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初中教学教案

时间:2024-01-25 10:50:32 艺勋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教学教案(精选1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教学教案(精选16篇)

  初中教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3.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教学重点:

  一是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二是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学难点:难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学生静听。)同学们,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触呢?要知道这是世间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更要知道这是贝多芬全聋后的作品,是超越灵感的产物,也是有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才能够创造出来。(再次聆听,感受)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看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

  二、整体感知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回答)

  三、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一: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1.要求学生:默读全文,筛出生字。

  小组讨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并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

  教师:出示需加以注意的生字。选几组代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

  2.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如:贝多芬名曲创作时间与双耳失聪时间;其侄儿情况;其演奏会盛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初中教学教案 2

  教材分析:

  《我的中国心》是初二年级上册教材第二首歌,歌曲描绘的是远离祖国的炎黄子孙牵挂祖国,思念祖国,渴望与祖国亲近,永远不忘记祖国的一种爱国主义民族情感。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要唱好这首歌,难度不大。体验热爱祖国的'情感也不难。但要学生深刻理解海外游子的对祖国的思念,牵挂,渴望与祖国亲近的复杂感情有点难度。农村初中学生缺乏长期远离家乡的情感体验,不知道思念,牵挂渴望亲近是何种滋味。

  教学过程;

  1:音乐老师讲授与这首歌有关的音乐知识。1=g4/4。

  2:这首歌的最后一个音阶是”6”,属小调。

  3:“萦,近,心,印,斤,亲,音”的韵母相同,都为”in””,ing”.

  4:唱歌的感情应深情,抒情。

  5:教师教唱这首歌。

  6:让唱的较好的学生进行范唱,教师点评。

  7:对这首歌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和演绎。

  教学反思:

  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学习这首歌。这首歌唱红了大江南北和华人世界,学生较为熟悉,很快能进入角色唱好这首歌。但要学生体验海外游子的爱国主义情感较为困难。学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感体验。

  初中教学教案 3

  1、知识与技能 感知课文内容,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人物性格。

  2、过程与方法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教学难点 揣摩典雅而有精辟的语言。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计达成目标

  教学环节 时间

  一、导入新课

  大家看黑板,我写了一个“信”字,“信”是由“人”和“言”组成,人言为信,信的本意就是言语真实。20世纪初,在浙江余姚一代,由于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的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便产生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信客》,来看看信客是如何生活的。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作者简介

  三、认识新朋友

  课下大家已预习了课文,你们认识这些新朋友了吗?(出示课件)

  唏嘘(xī xū ) 噩(è)耗 呵(hē)斥 诘(jié)问 伎俩(jì liǎng ) 颠沛(pèi ) 吊唁(yàn) 文绉绉(zhōu zhōu ) 连声诺(nu)诺 猝(cù)然 昏厥(jué )

  四、我读我知

  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大家肯定很高兴。那么,你们读了这篇文章有哪些收获呢?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吧!(出示课件:上面有鼓励行文字:看,我有这么多收获,与我一起分享吧!并配有相应美丽图片为背景。)

  (生说出自己的收获。)

  五、我说我惑

  大家有这么多收获,看来读得很仔细很认真,那么在预习时有没有疑惑呢?说出来,也让大家与你一起分享吧!说不定,有的同学还能帮助你呢!(生说出自己的疑惑。)

  六、我行我秀

  (若学生所说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差较大,这时可预设几个问题。)老师我还有疑惑,大家想不想帮帮我?好!我思考,我能行!我说出,我一定是最优秀的!(同时出示课件:上面有鼓励文字:只有学会思考,我才是一个有深度的人。只有敢于表达,我才会是一个最优秀的人。)

  1.大家说,信客这个职业好不好?为什么?那他为什么还选择当信客?先自己考虑,后以四人为一组互相讨论,最后全班一块儿解决。

  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你能就具体语句谈一下你的理解吗?(对学生来说这可能有难度,师可先举一例,后让学生自主思考并说出。)

  词语如“破烂灰暗”、“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等既典雅又精炼,值得我们积累。

  句子如: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形象地表现了身居穷乡僻壤的农民对外界事物的关注。

  七、我思我写

  (教师激情地)信客走了,静静地走了。(稍顿)……或许在许多年以后,人们已经把他忘记,但作为学习了本课的我们每一个人,一定会从中受到许多启发得到许多思考。那么就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来为信客的坟墓作一篇墓志铭吧!不过我先提示一下,可从他概括信客的一生,也可从他的品质或精神的角度;也可从他的职业特点的角度写;也可结合社会实际(我们现在的社会呼唤诚信这一点)来写。写出其中一点即可。注意写出你的理解,写出你的感情来!

  (生写。后读出。)

  师出示自己写的墓志铭:

  例一:肩挑生死祸福担,尝遍人间屈辱苦。

  饱受冤屈辞职业,为人师表扬美名。

  例二:一生重情重义信字当头能但生死祸福担(上联)

  换来千家万户讯息通畅生就侠骨柔肠心(下联)

  虽死犹生!(横批)

  八、我说我得

  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出色,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总结一下,说出来吧!(生自有说出自己的收获。)

  九、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余秋雨先生的其他文章,进一步感受余先生的语言风格。

  初中教学教案 4

  学习目标:

  1、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对话与交流,感受积累文本的语言;

  2、创设情境、积极体验,于投入地朗读中感受小露珠乐观无私的品格,体味着对生命的感悟。

  基本理念:

  以童真引动,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以童趣引导,和谐共生,感悟意境,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积极的引导学生与文本、情境、思想对话,引发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体现文本内涵理解的无痕;在朗读指导上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的体验去读书、去感悟,不作生硬朗读指导,体现朗读指导的无痕;在词语的教学上注重体味、感受,以反复的呈现、使用中学习和掌握,体现教学的无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本和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语言的灵性,绽放语文的无穷魅力。

  学习目标:

  1、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对话与交流,感受积累文本的语言;

  2、创设情境、积极体验,于投入地朗读中感受小露珠乐观无私的品格,体味着对生命的感悟。

  基本理念:

  以童真引动,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以童趣引导,和谐共生,感悟意境,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积极的引导学生与文本、情境、思想对话,引发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体现文本内涵理解的无痕;在朗读指导上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的体验去读书、去感悟,不作生硬朗读指导,体现朗读指导的无痕;在词语的教学上注重体味、感受,以反复的呈现、使用中学习和掌握,体现教学的无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本和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语言的灵性,绽放语文的无穷魅力。

  学习过程:

  一、激情引读 感知文本

  1、同学们,老师带来了昨天认识的伙伴——出示课件:露珠和小露珠。有什么不一样?(引导体验小露珠的可爱)亲切地和它打招呼吧!(读题)让我们一起走近小露珠吧。打开课文,自由地读课文,看看哪个小朋友把小露珠读得最投入,读得最生动。(生自由读文)

  2、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读了课文,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小露珠啊?(美丽、可爱、黄豆大的、闪亮、珍珠一样、圆润、透亮……)学生书写四个最满意的词。

  二、设身处地 进入文本

  1、过渡(结合课件):夜幕降临了,小露珠出现在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了。露珠就这样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2、一度感受:这时候,小露珠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啊?(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小动物们是怎样向小露珠打招呼的?(指导读好三句话)我现在就是一颗小露珠,哪个小动物主动和我打招呼。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亮的小露珠。”

  “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3、二度感受:这三个小动物在夸小露珠的什么呀?板书:闪亮、透亮、圆润

  4、三度感受:还有哪些小动物和小露珠打招呼了?有创意地按句式说话。(拓展:小蚂蚁、小兔子、小麻雀、蚯蚓……)所有的小动物都喜欢小露珠,这是为什么?

  三、感性复现 深入文本

  1、过渡:除了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植物们也喜欢小露珠呢!认真地充分地读一读,看看谁来了?(生自由读文)

  2、让我们叫出它们的名字吧!(演示课件)金黄的向日葵。板书:金黄。有了小露珠,金黄的向日葵就更加金黄了。(抽生说)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指导读:喜欢的语气)

  3、引:什么叫光彩熠熠?还想到哪个词语,比较和光彩熠的异同(结合图片)是啊,你看这是白天的小花,它怎么了?而小露珠来了,它又怎么样了?(感受:格外精神、生机勃勃)指导读文:读出植物们在小露珠的帮忙下格外精神、生机勃勃的景象。

  4、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们,你得到了露珠的滋润,要感谢谁呀——小露珠。那我们就当一回花草树木,给小露珠写几句感谢的话吧。(配乐书写)小结。

  四、拓展迁移 升华文本

  1、植物们都感谢了小露珠,但是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她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向空中飘去了。你身上的小露珠不见了,是什么样的心情啊?(遗憾、可惜……)带着这种感觉把心情读出来。

  2、金黄的向日葵你舍得小露珠去吗?碧绿的白杨树你舍得小露珠去吗?各种各样的植物们你们舍得小露珠去吗?你来挽留吧!(感情朗读:设身处地的挽留)

  向日葵向它点点头、白杨树向它招招手、喇叭花吹奏着乐曲,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

  3、大家深情的挽留还是留不住小露珠的脚步啊。自由读小露珠的话。拓展想像:小露珠在想什么呢?

  4、老师也写了一首露珠赞:(配乐听一听)。

  夜幕降临,我静悄悄地来了,附在树梢上,落在草丛里,躺在荷叶上,悬在风铃中……

  黑夜漫漫,我慢慢地长大了,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像群星那么灿烂。

  黎明时分,映着五彩的霞光,我将悄悄地消逝。

  你——不要悲伤,不要惋惜,经过一个黑夜,我又会重新凝聚,清清爽爽地出现在你的眼前,一样的光彩熠熠,一样的晶莹透明,一样的秀丽神奇!

  5、积累练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自由选择背诵你喜欢的课文段落。

  初中教学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通过了解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难点:绘制人口增长的曲线,预测人口的数量。

  【问题导学】

  一、自主学习

  1、人口增长过快

  (1)随着人类 的改善和 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2)1990年联合国把每年 定为“世界人口日”。

  2、环境问题严峻

  (1)酸雨的危害

  (I)酸雨:pH 的雨水。

  (II)危害:对人、动植物和 造成很大危害。

  注:正常雨水的pH并不等于7,而是约为5.6,呈弱酸性。

  (2)臭氧层遭破坏:臭氧层具有吸收 的能力,破坏臭氧层将导致投射到地球上的大量增加,危害人体健康。

  (3)温室效应:大气中的 等气体能阻挡从地球表面辐射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从而导致 升高。

  二、合作探究

  模块1:人口增长过快

  1、请同学们分析教科书上的图13—1,从图中你能找到什么信息?

  2、请同学们根据表13—1中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延伸此曲线,推测中国在21世纪中叶即20xx年的人口数量。

  3、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

  模块2:探究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1、实验原理分析

  由于大气中含有大量的CO2,故正常雨水本身略带酸性,pH约为5.6,当雨水中的pH低于5.6时被称为酸雨。

  2、提出问题:酸雨对植物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3、作出假设:

  4、实验过程分析

  (1)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应如何设计?

  提示:对照组为用pH为5.6的清水喷洒幼苗,实验组为用pH为4的“酸雨”喷洒幼苗。

  (2)发芽率的计算

  为减少误差应取多组计算平均值。

  (3)实验方案:

  1、 实验现象及分析

  2、 除了酸雨,大家还知道哪些环境污染现象吗?

  【反馈检测】

  1、下列关于人口与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口过度增长造成资源危机 B、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C、人口过度增长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D、人口多是好事,改造环境的力量大

  2、近年来酸雨在世界各地频繁出现,究其原因,与下列哪项人类活动无关( )

  A、汽车尾气的排放 B、燃煤废气的排放

  C、开发沼气新能源 D、垃圾焚烧

  3、下面情况可能与臭氧层破坏有关的是( )

  A、森林被大量破坏 B、大量使用化学燃料

  C、大量使用氟利昂制冷剂 D、大量使用农药

  4、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有“空中死神”之称的污染是( )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 C、大气污染 D、噪声污染

  5、溶液的pH小于7,那么该溶液就呈( )

  A、酸性 B、碱性 C、中性 D、不能确定

  6、酸雨形成的原因是( )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太多 B、全球的降雨量过多

  C、工厂释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过多 D、森林火灾频繁

  7、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主要有( )

  A、酸雨 B、温室效应 C、臭氧层破坏 D、前三项都是

  8、温室效应是由于下列哪种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而引起的(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氟利昂

  9、将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用线联接起来

  A.氟利昂等排放物 a.酸雨

  B.砍伐森林 b.土壤和水污染

  C.核污染 c.放射病和癌症发病率增加

  D.汽车、燃煤等排放二氧化硫等 d.臭氧层破坏

  E.大量使用农药 e.土地沙漠化

  初中教学教案 6

  [教学目的]

  1、在地图上能指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

  2、运用地图,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及地形与气候人口的分布关系

  3、运用图片和资料,了解澳大利亚特有的野生动物种类,并分析这些野生动物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原因

  4、了解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别称的由来

  5、运用地图,了解澳大利亚主要矿产资源及矿产地与工业、城镇分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澳大利亚的地形、发达的农牧业,工矿业

  难点: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澳大利亚古老动物存在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大洋州挂图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设问: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哪个?该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哪个?

  一、地理概况

  1、学生阅读P95“阅读材料”,了解大洋州的范围,而后引导学生在挂图上找出大洋州的主要岛屿、群岛。

  2、对照图2-47,学生说出澳大利亚的海陆位置特征

  3、引导学生找出东经160、赤道,从经纬度位置分析澳大利亚特征:东半球、南半球、跨温、热两带(过渡)澳大利亚是南半球面积最大的国家,其领土主要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

  4、学生阅读教材回答,而后教师在挂图上指出

  5、结合教材第二段文字,了解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特点,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堪培拉、悉尼、墨而本的位置

  二、地形

  1、引导学生观察P97图3-49,对照图例,得出澳大利亚的基本地形特征:地势低平

  2、学生讨论完成P97活动题(过渡)由澳大利亚地形图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的地形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这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点呢?

  3、引导学生找出西部高原区,对照图例,分析其面积、海拔高度特点,并突出著名景点:艾尔斯巨石

  4、找出中部平原区,对照图例,得出海拔特点:地势低平,形成大自流盆地

  5、结合图3-51,讲述大自流盆地的成因,突出中部有澳大利亚地势最低处艾而湖

  6、结合挂图,指出澳大利亚东部山地的范围,并指出分布在东部的.墨累河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河流,再找出大堡礁的位置

  三、气候与人口

  1、学生阅读图3-53,说出澳大利亚的有哪些气候类型?以哪两种气候类型为主?东南沿海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2、观察图3-54,思考: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四、古老的动物

  1、引导学生阅读P99图3-55,指出澳大利亚的主要动物,并小结:澳大利亚的动物具有起古老性和独特性

  2、讨论: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动物古老而独特呢?

  3、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澳大利亚的植物物种也具有独特性(过渡)从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澳大利亚属于什么性质的国家?

  五、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1、学生阅读思考;澳大利亚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可以从哪些文字体现出来?为什么有“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称?

  2、学生联系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特征分析: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农牧业会发达?

  3、引导学生阅读P100图3-58,完成活动

  [小结巩固]

  [作业布置]

  基训、填充图册

  初中教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调查导入: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一季?引入:喜欢夏天的人寥寥无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梁衡的《夏感》,看看作者对夏天有何独特的感受。

  2、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

  二、解题。

  文章的题眼是什么?什么意思?(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说出“感”的意思,如:感受、感动、感激、感染、感觉、感想、感知、感情、感触等等)

  三、听读课文,扫除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 ):储存、积存

  澹澹(dàn ) :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 :气势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 )(fú):爬行

  四、讲解赏析课文内容

  1、齐读第一段,问:这是写夏感中的哪个词?(感受)夏天的总体感受是什么?(紧张、热烈、急促)

  2、快速默看课文2—4段,看看这三段各是写夏感中的那个词?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归纳:三段分别感知了夏天的自然景色 、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依据归纳,板书夏之景,夏之色,夏之韵或夏之人)

  3、看看第一段和2—4段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说明理由。

  讨论归纳:2—4段作者具体感知了夏天的景物,夏天的颜色,感受夏天里农民紧张的劳动,正好说明了第一段中的三个特点,所以是总分的特点。

  4、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本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用笔画起来。(学生读画,然后说说天气的特点:炎热或者火热)

  5、请用你的语气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教师提示:可按天气的变化过程把握语气,先可慢读,天气热起来后就要读出热的气势)

  6、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7、学生探究:在作者所写景物的句子里,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可从修辞、关键词、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示例:“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再看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8、挑出文章中“火红的太阳……夏天到了”训练朗读。

  9、过渡:作者捕捉了夏天里有特色的景物,突出了夏天热烈的气势,还以显微镜的效果观察了夏天的颜色。提示学生默看课文第三段,找出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是一种金黄的颜色,更是一种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颜色。)

  10、为了写这种颜色,作者用了什么写法?(对比)找出对比的句子,根据作者对夏天的描写也仿照它的形式写一句话。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11、分析第四段。本段主要以朗读带分析(提示学生朗读的处理:语速要快,语气要短,要读出农民的紧张的心情)。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后评价,有时间的话应该全体朗读。读后说说你会想到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歌?(悯农:锄禾日当午——)

  12、过渡:作者感知了夏天如此热烈、成熟的景物,感受到农民的紧张、繁忙,那么作者对夏天有什么样的感情?(赞美和喜爱之情)

  13、朗读最后一段,说说本段有什么作用?(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全文的结构:总——分——总。

  四、总结全文。

  本文紧扣“夏感”,先总写对夏天的感受,然后具体感知夏天的景、色、人,抒写了作者对夏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感主要有三层含义:感受、感知、感情,写出了自己对夏天的独特认识。

  五、文章最后写道:“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思考:那么据你所知,有关夏天的古诗句有哪些?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轻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王维《苦行》

  小结全文

  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你试着用敏感而虔诚的心灵去捕捉生活中的情趣之光时,你会发现眼前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竟是如此卓尔不群,令人感动!让我们大家睁开心灵的眼睛,去感知这个天地之间的不同的美好吧!

  初中教学教案 8

  教学内容:

  计算机的分类及计算机的文化

  教学目的:

  了解计算机的分类,了解计算机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学生看书:

  二、精讲及板书:

  1、计算机的分类:

  按工作用途可以分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

  按工作原理可以分为数字计算机和模拟计算机

  2、计算机文化

  所谓计算机文化就是因为计算机的`产生与使用使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三、小结:

  计算机分类和计算机文化

  四、练习:

  1、计算机是怎样分类的?

  2、什么是计算机文化?

  初中教学教案 9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

  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

  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

  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 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 (二)

  初中教学教案 10

  一、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资源。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通过对煤和石油综合利用的化学工业原理的了解,认识化学在解决人类资源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

  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认识。

  4、了解选择燃料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化石燃料的类型。

  2、为什么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3、化石燃料的燃烧及对空气造成污染的原因。

  难点:化石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有害气体。

  三、教学方法:

  1、合作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当今社会合作精神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师生合作作为走向成功的起点,把生生合作作为尚未开发的重要教学资源。生生合作是师生合作走向成功教育的起点,智慧常常在相互交流、撞击中产生,在相互启发、补充中完善。在相互交流中促进学生不断发挥主体作用,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2、采用预先进行阅读调查(查阅书籍、报刊、上网、参观访问等),课上交流学习的形式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基本环节设定为:设置问题情境→提出讨论话题→表达与交流→总结和评价。

  3、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应具有一定的激励性,要善于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智能,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形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既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也可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导思想:了解我国的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国情,知道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通过学习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在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化学,人类进步的阶梯”。

  关键信息:

  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创造性的开发、使用教材,将教材作为出发点,作为素材来呈现。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以后,把教材内容设计为“化石燃料的昨天、今天、明天”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以化石燃料的形成为主线,让学生体会化石燃料漫长的形成过程;在第二部分中侧重当今社会对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让学生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需要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并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能源的重要性。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已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能初步认识化学应用带来的两重性,形成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意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化石燃料的种类:煤、石油、天然气,形成过程漫长而且是不可再生资源。

  空气污染及污染空气污染主要是空气中存在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和烟尘,目前计入空气污染的项目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而这些物质主要来自于燃料的燃烧、化工厂产生的废气等。新能源有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能等。

  学生已经具备了查阅资料、对所查资料进行简单整理的能力。使用电脑制作简单的课件。

  六、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用于展示学生设计的课件和化石燃料(煤、石油、石油产品等)的标本。

  七、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本节课为教材第四单元“第三节 化石燃料及其利用”,计划安排1课时(需40分钟)。

  首先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自学,在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化石燃料的形成、现状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三方面作深入的调查,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地收集资料。

  收集好资料以后,教师开始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每一大组中又可分为几个小组,如第一大组研究化石燃料的昨天(形成过程),其中又可分为煤的形成小组、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小组。每一小组选出负责人、中心发言人,由负责人负责召集本小组的一切活动。有能力的小组还找到了相关的影视资料,并把它们加以整理制作成了课件,待上课交流时放映给全班同学观看。

  我也剪辑了一段海湾战争的影片。

  (二)教学过程:

  ①:引入

  [师]: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影片。

  这是海湾战争中的一个片断,任何一场战争的爆发都是有原因的,海湾战争的爆发是为了……

  [生]:争夺石油。

  [师]:海湾战争实质上是一场石油的争夺战。可见,石油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与煤和天然气一起,被人们称为化石燃料。这节课,我们就以“化石燃料”为题,共同来讨论、学习、了解化石燃料的昨天、今天、明天。

  【说明:以战争影片引入本节课,可以使学生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体会石油的重要性,了解化石燃料是重要的自然资源,由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化石燃料的昨天

  [师]:同学们:为什么我们把煤、石油和天然气称为化石燃料呢?“化石”二字意味着什么?他们能被称为化石燃料是因为他们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历经了上亿年。哪些同学收集和整理了有关化石燃料形成方面的资料? 请他们给大家介绍好不好?

  [生1]:植物枯萎后被埋入土中,经过漫长、复杂的变化就形成了煤。

  [生2]:几百万年前的动物和植物的遗骸,埋藏在海底下,由于细菌的作用,使其逐渐分解,在高温和高压的作用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最后变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生3]:我要给同学们展示我们几个同学提供的有关于煤、石油、天然气形成的影视资料,希望能给大家更清楚的介绍。

  【说明:通过介绍煤、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形成的漫长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化石燃料是一次性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③:化石燃料的今天

  [师]:刚才我们回顾了化石燃料的昨天。经过了漫长的等待,我们终于等来了化石燃料。在今天化石燃料正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社会的文明、科技的进步。

  咱班里大多数同学整理的都是关于当今化石燃料使用方面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一谈对化石燃料利用的认识。

  [生1]:煤既是动力燃料,又是化工和制焦炼铁的原料,素有“工业粮食”之称。工业界和民间常用煤做燃料以获取热量或提供动力。世界历史上,揭开工业文明篇章的瓦特蒸汽机就是由煤驱动的。此外,还可把燃煤热能转化为电能进而长途输运,火力发电占我国电结构的比重很大,也是世界电能的主要来源之一。煤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气化、焦化和液化等过程转化成多种材料。但是,煤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CO2(温室气体)、烟尘、SO2等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环境。

  [生2] (配合自制课件讲解):利用石油中各种化学成分沸点的不同,可以将石油通过一个大的分馏塔,一一分离开来。我们常见的汽油、柴油和煤油就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石油还可以用来制造基本的化工原料,如甲烷、乙烷、乙烯、苯等,这些产品经过聚合之后可以用来制造塑料、橡胶、合成纤维、清洁剂、肥料等工农业产品和生活用品。石油产品的使用也会造成大气污染,如汽车排出的尾气中含有燃油燃烧生成的CO、SO2、NO等有害气体。

  [生3]:天然气是一种生态型能源或理想的城市能源。可以利用天然气发电、城市居民生活用气、压缩天然气汽车及其它化工工业。目前我国正在实施“西气东输”工程,以缓解东部地区燃料紧张的困境。

  [师]:我注意到,有几个小组的同学在谈到对燃料利用的同时,还涉及了使用燃料所造成的危害,看来大家在看待事物时已经习惯运用辩证的观点,多角度分析问题了。

  请大家解决一个问题,打开书p102,活动天地。思考我们如何选择一种合适的燃料?

  [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师]:化石燃料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为了加快社会的发展,人们正在“疯狂”地开采和使用燃料。但是这儿又存在一个问题,化石燃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他们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这有一组数据,同学们可以看一下:

  [师]:在这个条形图中,我们以石油为例,按现在的开采速度,在你多大时就用完了?

  [生]:30多岁。

  [师]:也许你的孩子上学时就只能在教科书上认识它们了。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化石燃料。

  【说明: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对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促进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在深入了解化石燃料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年限进行估算,以认识到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资源的重要性。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促使学生认识到使用清洁燃料和开发新能源以及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

  ④:化石燃料的明天

  [师]:面对当前社会对化石燃料的需求量这么大,化石燃料所剩的储量又这么少的困境,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开发新能源、寻找代替能源

  [师]: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你认为哪些能源可以替代化石燃料?

  [生1]:太阳能,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我们现在已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

  [生2]:核能,我国现在已建立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

  [生3]:风能,风力发电、风车、船帆等都是对风能的利用。

  [生4]:水能,水能的利用主要在于水力发电。

  [生5]:地热能

  [师]:除了同学们谈到的这些新能源以外,还有海洋能、氢能、海底可燃冰等能源。

  【说明:寻找新能源是缓解能源危机、防止空气污染的主要途径,让学生了解新能源的种类和用途,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⑤:感悟与收获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述。

  ⑥:布置作业

  结合今天的讨论话题,请大家写一篇有关化石燃料的小论文。

  八、课后反思:

  化石燃料是生活和生产中常用的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对于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化石燃料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能燃烧层面上,部分同学知道一些化石燃料的成分,对化石燃料如煤、石油的综合利用知道的不多。因此,本节课从课前准备到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学生自学、收集资料、分组整理资料、完成课件、相互交流等形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国情教育,使学生对能源、环境这些关系全球未来命运的共同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使学生正确认识国情、重视环境保护、注意节约能源。

  本节课在实施中,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多花时间去研究学生的特点、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延续,是课堂学习的补充。随着学生的成长,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学校教育应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课堂逐渐转到课外,最终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

  初中教学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1、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

  2、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

  3、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

  4、能够从以“春”为主题的古诗和歌曲中感受、体验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乐于参与表现创造“春”的音乐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声音、速度、力度的变化表现赞美春天、渴望春天的心情。

  2、认识变音记号,学习临时变化音的唱法。

  三、课前准备:

  欣赏《春天在哪里》,播放一些以春天为主题的欢快的音乐作品,创设情景,帮助学生从音乐风格上自然地走近春天。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在不经意间领略到春天的诗意、暖意和别样境界。课前创设适当的艺术环境,突出音乐艺术美的氛围,为音乐课创造一种闲适、松弛的心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春天在哪里》音乐声中进入教室)

  师:刚才播放的这段音乐大家应该非常的熟悉,能告诉我它的歌名吗?

  生:《春天在哪里》。

  师:这首歌表现了什么啊?春天的歌。现在春天的脚步也慢慢走近我们的身边,我想请同学们用自己熟悉的一些诗、歌还有词来描述一下春天。

  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的'好,在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就说出了这么多关于春天的诗和歌,说明同学们对美丽的春天是多么的热爱。

  1、聆听(渴望春天)

  师:首先我请同学们来欣赏一首歌曲,听完之后请你们谈谈你们在歌声中感受到了什么?(运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让学生欣赏优秀童声合唱团的演唱录音歌曲,使学生熟悉旋律,熟悉音乐,初步体会和感受音乐的意境。体会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

  生:我感受到了大自然……万物复苏等。

  师:刚才个别同学谈了自己感受,那么我想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一定还在回味当中。你们能不能给这首歌来添一个歌名呢?

  生:《渴望春天》

  2、简单介绍音乐大师——莫扎特的出生地、出生时间和非凡的音乐天赋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渴望春天》就是由莫扎特创作

  师:关于他你们了解多少呢,在课前我请同学们去查找了一些关于莫扎特的资料,我们一起来分享。

  生:他是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师:同学们找了非常多的资料,现在我们也初步的了解了一些有关莫扎特的东西。让我们走进他的歌曲中,去领略一番。

  3、复听《渴望春天》

  师:下面请再次欣赏《渴望春天》,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

  A、歌曲的演唱形式:

  1、男声合唱

  2、童声合唱

  3、女声合唱

  B、歌曲的情绪:

  1、热烈激动

  2、明朗愉快

  3、低沉忧郁

  C、歌曲的拍号:

  1、3/4

  2、6/8

  3、3/8

  (六拍子是由两个三拍子组成的)

  D、歌曲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

  (第一遍带着问题听音乐,边听边写下前三题的答案。第二遍跟着录音小声哼唱,最后一题同桌互答)

  4、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不同的画面,那么不知道用歌声描绘出的画面是不是也一样的美呢?先听老师把这首歌演唱一遍。听完这后我想你们一定也很想来学唱这首歌。

  (1) 师边弹奏歌谱,生轻声学唱,找出自己认为最难唱的一句。讲解升号,装饰音、休止符、不完全小节、连音线。

  师:在这首歌曲中出现了很多的休止符,必须要注意休止。

  (2) 生随琴轻声的用“啦”来模唱。

  (3) 学唱歌词并且能有感情的演唱。

  师:这首歌的情绪是怎么样的呢?那我们唱的又是怎么样呢?跟磁带中唱的情绪是一样的吗?

  (增强了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的体验,并使学生了解到歌曲的词、曲情绪应一致、和谐。)

  5、歌曲创编:

  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给歌曲进行创编。

  6、课堂总结

  师:你看今天春光明媚,空气清新,现在真是个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的季节,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到大自然中感受一下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吧

  初中教学教案 12

  一、导入: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它是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使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观止”表明作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欣赏到最好的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了。当然这有些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的一席之地,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展示课题、作者)

  二、学习新课

  1、 指名学生回答“铭”的特点。师补充: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有勉励或警戒的意思,表示永记不忘。

  2、 师: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生回答:写写他的陋室

  师:陋室有何可写之处呢?我们来读课文。

  三、一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后齐读。(师提示:注意挺胸抬头,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2、 师: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你们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得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古人是怎样读书得呢?

  生回答:跟唱歌一样,摇头晃脑等

  师:古人读书师很有韵味的,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说语气都比较舒缓,老师试着读一下。(师配乐读)

  师:我们要读出韵味来,还是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下面我们结合注释,同桌或前后桌讨论解决。(展示词语、句子的意思,学生有疑问自己上来查。)

  四、二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作者感情。

  师: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再读就要带感情读,谁来读?

  指名学生读,互相点评。

  师: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咱们读了文章,能不能说说你的收获。学生边说边讨论。

  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 文章的主旨,表明作者的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饿节操。

  2、 结合句子赏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说说环境是怎样的幽雅,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慢慢地爬上那班驳的台阶?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环境幽雅、恬静-------陋室不陋。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大家想象一下,室内谈笑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引导学生答:韩愈、柳宗元、王叔文等,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王叔文煮酒论当今时代英雄;韩愈扼腕长叹,吟“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柳宗元在吟诗作画,感叹梦得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无穷魅力。 交往之雅-----陋室不陋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怡然自得,安贫乐道-----陋室不 陋。

  3、类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

  3、 托物言志:“托何物”“言何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种写法的理解)

  师: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荔枝蜜》、《白杨礼赞》,并背诵其中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师:积累的古诗词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一块背诵。

  4、 引发学生思考: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五、三读,品味语言。

  1、 骈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学生找出文中的骈句,边读边体会)

  2、 散句:最后一句,体会文章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要读出抑扬顿挫。

  3、 押韵,找出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4、 修辞,比兴等手法,很有艺术感染力。(依据学生上课的情况,灵活处理)

  5、 学生可以自己提出觉得写得好的句子,师生一块品味。

  6、 读:男女分读骈句的上句和下句,散句一块读。(配乐朗读)

  7、 背:

  师: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喜欢上了这篇文章,也感受到了它的 语言魅力,能被选入《古文观止》确实是文有所值。咱应该把它积累下来。 指名学生背。(在指导背诵上有些困惑,没想到好的方法。)

  师:很多好的句子咱可以制成卡片积累下来。

  六、拓展

  师: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座右铭,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初中教学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区别、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历史、性质、作用。

  2.了解作品展示的方式,总结所参观展览的意义和目的。

  3.走近美术馆、走近博物馆,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

  4.能为学校或班级策划一次展览。

  二、教学重点

  1.美术展览的展示方式。

  2.美术馆、博物馆与画廊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难点

  美术展览的展示方式。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提出问题:看老师演示的图片,请问你们认识这些建筑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建筑特色吗?

  他们分别是中国美术馆、广州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台北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是其中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建筑。学生观看图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介绍图片展示的中国各地美术馆建筑外观。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正确答案。比较各地美术馆的建筑外观,凸现中国美术馆强烈民族风格的建筑特色,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美术馆和博物馆

  1.美术馆的概念。

  2.美术馆的历史。

  3.美术馆的性质作用。

  4.博物馆。

  (1)你知道世界五大博物馆吗?

  (2)你知道世界博物馆日是哪一天吗?

  5.美术馆与博物馆的关系教师展示图片讲解时,学生欣赏分析,思考问题。了解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走进中国美术馆

  1.介绍中国美术馆。

  2.利用演示图片参观美术馆的各类展览。你到美术馆参观过吗?有何整体印象?

  3.参观过毕加索紫禁城画展,你认为展览的整体布置方面有何特色?(作品内容、摆放位置、悬挂方式、展览路线等)。

  4.在《站立的文字》展览中,展览的主体策划是怎样的?(展览作品与主题的.关系,展览布置与主题的关系,展览环境设计与主题的关系等。)

  5.展览的宣传。(展览广告的设计制作,请柬的设计制作,说明书的宣传制作,宣传报道稿的撰写与发布方法等。)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归纳小结。你喜欢美术馆的哪种美术展览,看了以后有何感想?

  说说你最喜欢参观博物馆中的哪一类,为什么?

  (五)学生思考

  1.你知道中国美术馆在美术界的地位和作用吗?

  2.美术馆是如何布置、展示美术作品的?

  3.不同的美术作品有不同的展示方式,说说各种美术作品的展示方式是什么?

  (六)我们的画展根据学校和班级的现状,请你策划举办一次有特色的美术展览。

  (七)小结总结本课学习知识点,总结参观展览的意义目的。

  (八)课后思考

  1.商场商店等场所的商品展示对你布置画展有何启发?

  2.参观你周边的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调查了解它们的历史和现状。让学生做策展人策划一次展览,可以是绘画作品,也可以是手工制作或个人收藏品,让学生开动脑筋,在展览的内容及主题上加以创意。

  初中教学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知课文内容,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理解人物性格;感悟余秋雨散文的质朴而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学生自主合作质疑探究、感受语言,揣摩文中人物形象,感知课文质朴、感人的情境,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学习信客诚信无私、默默奉献的精神。知识与技能:了解信客这种职业的特点,体会信客的为人,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重点:感悟信客的品格和精神,关爱、敬重和学习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

  难点:揣摩质朴、典雅而又警辟的语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

  你想联络一位朋友或亲人你会采用什么方法?(出示一组多媒体信客图片)

  (过渡语)教师激情导入:(学生可能说打电话、发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方式)(师:但是我们的古代可没有这些先进联系方式,古代多用书信)这是中国很长时期内存在的联系职业---信客,这是一种卑微的职业,他们沉重的脚步却成为乡村和城市联系的纽带,今天就让我们拿着手机,发着邮件,一起走进余秋雨的“信客故事”,去领略信客的平凡人生。

  二、新课讲授:

  1、作者简介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处理生字词(略)(已预习)(出示幻灯片5、6)。

  生字词:克扣 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诘问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3、自主朗读——解读信客(12分钟)

  此环节是通过两个自主阅读活动:来完成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出示幻灯片)活动一(信客我先知):在余秋雨的笔下,信客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职业,有着哪些遭遇呢?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文章,完成“信客我先知”内容,提示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

  身体状况 收入情况 工作内容 最高兴事 最痛苦事 性格为人

  此活动旨在让学生直奔主题,突破重点,紧扣二三部分的阅读,使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感知文意,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

  活动二 “信客我能说” :你能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信客的人生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对信客人生和品格的概括:

  苦 :工作劳苦:终年跋涉;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信: 任劳任怨 、 诚信无私 、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默默奉献

  过渡语:同学们回答很好,同学们不仅充分认识到了信客这一职业特点,更从这个“小人物”平凡经历中,感悟到了其高贵的精神品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享大家的感动。(出示幻灯片10)

  活动三、选读品味中感动信客(12分钟)

  教师过渡:在同学的交流中,我不仅为信客的精神而感动,他们挑着一幅生死祸福的重担,以自己的诚信无私,为人们默默奉献着。“他们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下面请同学们在自由选择你最受感动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交流,然后推荐优秀者全班朗读交流)

  明确:语言----质朴、典雅而又警辟

  (让学生在朗读中,切实感受信客的精神和品格,达到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目的,同时让学生在语言品味中,领悟余秋雨散文质朴、典雅而又警辟的语言,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4、疑读探究中升华信客(7分钟)

  教师过渡:我们解读了信客,领会了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人生,针对本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本问意在让学生自主提问,生成课堂信息,在教师筛选中重在解决:

  (1)、作者为什么在写信客之前,要先写一个老信客?

  (2、)作者为什么在结尾要写信客死后人们的吊唁?

  本环节的设置,意在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意识,同时课堂的学习,不应是教师设下的圈套,而应是学生主动生成课堂信息的过程;另外,也让学生对信客的'人生有着更为深入理解(他们虽然劳苦一生,最终会获得人们的敬重和感激)

  5、人生启迪中追忆信客(6分钟)

  教师过渡:本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但他们的精神却是人类永恒的财富。不过老师有两个疑问:

  (1)、过去了一个世纪,作者为什么还要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呢?文章有无现实意义?

  (2)、在现实生活中,你能列举出像信客这样默默为人们奉献的人吗?

  在学生回答中,教师适时出示多媒体:感动中国的新一代信客---王顺友

  通过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人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诚信缺失”的不良现象,使学生认识到“诚信为做人之本”;也帮助学生感悟到关爱他人,助人自助的一生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

  结束语:播放〈诚信之歌〉,教师感言:信客的人生充满了坎坷磨难,但他们的“信”字人生却在我们心中树立起了不朽的丰碑,也给了我们最好的启示:诚信是做人之本,人人的生活不一定轰轰烈烈,只要你奉献助人,你的人生虽然平凡却也能伟大;愿天下诚信无私、宽厚善良、默默奉献的人一生平安。

  三、作业布置:解答课后的练习、练习册

  四、拓展:让每个同学在纸片上写一句话(和爱有关的),表达自己上完这节课的感悟和体会。

  五、板书设计:

  工作劳苦:终年跋涉 诚信无私

  苦 生活贫苦:收入微薄 信 任劳任怨

  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待人宽容

  六、教学后记:

  《信客》一文的学习,学生对信客的品质和精神应该能较好地体会,对文章的结构基本能把握,朗读能力有提高。

  初中教学教案 15

  一、预习内容与指导

  1、了解天气与我们的关系。

  2、掌握天气两个重要特点。

  3、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及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4、学会阅读卫星云图。

  5、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

  6、空气质量与污染指数、级别的关系。

  二、预习检测

  1、天气反映一个地方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人们经常用、

  、等来描述天气,天气总是处于不断的。

  2、风向表示风的,风的强弱通常用表示,共划分为级。

  3、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气温是冷热程度。

  4、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蓝色表示,白色表示。

  5、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的数量有关,可用来表示。

  6、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影响,另一方面受的影响。

  三、概括提升

  天气和天气的特点

  天气及其影响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绿色——陆地

  卫星云图蓝色——海洋

  白色——云区

  多变的天气天气符号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天气预报预报内容:阴晴

  风

  降水概率

  气温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四、巩固练习

  1、降水概率100%表示()

  A、可能有雨B、肯定无雨C、可能无雨D、肯定有雨

  2、表示南风的选项是()

  A、风来自北方B、风来自南方

  C、风吹向北方D、风吹向南方

  3、符号表示的意思是()

  A、晴B、多云C、晴转多云D、多云转晴

  4、符号表示的天气状况是()

  A、北风6级B、西南风3级

  C、南风6级D、台风8——12级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

  B、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大

  C、空气质量的高低,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D、空气质量高低,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6、下列情况中,能够使空气质量降低的是()

  A、城市中的绿地面积不断扩大

  B、城市道路拓宽

  C、汽车的增多,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增加

  D、城市的合理规划

  初中教学教案 16

  自然灾害

  教学内容

  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常见的自然灾害,能会判断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2、自然灾害等大致分布。

  3、了解避灾方法。

  (2)能力目标:

  阅读我国各种灾害地图,提炼重点灾区,得出中国重点灾害叠加图,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3)情感目标:

  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及灾害防治的学习,培养学生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讨论自学,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利用灾害图片叠加,讲解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教学难点将课本中的孤立的案例转化成与前后知识相联系的知识。通过图片叠加了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教具准备

  集体定教

  分工备教

  个性补教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河流的特征,长江、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等,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心的课文《自然灾害》。

  二、讲授新课:

  第四节

  自然灾害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教师播放有关自然灾害的相关视频,并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举例自己了解哪些自然灾害。

  教师小结:自然灾害的定义,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几类。

  教师展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气象灾害,哪些是地质灾害。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54-55,结合图片,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性。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55-56的活动题。

  板书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先让学生回忆今年全国发生了哪些特大自然灾害,后可由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数据来说明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指导学生读图2.48,2.49,并让学生谈谈他所发现的问题,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小结: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我国也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有时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给社会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带来巨大的冲击。

  教师可对一些灾害的概念加以阐述,便于学生理解。如:

  寒潮

  (1)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2)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寒潮的危害

  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①成因: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③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

  ①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发生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③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放在减灾工作必不可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58-59,了解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

  让学生举例说明我国还有哪些防灾减灾的措施。

【初中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教学教案11-27

初中数学的教学教案02-05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12-19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11-12

2023初中数学教学教案02-14

伟人的奉献初中教学教案10-09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汇总10-08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及反思10-08

初中数学的教学教案7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