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4-21 09:00:52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七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一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第l~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l.教师准备10的主题图和练习九第2题插图的课件、计数器等。

  2.学生准备10朵花(模型)、10根小棒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l~9的数,不仅能够正确数出l~9,还能读、写这些数,知道它们的大小和组成。那么比9大的数大家认识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

  2.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识

  1.学习数数和认数。

  (l)在屏幕上出示第64页上10的主题图,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教师:图上画了些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

  (2)学生数数,并交流自己数的结果。

  教师:画面上有多少人(10人),你是怎样数的?

  学生:我先数9个小朋友,再数一个老师,一共数出10人。

  教师:大家数了9以后再数10,10是9后面的一个数。

  提问:画面上一共有多少只鸽子?(10只)

  (3)让学生从不同的起点再数画面上的人数和鸽子的只数,数后交流。

  教师:刚才同学们又数了人数和鸽子的只数,结果怎么样?在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刚才我又数了几遍,还是10人和10只鸽子。在数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管从什么地方数起,只要是一个挨着一个地数,不重数不漏数,结果总是一样的。

  (4)让学生试着两个两个地数,看结果是多少。

  (5)让学生观察第64页上的点子图,并数出图上小圆点的个数。

  (6)随着学生报结果的过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10,并引导学生读这个数。

  (7)学生摆学具:在桌面上摆出10朵花。

  2.学习10以内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l)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9颗珠子,再拨1颗;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一说老师拨珠子的过程,重点让学生感受拨9颗以后再拨1颗就是10颗的拨珠过程。

  (2)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①在屏幕上出示第65页上面的直尺;②让学生在直尺从0开始依次读出直尺上的数;③引导学生对照直尺说出10以内数的顺序。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9在10的前面,9比10小;10在9的后面, 10比9大。

  (4)引导学生比较9和10的大小。

  ①学生数出第65页上两幅点子图中小圆点的个数。

  ②先让学生在9○□和10○□中的方框里填数“10”,然后在○里填“<”、“>”。

  ③学生汇报交流自己填写的过程和理由,重点说出填写时“想”的过程。

  3.学习10的组成。

  (l)学生拿出10根小棒,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并边摆边说:10可以分成9和1、8和2……

  (2)摆小棒后,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摆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

  全班学生齐读上面的10的组成。

  (3)引导学生推想10的另外的组成。

  教师:看到上面10的组成,你还能想到什么?请举例说明。

  学生:看到一组组成,还可以想到和它有联系的另外一组组成。如看到我马上就想到了。

  学生由推想出另外几组组成。

  (4)引导学生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教师:根据刚才推想10的.组成的过程,怎样去记忆10的组成?

  学生:学习时主要记住前面五种组成,其余几种组成不必牢牢记住,完全可以由前面几种组成推想出来。

  4.学习10的写法。

  (1)引导学生观察10的字形,并说一说10的结构:10是由“l”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左边是“l”,右边是“0”,合起来读10。

  (2)教师示范,边写边讲解:写10要占两个“日”字格,左边格子里写“l”,右边格子里写“0”;先写“1”再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得太远。

  (3)学生在节上格子里练习写10,教师作指导。

  三、巩固练习

  1.数数。

  (1)数实物(数10根小棒、10个小圆片等)。

  (2)抽象数数:从l数到10;从10数到1。

  2.完成第65页“做一做”的练习,先让学生根据10的组成连线,然后交流连线的过程和想法。

  四、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九第1题,先由学生在数轴上的方框里独立填数,然后交流自己填数时的“想”的过程,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

  2.完成第2题。在屏幕上出示卫星发射情景的画面,并由学生模拟发射台指挥员从10数到1发布发射命令。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电视上看到我国卫星发射时的情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完成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在表格里填10的组成,然后在完整地说一说10的组成。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2. 学生说说自己本课时学习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3.教师对全课作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信息窗1,第二个红点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并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2.在理解除法各部分名称和意义的基础上,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

  重点难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会正确书写乘法竖式,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步骤。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同学们在上节课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求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 下。 指名背诵2-5的乘法口诀。

  2. 指名口答 42≒ 63= 84= 155= 124≒ 204= 93= 164≒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同学们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情景。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还有哪个问题没解决? 生回答: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2.引导学生把相关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交流,引导明确:学生交流完整问题:3人一共捉了15只蝴蝶,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3. 请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指名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交流明确:求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也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列出算式:153=?

  4. 提问:你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这个算式吗?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想一想、算一算、集体交流,指名回答:想3和几相乘得15,想乘法口诀三五十五,商是五。

  5. 引导:乘法可以写成竖式,除法可以写成竖式吗? 板书,并讲解,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 课件按步骤演示讲解: 15 3 =5 5商 3)15被除数 15 0 这就是除法竖式,很 奇怪吧!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质疑: ①为什么要有3个5? ②0是从哪里来的 ? 师:孩子们,你们的问题提的非常好。 交流明确:竖式要向上面那样写完整。

  6. 试一试:把第一个红红点问题的除法算式写成竖式。

  学生独立写写,集体订正。 教师巡视,选择学生作业展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补充练习: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164= 33= 204=

  84= 105= 62=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一些场景,如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等等,导人新课,让学生感知这些都是比较重的或大宗的货物,了解计量这些货物有多重,通常都是用吨作单位,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接着又以一个小学生体重是25千克,推算出40个这样的小学生重1000千克,即1吨。这里所出现的大米、学生等,都是学生熟悉的,有助于学生在已经掌握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一猜数学老师的体重吗?

  ①请几名学生猜一猜;

  ②让猜的学生说说老师的体重为什么用千克作单位而不用克呢?

  2.课件展示场景: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厢。

  ①学生观看场景图,师说明这些图中堆放或者运输的都是些很重或大宗的物品;

  ②提问:如果我们现在用克或者千克作单位来表示这些物件的重量,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用时方便吗?

  3.揭示课题:

  如果用克或千克作单位来表示上面物品的重量,用起来比较麻烦。因此,计量这些重的物品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可以用符号“t”表示。

  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猜老师的体重,唤起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回忆,接着通过观看场景图,初步感知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时,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单位,从而引出吨这个单位。

  二、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感知25千克、50千克、100千克大米的重量

  (1)感知25千克

  出示25千克重的一袋米,请一位力气小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力气大的学生来搬。

  (2)感知50千克

  出示50千克重的一袋米,还请上面力气大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学生来帮忙搬。

  (3)感知100千克

  出示100千克重的一袋米,让班级几位力气最大的学生一起来试试,看能否搬动,搬完后,让学生谈谈搬米袋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三次搬米袋,由最轻到重,逐步强化学生对100千克重的感知,为下一步建立1吨重的表象铺设合适的台阶。

  2.直观感知1吨的实际重量

  (1)谈话:刚才同学们在搬100千克米袋时,感觉很重,那么2袋这样的大米多少千克呢?3袋、4袋……10袋呢?(课件展示10袋大米的情境图)

  (2)学生按老师所说的大米袋数说出相应的`千克数。

  (3)小结:1袋大米100千克,10袋大米重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lt=lOOOkg。

  (4)让学生根据:1吨=1000千克

  说出3吨=( )千克,8吨=( )千克,5000千克=( )吨,7000千克=( )吨。

  (5)假如我们班学生的平均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我们班多少位同学才有大约1吨?

  学生动手算一算,然后交流算法,得出40位同学大约有1吨。

  [设计意图]用10袋大米,40个学生的体重,让学生体会1吨重的概念,学生看得见,模得着,有助于学生在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

  3.结合实际,加深对吨的认识(多媒体结合演示)

  (1)读一读:

  一棵白菜重1千克,1000棵白菜重才是1吨

  每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是1吨

  每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是1吨

  (2)算一算:

  1桶水大约10千克,( )桶水重1000千克

  2块砖重5千克,200块砖重是( )千克,( )块砖重是1吨

  (3)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吨这个单位?

  学生举例说明重大约1吨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一读、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动,丰富学生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1吨观念的建立。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填一填:

  一只河马重3( )

  一只羊重大约45( )

  一个苹果重200( )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4( )

  拖拉机能装20xx千克石子,也就是( )吨

  大象的重量约6000千克,也就是( )吨

  一条蓝鲸重7吨,也就是( )千克

  一条鲨鱼重约3吨,也就是( )千克

  2.算一算:

  一台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t的货物,照这样计算,15次能吊起的货物是多少吨?

  3.试一试(多媒体):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面标记限重量是1t,13个成人

  (1)如果是我们三年级的小学生去乘的话,每次可以乘坐几个?

  (2)如果是我们学校83位老师都要乘电梯,至少要乘几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填一填,算一算,使学生充分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通过让学生解决乘电梯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吨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1.说说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

  2.课外实践:星期天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商店或超市调查一下,有哪些货物是用吨作单位的,有哪些货物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如果是以千克作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

  样的货物的重量是1吨,作好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通过调查、收集、处理信息,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前、后基本含义。理解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正确确定“前后”。

  2、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说一说等活动,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前、后基本含义。

  难点:理解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正确确定“前后”。

  一、创设情境,体验前、后

  1、观察课室,感受前、后

  小朋友们,你看一看我们教室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2、说一说

  请同座位的两名小朋友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3、听口令,摆物体

  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前面,数学书放在文具盒的后面;铅笔盒不要摆在数学的前面……

  二、引导探知,体验感悟

  1、看图讲故事

  课件出示《龟兔赛跑》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谁能根据这幅图给大家讲故事?

  2、说一说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在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3、观察、讨论

  请4个小朋友站一列,互相说一说这4个同学的位置。学生互相交流:----的后面是----,----的前面是----。

  4、变换位置,加深理解

  (1)请全班同学站起来向后转,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2)以前后两个小朋友为一组,互相摆一摆你们的文具,然后说一说谁在前面,谁在后面。

  三、实践应用

  1、队列游戏:请几位同学到前面来,站成一列(前后站)。你发现了什么?围成一个圈,这样站,你又发现了什么?

  2、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前、后的应用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课题 一起做游戏 课型 数学游戏课

  教学目标 1、 在“堆一堆”和“玩一玩”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的经验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

  2、 能够从游戏中获得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3、 在游戏中体验到用数学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讲述、练习、讨论

  教具准备积木、扑克牌

  教学活动设计 修订

  一、游戏导入,开展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积木。你们瞧,他们都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

  1、玩“搭积木”游戏。老师讲解游戏规则。

  ①每组有十个各种形状的物体,拼搭时,10个物体都要用上。

  ②搭出的作品要有创意。

  ③堆得又快又高的小组获胜。

  2、学生两个人一组,玩搭积木游戏。

  二、评比活动,总结经验。

  1、各组展示各自的作品,评选“小小设计师”。

  2、全体成员进行评比,并说说评比中的发现。

  3、议一议。

  在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三、小组合作,操作体验。

  谈话:刚才的游戏,有趣么?接下来,我们要四个人一组玩一个游戏,你参加吗?

  1、四人一组开展游戏

  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①一边摸牌,一边算牌上数的和。

  ②结果比10大的被淘汰。

  ③ 结果最大的人获胜。

  ④ 结果一样大的,谁摸牌少谁获胜。

  3、第一轮游戏开始。

  ① 4人一组,展示各组的游戏情况。

  ② 游戏后,小组派代表说说游戏中的发现。

  4、出示第91页的“玩一玩”主题图。

  ①提问:淘气已经摸了3、5,还摸吗?

  ②淘气如果继续摸牌,摸到几才能获胜?摸到1可以吗?为什么?

  5、第二轮游戏开始。

  ①展示某一小组的游戏情况。

  ②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总结活动,深化认识。

  通过今天的数学活动,你有那些想说的?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6,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法分配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把下面复习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画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如□□□□□■■■,共做4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如:(36+64)8,205+502,6010+1010等,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让学生摆正方形,先把5个白色正方形摆成一横排,接着摆3个红色正方形与白色正方形在同一行上,教师同时贴出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条,先只显示5个白色的正方形,然后再显示3个红色的正方形。接着教师说明要摆4行这样的正方形,边说边贴出另外3张画着正方形的纸条。教师指着图形提问:

  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先请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所列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还有别的算法吗?你是怎样想的?再请一个学生回答,如果这个学生说出另外一种算法,教师再把这个学生所说的算式也写在黑板上。如:

  (5十3)4 54十34

  教师: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每一行有多少个正方形,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第二个算式是先求出白正方形和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这两个算式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下面我们大家一齐来计算,看一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样。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然后再提问: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怎样?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说明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5十3)4=54十34

  等号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的和乘以4。)

  等号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先分别乘以4,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教师: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5与3的和乘以4等于5与3先分别乘以4再相加。

  教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十7)6 186十76

  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的`和乘以6。)

  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分别乘以6,再把两个积相加。)

  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18加7是25,25乘以6是150。)

  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

  教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教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一个等号。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什么?(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18与7先分别乘以6再相加。)

  教师:我们再来看两个算式 20(15十9) 20xx十209

  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

  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以15与9的和等于什么?

  2.进行抽象概括。

  教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

  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先看等号左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二两个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三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什么意思?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时板书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4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班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 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 c=ac+bc

  等号左面(a+b) 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面ac+bc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十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

  教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18527十1527,提问:

  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以哪一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

  2.做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

  在(32十25)4中,两个数的和指的是什么?同一个数相乘指的是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应该等于哪两个数分别同4相乘再相加?

  第一小题的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乘法分配律,32与25的和乘以4,应该等于32与25分别乘以4再相加,所以两个方框里应该分别填32和25。)

  第二小题应该怎样填?根据什么运算定律?(根据乘法分配律,64与12的和乘以3,应该等于64与12分别乘以3再相加。)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掌握11减几的计算方法。

  2、初步掌握计算11减几的思维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正确口算11减几。

  3、养成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5、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初步了解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小棒,小黑板

  学生准备: 11根小棒(10根1捆)。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计算11减几的思维过程,正确计算11减几。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11减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你们能从11倒着数到0吗?

  2、板书9+( )=11 8+( )=11 7+( )=11 6+( )=11让同学们口头计算。

  3、师:大家看,黑板上有几根小棒呢?(8根)如果老师要拿走5根小棒,可以怎么做。(直接拿走)用算式怎么表示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方法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老师手里拿着几根小棒呢?(一捆加一根小棒)

  生:11根

  师:老师想从这11根中拿走5根,和刚才有些什么不同呢?

  生:捆起来了。

  师:我们这里零的一根可不可以直接拿走5根呢?

  生:不能。

  师:哦,那我们就遇到新问题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新问题。(板书:11减几) 同学们一起来把课题说一遍。

  (2)引导操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零的一根不够拿出5根,那我们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举手回答。

  学生甲:我们建议用1捆零1支小棒来分一分,可以解决。

  学生乙:我们认为可以用列算式来算出结果。

  学生丙:我们更愿意先分小棒,再把分的办法用算式记录下来。

  师:好,就按同学们的意见,先分小棒。比一比,看谁的办法又多又巧!(学生积极思考后,分小棒并进行热烈的交流,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师:请介绍你们的分法,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完善自己的思路。

  学生甲:先拿出这零的1根,然后把1捆打开。从10根里拿出4根,4根加1根合起来是5根,剩下6根。

  学生乙:先把1捆打开,从10根中拿出5根,把零的1根和剩下5根合起来,就是剩下的6根。

  师:真不错,同学们想的这些分法都是正确的。但同学们觉得那种方法更简单呢?(第2种)现在就请全班同学一起来做一遍。把一捆小棒打开,变成10根,从10根里拿出5根还有几根呢?(5根)这5根和原来的一根合起来就是(6根)

  所以,我们的方法是:先打开一捆成10根,减5根剩5根,剩下的5根还要加上原来的1根,这样我们就能算出11-5=(6)

  同学们做得都很认真,现在请你们把小棒放起来。

  2、探索多种算法。

  师:刚才我们用分小棒的方法算出了11-5,同学们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再开动脑筋想一想,举手回答。

  引导同学们:

  (1) 想加法算减法。因为6+5=11,所以11-5=6

  (2) 倒着数数。减一个是,减二个是

  师: 我们一共用了几种方法来计算11-5呢。(3种)

  无论那种方法都能算出11-5=6。那老师现在就来考考大家,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11-6吗?(除了讲过的3种方法外,还有一种方法:因为11-5=6,所以11-6=5.)

  三、结合图形,列式计算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小黑板上的图形,一共有多少个呢?

  生:11个

  师:那老师现在遮住了3个,用算式表示是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学生甲:11-3

  师:如果老师遮住了8个,用算式表示是举手回答。

  学生乙:11-8 师:你们会算吗?用得的那种方法呢?

  学生甲:

  学生乙:

  师:我们用一副图形就能说出两个减法算式。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

  四、小游戏:分小棒,说算式

  同桌的同学分一组小棒,随意分,分成两组后,一人说一个减法算式。(例如:将11根小棒分成5根和6根后,就可以一个说11-5=6,另一个说11-6=5。)

  五、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11减几)有几种方法?

  六、课堂练习

  1-5=

  11-3=

  11-4=

  11-2=

  11-0=

  11-6=

  11-8=

  11-7=

  11-9=

  11-11=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范文10-30

小学数学教案09-18

小学数学教案03-11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12-30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12-30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12-30

【热】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荐】12-30

小学数学教案【精】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