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平行四边形教案

时间:2024-11-16 16:59:47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平行四边形教案模板锦集五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平行四边形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平行四边形教案模板锦集五篇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参与对图形的围、拼、折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四边形以及它的特点,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平行四边形图),你们见过它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

  二、自主探究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在哪见过?

  看,这是教师在生活中见到的四边形,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2图

  第一幅图是挂衣服的架子,第二幅图是围起来的篱笆墙,第三幅图是楼梯的扶手。

  你能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出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吗?它跟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试一试。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拼平行四边形,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展示学生拼图结果,并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它们的对边一样长,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角不是直角)

  老师边画平行四边形边指出:像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分小组讨论, 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组织学生想一想,再围一围。

  3.“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在书上描一描,教师巡视检查。

  4.“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动手完成。

  5. “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

  三、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文 章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相等的性质。

  2.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平行四边形的计算问题,并会进行有关的论证。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对角、对边相等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2.难点: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3.难点的突破方法: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这一节是全章的重点之一,学好本节可为学好全章打下基础。

  学习这一节的基础知识是平行线性质、全等三角形和四边形,课堂上可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知识。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在小学里学过,学生是不生疏的,但对于概念的本质属性的理解并不深刻,所以这里并不是复习巩固的问题,而是要加深理解,要防止学生把平行四边形概念当作已知,而不重视对它的本质属性的掌握。

  为了有助于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本质属性的理解,在讲平行四边形定义前,要把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让学生认清楚。

  讲定义时要强调四边形和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这两个条件,一个四边形必须具备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才是平行四边形;反之,平行四边形,就一定是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一个四边形.要指出,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判定方法,又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新教材是先让学生用观察、度量和猜想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这两条性质的,然后用两个三角形全等,证明了这两条性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知识的自学能力。

  教学中可以通过大量的生活中的实例:如推拉门、汽车防护链、书本等引入新课,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的基础上去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达到用问题创设数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索与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结论,学会简单推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几何图形中呈现的数学美。让学生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享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和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

  【教学难点】:

  发展合情推理及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探索分析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回顾思考,引入新课

  什么叫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都有哪些性质?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我们可以解决相关的计算问题。阿凡提是传说中很聪明的人。一天,财主巴依遇到阿凡提,想考一考聪明的阿凡提,说:给你两块地,一块是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如下图,AB=10,OA=3,BC=8),还有一块是边长是7的正方形EFGH土地,让你来选一下,哪一块面积更大?

  [学生活动]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努力试图寻找各种途径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教学内容]教师乘机引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应用深化

  1、做一做:(电脑显示P100“做一做”的内容)

  如图4-2,□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1)图中有哪些三角形是全等的?有哪些线段是相等的?

  (2)能设法验证你的猜想吗?

  [教师活动]教师将前后四名同学分成一组,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及实验工具(刻度尺、剪刀、图钉),尝试在交流合作中动手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有何性质.

  2、观察、讨论:(小组交流)

  通过以上活动,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并由各小组派学生表述看法。

  [教师活动]探究结束后,分组展示结果,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旋转法”的实验过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教师活动]“实验都是有误差的,我们能否对此进行理论证明?”

  [学生活动]此问题难度不大.

  [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口述证明过程.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这条性质.

  活动二

  刚才财主巴依提出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学生口述过程,教师最后给出规范的解题过程。

  练一练:

  财主不服气,又想考阿凡提,说过点O做一直线EF,交边AD于点E,交BC于点F.直线EF绕点O旋转的过程中(点E与A、D不重合),你能知道这里有多少对全等三角形吗?

  [教师活动]此处组织学生抢答,互相补充完善后,学生答出了全部的`全等三角形.

  活动三

  电脑显示P101关于铁轨的图片

  提出问题:“想一想”

  已知,直线a//b,过直线a上任两点A,B分别向直线b作垂线,交直线b于点C,点D,如图,

  (1)线段AC,BD所在直线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2)比较线段AC,BD的长。

  引出平行线间距离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比点到直线的距离,两点间距离等概念。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A.(学生思考、交流)

  B.(师生归纳)

  解(1)由AC⊥b,BD⊥b,得AC//BD。

  (2)a//b,AC//BD,→四边形ACDB是平行四边形

  →AC=BD

  归纳:

  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间的距离。

  即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议一议]:

  举你能举出反映“平行线之间的垂直段处处相等实例吗”?

  活动目的: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的应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环节巩固反馈,总结提高

  1、说一说下列说法正确吗

  ①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②平行四边形的边相等()

  ③平行线间的线段相等()

  ④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是28,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OBC的周长比△OBA的周长大4,则AB=

  3、已知P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CD上的任意点,则△APB与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比为

  4、平行四边形ABCD中,AC,DB交于点O,AC=10。DB=12,则AB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5、平行四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O,OA,OB,AB的长度分别为3cm、4cm、5cm,求其它各边以及两条对角线的长度。

  第四环节评价反思,目标回顾

  活动内容: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能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归纳吗?

  [布置作业]:

  P102习题4.21,2,3

  探究题已知如下图,在ABCD中,AC与BD相交于点O,点E,F在AC上,且BE∥DF.求证:BE=DF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4

  教学目标设计:

  1、激发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体会“等积变形”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矛盾

  拿出一个长方形框架,提问:这个框架所围成图形的面积你会求吗?你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教师捏住两角轻微拉动长方形框架,使它稍微变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它围成的图形面积你会求吗?你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边长×邻边长

  学情预设: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多数学生会受以前知识经验和教师刚才设问的影响,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边长×邻边长。

  教师继续拉动平行四边形框架,使变形后的平行四边形越来越扁,到最后拉成一个很扁的平行四边形,提问:这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等于底

  边长×邻边长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板书课题。

  学情预设:随着教师继续拉动的平行四边形越来越扁的变化,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体系开始坍塌。这种认知平衡一旦被打破,学生的思维就想开了闸的洪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为什么用底边长乘邻边长不能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多少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

  二、另辟蹊径,探究新知

  1、寻找根源,另辟蹊径

  教师边演示长方形渐变平行四边形的过程,边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能用长方形的长与宽演变而来的底边长与邻边长相乘来求面积呢?

  引导学生思考:原来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得越来越小了,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与什么有关呢?该怎样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学情预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在教师的操作过程中,底边与邻边的长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底边长与邻边长相乘的积应该也是不变的,但明显的事实是学生看到了平行四边形在越拉越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越变越小。看来此路不通,那又该在哪里找出路呢?

  2、适时引导,自主探索

  教师结合刚才的板书引导学生发现,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了,是否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求面积呢?

  (1)学生操作

  学生动手实践,寻求方法。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三种方法出现。

  第一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做的高剪开,通过平移,拼出长方形。 第二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中间任意一高剪开。

  第三种是沿平行四边形两端的两个顶点做的高剪开,把剪下来的两个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和剪后得出的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观察比较

  刚才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操作时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这样呢?

  (3)课件演示

  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

  3、公式推导,形成模型

  既然我们可以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那么转化前的平行四边形究竟和转化后的.长方形有怎样的联系呢?怎样能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讨论,如小组有困难,可提供“思考提示”。

  A、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什么变了?什么没有改变?

  B、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C、你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就能得出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用完整、条理的语言表达其推导思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并将公式板书如下: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4、变化对比,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比较前后两种变化情况,思考:第一次的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与第二次的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这两种情况有什么不一样?哪种变化能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来源呢?为什么?

  5、自学字母公式,体会作用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1页,告诉老师,如果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

  面积计算公式,应该怎样表示?你觉得用字母表达式比文字表达式好在哪里?

  三、实践应用

  1、出示课本第82页题目,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底边长5m,高2.5m,它的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说出列式的根据)

  2、看图口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分米 2.5厘米

  3、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会求吗?你是怎样想的?

  4、分别计算图中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单位:厘米)这样的平行四边形还能再画多少个?

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9~8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主题图(有条件的地方可做成多媒体课件出示),让学生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

  2.观察图中学校门前的两个花坛,说一说这两个花坛都是什么形状的?怎样比较两个花坛的大小?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

  3.引入学习内容: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已经会计算了,今天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用多媒体或幻灯出示教材第80页方格图: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图形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c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0页表格)。

  (2)同桌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可用投影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格。

  (4)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讨论,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及面积分别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它的底乘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引导: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也不是处处适用。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其他计算方法呢?

  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2)归纳学生意见,提出:通过数方格我们已经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呢?需要验证一下。因为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所以我们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和拼,教师巡视。

  请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

  教师用课件或教具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如教材第81页的图示)

  (3)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可以出示讨论题:

  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

  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小组汇报,教师归纳: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请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

  三、巩固和应用

  1.出示例1。读题并理解题意。

  学生试做,交流作法和结果。

  2.讨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平行四边形教案】相关文章:

平行四边形教案优秀01-22

认识平行四边形教案03-05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01-02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案07-30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案03-15

平行四边形面积教案03-09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07-24

平行四边形教案四篇05-24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12-14

精选平行四边形教案4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