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25 07:37:55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激发孩子对家人的爱心。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难点:

  1.传授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方法,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的片段,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人的热爱,体会亲情的概念。

  2.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揣摩,以及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赏析、诵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阅读《童年》的开头段落,结合图片,介绍作者。烘托一种沉重的氛围。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我”的外祖母在“我”的生活中的重要。板书课题,扣住“朋友”,整体体会文章的要旨。

  二.点拨

  1.朗读课文,说说 “外祖母”和我的关系。

  学法指导:

  ①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即文章的关键句。在记叙文中,就要多观察文题和文章的最后一段。

  ②在每读完一段时,要及时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这样就能尽快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明确]: 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2. 读课文,结合人物描写片段,说说你所认识的外祖母。 学法指导: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另一种分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 [明确]: 外貌描写: 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 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

  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分析: 健康 慈爱 乐观 坚毅 语言描写: 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分析:对话的内容有关头发;睡觉的事情;打碎牛奶瓶的事情。生活并不令人满意,但只要和“我”说话就显出轻松,平等,和蔼;关爱(朋友);比喻句说明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我”完全体会出了这里的爱。 动作描写: 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分析:反衬她眼睛的明亮。 神态描写: 快活 总之:“我”的外祖母是一个饱经生活的艰难却永远年轻、乐观、慈爱的老人。

  三.课后消化

  1.朗读全文3遍

  2.仿写训练

  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你能用几句话写出父亲或母亲(也可写其他人)对你进行教育时的眼神吗?试试看。(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外貌描写: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 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 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语言描写: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动作描写: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神态描写:快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整体读课文抓中心的方法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揣摩外祖母对“我”的影响。

  1. 外貌描写中感受到对“我”的影响。

  [明确]:突出老人的特征,对生活的不如意,与对我的态度的温和做个对比;在对比中表现对我的深爱;开朗的性格,年轻开朗的心态,是外祖母成为“我”的朋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如此困难的并不顺心的生活中,外祖母如此乐观,必然对“我”的性格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也赋予“我”在人生中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人物。外祖母的微笑、牙齿、衣服、眼神等,都寄寓着“我”对外祖母的爱。特别是比喻句,表现“我”和外祖母“朋友”的关系。

  2. 从议论的语句汇总体会“我”对外祖母深厚的感情。

  [明确]:最后一段的抒情议论,表达“我”对外祖母的感激,写出了外祖母对“我”一生的重大影响。 “她从来……花边”,运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没有外祖母,“我”的生活是黑暗的,没有温暖,没有阳光,外祖母的.“爱”把“我”从黑暗中带到光明的世界里,是外祖母的爱使“我”的世界丰富多彩。 “她马上……朋友”,三个修饰语,表现了外祖母在“我”生活中的极为重要,也极为特殊的位置。 “是她……生活的”。外祖母对我无私的爱,对生活的爱,和她那乐观的精神和坚毅的性格,使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使我有了战胜生活中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 完成课后练习。

  三.小结: 这篇自传体小说,通过“我”的体验与感受,表现外祖母这个人物形象,他富有活力,充满幽默感,对年幼的“我”关心备至,用平等、关爱的心态关注着我的成长,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与安慰,是“我”“最珍贵”的“终身朋友”。文章通过具体、细腻的描写,把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独具魅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重点)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请学生齐背骆宾王的诗《鹅》,问学生:诗中描绘了鹅的什么特征?

  2.出示白鹅图片,请学生自由说说鹅还有哪些特征。(提示:从鹅的生活习性、对人的贡献、叫声、走路姿势等方面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看作者是如何抓特征刻画这只白鹅的。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丰子恺(1898-1975),名仁,浙江崇德县(今属桐乡市)石门人,长期居住上海。是中国现代漫画家、翻译家、文学家、音乐教育家。他初学西画、音乐,继而以漫画著称于世。他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

  2.字音字形

  北碚(bèi) 麒麟(qí lín) 猥鄙(wěi bǐ)

  呵斥(hē chì) 叫嚣(xiāo) 净角(jué)

  譬如(pì) 窥伺(kuī sì) 盛馔(zhuàn)

  岑寂(cén) 分娩(miǎn)

  3.词语解释

  窥伺:暗中观察,等待机会。

  从容不迫:是指非常镇静 、不慌不忙的样子。

  局促不安:形容拘谨、不自然、不安定的样子。本文指鸭子的步态急速,很不自然。

  三眼一板:比喻有条理,合规矩。眼、板,民族音乐和 戏曲中的节拍 。

  丝毫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在课文里指鹅的吃法每天都一个样,一点儿也不马虎。

  不胜其烦:受不了其中的厌烦搅扰。胜,能够承受。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中的白鹅最根本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2)白鹅对我们一家有哪些贡献?

  明确:物质上:白鹅蛋成为我们一家人难得的“美食”,为我家创造了不少价值;精神上:白鹅为我们荒凉的居所增添了生气,为我寂寥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在作者看来,精神上的贡献尤为重要。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的.?结合课文作分析。

  明确:作者从头颈、叫声、步态、吃饭四个方面进行了描写:

  (1)头颈: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似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概。

  (2)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 似厉声呵斥。

  (3)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显得器宇轩昂。

  (4)吃饭: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2.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的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明确: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鹅的食料、进食的程序以及吃饭时的动作神态,特别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鹅与偷食的狗之间的争斗,令人忍俊不禁。

  (二)深层探究

  1.“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 的感情?

  明确:首先,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 得富有灵性。长长的脖子和“轧轧”的叫声是鹅的生理特点,而从容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法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读来非常富有亲切感。

  其次,“傲慢”本为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这只鹅的喜爱之情。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明确: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条件艰苦,而更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由于战争,作者不得不居住在郊外荒村的简陋小屋里,与外界绝少往来,于是感觉到一种“岑寂”的苦闷。作者在文章中说:“因为我们这屋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是这只颇有个性的白鹅打破了寂寞,使荒凉的死气沉沉的环境有了生气,使作者苦闷的心灵得到了一丝安慰,所以作者对这样一位能够“慰我寂寥”的朋友怀着一份感激和留恋之 情。

  四、板书设计

  白 鹅

  一、特点:高傲头颈:傲视群雄

  叫声:厉声呵斥

  步态:从容不迫

  吃法:三眼一板

  二、贡献物质上:生蛋食用、卖钱;

  精神上:增添生气、乐趣。

  三、感情:喜爱

  五、课外拓展

  针对“喜不喜欢白鹅”这个问题,让学生分成两个对立的小组,展开辩论。

  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赏析描写白鹅的方法,体会白鹅的特征。

  2.品味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难点)

  3.学习本文用对比、比较的手法突出白鹅特征的技巧。(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在1943年辞了教职,在重庆沙坪坝庙湾这个地方自建了一个极其简陋的小屋,恢复了战前的闲居生活。他对外绝少往来,每日只是读书作画,饮酒闲谈而已。凄风苦雨之日,手酸意倦之时,推窗一望,死气沉沉;唯有这伟大的雪白的鹅,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独步,好像一个武装的守卫,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白鹅仿佛成了他的知己,给他那颗寂寥的心送去了安慰。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丰子恺的《白鹅》。

  二、自主预习

  1.第2段中,作者分别用鸭、狗的叫声与白鹅的叫声作比较,其目的各是什么?

  明确:鸭与白鹅的比较,突出白鹅的叫声“严 肃郑重”;与狗作比较,突出白鹅叫声的“严厉”。

  2.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是怎样称呼鹅的?有何作用?

  明确:鹅老爷。“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作者这样写,风趣幽默,突出了对鹅的喜爱之情。

  三、合作探究

  (一)描写方法

  请判断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明确: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用“从容”“大模大样”写出鹅的傲慢和自以为是的性格。

  2.它分娩毕,就起身,大踏步走进屋里去,大声叫开饭。

  明确:鹅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大踏步”“大声叫开饭”,写出鹅仿佛觉得自己是个功臣,大声地炫耀自己的贡献,向主人 邀功请赏。

  (二)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生动准确,风趣幽默,请你赏析下面语句。

  1.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

  赏析:这句话在前文介绍骆驼、麒麟等动物头部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推断出鹅的性格,语言准确。如果去掉“在比例上”四字,就不但不符合实际,更显得荒谬可笑了。

  2.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赏析:这里兼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鹅的叫声及反映的傲慢之气写得活灵活现,极富情趣。前一句,用“无论……都……”强调其傲慢到了“铁面无私”的地步;后一句用“大爷怒骂小使”作比,生动形象,引发联想,令人忍俊不禁。

  3.没有吃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 ,蹲着静候。

  赏 析:一个义愤填膺,猛烈进攻;一个自知理亏,仓皇逃窜。两相比照,狗的卑琐更衬出了鹅的傲慢。拟人的手法使得描写形神毕肖。使用短句,朴实自然、简洁流畅。

  (三)对比手法

  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分别将鹅与哪些动物作了比较?结合课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第1段中作者抓住动物头部的形状来概括各种动物的性格,从而证明鹅的头高正是其性格“高超”的表示。第2段中作者将鹅与鸭、与狗比较着写。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理念:

  找出最佳途径让学生发掘材料,从语文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激发全体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教材分析:

  《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写的是在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的悲壮覆没的故事。故事较长,情节也较曲折,且用的是第三人称,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再现当时的情境。文章一方面写了气候的恶劣,探险队员与之展开的搏斗;另一方面,作者也展现了当时牺牲的详情。所以基本上具备小说的三要素:典型情节,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因此又可以把它当作写人的传记小说来读。

  学情分析:

  学生可能不适应阅读这么长的篇幅,学生可能不适应这么欧化的语言,学生可能陌生这么含蓄而深刻的主题,学生可能有不太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念,这正是在阅读这篇文章比较困难的地方。所以教学的立足点不应太高太难,应尽量简化、浅化,使学生好懂、爱学,并重在培养他们的兴趣,不然,教师的教学就会很被动。

  教学目标:

  以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为教学重点

  以积累、听说、写作等为训练手段

  以发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核心

  学法导引:

  1.长文短教,重点突破。

  2.注重发现,重抓积累。

  3.启发诱导,读写并举。

  教学过程:

  导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伟大的悲剧又会是什么样的呢?现在,我们就来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斯科特的故事给我们解答这个疑问的。

  出发前的准备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像一次充满挑战的探险之旅,希望大家在这次旅程中既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又接受智慧和胆量的考验,出发前,我们需明确此行的要求和任务:首先大家要一鼓作气,振作精神;其次,大家要开动脑筋,解决困难;第三,大家要团结合作,共同进步,希望我们最后都能达到荣誉的顶点,品尝胜利的果实。

  沿途发现,做一个细心的收藏家

  我们阅读一篇课文就像一个旅行家在旅行,要去不断地发现那些有价值的、美好的、印象深刻的东西,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并仔细整理珍藏。下面大家读课文,看同学们是不是一个个细心的收藏家。(指导学生分类整理,做成卡片)

  下面的词语不应错过

  姗姗来迟 怏怏不乐 白雪皑皑 茫茫无际 洋洋得意

  闷闷不乐 念念有词 忧心忡忡 小心翼翼 猎猎作响

  迷迷糊糊 哆哆嗦嗦 踉踉跄跄

  坚持不懈 风餐露宿 精疲力竭 疲惫不堪 毛骨悚然

  耀武扬威 海市蜃楼 畏缩不前 鲁莽大胆 语无伦次

  羸弱 癫狂 凛冽 吞噬 销蚀

  步履 告罄 蹒跚 遗孀 厄运

  下面的句子不应忘记。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

  (指导学生去发现、搜集、整理)

  挑战困难,做一个勇敢的探险家

  既然是探险,就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坦途,必然会遇到艰险和困难等着我们去克服。然而,无限风光在险峰,越是艰险的地方,我们越要迎难而上。下面的学习需要大家拿出勇气和智慧,看大家是不是一个个勇敢的探险家。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

  1.同学们在下面互相复述故事。(要讲得热闹)

  2.大家推荐一个同学给全班同学讲述故事。(要激励)

  3.同学讲述完之后,请同学们用简单的话评价故事。(要称赞)

  这是一个感动人心的故事。

  这是一个非常悲壮的故事。

  这是一个充满着冒险精神的故事。

  这是一个富有挑战精神的故事。

  这是一个歌颂失败的英雄的故事。

  这是一个歌颂献身精神的故事。

  ……

  (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获得感知)

  4.文章中有许多感动人心的细节,正是从这些细节,我们发现了探险家高尚伟大的地方,请同学们认真感悟这些地方,且说说他感动你的原因。(要鼓励)

  ①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见证他们完成的业绩,而斯科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

  科学家博大的胸襟让人叹服。

  ②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科学家勇于探索和顽强进取的精神让我们感动。

  ③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药,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

  科学家强烈的自我献身精神和以集体为重的高尚人格不能不令人为之泪流满面。

  ④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

  科学家热爱事业、执着、拼搏的精神不得不令人赞叹。

  ……

  (指导学生品味细节,细心领悟)

  善于创造,做一个优秀的开拓者

  人类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对未知世界的追求,我们的眼睛总是在不断发现新鲜的天地,我们的思维还在继续探索许多空白的领域,这就象我们今天的学习一样,都需要我们有一种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所以下面的问题,同学们要大胆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并记录下来,你会发现你成了一个优秀的开拓者。

  1.这次探险活动胜利者是阿蒙森,失败者是斯科特,然而茨威格选择作传的却是斯科特,这里面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目的?(从中理解题目的含义)

  2.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对英雄对成败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在你的心中,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在生活中,我们怎样看待成败?请以《真心英雄》为题写下你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播放周华健的歌曲《真心英雄》营造氛围。

  3.学生写作。

  4.当堂诵读。

  5.教师评价。

  总结: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好比是一次较为短暂的向我们未知的知识领域探险的活动,大家齐心协力,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集体协作的精神,使得我们的学习任务圆满成功。大家从今天的学习中也可以认识到,在我们在面前,没有不可战胜的困难,就看你有没有勇气,有没有毅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⑴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

  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永远也读不尽……

  二、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如何学习诗歌?

  第一招:多读--读出诗韵

  1、读准字音

  2读出重音和节奏

  3读出疑问

  第二招:多思--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四、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五、中考链接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六、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

  2.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说明的顺序。

  2、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同学们可能看过中央8台播放的《动物世界》,平时对小鸡、小鸭、小狗、小猫等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说明文就介绍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小动物——松鼠。

  二、文体介绍

  本文是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它短小精练,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它玲珑活泼,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可叙述,可描写;它力求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富于情趣,引人入胜。

  三、检查预习

  1作者

  布丰(1707~1788年)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躯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2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词

  驯(xùn)良 矫(jiǎo)健 蛰(zhé)伏 苔藓(táixiǎn) 缨(yīng) 圆锥(zhuī) 榛(zhēn)子 榉(jǔ)实

  四、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2初步阅读课文,思考

  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特点是什么?如何分段?

  对象:松鼠

  特点:漂亮、驯良、乖巧(在本文中有讨人喜欢、聪明、心灵手巧的'意思)

  3、依据说明文的结构特点,根据以下提示,理清文章的层次,并标明各段的起止点:

  第一部分( 1 ):总写松鼠的特点 总

  第二部分( 2--5):分别介绍松鼠的特点。 分

  第三部分( 6 ):补充介绍松鼠的用途。

  4围绕这三个特点,文章中间是怎样具体、分别体现的?

  分析文章:

  (1)找出关于松鼠的几个词语,哪些是直接写的,哪些不是?

  这三个词语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提示:不能,观察顺序由外到内,为什么采用这种顺序,与下文第2—5自然段内容相照应。

  (2)这些词语分别与下文哪些段落相对应?(分层)

  (3)教师示范分析第二小节

  写松鼠漂亮的外形。 (从两方面来写“漂亮”和“最不像四足兽”)

  (4)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分析松鼠驯良、乖巧的特点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明确

  ① 写松鼠驯良的习性。

  (1)活动的范围

  (2)活动的时间

  (3)主食及寻食习惯)

  ② 写松鼠乖巧的个性 。 (从聪明警觉,轻快敏捷两方面写的。

  ③ 写松鼠筑窝。 (从环境选择,搭窝方法,窝口特点三方面写的。)

  ④ 写松鼠是有用的动物。(从松鼠多产,皮毛的色泽、肉、尾毛和皮的用途三个方面来说明的。)

  小结:这篇科学小品文采用总分的结构模式,先总说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然后具体介绍了松鼠的特征,补充说明了松鼠的用途。让人一目了然。

  五、品味语言

  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请同学认真品读文章,从文章中找出写的生动形象的句子。(学生轻声朗读并划出相应句子)

  人格化的描写,赋予松鼠人的习性

  拟人化的手法:

  肖像:清秀的面容

  动作:练跑、搬、放、编扎、、挤、踏

  感情:会恨会恼

  习性:驯良、乖巧

  六,比较阅读

  我们再来看一篇介绍松鼠的文字,想一想两篇在语言上有什么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又称灰鼠、普通松鼠。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体中型,长20-30厘米,尾20多厘米,尾毛蓬松。体毛多灰色,有的赤褐,腹面灰白色,冬季耳尖生出毛簇,耳壳灰黑色。前后肢均发达,前肢4指,后肢5趾,指(趾)端钩爪锋利,便于攀登。行动敏捷,善于在树枝间穿行、跳跃,嗜食松子、胡桃等果实,有时也食昆虫和鸟卵,冬季有贮集食物的习性,为森林害兽。可用树叶等筑巢,有时也用鸦、鹊废巢安身。每年产仔1~4窝,每窝5~10仔。尾毛可做笔,毛皮可制衣。我国东北分布最多,西北等地也有出产。

  明确:这段文字采用平实说明,而课文采用了拟人化得手法,赋予松鼠人的性格、动作,使文章生动形象。

  七、本课小结

  本文用细腻的描述,文艺的笔调,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表现松鼠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动物。

  八、课后作业(学以致用)

  学习本文后,请你仿照本文抓住动物的特点,按照一定顺序,生动形象的描述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字数300字以上。

  九、板书设计

  松鼠 启示:

  (一)、总说特征: 漂亮、驯良、乖巧

  1)说明要抓住事物特点

  外形—漂亮

  2)要言之有序

  (二)、分说特征 习性——驯良

  3)运用拟人手法

  (总分 性格——乖巧)

  4)仔细观察事物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重点

  1、加强诵读。

  难点

  1、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初步学会诗歌的鉴赏能力。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法及教具

  诵读法、品味鉴赏、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

  活动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出示幻灯)

  (二)朗读诗歌

  1、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

  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加幻灯图片),出示问题。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配乐)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岁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三、布置作业。

  写出《春望》的赏析感言。(100—200字)

  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印象中的泰山。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小组研讨。

  组内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品读思考该句所描绘的泰山的特点。组内讨论交流

  自由读整首诗,说一说内心的感受。全班交流

  有感情地齐读诗歌,畅所欲言地谈诗歌的魅力。

  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7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能运用全新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文章,这篇文章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革命家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3、中招考点

  结合历届河南中招语文试卷选择题和记叙文的阅读理解题来看,针对本课考察的'知识点有:

  (1) 重点字词,文学常识。

  (2) 品析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4、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散文不陌生,只是能在自学基础上梳理课文主要事件,理清思路,难点是学习这篇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还有品析生动形象,富于感情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能介绍臧克家和闻一多。

  2.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的表现。

  三、评价任务

  1. 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查找资料和课下注释,能介绍臧克家和闻一多,并会运用这

  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 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朗读课文,能圈点勾画出闻一多的两种身份和事迹,通过小

  组合作讨论,能说出闻一多的身份、事迹,能概括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五、训练

  1、(5年中考,3年模拟)下列加红的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函寄(hán) 硕果(shu?) 锲而不舍 (qì) B、弥高 (ní) 校补 (xiào) 迥乎不同 (ji?ng) C、潜心 (qián) 迭起 (di?) 沥尽心血 (lì)

  D、赫然 (ha) 凝结 (níng) 气冲斗牛 (d?u)

  2、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

  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 。

  2.了解小说的常识。

  3.熟读课文并整体感知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学习重、难点】

  分析小弗朗士的性格特点,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文学常识。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xuān( ) 闹 chà( ) 异 ào( )悔 qí dǎo( )( )

  gěng( ) 住 钥匙( ) 踱( ) 郝叟( )( ) 督学( )

  2.理解词义。

  诧异: 祈祷:

  宛转: 懊悔: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课文。

  1.通读全文,完成填空。

  第一部分,从“ ”到“ ”。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 和弗郎士的 ,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 ”到“ ”。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 。按情节发展,又可以把这部分分为三层。

  第三部分,从“ ”到小说结尾。写 。

  2.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二)初识人物。

  1.初识小弗郞士,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课堂上的小弗郎士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2.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

  3.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4.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反思】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理解文言虚词。

  2、能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课文的能力。培养掌握学习技巧的能力。

  3、情感:体会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的品质,虚心请教,不骄傲不自满。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刻画人物入手,体会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重点:①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②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

  解决办法: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2、难点: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解决办法:学生自读、讨论、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我们在本册第六单元中,已经感受了我国古代诗歌、散文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进一步加深这方面的体会。《卖油翁》用淡淡的笔墨,揭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同学们想知道这个人生道理吗?我们一起来学习。

  1、初读

  ①播放朗读视频

  ②师范读课文,正字音,正断句。

  ③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

  ④分角色朗读(请学生自由分角色朗读)。

  ⑤评价朗读情况(学生自由发言评价,师指导,从普通话、语气、情感、神态等方面评价)。

  2、解读

  通过阅读环节,学生已初步理解了课文。怎样朗读得更好?学生已明白,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正确朗读。由此,开始解读文章内容。

  ①分组讨论,疏通课文大意。

  ②学生质疑,师生解答。

  ③教师针对字、句理解质疑,学生回答,巩固基础知识。

  ④翻译全文。

  3、品析

  1、说说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的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读了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课文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卖油翁》一文,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做人要虚心,不能恃才自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本着这种精神,去探索切合实际的学习、生活技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工作、生活质量!

  板书设计

  卖油翁

  陈尧咨—自矜—忿然—笑遣

  熟能生巧

  卖油翁—微颔—笑答—酌油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探究人物做法,能提出自己的意见;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悟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演讲稿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感悟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

  一、导入: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阅读: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1)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

  (2)作者用哪句话结束了人生经历的讲述?

  (3)在这种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什么?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

  2.复述故事情节。

  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准备复述故事情节。提出明确要求:①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②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③尽量用自己的话。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故事发生的时间?

  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

  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

  “我”为什么不下来?

  “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本环节的设计所针对的是我们所授课的初一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不够集中,效率差的问题。同时也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是“冒险”,后一部分可谓是“脱险”,请一位同学复述“冒险”,一位同学复述“脱险”。

  在复述过程中可以由多个学生重复复述,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体会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详略安排,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前后铺垫、呼应。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如何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3、文章结构(提问)。

  板书:

  (一)“我”跟小伙伴去爬悬崖(1~6段)

  (二)“我”爬到半途陷入困境。 (7~15段)

  (三)“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 (16~22段)

  (四)童年经历留给“我”的人生经验。 (23段)

  4、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5、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3)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本环节是课文悟读,师生畅谈自己的理解:面对巨大的困难,往往心怯了。其实只要不要想着这巨大的困难,勇敢地脚踏实地迈出第一步,走了第一步继续走下一步,坚持不懈;当某天蓦然回首时,困难就已化为乌有。莫顿亨特先生从悬崖上习得的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三、拓展延伸:

  阅读文章,学会了很多,从中领悟了人生哲理。

  送同学们一首小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每一步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及小诗,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提示:你在生活中曾遇到什么困难?当时你怎样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要失去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先生心灵的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朋友,拾取了智慧。而我们只有把这份智慧化为下一刻的实际行动,才算真正汲取了这份营养。

  五、布置作业

  1、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至少三个造一段话。

  2、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多角度理解文章。

  一、导入: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

  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特点,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新意。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

  二、再读课文,赏析文中的精彩语言。

  文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到精彩?为什么?

  三、多角度阅读。

  讨论:1、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3、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4、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5、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相关的分析:

  父亲角度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教育的智慧的父亲。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

  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师总结: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杰利角度

  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的角度

  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

  师追问:患难见真情,好朋友应当有难同当。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四、总结感悟: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又有什么启示呢?

  1.朋友之间应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要懂得照顾弱小者。

  2.教育孩子应注意培养他们自身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

  3.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是难免的,应学会正确面对。

  4.遇到危险要冷静,寻找方法一步步解决,不悲观失望、失去信心。

  三、课堂小结

  多角度阅读是这堂课学习的重点。以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学着运用它,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读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

  四、补充阅读:试着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

  附:信念的力量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

  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阅读指导:

  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

  从“姜村”村_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

  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五、作业:小作文:

  由生活中的一个小事得到一个经验,感悟一条哲理,你有这样经历吗?写一写你的故事。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1

  地毯下的尘土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标题与内容的关系。

  2、分析米妮的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理解美德的内涵,体会故事的深意。

  教学重难点:

  1、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教学过程:

  -、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充满了神奇浪漫想象的文段。

  2.导入新课。

  二、诵读活动

  1.个人朗读、分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相结合,诵读全文。

  2.诵读要求与策略:

  ①文题是“地毯下的.灰尘”,从全文看,这个题目有何深意?

  ②你在预习时对米妮这个小姑娘的形象已有了初步了解,请在诵读时进一步加深你的感受。

  三、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

  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读前老师提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

  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试着另拟课文标题,说说自己的喜好,以体会课文标题的深意。

  四、交流活动

  1.关于标题的深意

  2.米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活动方式

  五、品析活动

  1.浏览课文

  要求:边读边圈出描写小姑娘勤劳的句子。

  2.讨论交流

  3.文中两次写小姑娘望窗外的风景意在说明什么?

  六、总结活动

  1.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米妮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向米妮学习。

  七、迁移活动

  1.研究探讨

  除了勤劳与诚实外,我们还应当推崇哪些美德?

  参考答案: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坚韧、信仰、忠诚

  2.专题探究:独生子女自律情况的调查

  探究方向:独生子女是否有自律意识?自律能力如何?在今天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谈“自律”是否过时?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教案10-09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教案04-14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05-17

七年级下册语文《春望》教案02-17

语文教师七年级下册教案04-18

七年级下册语文《写作训练-写传记》教案10-09

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的教案教学设计10-08

语文下册复习课教案01-22