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08-24 00:30:29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汇编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汇编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1.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

  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一般被称为等分和包含分,为了让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除法概念,本节课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获得平均分的直观经验;再通过说一说、填一填的活动,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学习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

  2.通过多种表征的转换,渗透模型化思想。

  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结合例题探讨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是如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的。通过从实践操作到平均分的表述,再到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把平均分和除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转换,在渗透模型化思想的同时,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复习旧知。

  (1)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2)举例说明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2.课件出示教材13页例4情境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然后汇报结果。

  第一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二种分法: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三种分法:三个三个地分,每盘也分了3个。

  (2)小结: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即每盘放3个竹笋。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认识除法算式。

  (1)引导学生探究: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猫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表示方法。

  (2)揭示课题:这样的算式大家都没有学习过,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种新的运算——除法。(板书课题:除法)像这样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板书算式:12÷4=3)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介绍除号的写法: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除号时,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下各点一个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同学们试着写一下。(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师指着除法算式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练习读除法算式)

  (3)小结:只要是平均分的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问“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学习除号的写法和除法算式的读法,同时让学生明确平均分的情况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学习例5做好准备。

  3.探究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1)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5情境图,引导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们能帮熊猫分竹笋吗?

  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2)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刚刚分竹笋的过程。(生列出算式并读一读:20÷4=5)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应用这个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应用这个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应用这个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课时:1 总课时

  教学思路: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极回忆,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复习准备 1倍嗝教蹇渭出示:用小数和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中的阴影部分。

  2(1)0.3里面有3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2)0.12里面有12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3)0.016里面有16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3卑严旅娓鞲龇质写成除法算式。

  2/3 5/6 8/4

  师:前面我们分别学习了分数和小数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苯萄Ю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把3/4,11/25,23/8化成小数。

  师:怎样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呢?对照前面复习的内容,你觉得可以用前面学习的哪些知识来把分数化成小数呢?

  引导学生分析出可以把分数写成除法算式来计算。

  师:我们可以试着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把分数改写成除法,再求出它的小数商。

  师:用这个方法,自己选一个分数试一试。

  学生完成作业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3/4=3÷4=0.75 11/25=11÷25=0.44 2/38=23÷8=2.875

  师:能说一说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吗?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先把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再求商。

  师:用这个方法试一试,在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哪些新的问题?

  要求学生完成第28页课堂活动第2题,完成后抽学生回答。

  师: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时你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生:把这些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后,有些算式除不尽。

  师:这些能除尽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不能除尽的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能具体说一说哪些分数能除尽,哪些分数会出现除不尽这种现象吗?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能除尽(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4,3/5,7/10。

  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12,6/7,11/15。

  师:把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你会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征吗?

  学生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以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4=2×2 5 10=2×5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12=2×2×3 7 15=3×5

  师:根据上面的分析你能作出哪些猜测?

  引导学生说出:我猜想分母只含质因数2和5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除了质因数2和5,还含有其他质因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请同学们自己写几个分母只含质因数2和5的分数来试一试。

  学生试后,肯定这个猜测是对的。

  2苯萄Ю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把0.4,0.8,0.85,1.125化成分数。

  师:怎样把这些小数化成分数呢?我们可以联系小数的意义来想:0.4是几分之几?0.85又是几分之几呢?

  师:你能联系小数的意义在下面的直线上填上合适的分数吗?

  学生填后,问学生是怎样填的,引导学生说出0.4就是十分之四,0.8就是十分之几,0.85就是百分之八十五,1.125就是千分之一千一百二十五。

  师:现在大家知道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了吗?

  生:0.4是十分之四,把它写成分数就是4/10,化简后是2/5。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4=4/10=2/5。)

  师:这样想对不对?

  生:对。

  师:请同学们像他那样思考,把0.85,1.125化成分数。

  学生思考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0.85=85/100=17/20 1.125=1125/1000=9/8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我是这样想的,0.85表示百分之八十五,写成分数是85/100,把这个分数化简后是17/20。

  师:(抽第二个学生回答)你又是怎样想的呢?

  学生回答略。

  师:你们赞成他们的想法吗?

  生:赞成。

  师:我也赞成他们的想法,谁来归纳一下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指导学生说出:把小数化成分数时,先想这个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再把这个小数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够化简的要化简。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对口令游戏:由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小数,另一个同学迅速地把这个小数化成分数,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联系复习题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突出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推动作用,用“分解质因数”作一个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数化小数时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深化学生对分数化小数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分数化小数方法的掌握水平

  三、课堂小结 略

  练习设计 练习七第1,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 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小数化成份数,把分母是10、100、1000……的份数化成小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小数和分数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想一想:小数是怎么演变过来的?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改写成0.1、0.01

  小数分数

  一位小数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百分之几

  三位小数千分之几

  二、小数化成分数

  例1把0.7、0.009、1.25、0.375化成小数。

  0.7表示十分之七,所以

  0.7=7/10

  0.009表示百分之九,所以

  0.009=9/100

  1.25表示一又百分之二十五,所以

  251

  1.25=1----=1--

  1004

  0.375表示千分之三百二十五,所以

  0.375=375/1000=3/8

  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分数,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约分的再约分。

  反过来,分数也可以化成小数。

  15371

  例2把------、------、3-----化成小数。

  101001000

  :分母是10、100、1000……的份数,要化成小数,可以直接把分数写成小数。

  三、巩固练习第94页第1题至第4题。

  四、

  五、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4、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5、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他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黄

  红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P1096

  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页的内容及例1,完成做一做题和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

  2.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比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4.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1.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我们刚才复习了除法中商不变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知道比和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的.前项也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

  问: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这就是比的基本性质。

  问:为什么这里要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不能是0?(因为如果乘以0,比的后项就变成了0,没有意义。且0不能作除数,更不能同时除以0)

  2.教学化简比。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学习重难点:

  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学具准备:学具盒

  学习过程:

  一、分一分、数一数

  1、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2、怎样数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二、移一移、数一数

  1、怎样移动右边图形中的一部分,能很快数出它的面积?

  2、利用分割与平移,保持面积不变,把多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

  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三、数一数、算一算

  1、下面是牧场中一个池塘的平面图。先把池塘上面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再算出池塘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你算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这样的算法合理吗?

  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你能算出右边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四、估一估、算一算

  1、采集几片树叶,先估计他们的.面积个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把树叶描在第122页的方格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算促他们的面积。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吗?

  五、小结:今天我们进行面积是多少实践活动,怎样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活动内容

  人教版数学教材第十一册第129页实践活动调查利率,计算利息。

  活动目的:

  1、结合百分数的知识,通过运用调查、实验、观察、估算、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储蓄知识,认识储蓄的重要意义。

  活动准备:

  1、分小组调查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利率。

  2、了解银行的各种储蓄方式及服务特色。

  3、结合自已所调查的,总结收获、提出质疑。

  4、每小组准备一个计算器。

  活动过程:

  一、通过预习,交流收获

  1、让学生交流课前调查

  师: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充分的调查,说一说你们有什么收获?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

  2、出示整存整取,国债年利率。(结合学生回答出示)

  二、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1、出示例题:

  小东的爸爸有5000元人民币,请大家帮他算一算购买三年期国债和整存整取三年存款的收益哪个大?相差多少元?

  (1) 估算

  师:先请同学们猜一猜,买哪一种收益大呢?为什么?

  (2) 论证

  师:请同学们动笔算一算,究竟是哪种收益大?

  (3)交流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哪种收益大?大多少?

  整存整取 50002.54%380%=302.4(元)

  国债 50002.54%3=2348(元)

  348-302.4=45.6(元)

  (4)讨论

  师:相对来说,国债的利益比较大,请同学们说说国债和整存整取各自有什么优点?

  2、出示情境题

  王刚的爸爸说:我在国外辛辛苦苦地挣到了20000元,现在这笔钱该用在什么地方呢?请你们四人一组帮五刚的爸爸设计一个方案。

  (1) 小组合作,讨论方案

  (2) 小组交流,共同探讨

  师:小组内选一个代表,说一说,你们帮王刚的爸爸设计了什么方案?

  (3) 选择方案,说明理由

  师:如果你作为王刚的爸爸,你会选择哪个方案?为什么?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议一议

  (1) 联系实际,说出想法

  师:如果作为你自已有1000元,根据你及你家的实际情况,你打算怎样投资呢?你是怎么想的呢?

  (2) 小结:我们实际存钱时,不一定看收益,哪一种适合就选哪种,即标准不同,选择也不同。

  2、问一问

  (1) 联系实际,提出质疑。

  师:在生活中,存钱取钱时,会遇到很多特殊情况?你家遇到过什么特殊情况?或者,你有什么新问题?

  (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师:对于这样的特殊情况,你知道怎么办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四、总结本课

  师: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注意发现问题,并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设想:

  本次活动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历出发,关注学生的潜能,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大众数学思想。

  为了体现活动的实用性、实践性、综合性、趣味性,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调查利率,计算利息这个主题,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根据具体情境,会正确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游戏、强化练习”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我看下哈,咱们同学今天的精神气十足啊,怎么丁老师给你们上课很高兴啊?生兴奋答道:是!听你们这么说,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我听说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要不要借这个高兴劲发挥下我们的聪明呢?

  2.背诵九九乘法口诀

  集体背诵乘法口诀,看谁背的.好!完后我会说:我发现同学们背诵的都非常棒,只有个别同学还不是很熟练,下去一定要熟背乘法口诀,倒背如流。为什么一定要背熟呢?因为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就继续接着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复习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

  24÷6= 想:( )六二十四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37页主题图。

  谈话: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大家预想一下怎么装扮教室,在装扮的过程当中也会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现在仔细观察“快乐的节日”这幅图,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交流反馈

  第一组做了一些红旗,要挂在教室里。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做适当提示或引导。)

  (1)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平均每组有几颗?

  (2)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2.出示例1。

  课件出示小旗,先出示一行,让学生看清每行有7面小旗,知道一行是一个7,接着一行一行的出示,共出示8行,也就是8个7,问共有多少面小旗?也就是求8个 7是多少?这个可以用乘法解决7×8=56(面)。然后同桌讨论:看图编应用题,引导学生说出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1)谈话:求“平均每行挂几面?”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展示课件例1图。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种求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并板书(想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根大家说一说,师板书。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5)刚才我们计算56÷7和56÷8时都是用的哪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发现: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

  3.小结:算除法想乘法,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装扮教室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下面这些练习题对我们来说就应该不是问题了。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习题

  1.小小接力赛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1题。

  2.填方框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填空并说说思路,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均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3.吹泡泡游戏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4.分一分

  课件出示课本第40页练习八第2题。

  (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习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最后一题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本节课大家的表现很不错,在解决装扮教室的时候学会了知识,走出教室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希望大家在以后多观察,多思考,其实许多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面) 56÷7=8(面)

  口诀:七八五十六 口诀:七八五十六

  答:平均每行挂7面。 答:平均每行挂8面。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教学思路:

  1、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 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 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刀若干把。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 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 认识厘米

  (1) 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尺子。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师: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生可能回答有:“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观察,从开始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5格,老师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5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追问:“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①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②有数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答:0、1、2、3……)

  ③教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教师介绍: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⑤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5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教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

  ⑥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5是5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5是4厘米……

  (2) 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

  ③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果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教师可以将在课前准备一些物体提供给学生测量,如:订书针、透明胶带的宽、瓜子的长、橡皮的厚等。

  (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1、 学习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 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些纸条,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吗?用什么来量?

  (2) 教师出示刻度尺。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5,表示纸的长度就是5厘 米。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内填5,表示纸的长度是5厘米。

  2、 小组合作。

  再选取一个物体,测量之前,小组里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长度大约是多少,然后再测量,最后汇报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的误差,从中让学生实践几次,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

  3、 量课本的长、宽。

  以两人一组,先估测再测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数学课本的长、宽,教师巡视指导。

  4、 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 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 ②用眼估计。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节课通过让学生

  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使学生认识1厘米的长度及用1厘米测量物体,初步体会测量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对比回忆,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一、 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科研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课程的钥匙。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导入时,教师出示的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学生:“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学生很快回答出来,这样的问题是符合低年级学生实际的,教学具有坡度性,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会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这两枝铅笔有多长呢?”这样课堂气氛才有渲染,达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 体现体验性。

  体验能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本节课通过学生从认识到动手操作到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厘米”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力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 体现合作性。

  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3人小组和2人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及先估测后测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估计结果,然后进行动手测量,看看谁估计的准。这样能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及估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索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四、 体现多样性。

  课堂活动性强,练习形式多样,在课堂活动上体现了全面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范文10-3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7

小学数学教案09-18

[精]小学数学教案07-30

小学数学教案(精华)08-09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8-09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08-05

(通用)小学数学教案08-17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08-30

小学数学教案【优选】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