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3-02-17 12:56:50 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 结合现实生活,学会根据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辩认其余三个方向。

  2.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并且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3.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教具:小黑板 字条(打印)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老师第一次来到石良完小,谁能给帮老师一个忙。介绍一下 校园的情况,分别找一找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建筑?我有一些了解了,感谢同学们的介绍。

  一、 课前小游戏,导入新课(复习东南西北,起立,指说)

  现在,上课(师生起立问好) 咱们来个小竞赛,看哪个小队的同学反应快,回答流利、干脆。准备好了吗?想一想,你现在是面对什么方向,(三个小队分别说)?再一个问题:你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为什么老师提同样的问题,而你们的回答却不一样? 这节课咱们来研究方向与位置。(板书)

  二、联系实际,自主探究

  1.刚才,同学们给我介绍了校园的情况,我也找了几个建筑物,你们知道它在校园的哪个方向吗?(厕所 操场 科技楼 食堂)(东 西 南 北)从你现在的位置来观察,它在你的哪个方向?从你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来找一找?

  2.为了让我更清楚地认识校园,请同学们再帮我一个忙。把校园这四个建筑物填在课前老师发给你的图上,制成一个平面图。利用你们已有的经验,开始独立完成。(生独立完成平面图,师巡视指导)

  3.请3个学生把不同结果板演到小黑板上,并让学生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讲明白是面对哪个方向,这个方向是什么建筑?后面?左面?右面? (转身,分3个方向演示小黑板,并标上方向。演示完成后再把小黑板集中摆放。)

  4.同学的平面图都有道理,但为什么不一样?同一个校园,平面图却不一样。怎么办?所以必须统一规则。在国际上人们绘图或者平面图时,规定按上北,下面就应该是(学生说,师板书到中间)以后再绘图的时侯就必须按这个方位。 再把校园这四个建筑物按到方位图上。哪个平面图是符合这个标准?为了看的更明白,再加上方向标。

  5.这两个图怎么变一变让它也符合标准?(旋转,也标上方向标。)

  三、实践应用

  1. 实小平面图

  通过这个图,你说一说知道学校的哪些情况?

  2 做一个学校周边环境平面图

  师: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制作一个平面图。调查一下学校周边的情况?(板书东埠 西埠 下河头 石良集 )把它们写到另一张纸上,做成一个平面图。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四上)112的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

  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探究用表格

  学具准备:

  三张圆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家里有厨房吗?你们进过厨房吗?进去做什么?厨房里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2、我们来看看王华家厨房里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例1图)中午放学回家,王华发现妈妈正在厨房准备烙饼。(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

  (这一环节是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烙饼这一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教师提问:“妈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如果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

  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 “要烙3张饼,锅里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那3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

  让学生用发的圆片烙一烙,同桌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着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生演示烙饼法。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上黑板动手烙,边烙边说)

  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我们就把(烙3张饼所需时间最短的.)这种方法,叫快速烙饼法。(教师板书快速烙饼法)

  教师用课件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并小结:先把饼1、饼2同时放进锅里,先烙饼1、饼2的正面,3分钟后,取出饼1,放入饼3,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2烙好了,取出饼2,再放入饼1,再同时烙饼1和饼3的反面,又过了3分钟,饼1和饼3烙好了,这样烙3张饼就用了9分钟。

  师:老师是用什么方法烙的?(也是用快速烙饼法)

  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

  1、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

  2、用的时间短。)

  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说给你的同桌听。

  (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拓展延伸:

  师:(出示表格,边说边点击表格)刚才烙2张饼时可以2张2张烙,所需时间是6分钟,烙3张饼时可以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所需时间是9分钟。想一想,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6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7张饼、8张饼10张饼最少需几分钟?”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这样过程逐步形成课件表格.饼数

  2 3 4

  同时烙两张饼 快速烙饼法 两张两张地烙

  先烙两张,后三张用快速5 烙饼法

  两张两张地烙

  18 15

  烙 饼 方 法

  最少所需的时间(分)

  6 9 12

  7 8 9 10

  21 24 27 30

  4、探究规律。

  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学生启示:

  1、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和烙饼所需要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不同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1、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用快速烙饼法最节省时间。

  得出结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饼数×3=所需最少的时间。)

  教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张饼呢?”

  (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高

  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

  1、引领理解题意。

  2、全班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估算。

  2、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除法的估算。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分钟计时口算)

  口算卡:

  50×9= 60÷20= 40×8= 80÷40=

  300×3= 120÷30= 20×3= 180÷60=

  60×4= 240÷40= 80×5= 420÷60=

  50×9= 240÷60= 6÷2= 400÷80=

  24÷6= 720÷90= 40÷8= 359÷40≈

  90÷3= 220÷18≈ 80÷4= 80÷38≈

  60÷5= 62÷20≈

  二、谈话:

  师:今天我们学习什么?

  生:口算除法。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看屏幕上知道的。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老师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个优点,并且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三、1号学案:

  知识点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自学 限时5分钟)

  1、请打开书78页,看图理解题意:

  要求80个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也就是求:( )里面有几个( )。

  所以用( )法计算,列式是( )

  2、研究口算方法:

  方法一:算除法想乘法

  因为20×( )=80 所以80÷20=( )

  方法二: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因为8÷2=( ) 所以80÷20=( )

  3、请你完整的列式解答

  时间差不多啦,你完成了吗?看看你的同桌,如果两人都完成,交流你们的学习结果,如有困难,先求助同桌再四人小组合作。

  没有问题请总结归纳:

  整十数除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

  ①②

  师:有问题吗?说说你们的意见吧

  知识点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5分钟哦,你能行!)

  83÷20≈ 80÷19≈

  想:观察发现,( )接近( ),所以在计算83÷20≈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为( )÷( )=( ) ,所以83÷20≈( )

  同理,( )接近( ),所以在计算80÷19≈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因为( )÷( )=( ) ,所以80÷19≈( )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把算式中不是( )的数用“ ”法估算成( )数,再进行口算。

  很简单吧,同桌看看你们的答案一样吧!“小结”看黑板,和老师的一样吗?

  没问题就试试看,你会算吗?(选择其中一竖行,同桌两人口述,要说明你的口算理由啊!)

  60÷30= 90÷30= 80÷40=

  61÷30≈ 92÷30≈ 80÷38≈

  2号学案:(请你按照1号学案方法自学下面内容)

  一、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打开书79页(2),快速完成(只说不写)

  1、理解题意,要求 就是求 。

  2、口算方法:

  ⑴算( )法想( )法

  因为 所以 。

  ⑵利用( )计算

  因为 所以 。

  3、完整解答。

  师生汇报

  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计算122÷30≈ 和120÷28≈时(同桌俩人各选一个,照下面的样子说明你的计算方法)

  我选择( ),我观察发现:( )接近( ),所以在估算 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为( )÷( )=( ) ,所以( )

  比较1号、2号学案,你来总结:(总结完成后看看我的和你的一样吗?)

  1、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是:

  ⑴⑵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是:一般把算式中不是( )的数用“ ”法估算成( )数,再进行口算。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片:

  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

  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

  学生讨论

  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

  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思考汇报

  4)找出最优方案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

  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

  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充练习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重点:

  乘除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

  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乘法和除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

  直接说结果。

  270030=、18060=、36040=、24060=、80040=、42060=、543=、6030=、25050=、1305=、2380=、1506=、183=、234=、713=、4602=、75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估算

  52270、71092、54390、35068、45570、6788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59103、72012、31572、40818、20929。

  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或商。

  1539=585 79224=33

  15039= 39612=

  15390= 158448=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4、复习笔算

  1)94838=、249647=、432548=、327684=。

  2)24527=、53048=、50950=、80237=。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决问题

  1)甲火车14小时行驶1750千米,乙火车10小时行驶1350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

  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路程时间=速度

  2)有26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3)总复习9、10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48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让学生感悟统筹思想,初步了解统筹的含义,掌握烙饼问题的统筹方法,并能实际应用。

  2、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规律探寻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 通过交流争辩活动,使学生体会交流争辩这一学习方法的价值。

  教具准备

  大圆(锅子)一个,小圆(烙饼)9个,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具准备

  每两位学生一份学具,包括一个大圆与九个小圆,实验记录单四份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1、直接出示(锅和饼):这是什么 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能做些什么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烙饼问题 (板书:烙饼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理解题意

  火车站附近的烙饼店来了五位顾客,每人想买一个饼,急着赶火车,限定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烙熟一个饼的两面各需要3分钟,店里唯一的烙饼锅一次只能放两个饼。同学们,你们说,这三个顾客能吃上烙饼吗

  (1)生:猜想

  (2)师:到底能不能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题意,请问:

  两面各需要3分钟什么意思 请用手势示意说明。 所以烙一个饼要几分钟

  一次只能放两个饼什么意思 请用手势示意说明。 所以烙两个饼要几分钟

  (3)如果烙熟1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6分钟)谁来烙一烙

  为什么是6分钟 (正面3分钟,反面3分钟)

  (4)如果要烙两张饼的`话,最少要几分钟 (6分钟)谁来烙一烙。

  23=6(分)中23各指什么

  师:1张饼最少要6分钟,烙2张饼应该12分钟才对,这怎么回事儿

  (因为一个锅可以同时烙两张饼)

  2、探究分组烙

  (1)那4张饼怎么烙 (43=12(分)中的4指什么 )

  (2)介绍分组烙法

  (3)6张,8张,10张怎么烙 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4)反馈:你发现了什么

  3、探究轮流烙

  (1)师:如果烙3张饼,怎样烙最省时呢

  (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烙一烙

  1)请同学们静静的想一想,你打算怎么烙,用了几分钟,它是最少时间吗

  2)有了想法后,先独自用老师发给你的材料动手烙一烙,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烙的过程轻轻的说过同桌听。

  师:想一想,我怎么向同学汇报,能让大家听的明白一些。

  (3)反馈交流:指名生回答:

  生1: 2张+1张,6分+6分=12分(让一生板演)

  生2:口述板演:③②3分钟②拿掉

  ③①3分钟③好了

  ①②3分钟①②也好了

  师:谁听明白了 指名生3再一次板演。师指导口述过程。

  (4)同桌合作,动手用学具烙一烙

  请每位同学用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烙一烙,算一算,验证一下这样烙是不是9分钟

  (5)师:请同学比较这两种不同的烙法,为什么烙法2就来得省时间呢

  ①请每个同学静静地想一想,把两种方法对比一下,为什么 (独立思考)

  ②汇报。根据生的汇报师小结:

  烙法1第二次的时候只放1张饼,太浪费了。烙法2每次都是两张饼在同时烙,不浪费。看来我们烙饼的时候尽可能使锅里有两张饼在那里一起烙。这样就不会浪费时间,最省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在平时解决问题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6)给烙法2取名字

  师:烙法2还有那么多的数学奥秘,你能给她取个名字吗 (交替烙,轮流烙)

  4,探究分组烙+轮流烙

  (1)假如烙5张饼,怎样烙最省时间 谁来介绍一下方法

  (2)介绍分组烙+轮流烙法

  (3)现在你会解决了吗

  火车站附近的烙饼店来了五位顾客,每人想买一个饼,急着赶火车,限定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烙熟一个饼的两面各需要3分钟,店里唯一的烙饼锅一次只能放两个饼。同学们,你们说,这三个顾客能吃上烙饼吗

  (4)烙7张呢 9张呢 11张呢 怎样烙最省时间

  a、同桌合作烙一烙,并完成把结果写在练习纸上

  b、反馈:你发现了什么 (你怎么这么快就想出来了,有什么好方法吗 )

  (5)那烙12个饼采用什么烙法省时呢,为什么

  (6)那你觉得什么情况下分组烙省时,什么情况下两种方法结合省时

  三、发展时间

  1、一个锅一次能同时烙3个饼,两面各需要烙3分钟,烙熟6个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2、一个锅一次能同时煎2条鱼,两面各需要煎5分钟,煎熟3条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四、课堂总结

  师: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想说什么

  教学反思: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通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还要给学生留下点什么 我认为饼如何烙最优以及其中蕴含的规律固然重要,但这只是知识技能的范畴,我不想仅停留在就知识教知识的层面上,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才是学生持续发展,终生发展最重要的东西。本节课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经历探索烙饼中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掌握烙饼的最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在明确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进率的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方法,熟练的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

  教学难点

  熟练的进行时间单位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填空:1米=( )厘米 1公顷=( )平方米

  1时=( )分 1吨=( )千克

  2、导入:演示动画“名数的产生”他们俩到底谁高?同学们想不想给他们做个裁判呢?好,老师一起帮助你们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名数、单名数、复名数、

  (1)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位小朋友所说的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这些数有哪些特点?(即有数又有单位名称)

  教师指出:在计量长度、面积、重量、时间时,得到的数都带有单位名称,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等、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2)观察同学们说出的这些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测量的结果,有数有单位;不同点:有的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有的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

  教师明确指出: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单名数;

  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

  (3)让学生分别举出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

  2、教学例1、

  (1)出示例1 3米=( )厘米

  教师提问: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

  米是多少厘米?5米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说明:由米到厘米,是从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要用高级单位前面的数乘以进率、

  学生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

  让学生举出几个由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的例子、

  (2)教师出示2吨50千克=( )千克

  教师设问:这几道题目与上面的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将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学生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确:首先把2吨变换成千克数,因为1吨等于1000千克,所以2吨=1000×2=20xx千克,再加50千克,就等于20xx千克、

  (3)4千米180米=( )米 7米6厘米=( )厘米

  补充:5平方米2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5时30分=( )分 3日12时=( )时

  (4)引导学生总结:由高级单位名称改定成低级单位名称时,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以进率,再加上低级单位的数、

  3、教学例2、

  出示例2: 5000平方米=( )公顷

  375分=( )时( )分

  (1)引导学生观察:从这两道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提问:低级单位的名数能否转化为高级单位的名数呢?

  小组讨论交流:应该怎样改写?

  学生汇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

  ①因为1000平方米=1公顷,50000平方米有几个10000平方米,所以5000÷10000=5公顷,就是把平方米改写成化顷数,要除以进率10000、50000平方米=5公顷、

  ②因为1时=60分,375分中有几个60分就是几时,就是用375除以60,商6余15,所以375分改写成几时几分,要除以进率60、375分=6时15分、

  同桌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

  让学生举出几个由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的例子、

  教师归纳方法: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商就是高级单位的数,余数就是低级单位的数.

  (2)练一练

  6090克=( )千克( )克 420时=( )日( )时

  490秒=( )分( )秒 20xx毫米=( )米( )厘米

  4、引导学生概括名数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刚才这两个小朋友谁说得对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说明吗?

  2、18平方米=( )平方分米 6米45厘米=( )厘米

  5千米300米=( )米 3时20分=( )分

  2千克80克=( )克 2日16时=( )时

  120000平方米=( )公顷 7600千克=( )吨( )千克

  1070毫米=( )米( )厘米 3004米=( )千米( )米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678秒=( )分( )秒

  50个月=( )年( )个月

  2、比较大小、

  2小时15分215分 3米5厘米350厘米 49千克○4090克

  7米20厘米720厘米 3吨300千克 184时7日10时

  3、解答下面题目、

  (1)4辆卡车共运了8吨400千克的货物,平均每辆卡车运多少货物?

  (2)王刚从家到图书馆用了1小时10分,他行了4千米200米,他平均每分钟行了多少米?

  (3)一根绳子用去了3米5厘米后,剩下的比用去的2倍多4分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3、还有什么疑问?

  4、刚才这两个小朋友到底谁重呢?30.4千克与32千克哪个更重?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们将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一种播种机的宽度是4米、用拖拉机牵引,每小时行5千米,可以播种多少公顷?

  2、每人每天大约吃食盐6克、一个食堂有240人吃饭,一个月(按30天计算)大约需要食盐多少千克?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9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1页例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5~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相关估算。

  2.在尝试练习中掌握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具体的数量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知识

  1.口算:80÷490÷30800÷20 120÷4540÷903200÷802.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23866721(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

  3.估算:79÷459×42 183÷6310×194.

  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该怎样估算?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估算除法。

  (板书:估算除法)

  [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做好知识的孕伏工作;同时为分散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做好铺垫工作。]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出示例2主题图:从重庆出发,普通客船每时行20km,大约( )时可以行207km。口头列式并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要点:将207km看作200km,200÷20=10(时)

  2.出示例2第一组信息。提出问题,连贯的说一说条件和问题。

  从重庆到三峡大坝全长624km,如果乘坐普通客船每时行23km,去三峡大坝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要点:624里有几个23就要行几时(为小结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作好铺垫)。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要点: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算。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23看成20,再口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并板书。624÷23≈30(时) 624÷23≈31(时) 600÷20=30620÷20=31

  3.独立尝试练习,例2第二组信息。

  从三峡大坝到重庆全长624km,如果乘坐高速快船每时行52km,回重庆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估算。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若有不会的同学,可以请教同桌、同组同学或老师。

  (3)集体交流——分两个方面。

  第一,为什么用除法?(624里有几个52就要行几时)

  第二,你是怎样估算的?(把624看成600,把52看成50,再口算) 624÷52≈12(时) 600÷50=12

  三、小结提升、完成板书

  小结:(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估算?被除数看作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除数看作整十数,再相除。

  (2)从解决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四、练习巩固、熟练估算

  1.第102页课堂活动。

  (1)180÷90=2(时)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速度=时间。

  (2)581÷7=83(千米)又能发现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

  (3)762÷75≈10(时)怎样估算的?

  2.教科书第103页5~8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直。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摆小棒活动。

  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

  2.思考。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

  3.板书。

  平行和相交。

  二、学习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比较垂直与相交。

  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思考,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

  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

  5.我说你摆。

  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

  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6.学习画垂线。

  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

  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

  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

  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边说边演示。

  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馈交流。

  三、巩固练习。

  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

  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

  小组合作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

  比较: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

  四、小结

  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

  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2-07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18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4-01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时教案02-23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02-07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8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3

五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12-08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7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