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论文15篇【推荐】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论文1
1分工合作学习的概述
1.1定义
所谓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在课堂上的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的形式,按照一定的分工合作性程序促进学生之间在小组中的共同学习,从而还能利用其合作性的人际交往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的形成。
1.2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
对于新型的合作学习方式下面提出了三个要求:首先,学习主体: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要明确一件事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发挥着引导的作用;在教学上,不应该是教师来决定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其次,教学课程:教师在备教案的时候,尽量要做到新颖、深动、有趣,进而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以便于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并付诸于行动,学生通过教师的引领也能从教学中领悟出学习的合作精神。第三,共同体: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做到积极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要培养出交往的技巧。
1.3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属于一种创新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精神以及合作精神,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能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还能弥补学生之间的差异与不足,从而真正的实现每位学生的目标。学生的合作学习主要是将沟通、交流技能在学习中融为一体。合作的过程本来就是学习的过程,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与人相处的品质,探究式的合作与对话使学生主体获得发展,最终促使学生健康、理性的成长。
2培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2.1教会学生倾听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部分学生不愿意倾听教师或者是别人的意见,因此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认真的倾听的习惯,注意听别人讲述重点,学会收集、思考、分析、综合、整理信息的要点,进而对其评价,完善自己的思维。
2.2教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将自己所发现的事物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对不同的观点进行不同的探讨,从而发现不同的思路。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应该在不同的程度上鼓励学生发言,教师还要及时的.给予肯定或者是表扬。同时小组中的组长人员要不断的更换,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对小组的合作学习充满信心。
3初中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
以往的教学总是流于形式,那么现在的合作学习如何能避免学习流于形式现象的发生呢?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提升化学教学的质量呢?下面将以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做为例子进行相关的讲解。
3.1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合作学习的创新之处就主要是借鉴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形式的合理核心,并且还赋予了崭新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最鲜明的特点体现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班级中小组的建立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与前提。分成的小组之间水平要相当,小组内的成员各有差别,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个性特点等进行分组,以便与他们之间的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其优势。坚持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平衡,这样才能良心竞争。通常每个小组以4~6为宜,组长一名。
3.2教会学生会疑问
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通常会先给小组制定学习目标及任务,接着学生会产生相关的疑问。例如,对初中化学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教学。学生对二氧化碳是比较熟悉的,清楚的知道二氧化碳不仅能消灭火种,还能制作成汽水;不仅知道二氧化碳是植物在夜晚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材料,而且知道使用石灰水对二氧化碳进行检验。此时学生会懊恼:为什么CO2会有这么多的用途?是什么性质决定的呢?待这些懊恼出现之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此进行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氧气的性质进行回忆,对其物理性质(色、味、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等)进行小结。然后再将一瓶灌满了CO2的瓶子取出,让学生对CO2的其他性质进行猜想并实验。
3.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进行指导
对CO2性质的确定,可以通过分析、讨论、推导、实验的流程而得出结论。遇见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可以先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进行协商、讨论,并查阅课本上的知识找出解决的办法。若是某些小组不能自行的解决,那么就可以请教老师给予帮助。当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操作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指正。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助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就应该及时的对小组进行调控。尤其是对于能力较薄弱的小组更加要多点关心,适度的给予一些暗示,帮助该小组更好的进行学习。
3.4注重化学实验教学
对于初中生来说,刚步入化学教学,面对教课书上实验过程发生的一系列现象激发了学生了对学习的化学的兴趣,当然也勾起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向往,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化学实验的教学[4]。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设计好教材上的每一个实验的演示,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增加实验的内容,尽可能的让学生在自己动手之前明白其中的实验方法,最好是能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方案(不能脱离该实验的本质),并且还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要仔细的观察与详细的记录。但是,因为实验器材、课堂的时间等的局限性,采用小组合作实验就是最佳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提升了教学的效率,而且还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的意义。例如:做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有的小组实验成功,有的小组却实验失败。请问:为什么做同样的实验,却会出现失败呢?请问这是否与倾倒二氧化碳时瓶口所对的地方有关系?接着分组让学生操作实验并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手实践,更加清楚的知道:顺着火焰上方将二氧化碳气体直接倒入烧杯中,这样的蜡烛是不会熄灭的,沿着烧杯壁缓慢的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就会成功的,接着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首先,各个小组中的学生分工完成二氧化碳的的溶解实验,并详细的观察做好记录;其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并要观察其变化;学生通过实验之后,教师问道:通过你们的操作,请问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哪些用途?对二氧化碳的检验有多少种方法?你们有什么样的体会,请在小组的交流中进行探讨、交流。
3.5将课内课外的实验研究相结合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处理,通常采用课内课外的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既能增加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的开动脑筋勤动手,还能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性的问题的能力。如设置“怎么样去证明人的呼吸作用确实是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并通过小组讨论之后设计的方案,将学生带入实验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的对比。一般学生设计好的方案有:a、先将空气用较软的塑料管吹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再使用吸管在等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吹气,最后再对石灰水变浑浊之后的程度进行比较。b、在一个装有适量的澄清石灰水的气瓶使用一个上面带有两根玻璃管的双孔胶塞将其塞紧,然后在不同的导管中吹入和吸入气体,最后对石灰水的浑浊度程度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设计、实验的探究之后,使他们在探究与对比中学习和了进而化学的学习方法,从而真正的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6小组交流与问题的小结
小组在进行了交流学习之后,各个小组要派一名代表对其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的现象、CO2的性质进行汇报。报告完毕之后,再阅读化学教材,将学生探究出的结论与书中的知识进行对比,对CO2的性质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3.7对实验效果的合理评价
小组经过合作学习、交流之后,老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关的问题,再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本组的实验进行作答并对该次实验效果进行复述。同时还要让各个小组对本组以及其他小组的实验方案、实验效果进行评判,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在由化学老师对各个小组的方案,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或者是对表现比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等,教师的评价的同时尤其是注意多褒奖、少贬义;多激励、少打击;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小结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这一教学模式,既是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又是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组建取长补短、互帮互补的学习小组,通过学生自己自动手操作获取化学知识的原理、结论的实验,既提升学生在学习上、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创新、探究的意识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化学论文2
摘要:伴随“绿色生活、健康人生”日益成为人们新风尚,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在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后实践中努力将绿色健康理念灌输其中以及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环保的生活习惯,实现初中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和化学知识的双丰收。
关键词:初中化学;绿色化学;教学理念
一、绿色思维以及教学理念融入课堂中
作为基本化学知识讲授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师要将绿色思维以及教学理念融入课堂的始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对初中化学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各个章节中内容点有关生态健康、绿色化学方面的部分。其次,在具体的教师备课过程中注意绿色化学、健康生活等内容的穿插,使之成为备课内容的一部分。再次,在进行具体化学知识授课时,按照既定的前期准备内容进行讲授。最后,在课堂效果评价过程中,例如作业以及测试适当的偏向绿色化学,检验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接受情况。
二、实践过程中严守规范化学操作,融入绿色意识
具体的化学实验和探究性化学实践内容是实践的两大方面。首先,化学实验课堂过程中,授课老师应保障学生的.操作动手过程要严守实验规程,改正其不当的操作行为,对于对环境有污染有破坏的化学物质要进行处理后再排放,减少初中实验中由于操作不当而引起的不“绿色”的行为。再次,对于初中化学探究性实践活动,要将绿色化学的理念贯穿其中,例如在进行化学方面的社会实践调查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调查一下市场上含汞电池与碱性电池的情况,通过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分析对比,这两种电池对于生态的破坏,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实践分析,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以及绿色意识的重要性。
三、让绿色行为成为生活习惯
学以致用是知识传授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因此除了在学校的学习过程要有绿色化学内容的涉及,也要积极培养健康环保的绿色生活习惯。比如,大气成分相关内容的学习以后,尤其是酸雨形成,雾霾产生的常见环境问题,要培养学生注意硫化物质对于环境的影响,自觉养成在今后化学燃料选择的时候,尽可能选取脱硫程度高的;再比如,通过学习明白了河流湖泊等富营养化很大程度上源于含磷污水的排放后,在选择洗涤用品的时候尽可能采用无磷产品。总之,绿色化学,健康生活的理念就是这么不经意之间得以体现的。
参考文献:
李会.关于初中化学教育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探究[J].新课程:上,20xx(08).
化学论文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化学实验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就化学反应带来的污染问题需要考虑,所以要时刻遵循绿色化学的教育理念。
一、化学实验在教育教学中重要性
在化学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时候同学们会对物质的性质、反应原理、反应现象感到疑惑,甚至于有时会难以理解,不利于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而化学实验就是针对这样的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成为了这门学科的一个基础,它的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一,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很重要的老师。有了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才会让学生的积极主动去学习化学知识。由于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声音、光、热、气泡、颜色变化等奇妙的现象,让同学们引起好奇心,甚至于在生活中去发现化学,产生疑问,解决疑问。比如厨房里的苏打粉放在食醋里,就会“冒泡”,表面看起来很奇怪,启示就是两种物质反应,并且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现象。知识来源于生活,再服务于生活,学生会从其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其二,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比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在化学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颜色、气体、气味等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老师与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往往可以使同学的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时老师带动同学们从表面到原理,由现象到本质,甚至于由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化学实验还可以让学生不断地探究化学奥妙,生成创新思维。
二、绿色化学的基本含义
绿色化学就是我们常说的环境友好化学,它通常会从根本上去阻止污染的产生,是利用化学的技术与方法来降低或消除化学产品设计、制造与应用中有害物质的使用与产生,使所设计的化学过程和产品更加环保友好。
绿色化学的“5R”原则即“Reduction;Reuse;Recycling;Regeneration;Rejection”,其一就是减量,减量不仅要对反应物减量,在一定程度上这样可以减少资源浪费,也可以减少了污染废气、废液以及废渣的排放,并且必须保证在国家标准范围以内,其中对转化率进行提高,对于损失要尽量减小是比较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二是指重复利用,一方面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就像一些催化剂、反应载体等化学药品,就可以进行重复利用,节省了资源,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排放。其三是指回收,即对一些没有反应的化学原料、有可利用价值的废气、废液进行回收,有时是可以再利用的;其三是指再生,再生是把反应产生的废物进行处理,变成有用的产物,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还可以减少污染,而且可以节约化学资源,能源不浪费。关于再生有时在化工原料生产的设计时就有所考虑了。其五是指拒绝使用,我们对于一些反应后污染严重,而且根本无法回收、再生、回收利用的化学药品原料拒绝使用,这一原则非常重要。
三、化学实验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一些有效措施
1、要让学生生成绿色化学的浓厚意识。对于绿色化学教育问题,首先应该考虑到的就是对于教师绿色化学教育意识的培养,因为如果教师都没有绿色化学意识,如何去感染学生,意识是需要在平时的课堂、实验中去一点一滴的深入到学生的潜意识里面,这其实是一种行为效应。只有化学老师对于绿色化学有了充分的认知与学习,在课堂上就给学生灌输这种思想,同学们自然会得到老师的言传身教,受到感染,从而逐步的产生强烈的绿色化学意识。
例如:在做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化学反应过程中出现的污染问题,尽量坚持做到“5R”,并且一定要把这种思想言传身教给学生。对于尾气的处理要加以重视,对于废气的排放也要进行控制。在化学实验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不准随意丢弃化学药品,不准随意对残留的液体随意倾倒。化学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去观察绿色化学的现象,在潜移默化中就去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形成绿色化学的一种能力。
2、在化学实验的选材设计和实验进行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化学老师通常针对某一个化学实验,总是选择最有效的绿色化学途径,他们带动学生由反应物到反应过程再到反应产物这一整体过程进行绿色化学分析,遵循绿色化学的`原子利用率、环境因子以及“5R”原则,做出最好的绿色化学设计.其中,现代绿色化学教育中总是加入了一些新的技术以及项目,比如一些特定环境下的催化反应,超声波、电化学、微波等合成技术的相关项目,让同学们最先了解一些新的绿色化学新技术。现在,还流行一种新的化学试验方法,就是进行微型化学实验,这种方法是在不影响观者获取信息的同时,在微型容器中进行反应,不仅节能还可以减排。另外,通常还会在不影响化学反应的同时,用比较环保不产生有害物质的试剂去代替原有的不环保试剂,逐步引导学生这样的思想,从而达到绿色化学教育。
[总结]总而言之,绿色化学顺应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主义新理念,是化学教育的一个指明灯,我们必须坚持走下去,因为绿色化学教育是未来化学教育重中之重的问题。化学教师要不断学习绿色化学新知识,并且把这种思想以及能力深入每位学生,提高绿色化学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对绿色化学的理论探究继续深入,防止停滞不前,不断得出新的绿色化学新方法。当然,这是一个长期工作,需要全体化学从业者不断的努力,向前发展,为绿色化学教育事业做贡献。
化学论文4
一、让实验将学生带入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
很多化学知识的产生与形成都是相对抽象的,教材中的符号、公式很容易将化学枯燥化,这也是许多学生感觉化学难学的原因所在。实验教学却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个不一样的化学世界,当不同的物质在相互碰撞、溶解、分解中产生奇妙反应时,当课堂中被五颜六色的气体、液体以及固体充满时,当形态不一、各具不同功能的实验器材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化学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公式,也不再是单调抽象的符号,而是有声有色、有趣的一个崭新世界。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通过实验的创设和组织,为学生开辟自主探究的空间,引导他们体验实验情境,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如在进行“二氧化碳制取实验”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将氧气的'制取装置与氢气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对气体的制取装置进行一个小的归纳与总结,形成比较系统而完整的思路,再以二氧化碳反应原理为基础,让学生亲自对制取装置进行选择、设计和动手装配。实验可以分小组进行,完成制取装置后可由每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对本小组装置的优势、特点进行推广介绍,通过各小组之间的比较,选出最合理、最科学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案。这种让学生亲自体验实验情景的模式,对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十分有益。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教师辅助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并能激发探究欲望的问题,为学生开辟更多动手与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就会让学生在实验情景的体验中获得化学灵感,擦出创造火花。
二、适当补充实验内容,强化化学知识的系统性
为了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将化学知识整理得更加系统和全面,教师应注重对实验进行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和拓展,为实验注入更多探究因素。如在进行酸溶液和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反应实验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教材的基础上,补充稀硫酸、稀盐酸与氧化铜的实验,这种实验操作简单,选料方便,而且化学现象比较突出,容易给学生形成深刻印象。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补充实验,可以让学生对金属氧化物与稀硫酸、稀盐酸之间通过化学反应成为水和盐的一般性规律其形成过程有更深入而全面的认识,便于学生加快对化学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同样,在非金属氧化物与碱溶液的反应实验中,也可以加入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拓展实验。做完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之后,让学生闻气味,然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之后振荡,再让学生进行气味对比。借此引入现实案例,生活中化学对人类环境所造成的污染,针对这种现象,如何运用化学知识加以解决,减少污染,降低有害气体对人类的威胁,引发学生深思。这种方法既可让学生对非金属氧化物与碱溶液之间的化学反应形成一个系统认识,同时又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化学的现实意义,建立起环保意识,以及致力于化学研究的决心和信心。
三、将实验交给学生,为培养创造能力提供契机
通过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化学创造能力,培养优秀的化学人才无疑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开发和挖掘实验中每一个探究因素都能够为中学生展现化学不同的魅力。在初中化学新课标中,特别指出了注重学生能力与知识的共同发展,让学生体验实验的全过程,其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学生是否学会了做实验,是否能够成功地将实验完成,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去感悟、体验实验的整个探究过程。因此,适当对实验方案进行合理优化与设计,给予学生更多探究和思考的课题,对提高学生的再创造能力非常有效。如在进行“加热分解5%过氧化氢溶液放出氧气”的实验中,观察不到带火星小木条复燃后的现象,这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原因所在,并通过探究分析,自己设计改进实验。学生在查找到原因之后设计了两组方案,一是用不太高的温度来加热20%过氧化氢溶液,当有大量气泡产生时,插入带火星的小木条;二是用盛有碱石灰或者是生石灰的干燥管将生成的气体引入,然后用带火星的小木条进行检验。当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完成整个过程后,不但对原实验有了全新理解,而且在独立设计与操作完成的实验中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和浓厚的兴趣,他们被化学的神奇与魅力深深吸引。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无疑是为学生化学学习注入新鲜活力与多彩魅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注重实验教学,并要学会科学利用实验教学,给予学生更多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在实验中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探究中和实践中形成终身学习化学的意识。
化学论文5
一、初中化学学生实验现状
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化学学习的认知背景,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还能激发他们探究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等多种能力,使他们科学地思维,并养成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相结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学生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现在的学生实验普遍停留在为做实验而实验,并没有对他们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经常是学生很喜欢去实验室做实验,结果到了真正做实验时,却出现了另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的景象:所有学生都非常兴奋,左看看,右瞧瞧,有的甚至没等老师开口就开始乱动实验桌上的药品、仪器,他们不是为了探究某一实验而来,纯粹是好玩而来,尤其是第一次接触化学实验的九年级学生,更是无比兴奋、无比好奇,于是玩的心态更重。再加上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很多学校无专职的实验员,而且班级人数多,难管理,怕发生意外,这就导致大多数化学教师不愿去实验室上课。
二、改善初中化学学生实验现状的几点建议
要想改变上文所述的现象,肯定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更需要国家、学校的关心、关注,切实保障实验教师的公正待遇,真正调动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作为一名实验员或实验管理员,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尽最大努力去完成本职工作。
(一)要抓好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选好学生领导,分好实验小组,明确组员分工,注重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学生进入实验室后一定要保持肃静;按编组有秩序地在指定座位坐好;未经教师允许不得随意动用实验桌面上的实验仪器、设备和药品;实验时要遵守实验操作规程,按照实验步骤认真操作;实验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做好记录,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实验完毕,要认真清点、清洗仪器并整理实验仪器、药品;经负责的学生或教师检查并得到允许后方可离开。仪器的清洗或整理不合格的一定要重来,直到合格为止,这样能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要保质保量地抓好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关
在上第一堂化学课时,就要让学生明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做好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争取让同学有个正确的实验态度。在第一次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课时,教师必须带学生到实验室去认识常用的实验仪器,反复学习实验室的规则,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在教师演示化学基本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独自完成课本上所要求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让学生从内心里想做化学实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要抓好实验前的课前准备关
没有实验目的,实验就毫无意义,更谈不上实验的有效性。只有明确了实验的主要目的,才可能发挥实验的最大作用,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和实验目的,应该有重点地让学生领悟实验原理、实验基本步骤以及实验注意事项。例如,粗盐的'提纯实验,要让学生清楚,本次实验至少有几次称量?如何计算产率?哪些情况会造成产率偏低,哪些情况会造成产率偏高?溶解多少?剩余多少?如何防止食盐飞溅?等等,对于每个实验,都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该实验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可以做?如何控制实验条件?重视实验中的异常现象,特别是一些验证性实验,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现象产生。事实上,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是十分重要的,历史上许多重大发现、发明就是受到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启示而诞生的,它是培养学生好奇心、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要抓好实验课后的总结关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求学生如实填写实验报告。当学生实验失败时,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来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取得实验成功,或帮助分析失败原因让学生重做,直至成功。另外,教师要及时批改实验报告,以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重视课后实验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很有必要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土壤酸碱性的检验、除去水壶里的水垢、叶脉书签的制作等等,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如果我们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让学生完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化学的魅力,体验化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综上所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示范好、教好、管好实验,学生才能学好、做好、用好实验,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化学论文6
摘要:为了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效率及质量,增强学生的化学素质,本文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的绿色教育措施,旨在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绿色教育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已初步取得了发展与进步。与此同时,为了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高中化学教学的重心逐步向新课程理念转变。作为编写教材、日常教学、课堂评估及考试命题的依据,《新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门管理及评估课程的前提,客观地展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体验、学习方法及价值观念的要求。下面,笔者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绿色教育。
一、转变传统理念,重视绿色教育
学校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转变传统教育理念,重视化学绿色教育,进一步扩大资金投入,从根本上认识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还要强化本校化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组织相应的学习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逐步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团队,保证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教材内含有大量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师无法通过讲解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试验的魅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链条,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学校要统一采购化学教学设备,确保教学设备符合国家标准,设立微型化学实验室,逐步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化学学习平台,为全体师生创造学习条件。同时,学校还要以各年级为单位组建兴趣小组,如年级化学兴趣小组,并邀请国内外知名化学专家入校演讲,营造严谨的教学氛围。
二、以探究性实验为主,丰富教学方法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水平仍停留在粗放型教学阶段,一部分学校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低下;一部分学校的教学基础薄弱,现有的教学设施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逐步转变教学工作的重心,改变原有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实验为主要内容,以验证实验为辅助内容,丰富现有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弥补原有教学模式的不足,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这样,有利于教学双方的共同成长,便于学生得出准确的实验报告,巩固教学成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帮助学生拟定实验步骤,监督学生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目标,得出准确的实验报告。同时,教师应重视实验反馈,以实验所得数据为基础,提出具体的实验感悟。
三、规范教学操作,培养良好习惯
受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行为的模仿对象,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然而,部分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足,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教学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如桌面凌乱、实验效果差及操作错误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规范自身教学操作,加大对实验安全性的重视程度,降低实验风险,树立安全隐患意识,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保持实验桌面整齐,试剂取量准确,实验现象显著,从而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教学“硫不仅能在空气中燃烧,还能在氧气中燃烧”时,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实验背景,区分硫燃烧的颜色。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多,高中化学教学水平逐步趋于成熟,为了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及效率,加快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变革,实施高中化学绿色教育,能有效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焕成,付金堂.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与实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26).
化学论文7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广,广大一线化学教师总结出许多高效课堂方案,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这就警示教师在探索课改的道路上要遵循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三思而后行,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发散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方式;联系生活;强化实验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广,给初中化学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给了教师新的学习、反思和成长的机会。鉴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改革死角进行反思。
一、激活兴趣要趁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主探索和学习的驱动法门。所以兴趣激发要趁早,整体来说,初中阶段是化学学习的肇始阶段,该时期是激活兴趣、奠定自主学习生成高效课堂的关键阶段。
比如,笔者在化学第一节课就根据初中生猎奇心强等特点借助一些神奇的化学小实验:笔者让任意一位学生用毛笔蘸取酚酞试液在滤纸写字,然后让大家猜,正在学生茫然无解的关键节点,笔者将滤纸放在盛有浓氨水的瓶口上方,字体立刻变红。这个巧读“无字天书”的小实验,就让初识化学的学生倍感神奇,有效激活了学生兴趣。如果我们按传统的照本宣科地开始解说化学的定义、概念、范畴等等,只能让学生感到又多了一门说教课,不足以珍贵,对以后的课程从心理上不重视,我们所追求的高效课堂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是学生认知知识、提升技能的手段和方法,良好的学习方式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好的学习方式无异于与高效课堂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关于初中化学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都被“概念理论解说,技能题海战术”方式所统治,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的私塾式灌输,只能适应少数学生的成绩发展,而新课改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真分析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发现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让题目感受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生成能力。
毕竟实验是我们探知自然学科的不二法门。于是,我们继演示实验激活学生兴趣之后,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设置探究实验来认知化学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譬如,学生学习了常规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后,我就要求大家通过所学知识,根据碳酸钙和盐酸的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原理,自己设置一组实验,并能根据收集数据算得牙膏中碳酸钙的含量。学生通过反复设计、讨论和实践,终于设计成功:将一定量牙膏与盐酸反应,通过计算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测算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而算得牙膏中碳酸钙的含量。
这样设置,是学生通过全局思考和讨论,考虑过实验每一个环节及细节,从需求出发对化学实验和计算原理有了全面的掌握和理解,有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起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联系生活实践
常言道: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我们无论是探索化学知识的本源还是学习化学知识的运用技能都离不开联系生活实践。通俗地讲,我们时时刻刻离不开化学,先不说食物的消化分解、呼吸的技能这些我们不容易感知的化学变化,就连我们洗衣、喝的净化水都离不开化学作用。
1.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可有效规避风险,趋利避害,更好地让它们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灭火器就是利用CO2比空气质量大,不支持燃烧的性质设计而成;利用新闻中人掉进废弃的枯井里“中毒”而亡报道让大家认识到CO2所谓的“中毒”并不是其毒性,而是二氧化碳很容易从肺泡弥散到血液造成呼吸性酸中毒。这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案例可以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遇到类似事件应该怎样处理的技能。
2.我们还可以通过生活现象类比,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和现象
化学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无法形象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巧设类比来引导和启发想象。比如学习原子、分子相关知识时,好些学生无法理解化学变化中微观粒子之间的间隔关系,我们就可以通过生活中比较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类比:比如一碗水和同体积的一碗米,如果我们将水和米倒进同一个容器里(不溢出的话),最终总体积是不是肯定是原来的体积和水的体积的相加呢?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得知:肯定不是。这样的形象类比很容易让学生悟出“微粒之间有间隔”这一微观原理,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上文是笔者在多年的一线教学中对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改进意见。总而言之,化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出发,教学方式必须契合学生认知与知识内容的交接点,然后我们再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生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障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可持续良性循环,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向祖升.浅谈初中化学教学反思[J].新课程:教研版,20xx(12).
[2]卢明阳.如何使初中化学的教学更有效[J].学周刊,20xx(19).
化学论文8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Puemilbata(WilH)Ohw的干燥根,习称野葛。具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之功效。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颈项强痛等疾病。异黄酮类化合物是葛根的主要成分;其中葛根素是葛根的特有成分,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文报道了从葛根乙醇提取物的水部位分离得到11个异黄酮碳苷类化合物。在对葛根化学成分的进一步研究中,从葛根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并鉴定了22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5-8151821和22为本种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1,5-7151821和22为从本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1材料
BUerAvance300和BiukerAance500型核磁共振仪;Agiet100SeiesLC/MJDTaP质谱仪;柱色谱用硅胶(200-300目,青岛海洋化工集团)薄层色谱硅胶预制板(烟台市化学工业研究所)Waer: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1100series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制备型色谱柱:AgilentpeP-C8(50mmx250mm10PhenonenexSYnergi4p〇la-RP(0mmx250mm4Mm)AltchAltmaqs(2mmX250mm10ym)分析型色谱柱:PhenomenexSynegi4pP〇^nRP(4_6mmx250mm4Mm)AltchAlmaC8(4.6mmx250mm5Mm)。柱色谱和萃取所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氯仿、正丁醇和甲醇均为分析纯(Un-Chm)HPLC级甲醇购自Men%纯水经Mill-Q纯化系统纯化;混合溶剂比例为体积比。葛根原药材购于安徽省金寨县,经广东省中药研究所张现涛鉴定为野葛POba〇的干燥根,标本保存于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
2提取和分离
干燥葛根药材20kg加200L95%乙醇热回流提取3次,得流浸膏3.3kg取流浸膏2.9kg用3倍量去离子水稀释,搅拌使之混匀后,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将萃取层旋干后得石油醚部位提取物98.4g醋酸乙酯部位提取物160g正丁醇部位提取物1108g卩水部位提取物935g将葛根石油醚部位(98.4g反复硅胶柱色谱,以石油醚醋酸乙酯梯度(100:0-0:100)先脱,得到1(30mg2(200mg3(200mg4(300mg,5(5mg5个化合物以及化合物6和7的混合物,化合物6和7的`混合物通过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柱PhenomenexSynergi4mP〇la-RP30250mm4Mm)流速10mL。miff1;甲醇水(MOH-HO85:15)]分离得到化合物6(5mg和7(5mg将葛根醋酸乙酯部位(160g经硅胶柱色谱,氯仿甲醇(00D~1:1)洗脱,得到21个组分(EF1~EI21)。EF经硅胶柱色谱,氯仿甲醇梯度(100D~1:1)洗脱得化合物8(10mg和12(80mg。EF11经硅胶柱色谱,氯仿甲醇梯度洗脱得化9(20mg)11(6.4g13(260mg和14(150mg。EF12经ODS柱色谱,MOH-HO梯度(20:80~0:100)洗脱,并进一步通过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柱PhmcmenexSynergi4,uP〇la-RP柱(30mmx250mm4Mm)流动相MOH-HO(0:50);流速10mL。mn1]纯化得到化合物15(8mg。EF15经硅胶柱色谱,氯仿甲醇梯度洗脱得化合物16(70mg。EF17经硅胶柱色谱,氯仿甲醇梯度洗脱得化合物17(4.2g。E20经硅胶柱色谱,氯仿甲醇梯度洗脱得化合物1030mg。
葛根正丁醇部位提取物(20xxg经硅胶柱色谱,氯仿甲醇(95:5~1:1)洗脱,得到13个组分(BF1~BF13。BF2经反复重结晶得到化合物11(15mg。BF~合并后经制备高效液相[Agilent
PeP-C色谱柱(50mmX250mm10pm)流动相
Me:H-H〇(60:40)流速50mL。miff1],分离得化
合物11(5mg)14(25mg18(2mg和组分BF.lBF.1经制备高效液相[PhnonnexSnegi4ppolarRP色谱柱(0mmX250mm4Mm)流动相M(H-HO(60:40)流速10mL。mn1]分离得到化合物19(2mgBF经反复重结晶得到化合物20(40mg。BF和BF合并后经制备高效液相[Ag-
lntPeP-C色谱柱(50mmX250mm10Pm)流动
相MOH-HO(50:50)流速50mL。mn1]分离得化合物14(25mg4'甲氧基葛根素(6mg以及组分BF.1和BF.2BF.2经制备高效液相[PhencmenexSynegi4PP〇latRP色谱柱(30_X250mm4Pm)流动相MOH-HO(50:50)流速10mL。mn1]分离得到葛根素(2mg和化合物21(2mg。BF3经制备高效液相[AgilntPeP-;色谱柱(50mmx250mm10Pm)流动相MOH-HO(25:75)流速50mL。mn1]分离得3'羟基葛根素(0mg葛根素4-3葡萄糖苷(8mg)和化合物22(2mg3结构鉴定
化合物1白色无定形粉末(甲醇)1H-NMR
(CDCi300MHZS5.37(1HdJ=5.3H,zH-7)
463(1HmH-3)1.25(多个HmCH)1.02(HSH-19)0.80~0.94(15Hm5XCH)0.68(HSH-18>;3CNMR(CDCi75MHZS37.0(C1)27.8(C2)73.7(C3)38.2(C4)139.7(C5)122.6(C6),31.9(C7)31.9(C8)50.0(C9)36.6(C-10)21.0(C11),39.7(C-12)42.3(C13)56.7(C-14)24.3(C-15)28.2(C-16)56.0(017)11.8(018)19.3(C49),36.1(C-20)18.8(C21),33.9(C22)26.1(C23)45.8(C24)29.1(C25)19.8(C-26)19.0(C27)23.1(C-28)12.0(C-29)173.3(C-1'34.7(C-2’),25.1(C3’)29.1~29.7(C4’~C13’)31.9(C14'22.7(C15')14.1(C16')。以上数据与文献[5]报道一致,故确定化合物1为卩谷甾醇棕榈酸酯。
化合物3白色无定形粉末(甲醇)ES-MSm/Z405[M+H|+;1H-NMR(DMS:X4300MHZ
57.67(1HdJ=8.4H,zH-7),7.60(1HSH-10)7.11(HdJ=2.0HzH-10)6.92(1H却J=8..20HzH-8)6.91(HSH4)5.34(HmH-13)5.11(HmH-17)3.34(2HdJ=6.8HzH-12)206(4HmH-1516)1.68(3HSH-19)1.65(3H,SH-20)1.57(3H,SH-21)
13CNMRCDMSXd75MHZS126.4(C1),1146(C1a)123.9(C2)159.4(C3),101.9(C4)152.8(C4a。157.6(102.3(C-3a。120.8(C-7)113.9(C7a。103.7(〇8)155.9(C9)98.5(C-10)156.9(C-10a)158.9(C-11a。27.2(C-12)120.5(C-13)136.1(C-14)39.1(C-15)26.0(C16),121.5(017)130.8(C18)17.5(C19)
25.4(C20)15.8(C21)。以上数据与文献[6]报道一致,故确定化合物3为葛香豆雌酚(Peiaro)化合物4白色无定形粉末(醋酸乙酯石油醚)1H-NMR(CDCl300MHZS469(1HdJ=24HZH.,-29)4.56(HmH,-29)3.19(1H却J=5.210.8H,zH-3a)1.68(3H,SH-30)1.03(HSH-26)0.97(3HSH-23)0.94(3HSH-27)0.83(3H,SH-25)0.79(3H,SH-28)0.76(3HSH-24)13CNMR(CDCl75MHZS38.7(C1)27.4(C2)79.0(C3)38.8(C-4)55.3(C5)18.3(C6)34.3(C-7)40.8(C8)50.4(〇9)372(C-10)20.9(C-11)25.1(C-12)38.0(C43)428(Cl4)27.4(C-l5)35.6(C-16)43.0(Cl7)483(Cl8),48.0(Cl9)151.0(C20)298(C21)40.0(C22)280(〇23)15.4(C24)161(C-25)160(C-26)14.5(C-27)18.0(〇28)109.3(〇29)19.3(030)。以上数据与文献[7]报道一致,故确定化合物4为羽扇豆醇(lupeo)。
化合物5白色无定形粉末(醋酸乙酯石油醚)'H-NMR(CDC1300MHZS469(HdJ=2.3H,zH.,-29)457(dJ=2.3HzH,-29)1.72(3HSH-20)1.05(6HSH-2326),1.02(3H,SH-24)0.95(H,SH-27)0.93(3H,SH-25),
0.80(3HSH-28)13CNMR(CDq75MHZS39.6(Cl)34.1(〇2)218.1(C3)47.3(C-4),549(C5)19.7(Cs)33.6(C7)40.8(C8),49.8(C9)369(C-10)21.5(Cll)25.1(Cl2)38.1(C-13)42.9(C-14)27.4(C-15)35.5(C-16)43.0(C17)48.2(Cl8)47.9(C19)150.9(-20)29.8(-21)40.0(-22)26.6(-23),21.0(C24)16.0(C25)15.8(C26)14.5(C-27)18.0(-28)109.4(-29)19.30(-30)。以上数据与文献[7]报道一致,故确定化合物5为羽扇豆酮(UPeone)。
化合物6淡黄色油状物;1H-NMR(EMSad,500MHZS7.73(2HddJ=5.73.3H,zH-25),
7.66(2HddJ=5.73.3HZH-34),4.01(4HdJ=6.4HZH-1;1"),250(2HmH-2,’2")0.92
(12HdJ=6.7HZH-3,’4,’3;’4")13CNMR(EMSCXd125MHZS167.3(-CCD-)132.2(C^l6),129.0(-25)131.9(C-34)71.6(Cl;l"27.7(C2,2")19.3(C3;4,3"4")。以上数
据与文献[8]报道一致,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isobuylPhhalae)。
化合物7淡黄色油状物;1H-NVIR(EMSC-d500MHZS7.71(2HmH-25)7.67(2HmH-3
4),415417(eah2HddJ=11.05.4HZH-1,
l"1.63(2HmH-2,2"1.20~1.40(16HmH-3,4,5,7,3"4"5"7")0.88(6HtJ=6.8HZH-8,8"0.86(6HtJ=6.8Hz6"
13CNMR(EMS:)d125MHZS166.9(-COD),131.7(C-16)128.6(C25),131.5(C34),
67.3(Cl,l"38.0(C2,2")29.7(C3,3")
23.2(C4,4"223(C5,5")10.7(C-5;6")
28.3(C7,7"13.8(C8,8"以上数据与文献[9]报道一致,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biS2-tylhexy)Phhalae。
化合物8淡黄色无定形粉末;1H-NVIR(CMS-d500MHZS10.7(lHS3-)H)7.86(HdJ=8.6HzH-l)7.61(lHSH-7)7.25
(H,SH-10)6.95(HddJ=8.622HZH-2)
6.91(lHdJ=2.2HzH-4)6.63(1HdJ=9.8HzH4’),5.84(lHdJ=9.8HZH-3,1.43(6H
4H-5;6,13CNMR(EMSOd,125MHZS122.7(Cl)1040(Cla)113.8(C2),161.4(C-3)103.0(C-4)161.3(C-4a),157.4(C-6)101.8(C-
5a)117.2(0-7)116.3(〇7,),119.5(C-8)152.0(C9)100.0(C-10)155.0(Cl0a)159.9(-11a)76.7(C2’)131.0(C3’)121.8(C4’)27.5
(CC5;6’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一致|101,故确定化合物8为槐香豆素A(scphoacomestanA)。
化合物151H-NVIR(EMS3-(d500MHZS10.67(lHbrs7-:)H)8.97(2Hbrs3’-:)H4’-〇H〉8.26(lH,sH-2)7.97(lHdJ=8.6HzH-
5)7.03(HdJ=2.1HZH-2’6.93(lHdJ=8.8HzH6)6.85(HbSHg),6.82(lHddJ=
8.321HzH6’6.78(lHdJ=8.3HZH-
5’13C-NMR(EMS>d125MHZS152.7(C2)
123.6(C-3)174.7(C4),116.6(C4a)l27.3(C-
5)115.1(C-6)162.5(C-7),102.1(C8)157.4(C8a)123.0(Cl’116.7(C2’1448(C3’)145.2(C4’115.3(C-5’119.9(CV)。以上数据与文献[11]报道一致,故确定化合物15为3'羟基大豆苷元(3’-hyd〇ydadzen)。
化合物21白色无定形粉末(甲醇)1H-NMR(EMS:Xd300MHZ)S5.77(lHSH4)5.77
(2HmH-78)432(H?J=6.0HzH-9)
417(lHdJ=7.8HzH-1’243(lHdJ=16.8HZH,-2)2.08(lHdJ=16.8HZH,-2)1.81(HdJ=1.2HZH-13)1.18(3HdJ=6.3HzH-10)0.93(3HSH-12)0.93(3HSH-11)
13CNMR(EMSad75MHZS40.9(Cl),49.3(匕2)197.3(C3)125.6(C4)163.9(C5)76.8(C-
130.3(C-7)133.3(C8)74.5(C9)20.9(C-10)24.1(C-11)23.0(C12)18.8(C43)100.9
(Cl73.7(C2)76.9(C-370.0(〇4’),77.8
(C5)61.1(〇6')。以上资料与文献报道一致|12,故确定化合物21为(6$9R)长寿花糖苷。
其余化合物与文献数据比较分别被鉴定为:P-谷甾醇(2)1131,香豆雌酚(9)114,尿囊素(10)|15],大豆苷元(1)芒柄花素(12)1141,3'甲氧基大豆苷元(3)芒柄花苷(14)1161,染料木苷(16),大豆苷
(17)甲氧基芒柄花苷,羟基芒柄花苷(19)[18,(^)-PueiolB2-(3-glu〇〇Pyianoside
(20)蔗糖(22)|2<1。
4讨论
本研究中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异黄酮类成分,与此前葛根成分研究结果一致。作者同时从本研究中分离得到了两个微量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此类成分在多种中药成分研究中被分离得到,而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是一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性和遗传毒,因此在未来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对这一类成分的控制研究值得关注。
化学论文9
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在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中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教学的实验探究较少、创新意识较差,以及教学评价不够多元化等,难以保证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质效。高中化学教师要积极研究与正视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进行化学教学的改进、创新,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质量有效培养,使学生在高中教育阶段收获终身受益的关键能力。
1、高中化学教学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行性
1.1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
教育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基,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学生在接受各个阶段的教育过程中,有着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指导,以此保证学生接受系统性教育,实现全面发展。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注重于课程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承担起社会责任,具备终身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和素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中教学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明确高中学生未来的学习方向,全面提高化学教与学的成效。
1.2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行性
高中化学是高中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根据高中教育立德树人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围绕高中教育目标与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从高中化学课程本身来看,其具备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行性,一是高中化学对微观世界进行了清晰的解释,透过客观存在事物的表象,看客观事物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微粒。学生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形成对客观事物正确的认知,深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对于物质感观的构建非常有利;二是化学属于实践学科,教学涉及大量的实验操作,能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且通过观察和操作化学实验,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总结归纳化学反应过程,理解反应原理,以及进行化学公式的推导等,潜移默化中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三是化学具备良好的研究价值,化学为自然科学学科,从物质基本微粒出发,进行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研究,促使学生真正了解世界,进而能以科学的视角看待现实中存在的事物。
2、高中化学教学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2.1实验探究开展较少
实验探究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完成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但是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教师与学生受到高考的压力,教与学都侧重于化学知识,相对忽视了化学实验探究,再加上化学实验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教师会严格限制学生对化学试剂的使用行为,或者是教师进行实验操作的演示,学生从旁观察与协助,最终导致学生实验探究不足,实践操作能力难以得到良好的培养。
2.2创新意识较差
化学教学中涉及大量的化学元素,将这些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的反应,具有教学创新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创新意识不足,课堂以重难点知识讲解为主,有时会进行化学实验演示,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较低,并且学生对于知识的`消化与理解,主要依靠的是死记硬背,大量做化学习题,机械运用化学公式,学习同样缺乏创新意识,未能形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了核心素养的提升。
2.3教学评价不够多元化
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生关键能力、基本素质的培养,而通过教学综合评价,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估,确定教学的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成效。从目前的高中化学的教学评价来看,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仍然占据主要的位置,评价不够多元化,卷面成绩检测的主要是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未能对学生其他关键能力进行评判,像针对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能力表现进行评价,包括了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创新等多个方面,导致教学评价不够客观、准确、全面。核心素养需要通过多元化、多方面的教学评价,才可获取科学的评价结果,以为后续高中化学教学的调整、改进、创新提供依据。
3、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大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对策
3.1开展实验活动,培养实践探究能力
3.1.1明确实验活动过程实验教学活动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化学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教师需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以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为导向,彻底改变以演示为主的实验教学方式,积极组织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进行实践动手操作。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验证化学反应原理,让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近距离地观察记录,动手实操实验过程,以及进行验证、评估、总结,然后通过思考摸索,进行实验设计的讨论,以便于进行后续的调整与优化,改进实验设计中的不足,圆满完成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实现对科学精神、实验探究能力的有效培养。3.1.2拓展实验探究范围化学实验探究可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完成课本实验操作内容的基础上,可结合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需要,进行实验探究的扩展。比如,在SO2物理性质实验活动中,教师首先进行实验操作演示,使用针筒吸入SO2与蒸馏水,封堵好针筒,摇晃均匀,要求学生观察变化,然后将混合均匀的溶液滴至pH试纸上,获取混合溶液的pH。演示结束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实践操作,观察记录SO2与蒸馏水混合后,颜色、性质、体积等物理性质发生的改变。完成以上环节后,教师安排拓展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SO2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实验,并按照设计完成实验操作,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观察记录,总结、讨论、推理出SO2的化学性质。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负责指导与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操作,获取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学生由浅入深、循循渐进,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SO2从物理性质至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从实验内容设计至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最后获取到实验结果,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以及自由讨论,进一步促进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提升。
3.2加强教学整合,培养科学创新思维
3.2.1教学整合方法基于高中化学自然科学的学科本质,在发展化学核心素养工作中,需注重高中化学基础性、探究性、综合性知识内容的整合,将零散、分散的概念、公式、原理、方法等进行系统性的整理,构建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而不是任由学生进行零散的学习,自己进行知识的消化和整合,教师需确立科学创新的思维,进行化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整合的眼光、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观念,对高中化学知识的难点、重点进行提取精炼,并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考试与课堂进行关联,构建出满足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化学教学机制。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教师还可在实际的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猜想、勇于质疑,进行教与学的全面创新,以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3.2.2引导科学创新思维以SO2化学性质教学为例,其与次氯酸具有使物质褪色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中可从这一特点入手,指导学生进行两者物质褪色原理的辩证分析与比较。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将SO2、Cl2、水进行混合后,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生成什么物质?SO2的漂白能力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后,得出SO2+Cl2+2H2O=2HCl+H2SO4,教师接着引入硫酸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硫酸的化学性质,有无酸的通性等,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胆矾和浓硫酸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操作,总结归纳出硫酸的吸水性。教师还可以生活实例为引导,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硫酸性质的探究,像硫酸在空气中长时间存放,质量不会降低还会增加,以及在以往的实验操作中,气体干燥环节也会使用到硫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思维、实验设计创新的引导,使学生运用自己的化学知识、生活常识,甚至是其他学科知识去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3.3创设情境,强化化学概念
化学概念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最为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不但要记忆,更要理解化学概念。但是化学概念较为抽象,仅靠学生死记硬背无法完成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和消化。所以,教师可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生动、直观地进行概念的展示,比如,根据化学概念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对概念相关的知识进行细致的讲解,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加快学生的理解与消化,在头脑中形成良好的化学概念,以为后续的化学知识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打好基础。以氧化概念为例,教师创设生活化情境,从SO2使物质褪色入手,提出生活中纸张放置较长的时间后为什么会发黄的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回答,然后再提出氧化概念,形象生动的解释氧化还原反应的现象和原因。
3.4完善教学评价,助力核心素养提升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使学生学会做事做人,培养学生受益终身的关键能力。因此,为了实现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目标,在完成化学教学后,教师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开展客观、公正、准确的教学评价。一是卷面成绩占总体评价的50%,检测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二是实验探究占30%,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三是课堂参与度与任务完成度各占10%,形成对学生的督促和激励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以教师考评为主,学生互评、小组之间评价为辅,综合多种评价因素,获取最为理想的教学评价结果,助力于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应用与推广。
4、结语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大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深挖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元素,将核心素养培养渗透至教学各个环节,实现高中化学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目标。教师需要在化学教学中,统筹规划好教学内容,合理适度控制教学难度,优化课程结构,大力推陈出新,并制定多元化、科学性的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探索精神等核心素养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化学论文10
摘要:高效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强调学生主人公地位,有意识地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意识,注重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注重化学课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多方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效课堂;存在现状;具体对策
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学习到最多的知识,这是有效课堂所必须要实现的。新课标中规定我们教师要采取一切能够采用的措施,最大程度上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初中时期的学生年纪还很小,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很好的形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不够强大。因此,在初中时期才加入的化学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很陌生的,所以说,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工作中更要加倍努力。
一、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现状调查
(一)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
我们很多初中化学教师在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之下,只是一股脑地把所有的知识和重点全部讲出来,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课本中的知识与原理。但是化学作为一门探究性学科,它要求学生自己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观察实验结果,自己总结其中的道理。但是很多化学教师直接把结果告诉了学生,使得学生不能在积极思考中去深刻掌握知识。
(二)备课没有一定的逻辑可言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十分重视规律以及逻辑的学科。前后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紧密地联系起来。而我们很多的化学教师上课时,想到什么说什么,上课过程很乱,内容模糊不清,导致学生听不懂化学课,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很好地挖掘出来。
(三)教师上课提出的问题偏少
化学是一门探究性的学科。每一个实验的发现都离不开问题的提出,只有提出问题,才会去解决问题。上课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做实验,学生才会觉得实验是让他们探索的,不是看着玩的。但我们很多的化学教师在上课时直接做实验,然后就告诉学生实验原理。在做实验时,学生也只是看着玩玩,没有动脑。这样一来,所谓“高效的课堂”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在化学中,有些实验的操作时间是很长的,化学教师为了尽快地完成教学目标,直接取消了实验演示环节
我们大家都知道,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没有实验作为依托的化学就是一张白纸。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找到化学物质的性质,找到事物之间存在的规律,还能加深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说,没有优质的化学实验,就谈不上建设优质的高效课堂。
(五)化学课堂不能只把重点放在课本上面,更不能忽视了和我们实际生活的联系
化身实验是对生活现象的一种演示和解读。处于初中时期的学生,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如果我们化学教师能把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的和看到的联系起来进行课堂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觉得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是很近的,让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化学,还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看到这个现象恰好是自己发现的。这样一来,他们上课的时候也就听得更认真了。
二、高效课堂建设具体对策
(一)教师应该多和学生交流
在教师上课的时候,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最重要的,是中心。教师应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帮助。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让课堂变得轻松一点,而且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自由民主的机会。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大胆地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另外,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看到某位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了,要努力帮助他解决困难,帮他走出困境。这样,学生之间差距小了,高效课堂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实施下去。
(二)教师要备好课,要注意课堂的艺术
很多的化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根本不管学生有没有学到。一些人甚至还把高中、大学的知识强行带入课堂,让学生听不懂,没了兴趣。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深入浅出和讲究逻辑性与严密性,让学生就觉得化学是很奇妙的,不是乱糟糟一团没有规律的。这样一来,学生爱上了这门学科,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
(三)教师在课堂上要多提问
我们都知道,提出问题要比回答问题更重要。时代的发展就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行的。对于化学学习来说,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有目标。因此,在上课时,教师在演示实验或者在放幻灯片之前,可以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思考。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听课更加认真。
(四)教师可以适当丰富教学内容,多做实验
实验是一切化学现象的基础。什么东西只是靠书本说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亲眼看见那些化学变化,他们才会更加相信这其中的道理。而如何让他们看见,这就需要学生去做实验,自己去得出结论。对于那些时间很长的实验,教师可以给学生放幻灯片;时间短的实验,教师一定要将实验带进课堂,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的.魅力。
(五)化学课要懂得理论联系实际,一切学习都不能脱离实际
知识是从实际中提炼出来的。教师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化学现象,让学生知道其实化学现象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然后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把这些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原理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在书上,这样还可以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更愿意去学习化学。
(六)教师要在上课讲课的时候创造情景
一个教师讲课好不好,会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效率和听讲的态度。化学这门学科,可以讲得很活,这是一门很有趣的课。教师在上课讲课的时候要尽量多营造一下上课的情景,把自己的课讲得跟说故事一样的吸引人,那么学生肯定会特别愿意听。而且学生对化学也就产生了兴趣,学习就会变得更加主动,成绩慢慢地就会上来。总之,目前我国初中化学课堂的效率还不是很高,学生的积极性还不能完全地提升上来。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不足,并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建设初中化学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姚红林.浅析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xx(10).
[2]宗永学.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几点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xx(10).
化学论文11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工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全人类的文明进步。而现代工业的发展必定离不开“工业的血液”——石油,而没有化学化工,石油根本无从谈起,更不必说工业发展了。由此,化学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早在“化学”这一名词被提出的几千年前,它已经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例如,我国古代的青铜器、铁器的制造与运用。铜质、铁质劳动工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人类劳动的效率,增加了劳动成果,使得人类的不断繁衍得到必要的物质保障,同时它们也成为各自时代的`标志。随着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如今它已渗透到几乎所有人的日常生活,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在享受化学带来的成果。具体地,我们的衣服由古代的麻布、丝绸、棉布到如今的各种组合材质的衣物,从单一颜色到如今五颜六色。我们的衣服已不仅仅满足保暖需求,更多的是满足人们对审美的追求;如今,各式建筑、交通工具都能达到安全、美观的要求,这都得益于化工、材料科学的大力发展,没有高性能材料的出现,我们无法想象高速列车在时速大于300公里时安全行驶,更无法想象神舟飞船遨游太空。以上都是一些大的方面,而具体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一个塑料水杯、一个牙膏或牙刷、一双球鞋、一张公交卡、一袋洗衣粉都和化学息息相关。可以说,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化学。
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化学也给我们人类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变暖、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能源过度利用带来的能源危机。因此有些人提出要抵制化学的发展。我认为这是极其幼稚的观点,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化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对它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高度重视。环境化学学科正在快速发展,绿色化学成为研究热点。很多化学工作者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都致力于环境保护,把对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作为科研追求的基点。我国工业起步较晚,现阶段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做得还不是很好。纵观全球,环境污染并不是我国特有,而是全球性的难题。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上走在我们的前面,但他们走的是“新破坏后修复”的老路,随着时代的改变,我们不能再走老路。国家在战略高度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在发展的同时注重能源利用效率,强调技术创新,利用高新技术、走绿色发展道路。
相信在人们对化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下,随着技术的发展,化学给我们带来的必将是惊喜远大于苦恼。化学将继续改善、丰富我们的生活,也将继续在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化学论文12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高中化学教学也是如此。如何根据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特点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需要每位教师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感悟,从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研究的背景、具体实践两个方面出发,从课堂导入、知识点讲解、作业布置等角度肤浅地阐述了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
关键词:高中化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整合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整合,这是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作为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切实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要探究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感悟,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工作展开了细致的分析、研究与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背景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整合是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积极倡导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师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拓展课堂教学容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在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既顺应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途径
高中化学学科有其自身特点,相较于语文、历史等人文性学科来说,一方面高中化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逻辑性与抽象性特征,学生课堂探究兴趣不浓,参与课堂积极性不高,这些导致学生产生“高中化学枯燥、乏味”的.感觉,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同时,结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特点,对于实验室不能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探究视频、图片等展示出来,就能解决实验室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研究是切实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必然途径。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的具体实践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课堂导入中的运用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例如,在对“氯气”性质的探究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导入:播放生活中氯气泄露的真实视频短片,提醒人们逃生的安全准则,当发生氯气泄漏时,周围人员必须尽快撤离,并向上风向安全地区转移,转移的过程中尽量用湿毛巾掩护住口鼻等重要部位;当到达上风向安全地带之后,人员一定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肺负担,加剧中毒症状。除此之外,可遵照医嘱适当服用钙片、维生素C等,这些物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氯气对人体呼吸道以及肺部等的严重损害。通过观看上述的视频短片,了解了氯气的哪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我们应如何形成结论?这样的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寻、查阅资料,进而加深对氯气的认识。
(二)高中化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一步步学习,这虽然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目标与进度,但从另一个层面上却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探究精神、自主探究能力等的提升,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如果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化学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如在探究有关“氯气”的性质时,教师不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播放有关氯气的阅读资料,其中包括自来水厂是如何进行消毒杀菌的?用自来水养小金鱼之前为什么要放置一段时间?工业上是如何制备氯化氢气体等问题。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的阅读材料,引导他们感悟与体验高中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尝试以化学专业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与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作业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高中化学作业训练的形式大多数停留于化学公式、元素周期律、完成教材所规定的实验等几种常见的训练形式上,这让学生的作业训练枯燥、单调、无味,训练的效果不高。而根据作业训练的内容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作业训练形式的多样化,比如对于元素、原子、分子、化合价等概念较为抽象的训练内容,单靠教师课堂讲授是不够的,如果引导学生课后通过网络对元素、原子、分子、化合价等化学术语进行搜索、整理与概括,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抽象的化学概念,便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总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合理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高中化学教学中,不仅能实现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教师,必须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并大胆探索、积极创新、灵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紧随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指导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新模式,为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端斗,徐颖,蒋建明,冯焜.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应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xx(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化学论文13
一、高中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意义
化学科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与科技的的进步,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化学科学在研究成果的过程中也掺杂着对环境、对人类的危害,因此应不断加快促进化学研究的绿色化进程,绿色化突出了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保护环境与生态平衡的特征,不仅符合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也为其提供了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选择。化学科学的研究促进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但研究的过程会给人类环境造成威胁,甚至还会造成安全事故,因此久而久之,化学慢慢和污染、危害形成一体,因此许多人不敢再触及化学领域,甚至对它提出许多质疑,也让学习化学科学的学生对其充满恐惧。因此,必须促进化学绿色化,降低甚至杜绝有害物质的污染与危害,也促进化学研究过程的和谐发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行绿色化教学,它可以优化教师的实验方案,减少实验产生的污染,也通过绿色化教学的有效实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绿色观念,促进学生更加爱护环境,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得学生的绿色观念更加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高中化学实现绿色化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可以以自身为标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做到精准的药品用量,及时回收处理废弃物,合理运用实验装置,严格避免有毒物质排入环境,并在严格执行的同时也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现一些不正确使用化学物品而导致的污染和危害,让学生认识到不正确使用的后果。促进学生绿色观念和环保意识的形成和提高。
(二)指导绿色化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选择合适的反应原理、装置、三废处理等方面不断积累实验经验,要求其尽量在各个环节和装置都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和污染,指导学生学会降低有害物质排放的方式,基本处理三废的方法,并深刻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从而坚定战胜污染的决心。
(三)控制实验产生的污染
高中的化学教材,虽然在编写时已经严格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但仍有许多实验会产生污染物质,尽管每次实验所用药品、药量不多,但是,反复和累计的实验相加所用的药量是不可估计的,而且产生的污染物不尽相同,不仅复杂而且也难处理,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的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在正式实验前反复的练习,在学生反复练习的过程中细心指导出错误并及时改正,避免实验错误造成的反复实验以及有害物质的再次运用。长期以往不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也大大减少了有毒药品的使用,以及有毒气体的.排放。
(四)回收处理废物
对废物的及时处理和回收能够有效地节省资源,减少药品的使用和污染。例如:对实验所用到的铁、铝、铜等金属物,实验后及时地回收,像实验所用到的煤油等类似实验物品,如果不合理回收,不仅危害环境,也会存在一些未知的安全隐患,可以用稍浓的氢氧化钠进行分解,重新获取四氯化碳和煤油,也可以在水层加硫酸调到酸性,得到可循环利用的典水。高中化学实验中可回收利用的物质有很多,为了使化学药品得到充分的循环利用,必须加强三废的处理和回收,降低实验成本,减少有毒物质排放。
(五)规范药品用量
教材中关于实验的药品用量并未给出明确指示,一般都用“适量”来表达药品的用量,导致了学生常常把握不好合理的用量,不仅影响了实验的顺利实施,也增加了实验的成本。例如:在硫酸根离子检验的试验中,学生往往根据个人兴趣随意的添加氯化钡试剂的用量,教师应该在实验前着重强调大量氯化钡溶于水会产生的有毒物,过量的使用氯化钡后转成废液会污染水和土壤。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节约和环保意识,也提高了实验过程的安全性,保证师生的安全。也可以把气体的排放装置和实验物质的反应装置串联起来,进行循环实验,减少其体外漏,或是把一些零散的实验,有效的合并在一起,既省时又省力,还能减少有害气体外漏产生的污染。
三、结语
通过对绿色实验方案的不断更新、完善,使实验器材更加安全,实验物质更加环保,虽然再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但只要不断地创新、发掘一定能促进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推进,教师要以自身为准则,严格要求学生正确使用药品和装置,增强其绿色环保意识,全面提高公民的绿色环保意识,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化学论文14
目 录
1 摘要 ········································································································ 1 2
关键词···································································································· 1 3
引言 ········································································································ 1 4
酸雨 ········································································································ 1 5
温室效应及其控制对策 ···································································· 2 6
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及其控制对策 ··················································· 3 7
光化学烟雾及其控制对策 ································································ 4 8
结语 ········································································································ 6 9
参考文献 ······························································································· 7
大气污染
摘 要: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关键词:环境污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污染
引 言: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 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
就大气的环境问题而言,主要有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等。
一、酸雨
造成雨水酸化之污染物很多,其污染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 其一为自然物质,其二为人为物质。前者如:火山爆发喷出大量之硫化物及悬浮固体物,自然水域表面释放之硫化氢,动植物分解产生有机酸,土壤微生物及海藻释放之硫化氢、二甲基硫及氮化物等,都会使雨水之pH值降至5.0左右;后者则为工业化后,燃料之大量使用,燃烧过程中产生一氧化碳、氯化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有机酸及悬浮固体物,排放至大气环境中,经光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使得雨水之pH值降低,形成酸雨。
由于酸雨为二次污染物且具有跨区污染的特性,以致影响层面相当广,故局部空气污染的改善,空气品质标准的达成,对于酸雨的防制助益不大,必须削减SO2、NOx的总量方能遏止酸雨的危害。
二、温室效应及其控制对策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现今最受人青睐的`是瑞士两位气候专家对温室效应成因作出新的解释,认为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汽车和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而是大气层中增多的水蒸气。它是于20xx年发表的。瑞典中部大学的KG·拉松和斯韦克·爱德华松说,根据他们提出的一种计算未来气温的新模式,地球确实像其他研究人
员所认为的那样,正在进入一个逐渐变暖的时期,但这主要是因为地球轴心在向太阳倾斜,而使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今后的一万年里有所缩短。他们说,随着气温的升高,地球大气层中的水蒸气逐渐增多。因此,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更主要的是增多的水蒸气,而并不是汽车和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还有,英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报告指出,他们在大气层中发现一种学名为“五氟化硫三氟化碳”(化学分子式为SF5CF3)的稀有气体。虽然这种气体目前的浓度仍相当低,但是它稳定热的能力远超过其他任何已知的温室气体,而且正在快速积累,长此以往,将会使“温室效应”形势更趋恶化。
三、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及其控制对策
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仅一亿分之一,但在离地面20至30公里的平流层中,存在着臭氧层,其中臭氧的含量占这一高度空气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层的臭氧含量虽然极其微少,却具有非常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吸收太阳光紫外线中对生物有害的部分(UV-B)。由于臭氧层有效地挡住了来自太阳紫外线的侵袭,才使得人类和地球上各种生命能够存在、繁衍和发展。
1985年,英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证实其同氟利昂(CFCs)分解产生的氯原子有直接关系。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氟利昂是本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了20xx万吨。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利昂,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科学家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
化学论文15
一、加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化学教学创新的重要手段。高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敏感期,他们的自尊心很强,自我表现欲望也很强烈。教师要通过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去自然地关注学生的变化,肯定学生的优势。高中学生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更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在教学中,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会让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得更加主动,也会让学生的化学学习自信心得到建立。一位平易近人的教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依赖。化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正确对待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给学生表达个性化观点的机会,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轻松和谐。比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而不是让学生一味地跟着自己进行化学学习。当学生勇于表达观点时,哪怕存在错误,也要从其他角度进行肯定,激励学生与自己互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二、加强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引导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更能够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形成,大大提高化学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科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比如在讲解《氨硝酸硫酸》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关于三种化学物质的性质,让学生清晰明了地看到三种物质化学性质的不同,并利用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三种物质的用途。当学生对其具有基本认知时,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得以创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实践,对化学知识进行验证,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三、加强学生参与度的提高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在教学改革的今天,高中化学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只有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让化学教学的质量得以提升。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各学科学习模式的相似化,会让学生觉得学习过于枯燥。作为一个自然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且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竞赛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化学知识,提高课堂参与度。比如在讲解《石油、煤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总结尽可能多的能源利用方法。在课堂中,通过抢答的方法去回答能源应用方面的问题,以计分的方式决定胜负,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发展新时期下,高中化学教师要接受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加强以人为本思想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应用。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法,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调动。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会让高中化学课堂更加活跃,也让教学质量快速提高。
【化学论文】相关文章:
化学论文07-02
化学与生活论文07-22
化学与生活论文05-15
化学教学论文04-01
绿色化学论文07-28
绿色化学论文06-10
化学论文ppt10-01
化学与健康论文11-16
化学教育论文04-01
化学论文发表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