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时间:2022-12-10 08:00:11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就连火车上都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用乘法的知识解决乘火车中的数学问题。想试一试吗?(板书课题:乘火车)

  2、出示学习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②、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③、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内容:教材32~33页。

  自学时间:3分钟。

  自学要求:围绕思考问题进行自学,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和同桌小声地进行交流。

  思考问题:怎样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2、反馈交流。(学生汇报)

  3、出示问题,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出示问题: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2)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请小组同学派代表板书计算过程,并口头说明计算过程,只要学生的算法是正确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再讨论竖式得数360的“0”漏写得“36”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关注积的个位上的“0”处理问题。

  (4)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例题(出示16×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改编三位数、四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试题。

  三、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1、学生完成 “练一练”中的1、2、3、4题。

  2、课本第33页第二题。

  3、总结方法:笔算连续进位的乘法,关键是不要忘记加低位进上来的数。

  四、练习达标,拓展提高

  1、教师出题:4351×4= 8972×5=

  2、回归学习目标。

  3、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哪些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2

  教学内容:

  科书第85~87页例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讨论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游戏:摸图形。

  出示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纸片的袋子。

  提出要求: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袋子,里面装有很多平面图形。请一位同学把它们依次摸出来,其他同学一起说出图形的名称。

  2.出示学生摸出的圆形纸片,指出:这是一个圆形纸片(板书:圆)。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哪些有趣的特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圆的认识。

  二、教学例

  1.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圆吗?举例说一说。

  学生交流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如果学生说的圆形物体就在身边,可以让他们指一指物体上的圆;第二,课前要准备一些典型的、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或图片,当学生说到这些物体时,可及时呈现出来;第三,如果学生把球当成了圆,可以通过比较让他们知道球是立体图形,而圆是平面图形。

  2.追问:说了这么多的圆,看了这么多的圆,大家想不想动手画一个圆呢?先动脑筋想一想,再用手头的工具动手画一画。

  3.学生独立画圆。组织交流时,可结合教材所列的画法,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典型画法。如果有学生想到了用圆规画圆,不要急于让他们说出具体的操作过程。

  4.启发思考:圆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在交流中相机明确: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对书中情境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能力目标:借助挂图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交流图中物体的数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会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想不想学好它?大家会从1数到10吗?

  二、探索新知

  1、 寻找身体上的数

  师: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快找一找,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有1个脑袋,1张嘴,10个手指等。只要说得对,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同时要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2、 寻找教室里的数

  师:同学们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这么多的数,真了不起!快来看看我们的教室,你们能发现哪些数?

  (学生可能会说:有1块黑板,2扇门,6盏灯,25张桌子,47名学生……对于能说出比10大的数的学生要及时鼓励。)

  3、 寻找校园里的数

  师:现在,我们要数一数“可爱的校园”中的数。

  4、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在忙什么啊?你发现什么呢?

  三、 课堂总结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睁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想和他们交朋友吗?你打算怎么做?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4

  一、 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笔者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 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出现错误,特别是一些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比如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是批评、简单否定还是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验证错误?当然应该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想法。学生对自己的方法等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否定。这样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分析或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自我否定,有利于学生促进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因此,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思路

  一个数除以小数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的重点知识之一。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1、 调查分析

  在教学小数除法前一个星期,笔者对曾对班内十五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调查结果见附表)笔者认为学生存在很大的教学潜能,这些潜在的能源就是教学的依据,教学的资源。从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学生对小数除法的基础掌握的比较巩固。

  (2) 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 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算理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但对竖式书写都不规范。

  笔者认为小数除法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教学是很不合理的,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数除法,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因此,笔者选择了重组教材。(把例6例7与例8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

  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为了促进迁移,明确转化移位的原理,可设计如下环节:

  (1)、小数点移动规律的复习

  (2)、商不变规律的复习

  (3)、移位练习

  3、试做例题,掌握转化方法

  明确转化原理后,让学生试算例题。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抽象出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最后概括总结出移位的法则。具体做法如下:

  ①.学生试做例题6例题7,并讲出每个例题小数点移位的方法。

  ②.学生试做例8

  ③.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转化时移位的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在得出计算法则后,还要注意强调:

  (1)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而不由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确定。

  (2)整数除法中,两个数相除的商不会大于被除数,而在小数除法中,当除数小于1时,商反而比被除数大。

  (3)要注意小数除法里余数的数值问题。对这一问题可举例说明。如:57.424,要使学生懂得余数是2.2,而不是22。

  4、专项训练,提高转化技能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针对上述情况可作专项训练:

  ①.竖式移位练习。练习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这种练习小数点移位形象具体,学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②.横式移位练习。练习在横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由于划、移、点只反映在头脑里,这就需要学生把转化前后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了然。(1)判断下面的等式是否成立,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使下列各小数变成整数,必须分别把它们扩大多少倍?小数点怎样移动?

  1.2 0.67 0.725 0.003

  2.把下面的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1.342, 15, 0.5, 2.07。

  3.填写下表。

  根据上表,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并说明理由。

  (1)562828=201; (2)56280280=( );

  (3)562800( )=201; (4)562.82.8=( )。

  (重点强调(4)的理由。(4)式与(1)式比较,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10倍,所以商不变,还是201,即562.82.8=562828=201)

  (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的讲与练,理解其转化原理是:当除数由小数变成整数时,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被除数也应扩大同样的倍数。)

  (二)探究算理 归纳法则

  1.学习例6:

  一根钢筋长3.6米,如果把它截成0.4米长的小段。可以截几段?

  (1)学生审题列式:3.60.4。

  (2)揭示课题:

  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数除以小数。(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3)探究算理。

  ①思考: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现在除数是小数该怎样计算呢?

  (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怎样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呢?

  ②学生试做:

  板演学生做的结果,并由学生讲解:

  解法1:把单位名称米转换成厘米来计算。

  3.6米0.4米=36厘米4厘米=9(段)。

  解法2:

  答:可以截成9段。

  讲算理:(为什么把被除数、除数分别扩大10倍?)

  把除数0.4转化成整数4,扩大了10倍。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要使商不变,被除数3.6也应扩大10倍是36。

  小结:这道题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①改写单位名称;②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3)练习:完成例7

  思考:你用哪种方法转化?为什么?

  同桌互相说说转化的方法及道理。独立计算后,订正。例7里的余数15表示多少?

  强调: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由哪个数的小数位数决定?

  (由除数的小数位数决定。因为我们只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成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如0.7560.18=75.618。)

  (设计意图: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为自主概括法则作铺垫)

  2.学习例8:买0.75千克油用3.3元。每千克油的价格是多少元?

  学生列式:3.30.75。

  (1)要把除数0.75变成整数,怎样转化?(把除数0.75扩大100倍转化成75。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应扩大100倍。)

  (2)被除数3.3扩大100.倍是多少?(3.3扩大100.倍是330,小数部分位数不够在末尾补0。)

  (3)学生试做: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5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小学数学《认识方向》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同学分成四组,分布于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一、引入

  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南通市要建“奥林匹克广场”啦!这个现代化的体育活动中心就建在我们学校的正南方向。你们知道哪个方向是南吗?用手指一指。

  (同学纷纷用手指南)

  师:哦!大家都知道这一面(手指南)是南。那么,除了南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方向?

  生:除了南,还有北。

  生:还有东、西。

  二、展开

  师:人(和物体)总是位于一定的方向和位置的。我们怎样区分方向呢?你们有什么方法吗?

  生:我看太阳认方向。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面向东,背后就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师:这个方法真好!我们一起学一下。

  (同学纷纷面向太阳升起的东方,分辨西、北、南)

  生:不对!早晨可用这个方法。下午,面向太阳落山的方向是西,背后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师:对!黄昏与早晨的情况正相反。要是阴天、雨雪天呢?

  生:可以用指南针,指南针的箭头一端总是指向南。

  生:我看房屋认方向,房屋的大门一般都是朝南的。

  生:我看人们晒衣服,搭衣服的晒架总是装在房屋南边阳台上的。

  生:冬天,积雪几天不化的一面肯定是北,冰雪很快融化的一面肯定是南。

  生:山坡上,草木茂盛的一面是南。

  评析:调度同学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实际”,让同学自身运用各种方法认识东、南、西、北的方向。通过交流和对话,使每个同学都个性化地学会识别方向。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识别方向的方法,现在就请大家用这些方法确定你们组在教室中处在什么方向。

  生:我们组在东边,因为太阳从我们这边升起。

  生:我们组在东的对面,是西。

  生:教室是朝南的,我们组正好在教室靠南的这边。

  生:我们组在北边,在南的对面。

  师:(把南通电视塔的模型放在教室中间)现在,南通电视塔就耸立在我们的中间。谁能说说电视塔与你们组的方向位置关系?

  生:电视塔在我们组的东边,我们组在电视塔西边。

  生:电视塔在我们组的西边,我们组在电视塔东边。

  评析:同学被置于生动、实际的生活空间,运用各自的方法识别四个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真实而亲切。

  师:南通电视塔一直在我们的中间,位置没有变,怎么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一会儿在南,一会儿又在北呢?

  生:因为我们在不同位置看电视塔。

  生:从不同的角度看电视塔,就有不同的方向。

  师:对!方向总是以一个地方为规范相比较而确定的,与不同的规范相比,就有不同的方向。

  评析:抓住课堂上出现的情况,故作曲解,使同学生发方向的相对性意识。

  师:(不经意地走到教室的西南方)现在,同学们在东、南、西、北各占了一个方向。可是朱老师呢?朱老师站在这里,是什么方向呀?

  生:朱老师站在西南方。

  师:为什么说这是西南方了

  生:因为你站的方向是西和南交叉的地方。

  生:因为你站的地方是西边偏南、南边又偏西。

  师:谢谢同学们给我也定了一个方向,叫西南。现在,请同学们往四周看看。猜猜,还能发现一些这样的方向吗?

  (同学环顾教室,讨论交流)

  生:(指东南方)这又东又南的方向是东南。

  生:(指西北方)这又西又北的方向是西北。

  生:东南与西北是相对看的。

  生:(指东北方)这又东又北的方向是东北。东北与朱老师站的西南也是相对看的。

  评析:从西南方向的`确定开始,再让同学通过“往四周看看”的空间观察,凭借已有的主观体验,发现东南、西北、东北等复合方向和其相对关系,同学享受着自身发现的胜利喜悦,衍生出积极情感和自信心。

  师:同学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又自身体验出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现在,谁能用上这些方位词介绍我们这个教室的情况?

  (生居中介绍略)

  评析:用刚刚学习的八个方向介绍复杂、多元的教室空间并非易事。从静态的大环境中分成相对集中的小组学习,可以使同学积极参与,相互合作、交流,形成“动态的集体力量”。借助数学语言(方位词)表达和交流教室内的空间方位,可以认识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师:现在,让我们到“市民广场”逛逛。(出示“市民广场”平面图)这是“市民广场”一带的平面图。这图上的方向怎样认呢?

  生:平面图上总有一个十字样的标志,是表示方向的。

  师:对!这叫十字指向标,它指示着图上的方向。谁知道指向标向上的箭头指示什么方向?

  生:箭头指向北,表示图的上方是北。

  师:那么,下方就是——

  生:(齐)南!

  师:平面图上的方向总是上北下南。哪面是西,哪面是东呢?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面向北站着,左边是——

  生:西。

  师:右边是——

  生:东。

  师:所以图上也是——

  生:左西右东。

  生:所以,图上的方向只要根据十字指向标,记住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就行了。

  评析:在平面图这一虚拟的空间中,引导同学观察、定向、体验,对比生活经验进行想像、识别方向,培养了同学的空间想像能力。

  三、练习

  师:现在,谁能说说图上“少儿书店”、“南通电影院”、“南通中学”、“文峰大世界”各在“市民广场”的什么方向?

  生:“少儿书店”在“市民广场”的西边。

  生:“南通电影院”在“市民广场”的东边。

  生:“南通中学”在“市民广场”的北边。

  生:“文峰大世界”在“市民广场”的南边。

  师:我们学校在“市民广场”的什么方向?谁来指一下?

  生:我们学校在“市民广场”的西北方。

  师:再请看,“南通师范二和小”、“人民公园”、“奥林匹克广场”在“市民广场”的什么方 向?

  生:“南通师范二和小”在“市民广场”的东北方。

  生:“人民公园”在“市民广场”的东南方。

  生:“奥林匹克广场”在“市民广场”的西南方。

  师:说起“奥林匹克广场”,最近,我们学校开展了“我为广场献一计”的活动。现在,请大家做个小设计师,给“奥林匹克广场”设计一张平面图,在广场上什么方向设计个什么馆、场、所……

  (同学设计,画成平面创意图)

  师:同学们都给“奥林匹克广场”设计了些什么呀?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介绍时要用上今天学过的方位词,说明各场地、设施的方向位置。

  (生交流略)

  评析:练习突破了过去“技能操练”的陈规,而变为了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只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略)

  总评:教学目标的定位,走出了数学知识技能的单行道,指向同学的全面发展,并且贯串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之中。结合方向位置在生活中的表示和反映,培养了同学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观察、操作、猜测、想像等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同学有序考虑的意识,发展了同学的空间观念。注重同学的情感体验,使同学在数学学习中获得胜利的喜悦,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了学习自信心。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整个方向的认识都表示为同学的自主探索习得。教师为同学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同学经历从实际到虚拟的情境中进行观察、操作、实践、猜想、想像、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方向和物体的空间位置。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6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页例1,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的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探索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猜数游戏,好吗?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快的判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不信可以试试看。

  学生报数,老师答,同时请大家验证。

  师:同学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惊讶的目光。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

  板书课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探索5的倍数特征

  (1)引入百数表。

  (2)出示课件: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写出来。

  (3)你们找的数和老师找的相同吗?(课件出示百数表)

  (4)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听。

  (5)归纳: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6)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请你写一个多位数,并且是5的倍数。

  (7)过渡:学习了5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好处?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一个数,让学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数。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过渡:那172是几的倍数呢?请同学验证。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想不想研究?下面我们一起研究2的特征。

  2.探索2的倍数特征

  (1)猜一猜:根据研究5的倍数特征的经验,你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

  (2)课件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小组合作找出所有2的倍数)

  (3)汇报后,观察2的倍数的特征,看看你刚才的猜测是不是正确。

  (4)归纳: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6)填一填: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奇数、偶数的再认识

  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两大类,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4.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1)在5的倍数中找出2的倍数;

  (2)在2的倍数中找到5的倍数。

  比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都是看什么?

  结论: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

  2. 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课堂小结】

  1.现在,你们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吗?现在老师说数,请同学们判断出它是不是5或2的倍数。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经历质数和合数的认识和辨别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4、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你能正确求出1——20各数的因数吗?

  小组比一比,看谁列得快。教师指名汇报。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找因数。

  观察这些数的因数,如果按因数的个数,你认为可以怎样分类?

  动手给20以内的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书P23。

  观察黑板上的三类数各有什么特点?

  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结合1——20各数,解释一下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板书概念]

  齐读20以内的质数、合数。

  问: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

  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板书: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如果把整数按自然数的个数来分类,可以分为几类?哪几类?再次强调: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要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什么?

  你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与同桌说一说,并互相判断对错。

  P23做一做。独立练习,全班交流检查。

  (2)找质数。

  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20以内的质数,那“73”它是不是质数。

  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对,逐个判断比较麻烦,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地找出来?用排除法可以吗?

  因为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质数的倍数就都是合数,只要在数字表上依次划出质数的倍数,剩下的就是质数了。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在教材第24页用排除法动手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一起把100以内的质数读一读。

  附:100以内质数顺口溜

  二、三、五、七、一十一

  十三、十七、一十九

  二三九、三一七

  五三九、六一七

  四一三七、七一三九

  八三、八九、九十七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8

  『教学目标』:

  一、 让学生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二、 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教具准备』:

  积木玩具、水果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复习并猜想

  (1)组织学生背诵1~7的乘法口诀。

  (2)引导学生猜想8的乘法口诀。

  (3)揭题

  板书课题:8的乘法口诀。

  二、 新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

  (1)提供积木玩具,引导学生观察。

  1、 提问:这个正方体是由几个小积木组成的?那就是1个几?

  你能列出算式吗?

  那乘法口诀该怎么编呢?你会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个8是81×8=8一八得八

  追问:“一八得八”表示什么意思?

  2、如果老师要做2个、3个……8个这样的正方体又各要多少个小积木呢?这几句口诀你会编吗?

  3、分组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个8是162×8=16二八十六

  3个8是243×8=24三八二十四

  4个8是324×8=32四八三十二

  ……

  学生齐读算式和口诀

  提问:“三八二十四”表示什么意思?“八八六十四”又表示什么意思?

  追问:这些口诀只能写这么一个乘法算式吗?

  为什么“八八六十四”只能写一个乘法算式?

  (2)记忆口诀

  1、谁有好的方法快速记住口诀呢?

  有谁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呢?

  看看口诀上下两句的积相差多少?

  2、齐读口诀→分组读→分男、女生读

  3、 师生对口令→男、女生对口令

  三、巩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口诀运用

  出示:四八三十二

  提问:那些算式可以用到这句口诀?生答,师板书。

  追问:3×8+8 5×8-8 能不能用到这句口诀呢?为什么?

  (2)解答第71页第1题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解答第71~72页第2、4题

  (4)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知识

  创设情境:到8元水果超市里买水果

  你想买哪几样水果?说说你需要多少钱?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齐背诵8的乘法口诀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9

  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1、2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谈话:小朋友,新年好!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数学课,是老师第一次帮小朋友们上课,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能相互合作,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好不好?

  2.口算:16÷4= 48÷8= 30÷6= 56÷7=

  24÷3= 45÷9= 25÷5= 64÷8=

  问:你想到哪句口诀?

  二、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计算,但是,有时候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时候,有时候可以正好分完,有时侯却不能正好分完。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三、教学新课

  1.提出问题。

  (1)新年里,小朋友们来小红家作客,妈妈拿出10枝铅笔,她要考考小红,妈妈要小红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分给客人们。请小朋友们帮小红参谋下,怎么分才合理。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3)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 同桌同学拿出10根小棒代表十枝铅笔一起来分分,并把分得的结果填在书本第一页的.表格中。

  2.探究新知。

  (1)分一分(出示纪录表)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枝还剩几枝,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教师一边演示一边交流答案。

  (2)说一说

  ①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②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像这种正好分完的还有其他分法吗?

  ②观察表(2)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个?这1枝还能分吗?

  强调:这1枝铅笔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板书: 10÷3=3……1

  ③认识与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赶快看书,看哪个小朋友先找到。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④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4)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个?这2枝还能分吗?

  ⑤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6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6)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个?这4枝还能分吗?

  强调:每次剩下的枝数不够分的情况下才有余数,所以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

  (4)概括: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四、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要求学生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观察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五、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告诉你的伙伴!

  2.你认为今天的新课要注意些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份后有余数的情况?

  3.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六:课外延伸

  回家拿出12颗糖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得同样多,有几种分法?每种分法写一个除法算式,看看有几个算式是有余数的除法。明天来告诉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收集的数据。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一)感知分类

  出示两个文具店,提问: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揭示课题,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二)体验分类

  教师(出示例1):小朋友们到游乐园玩,买了许多气球。看,多漂亮!

  教师:这些漂亮的气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形状、颜色”)。

  1、按给定标准分类计数,探索记录方法

  教师:能按照形状分一分并告诉大家每种气球有多少个吗?

  学生分组活动并想办法记录分类结果。

  教师:现在请大家展示分类的结果,并讨论“你喜欢哪种记录结果的方式,为什么?”

  教师小结:虽然大家记录结果的方式不同,但仔细观察整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记录的形式多样,为什么整理的结果相同?

  教师结合不同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使学生读懂各种呈现方式,体会不同呈现方式的特点。

  2、按颜色分类计数,选择喜欢的形式记录结果

  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教师组织交流、评价:你觉得他做的怎么样?说说理由。

  3、在对比中体会

  教师:刚才我们分的都是这些气球,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呢?

  教师:无论结果怎么样,什么应该是不变的?

  二、巩固提升 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2、题。

  (1)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第(1)题。

  (2)学生自己完成第(2)题。

  (3)讨论:分的都是这些卡片,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同?

  2、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分类(超市、图书馆)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是练习课,就是让学生通过分层次的练习,理解并会应用商不变的性质。在本节课中,要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体会数学每个知识点都有其实际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在上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商不变的规律,而且具备合作意识和能力,为本节练习课奠定了基础。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直观感知仍占很大部分。许多同学能说出商不变性质的内容,但实际应用却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预设:

  1)能够理解商不变的性质。

  2)能灵活应用商不变的性质,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目标预设1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老师请你们看两张动物的图片,请看这是什么?这是猎豹。这个是谁?这是羚羊。我这有一个数学问题,听一听好吗?凶猛的猎豹2小时奔跑160千米,美丽的羚羊4小时奔跑320千米,谁的速度快?

  说说你的列式:

  生:160÷2=80千米/小时

  320÷4=80千米/小时

  80千米/小时=80千米/小时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两个除法算式,它们的什么是一样的?什么是不一样的?这两个算式里面蕴含着一个什么规律?

  生:(商一样,被除数和除数不一样,蕴含着商不变的性质这个规律)

  师:说一说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再请其他人来说一说。

  2、说明这节课的目标:板书课题:练习(商不变性质的理解)

  二、基本练习:

  师:要想准确快速的做题,首先你必须理解商不变的性

  质,对吗?那么你们是不是真正理解了这个性质呢,来做几道题检查一下,好吗?

  1、慧眼识真假:先判断对错,再说说为什么?

  ①100÷20=(100÷10)÷(20×10)

  ②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任意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③150÷50=(150+3)÷(50+3)

  师插问:那这要是减号呢?

  ④480÷20=(480×0)÷(20×0)

  ⑤60×50=(60÷3) × (50÷3)

  ⑥两个数的商是15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4,商仍是150.

  师:通过这几道题,你能不能总结一下商不变性质中哪些词语是关键词?谁来说说?

  (强调: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

  生:我来补充,还应该强调是在除法中,乘法就不行了。

  2、快乐选择ABC

  ① 两个数相除的商是2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乘8,那么商是( )

  A、 160 B 、 20 C、16 D、200

  ② 被除数缩小5倍,要使商仍是80,除数应是( )

  A、 缩小5倍 B 、乘5 C、增加5 D、减少5

  ③ a÷c=( )

  A、 ( a÷b ) ÷(c÷d)

  B 、( a×b ) ÷(c÷b)

  C、 ( a×b ) ÷(c×b)(b≠0)

  ④ 被除数除以除数,商是9余数是10,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乘5,商是几,余数是几? ( )

  A、 45,50 B 、9,10 C、45,10 D、9,50

  ⑤ 18÷3=6,如果被除数乘2,除数不变,商是( )

  A、 6 B 、12 C、3 D、24

  ⑥ 18÷3=6 ,如果除数乘2,被除数不变,商是( )

  A、 6 B 、12 C、3 D、24

  师:哪组愿意跟大家说说选哪几题,你们选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选?

  3、商不变性质的应用

  1) 师:这几道题做完以后,我发现你们已经真正理解了商不变的性质,很好,那理解是理解了,我们学的这个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啊?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做什么呢?(口算、竖式、简算)

  2)师:说一说你是如何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口算的?

  举例:如320÷40,320和40同时除以10,划去320和40末尾各一个0,变成32÷4,等于8

  6600÷600,6600和600同时除以100,划去6600和600末尾各两个0,变成66÷6等于11

  师:10÷3=3……1

  100÷30

  1000÷300

  你能根据第一个算式来说一说后面两题的答案呢?

  (强调商不变,但余数中的0不能去掉。)

  3)课本P95页第6题。说一说这两题各出错在什么地方?

  师: 如果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各有两个0,请问同时消去几个0?

  如果被除数和除数末尾一个有两个0,另外一个有一个0,请问同时消去几个0?

  如果被除数和除数末尾一个有两个0,另外一个没有0,请问同时消去几个0?

  三、综合练习:

  1、趣味比赛

  师:我们学知识应该活学活用,对吗?那么下面啊,老师这有个趣味比赛,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比一比,看谁写的连等式多?老师给了一个例子,谁能解释一下我是如何利用商不变的性质的?我写这个是不是连等式?

  师:你们也来试一试,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写的?你来说一说你是如何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写的?

  (2400÷300=240÷30=24÷3=8÷1=4800÷600=9600÷1200=960÷120=96÷12=……

  师: 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我们可以写出无数个连等式,商不变的性质是多么神奇啊!

  2、能力拓展

  1)甲乙两数相除,商是42,如果把甲、乙两数都扩大2倍,商是( )

  2)甲乙两数相除,商是30,如果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不变,商是( )

  3)甲乙两数相除,商是87,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4倍,商是( )。

  4)一个数除以5,如果除数变成15,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 )

  5)两个数相除的商是80,如果这两个数都除以4,商是( )。

  6)两个数相除的商是36,如果补除数乘以2,除数不变,商是( );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 ),商就变成了18。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四、学习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更加理解了商不变的性质、知道了商不变的性质能应用在口算中,竖式计算中。

  师:这节课同学们不但进一步巩固了商不变的性质,还能够学以致用,其实我们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它的实际应用价值,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应用。

  五、课后延伸:

  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你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制成数学小报。(小组评比)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12

  学 科 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体会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能力。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口算。

  40×20 300×8 10×70 50×80

  70×50 63×10 9×200 400×6

  教师用出示题目,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随机抽取几题指名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根据13×2=26,快速说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130×2 13×200 130×20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指名上台板演,说说计算方法,展示正确的书写格式及得数。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先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

  让学生独立列式,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5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提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计算,集体交流算法。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提问:你能找出有联系的条件吗?想想它们能算什么?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评讲时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并指明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学生读题,列式解答,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8题。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提问:要求“买5件大衣一共要多少元?”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怎么求?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复习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复习,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地掌握口算的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第一单元即将结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系统地整理,复习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1题。

  让学生先口算,再说说口算方法。

  师小结:

  (1)两位数乘整十数,计算时先算0前面的数的乘积。然后数一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再在这个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并注意进位。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上台板演。

  教师要通过具体的计算引导学生归纳出:

  (1)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个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个位;再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十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十位。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引导:计算时,你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3题。

  指名估算,并引导学生回忆估算的方法:用四舍五入法把不是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最接近它的整十、整百的数来算。一般是先找出两个乘数的近似数,再把这两个近似数相乘。

  将全班分成四大组,每组完成一题,再互相检验,看看和估算的结果是否接近。

  4.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8题。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明确表格填写的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5.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10题。

  (1)出示第一组题,先让学生计算,再组织对比,交流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

  (2)出示第二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对比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

  (3)出示第三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上下两题的联系。

  6.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11题。

  (1)出示第一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3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111、222、333……

  (2)出示第二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4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算一算、填一填,再说说表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得出:单价×数量=总价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5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读懂题意。

  引导学生汇报交流:不可能是第一种,第一种是48元,48×19大约是1000元,超过800元,可能是第二种38元的篮球,38×19大约是800元,且低于800元,第三种是28元,28×19大约是600元,不需要付800元,所以是第二种篮球。

  追问:买篮球一共要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3.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7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说说要求“电视机多少台”需要先求什么。

  4.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2、13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先确定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想想可以算出什么,再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讲。

  5.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5题。

  让学生先根据学过的方位知识,弄清图中几处地点的相应位置关系。然后再根据计算的结果在平面图上指一指或画一画。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有趣的乘法计算 第 9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特殊数相乘所得得数的规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规律进行一些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并发现数学的秘密,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能利用所得的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

  二、交流共享

  1.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

  (1)出示题目:24×11 53×11

  谈话:一个两位数和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先列式计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2 4 5 3

  × 1 1 × 1 1

  2 4 5 3

  2 4 5 3

  2 6 4 5 8 3

  提问: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

  ①24×11=264,所得的积的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4;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2;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2+4=6。

  ②53×11=583,所得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3;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5;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5+3=8。

  (2)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猜测62×11的积。

  提问:猜一猜62×11等于几?

  追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用竖式验证一下。

  师小结: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3)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23×11 16×11 43×11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快速地说出答案。

  (4)出示题目:64×11

  提问:试着算一算,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追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再问:为什么百位上的数“6”变成“7”,多了1是从哪里来的?

  (5)试一试:59×11 67×11

  2.小结: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时,可以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百位上,个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个位上,再把两个数字之和写在积的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如果满10,要向百位进1。

  3.提问:你能出一些像这样的算式考考大家吗?

  学生出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探究两个乘数十位相同,个位相加是1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1)出示题目:22×28 35×35 56×54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在小组交流说说算式里的两个两位数的特点。

  引导:像这样的算式,老师能直接算出得数,即22×28=616、35×35=1225、56×54=3024,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是否正确。

  学生列竖式计算,教师板书相应过程。

  (3)你随便出这样的算式老师还能一下子说出得数。

  让学生试着出题。

  (4)追问:究竟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观察这些得数,它们有什么特点?把你们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当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之和为10时,它们的乘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同其本身加1之和的积。

  2.试一试。

  (1)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15×15 43×47 69×61

  (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

  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

  3.让学生同桌互相出题,写两道这样的算式互相考一考,说出得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1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通过探究让学生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三、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1、导语:

  小朋友们,大家好,我给你们讲的微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

  2、讲述连加的含义

  我们先来看一组小明在给小鸡喂食的.图片。(出示课件:5只小鸡)地上有几只小鸡?我们来数一数,1,2,3,4,5。

  (出示课件:2只小鸡)接着跑来几只小鸡?(2只)(出示课件:1只小鸡)最后跑来几只小鸡?(1只)

  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对了,用加法。列出的算式是5+2+1=。像这种算式数学上叫“连加”。

  3、探究连加的计算顺序

  像5+2+1这样的连加算式我们怎样来计算呢?

  ⑴看:原来地上有5只小鸡,跑来2只,一共有几只?我们来数一数,(1,2,3……一共有7只)最后又跑来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8只),5+2+1=8,一共有8只小鸡。

  ⑵小棒图

  下面我们来看看小棒图,数一数左边的有几根小棒?中间有几根?右边呢?想一想用怎样列式计算?(4+3+1=)

  ⑶4+3+1=?先把左边的4根小棒和中间的3根小棒加起来等于7根小棒,再用7根小棒加右边的1根小棒等于8根小棒,所以4+3+1=8。一共有8根小棒。

  ⑷小三角形图

  我们来看看小三角形图,有几个红三角形?几个蓝三角形?几个黄三角形?怎样列式计算?(3+4+2)

  ⑸3+4+2=?先把3个红三角形加上4个蓝三角形等于7个三角形,再用7个三角形加上2个黄三角形等于9个三角形。因此,3+4+2=9,一共有9个三角形。

  4、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在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习惯上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它们的和加上第三个数。

  5、巩固练习

  2+2+4=?5+0+3=?

  6、结束语

  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连加的含义和连加的计算顺序及方法,你学会了吗?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在实际情境中正确找出等量关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教学重、难点:

  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花卉展览吗?

  生:喜欢!

  (课件出示20xx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的现场?)

  师:这是20xx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的现场。从1995年开始举办的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浓缩

  了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史。正如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会长施天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花展可以看出云花正在加快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和花卉展览有关的数学问题,好吗?

  板书:解决问题(二)

  二、走进新课

  1、图示信息,寻找等量关系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和文字部分)。

  师: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用红色闪动条件和问题:草本花卉1 400 000盆,草本花卉比木本花卉的20倍还多20万盆呢!木本花卉有多少盆呢?

  问:题目中是怎样说草本花卉和木本花卉之间的关系的?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画线段图。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画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线段图:

  师:仔细观察线段图,你能发现哪些等量关系?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木本花卉的盆数×20+20=草本花卉的盆数;

  草本花卉的盆数-木本花卉的.盆数×20=20;

  木本花卉的盆数×20=草本花卉的盆数-20。

  2、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等量关系式,看看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未知的?

  生:草本花卉的盆数是已知的,木本花卉的盆数是未知的。

  问:能根据上面的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木本花卉的盆数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试着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

  学生试做后,指名板演。

  解:设木本花卉有x万盆。列方程得:

  20x+20=140

  20x=120

  x=6

  师:这道题做正确了吗?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

  20×6+20=120+20=140

  师:通过检验,我们发现木本花卉的20倍+20和草本花卉的盆数相等,符合题意,说明我们的

  解答正确,可以写上答语了。

  (板书答语)

  师:刚才我们根据草本花卉的盆数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了方程,你还能根据另外的两个等量关

  系列出方程求出草本花卉的盆数吗?请试一试。

  学生试做后,指名汇报,板书:

  解:设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

  140-20x=20 20x=140-20

  20x=120

  x=6

  答:木本花卉有6万盆。

  解:设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

  20x=140-20

  20x=120

  x=6

  答:木本花卉有6万盆。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程解决了“木本花卉有多少盆?”的问题,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哪个方程

  好一些?

  生:第一个方程好一些,因为这个方程的等量关系容易找。

  三、完成练习,巩固深化

  1、教科书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的第(1)小题。

  先让学生读题,并想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再独立解答。交流时让学生说自己是怎样

  找等量关系的,又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方程的步骤是怎样的,是怎样检验的。

  2、做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突出要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的第(2)小题和第3题。

  五、总结学法,谈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得到这些收获的?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15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小学数学中反映数和形本质属性的数字、图形、符号、名词术 语和定义、法则等都是数学概念。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 使学生正确、清晰、完整地理解数学概念,而且要在概念的引入、形成、深化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 练。

  一、在引入概念时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以表象和想象为基本形式,以观察、实验、联想、类比、猜想等为基本方法。在数学概念引入时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 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面积”的概念,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面引入,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小刀剖 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引入。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面积的具体形象在 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

  又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位教师先让学生分小棒:每人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排,看有几种 分法。 教师适时把他们的不同分法展示出来:

  附图{图}

  然后启发学生观察比较:这四种分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平均分”。

  这样引入概念,符合小学生掌握概念的认知规律:即从外部的感知开始,通过一系列外部操作活动和内部 智力活动,把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化为概念。

  二、在概念的形成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用抽象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概括,并凭借抽象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 本形式,以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为基本方法。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指的是理解、 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与原理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要及时把概念从具体引向抽象,抓住实质,排除个别实例对全面理解和运用 概念的干扰,使学生充分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在指导学生给不同形体的实物分类引入“长方体”和 “正方体”的概念后,及时引导学生先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各个面描在纸上,并仔细观察描出的.各个 面有什么特点,再认识什么叫“棱”?什么叫“顶点”,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填好领料单,根据领料单领取“ 顶点”和“棱”,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模型,边观察边讨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顶点和棱有什么特 点,最后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长方体”和“正 方体”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概念的本质属性,又训练了 抽象思维。

  三、在深化概念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全面地、深入地思考问题,能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思考与问题有关 的所有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正确、简捷地解决问题。在深化概念的教学中,可从以下两方面训练学生思维 的深刻性。

  一是在学生理解和形成概念之后,要引导他们对学过的有关概念进行比较、归类。既要注意概念间的相同 点和内在联系,把有关概念沟通起来,使其系统化,又要注意概念之间的不同点,把有关概念区分开来。从而 使学生逐步加深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深入理解概念。例如学习了“比”的概念后,可设计下表引导学生 弄清“比”、“除法”、“分数”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名称 举例 相 互 关 系 区别

  比 2:3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两个数的关系 除法 2÷3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数 2/3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二是在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识别数学概念的各种变式,从变化中抓概念的本质。 例如,学生认识了“直角”后,教师,出示不同位置的直角(如下图),让学生判断:

  附图{图}

  这些角是不是直角,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检验。从而排除干扰,突出直角的本质属性,训练学生思维 的深刻性。

  小学教学概念的掌握与数学思维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不依赖于数学思维,不可能学好数学概念;正确的 数学概念教学,又有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概念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方 式、品质、能力和方法贯穿在概念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优质教学教案12-02

【精】小学数学教学教案01-30

【荐】小学数学教学教案01-30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精】01-30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教案01-30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热】01-30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热门】01-24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荐】01-24

【热】小学数学教学教案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