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教学录像观后感

时间:2020-12-26 12:17:2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教学录像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录像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录像观后感

教学录像观后感1

  《幼童》——个荣耀而悲伤的民族故事

  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明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的中国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演进过程。中国幼童留美,首开中美教育交流的先河,更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弥足珍贵的一页。

  虽然容闳远去了,他那120个幼童也早已远去,但这个百年前的传奇演绎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跌宕命运,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他们是荒原中的探路人,是惊涛里的远航者,引领落后愚昧的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他们欢笑,哭泣,成功,失败,他们亲历百年的激荡,被遗忘又被重新拾起。

  幼童的故事让人着迷。他们深入西方文化中并受到真正的尊敬,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回国后作出杰出的贡献。时至今日,这样的传奇已是鲜有所闻了,留学生们总找不到归属感,我想两代留学生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年龄吧。

  幼童的历史真切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是民族的骄傲,让人赞叹也让人扼腕。如果不是政府的肤浅和无知,以他们的能力获得更大的成就,中国现在都缺乏詹天佑,唐绍仪这样能独当一面的人物。

  幼童的故事,一个荣耀而悲伤的民族故事。

教学录像观后感2

  看了两个老师的课堂教学录像,十分艳羡。我也希望在渴望只进行情节分析和任务性格命运解读啊!可是我们的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太差,以至于我们的老师只能在课堂上串讲。甚至我们某个老师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弄懂《鸿门宴》竟然花费了11个课时——你信吗?

  如何处理文言基础,阅读积累,情节与性格赏析之间的关系呢?

  我觉得这个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把握!

  在高一的时候,我参加了东莞中学叶健刚老师牵头进行的分课型语文阅读实验课。该实验主要把学生阅读根据终身发展的需要分成泛读课、精读课、读写课、鉴赏课、研究课五种课型,力克传统教学凡课必读、凡课必讲、凡课必练之弊端,有针对性地明确学习的目的,提高学习的效率。其中给了学生大量阅读的机会,比如速读和专题阅读!我非常乐于上这样的课,因为这也避免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强词夺理,把学生还给学生,使学生更多地能实现量的积累!

  常常感慨考试侵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也常常感慨,教学剥夺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权利。听了这两位老师的话心理稍感欣慰。学生在课外对《鸿门宴》进行了预习,这样课堂上分析情节进一步让学生关注文本,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分析使学习走向深入!

  但对于我们的学生必须考虑文言基础的问题,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能不把文言现象当成一个重点: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判断,虚词用法的区别,特殊句式的处理,翻译等。这些不能只指望在课外解决,公开课也不能仅仅是分析情节,分析人物,这样文言学习与现代文学习还有什么区别?

  我觉得教师也不必在一节课内解决所有问题,我们教师要明确自己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目的!我觉得我们一方面要适当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文言语法知识,也要让学生多自己阅读文本,然后交流对文本的理解。有能力的学生鼓励他大量阅读文化典籍,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也要帮助他安排好适宜的学习计划,并辅助学生把文本读懂!

教学录像观后感3

  如果不是看过这部记录片,我对留美幼童的印象还会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简短的几行字,几幅图中,“留美”原来不是什么风光、荣耀,而是与亲人、与祖国的“生死诀别”。留美幼童在美国原来不是书呆子,而是一群全面发展,完全能融入美国社会,又不失为中国人根本的精英。留美幼童回国后的命运,原来不都像詹天佑、唐绍仪那么令人称赞,许多人战死沙场、血染海疆,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留美幼童晚景原来颇为凄凉,被历史潮流所遗忘、抛弃。

  从头看到尾,我只有震撼,从发尖到脚跟的震撼。我第一次透过时空的阻隔看到了百余年前在惊涛骇浪中远涉重洋,为国赴命的那些人幼稚而鲜活的面庞。这种发乎内心,用生命去诠释的爱国情感,历经百年至今仍可以触动人的心灵,让我懂得了作为一个中国青年学子应该担负起的责任。同时,他们悲剧性的结局又令我惆怅不已,不得不思考一身才华的他们为何无法从根本上拯救中国,我们这一代人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使祖国真正繁荣强大起来,永不重蹈那不堪回首的覆辙。

  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需要我们用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去想清,用一生去实践。

教学录像观后感4

  看《幼童》是一种幸运,这真的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记录片也可以这样深入地撞击一个人的内心,让我在数月后的今天,依旧珍存着那份感伤,那份慨叹。

  胸怀大志的容闳最终也未能圆满实现自己的抱负,当我在屏幕上凝望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时,我试图挣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我试图回溯百年,与那些百年之前的.灵魂对话,我试图追问,是什么,让这段原本可以辉煌的留美历程最终黯然收场?难道责任仅仅在清廷吗?

  是的,我们承认,保守愚昧的清廷必须付一定的责任。但是,这仅仅是清政府造成的吗?留美的幼童完全是无辜的吗?西方活跃的思想和先进的技术,促使他们学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也有人“完全西化”,忘记了对祖国的承诺,一味沉浸在西方社会的娱乐和活动中。

  回看今日,“留学生”已经是一个普遍和不再敏感的字眼,但当赤裸裸地面对一种异质文明时,冲突——文明的冲突使我们忧心,忧心当今的留学生,离开了昨日的母亲,忘记了归国的方向。

  往昔亦或今日,我们终需铭记: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

教学录像观后感5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针对这一个现象,新教材设计了这一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方位语言表述位置。非常有幸,听了新课程的引领者——河南开封县街小学范静老师的一堂精彩的课,让我再次体会到了新课程的优越性。在新课标中,生活化教育一直是一个关注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再是单一的书本上的知识了,学数学最重要的是解决生活中一些数学问题,真正体现新课程所体现的人本化。范静老师在整堂课上,充分体现了以上几点,先将一个优秀片段与大家分享。

  片段:

  师:按照我们的一般的顺序都是从左往右数的,现在你不能告诉老师,你的座位是在第几组第几个?你也可以介绍你周围的小朋友。

  (同桌交流后,指名交流)

  生1:我的好朋友是XXX(指名学生向小朋友招手),她在第8组第3个。

  生2:我的好朋友叫XXX,他在第2组第1个。

  ……

  师:小朋友真是太棒了,现在你能不能把你的座位号写出来吗?

  (生填写后,教师打乱座位号,请学生们重新找新座位)

  几分钟后,学生找到了新座位。

  师: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现在把你的新座位告诉给你的新同桌吧!

  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的座位跟大家分享一下呢?

  生3:我在第3组第2个。

  生4:我在第3组第3个……

  评析:

  《位置》这课是学生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渗透了平面坐标系的思想,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了很好的启发作用。范静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既巩固了旧知,又引导学生学习了新知,不失为一堂成功的课。在以上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闪光点”,现简要说明: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方位,范老师这节课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始终联系起来。老师让学生用已学的前后、左右介绍周围的同学,接着结合教室里座位的实际情况介绍自己好朋友,从而很自然的引出新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其次,在学习另外用两个数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之后,通过按座位卡找座位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体会其实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问题。

  2、娱乐增趣,寓学于乐,在娱乐中轻松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玩、好动、好乐是儿童的天性。数学教学,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绪受压抑,思维闲置,学习效果差,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组织有“趣”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娱乐需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学习知识。在课堂上,老师设计了多种活动,学生在娱乐活动中,寓学于乐,巩固新知。

  3、重视学生交流的意识。

  新课标提倡,在数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在这课里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虽然老师没有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但是在老师的精心准备下,学生有讨论,有交流,同样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同时,老师还处理好了独立学习和全班共同学习的关系,不同学习方式运用地恰当、合理。

教学录像观后感6

  现在,作为中国当代的大学生,我们的身边充斥着这样的人与价值取向:唯出国是瞻。当我置身其中,彷徨迷惑之时,我看到了《幼童》这一纪录片,它让我看清了我,作为正在培养的一名中国大学生,该有怎样的目标与选择。

  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是“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一百多年前,那些一出门就是15岁的一群小孩子,是带着怎样的压力与疑惑?可他们又同时承载着多少人寄予的希望?而这个希望不是一般的期许,它是实现中华自强的夙愿。这其中又夹杂着封建王朝走向末路的探索。

  他们,就这样上路了。莫问这样的路途,这样的重量是否该交付一个小孩子去承担。

  虽然这些留美幼童中不乏嬉玩人生的堕落者,但他们中的多数终究是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更让我们有所触动,甚至是震惊的是,他们之中居然有人是因为学习过于刻苦而夭折的。

  对比今天的年轻人,刻苦努力者有之,志向宏大者有之,但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为了自己的祖国?那些一去而不复返的所谓“人才”真的值得我们钦佩、向往吗?

  我想:只有将个人志向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的人,才称得上是身负责任感的真正英雄。

  我愿成为这样的人而奋斗!

【教学录像观后感】相关文章:

小学生作文观《禁毒录像》有感11-27

浅论刑诉法施行后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适用和完善05-30

《哪吒》观后感03-31

画皮观后感03-30

《赤壁》观后感11-27

《神话》观后感11-25

《刮痧》观后感11-14

《1921》观后感07-24

董存瑞观后感04-18

《2019》观后感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