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研究论文

时间:2021-01-22 15:42:47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研究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研究论文怎么写,下面推荐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研究论文相关范文,可供浏览参考。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研究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研究论文【1】

  【摘 要】我国各个高等学校专业设立中,设立最多、设立时间最长,同时又是学校专业组成中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便是汉语言文学。

  它具有众多的优势,例如基础实力雄厚、就业范围较为广泛、社会各个行业对其需求比较稳定,等等。

  但是,在信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与经济文化也在飞速向前发展,这都在渐渐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人才战略观念,更对传统的人文类专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

  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

  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

  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

  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

  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

  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

  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

  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

  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

  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

  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

  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

  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

  (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

  (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

  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

  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

  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

  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

  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

  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

  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

  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

  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下接35页)(上接38页)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

  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

  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

  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

  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

  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

  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

  虽然,根据专业特点,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然而,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言行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

  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

  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

  [2]陈艳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姚玲,周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小学科学(教师),2010(2).

  [4]许静.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论文【2】

  摘 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专业之一,是各类高校中设置时间最长的一门专业,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

  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知识性阶段,缺乏应用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进行教育改革,实现应用性教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继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现状;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注重培养的是人文素养,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它所培养的学生注主要从事人文工作,不具有实用性。

  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加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主要的教学目标,这就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门庭冷落。

  所以,必须要面对自身现状,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才能在继续得以发展。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现状

  1.教学限制性强,应用性不够

  我国汉语言专业历史久远,早在“五四”时期就已经确定了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课程系统却是在前苏联的影响下,确立于20世纪中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培育人才的方式是知识性的,学习的仅仅是知识传播的衍生品,却没有本质的能力。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示才华的唯一方式便是写作,而写作能力却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中占任何优势。

  除了写作,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可从事的工作还有诸如:秘书、行政管理、语文教育。

  新闻类等。

  但是,这类型的工作都有其相对应的专门学科,这自然又削弱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所以,从提高应用性出发,进行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2.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足

  在我国古代,教学的主要科目就是文章,老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可是现在,我们考试不考八股文,我们需要的是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

  但是在传统语文课的教学中,学校和教师恨不得沿用古时教学方法,在教学行动之前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完成不能更改。

  在教学过程中,每天又制定相应的教案,致使教师们以教案为中心,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己任,置学生于不顾。

  这是一种教学和课堂的独断专权,迫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种单一而无趣的教学方式只能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自然无法提高。

  3.老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还有出口成章字字珠玑的文采。

  因为该专业特有的文化特征决定了教师人文素质对学生对课堂情感的影响。

  但是,现实却是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按部就班,语言魅力缺失,常常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思维也受到限制,使学生对汉语言学习产生出一种乏味和厌烦的感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另外,如果只具备文化底蕴却没有实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那么课堂就会变成一场精彩的演讲,学生听得激情澎湃,课后却没有收获现实的知识,这显然也不符合当代教学的要求。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改革的途径

  1.以应用性为目标,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让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用就业的观点来指导教学改革,结合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对学生进行培养。

  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要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比较广,但是每个专业都不精,竞争力不如其他专业的学生,鉴于这个特点,可以对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进行分流。

  按照学生自己的就业倾向,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相关职业技能。

  比如想从事新闻学的学生,可以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加上新闻学,学习剪辑等知识;想从事行政管理的学生则可以选学公文写作、行政管理了等课程,这样就打破了人文设定的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束缚,更大限度地发挥其专业优势,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从业能力。

  2.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要引入“去中心”的现代平等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构建师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关系,反对教师和学校对学生的教学控制,制定学生、教师、课本三者相结合的教学计划,这种教学计划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产生,根据课堂现场表现进行随时调整,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意外事件临时构建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要倡导“对话教学”,所谓对话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增加老师和学生的的互动,促进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教学氛围,也要求老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众所周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

  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的老师,首先必不可少的就是对我国汉语言文化深厚底蕴的把握,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老师会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老师充满羡慕和敬意,对中国文学充满向往和憧憬,有了这种渴望,学习有被动变成主动,课堂效果自然会提高。

  其次,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的老师,除了具备人文素养以外还要有创新性和创造性,只有有了足够的创新性,才能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掌握新的教育动态,让理论和现实需要结合起来,教会学生学以致用的道理,依次来满足新时代教学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伍建华.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11)

  2、王小梅.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问题[J]. 群文天地. 2012(14)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论文12-27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12-21

高校汉语言文学传播研究论文03-19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问题及对策论文03-18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新研究论文03-13

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研究论文03-13

研究性学习汉语言文学论文03-12

汉语言文学研究毕业论文07-17

汉语言文学与综合素养研究论文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