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毕业论文

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26 14:20:16 化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的有效性

  以下是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的有效性论文范文,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看看哦。

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的有效性

  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的有效性【1】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分析元素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两个课例的对比、评价与反思,旨在不断实践中研究元素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尝试新理念和新策略,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元素及其化合物;三维目标;探究研讨

  从高一必修1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感悟最深的一点: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元素及其化合物(鲁科版化学必修1)的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它是高一的一条拦路虎,更是高三总复习一大难题,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效教学非常必要。

  一、新课标背景下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虽广东、江苏、山东、海南、宁夏等省已先行实施,但在我省实行新课程至今才两轮,认真总结和反思,结合各教师的“抱怨”,我认为,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理解不透

  个别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只是简单的教材结构调整,对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变革精神没有真正领会。

  沿用老教材的罗列式教学方式,对学生施行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期望学生能将满堂灌的内容尽收脑海。

  结果却背离了新课程教学课标与教学要求,加重学生负担,削减学生学习兴趣。

  因此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新思维――探究、研讨式教学对长期的应试教学形成思维定势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和考验。

  2、时间不足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一学年完成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其中必修1包含了高中阶段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所有知识,与旧教材相比,知识系统学习的分量大大减少,而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内容相应拓宽,加强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修1和必修2教材增设了“联想・质疑”“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迁移・应用”及“概括・质疑”等活动性栏目。

  因此,在每周3课时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以上内容,并让学生能在比较系统地掌握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清楚各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和相关知识,时间明显不足。

  结果势必:教师的“教”达不到新课程教学的探究式模式和灵活的引导激发式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不能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的领悟无从实现,更不用说实现方法与知识的融会贯通。

  这样,为高三总复习埋下隐患,因为知识的繁、杂、多、生疏,高三的复习课犹如炒夹生饭,无论你怎么烹饪依然熟不透,匆匆忙忙的,好象上新课,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在案例分析中探究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

  下面针对以上提到的问题,以案例分析的形式,通过新旧授课模式的对比、评课、反思来尝试体验新理念和具体实施策略。

  课例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第四章 第一节 镁和铝(第1课时)

  1、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镁和铝”

  【引入】开门见山的提出课堂内容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镁和铝

  物理性质:

  相似点和不同点

  镁和铝的化学性质

  跟非金属反应

  2、与酸

  3、与碱

  4、与某些氧化物

  5、用途

  三、反思

  以上课例展示的是一节元素化合物部分的传统的新课。

  以上的结构看起来象是在“编制一张绝妙的网,不管大鱼小鱼,一网打尽”,其主体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系统的知识框架和它们之间严谨的关系利用课堂40分钟,按一定的程序慢慢的输入学生的数据库。

  学生被动地听课与笔记,观看实验,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来。

  当然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是非常完美的,但是学生的大脑毕竟不象电脑,它没有存储功能可以过耳过目不忘。

  所以实际所达的效果远远没有预期的好,往往只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些实验中的精彩片段或讲解中有特色的一小部分知识点。

  在练习和作业中,无法回忆起知识点,就更别谈灵活应用与创新了。

  课例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鲁科版 必修1

  第四章 第二节 铝 金属材料(第1课时)

  1、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铝与铝合金”

  【联想.质疑】先把问题抛出来,让学生看各种各样的图片产生兴趣后,对本节内容产生求知欲

  【交流.研讨】讨论:

  1、铝作为一种金属,它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2、铝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这可能与它具有的哪些性质有关?

  【师】展示铝样品,并引导学生归纳。

  【生】总结

  【观察.思考】[实验1]铝在氧气燃烧,观察现象

  [实验2]铝和三氧化二铁的反应

  【师】通过观察现象和实验过程所用的药品,描述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生】讨论和交流,利用氧化还原知识,书写反应方程式

  【师】引导回忆实验室制氢气的方法

  【生】讨论得出正确答案

  【师】思考能否用铝Al与浓HNO3、稀HNO3、浓H2SO4、稀H2SO4、浓HCl、稀HCl制氢气?

  【生】(以旧知识为生长点)快速回答:常温下,铝在浓硝酸和浓硫酸中发生钝化,不能制备氢气。

  【师】追问其他几种酸的情况,结合实验。

  【生】观察:铝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得氢气

  写出方程式:(略)

  综上推出: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单质都不能制氢气,因为它具氧化性。

  浓盐酸因其易挥发,与活泼金属反应无法制取氢气。

  【师】总结归纳:

  可以选用的是稀盐酸和稀硫酸

  反应特点:①与氧化性的酸(硝酸)反应无H2   ②与非氧化性酸(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产生H2

  ③与浓硝酸和浓硫酸发生钝化(常温下)

  【生】学生探究讨论发现这不仅是铝还是镁和铁等活泼金属单质的通性(铁在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中也发生钝化)。

  预习发现铝的特殊性在于:

  它不仅有上述性质,还能与碱溶液反应:

  2Al+2NaOH+6H2O=2Na[Al(OH)4]+3H2↑

  (四羟基合铝酸钠)

  【师】总结铝为唯一一种两性金属单质。

  既能跟酸反应也能和碱溶液发生反应,且都生成氢气。

  【生】由实验和探究联想到现实生活关于铝的用途:制各种合金、飞机汽车、导线、铝锅炊具、铝泊包装等。

  其中与食物直接接触的用途应尽量限制用量。

  因为文献查阅显示:长期服用会造成体内铝的积累,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害。

  【师】谈自己的看法,并布置课后预习与思考: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两性是怎么体现的?

  (探究继续……)

  2、反思

  课例2与传统教学不同,既是一堂实验探究课,又是一堂阶段性的复习总结归纳课。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回顾了前面章节和初中化学的相关知识,还对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等必修1重要考点进行了巩固。

  以旧的知识为生长点,引出了新知识铝与其他活泼金属单质具有的相同点,同时学了铝的特性,它有其他金属所没有的两性,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师适时的引导与归纳总结,使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让发散的思维又得到适当的收敛。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探究理念,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新课与复习课、训练课很好的融为一体。

  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和枯燥的讲解,显得意味深长。

  三、启示

  对以上两个课例,考与学的效果迥然不同,关键在于教学理念的差异。

  前者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教师清晰的讲解下获取知识,目的是使学生能由此获取全面的知识。

  但是,很大程度地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导致学生慢慢地散失学习的兴趣。

  而课例2则注重学生的内在需要,体现了新课程“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理念,由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勾起他们的求知欲,同时辅以教师适时引导和归纳总结,学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的教与自己主动的学中,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力得到尽可能发挥,达到的效果自然要比前者好得多。

  对于元素及化合物的学习,其思想内涵是结合生产、生活、环境问题,通过丰富的课堂演示实验和各阶段的分组实验让学生对知识有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课堂的交流研讨和探究配合教师的引导、归纳、总结逐渐形成理性认识。

  在以上学习的程序中,不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巩固高一必修课程的几个重要工具: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知识。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观点“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的因素是他的先备知识”,也就是说新的知识,高一级的知识是以原有的旧知识为生长点,延伸学习的。

  当然,鉴于以上提到时间不足的问题,教师首先得着眼于课标,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识容量,把删去的或在新课程标准中不要求的内容随意的增加到课堂教学中,认为教得越多越好,结果无形中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削减学习的兴趣。

  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在清楚解读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准确把握课标精神,把握好度与量;加强课堂驾驭的技巧,极大限度地利用课程资源,以学生的探究研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这样才能顺应新课程理念,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在新高考中运筹帷幄。

  参考文献:

  [1] 唐爱党.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思考.

  [2] 陈露春.必修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与案例分析.

  [3] 王 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包朝龙.任志强.新课程理念下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微探[J].化学教育,2008,(4):13-16.

  [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6]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7] 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提高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有效性的策略【2】

  【摘要】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考复习的一个重点内容。

  其牵涉的内容较多,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文章阐述了突破这一重难点的方法,即在教学中从纯粹的知识归纳转向依托化学观念的渗透,帮助学生构建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网络,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 元素化合物 分类观 转化观 氧化还原观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历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对这部分内容有着明确规定,要求学生应“了解常见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其中包括了 H、C、N、O、Si、S、Cl、Na、Al、Fe、Cu、Mg等多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这部分内容也是高考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当前的高考复习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以某一族的典型元素为代表,进而复习该族元素的通性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然而学生在这样的复习过程中常常感觉知识点零散,缺乏系统性,记忆难度较大,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笔。

  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虽然表面看来,这样的复习方式意在帮助学生建立族的概念,便于学生举一反三,而实际上仍是以纯粹的知识归纳为主,没能真正帮助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建立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网络。

  要解决这一现状,提高高考复习效率,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依托化学观念的渗透,帮助学生建立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网络。

  所谓化学观念,简单地讲就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认识,主要包括了分类观、转化观、氧化还原观、守恒观等等。

  化学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它是在具体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概括提炼而形成的,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将发挥重要作用,对提高元素化合物知识高考复习的有效性也至关重要。

  一、依托物质分类观的渗透,纵向梳理元素化合物知识

  结构化是把所学知识划分为不同部分或归入某种更大的范畴,在头脑中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检索,而检索的关键则在于结构组织。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高考复习过程中,应重视物质分类观的渗透,帮助学生纵向梳理知识,从而使零散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提高复习效率。

  如在对金属钠单质的性质这一考点进行复习时,就可引导学生从物质分类观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根据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对钠进行分类。

  学生很容易判断钠属于金属单质。

  有了这样一个物质分类的基础,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就可以简单快捷地纵向梳理出钠所具有的金属单质的通性。

  这就大大减轻了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记忆量,而且学生建立了物质分类观,当遇到陌生物质时,也可以根据分类的观点,类比预测物质的性质。

  当然,在物质通性的基础上,还应提醒学生注意物质的特性。

  二、依托物质转化观的渗透,横向梳理元素化合物知识

  物质间的转化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核心内容,谈元素化合物必然离不开物质间的转化。

  如果说分类观是将纷繁复杂的物质串联成一条条单一的链条的话,那么物质转化观则是将这些单一链条编织成一个网。

  二者相辅相成,在元素化合物中缺一不可。

  因此,我们在元素化合物高考复习教学中,可以先按照一定的物质分类标准,引导学生写出该元素的各类的典型化合物,再依据各类物质的通性,引导学生找出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即将物质转化观和物质分类观有机结合。

  如在进行铜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复习时,就可首先引导学生按“金属单质――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盐”这一物质分类的线索书写出铜的相应的一些典型化合物(如下图所写的一些物质),再根据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完成如下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并完成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再如进行氮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复习时,就可先引导学生按“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盐”这一物质分类的线索书写出氮的相应的一些典型化合物(如下图所写的一些物质),再根据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完成如下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并完成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依托氧化还原观的渗透,从化合价角度梳理元素化合物知识

  物质的分类观和转化观是着眼于从元素的角度认识物质,而氧化还原观则侧重于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物质。

  这也是对物质性质的认识角度的一个重要补充。

  因此,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高考复习教学中,帮助学生强化氧化还原观念,引导学生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认识和解决元素化合物的相关问题,也是提高这一部分内容复习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

  如在复习硫及其化合物中的正四价硫元素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时,笔者采用如下图所示的教学流程展开复习。

  在教学中,以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作为铺垫,引导学生从试剂选择、选择依据、可能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等方面,对Na2SO3的还原性和氧化性进行预测探究,就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

  而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这一重难点的教学上,通过归纳方法和反复练习,降低了这一难度。

  由此较好的突破了+4价硫元素还原性这一重点和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书写的这一难点。

  又如在碳、铁等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复习中,也都可从其多变的化合价入手,以各价态的典型物质为例,从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分析归纳其各个价态典型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设置一些简单的试管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提高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最后,通过相应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理解。

  相信通过这样的复习模式,学生一定会对氧化还原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能更加有条不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也能更加从容自如。

  正如化学教育家与光化学家宋心琦教授指出:“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

  背诵或记忆某些具体的化学事实性知识当然是有价值的,但是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是化学观念及某些基本观念的载体。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高考复习教学中,重视物质分类观、转化观和氧化还原观的渗透,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这对于我们提高高考复习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福建省教育考试院.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邹汉江.化学教材处理的有效化策略.中学化学,271:9,2013(1).

  提高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有效性的思考【3】

  摘 要: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文章探索和思考了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总结了四个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关键词:初中化学 化学元素 化合物 教学有效性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标准(2011)》)指出:“化学元素论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

  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元素,这是和其他自然学科最大的不同之点,也是化学启蒙和化学前沿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化学启蒙阶段,化学元素观是应当始终给予关注的核心概念。

  初中阶段要求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与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由此可见,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化学元素化合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因此,笔者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标准(2011)》中建议的学习情景素材,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学习情景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同时也在教学中采用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创设学习情景。

  例如,在有关“元素”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含量表等。

  二、加强实验教学和直观教学

  《标准(2011)》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学科的启蒙教学,学生有好奇心理,但对化学知识和原理知之甚少,只知道一些生活知识和自然现象,需要通过初三年级一学年的教学走入化学知识的世界中,不断去认识和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和原理。

  因此初中化学教学的成败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

  笔者在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化学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引导学生爱好化学、想学化学的心理,尽可能进行展示实物、挂图、模型、列表归纳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事,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对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和掌握知识有重要的作用。

  如教学Q2、H2、CO2、酸、碱和盐等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物质,再指导学生分别探究,并对相类似的物质进行异同对比。

  这样学生就容易接受、理解和记忆,掌握知识就比较牢固。

  三、注重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

  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点虽然“多而杂”,而且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但它们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着某些规律性的联系,教学中必须注重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主要包括性质、存在、用途和制备等方面,这些知识中性质是主线,从性质可以判断物质存在的状态,决定制取、鉴别和用途。

  因此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物质这条线,讲清各种物质的性质,并且有目的、有意识的使学生理解这些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按内在联系考虑问题的习惯。

  例如教学Q2、H2、CO2等物质时,就着重讲清这些物质的性质,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物质该如何制取、怎样收集,如何鉴别和具有什么用途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的开阔,以后只要知道物质的性质,就可以分析得出该物质的制法、鉴别和作用。

  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还要充分注重各章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抓住各物质性质等方面的相似、相反的因素,进行比较、推理、判断和归纳,使前后知识贯通,新旧知识呼应,随着教学的进行,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就联成“网”,而不再是一些孤立的“点”。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比较全面地理解知识,联系起来记住知识、记忆也更为方便,而且知识也变得系统化、条理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思维方法。

  例如在教学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是用金属单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的,同时金属单质可用镁、铝和铁代替锌,可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进行制取,那么是否还有其他代替物呢?酸是否可以用浓酸呢?这些问题由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局限性,现在可不向学生解释,只有把问题留下等学到酸的性质和金属活动顺序表后,再来向学生进行解释,这样学生对这些问题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四、重视归纳复习和教学

  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在初中教学材料中多而且分散,教学某个知识点时,学生是容易听懂和接受的,但却容易遗忘和难以记住,甚至是相互产生混淆。

  特别是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主要以课堂上学习为主,课后对所学知识不去归纳小结和进行记忆,这样分散的知识点就更容易遗忘。

  因此,教学中必须采用必要的措施和方法,使分散的知识点集中、归类和分流化,使学生 方便记忆掌握和产生联想,归纳小结和总结复习是通常采用的复习方法,也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当学完某个章节的内容后,对照章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采用列表和图标等形式进行归类、对比小结,学生通过这个小结就可以了解和掌握这章节所讲的知识内容。

  当学完几个章节或所有章节内容后,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分块串联起来复习,使知识形成网络,这样各知识点就不再孤立和难以记忆了,而是系统化和网络化的,学生记忆起来就更方便了,而且有目的的精选一些题型配套进行综合训练,学生就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总之,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钻研课标和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不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资料

  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的有效性】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方法论文10-09

山洪沟治理途径规划及其有效性分析论文10-09

股票市场有效性及其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10-08

初三化学教学精品教案:元素,元素符号10-08

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10-10

关于元素教学设计方案10-08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10-10

碱金属元素化学教学教案10-08

《初步认识化学元素》教学教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