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古诗教案

时间:2023-05-26 19:00:4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古诗教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古诗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古诗教案

语文古诗教案1

  【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绘的情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老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板书课题《夜书所见》,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4.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学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A.“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B.“所见”呢?(所看到的)。

  C.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多媒体出示古诗:

  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老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板书: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5.学习生字(萧、梧、促)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学生自由讲识字方法)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仿写词语。

  6.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出示全诗)

  7.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来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外地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到这里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 学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 老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猜想孩子还能在玩些什么呢?

  (4)老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 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 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四、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

  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五、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老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学生互相评价。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6.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六、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3.把古诗的意思和感情讲给爸爸妈妈听。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空。

  (1)《夜书所见》是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题目中“书”的意思是________。(2)其中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读句子,写古诗。

  (1)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3. 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1)南宋;叶绍翁;书写、记录。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思乡念亲、怀想故园。

  2.(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夜书所见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课后反思】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是一首描写客游在外的诗人因秋风落叶,倍感孤独郁闷,加倍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这份浓郁的思乡之情让本诗读来带着长长的惆怅,但又不失亲切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节课我坚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将“读”贯穿到整节课堂中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感受,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图文结合、启发想象、练习说话、读背诗文等,大大增强了课堂上的学习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和积极性。

  品词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重点,如何抓住文中的重点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我想法设法重现古诗中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想象,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并且理解诗人的苦闷之情。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感悟出了诗的内涵,更学会了阅读。

  当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多的不足:如在备课时只备教材,对学生考虑的不够周到,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语文古诗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3、了解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示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沛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测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身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掌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身融入诗歌中去,用自身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沛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沛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和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一起赏读,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绩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三、师生一起赏读《归园田居》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身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身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⑴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示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⑵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6、深层探究:

  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协助学生理解。

  多媒体显示: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xxx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读诗,教师点拨:

  《归园田居》(其一),开头几句追述往事,不胜悔恨。头两句点明归隐田园的根本原因。接着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身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开荒”以下十二句,诗人着重描写了纯真、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最后两句,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实际的憎恶之情。这是点睛之笔。诗人之所以要把农村描写得如此恬静舒适,是因为要反衬出他对仕途生活的厌恶。

  《饮酒》(其五)写他怎样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全诗着力表示了悠然自乐的隐居生活,显示了诗人超然于尘俗之外的志趣,也透露了对污浊仕途的厌恶。

  学生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依照自身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7、学生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语文古诗教案3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古诗的配乐曲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彩笔及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

  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体会诗人对春光的赞美之情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三、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吧!(板书课题:村居)

  四、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出示风筝图,上面带有生字)大家瞧,这些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

  “堤”的声母是“d”,不是“t”。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齐读生字)

  4.自读古诗,想一想: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5.小组交流。

  五、品悟古诗

  (一)学习第1、2句。

  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第1、2句。

  3.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

  4.你能把你看到的景物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第1、2句)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早春二月里,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仿佛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里,在春风中轻拂堤岸。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你们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指名读)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生汇报)

  7.这么多美妙的感受,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两句诗的。(生齐读第1、2句)

  (二)学习第3、4句。

  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你能读好它吗?

  2.自由读这两句古诗。

  3.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4.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他们在干什么?(分组交流)

  5.你们能配合画面,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分组交流,尝试练说)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6.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生汇报)

  7.你们的想法都很有意思,你们能将自己的想法融进诗里读出来吗?(指名读)

  8.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中去呢?这样吧,让我们朗读古诗,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吧。(生齐读第3、4句)

  六、背诵古诗

  1.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这首古诗你们一定能背下来。

  2.集体配乐吟诵。

  3.生自由背。

  七、指导书写

  指导写好生字“诗”“童”“村”,重点写好生字“童”。

  1.看“电脑小博士”的笔顺顺序,学生认真观察笔顺顺序、笔画写法。

  2.指名反馈。

  “童”字是上下结构,共有12画,可组词为“儿童、童年”。

  3.观察田字格中的“童”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找到关键笔画,再通过课件演示,提醒学生“立”的最后一横最长。)

  4.教师范写3个生字。

  5.学生描红并临写3个生字。

  6.师生评议。

  八、梳理板书

语文古诗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的生字。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流利、准确地朗读三首古诗。

  2.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春节、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

  1.学生提前预习功课,通过查阅资料等形式,理解诗文生字词。

  2.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学习了本文的三首古诗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春节、清明、重阳的习俗。

  4.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传统节日往往积淀着中国人独有的情绪,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让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将学习三首和传统节日 相关的古诗,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感受诗人笔下的传统节日,并体会诗人寄寓在诗文中的情感。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结合注释理解生词的意思。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屠苏: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

  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重阳:我国传统节日,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2.结合词语理解,准确并流利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正确识记本课的生字,同时,教师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旧”左竖短而有力。

  “魂”左部小而偏上,右部上紧下放。

  易错提示:

  “酒”的右部为“酉”,不是“西”。

  “佳”右部为两“土”,而不是“士”。

  3.多音字。

  行

  xíng:行走

  háng:行业

  为

  wéi:行为

  wèi:为了

  处

  chǔ:处理

  chù:处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课的三首古诗一共写了哪几个传统节日?

  明确: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2.结合日常生活,谈谈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明确: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了本篇课文提到的春节、清明节、重阳节,还有元宵节、端午、中秋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节日。传统节日由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而成,每一个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古代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传统节日寄托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好的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并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接下来的学习里,我们就带着自己的知识积累,深入古诗内容,去感受诗人笔下的情感。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语文古诗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

  4.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重点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六个生字词。

  难点:如何理清文章的层次;正确书写生字。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前六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3.基本理清课文的层次,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调整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以前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讲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学了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看图。

  图上有哪些人?她们在做什么?英英正在说什么?奶奶听了会说什么?

  2.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2).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3).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月光唐代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通读课文。

  (4).分角色读对话。

  4.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2).英英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第三次说了什么?

  (3).奶奶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学会四个生字“意、照、层、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教学调整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诗题,解释诗题。

  2.看图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

  第一句

  a.指名读。

  b.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c.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好像”呢?

  第二句

  a.指名读。

  b.“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c.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时有些什么感受?

  (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齐读这首诗。

  4.朗读指导。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静夜思》。

  作业设计

  1.抄写字词。

  2.比一比,再组词。

  古()自()代()

  故()首()袋()

  3.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心()()()()艹()()()()

  讠()()()()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背诵古诗。

  2、指导写字。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出一首小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激发我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学习这篇课文后,对古诗学习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4.同桌交互背。

语文古诗教案6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我总是试着去寻找书本中关于美的东西,并向学生慢慢地传达美育,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关于在古诗当中所存在的美育,至今我都不是特别清晰,但近期我对此做了一些了解,试着进行了一些分析,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指正。

  一、引导观察感受美

  我们要学会感受美。叶圣陶先生的话对此做了很好的解释:只要我们认真去观察,身边到处是美景。所以说,学会观察对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很有帮助。在古诗学教材中会存在很多插图,我就让学生先自己认真观察,然后再根据图画进行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画面,去用心感受美。比如说,有一篇名为《小池》的古诗,我就先让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景物,他们很快就找出了有树阴、蜻蜓、河水、荷花等等,然后,我又让他们说出自己喜欢的景物并解释原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脑海中就勾勒出带有初夏韵味荷花池水的美丽景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习古诗词就快乐多了。

  二、绘制彩图感受美

  我们要学会创造美。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意识。像带有强烈画面感的文章,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通过文章描述的画面进行想象并具体体现出来,通过如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情趣。比如对于《咏柳》来说,我首先给学生讲解诗意,然后再让他们从整个层面上来把握诗歌中描述的场景,体会诗歌表达的内涵。春天里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翩翩起舞的柳树儿,踱着轻盈的脚步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学生打开了想象的空间,画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有山坡,有绿草,有一片片随风飘动的柳叶;有的`画呈现了一个小姑娘徜徉在春天里,柳叶似她飘逸的头发;还有的画展现的是小河边,绿绿的柳树儿慵懒地伸展着腰肢在《自办报》上也出现了学生的作品,当中有画面,有诗句,互相映托,并深受学校好评。

  总的来说,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让孩子们感受到古诗的美,以此来塑造孩子们美的人格,激发他们对美的生命的敬畏,并体会美的世界。

语文古诗教案7

  一、解题。

  昨天,我们在李贺的《马诗》中读出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诗人于谦在12岁时写下的一首诗。齐读课题。“吟”是古代持歌的一种体裁,是吟诵、赞美的意思,“石灰吟”的意思就是“吟诵、赞美石灰”,如《游子吟》《暮江吟》。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叫《咏石灰》,“咏”也是古代持歌的一种体裁,如《咏柳》《咏鹅》。古代诗歌的体裁还有很多,如“行”“引”“歌行”等,感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了解一下。

  二、学习古诗。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看看于谦为什么要赞美平凡的石灰,让我们从文章中找答案。

  1、理解诗句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万”不是实指,而是虚指。你能举出类似的'词语吗?(千言万语、千头万绪、千丝万缕、千呼万唤、千变万化、千军万马、千辛万苦、千差万别、千真万确、千山万水)

  (2)“等闲”的意思。

  (出示)选一选:“等闲”在字典中也有几种解释:

  ①平常;

  ②随随便便,轻易;

  ③无端,平白地。

  A“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的“等闲”应取第(  )种解释。

  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中的“等闲”应取第(  )种解释。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等闲”应取第(  )种解释。

  D、“等闲之辈”中的“等闲”应取第(  )种解释。

  E、“等闲视之”中的“等闲”应取第(  )种解释。

  2、体会石灰精神。

  (1)石灰石经过千万次的敲击锤打,历经千辛万苦运出了深山,被放入土窑中去经受烈火的焚烧。如果石灰石有表情会是怎样的表情?如果石灰石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

  经过烈火的焚烧,石灰石已经变成浑身雪白的石灰,人们把它浸到水里,为了把洁白无瑕的颜色奉献给人类,石灰承受住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折磨,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石灰?

  (顽强不屈、大公无私、英勇无畏、无私奉献)

  (2)石灰顽强不屈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在古诗中的哪两个词体现出来了?

  (“若等闲”“浑不怕”)

  ①理解“若”是什么意思?

  ②理解“浑不怕”:“浑”有几种意思(出示“浑”字的解释)你能根据字义组词吗?“浑”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诗中写石灰对于什么全不怕?

  (3)教师小结:同学们,这就是石灰,为了理想为了奉献,它勇于自我牺牲。此时,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钦佩、敬佩、喜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石灰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语文古诗教案8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本课最主要的表达特点是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

  学情分析:

  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毕竟那段历史我只是从书中了解一点,对学生还说就更陌生了,加之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需要一定的资料辅助和相关的图片帮助。

  教学建议: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诗歌的重点,可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来解决。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3.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过程与方法】

  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难点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准备:

  教师:南泥湾的歌曲。

  学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精读课文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体会这首诗的隔句押韵,全诗押的是ang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那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自学三、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灯片:『』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不能丢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不能丢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成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③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5)自学五、六两节。

  ①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思想感情,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四、总结升华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本文课题清晰地点明了全文内容,透露了全诗的旨意,特别是“追寻”一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教学中我首先破题明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当时的时代背景,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一、作者追寻延安的什么?

  二、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在理解每节诗的意思时,我扣住“追寻”二字来理解。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仿照第一节的写法,自己也做一回诗人来写诗。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小高潮。但是由于课前,我没有重视检查学生收集资料,有些学生没有去收集资料,教师在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时,有些学生不明白,提出了很多疑问。

  因此,这一环节用去了很多时间,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时间不够,就有些仓促,从本课教学中,我感受到,有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课前收集资料,对课堂上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今后教学中我要重视这一点。

语文古诗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诗句意思,并能用自身的话说说其中一首诗描述的景象。

  3、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教师语言:同学们,俺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李白、杜甫的诗歌艺术达到了唐代诗歌的顶峰,后人赞叹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今天,老师带来了他俩的写景诗各一首,想学吗?有信心学好吗?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一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四个生字及一个多音字“行”,认清“疑”的字形;后两遍读对停顿。

  检查自读情况。

  ⑴指名读诗,正音

  ⑵指名读诗,指导正确停顿

  2、再读,读懂词意

  ⑴自由读诗,根据注释用自身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出示注释:

  《望庐山瀑布》

  ①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俺国名山之一。

  ②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③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出现出紫色。

  ④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⑤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绝句》

  ①.黄鹂:黄莺。

  ②.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③.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终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

  ④.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所以说长江万里船。

  ⑵交流诗意,朗读古诗

  ⑶教师范读,指导方法

  教师语言:读诗词文章,要理解作者,要理解作品,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俺在读书时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把自身当成作者,快乐着作者的快乐,悲伤着作者的悲伤,然后通过诵读的声调、节奏等表达自身的情感。

  三、想象画面,体味意境,品味语言

  (一)三读,想象画面,体味意境

  1、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你就是杜甫,轻声读诗,发挥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再读古诗,注意重音,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壮美/秀美)

  (二)四读,品味语言

  1、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伟大的诗人都很注意遣词造句,默读古诗,你觉得诗中哪些字用得妙?为什么?

  ⑴品味“生”、“挂”、“飞”、“落”

  ⑵品味“含”。

  ① 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

  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

  ②同学们觉得这句诗中的“含”字用得好吗?这样俺们无妨用其他的字来换换,可以用哪些字来换?(有、里、内、前……)

  俺们选两个字换上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窗有西岭千秋雪”,你们觉得怎么样?(太一般了)“窗嵌西岭千秋雪”,(嵌字写出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静态的画。)可是,俺们一般说人才含着什么,这儿用了“含”字还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溢生机。这个“含”字用得真妙。

  ③让俺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四、再读课文,背诵默写

  指名背诵,当堂默写

  五、安排作业,巩固延伸

  板书设计:

  作业指导

  1、有关习题的解题思路(答案)

  2、同学作业情况摘记

  3、作业评讲与矫正性练习

语文古诗教案10

  教学目标

  1.会认“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生字,理解“篱落、阴、疏疏、惟有”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知道三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4.抓住关键词,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知道三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2.抓住关键词,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课余生活都在做什么?想不想知道宋朝小孩们的业余生活都在干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2.简介作者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词。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词:

  徐公篱落稀疏杂草锄地剥莲蓬蜻蜓

  茅檐翁媪赖皮

  3.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4.词语理解。

  疏稀:稀疏。阴:树荫。

  5.朗读古诗

  自读古诗,要求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三、品读古诗。

  1.板书解题。《宿新市徐公店》

  宿就是住宿、投宿的意思,这里的店是住宿的客店,就是现在的`酒店。徐公是一位姓徐的老人。题目的意思就是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2.感受诗意。

  (1)指名朗读第一、二句古诗。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预设:篱落、树、花。

  篱落疏疏一径深。篱落疏疏:篱笆疏疏。

  一径深:小路深远。

  树头花落:树枝花落。

  师:为什么没有形成树荫?

  明确:因为树叶还没长大。可以看出这是春天。

  师: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还没长多少树叶的树,构成一幅农村景色图,这样的画面叫静态描写。

  诗句意思: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荫。

  (2)学习第三、四句诗。

  指名朗读古诗。说说这两句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儿童、蝴蝶、菜花丛

  儿童急走:儿童快跑。

  飞入菜花:飞入菜花丛中。

  师:前面是静态描写,从“急走、追”我们能知道这两句是动态描写。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无处寻”又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师:你们想象一下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心情愉快。

  诗句意思: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径树(静)对春天的赞美

  急走追飞(动)对儿童的喜爱

语文古诗教案11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

  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语文古诗教案12

  【设计理念】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语文教材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载体,更是美的矿藏。其中,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古诗更是这矿藏中的瑰宝。读诗能使人灵秀。古诗教学中,应充沛挖掘诗中美的因素,发明一切条件,引导同学“读”中“悟”,“悟”中“读”,主动学习,品味古诗,深入其中,吸取营养,探索真谛。让同学的心灵真正空虚、灵秀起来,真正体现“以同学的发展为主体,以同学为本”的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身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课时布置】

  2课时。

  【课前准备】

  庐山瀑布风景课件。草堂春景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

  一、谈话激趣,导入释题

  1、同学们,在开展今天的学习活动前,俺们先去庐山游览一番,欣赏一下庐山风光吧!

  2、同学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3、请同学谈谈自身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

  4、导入新课:

  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游览过庐山。结合介绍李白(你了解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诗吗?)

  李白游览庐山后题写了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5、读题,解题:

  读题,理解“望”的意思(远看)。再一次带感情地读题。

  二、初读全诗,解字词,明诗意

  1、同学自能读诗,自同学字,并结合课前预习自主释疑,就有疑惑的'字词质疑问难。

  2、正音:(紫、岭),字形:(瀑、庐、炉)

  说说自身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些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

  3、交流理解局部词句的意思,初步理解诗意:

  遥:远,与题目中的“望”相呼应。银河:天河。

  九天:天的最高层。

  三、品字词,谈感受,诵诗句

  1、引导同学分组品味诗中写得好、写得美的重点字词,并指导朗读。

  ⑴ 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⑵ “挂前川”的“川”指的是什么?“三千尺”是不是准确的数字“三千尺”?

  ⑶ “疑”字俺们在李白的哪一首诗中也学到过?(疑是地上霜)背背《静夜思》结合旧知理解“疑”。

  2、同学吟读古诗,用自身的话赞美庐山瀑布: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象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3、扣住重点字词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展开想象,谈谈感受,体会诗歌意蕴及诗人倾注的情感。

  四、返读全诗,熟读成诵

  1、再次播放课件,协助背诵全诗。

  2、指名背诵全诗,直至全体熟读成诵。

  五、书写生字

  炉、银、烟、窗、绝。

  “炉、烟”的“火”在字左边,捺变点。

  “银”字有两个竖提,金字旁的竖提高,右边的竖提略向下。

  “窗”字字形复杂,注意小撇不能丢。

  第二课时

  绝句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俺国古诗中的一种,他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你知道本诗的作者吗?同学介绍,教师再根据同学所讲作补充。

  这首诗是唐代又一位伟大诗人杜甫写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草堂。这个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着草堂附近生气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小诗。

  4、课件展示草堂外的春景。

  二、自读自悟初步感受美

  1、感受节奏美:

  ⑴ 引导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好节奏。

  ⑵ 指名读:

  对有关字进行正音,识记字形后通过范读掌握好诗句节奏。

  2、感悟意境美:

  ⑴ 引导同学借助注释和图,边读古诗边想,看看自身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问题要和小组同学研究?

  ⑵ 引导交流,读懂了什么?

  ⑶ 引导生质疑,梳理出重点问题。例如:诗人为什么用“含”?

  三、自主探究 深入体验美

  1、明确方法:

  ⑴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⑵ 引导同学小结归纳:查资料、讨论,合作画简笔画,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词句练习写话。

  (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xxxxxx。柳树xxxxxx。黄鹂xxxxxx,白鹭xxxxxx。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xxxxxx。)

  2、引导探究,初步体验美:

  同学们用自身喜欢的方法继续深入学习这首诗,把合作作画的一个小组请到黑板旁,提示小组画前商量该怎样画?为什么这样画?

  3、突破难点:

  ⑴ 你认为他们画得怎么样?

  ⑵ 引导理解“西岭”。

  ⑶ 理解“含”:

  课件出示“雪山”图,后在此图上出现“窗框”。“窗框”逐渐变化到恰好成为“雪山图”的画框。看图,感悟雪山的壮丽。

  ⑷ 理解“万里船”实际上说明什么?

  生看图,感悟作者的心情。

  4、自主开放,深入体验美:

  补充资料:借助注释自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一步感悟杜甫回草堂时的兴奋。

  引导同学为画起名,加深体验。

  让同学面对图,回味古诗,用自身的语言说说这首古诗。

  四、诵读古诗,活化表示美

  美读古诗:

  1、再现古诗,要求想象生动活泼画面,感情朗读,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2、引导背诵。

  3、扮演诵读:

  模仿古人吟诵之势,根据自俺感受看图,扮演诵读。

  4、补充诵读:

  早发白帝城 绝句(迟日江山丽)

  五、书写生字

  鸣、吴、含、泊、流、柳、岭

  仔细观察“鸣、吴、含”的一起部件“口”,区别它们的不同点。(“口”在左边高又小,“口”在上下小而扁。)

  泊、流:三点水中三点的形态不同,但延长后相交于一点。

  岭:形声字,右边表音是“令”。

  柳:看字形,想象柳条下垂的样子,记住一撇别忘记。

语文古诗教案13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⑴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⑵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⑴学生个人读悟。

  ⑵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⑶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⑷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语文古诗教案14

  微课题研究小组

  抓住关键词培养阅读思维能力的研究

  教学内容

  4.秋天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2.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策略/方法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课题)

  2.(多媒体课件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什么问题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

  二、精讲点拨,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读准课文,不错、不添、不漏。同时,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指名领读齐读: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4.提问:这些生字中,有哪些容易写错的地方?我们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并交流反馈。

  6.齐读。

  7.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秋天?

  8.小结: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

  三、有效反馈,布置作业:

  1.小结:读了这一首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2.布置作业:

  ①熟读诗歌,背诵全诗。

  ②听写生字词,描红习字。

  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根据内容画一幅秋天的画。

  ④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课后词语,并反馈。

  2.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①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画画谈谈自己的理解。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②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其中,你喜欢什么呢?把描写这一景物的语句勾画下来圈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批注上你的体会。

  组织交流,相机指导: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组织讨论: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谈话“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出示分组活动内容: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1-1揭题,生齐读课题。

  1-3生自由谈

  2-1生自读全诗

  2-4教学易错字

  2-7生思考

  3-1创设情境,学生发言。

  3-2引导学生在图画中、从身边景物、人物、事物的变化中找秋天,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秋天的特点。

  1-2学生质疑

  2-1让学生有充分自由、自主的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进行品析,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2组织学生讨论。

语文古诗教案15

  学习目标:

  ★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五、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语文古诗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古诗的教案02-07

语文古诗教学教案12-24

语文古诗教学教案精选11篇12-26

语文古诗教学教案(精选11篇)12-26

语文古诗教学教案11篇12-24

语文古诗教学教案(11篇)12-24

语文古诗两首教学教案01-14

《古诗两首》语文教学教案04-01

古诗两首语文教学教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