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秋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2-11-21 15:08:58 啟宏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秋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通用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通用6篇)

  秋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介绍庄子:

  1、介绍庄子生平。(借助幻灯片)

  2、《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研习新课;

  1、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河:黄河泾:jīng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sì水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仰视而望的样子 海神名少:小看。轻:轻视

  难:nái难以、穷:尽

  旋:掉转 殆dài危险

  2、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

  5、幻灯片展示:“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今吾子又死焉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语气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词当作“在”讲

  于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连词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性贪而狠连词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用“而”当作“你”讲

  6、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7、补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灯片展示)。稍作解释。

  秋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在《秋水》中所体现的庄子的思想及本文寓意。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后两句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作者介绍:

  教师:同学们了解庄子哪些信息?

  学生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起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

  学生2、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

  学生3、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经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庄子》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共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

  教师补充:有一个故事能帮助我们了解庄子:“据说庄子的妻子死了,一位朋友去吊唁,却见庄子正敲着瓦盆在唱歌。朋友说:‘你的妻子跟你生活了一辈子,给你生儿育女。现在老而身死,不哭也罢了,又敲打瓦盆并且唱歌,这不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样。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不哀伤呢。可是观察她起初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还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之间,后变成气,气又变成形,形又变成生命,现在又变成死。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样。人家静静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啼啼哭哭,我认为这样是不通达生命的道理,所以才不哭。’”

  教师补充: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板书)

  第一,想象奇幻,

  第二,构思巧妙,

  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鲁迅曾评价庄子的散文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三、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

  四、学生齐读,初步感知、

  五、学生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

  六、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文句

  任务:

  1、找出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语。

  2、判断词类活用。

  3、判别文言句式。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其含义。

  (1)秋水,何意?时,什么用法,名→动(板书)百川,是一百条河流吗?河,是指黄河,古今异义词(板书)

  (2)泾,通假字(板书)辩,通假字(板书)

  (3)于是焉,如何译?在这个时候以………为,就是以为之意美,美景,形→名(板书)

  尽在己,全要自己这里

  问:这时候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明确:他是黄河之神,看到黄河这么壮阔,(板书“欣然自喜”)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这是它的功劳,当然就洋洋得意起来,这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骄傲自满。

  (4)顺流而东行:东,向东走,名→状语(板书)至于:到了的意思,古今异义(板书)

  东面而视:面,面对,面向,名→动(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不见水端”(板书)这说明了大海的什么特点?----广阔。

  (5)旋:掉转

  面目:脸,古今异义(板书)

  成语“望洋兴叹”的由来

  闻道百:听说了很多道理。定语后置(板书)莫己若:宾语前置(板书)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板书)

  少:小看,形→动,意动(板书)

  非………则……:如果不是………就……

  见………于……:被………所……固定句式(板书)

  成语“贻笑大方”的由来,解释含义。

  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异义(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广阔后,是怎样的神态呢?---始旋其面目,“望洋兴叹”(板书)

  请学生解释含义。

  问:为什么要叹息呢?

  ——————这个时候它才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为自己的骄傲自满而感到惭愧,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板书):批评自己的狂妄无知,骄傲自满。

  七、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5、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学生6、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学生7、本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8、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9、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八、师生共同概括写作特色;

  1、巧设比喻:要说明的是人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比喻,非常生动,化抽象为形象;

  2、对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黄河的壮阔和大海的广阔进行对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难穷也”;还有把河伯前后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好,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不是也体现了庄子散子的总体艺术特色呢?

  九、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十、布置课后作业:请展开想象,用现代汉语把本文改写成寓言故事,注意不要写成译文。

  教学反思: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蕴含哲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落实在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上。本教案特色在于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扮演主导者的角色。教学效果不错。本节课一大亮点是“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这一环节,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结合了起来,促使学生去思考如何学以致用。不少的同学谈得很不错,切合了自己的实际,有些观点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能都没有考虑到。从这节课上我觉得确实要相信学生,要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老师的思维之内。布置学生改写属迁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写作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但朗读时间不够,学生未能当堂背诵;另外教学过程中扩展不够。

  秋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 学习对比的方法。

  3、 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 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 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 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秋水》教学设计3》。

  4、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 古今异义: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秋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方法

  诵读法、文言卡片法、课堂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很短小的文言文——《秋水》。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吧。大家认为其中最有名的两个派别或者说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两个派别是哪两家呢?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

  师补充: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可见,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便是庄子。今天我们就来一次亲密接触,零距离感受其思想魅力。

  介绍庄子

  先让学生介绍,教师再补充,展示PPT介绍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东北)人,大体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庄子的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读书、漫游、观察、遐想,追求“至人无己”的自由境界。庄子的思想较为复杂: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击统治阶级,赞同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摈弃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在思想意识上,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在生活态度上,他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它吸收了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此外,还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行文有时像风行水上;有时像万斛源泉,随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横生。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解题

  “秋水”的含义:秋天的雨水。

  一、第一次诵读

  指定个别学生诵读,让其他学生仔细听,指出错误之处或者和自己读的不一样的地方,教师再纠正。

  二、教师讲解课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重点字词:

  1、时至:按季节来到。

  2、百川灌河:许多小河流的水都流入黄河。

  3、泾流:同“径”,直流的水波。

  5、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分辨不清对岸的牛和马。

  6、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7、尽在己:都汇聚到这里来了。

  8、北海:北方的大海,今渤海。

  9、东面:面向东;脸朝东。

  10、旋其面目:改变先前洋洋得意的面容。

  11、望洋向若:望着海神;面对着海神。(望洋:抬头向上看,仰视的样子。)

  12、野语:俗语。

  13、闻道百:听到过很多道理。

  14、莫己若:没人能比得上自己。(宾语前置:莫若己)

  15、少仲尼之闻:小看孔子的学识。

  16、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高义。

  1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现在我目睹了大海您的无穷无尽。

  1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修养高的内行人笑话。

  附:《秋水》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三、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制作文言卡片

  卡片一:字音、成语

  泾(jīng)流两涘(sì)渚(zhǔ)崖殆(dài)少仲尼之闻(shǎo)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卡片二: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同“径”,直。

  不辩牛马:辩,同“辨”,辨别。

  卡片三:古今异义

  (1)至于古义:到了,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2)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3)面目古义:面孔

  今义:相貌

  (4)大方古义:大道理

  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5)于是焉古义:介宾短语,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顺接

  卡片四: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时:按时。名词作状语。

  (2)顺流而东行: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东面而视:东,朝东,名词作状语。

  (3)少仲尼之闻:少,以…为少,形容词意动用法。

  轻伯夷之义:轻,以…为轻,形容词意动用法。

  (4)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美,美景,形容词作动词。

  卡片五:一词多义

  (1)若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海若。名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比得上。

  (2)闻闻道百:动词,听到。

  少仲尼之闻:名词,学识,学问。

  (3)始始旋其面目:副词,才。

  始吾弗信:名词,开始。

  (4)见不见水端:动词,看见。

  见笑于大方之家:与“于”一起表被动。

  (5)之我之谓也: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少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卡片六: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以为莫己若(以为莫若己)

  我之谓也(我谓之也)

  (2)判断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定语后置句

  闻道百(闻百道)

  (4)省略句

  (河伯)顺流而东行

  (河伯)东面而视

  (5)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

  四、问题探讨

  ①秋水来了,黄河是怎样的情形?(1生读这几句,质疑问难)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②秋水来了,东海是怎样的情形?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情形表现连接语

  百川灌河欣然自喜于是焉

  秋水时至

  不见水端望洋兴叹于是焉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换句话说是批评谁?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本文写的是真人真事吗?以虚构的故事来讲述道理,属于寓言。

  本文既属于先秦散文,又是一篇寓言故事。本文艺术特色照应了介绍庄子时说说的想象奇幻,善用寓言和对比,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⑤讨论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者近乎勇(知耻而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问:你们可否用熟语作答,看你能想出多少,记时开始,看谁最快?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小结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神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六、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用现代汉语把《秋水》改写成寓言故事。

  秋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重要句式。进一步学习直译和意译。

  ⑵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⑶在理解字词句及文章内容、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⑴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径流、涘、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并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三、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节选内容,短且易懂,宜于以读带讲。反复阅读利于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读、默读等多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2、问答法。用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金榜》上的《神龟·鵷鶵·鯈鱼》和《读本》上的《庖丁解牛》,开拓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在课前让学生对照《金榜》上的“基础归纳整合”中的字音辨认、通假字、古今异义、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在书上作上记号;每人发张白纸把全文翻译一遍。

  二、课文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阶段(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五单元)曾学过《庄子》中的两则故事,大家还记得是哪篇吗?

  明确:《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两篇文章用机敏、幽默、诙谐的语言提到过一种像凤凰一类的鸟叫鵷鶵,形容它为“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以及名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的散文——《秋水》,本文是节选其中的第一段(板书题目)。

  三、介绍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请同学们翻开《金榜》第148页,自己阅读有关庄子的助读资料。

  教师补充:庄子一生的文学成就汇聚在《庄子》这本书中,春秋战国时期,学派众多,百家争鸣,在诸子散文中,庄子尤其擅长用寓言故事说理,同学们以前有没有阅读过庄子的寓言故事?

  举例:庄子的生活及其贫困,曾住过陋巷,打过草鞋,并向监河侯借粮,楚威王听说他很有才华,派使臣携重金欲聘他为相,他却对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你难道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衣服,送进太庙,杀了作祭品。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可见庄子是一位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又例如: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庄子认为人的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一样周而复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水》这篇文章,看看庄子是否又在用寓言说理?

  初步明确:庄子说理具有“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特点。

  四、听录音,请学生思考问题:

  ①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全文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初步明确全文的主旨: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的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引导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

  边翻译边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板书:

  (一)通假字:“泾”同“径”,直“辩”同“辨”,分辨

  (二)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照时令

  (2)顺流而东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东面而视:东,名词作状语,朝东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东西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形容词作名词,小看

  轻,形容词作名词,轻视

  (三)、重点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固定句式:且夫……,再说)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非……则……,如果不……就)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固定句式)见,表被动引出动作发出者

  (四)古今异义:

  古义今义

  东面:脸朝动方位名词,东边

  面目:脸色,神情脸的形状,相貌

  至于:到,达到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修养很高,明白道理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北海: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我国一部分海域

  于是:在这时,这时候连词,表承接

  六、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明确:本文通过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河伯“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使情节加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七、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本文哲学启示。

  明确:

  a、人贵有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乎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g、有比较才有鉴别

  八、学生朗读全文,强调要读出河伯“欣然自喜”的神态,见了北海后感叹的语气以及明确了自己见笑于大方之家的语气。

  (可叫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语气)

  九、布置课后作业:

  1、完成《金榜》中的习题。

  2、将体会的哲学道理写到周记中。

  秋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 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掌握“非……则……”、“见……于……”两个特殊句式;

  4、理解本文寓意;

  5、分析其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本文寓意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

  主要是字词和朗读情况。

  二、导入新课:

  以庄子及其基本思想导入,主要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老庄”;

  (二)、基本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故事分析-“庄子钓于濮水”);

  2、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逍遥游》);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养生主》)。

  详细解说: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3、听录音:

  正音,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

  (2)、古今异义词:

  百川灌河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至于北海

  (3)、特殊句式(并在课文中找出例句,译成现代汉语):

  非……则……

  见……于……

  (4)、解释以下词语(并举一个例子):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4、集体朗读,思考: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以上三问结合课文回答)

  (5)、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篇文章通过寓言设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5、分析特殊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5)、百川灌河--百川灌()河。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7)、()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6)(7)为省略句。]

  三、语法总结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3、省略宾语: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秋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高效教案02-10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10

年沪教版通用四年级语文授课教案03-20

鲁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17

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03-30

202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30

鄂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名师优秀教案10-18

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优秀教案(通用6篇)11-12

草莓高二上册语文教案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