧是一部以描写东北姓周的一家人解放后50年的生活为主线,展示中国老百姓生活变迁、歌颂人世间的大爱、朴素温暖的人世间情感的剧,我觉得很有价值,我看得很投入。

  其中有一句话我特别有感触,周家二女儿的丈夫,诗人说了一句话:“向父母尽孝道无非就是两种:一是养口体,二是养心智。”人们都认为生为儿女,必须要对父母尽孝。

  尽孝是中国人的传统,这是无可厚非的传统美德。

  尽孝的方式,人们认为要么是养口体,要么是养心智。原来的养心智就是儿女能出人头地、光耀门楣,给父母脸上增光,给家族增光;养口体就是儿女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保证父母生活中衣食无忧。《人世间》里的周家,老大老二考上北大、当了大官和大学教授,就是替父母养了心智;周家老三守着父母照顾家,就是养口体,可谓是非常和谐美好的一家。看到这里,我不禁陷入长思。向父母尽孝道,现在也一定是要这样养心智和养口体吗?

  我认为,不是。新时代的孝道,有新的方式。我们的父母是伟大的,他们希望看到的是我们在人世间好好的生活;我们的父母也是脆弱的,他们会心痛我们吃生活的苦,遭受生活的磨难。

  只要我们作为儿女的.,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就算是平凡人的样子,但是是积极向上、自由快乐的样子,是让父母安心、宽心的样子,那就是养了父母心智的孝道了。

  只要我们作为儿女的,这一生和父母永远的保持心在一起,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交流,我们也让父母有追求自由和快乐的底气和权利,让我们父母也在人世间活得值得、快乐,那就是养了父母口体的孝道了。

  父母儿女亲情一场,就是相互温暖、相互成就,好好珍惜在这人世间的缘分,过好相爱的一生。毕竟爱与不爱,下辈子都不再相见。

《人世间》观后感14

  《人世间》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将前述经典恢宏的史诗性与细腻的情感性融为一体,在经纬交织中熔铸出以光字片的历史命运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百姓生活的缩影。《人世间》中的世界当然并不全然和谐美丽,也充斥着各种矛盾冲突、思想困惑和人性复杂,但难得的是这个世界中的人们始终没有丧失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竭力追求和相互扶持,从而让这一方人世间成为值得留恋的有情天地。

  给我感受是:第一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记者柴进在《看见》里提过“人在还能笑的时候,是不易被打败的。”文中的人,经历了一系列困难:50年代荒灾,60年代文革,二零零三年“非典”等等。时间不会停止,生活仍要继续,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会让你在困境之中,找到光明。第二勤劳致富,文化改变人生。在书中周家三儿女,大哥秉义和大姐周蓉在学生生涯相比三弟秉昆要更勤奋。最后,他们也入读了北大,步入了社会的上层,而秉昆却吃了文化的'亏,只能当一名普通工人。虽然他也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身在社会上有着立足之地,却无法再向上高升,言之便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你在读书时少用的勤奋,社会会让你补上。社会很现实,也很残酷。总有人比你有权力,你解决不了的问题总有人能轻松解决。学会运用资源,会让你终身受益。

  古人就有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恍然而已。”人生不过百年,你笑我哭都是一辈子。心态是由你自己掌控的,一个不敢笑的人,又怎能挑战生活的困难呢?所以每天都要笑,不如像那首歌所唱的:“何不潇洒走一回……”

《人世间》观后感15

  零零洒洒一个月时间,终于把这部剧看完了。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这部剧给每一个看过的人都有很大的触动,包括我。

  更愈加相信一句话—好的剧一定会给人以思考和启发。

  真实和感动是这部剧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可是除此之外呢?绝不止这些,太多太多想说的了。

  一,关于生活:人人都有难念的经,没有谁不累。觉得生活苦吗?嚼嚼咽了。

  想要别人羡慕的光鲜背后,也要咽下不为人知的.辛酸;

  与其四处寻找别人的庇护,不如咬咬牙,独自扛下所有。

  二,关于关系:聚散离合终有时,历来烟雨不留人。

  这个世界最远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圈子不同。

  成长速度出现落差,认知层次差异太大,再好的感情也渐行渐远。

  六小君子是我一开始看好的,可最后德宝和春燕的变化,让人心痛又替他们惋惜。

  三,关于人品:一生所有的福气,都是你攒的善良。

  世上没有突如其来的幸运,只有因果循环的福报。就如剧中郑娟和秉昆一样。

  “下辈子咱俩还在一起呗”“想得美”“想想就美”……

  《人世间》的最后,于虹要去找儿子,国庆和吴倩去了深圳,吕川或许留在了北京,秉昆、郑娟,春燕、德宝、向阳留了下来。

  这个结尾,我品出一丝孤独的意味。

  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瓜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剧中很多小人物让人为之动容,他们无私也自私,他们勇敢也胆怯,他们是你也是我。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善恶对错,万事万物本就是矛盾的。愿你我历经山河仍觉人世间值得。

  关于全家福,手机里翻遍了,好像只有哥哥结婚时的那一张。

  最后,希望未来的日子我们都要珍惜身边的人。这才是最真的财富。

【《人世间》观后感】相关文章:

人世间观后感11-16

《人世间》观后感11-07

《人世间》的观后感12-14

人世间的情感文章12-17

[集合]《人世间》观后感10-19

《人世间》观后感8篇12-02

《人世间》观后感(14篇)11-13

《人世间》观后感14篇11-11

《人世间》观后感15篇11-10

《人世间》观后感13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