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案模板汇编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峡》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三峡》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作为一部为《水经》作注的地理专著,有不少是对大自然旖旎风光的专笔描述,但本文的重点则是放在与“水”紧密相关之处,这是《水经注》与其他山水游记重要区别之所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只用不到四分之一的篇幅直接勾勒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而用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丽,秋季的空灵肃杀。在夏水一节,作者重点突出的是“沿溯阻绝”造成的水“疾”,并未描绘自然景色。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所以,《三峡》是一篇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以优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解决问题意识。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
教学重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学难点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①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利用资料翻译全文。②预习课后练习一,准备与同学们交流。③用行楷抄写课文。
2、教师要准备的一些资料(如:“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三峡风光图片;录音;自制教学挂图等),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式 研讨激发式
教学内容、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
七、拓展与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
提供参考网址给学生:
三峡古诗选集:www.lifetour.com.tw/DREAM/
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www.scbiztrip.com/gofad/
三峡工程的全面介绍:news.sina.com.cn/z/sanxia/
第二课时
一、交流、展示学生课后搜集的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的作品。
交流、展示后,教师补充:①“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李白《早发白帝城》必不可少);②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
二、研读课文、分析、体味、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
1、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
正音:阙(quē)嶂(zhàng)曦(xī)巘(yǎn)属(zhǔ)引哀转(zhuǎn)
划分句间停顿点拨: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点拨后再听录音。
3、朗读比赛:分小组或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
4、讨论:疏通文意(六人小组进行讨论,每两个小组讨论一个文段,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5、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的笔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三、课文质疑
学生质疑,由学生或老师释疑。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扬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本课时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作业)
搜集资料,写一篇作文描绘黄河(或自己熟悉的河流)古今风光,注意用上本文的写法,并尽量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
板书设计:
两岸连山
地貌特征(山)奇特险峻
群峰对峙
大水猛涨
三峡夏
江流湍急
回清倒影
四季变化(水)春、冬素湍绿潭摇曳生姿
清荣峻茂
林寒涧肃
秋
哀猿凄清
。。。。。。
有形有色、有声有情
《三峡》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抓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辅助教具:计算机(数量1) 液晶投影仪(数量1)
投影屏幕(数量1) CAI课件 三峡风光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欣赏三峡风光片,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题解;作家作品简介。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五、疏通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六、分析文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归纳小结;课堂巩固。
八、指导背诵课文。
第一页
《三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解表:
编号知 识 点学 习 水 平
识记理解应用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写景√√
4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5正确、流畅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学习水平描述表:
知识点学习水平描 述 语 句行为动词
1识 记记住郦道元、《水经注》常识记 住
2识 记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记 住
3理 解了解文中先总写地貌,再分季节、抓特征描绘景物的方法领会归纳
应 用能多角度、抓特征对景物进行描绘(课外练笔)领会表达
4理 解了解字里行间作者流露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领会归纳
5识 记根据文脉“总写概貌—夏景—春冬景—秋景”背诵全文记 住
第二页
三、媒体选用情况表:
知识点媒体类型媒 体 内容 要 点资料来源媒 体 在 教 学中 的 应 用使用方法
1投影长江三峡风光自选导入新课播放
2投影长江三峡相关图片自制理解标题显示
3投影范读课文自制有感情朗读全文播放
4投影文意理解自制从局部到整体理解文意、体会思想感情分析
四、板书设计:
第三页
五、作业:搜集描述三峡的其它文学作品,小组交流。
《三峡》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2、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
1.利用多媒体播放三峡图片,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边欣赏三峡美景,体会作品情感,进入作品情境。
2.生个别朗读,其他同学听课文看图片,想象三峡美景。
生积累重点实词:
自:从,由。这里是在的意思。阙:同缺,阙处:中断的地方。
自非:如果。曦:日光。襄:上。或:有时。宣:传达。
奔:这里指飞奔的快马。疾:快。素:白色的。良:实在。
湍:急流的水。属:连续不断。寒:清凉。三:这里是虚数。
生:从山水两方面。
生: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抓住了山连绵,高峻的特点。
生:抓住了不同季节水的特点展开描写。夏:猛,急。春冬:清,静。
生:夏——奔放美。春冬——清幽美。秋——凄婉美。
生研讨后归纳
1.抓住了景物特征展开描写。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3.动静结合,摇曳多姿。
4.语言准确,精炼,富有表现力。
生:自豪,为我们祖国又多了一个世界之最而自豪。
生:感动,为我们祖国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而感动。
生:震惊,为祖国现代化发展之迅速而震惊。
生:在为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而自豪的同时,我更要加倍努力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辉煌。
师:对,为了祖国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扩展阅读:
1.李白《早发白帝城》
2.吴君《与朱元思书》
3.余秋雨《三峡》
师检查文言实词的积累:
自:从,由。这里是在的意思。阙:同缺,阙处:中断的地方。
自非:如果。曦:日光。襄:上。或:有时。宣:传达。湍:急流的水。属:连续不断。寒:清凉。三:这里是虚数。
感悟文章:利用小黑板出示思考题,生小组合作研讨。
思考:
1.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三峡?
2.如何描写三峡山的?抓住了山怎样的特点?
3.如何描写三峡的水的?
4.概括三峡不同季节的美
师:美丽的.景色需要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写,需要高超的手法去展现,这样才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这一点三峡的作者郦道元做到了。请同学们分析本文在写景及语言上的特色。
口语交际:三峡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更具有神奇秀丽的人文景观。三峡水电站就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三峡工程图片。举世文明的三峡水电站正在建设中,到那时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听到这一消息同学们有何感受?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让我们带着对三峡美好的情感和无尽的遐想,带着对祖国美好的祝愿,一起努力学习,发奋图强吧。
教后反思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中应注重朗读和涵咏品位,从而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分析文章景物描写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片段写作训练,不失为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
《三峡》教案 篇4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2.掌握景物的特点和描写方法,把握作者的情感。(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三峡的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疏通字词
1.走近作者及作品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河南尹等职。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三峡》便是其中的一篇,是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性散文。2
2.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3.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郦(lì) 阙(quē) 溯(sù) (yǎn) 属(zhǔ)
4.指名朗读。
5.听录音,从整体把握课文。
6.教师点拨。
(1)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2)一词多义
①自:A.自三峡七百里中(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B.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A.沿溯阻绝(断) B.绝 多生怪柏(极) C.哀转久绝(消失)
7.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分析写法
提问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写三峡的美?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分别做好记号。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
明确:山和水。写山的关键字词:连、无阙、重、叠、隐、蔽。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高峻美。
提问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
明确:顺序:①季节顺序:夏、春冬、秋;②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夏季 关键字词: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 特点:水势浩大、流速迅猛(层层铺展)——奔放美;春冬 关键字词:素、绿、清、影、清荣峻茂 特点: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动静结合)——清幽美;秋季 关键字词:寒、肃、凄、哀 特点: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面描写)——凄婉美。
提问3:山,雄浑苍凉,充满阳刚之气;水,浩荡奔涌,蕴涵阴柔之美。我们面对平面的文字,眼前却涌现出生动的画面,这与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分不开。让我们一同来探讨课文写景的方法,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明确:写“山”和“水”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既有“沿溯阻绝”的写实概括,又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形象夸张;写春冬的“水”侧重描摹水之色彩,如“素”“绿”“清”等。写水不离山,写山不离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紧扣文本特点,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梳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 因花了不少时间在整理字词上,导致课堂的教学任务过重,后面处理得较为仓促。
《三峡》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xx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xx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xx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山)-- 奇险
夏 湍急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三峡》教案 篇6
一、文章内容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语音
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月(xī)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绝巘多生怪柏(yǎn)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
四、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
五、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六、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七、一词多义
1绝
沿溯阻绝(隔绝)
哀转久绝(消失)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良:很)
5、属引凄异(属:连接)
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从视觉角度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1、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仍然)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巘多生怪柏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4、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5、作者先写夏季景色的目的是: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6、为什么后写秋天?
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
7、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8、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9、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
10、本文写凄异哀转的猿声的目的是:使哀愁和悲秋融为一体。
11、渔歌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引用,其作用是强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12、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3、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4、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鬼谲的山水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
15、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1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十四、开放性试题
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三峡》教案 篇7
教学本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教学步骤
(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好吗?
(二)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师: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
【设计说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参与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色。
(三)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师: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
【设计说明】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可以请其他组帮助,也可以与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比较枯燥的文言文翻译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视学生提问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词句。如:“虽”、“属”、“两岸连山,略无阕处”、“清荣峻茂”等。
2.各小组展示所编的导游词,教师视情况进行评点,学生推选出最佳小组。
3.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提问:大家刚才在写导游词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写景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能不能给大家分析一下?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景顺序,如:按照景物先写山,后写水;按照季节由夏——春冬一秋。学生分析词句时,教师可伺机点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五)再次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让学生学习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见到的景色,或谈谈观看风光片与读郦道元的《三峡》的不同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画一幅三峡风光图。
《三峡》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用简洁语言描绘景物特征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自修阶段)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嶂隐蔽晨曦襄上溯御湍揣喘潭漱口峻竣浚骏茂盛元旦山涧属引凄凉衣裳巫峡重叠疾风鸣叫朝
[2]查找资料,解释词句。
略无阙处叠嶂:重叠的山峰。自非:假如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阳光。襄:上。
陵:山丘。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阻隔不通(断)。哀转久绝:消失。或:有时。
宣:宣布君主的诏谕。朝zhao:早晨。暮:晚上。虽:即使。奔:代快马。御:驾。疾:快。
回清倒影:清波回旋,物影倒映。飞漱:飞流冲刷。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茂。
(清澈;欣欣向荣;峻峭,山高而陡;茂盛。)良多:很多。旦:早晨。林寒涧肃:寒静,
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肃穆。(寒峭:形容冷气逼人)啸:拉长声音叫。属引:连续不断。
[3]试直译全文。
参考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山,简直没有空缺中断的地方。层层重叠的岩石和山峰,遮天蔽日,假如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季江水漫上山丘,顺流逆流都阻隔不通。有时帝王的命令紧急宣布,早晨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到达江陵,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轻风,也不如这样快。
春冬季节,就是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清波回旋,物影倒映,高峻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特的柏树,悬泉和瀑布,飞流冲刷在山岩之间,山高水清,树木繁茂,确有很多趣味。
每当初晴时分,霜后清晨,林间寒峭,山涧肃穆,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叫,连续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最长,猿叫三声使人泪湿衣裳。”
[4]或许你还不能自己把文章字字句句翻译准确,但相信你一定已经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想象到了各段文字所描述的三峡风光,不妨把你头脑中的三峡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也可完成课后练习一。
课上导学(自助、自新阶段)
[1]简介作品,导入课文
《三峡》选自《》,作者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人,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__家。
《水经》是记述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课文节选的部分着重写了三峡的山势及四时的景色,文句简洁,意境优美,是《水经注》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
[2]学生问答,教师解惑,了解内容。
1、齐声朗读,师生问答,检查有注释和学过字词的掌握情况。
2、逐段朗读,学生提问,学生答疑,对学生有疑惑之处进行引导明确。
3、指名逐句直译全文。(看谁译得正确而且流畅)
4、自选段落,速背比赛,(看谁背得多)
[3]梳理层次,想象情境;
1、 分别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各段所写的主要内容。A地形地势B夏景C春冬景色D秋景
2、作者选取了哪一景物写三峡的地形地势的?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出三峡的雄伟气势。明确:山;连,高。
3、 完成下表。说说你想象中的三峡是什么样的?(可参照课前预习[4]和课后练习一)
季节 所选时间 所选景物 景物特点 给人的____________感觉
夏季 水涨之时 长江行舟 汹涌湍急日千里快 奔腾壮观水势磅礴
春冬季节 风平浪静之时 急流深潭清波物影山峦柏树泉水瀑布 洁白素湍碧绿绿潭回旋回清倒映倒影极高绝献奇特怪柏高悬悬泉飞泻飞漱 水清清澈树荣繁茂山峻峻峭草茂茂盛如诗如画清幽宜人明朗闲静良多趣味
秋季 初晴下霜的.早晨 树林山涧高猿山谷 寒静肃穆长啸凄异空寂传响 悲凉凄清哀凉气氛令人感伤三声泪下
[4]讨论交流,概括特点
1、 作者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讨论交流。
2、请概括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写成一段话。
[参考]作者构思精心,描写生动。
本文主要写的是三峡的形势和景色。先写高山重叠,表现山势雄伟,这是全景;后分写四季景色。作者不循时序,先写夏季,浓墨于江水暴涨时的湍急,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再写春季和冬季,重彩于风平浪静时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画境,展现三峡清幽闲静的山光水色;最后写秋季,落笔于晴初霜旦之时的林寒涧肃、水少谷空,更添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渲染出峡区寒静肃穆,哀凉凄清、令人伤感的气氛。不难看出作者匠心独运,四时之景,各具特色,循环变幻,奇景迭出,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奇丽多彩的三峡山水图。
具体描写手法多样,形象生动。开头大笔勾勒全景:山连,高到“略无缺处”;山高,高到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不见曦月”。这是三峡独有的自然景观,描写十分形象。写夏季江水之奔腾咆哮,放弃直接描写,而是虚拟一叶扁舟,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写路远、时短、行速衬托水流的汹涌与湍急。写春冬之清幽宜人、良多趣味,一连排出八个极富特色的山水景象,烘托出清荣峻茂的优美境界,让人应接不暇,如临其境。写秋景,作者先概括一般特征:林寒涧肃;然后紧紧抓住最具特色的“猿啸”极力加以渲染: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这不仅让人看到三峡凄清的景色,还让人听到凄异哀转的猿叫,勾起人们的悲秋之感。最后引用渔歌衬托三峡深秋的清幽寂静。
郦道元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因此,他笔下的山川草木不只有美的形色,而且带着几分灵气。他笔下的三峡就像一位魁伟的男子,有盛夏的热情奔放,春冬的俊逸和闲远,秋日的忧伤和啸叹,整个形象丰满而多情。
[5]积累描绘山光水色的词语
1、 本文语言极为精致洗练,请将下列词语积累到自己的资料本上。
重岩叠嶂回清倒影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林寒涧肃高猿长啸空谷传响
2、 简单说说它们的意思和使用环境。(看谁释得准、好)
课后巩固(自立、自给)
[1]课后作业:自由写作训练,可任选一题来做。
1、 选一个季节描写三峡风光,整理到作业本上。
2、 近不用上课,你一定常出去游玩,请将你看到的自然美景描写出来。
[2]反馈练习:
1、解释加点词的意义(10分)。良多趣味晴初霜旦
略无缺处属引凄异哀转久绝绝多生怪柏沿溯阻绝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屠自后断其股
2、翻译句子(2分)。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 回答下面的问题。(13分)
(1)《三峡》中描写两岸悬崖陡峭雄伟险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和“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分别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修辞方法。
(4)《三峡》一文引用渔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5)《三峡》一文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
(6)本文语言精致、洗练,用语俏丽、贴切。请选取文中一处做简要分析。(3分)
示例:描写三峡春冬一段中,因为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饰“潭”。
【《三峡》教案】相关文章:
三峡的教案11-06
《三峡》教案02-16
三峡之秋教案07-04
《三峡》教学教案12-24
《三峡》教案优秀02-16
有关《三峡》的教案02-24
《巴东三峡》优秀教案07-14
《三峡》 教案教学设计01-19
《三峡》教学教案12篇12-24
《三峡》教学教案(12篇)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