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数学广角》教学教案

时间:2024-03-07 19:26:19 毅霖 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广角》教学教案(通用13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广角》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广角》教学教案(通用13篇)

  《数学广角》教学教案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数独》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完成简单的数独游戏,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来进行推理。

  2.经历数独游戏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完成填数游戏。

  教学难点:

  找到关键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那今天这节课易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玩填数游戏。

  二、理解规则,寓教于乐。

  师:先来看看游戏规则。(投影出示游戏规则),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规则?

  生1: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能出现一次。在2分钟之内确定B是几。

  师:如果这一行已经出现了2,同一行能不能继续填2?(不能),这一列有3这个数,同一列能不能再填3?(不行。)都明白游戏规则了吗?(明白了。)

  师:你能不能在3分钟之内确定B是几呢?先请大家先试一试吧。计时开始。

  师:时间到。得出结论了吗?B是几?

  生2:B是2。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凭感觉猜的。

  师:要猜也必须有根据的猜想,别的同学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边试边填,假设2的后面是1……

  师:噢,原来你是采用了推理假设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那你得出B是几了吗?

  生:还没有,时间不够。

  师:有没有更快更简单的方法呢?

  师: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投影出示A点),仔细观察,A所在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吗?

  生一时看不出来。

  师:大家仔细看一看,A有没有可能是3?

  生1:不可能,因为A所在的列已经出现了3,游戏规则里有“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能出现一次”这一条,所以A不可能是3。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师:那A没有可能是2呢?

  生2:也不可能。因为A所在的这一行里已经有2了,不能重复出现。

  师:那3可能吗?

  生3:也不可能,3也在A的这一行里,道理跟之前一样。

  师:A既不是4也不是3和2,那A可能是几啊?

  生4:A只能是1。

  师:为什么?

  生4:因为我们在表格里只能填1-4这四个数,4、3、2都被排除了,所以A只能是1。

  师:哇,你们的推理能力真强啊,这么快就得出A是1了。那按照刚才的方法,你能快速确定B是几了吗?为什么?

  生5:A是4,那么B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4、2、3,所以B只能是1。

  师:其他同学也这么认为吗?

  生:没错!

  师:那填数游戏的诀窍是什么?

  生6:找到关键的格子。只要这个格子所在行和列里有了其他几个数,就能确定这个格子是几。

  师:大家都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你真是太棒了,表达得真清楚,我们一起表扬他。

  师:那你们能不能填出其他方格里的数了呢?(能)我们一起来填一填。

  师指方格中的位置,点名回答,说出理由。

  三、游戏来源,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真棒!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方法,完成了填数游戏。其实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它就已经在美国的一本杂志上刊登过,到1984年4月,日本一家游戏杂志提出“独立的`数字”概念,意思是“这个数字只能出现一次”,并将这个游戏命名为“数独”。(板书课题:数独)??

  四、巩固练习

  师:刚刚大家玩得开心吗?想不想继续玩?(想)那就请你打开书110页,完成下面的做一做。集体校正答案?

  师:先填哪一格?A。再确定B,

  五、课堂

  师:在今天的数独游戏中,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反思

  同学们认识数独的并不多,这种游戏全面考验做题者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虽然玩法简单,但数字排列方式却千变万化,数独是训练头脑的绝佳方式。部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强。在活动结束前,请做得快的同学说方法。有少部分学生跟不上,没有完全理解,还要多练习。

  从备课的角度来说,我在备课时设计的难度较大,整节课大部分学生积极思考,努力解决问题,但有少数同学还是没能彻底明白数独游戏的规则,无法顺利地找到突破口,所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不够高,出现了轻微的两极分化现象。接下来的备课我准备降低知识内容的难度,并将引导转换成学生能理解的语言。

  《数学广角》教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衣服卡片,数字的抽拉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十一”国庆节快到了,学校要放七天假,你们高兴吗?我们打扮的漂漂亮亮到游乐大世界去玩,你们愿意吗?老师拿来了一件上衣和三件下衣,看看这件上衣和哪件下衣搭配最漂亮?

  生:汇报搭配方法。

  师:同学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和三件下衣能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生:有三种。

  师:现在我有两件上衣,用这两件上衣分别和三件下衣搭配又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生猜测

  二、自主合作

  师:到底有几种呢?如果你觉得直接想象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老师为每组同学都提供了一套学具和一张图式记录卡,在摆的过程中要求做到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衣进行搭配,看看一共有几种穿法,并把结果记录下来。看哪组同学合作完成的又快又好,就会得到我们的团结合作星。

  生分组合作学习。

  生汇报:研究了几种穿法?用什么方法来记录的?各组派代表到实验投影前演示。

  师:你认为哪组用的连线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生评议,用连线的方法好。

  师演示小结:我们再把这一组的连线情况看一下,先确定一件上衣,将这件上衣与三件不同的`下衣进行搭配连线,然后再用另一件上衣与这三件不同的下衣进行搭配连线,也可以将这两个连线图合并起来就可得出和我们图式记录一样的连线图。这样有顺序的连线就可以保证不重复不遗漏。(给获胜的小组发奖)

  拓展延伸:

  1、师:大家已经用连线搭配的方法解决了穿衣的问题,那么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搭配一下我们的营养早餐吧!

  (出示课件)都有什么好吃的!

  师:这么多好吃的,可数学广角的小精灵却告诉我们只能一种饮料和一种点心搭配。请同学们用连线的方法设计一下共有几种不同的吃法?

  生独立完成,汇报。

  师:你认为在刚才的汇报中谁说的好(奖励一颗智慧星)

  2、师:解决了穿衣、吃饭的问题,我们开始出发吧。一路欢歌笑语来到了游乐大世界,游乐大世界门上的一把密码锁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只有打开这把密码锁,才能进入。我们看看这把密码锁,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左边是1、2、3右边是4、5、6最多试几次才能把密码锁打开。

  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密码锁,看哪组最先打开密码锁进入到游乐大世界,想一想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漏数?

  小组讨论,汇报

  师:虽然试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最多试了9次

  师:请最快的小组打开密码门。

  3、师:我们班的同学真是太聪明了,这么快就把密码锁解开了,我们赶快进入游乐大世界吧,看看游乐大世界都有什么?

  (1)、从儿童乐园到百鸟园有几种走法?

  (2)、从百鸟园到猴山有几种走法?

  (3)、从儿童乐园经过百鸟园到猴山有几种走法呢?

  小组讨论汇报,师演示连线

  4、师:短短的四十分钟就要过去了,你们的聪明好学,团结协作,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想和每个小组的四名同学分别照张像,老师和每个小组照几张?你们的班主任也想和每个小组的4名同学分别照张相我们两人和每个小组共照几张呢?

  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只要大家留心观察,就能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希望课后同学们去找一找,然后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

  课后反思:

  一、选取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

  本节课情景的创设和内容的安排,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从国庆节带孩子们到游乐大世界去玩,引出选择穿衣服——吃早餐——打开密码锁——进入游乐大世界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从穿衣,吃饭这些日常生活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在教学例1时,拿出衣服卡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搭配出不同穿法。在“打开密码锁”这一环节时让学生动手去摆数字的抽拉片,找到解开密码的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出只有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三、注重合作学习探究。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过程,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采用罗列、连线等多种方式,并从中选择出最佳方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合作的喜悦。

  《数学广角》教学教案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P108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重叠问题的价值,掌握用“韦恩图”解决一些简单的重叠问题题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进一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带有学生姓名的小贴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下面统计表

  师:朝阳小学三(1)班选出8人参加学校的语文活动小组,又选出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8+9=17人,师:同意吗?一定吗?

  生:齐说同意、一定。

  师:出示图1集合圈,语文组数学组

  师:你能把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人的姓名图片贴在下面两个圈里吗?

  师:相机出示带有17个同学姓名的图片。

  【评析: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的衔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巧搭“脚手架”,也使问题的引出顺理成章。】

  二、探究新知

  1、问题的引出

  师: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提供的信息与前面的表格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生:有几个同学重复了。

  生:有三个同学既参加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重复”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就是一个人参加了两项活动。

  师:在实际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了吗?

  生:遇到过,比如我既参加了象棋小组又参加了绘画小组。

  生:我参加了三个兴趣组。

  师:如果还用两个圈来表示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人数你认为下面那幅图能代表你们的意思?

  生:图2。因为图2有重复的部分。

  师:只能用图2来表示来表示重复的关系吗?

  生:两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交叉在一起也行。

  师:谁来说说重复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部分就是两项活动都参加人。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参加语文组的有几个人?参加数学组的呢?

  生:语文组有8人,数学组有9人。

  师: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你觉得用哪副图来表示参加两个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比较合适?请同学们贴一贴。

  【评析:把学生探究“集合图”的过程,变为教师直接给出两幅“集合图”,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两个集合图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同时又拓展了学生对集合图的认知,为建构抽象的数学模型搭建了平台,也体现了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的教学理念。】

  2、交流汇报

  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强调不管圆圈中学生姓名怎么放,但这三个重复的同学都放在重叠的部分上。

  师:怎样计算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生:一共是14人,我是数出来的。

  生:8+9=1717-3=14

  师:第一个表格为什么直接用8+9=17就算出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而这一次8+9后还要再减去3呢?

  生:因为如果还是17的话就把杨明、李芳、刘云多算了一次,因此要减去3。

  生:第一个表格没有重复参加的,第二个表格有重复参加的。

  师:不管用数的方法还是用算式计算都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把重复的三个人多算了一次。

  【评析:在展示学生的作品时,对圆圈中学生的姓名位置不同的贴放,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小结,这既能让学生体会出集合图本身各部分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又能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各个数据与集合图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反思、比较由前后两个表格所出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既沟通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间的联系,又彰显出解决新问题的关键点。】

  3、明确“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感受其的价值。

  师: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现在谁来说说这个集合图有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三部分,左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语文组的人数,中间一部分表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数,右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数学组的人数。

  师:相机在集合图上标示出“只参加语文组”、“既参加语文组又参加数学组”、“只参加数学组”的字样。

  师:简单介绍“韦恩图”来历。

  师: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提供的信息不会像表格中那样的。

  师:相机把例题呈现在统计表中的学生姓名打乱。

  师:如果给的是现在这样的信息,你觉得“韦恩图”和文字所提供给的信息,哪一个更能清晰地表示出只参加“语文人的”、“只参加数学的”、“两项都参加的”这三者中间的关系呢?

  生:用“韦恩图”来表示。

  师:用“韦恩图”不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便于我们计算。

  师:你认为在什么样情况下使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呢?

  生:有重复关系的,师:相机板示课题: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评析:让学生表述“韦恩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认知,同时使学生对“韦恩图”中的认知更趋于明朗化。而把例题中提供的信息打乱,让学生在反思中比较,就为学生体会“韦恩图”的.价值提供了更具有说服力的素材。】

  三、巩固应用,落实“双基”

  1、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1题

  2、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2题

  四、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师:改动教材例题中提供的信息方式为:三(1)班由8人参加语文活动小组,有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请同学读题,并与原例题进行比较

  师:请同学拿出第二组供贴图用的学具片

  师: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在教师提供的集合圈中摆一摆,之后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并算出每一种情况下,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共多少人?

  交流回报:

  生:8+9=17人,我是把两个圆圈分开摆的

  生:8+9=17人17-2=15,我是把两个圆圈交叉在一起的,并且交叉的部分是2人。

  生: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只有9人,我是把参加语文组的人数全部圈在数学组里面的。

  师:结合学生的口述,相机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结果是9人的集合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为什么同样是8人参加语文组、9人参加数学组结果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呢?

  生:因为上一道题告诉我们有几人重复的,而这道题没有告诉有几人重复的,结果就有几种可能性。

  生:这个题目没有前面两个题目讲的清楚,不知道会有什么情况。

  师:也就是说这道题没有确定语文组和数学组之间的具体关系。

  师:那你认为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注意什么?

  生:搞清重复的人数。

  生:在画图时要确定相交的部分应该是几人。

  生:考虑问题要全面些。

  师:通过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个题目,比较一下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重复的部分越多,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就越少。

  生:要想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多最好互不交叉。

  生:当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最少时,这个数就是其中一个较大的数。

  师:配合学生的讲解,相机用课件动态演示两个集合图变化的过程。

  五、全课总结

  师生交流: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

  略?这一策略以前你用过吗?

  《数学广角》教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并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

  ①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②使学生在探索规律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找出简单排列与组合的规划,并能解答简单的排列与组合问题。

  教学难点

  简单区分排列与组合的异同。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衣服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有趣的地方去玩,想去吗?

  板书:数学广角

  想去的话,要通过老师的考核才能去的。

  猜一猜:我的年龄是由数字3和5组成的两位数。

  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

  二、探究学习

  1、3个数字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

  课件出示:猜一猜,我家座机号码是0713-62147()()

  先让学生猜一猜。

  师:你们这样猜要猜到什么时候啊?这样吧,老师再给你提供一些信息:

  剩下两个数字是由1、3、8三个数字中的两个。

  (1)摆一摆。

  用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共有几种可能?

  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三张数字卡片,请你们动手摆一摆,同桌合作,一个人摆数,一个人记录。同学们尝试拼摆,并且将探究结果写出来。

  教师巡视,留意学生的几种答案:有序的(先确定十位的`,先确定个位的)、无序的、有遗漏的、有重复的。

  (2)说一说。

  请几名学生(有代表性的)汇报。呈现在黑板。

  师:哪些是对的?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如果学生还是说不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有序的一种,1在什么位,1在十位的两位数能摆几个,师可用卡片同时演示;除了1还有哪些数可以在十位,他们分别又有几个两位数?像这位同学就是想到先确定十位。那么这位同学又是先确定什么的呢?或问除了先确定十位,还有其他方法吗?)

  这样先确定十位或个位的方法好在哪里?(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3)猜数。

  师:范围越来越小了,再给你些信息。

  课件再给出信息:这两个数的和为9,个位不是8。

  (1)恭喜你们,猜对了,你们考核过关!来,同桌互相握手祝贺一下。

  师:同桌2人互相握手几次?演示两人握手,可以说我和你握手,也可以说你和我握手,但算握手的次数的话,算几次?

  这里也有三位小朋友在握手,她们是怎么握的?出示:每两人握手一次,三人共要握几次?

  要说清楚握了几次,怎么握的,他们没名字怎么说得清楚?你觉得刚才说的方法麻烦不麻烦?怎样表示才能又清楚又简洁?

  对啊,我们数学有自己的语言,可以用符号、图形来表示,更快更清晰。(师标上1、2、3)

  (2)想一想,写一写。

  (3)为什么三个数排成6个两位数,握手只有三次?(课件出示)

  师小结: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我们有序地思考,有些与顺序有关,有些与顺序无关,比如搭配衣服。

  三、巩固提升

  1、搭配衣服。

  该出发了,老师想打扮得漂亮些。这里有二件上衣和二条裤子,你能帮老师选一套衣服吗?

  该怎么搭配呢?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案?

  师:你们摆出了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是怎么想的?

  请生上台展示。

  师:现在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老师要你们把刚才的想法用连线的办法表示出来,你们会吗?

  生在练习本上连线。

  2、照相排队。

  小丽、小芳、小美三人想站成一排拍照留念,她们有几种站法?

  生上台演示。得出一共有6种不同的站法。

  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展示她们三人的站法?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试吧。(可以是文字,符号,数字等)

  3、路线。

  课件出示:从数学广角回到家中有几条路可走?

  你会选择那条路呢?

  学生讨论,汇报。

  4、电话号码。

  师:在数学广角玩的开心吗?记得有什么开心的事要打电话让老师也听听。

  课件出示:老师的手机号码:18942167()()()

  最后三个数字是由1、6、8组成的,猜一猜,老师的手机号码可能是多少呢?

  四、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玩,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发言

  师:老师课后留了一个小问题,请同学们讨论好之后告诉我。

  课件:09里面是不是任意三个不同的一位数字,都能排成6个两位数呢?

  《数学广角》教学教案 5

  一、教学内容

  简单的排列组合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排列数或组合数。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逐步建构新的知识。

  衣服搭配、摆几位数、求比赛场次等例子在二年级上册都出现过。

  3、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排列数或组合数。

  四、具体编排

  1、例1(简单的组合)

  (1)隐含了分步计数的原理,但这儿不要求用分步计数的方法(乘法)来求组合数。只要能用图示的方法来求出组合数就可以了。

  (2)教材上提供了两种图示表示法,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实际上还有其他的方法,例如每条裙子或裤子分别可以搭配两件上衣(分步时,可以把确定上衣作为第一步,也可以把确定裙子和裤子作为第一步),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可以很开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衣服,圆形表示裙子和裤子,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能力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

  2、“做一做”

  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两位数写出来。

  3、例2(简单的排列)

  学生已经有了拿三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经验,摆三位数可以用类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解决。在这儿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怎样摆才能不重不漏。学生一开始可能是无规律地摆,但经过一定的观察后,会逐渐走向有序。要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实际摆卡片到脱离卡片直接写出这些三位数的过程。

  4、“做一做”

  借助学生喜爱的`西游记的故事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找出排列数。

  5、例3(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1)利用20xx年世界杯足球赛的题材,除了教学组合知识以外,还可以适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原来教材上是有的,但由于版面的原因,送审后删去了。)

  6、练习二十五

  设计丰富的情境让学生练习,巩固排列和组合的知识。

  五、教学要求

  1、要借助于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求排列数或组合数。

  排列、组合是很抽象的数学知识,要用操作活动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2、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在这儿还只是用图示的方式把所有的排列或组合情况罗列出来(即有哪些排列或组合),不是抽象地计算一共有多少种排列数或组合数。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求排列数、组合数。至于排列、组合等名词,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分类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等,都不要求学生掌握。

  实践活动掷一掷

  一、利用的数学知识

  1、组合(两个骰子上的数字之和)

  2、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列举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每个骰子上可能的结果是1至6六个数,组成的和可能是2至12的所有数,不可能是1或13等数。)

  3、可能性大小(组成的和是2至12中任一个数,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

  二、活动步骤

  (一)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数学广角》教学教案 6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新课标教材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中会涉及到的可能、一定、可能性的大小、分数的通分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的。

  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

  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的时间,几年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出示3瓶钙片,说明:在这3瓶钙片中有一瓶少装了几颗,你能帮我找出是哪一瓶少装了吗?

  学生自由发言。

  在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出示天平。说说怎样利用天平来找出这瓶钙片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中,如果天平平衡则没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装了;如果天平不平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装了。

  揭示课题: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轻一点或是重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像这一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利用天平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平上,无论平衡还是不平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设疑:如果老师有2187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一颗,用天平几次保证能找到次品?请你猜一猜。

  找次品的解决方法

  小组合作:从5瓶钙片中找出少装了的那瓶次品。

  (合作要求:用手模拟天平,用5个学具当钙片。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组长负责作好记录。)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平衡:11次

  5(2,2,1)

  不平衡:2(1,1)2次

  5(1,1,1,1,1)1次或2次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考虑到学生用天平来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所以让学生用手模拟天平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观察板书的图示法,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如果运气好的话称1次就可能找到次品。在这里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的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作好准备。]

  探索最优策略

  在9个零件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画图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2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2名同学分析填表。)

  零件个数

  分成的份数

  每份的个数

  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进行小组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突破这个难点。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活动前先在小组内进行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任务。让学生摆学具而不再使用天平,并尝试用图示法记录操作过程,是完成由具体到抽象过渡中的重要一步。]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填表并板书:

  平衡3(1,1,1)

  9(3,3,3)

  不平衡3(1,1,1)2次

  平衡1

  9(4,4,1)平衡2(1,1)3次

  不平衡4(1,1,2)

  不平衡1

  平衡1

  平衡(2,2,1)

  9(2,2,2,2,1)不平衡2(1,1)3次

  不平衡2(1,1)

  9(1,1,1,1,1,1,1,1,1)4次

  引导观察:用哪一种方法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小结:平均分成3份去称,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数最少。

  [设计意图:小组汇报时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图示法板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时,只有平均分成3份称才能保证2次就找到次品,其它任何一种分法都比2次要多,这样便于学生发现规律。]

  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只需7次,让学生从强烈的对比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应该怎样分呢?

  全班合作:用图示法从10个和11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

  (合作要求:将全班所有的小组分成2部分,一部分小组分析从10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另一部分小组分析从11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小组内先共同讨论出几种不同的分法,再2人合作选一种(组内不重复)用图示法分析。)

  指名汇报,投影展示学生的分析过程。

  引导观察,感知规律: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均分的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设计意图:设计待测物品数量为10个和11个,带领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感知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但考虑到学生独立用图示法分析仍有难度,因而采用两个合作的方式进行。把学生分成2部分分别分析10个和11个,并要求小组内选方法时组内不重复,这样能提高探究的效率,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几种情况都分析到。]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不能对这个规律作出解释?

  [设计意图:4-6年级学段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学生通过合作探索、归纳总结出了找次品的最优策略,解释这个规律能使学生对得出结论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要想用比较少的次数找到次品,那么每称一次都应该将次品锁定在一个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因为天平有2个托盘,每称一次不但能对放上去的2份进行推理判断,还能对没放上去的1份进行推理判断,所以每称一次保证能锁定范围的最小值是待测物品的三分之一左右。]

  拓展提高

  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

  第135页做一做:

  有()瓶水,除1瓶是盐水略重一些外,其他几瓶水质量相同。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请你选择一个合适的数来解这道题,独立用图示法分析,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本节课中提供的归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对数量更大时的情形是否适用,还需要通过试验来检验。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再将做一做进行适当的改编,设计成较为开放的问题,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可以用更多的数据对总结的规律进行验证。如果课堂时间不允许,这一环节也可以作为课堂的延伸让学生课后完成。]

  《找次品》教学反思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因此,上课开始,我首先拿出学生们喜欢的口香糖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交流:老师这里有3瓶口香糖,要送给今天表现得最出色的同学,不过其中有一瓶已经被我吃过了两片,送给你们肯定不行,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找次品: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的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从3瓶口香糖中找次品的方法是本节课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用手做天平的托盘,感知从3瓶口香糖中找次品,只要称一次就足够了。接着

  让学生用五个圆片代替5瓶口香糖,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验从五件物品中找出一件次品的基本方法。随后,师生小结出方案。第一种方案:每份分一个,至少需要称两次就一定能找出来。第二种方案:有2份分2个,1份分1个,至少需要称两次就能找出来。

  然后通过从9个零件中找出一个轻一些的次品,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引导能让学生对学习的程序、方式、方法、策略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所以,本环节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在试验、研讨的过程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接下来,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策略,一是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这样次数最少。

  接着呼应课前的猜想,从9到27到81到243到729到2187,只需7次就能保证找到次品,学生从强烈的反差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为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我让学生继续自主分析8瓶的找法,当数字不能被平均分成3份时,怎样分更合理,从均分2份需3次,而分成3、3、2时只需2次,从而更加清楚均分3份的好处,及尽量均分3份的策略。但因时间仓促,过程太简单,效果受到影响。

  《数学广角》教学教案 7

  一、教学内容

  抽屉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具体编排

  1、例1及“做一做”。

  例1借助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的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问题”。为解释这一现象,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考方法:“枚举法“与“反证法”或“假设法”。

  教学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和假设法进行比较,并通过逐步类推,使学生逐步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

  “做一做”中安排了一个“鸽巢问题”,学生可利用例题中的方法迁移类推。

  2、例2及“做一做”。

  本例介绍了另一种类型的“抽屉问题”,即“把多于个的物体任意分放进个空抽屉(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1)个物体。”教材提供了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3本书的情境。仍用枚举法及假设法探究该问题,并用有余数除法的'形式5÷2=2……1表达出假设法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类推解决“把7本书、9本书放进2个抽屉的问题”。

  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是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

  “做一做”中“抽屉数”变成了3,要求学生在例2思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

  3、例3。

  例3是“抽屉原理”的具体应用,也是运用“抽屉原理”进行逆向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与“抽屉原理”有怎样的联系,可先让学生自由猜测、再验证。逐步将“摸球问题”与“抽屉问题”联系起来,找出这里的“抽屉”是什么,“抽屉”有几个,再应用前面所学的“抽屉原理”进行反向推理。

  四、教学建议

  1、应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虽然并不需要学生对涉及到“抽屉原理”的相关现象给出严格的、形式化的证明,但仍可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进行“就事论事”式的解释。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式进行“说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2、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抽屉问题”的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但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和“抽屉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到问题中的具体情境和“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影响能否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用“抽屉原理”可以解决的范畴,如果可以,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抽屉问题”的一般模型。

  3、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抽屉原理”的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因此,用“抽屉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因此,教学时,不必过于追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更要允许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

  《数学广角》教学教案 8

  教学内容:

  第119页的应用广角,第27~31题,及自我评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应用广角

  1、问:你在生活中发现过哪些数学问题吗?

  你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吗?

  2、完成第27题

  (1)课前预先布置学生按要求去调查

  (2)课上,让学生分组汇报调查得到的数据

  学生根据数据计算,完成填空

  (3)分析:从这些信息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用百分数或比表示相关的信息有什么好处?

  3、完成第28题

  收集一些用百分数或比表示的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4、完成第29题

  根据本校一年级的班级数,让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让每个小组调查一个班级的数据。

  全班交流,统计分别知道三个应急电话号码的人数,再让学生按要求计算。

  5、完成第30题

  (1)每位学生带一张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

  读题,思考:剪去的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几厘米?

  (2)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

  找一找:这个纸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算一算:

  制作这个纸盒用了多少硬纸板?

  这个纸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6、完成第31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二、自我评价

  1、回顾自己本学期学习的表现,对照书上的几个要求,给自己评一评,看看分别能得几颗星。

  2、在学习中,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特别成功的?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和经验同大家交流一下。

  3、在学习中,你觉得自己又有了哪些收获和进步?还有什么地方也有所欠缺,需要改进和努力的?

  《数学广角》教学教案 9

  教学内容:

  集合的有关思想(课本第108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l、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被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

  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今天老师将把同学们带人“数学广角”,让同学们去认识体会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读懂统计表。

  教师用电脑课件出示统计表,列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的学生名单。

  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议一议: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兴趣小组?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用圈来表示:

  (2)认识集合圈。

  ①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

  ②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出集合圈,填上相应的学生姓名,然后再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显示填写内容。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图中所表示的意义。

  ③提出问题:

  有的学生姓名在两个集合中都有,应该如何来表示才能更直观、更形象、更简单呢?

  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来二个空白集合,并填上学生姓名再合并。

  问:你们知道这个图的意思吗?(让学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填写完成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将集合圈和统计表进行比较。

  (3)列式计算。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学生已经明白杨明、李芳、刘红这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所以是重复的,在计算点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运用

  1、课内外作业: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属性“"会游泳的”和“会飞的”把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再要说一说中间位置“表示什么”。

  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两天进的货中重复的部分找出来,然后再计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学生计算的时候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直接点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教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等量代换数学思想的体会和运用。

  课时安排:数学广角2课时

  教学计划:

  第一课时数学广角(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方法。

  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利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2题。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1、(出示“嘉年华”游乐园代币)谈话:在“嘉年华”游乐园,一个代币5元,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12个代币,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多少钱?

  使学生明白:5元能买一个代币,一个代币需要5元,两者是等量的,可以互相代换。

  2、情境出示p109“做一做”:一只猪的质量和两只羊的质量相等,一头牛的质量和4只猪的质量相等,问两头牛的质量相当于几只羊的质量?

  《数学广角》教学教案 11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二年级)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人数30人,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踊跃发言,但还存在一定问题,就是班级学生发展不平衡,有些基础太差跟不上步伐,今后还得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

  三、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排列组合的基本原理。

  2、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五、教学难点分析:

  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操作过程,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

  六、教学课时: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上课之前,老师想来考考小朋友们,大家愿意吗?谁能用1、2、3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生:12、21、31、23……

  师:太棒了,能说出这么多的2位数呀。

  2、揭题: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去“数学广角乐园”玩一玩吧!(出示课题:数学广角)

  (二)、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1、教学例1:

  (1)用数字1、2能摆成几个两位数?

  ①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②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③教师板书:12、21

  (2)用1、2、3能排成几个两位数?

  小组合作摆一摆卡片:1、2、3。引导学生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多而不重复。

  2、小组汇报。师生总结。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抽奖游戏。

  同学们,你们真是太聪明了,来我们一起做个做个抽奖游戏吧,大家想参加吗?每个小朋友都有中奖的机会哦。

  ①、教师出示4张卡片:这里有四个号码:7、5、2、8。

  ②、什么样的号码能中奖呢?我给你们透露点信息:中奖号码就是从这4个数中选出的`两个

  数组成的两位数。猜猜,什么号码可能中奖?

  ③、写好了吗?大家推举一个人来摸奖吧。学生先摸出一张卡片。中奖号码的最前面一位数出

  来了,是2,那中奖号码可能是25、27、28。再摸一张卡片。中奖号码是?

  ④、你中奖了吗?把你写出的这个数圈出来。同桌互相看看。

  ⑤出示所有结果:你刚才一共写出了多少个两位数?用2、5、7、8能组成的两位数究竟有

  多少个呢?咱们用刚才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数的办法把这些数排出来吧!老师写你们说好吗?

  2、完成99页做一做第1题;握手

  3、完成99页做一做第2题:买作业本。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学习了简单的排列组合方面的知识,大家发现了没有,其实在我

  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积极动脑,你一定会发现很多有趣的数学现象哦!

  《数学广角》教学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4、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5、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分配问题。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说明分配的结果。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分配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分配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说明分配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学例1

  1、活动。

  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情况?

  学生思考各种放法。

  与同学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汇报交流情况。

  学生口答说明,教师利用实物木棒:

  第一种放法:第二种放法:

  第三种放法:第四种放法:

  2、问题。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为什么?

  经过简单交流,学生不难描述其中的原理:如果每个文具盒只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铅笔放进同一个文具盒。

  3、做一做

  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说出想法。

  如果每个鸽舍只飞进1只鸽子,最多飞回5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舍或分别飞进其中的两个鸽舍。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

  尝试分析有几种情况。

  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体会到,如果把各种情况都摆出来很复杂,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找到数学方法来解决就方便了。

  二、学例2

  1、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体书?

  摆一摆,有几种放法。

  不难得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

  2、说你的思维过程。

  果每个抽屉放2本,放了4本书。剩下的1本还要放进其中一个抽屉,所以至少有1个抽屉放进3本书。

  3一共有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

  学生独立思考,寻找结果。

  与同学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汇报结果,全班交流。

  4、能用算式表示以上过程吗?你有什么发现?

  5÷2=2……1(至少放3本)

  7÷2=3……1(至少放4本)

  9÷2=4……1(至少放5本)

  说明:先平均分配,再把余数进行分配,得出的就是一个抽屉至少放进的本数。

  5、做一做

  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想:每个鸽舍飞进2只鸽子,共飞进6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1个或2个鸽舍,所以,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2、4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家庭作业》第20练习。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1、猜一猜。

  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2、实验活动。

  一次摸出2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有可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一次摸3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一定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3、发现规律。

  启发:摸出球的个数与颜色种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做一做

  1、第1题。

  独立思考,判断正误。

  同学交流,说明理由。

  2、第2题。

  说一说至少取几个,你怎么知道呢?

  如果取4个,能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家庭作业》第21练习。

  《数学广角》教学教案 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9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教材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来学习。如在例1中安排了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学生握手的活动。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电话机超过多少电话号码就要升位等等。可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数学思考: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去数学广角参观一次比赛。板书:数学广角》在去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数学问题呢!碰到困难时,我们共同解决,好不好?我们去车站坐车吧。每张车票是2.50元。现在我们有这些面值的钱,可以怎样付钱?你有几种方法?(课件:1元、5角、2角、1角)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多种答案,如一张2元一张5角,两张1元两张2角一张1角等)

  这些与顺序无关的,叫组合。板书:组合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

  二、展开活动,探索新知

  (一)探索1、2组成的两位数

  师:你们要上车呀,还要猜出密码才能把门打开,这扇门的密码,是由一个两位数组成的,猜对了就可以打开车门。提醒你们这个两位数是由数字1和2组成的,(生再猜,12和21,)这个两位数与10很接近,你们说是多少?(12)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比较快的把数排列出来)

  (二)探索1、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1、用1、2、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2、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

  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3、引导学生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多而不重复。

  4、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5、小组汇报。

  6、师生总结:按照一定顺序找的数多而不重复。

  7、小结:这些与顺序有关,我们叫排列。板书:排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不能一次把这些两位数排列出来,通过动手并记录找出排列的`最佳方法,可能有学生会想到用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握手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2、衣服搭配

  运动员们马上要参加比赛了,但是小红不乐意了,他看小清、小明都穿得这么漂亮自己不美,心里不舒服,小朋友们,你们愿意为小红重新选一套衣服吗?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2件衣服,2件裤子,一共有几种穿法呢?你可以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打开书本101页,可以摆一摆,也可以连线,也可以用序号的方法)

  3、比赛场次

  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如果3位运动员,每两人比一场,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呢?生看书上101页第2题。

  [设计意图]: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拓展练习

  小朋友们如果我也参加比赛,四个人每两个人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进行几场呢?

  五、课堂小结

  比赛结束了,我们马上就要离开数学广角了,离开之前,你有什么感受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数学广角》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广角》教学教案01-21

《数学广角》教案11-20

《数学广角》教学教案(8篇)01-21

《数学广角》教学教案(精选8篇)01-21

数学广角的教学教案设计10-08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教学教案设计10-09

《数学广角》教学方案10-08

《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教学教案设计10-09

广角推理教学教案设计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